Back to collection

Qing Guanyin Jing Shu 請觀音經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請觀音經疏
天台智者大師

弟子頂法

[0968a07] 人法標名大士 神呪二義觀音 菩薩二義
觀世音三字 二義伏毒 陀羅尼正體二義此間
名為能持三義二邊即為 二行刀劍行者 煩惱法界無閡無染
人法標名 (云云) 。人法以為寂照法身 感應拔苦大乘教相
眾經通名別名人法 之一通名所以三義 二行聲聞不同
弟子 通約行者入道非唯一種觀門修習是故
歸一是故一法名字真如實際實相阿黎耶識種種名字 所以同名是故
別名二法人法相成相離易解故作即為
一字即是有機 觀世音三字 正法
下文如斯 七言正法復次善法 攝眾生戒護法正法
還是一法何以使自身 定慧明淨即是善法定慧利益 即是眾生界是故華嚴眾生
差別故知三法 行者自行 ( ) 。延請祈請
護法祈願只是 祈願三業屈伸 俯仰身業
口業處所意業下文五體投地身業四行大悲一切 口業一心一意意業復次即是
請法人法延請 祈求大聖
其三無瑕純淨大士 自然感應念佛三昧現前十方諸佛悉皆現前身業
既有三業護法三業二十七十二 三十九既有三十九能所
七十八即是十法界眾生十界之中界論佛界料簡第三 即是觀世音
觀世音三字菩薩 三義教行菩薩 萬行文殊妙德
彌勒慈心菩薩觀智標號三德妙理不異無緣一切種智 初地
等覺因地故稱通約行者萬行 一行為首五百比丘 三十二菩薩入不二法門是故
無生至理此處通約無相 名字名字各異所以是故 異名異說是故別名
觀世音即為一總 境智得名境智
境智境智
自生中論墮在 四句復次四見具有六十二見 三受三受三苦樂受
苦受不樂三毒有名等分從此四分四千塵勞即是集諦 生死不窮苦諦自生
六十二見四分煩惱塵勞苦集流轉眾生處處四見 苦集不識苦集
能破他生諸見苦集不識 苦集無道無道生死 是故不用第二境智
畢竟空寂言語道斷心行有所有所
如是無道 故知九十使 苦集四見四見
皆是污穢五陰不淨不受名為 斷見四正勤道品正勤 佛寶法性法寶實相
和合僧寶如此四諦三寶宛然假名住心四悉檀機宜假設方便 境智因緣境智假名
四悉檀境智不思議境智因緣自生因緣境智 一切法緣生假名
不可不實假名施設 斬首有名故云不住不住 無所有假名境智四悉檀
法眼明了機宜樂欲便宜對治 假名道種智 境智不思議境智法界境智
境智不思議不思議 境智不二四教 境智觀世音慈悲
欲求聲聞 (云云) 。第二 一明二明即是三諦
因緣俗諦真諦中道第一義 即為一者 緣觀俗諦二者因緣俗諦
無所有無非幻化即是入空分別 萬物方圓長短四微即是 假觀四者真俗實相中道第一義
諦觀涅槃十二因緣中論 因緣所生 三諦俗諦
二觀淺深二觀事故 真是理則無二是故
護法心行等觀 (云云) 。 明智明智諸法 明智因緣世智名字
等智因緣空觀二諦一切 假觀平等觀道種智中道 一切種智世智世間
名字凡聖通用不能出生菩薩 因緣六度慈悲喜捨 勝解一切法然後道場三十四
煩惱菩薩即是三藏境智觀音因緣不同二乘取證善方便 不住修萬行慈悲喜捨
滿誓願初心乃至十地 境智觀音假名不同通教 明知非空四悉檀
修萬行斷除塵沙無知初地無明乃至十地滿即是別教境智觀音圓教 中道不同別教次第無明
三諦三智 三諦乃至 四十二無明究竟稱為妙覺觀音
三諦圓教境智觀音第二 諸法三智五眼俗諦 肉眼俗諦名天
根性有別一切塵沙 法眼真俗實相佛眼 異名開合五眼三智 (云云) 。
三智四教因緣三藏教 通教別教中道圓教如是 經論異名法相融會三智 無不 (云云)
即是十法界差別 四心觀世音一界之中
護法中有祈願中有心行一界三十九十界三百九十 通名菩薩具名菩提薩埵摩訶薩埵
提名薩埵眾生摩訶釋論 初發心一切能忍成道不動 薩埵菩提成就眾生
種種成因第一義通稱菩薩道中 因緣人天乘此道
誓願萬行莊嚴菩薩道此道 遍行無不 五眼具足成菩提菩薩
苦心不分不得 分別出自前人修行 不同三藏教學者
觀音乃至一心萬行學者圓教 觀音諸眾生 三業觀智
人身前人意謂 伏毒陀羅尼 消除調伏消除三障無諸
具足成菩提譬如 有毒不可殞命 調三障入道
應得度脫不須復次 二義消除消滅煩惱入涅槃不斷入涅槃二義平伏
不斷金剛般若如是降伏其心二種二種 三毒煩惱障
惡業業障云遊五道八難 通論三障相如不無 輕重四教
法界三障陀羅尼釋論陀羅尼 無閡陀羅尼大三三昧 能持持名行證正法
三障三障持名 即是 (云云) 。四重 () 感應十法界
眾生三業四句 (云云) 。分文 如是得無序分第二爾時 長者諸佛正說第三
佛說已去流通分正說橫死正說前生 次序
名次言論激發 (云云) 。之中通有 有次序各異如是
大林第一義包含二諦 不淨獲得
五陰四十二邊畢竟 十八空 空觀空生涅槃 (云云) 。第一聲聞 (云云)
(云云) 。 具足身心色界四禪 背捨後五背捨
故知解脫身心 (云云) 。 菩薩 (云云) 。大智 大智莊嚴名為
名為調伏莊嚴名為 目足清涼池明智三藏四諦大智通教大智
別教道種智大智二諦 圓教一切種智大智一切種智 一切智異名例如四諦十六諦不同二乘一切智
(云云) 。本行 行為入理理則道者 本起般若二十勸學得佛 般若般若即是故知般若
如意珠出生不能 非但滿具足 (云云) 。調
福德大經福德莊嚴所謂 六波羅蜜智慧莊嚴所謂一地乃至 智慧調伏
般若眼根法相不住色 布施資生無畏法
福德莊嚴有為有漏方便 福德菩提實相福德 正覺眼色三事若是
聲聞方便菩薩不可得 空無不著空中慈悲方便 萬行通達佛道福德菩提
不空即是正因佛性不可得 即是佛性一切塵勞布施 用功佛性眼根
般若三解脫三法眼中調伏 因緣不著 眼中通教中調
二十五有假名分別一切 諸法不為別教調伏 無知不二
中道調伏乃至調伏 (云云) 。 思益不為六塵能忍 因緣六塵生忍空中不著
法忍假名不著法忍 從不著名中道六塵六根 入道 精進 (云云)
苦樂初禪 覺支二禪離苦三禪 四禪不樂
大乘菩薩眼根正受耳根 三昧即是六根般若根塵三事 不可得究竟般若如是眼中
方便六度威儀八相成佛 威儀智慧八相等覺
大義究竟中道正觀 三義大海正智十法 萬法
正觀中道實相實智滿方便權智 (云云) 。月光跋陀賢首
眾賢 (云云) 。第三 凡夫八部當機五百 得道發起舍利弗影響
八部結緣當時無益後世得度四句 (云云) 。第二 毘舍離就此
二明文中因之乃是 豈可不深 廣嚴淨名
不出即是 五根
身根即是 身根五根病故意識昏迷故云即是 意根五根不利五根可是
五根五臟即是夜叉 惡鬼國人 法界無邊性善
行人不出法界分段受苦報人二修世間善法三修聲聞四修 緣覺六度通教別教
分段斷惑諸法愛見六塵六根致病變易即是分段三十
之中 愛見別教淨妙五欲四句見佛 圓教菩提順道四門
見佛皆是愛見由是五根 無常事實 推理皆是
推理名為夜叉五見名為 向上傷害福德智慧精氣以是惡業第三敘述
城中長者 耆婆世間 因緣事相醫方神仙
二空見外無因無果 無非 不能救治愛見病故五眼
五分福慧五見 觀音 (云云) 。第二爾時 名為正說是故
利益正說就此毒害 長者三業祈請見佛 降臨 [*] 淨水治病生起 (云云)
所為 不遠西方二十恒河沙何故 不遠凡是不遠
機緣未熟機緣 不遠西方佛法之中非時 隨俗有時使
西五行西即是決斷 四諦道諦智慧 大智觀音無閡陀羅尼
西方道諦 西東土釋迦發生西方斷除眾生生滅在此
西方無量壽二種無量一生無量無量二法 無量無量釋迦彌陀
無量化緣生身 道長非人所知生身無量實有 釋迦
不能毒害伏毒不用 西應佛 優劣真語不復移動優劣
真佛不可 雖然 不用釋迦無量
不可 即為穢國眾生見毒害淨土 是故國土
消除行人作意祈請 不同是故觀音應有西方祈請伏毒
釋迦 菩薩外緣因緣 如來法身實相觀音中道
大勢福德神力聖人 三德無不具足一門 一法標名伏毒必須
法身智慧福德 智慧是故 標題觀音正言智慧對治
對治略為得意 大悲者大悲 然而如來大悲法身
觀音大勢然而 救濟第二五體投地 三業大聖外緣
不得應須三業 五體投地眾生本體 父母是故尊敬報恩
理解一實薩婆若相應心名為薩婆若 恭謹常理傲慢
五陰左手右手何故 心神色法
右手 五識了別對頭
薩婆若五陰不歸 觀音毒害不消名為是故沈淪生死 薩婆若心地五分
五陰防護七支色陰 三昧正受定意 解脫即是行陰行陰
解脫解脫知見即是識陰識陰了別五分法身生死五陰涅槃獲得乃至受想
亦復如是即是薩婆若五體投地歸命毒害解脫 生死蕭然五體投地燒香散華
遮掩臭穢智慧結毒智慧散華福德 莊嚴嚴飾
行善復次何以可見 寂靜何故
中有中有 法身名為得無 名為得無定慧
五陰十二復次燒香 作善不須任運 受戒作意得無任運能破
燒香即便任運 滿作善 作善作善不生
定慧行人 (云云) 。伏毒繫念意業 然後繫念
即是默念作禮即是延請即是 祈請繫念調和 一念凡百十念
如是中根 上根未到地定未到定 無漏定見十方佛念佛三昧
乃至一切未到定即將 行人調適身心安靜 四大調和即是果報毒害數數
善心開發惡心調伏煩惱惡業 即是人天數數 四大無住風力所能
即是心王即是領受 即是即是其餘即是 五陰即是四念處名聲
過去無明因緣現在 三世因緣即是緣覺人數 著名不善
安忍念念相續精進 數法數法分明 邪正智慧無相
不定不定中道佛性 前後別教非空 一心三諦圓教第三
見佛一見二三降臨 即是釋迦法身如如智慧 因此法身應身如來神力
釋迦如來只是真如真如 有神神力神力不動實相法界廣嚴此地眾生
毒害法界禦敵 不二門不動令眾生法性金色如如如如
第四楊枝淨水 楊枝拂動淨水 楊枝二義對上
對上對消 對消淨水二義對消
安樂對消對消 安樂平伏復次 對消伏毒大悲拔苦慧義
大慈定義慧義安樂定義行人定慧拔苦 消滅 (云云) 。舊約經文。懺悔
方法所行經文。 莊嚴道場作禮燒香散華 繫念楊枝三寶
禮拜坐禪事理 (云云) 。第五 大悲觀世音從此 平復伏毒煩惱障第二
世尊觀音惡業 第三囹圄現前見佛 章句已去六道六根通論
三障皆是毒害皆是煩惱皆是惡業皆是 別論不無輕重分為三障經文 三障三障
有人三障 有人三障煩惱煩惱 是故
有人煩惱業報猶在 羅漢子縛有償 餘者皆除一法
阿那含果所謂乃是重者復次三障 三根對上煩惱毒害
中根惡業毒害 果報毒害毒害三根 慧命煩惱惡業
無勝行人便宜 如法說法通名 開權顯實第二第三亦復如是
更加因緣即此自有一番正說即是三障正說
之中 三業體用 四明行者得益平復
經家三業三寶 眾生觀音是故 三寶所以三障
三業 (云云) 。四行初二二行一行一行
初一三句苦厄 行人苦厄 (云云) 。不獨在身 大悲一切
城中十法界一切 放光即是大智光明調伏滅除 無明消除華嚴放光
種種智光行人 毒害無明大地次第 即是
殺害即是毒害惡業毒害 是故行人惡業 毒害行者
修行二乘菩提 布施空無無漏人天皆是二障欲降大樂
大慈大慈調伏大樂大悲 消滅世間名為 名為如是等分
常樂圓教方名大樂 長遠故知不止一種 偈語慈父行人眾生世間
父子佛性如來藏正因經世世相功德低頭舉手隨從 即是未有而今結縛
消除毒害平復豈非 天性相關父子世間慈悲三毒豈止
今世未來得道涅槃 有餘涅槃今世無餘後世 當分得道今世究竟涅槃後世
大樂究竟大樂第二神呪 二明白佛必定 即是實相正觀非空非有二邊
惡業中道名實 三德三世諸佛陀羅 即是法身實相必定即是師子吼
決定般若吉祥眾苦 解脫以此三德陀羅尼必定名師 消滅拔苦吉祥善利調伏
大品大神大時等等 只是佛說眾生譬如螟蛉皆是中道
二邊二邊即是 有餘平伏 (云云) 。呪術十行
毒害相應諸佛祕要不可思議三世佛即是實相印定 即是不識未知
不明力強盡是消滅調 八難消滅念佛調伏調伏 善感諸佛乃至四見
惡業二乘空中所見三藏四門通教四門惡業中道 第四
第五平復十行報身無明 惡業五塵人天善本
四諦涅槃見愛 乃至圓教法性 法性第二
爾時世尊憐憫惡業就此 如來二觀奉命三佛 護法
天子百官 隨意 伏毒 惡業
(云云) 。第二正說 正說二明一說佛力 如如大覺三寶一切怖畏一總
一切怖畏行人各各 怖畏作惡例如金光明 十地師子
煩惱 梵行十惡業者十惡性戒 不受不同其餘比丘
受者得罪不受不得 重者清淨輕者二義假設二者惡業
惡業皆是虛假使清淨 虛妄一法業種能破
清淨大品設有一法涅槃幻化十九畢竟不可得 假設不妨大品 (云云)
現前見佛見佛三昧地獄 念佛形質不同乃至人中所見 菩薩所見各異十行明見 不同三昧觀法 (云云)
阿難第三成就功能 引證結成功能功能 二種患難凡夫地乃至
等覺一生有身分段三塗 身心第四禪空有心病故知 苦樂隨身四禪隨心有頂聲聞
五方便具足身心須陀洹見諦 乃至羅漢有餘習氣 心病緣覺六度通教
分段生變四諦五分法身 深淺優劣無明住地乃至一生 三賢聖住果報豈非乃至得佛
無上皆是無明未盡佛性不了皆是 心病故經云獲得無身受想獲得受想無心
身心行人 (云云) 。四面 節節疼痛 外來見惑外來
即是有無四見焚燒見諦 神靈表法自在 見惑如火即是信行節節
思惟須陀洹得無 理解思惑節節即是思惟 九品欲界九品四禪處處九品
豈非節節信行龍王降雨 無漏心禪定法水思惑 行人分段見思可解變易既有
勝妙五欲自有界外見思 一生 (云云) 。饑饉五穀 菜蔬不生
無助 如法饑餓羸瘦乃至人天二乘法華
小乘大乘 (云云) 。王難分段四魔為難變易 為難乃至一生
唯有死魔惡獸惡業盜賊六根 六塵迷路邪僻牢獄果報果報二種 (云云) 。二者當分
身為十行杻械定慧 權實業繩生死 妄想法性波浪為難夜叉羅剎
毒藥四見不得法性毒藥甘露刀劍無常三界 無常 (云云) 。第二從此陀羅尼灌頂
如法法用 灌頂輪王太子四海 太子天下故云灌頂
十地菩薩法性海水十地 法王子名為故稱灌頂 有頂可見法性
智慧不能 陀羅尼解行 名為灌頂如是有頂
妙覺最高不可 陀羅十地 口業只是中道
中道法界 正中前方便之中中道法界
無緣大慈眾生緣法有分無緣分齊不得 五停心觀五辛五陰苦諦
五陰中有集諦污穢五陰苦集 十方佛十法界皆有佛性七佛七覺 第三阿難女人引證
(云云) 。第四 功德三障結成功能第三 眾生囹圄第三 即為一明正說
結成第一及第正說第三 功用一明六道章句二明 章句三明六根章句
三寶章句 不見文中結句 三寶三字觀世音三字便
上文結句以此處處 不用章句 經文結句便
章句六道六根 章句大經二十五二十五三昧六道章句六道
便所以章句果報章句 四部章句便廣說
六道拔苦功用結句 章句章句如斯 章句觀心廣明
精進勇猛寶幢章句六根 章句舍利弗寒林 色相云何廣明六根
繫念淨行 文義第一 章句六道果報六道
字門一道之中分別有無即是章句 六道實相陀羅尼究竟 二十五有
佛性諸佛菩薩理性道中 陀羅尼消除六道三障毒害五道依舊五道
鬼道六道今文 一道餓鬼道天道不知 脫落不知有別斟酌
天道五道不論長行 六道何以迷失乃至婦人人道巍巍
餓鬼畜生即是四惡道八難長壽天天道六道普教一切離生死苦若爾 一切即是六道
(云云) 。六道 一明六道苦惱二明得失今世後世不吉無餘
持戒精進具足二義一明總持諸法見佛 陀羅尼陀羅尼法華經 無生忍境界
(云云) 。第二 王舍城 觀心 一身由是一切
一身由是 切脈一身通明 (云云) 。即是 因緣一切世間無不
心如工畫師種種五陰種種五陰 無故一切法一切法 一切法空 (云云) 。一切法空
名字假名差別一心乃至無量 通達達心 假名一切法皆是假名 (云云) 。
不可不可 不空不假一切不空不假如是二邊即是觀心如是三觀行人
(云云) 。經文三觀 有所能所即是因緣 使一處即是入空觀世音
假觀解脫即是中道 阿羅漢行人小乘大乘 羅漢 (云云) 。第二端身廣明
(云云) 。二十五方便有事 調五事調色息心方便 正方便三事眾生不知
三事三事 方便調三事端身調身正心 調心心氣相續調息端身正心
約定相續戒定慧調三事 世間世俗 世俗
威儀即是戒法方便 對於方便
行人 (云云) 。為止言語成就
外向調和得中 三門四大 四十
根本四百四十 根本 江海若是
唯有不見本色琉璃 八正道六妙門應有
只是相生妙門中觀 通明精進 妙門六妙門凡夫三乘
三乘未合六妙門第一聲聞 妙門即為精進六妙門汝等二受
自攝端坐正受 明慧報身生來 無常
無常五處 節節繫念即是五方便五門禪念佛
餘者不淨因緣慈心毘曇無念 界方便我見 界方便乃是因緣觀斷常
念佛是故念佛經文 念佛即是無常苦空無我寂滅 即如空無
一向繫念無常 一向五方便合用定慧復次 五停心觀六妙門方便
何以不淨慈心兩方 便觀門因緣方便念佛何故念佛法身佛法身即是空理
五方便六妙門三障慈心不淨因緣三障覺觀覺觀 (云云) 。
內外 (云云) 。斷常 (云云) 。 (云云) 。如是治法 (云云)
不用一空無相 實際 (云云) 。第二寒林 奉行得意
三乘寒林即是無漏清涼 三乘第一義法性第二 即是第三章句眼見
初一無明一念 相應無明平平 無記
即是中論根塵因緣因緣 無常生滅即如毘曇 根塵不實平等即是
得道根塵無明因緣老死 緣覺六根次第 香味相應五根微細
身根法塵意根領納法塵 備至相應 六根別圓 (云云) 。
如實通教鏡像 四句即是 乃至四句不可名為
不可得 四句無閡四句 慧解脫有無俱解脫
事理子縛俱解脫 十方佛聲聞辟支佛 退菩薩結成

請觀音經疏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9 No. 1800 請觀音經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