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Qing Guanyin Jing Shu Chan Yi Chao 請觀音經疏闡義鈔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請觀音經疏闡義鈔

[0977a23] 智者演說記錄古來人師傳授後學往往不知未嘗斯文不肖默默何以申明大旨開發童蒙既成

[0977b01] 登封明年己酉孟夏上方

請觀音經疏闡義鈔卷第一
沙門釋智

[0977b08] 請觀音經別名通名 通名 經文。決擇義趣智者
釋經解題文句合成 天台 智者皇帝
大師菩薩戒地持經 智者大師 古者解行
稱之為大師唐懿宗 其實 秉筆斯文既是弟子記錄
弟子謙讓弟子 弟子在於
自稱弟子在於異說 頂法灌頂法雲臨海 頂法無記後人
如法行儀法界 次第大師書名至于 弟子智者大師
涅槃荊溪頂法來者二字不一
大師智顗智者一字 後世節制然則 不諱不諱法華
五種法受持四解 書寫解說故人法師 記錄分節
不復編入人法觀世音菩薩 毒害陀羅尼法自行後人 諸佛所謂觀音法成
先人觀音三障 先人而後無緣生法
故稱大士二邊 不虛神呪大士 神呪大士
美神毘舍離 觀音即是 觀音即是
功力 故知理具三千 三千消除
調伏三障通名毒害消除三障無諸 即是 消除三障三諦正體三德
此間陀羅尼梵語就此方名 三義持名行持二邊生死 故知三德理即能持
三義說法三經 在下方三義正在
大師說法 秉筆四教 三義論文
毒害 師子毒藥刀劍臨當刑戮
解脫 三界三界根本無明 惱亂心性通稱煩惱
煩惱三毒 光明十地一心
三觀消毒法界無礙三諦一心名為法界生佛一一 無礙無染淨名中道自性
淨心不為煩惱 了知即是眾生真性解脫六十二見今文今文法性
無明諸法無染理性 理性 諸法唯心神呪治理
如實之際若爾行者
能所即是無染名為毒害法性即是無染名為 性相
法門不可下注 云云次第不假
釋名總論三法別論三法教相分別三法人法觀音 感應伏毒
拔苦陀羅尼正體法身 總論在此四教偏圓正體寂照
法身寂照不二菩薩 法身
明本寂照法身 三身三諦指法體性一有種種使文明
名字不同法華開權實相 涅槃既是涅槃 二身合法身為
報身合法二身真身至若 降臨三德法身普門品隨類
便立身感應 由此 因果
不便何者因果凡聖 請求未來證道因果 觀音
因果因果因果感應 拔苦病苦倒懸
救拔平復拔苦 教相包含運載聖人 分別同異四教
大乘正意三義修行始終三義依教修行契理三義
名字 解故觀行相似修行 從容
名字方名觀行 須知三義 理性同歸
不對聲聞所聞 八音四辯耳識 大論耳根
有名弟子三乘 智論佛經弟子諸仙
化人佛印稱佛 觀音身子四大實際 佛說入道至理
入理不獨 一類觀門如法安樂 入理入理
四教四門不同異義道者 真道三德至此 修性故云同歸
觀門真如 真性不虛名實至極 生死涅槃名實
藏識能藏自體諸法諸法 自體一心三諦 不用第九大師
阿梨耶識真常不立第九 攝論無記無明隨眠方名隨機第八
無明法性第九 無明法性理應無諍 一體何妨兩立
水大可知人法來意陀羅尼 三德觀世音 三德三德
假人法立相成不可 先人 身子根境相應入道
重病佛說 流通正法觀音經文便
護法 次第身子六根如來 付囑八部觀音觀音
為此如來付囑 八部法門 無異法顯觀音三聚
第一律儀第三善法 律儀戒波羅夷 瓔珞
善法八萬四千法門 佛法如來護法相應瓔珞 慈悲喜捨眾生安樂
生成眾生相應是故 即是三聚三聚方等 善法護法正法或是
別有三戒 三聚中止 戒明即是律儀定慧明淨即是
明淨相似義通觀行華嚴諸法唯心戒定慧 差別
能化 方知 云云自行如斯
護法如如 行者思齊 引證
易見 互具 觀音不在
自然即行 念佛三昧般舟三昧十方佛 空中
觀音觀行六根 深淺身業例示三業無瑕正在
口業意業云何觀心觀世音 依法涅槃觀心實相觀行
觀音則是 約見應身 過現過現
可知 眾生三業強弱 三業十二
護法祈願十二護法既是 如來付囑何故三業 付囑行人無為正法觀音
界論乃至三教菩薩界外三障 圓教觀音佛界料揀 佛界云何應答名字觀行即
分段三障觀音相似即 變易三障乃至等覺三障究竟觀音
佛界究竟眾生觀音爾時世尊憐愍眾生護一切觀世音
菩薩菩薩證實 文殊文殊師利妙德三德 佛性妙德大經了了見佛
猶如妙德彌勒慈氏一體 以為明體 是故一體異名
三德三智無異無緣 隨機聞者其所
一號因地真因 涅槃三十二五百比丘身子佛說何者身子汝等
正解如是 我等正解意謂無明即是 阿羅漢果
飲食五欲如是五百身子白佛正說佛言無非正說三十二 淨名自在菩薩生滅不生
不滅不二乃至文殊 不二三十二居士默然三十三 五百比丘八大
五百實例如觀經疏四十六常樂萬法 故云所以義趣
理體同義異名如理遍照 觀智慈氏名義 只是故云別名
境智境智境智 界外不思議
境智隨順機緣思議境智 境智乃至境智
須後境智以為 世間境智相望 四句可解
自生 自生 自生
故云 他生他生何者
豈非境智如是 智者不由不由 因緣和合境智如是
共生共生他性若非 智者因緣 因緣不可得何況因緣
妄想推計佛法因緣 何故共生 中論諸法
不從他生不共不無是故無生 妄語六十二見大我
三世五陰六十 有無六十二邊見境智 見者八十八使邊見三受
一句中計 身見初三 無邊六十二見邊見如此
不當道理邪見涅槃 見取進行戒取 三苦樂受壞苦苦受苦苦
樂受行苦樂受一種境智 讚歎愛著 使苦受違逆忿怒
使不樂不為使等分使境智不解 其所使
使十使宛然 境智三界四諦八十八 使思惟三界九十八使
略舉邊見略明四分而言 四句境智一邊三受 易見故且九十八
九十八使 塵勞真諦三藏十使 根本乃至戒取一一隨眠
前後等分一百三百 一百前後二百十使方便 一百眾生
五品一百 五百萬一貪瞋癡 等分萬一四千
四分四分畢竟 無依空寂 空寂何故有道因果
苦集不為滯礙道諦空寂 即是滅諦四下道諦污穢五陰 五陰一期色心果報平平
無記起見污穢身口意業善惡 變化示現工巧三善根人名方便 無漏境智起見故云污穢
觀受是苦道品 五七八正滅諦 不二
三義一心同體三寶三觀法性三諦 故云和合正勤心中滅諦
正勤小乘 六根相似住心大聖 機緣境智
自生境智境智 悟道亦復如是使
經論不出四教 境智別教得名 不思議三教
思議四境皆是二字 預知差別六界 世間別教
十界世間次第圓教 十界世間一心三智一切法 境智因緣皆是實有空也
有名大經不住性空 不住法眼十行假說
境智境智 無諸三千 宛然無始不覺理具了知
即是別有一心 觀照 一如不思議大師
得無住心慈悲 偏圓四教是故 引證維摩經身子
天女三乘為何聲聞 法化眾生聲聞緣覺法化眾生 辟支佛大悲化眾生大乘
天女引證 便觀智解義便觀智先有
未有何所可觀譬如後方 便三諦止觀明理
所以然 三觀不論且止觀行下列不一
一念諸法差別 不能強生 有情無情
求解入空二邊 凡夫生死三教境智故云 即為
聲聞菩提緣覺菩提 菩薩菩提得佛菩提 釋義四教聲聞下乘
聲聞菩提藏教緣覺通教 之間菩薩上乘別教通教 圓教別教之上故云中論可知
三諦四境 三諦二觀二觀 俗諦俗諦
淺深三果四果究竟淺深應有淺深理則無二淺深真空
淺深不可 通教理則無二 灼然故知當分等觀
護法能所 七十八四教觀法 百十明智境智二法不分
今文釋智 因緣下標因緣
二諦虛妄俗諦 歸真因緣 虛妄
二諦下標出入三觀正平等觀平等
破用 中道下標三觀一心 中道智者
因果世智凡夫 凡夫外道通有不出生死不動 故云世間有名以此
虛誑不實 名字凡聖通用凡夫 四禪八定聖人二種不同慧解脫
無學俱解脫二智斷惑 一智故云凡聖通用以此凡聖 等智
菩薩世智 斷惑用世無常六度 出生慈悲喜捨四等心
拔苦離苦得樂 怨親四等一切 六度四等萬行三十四
八智斷見無間解脫 釋論迦旃延子菩薩釋迦 釋迦菩薩心六度
境智觀音菩薩悲心 自行六度慈心 示現安樂
菩薩薄地遊戲神通假觀 不住初心見地能破無明無明佛地
八相名為不同通教別人 不同通人空心扶習潤生 十行塵沙
無知四念處十住 斷見界外上品塵沙十行中品 下品中品滿經論
次等故云 十地滿次第可知三諦圓融本性
名稱 後者名字名字觀音 妙覺究竟究竟觀音即位
三惑 觀心四念處
一生之中次第行者 使一生經歷次第 接通圓行
今文圓頓行者 覺觀觀音等覺因人何故妙覺 觀音三昧菩薩
正法觀音受記補處 普光功德究竟理應 別名如何不明
名字菩薩乃至究竟菩薩大論眾生無上菩薩眾生華梵異名文義三智世智
世智五眼三智 四教五眼 世智中論
藏教觀音不斷煩惱世智 二乘從此斷惑慧眼 三祇百劫五神通法眼分別根性
調眾生別教世智 慧眼法眼一切智慧眼通教道種智對法
別教苦集真俗 一切種智佛眼三法真俗 佛眼五眼
異名般若如來有肉眼不 佛眼五眼具足 佛眼譬如
流入本名大論十智如實智 本名如實智五眼具足稱佛三智云云釋出開合所以
十二因緣 大品瓔珞摩訶衍 三觀三智經合涅槃
入空生滅一切智涅槃 中觀一切智三經 五眼皆是世智
三觀三智從此一切智四智從此一切智 菩薩不斷世智藏教
事故世智中論 即此 下注云云經論名相
使成一一 十方佛剎那 正在
十法界生機 通明差別中有大有有權二報三業高下不同
別名 十法界三世間假實國土色心五陰實法假名而立
國土所居色心 身等大士自行五陰 聖道應名觀音
十界眾生口業故云口業 具足三業
燒香散華身業大士 繫念意業大士祈請口業大士觀世音
應身口業即是大士觀音 成道自行 普門菩薩
西大道眾生廣博大道成熟眾生釋論 大道一切成熟眾生能忍
不同二乘取證不動不能 不能有種四教因緣 菩薩菩薩假道菩薩
第一義菩薩假道二字 道者藏教三略 因緣直行六度四無量心
無常四弘誓但是人天 道者菩薩 故云慈悲菩薩二乘
自證次第 菩薩觀音圓行一道 一切一行一切隨機
不同觀心三千三諦 一者菩薩圓行取捨取捨取捨
權實離心豈可捨心心性 心性體空 無所得無分別
明鏡不同 合法 他人問答別名在此
隨便菩薩三業 云何 故云觀智前人
去聲平聲即是十界 觀世音聖人 自己現身說法
三業為難 前人 通義三業六根
聖人何妨三障三障
爾雅 寸頭一種名為
三障妄執妄執三德 三障真如殞命 調調
大經呪師 應得不可 四惡趣

請觀音經疏闡義鈔卷第一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9 No. 1801 請觀音經疏闡義鈔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