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Commentary on the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俱舍論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俱舍論疏卷第一
沙門法寶

[0453a06] 分別第一轉法輪行次三教起因四部先後 文解釋 一會轉法輪中有
一定成道轉法輪中間 四會不同 一定成道 第四如來出家 成菩提取滅度
二月如來 二月出家二月成菩提二月涅槃 佛經諸天十方諸佛 四月日夜四月日夜
出家四月日夜成道四月 日夜般涅槃  
成道月日即是所以得知 立正婆羅門國 立正建寅立正四月
建寅二月梵本而言四月 二月根本 智論 梵王五十七四月調
總有六月即是二月成道 轉法輪如下引文以此故知 成道八月六月
若是四月六月轉法輪四月 五比丘 十六安居安居四月
法華智論毘婆沙眾多 日月相違故知二月成道  若爾何故菩薩處胎經二月
成道二月轉法輪二月降魔 般涅槃 一處菩薩轉法輪
成道轉法輪 五比丘轉法輪不同 二月四月 八月二月四月
八月二月 八月
二月四月由此轉法輪 八不般涅槃二月 五比丘八月 涅槃
轉法輪 波羅奈國鹿野苑五比丘 轉四諦法輪說中不同 陳說法月不可婆沙
分明陳說法月婆沙一百八十三白半 第八阿若憍陳那
八月婆沙一百三十六 第八晝夜日夜故知八月
五比丘四月十六 安居不得聖果八月憍陳那忽然見法論文分明
不分不可故知八月 成道不同二月 四月經論二月四月
故知三七日三月 五月六月故知五十七 日後轉法輪 中間經律論
成道轉法輪中間時節 前後四分律婆沙同異便
四分律三十一初夜宿命中夜 死生智證後夜獲得漏盡三明菩提樹結跏趺坐不動
賈客兄弟 從此優婆塞最初 第一因果 後說賈人
 四分 結跏趺坐不動解脫 三昧 三昧不遠樹神世尊
第二  入定欝鞞羅乞食 羅門三七日  菩提樹 
入定定出欝鞞羅乞食 婆羅門優婆夷  三歸得近 第四
入定欝鞞羅乞食婆羅門三歸第五 
龍宮入定天雨乃至龍王 上等第六  解脫三昧 四分婆羅
[*] 坐具結跏趺坐 五分律三昧  入定

[0454a09] 五分 四分思念 甚深難解休息微妙 最上智者乃至思惟 默然
上思深法 法華經行三七日思惟 如是我所智慧微妙第一眾生 根鈍如斯云何
 解脫 思惟定日即是 五十七梵王
智論毘婆沙智論第八 釋迦牟尼佛得道五十七說法我法甚深難解一切眾生世法
無能不如默然入涅槃梵天 諸眾生轉法輪默然 波羅奈轉正法輪   四分梵王轉法輪
梵王 婆沙 大意中間  婆沙一百八十二菩薩菩提樹
三十四心得阿耨菩提佛眼一切 最初正法便 我法 佛言昨夜命終
四分  爾時世尊命終便大利我所說法者當得正解世尊
正法便 迦羅摩 四分阿藍迦蘭 聞法天復白佛命終已經   四分律昨日
爾時世尊  阿耨 何故不為說法待命不得 聞法如來教化失時 
善根未熟聞法所以者何 初一五十七有餘 聞法第二五十一
有餘命者聞法由此佛教  論文婆沙廣說梵王 成道五十七 智論等同 世尊
若然無有 論文世尊 最初說法
憍陳那聞法皆是父母親恭敬 供養酬報為何所在白言
波羅仙人鹿野苑爾時世尊 知見便菩提樹 最勝神力何故 不以神足
一一足跡有喜吉祥可愛 輪相分明如畫身影乃至 有情漸次婆羅
爾時逢見 狂亂失念空無而今 我等言談恭敬
爾時世尊漸次 威德本期不覺一時 迎逆合掌歸命
白佛便如是自立制約須臾 安祥奇特妙高山
乃至  於是漸漸調伏說法教誡教授 乞食充足日後
說法教誡教授乞食 飲食充足世尊非時食如是 教化三月四月善根
白半第八如來 轉正法輪憍陳那最初見法 四會 不同成道六月轉正 何故方等莊嚴七七日
因果法華經三七日智度論五十七 說法方等莊嚴日觀 經行因果法華經
四分律五分律 婆沙四月半年十二由延  自古經律論見聞
在世眾生威德不同 日後轉法輪日後轉法輪  如來八相成道
出家成道五比丘轉法輪大小乘 說理說經遠近 神境入定 
所以得知一舉 前後不同三生日月 前後 差別根本
一舉四分律 解脫法華經三七日思惟出曜經莊嚴七七日五分律 思惟智論五十七
梵王婆沙四月調五比丘 半年六月十二 受歲經 
前後不同 解脫思惟四月調 梵王廣說四月調 以此數經六月
說法 三生日月八相成道出家成道皆是 何為五比丘轉法輪故知
前後 婆沙一百八十二菩提 三十四心得阿耨菩提佛眼 一切世界最初正法前引
成道根機中間 思惟梵王故知婆沙見聞不同
成道之後婆沙下文初一成道五十七有餘 命者聞法 成道
五十七智論智論第一 菩薩苦行菩提樹金剛座 降魔阿耨菩提梵天王 勸請世尊轉法輪
論文乳糜解脫思惟 道後梵王智論見聞 何故第八卷云釋迦牟尼佛得道
十七說法梵王 第一非見 傳譯 宋本藥師善信菩薩二十四
菩薩四百正法六根二百功德 法華三根二百三根八百不同 和會如此根本不同

[0455b19] 行次一切萬行聞法 涅槃二十五一切眾生聽法 因緣得近大涅槃一切眾生聽法
信根信根樂行布施精進禪定智慧乃至佛果是故 善法皆是聽法因緣 
信心聽法聽法信心如是 正理五十八 地中行儀極為 眾生觀行
修行解脫深意 生死方便親近善友 善友 良醫乃至廣說預流親近
聽聞正法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如是不信法華法眾不輕當作
不信地獄以是因緣無量 不輕發大心 三乘 小乘大乘 得知第六
男子諸眾生聲聞乘獨覺乘 劬勞正勤修學如是眾生根機下劣精進 有為微妙甚深大乘正法
違逆一切諸佛所以 諸眾生聲聞乘獨覺乘 乃至聽受大乘正法如是眾生
愚癡乃至如是眾生所有罪報聲聞獨覺乘 大乘正法如是愚癡斷滅論下劣人身
成賢聖法乃至如是 眾生所有過失聲聞獨覺乘 大乘 深密第二 善根清淨未成相續
積習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生死 自性諸法隨分無常 種善根 第一小乘 種善根 乃至 積習福德智慧
資糧三種無自性性一切法 無自性無自性一切法無生  第二大乘 下文 眾生積習上品善根 乃至 上品
智慧二種資糧善說無生 佛說取捨無上 下品五事佛說
無量功德見取一切法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見取退失 智慧五事大業 誹謗不信
經文。修行 五事能信大乘五事 不信故知小乘後學大乘 諸佛出世小乘後說大乘 三大
四百六十五善現 乘法獨覺乘不能菩薩見道  涅槃經譬如長者唯有幼小半字長大滿字
菩薩 戒本菩薩菩薩戒 染污染污 法華經大智度論四分律眾生
不堪大乘不及默然涅槃 梵天王小乘此等故知 大法小乘  小乘後學大乘大乘深妙
法華經讚佛眾生 謗法不信三惡道 諸眾生聲聞乘
劬勞正勤修學根機未熟 下劣精進便聽受微妙大乘 正法如是眾生愚癡 顛狂因論三不小乘
大乘大乘聲聞乘 誹謗 聽受無上乘法便於諸佛護持聲聞
乘法獨覺乘誹謗毀呰障蔽隱沒 流布名利如是大乘 受持大乘不樂聲聞獨覺
乘法親近二乘如是 愚癡憍慢勢力乃至修學 二乘法人誹謗毀辱威勢  三乘一品親近
交遊同事親近交遊同事定當 地獄乃至苦惱何以
善男子過去菩薩行精勤求證 聲聞乘 棄捨自身手足血肉頭目髓腦 () 。
善根 不能信解 問曰若爾何故大乘 毀學小乘大乘究竟 是故三乘修學
大乘聲聞獨覺乘 大乘法器修行如是 大乘得究竟是故今昔相違  若爾大乘種姓
不假積習大乘能信三乘 種姓善根無有法爾本性三乘 優婆塞戒經第一不以名為 菩薩眾生有界名為欲心如是
業因發菩提心菩薩如是 唯一小乘小乘 無常緣起二者小乘
積習善根方能 二乘後方大乘二乘 小乘不定菩薩
若爾積習善根 方能 何為至今般涅槃三惡道中說地獄成就三無漏根 
有法涅槃種姓一乘根機 自然生死愛樂涅槃 煩惱不行麁惡善根無性 所以
得知無始 生死愛樂涅槃煩惱不行麁惡漸漸般涅槃無始
莊嚴論一向行惡善根善因 具名無性本性 印相善根一向行惡 菩薩一乘 
戒經瑜伽論菩薩 因而共許菩薩本性經論之中 唯有印相印相性相
印相如何凡夫 種性印相一切眾生可知 本相如何有相可知本性瓔珞經
善財王子退善根 此等菩薩 瑜伽五十二真如所緣緣
菩薩本性瑜伽論一切真如  平等 故知無不本性法爾無性有相可知聲聞地
能信大乘皆是先世 善根般若一念淨信一佛五佛 善根無量千萬
一切 萬行根本

[0457a12] 三教起因就中一一二三三空三藏教  一一一切
諸佛發願度脫一切眾生 成佛三無數劫菩薩行大菩提不為 眾生生人天中大菩提 苦行法華經一大事因緣
出現知見開示悟入一切 眾生般若大菩提四心廣大第一其心不顛倒廣大第一
眾生無餘涅槃無餘涅槃小乘 涅槃一切大乘經智論 天道菩薩法應引道眾生
道中不住大道二乘不住涅槃 人天涅槃大般若經 經論一切
菩薩行演說三學三乘三藏 佛乘 二三就中聲聞乘者轉四諦法輪
緣覺十二因緣大乘 三乘三乘 念住加行位聲聞乘三義
緣起四十四七十七 般若三乘見道故知四諦十二六波羅蜜三乘
三空 善根清淨未成相續 積集福德智慧資糧諸法有性 不安種善根乃至
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種善根乃至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 無性一切法無自性無自性
無自性勝義無自性無自性勝義無自性一切無生無滅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發趣聲聞乘者四諦
即是聲聞發趣大乘 一切法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發趣大乘
理實三乘 三乘三乘定性般若無漏  三藏教素呾纜 等流眾生增上心學
眾生種種雜說諸眾生種善根 正法正法  等流眾生增上戒學 眾生說學處
善根相續成就正法受持學處 阿毘達磨藏無畏 等流增上慧學二分諸法 共相成就正解
受持學處通達諸法真實 素呾纜中有毘奈耶毘奈耶中有 達磨阿毘達磨中有素呾纜三藏 無有差別婆沙一說 
一部三藏 三藏三藏 分部三藏 何故弟子對法素呾纜
毘奈耶藏素呾纜次第 次第何故世尊無間宣說 品等 當時機宜次第教主
佛神力如此得名 滅度弟子不可 毘奈耶藏 毘奈耶緣起世尊 緣起學處學處在於
不在弟子有別教誡學徒 毘奈耶藏 阿毘達磨諸法真實性 次第緣無緣 過失弟子
法性得名阿毘達磨弟子 對法弟子釋經名為弟子造論 三藏
緣起世親菩薩健馱羅 一切有部出家受持 三藏後學經部有部 取捨菩薩迦濕彌羅國
有部是非情懷忌憚 本名尋究有部三藏文義 無遺經部異義 塞建陀悟入即是眾賢
阿羅漢詰問神異入定 世親密告 長老還本
歸還使迦濕彌羅國國王僧眾歡喜幢幡出境香象前後
世親悟入 有部 不信於是國王
僧眾使菩薩論主 本文八千使悟入 世親論主第一 制造第一
第二般若 論說諸法第二 第三 攝論旨趣深密 第四 法華二乘三教
如來藏無上依經大乘經佛性論中說一分決定涅槃以為不了 涅槃經涅槃論法華前經 生死度眾生法華經
萬行涅槃經 生滅 前後 四諦 三乘唯有
法輪二十部婆沙長行一部 正義正理 眾賢論師菩薩能仁避而不
眾賢俱舍菩薩 評定無理請便行當 流傳 論主有理俱舍 正理菩薩偏執故知
一宗

[0458b09] 四部前後中有部分前後不同 部分前後 一百年中四法唯一  
四眾龍象二邊多聞四大  百餘四眾五事 不同分為兩部
(五事無知猶豫五道 二部大眾部上座部) 第二百年大眾部 分為九部 三部
(一說部說出世部 ) 一部 (多聞部) 一部 (說假部) 二百 滿大眾部中有
重評分為三部 (制多山部西 三北) 流出八部
(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鷄胤部多聞部說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 ) 二百餘年上座部一味和合三百
年初分為二部 (說一切有部說因部上座部傳名雪山部) 一切有部流出一部 (犢子部) 犢子 流出四部
(一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 次後 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 (化地部) 次於化地部 流出一部 (法藏部)
三百年末一切 流出一部 () 四百年初 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 (經量部自稱慶喜)
上座部本末十一 (說一切有部雪山部 四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化地部法藏部十一經量部)
不同如是 異義 大眾部一說部說出 鷄胤部同義 一切如來無有  諸如來轉法輪
一音  世尊無不 如來色身 無邊 諸佛壽量無邊 無色 六識   語言
第八地中

[0458c11] 預流退 阿羅漢無退 世間 正見世間信根 無記  一切 預流一切 無間
說經皆是了義 無為 虛空擇滅非擇滅四無色緣起 聖道 中有 隨眠 相應 預流靜慮 
異義 一時二心俱起  煩惱現前 與與異熟 即為 大種轉變 心所法轉變  
 說一切有部同義  天中梵行 慈悲有情有情不得解脫 小法從前 後世 如常 化地部
過去未來現世無為  四聖諦一時現觀苦諦 異生不行欲界 天中梵行  無為虛空擇滅非擇滅不動
善法真如不善真如無記真如八道 真如緣起真如 二乘同一 同一解脫 同義  遍知遍知
善惡未熟   經量部同義 前世後世 異生聖法 勝義迦羅
同一有部 同義差別  異義無量 同義一切有部有情不得解脫部多
有部同義一切 佛性佛性論小乘 眾生不住永不般涅槃 不信 分別凡聖眾生
佛性毘曇薩婆多 中說一切眾生性得佛性修得 佛性分別眾生一定佛性
永不涅槃不定有無不得三定佛性三乘聖人 無分別無有
旨趣分別 佛性異義分別有部 疑惑一切有部
共許阿含如來種種 無性分別說部佛性 一種 眾生不可得同類譬喻不可得
有情同類譬喻不同 (無情 ) 。現在涅槃不應理分別 小乘佛性契經
涅槃經九部經 是故佛性 緣覺一闡提佛性 由此慈氏菩薩聲聞地有部
分別說部世親菩薩方等 佛性論小乘有部大乘後代瑜伽聲聞地 涅槃經一切眾生佛性
了義佛性論不知瑜伽 菩薩地後五識相一切眾生 即是真如所緣緣一切眾生平等
涅槃第一義空佛性一切諸佛阿耨菩提 中道種子差別涅槃第一義空 非空不空善法種子 差別

分別品第一之一

[0459b19] 自下第五文解釋中有品名二明次第文解釋 品名
分別由此名分 所以分別唯有 六根三門 分別
界分 易解分別   一者 故云第一  次第一部總有九品
所以 之一 所以後說  通明無漏所以 無漏所以後說
諸法所以諸法 所以後說正理論本事 對法論本事分
差別正理論差別  三品有漏因果三品無漏 因果有漏 有漏
所以或是所以後說 差別因故隨眠 所以後說業因最後
果斷苦諦集諦 大體有部 無漏三品賢聖所以有漏中有
世間不同有漏 所以後說 明智 三品道諦滅諦便 隨眠
有漏無漏分說便釋義 交雜 總有六百 分為六百
根本即是正宗 流通 根本 不同流通無序 唯識論有序流通婆沙
如此二分  中有之一 次之發起 歸敬 分為
中有兩句 次之一句敬禮之一  兩句之一 十三成德十三
斷德之一恩德 三字智德次之一字 斷德即是二種 三句長行

[0460a08] 敬禮長行 文中 歸敬歸敬正理造論
歸敬 乃至 淨信心 流通所立禮佛薄伽梵 顯宗 禮言嘉瑞  造論
敬禮 三論 說法 有人 之中雖是 論主
三論 其三教本佛說佛教 發自敬重信心世尊 三德顯教高超聖眾
所立真實不虛大師吉祥護念魔事弟子三論
得著弟子不能   之中歸敬發起阿毘曇發起心論
如此發智論 歸敬 皆是作者 所以繁雜

[0460b03] 佛世尊第二 二明自利 四明敬禮歸敬
佛世尊如法 三乘疑悔三乘一切 具德
三德 相傳西方 朋黨三德 外道一切智 釋迦牟尼
 外道 三德一切智豈非 世親菩薩外道 佛化 有情引入正法
西方論師 論主 不然五趣即是化身直言攝化外道外道五趣
一切  佛世尊 高超聖眾正理
即此外道 朋黨一切 三德歸敬

[0460b28] 能破故稱 第二自利文中 成德 
能破故稱佛世 能破二種無明故稱

[0460c03] 一切成德文中

[0460c06] 一切 文中 一切   
染無知共相非一 染心無為一切諸法品類  一切不染無知一切
三字 種類異名品名 不染無知一切法品類 一切一一用品
不能不得直言 一切自體 一切自體不及其所 品類 有人
自知  各別染污無知中論 不染無知中論
擇滅斷德 合為自利 利他佛果
自利後方能化中論 自利 先後智德不共有為斷德無為
前後便

[0461a01] 無知第二  無知共相一切真實義
共相一切真實實義  有人染無知
二種實義不染無知二種 二種無知一種 實義若爾何不
其次實義二乘無學 實義實義即是  實義不染無知染無知

[0461a12] 二乘無學 其次 實義外境 內心皆是義通 無知
無知 何須以外內門不了 內心意趣難解 內心外心
內心何不外心何不 外心 實義六境縱令言中


[0461a24] 佛世尊故稱第三  中有   世尊
無知不生證法 不生其二無知不生擇滅非擇滅無為染無知
擇滅斷德圓滿不染無知非擇滅智德 圓滿無知不生正理境界 斷德圓滿一切 圓滿
論文染無知證得擇滅 名為斷德永不智德即是一切智眷屬五蘊

[0461b07] 聲聞獨覺非一第二  獨覺染無知畢竟 獨覺不動羅漢不退染污無知畢竟
非一不染無知 不同所以者何  解脫利根二障如何 一切種智

[0461b13] 由於佛法  佛法其二功德 佛教功德未盡不能
佛教無知不能

[0461b17] 前後萬劫 遠處 界外二乘宿住不能萬劫 智通不能萬劫天眼天耳
境智不能見聞三千  種種 不染無知 佛法不染無知   正理
染無知圓滿不染無知智圓 滿何故二十七 一切煩惱一切畢竟
論文擇滅如何 斷德擇滅不違 擇滅二乘斷德不是圓滿
遍知異生 煩惱無漏 有頂見道五心有無得證擇滅 遍知
斷德二乘煩惱擇滅 習氣未盡圓滿如來 斷德無記斷德 遍知四緣遍知四緣
遍知 智圓 即是 有人  斷德擇滅 非擇滅相違 不然無有
無記斷德是故無記名為  第二斷德擇滅擇滅擇滅
二過一 斷德 遍知遍知無記擇滅 斷德斷德無記差別
 第三 四斷擇滅煩惱自性畢竟
不然不退俱解脫 差別斷德習氣畢竟自性 問世一切煩惱
如何無知無知 無知一切煩惱習相應無知 即是一切煩惱習無知 煩惱習氣所以無知 
無知何為 染污無知無明  不染無知 不染無知 八門分別引文出體 異說
差別分位 引文 出體婆沙第九 龜毛兔角實有一切法
自性三假和合 蘊和施設補特伽羅相對 彼岸長短 無有五見
何所  欲界無記 行相及於非道非道如是
若爾云何云何 染污染污染污 染污無明相應 染污無明相應
染污聲聞獨覺 現行 染污聲聞獨覺 現行唯有如來畢竟 習氣由此正等覺 
勝義名為染污 世俗勝義煩惱邪法 相應勝義 世俗相違 二種
世俗即是煩惱習正理無記故知不通正理論 二十八是故勤求
同類 勤求勤求 如是展轉無始因果相仍
不染無知即此俱生心所法習氣   有情煩惱所有無染相續
煩惱煩惱 無染眷屬行相差別 相繼離過習氣
一切智不行斷見染心相續有餘煩惱習煩惱
現行煩惱 習氣差別不行  論文習氣故知心所 
染心相續 有餘煩惱習煩惱 煩惱習有漏無學
不行世尊得法自在煩惱畢竟不行善淨相續即由無誤不共念住 大同有別
勤求展轉習氣無染相續煩惱 煩惱由此 習氣心所
以為習氣所以 不通正理差別 共相第一染無知
法味不如 第二不染無知 故知正理 唯心心所以為習氣相應
染無知正理婆沙習氣  故知婆沙無記 正理 無知無記性能解脫
大論練根 斷惑引發無記無知現行 無記心所
不得名為正智無知不得相應名為正智如何 習氣不如故知無記
 教義分明無記無理  有人無記不通無色
善心現前應名爾時不成 無知 不得 染無知二乘差別 處處不成
無色羅漢善心現前不成 不生羅漢 非難全無故知 不染無知無記
婆沙邪行 故云無記正理解脫 無記一切不染無知
全無理趣婆沙 邪行如實知故云 記者一切不染無知如實 知者如實知即非無知正理差別
不能如實 無知 如實知 無知一者法力二者無記
法力婆沙正理無記  正理 可言無記婆沙不明何不
釋義可就 說通 無記 異說
正理婆沙不染無知 有人不堪 十一論文  不染無知未成異熟
心所 第二未成 無記心所法 第三西方德光 未成自性無記心所法  第四未成眾同分
同分等觀不明  不錯即是無記有所 經論正理婆沙分明無記 體性師說心所第四
眾同分雖說無記 不同第四眾同分所生  第五不自在 七十解脫 第六
不得 第七勤求  正理解脫 解脫師說無記 是以不染無知正理
正義不用不染無知正理 廣破解脫不同 不染無知體性正理七十 不許不染無知
師說不同不染無知出教音聲名句復出 名句師說自立 
不染無知無記 無記異熟生心理所以威儀工巧習氣相應不染無知二乘
迦葉起舞威儀習氣 工巧習氣故知 無記變化變化未見皆是習氣故知變化
差別正理二十八 第一二種無知由此如是名為染無知由此 不及第二
異生 聖者聖者不斷染污無知 羅漢不識赤鹽異生 三藏境智不及
不可說不染無知 第二 二乘差別第一 二乘不行第二
染污無知三乘不行 差別不染無知三乘 二乘不行差別 
共相第一 無知諸法不能如實不染無知 
染污無知共相不染無知 法味 (諸法滋味) (諸法損益勢力) (諸法成熟) ()
(一二 ) () () () (相似) (差別) 第三
不染無知 差別染污無知其三自性對治道力
煩惱第九 自身無緣三不 煩惱不生畢竟不生見道 至上修道利根聖人不出
加行道九品永不鈍根 退無不菩薩 方便見修煩惱不生一類聲聞七方便見修不生
一切無不 不染無知 二種一緣第九 不生 畢竟不生二乘
中有一分 畢竟不生爾時  菩薩金剛心爾時總得一切
不染無知非擇滅爾時 大菩提爾時永不 擇滅金剛喻定現觀 永不類智非擇滅由於
正理論 見道見道 出現已滅  利根聖人不出斷惑煩惱
加行道非擇滅不染無知五停心應得不生未成 一類不染無知其所此類不染無知三十三心中
散心不了爾時一切智正對且如欲界 煩惱煩惱正對 以是不可為例假令三十三
不及三十二 故知不染無知 煩惱

[0464a17] 世尊利他第三利他

[0464a19] 眾生出生  眾生有情異名 有情 (上聲) 眾生
有情 有人眾生 非情所以有情 大乘同性經楞伽白佛世尊眾生楞伽
眾生和合 相依眾生 經文 有情眾生別有
有情有情眾生異體 六界有情不可一法 有情唯識論一實阿賴耶識
有情即非六界合成有情

[0464b03] 生死所以 三界五趣生死 沈溺沈沒
故稱九十五不能得出 沈沒不能二義

[0464b08] 眾生拔濟恩德  眾生淪沒救出 世尊 大悲 正法便
拔濟 顯宗論 成就大悲拔濟 大悲
不同利他有漏恩德 隨行如常

[0464b15] 讚佛 敬禮第四敬禮

[0464b17] 敬禮如是如理  故稱敬禮敬禮二字   之謂
敬禮三業攝論頂禮世尊 世親菩薩 三業頌讚語業稽首身業 意業
故云如是 第三二字 如是即是  如實教授如理 三字契理名為如實法應時機
名為有益名為教授無益 名為婆沙十六無利 教誡有利名教 
一法三時 不識慈悲觀不識不淨觀治多
不識機法 失時未熟 智慧過時慈悲如來說法 如理

[0464c07] 如理 神通三德 如理恩德 如理利他  方便如理正教
便 生死眾生 拔苦悲智恩德不由威力神通 不由威力輪王 十善 不由父母天神
不能 不由神通 通教不能說法 生死此等如理不能眾生 出生

[0464c18] 如理何所生起

[0464c19] 對法藏論 第五歸敬

[0464c20] 教誡 學徒故稱釋論 教授  煩惱對法 功能釋論下文
無餘方便 故稱結論  即是問答分別教誡學徒

[0464c26] 第二 發起一切法  中有
四明第一 文中長行

[0465a02] 對法藏

[0465a03] 何謂對法

[0465a03] 伽陀舊名   中有兩句勝義對法
出世對法

[0465a07] 阿毘達磨  就中對法 法名 出體中有勝義對法
出世對法勝義文中 自性眷屬  惠能簡擇簡擇四聖諦 法名 
無漏淨名無漏無漏即是離垢  無漏名勝對法 由此現觀諸法不重 
心所對法何故自性 隨行自性隨行 現觀色有 現觀
領納慧能應得 自性對法得名自性 不能簡擇四聖諦現觀
相中現觀最為殊勝簡擇 慧力 現觀最勝 是故無漏 自性 何故
見道一分 見道 無生非見 一切 對法
對法有漏故知 一切無漏名勝對法 眷屬 隨行隨行對法 正理論
隨行隨轉心所法 名為隨轉 隨轉隨即隨行正理眷屬對法 隨行隨轉
隨轉隨行明知二義差別 若爾應名 隨轉所以 顯宗四句隨轉心王
隨轉心王  相應法 第四可知  如何 唯心
唯心  隨行 隨行正理眷屬對法婆沙第三世第一法
相隨 所以 故知 隨行隨轉 有人
隨轉因故隨轉二相隨順 隨轉 隨行因故 二相隨順隨行中說
隨行隨轉相隨中說 隨行隨轉 不見 斟酌為此
隨行隨轉隨轉隨行皆是 俱起不定俱起名曰隨行 隨轉有色非心隨轉
隨轉所得名為 隨順轉義 相隨隨行 隨行
自性隨行由此自性眷屬互相展轉名為 自性自性唯獨故知隨行
正理慧力  不可說下文染心眷屬三蘊隨從善心眷屬 隨從
非心隨轉非心眷屬故知 眷屬 有人婆沙 八十一無量喜根 眷屬相應隨轉欲界
色界五蘊自性 論文 隨行隨行何者 喜根自性如此對法 相應隨轉五蘊
隨轉五蘊無量 隨轉喜根隨轉正理顯宗念住雜念
隨行名義不同隨行互相 將相雜文隨行 有人 隨行未知
 如是無漏五蘊名為對法隨行對法 勝義阿毘達磨勝義對法 勝義真實

[0466a03] 世俗 對法真實對法資糧 對法異熟資糧 (殺業資糧異熟
異熟資糧女人資糧) 假名所以得知勝義世俗異名俱舍假名 阿毘達磨故知世俗
對法即是假名真諦俗諦即是 世俗諦異名 故知阿毘達磨 有力餘趣
具有現觀 隨行對法 涅槃不重有漏無上
勝義阿毘達磨真因假名 對法 有人無漏名勝有漏 世俗 無漏有漏勝義世俗
得無勝義有漏世俗 無漏世俗有漏

[0466a19] 隨行出世對法即是 修慧
修慧想念五停心 受持十二分教  婆沙四十二應作
三藏十二分教受持讀誦究竟 論文聞慧思慧 不能受持十二分教 各別
隨行隨轉若是修慧五蘊若是 隨轉發戒 非心隨轉對法隨轉
有人隨轉

[0466b03] 無漏 即是 勝義對法 無漏

[0466b06] 達磨世俗對法得名所以二種 對法 
舍利子集異門足論 八千 (舍利) 法蘊足論
(法蘊足論) 迦多衍那施設八千 ( 那是婆羅門第一)
三論在世 涅槃一百年中提婆設摩識身 七千 (賢寂) 三百年初密多羅品類足論
(即是阿毘曇) 七百 (密多羅世友) 三百年末迦多衍尼子發智論
五千後代不同一本八千 一本即是唐三藏 六論義門論法
後代論師 根本唐三藏施設六論

[0466b24] 對法第二對法中有 法名總結 自相名為 法名
二種自相一切法自體 二法軌則七眾律儀  大乘二義一切
能持自相解故自相 一切法虛空非擇滅自相 勝義對法所緣境由此
法相四聖諦法相 勝義涅槃圓寂勝義 自相改變 第二對法
阿毘達磨 般若 向者無漏涅槃 四諦法相唯有 勝義具有 真諦
無漏涅槃不同以為 無間道解脫道名為 解脫道擇滅名為心緣 如實不同以為四句
如實無漏 三諦無間道 有如實相 滅諦加行解脫道 如實
滅諦無間道 三諦三道  婆沙有身一剎那四句剎那四句 一剎那 滅智一來果一剎那
欲界三品滅智 第二 有身 無色見道非法 第二身證
一切法智 第二身證 斷惑 剎那四句
見道滅諦無間道 身證 三諦解脫道  解脫道 三諦無間道 四諦涅槃名為對法
涅槃對法 故稱對法第三總結  對法名為對法 對法自性
無漏共有隨行方便 名字五境四諦 有人 師說自立對法
四諦涅槃 境界有人涅槃
固執 對法總有三藏之中 對法藏釋經對法其二  立義
釋名四違 釋論釋名 立義 立義聖教不違
所立對法第五 有人對法 論說聖教
出體一切對法 勝義無漏隨行五蘊 世俗對法豈不  釋名大小乘
三十六對法婆沙 十二論師二十四分別功德論 心論世親攝論無性攝論
二義釋論以為 即是婆沙世友之中第三第五對法第三復次現觀
聖諦對法第五復次 對法四違 增上 心論素呾纜增上 毘奈耶增上
阿毘達磨 釋論 有人以為對法 長行 長行對法
應分長行 出體中說何故 釋名中說長行對法 二種法名無漏
名為對法對法 釋名有人釋名 釋名穿鑿 不堪釋經
對法  婆沙對法藥叉無漏
西無我如實 經文一切法鄔陀夷滅定退 非得阿難陀
因緣如實 十二因緣唯有 一切法因緣寂滅 如實因緣即是十二
因緣寂滅即是擇滅寂滅 擇滅寂滅 如實即是緣起一切智
種種異說三藏之中 達磨 阿難陀諸見如實 苦集道一不通滅諦
一切諸法如實 一切法對法四聖諦 涅槃對法虛空
非擇滅對法之中增減無有虛空 對法第一  婆沙第一對法
此等隨意種種異說阿毘達磨勝義自性無漏慧根乃至 世俗對法異說對法 論文異說

[0467c20] 對法對法藏第二 文中

[0467c22] 俱舍 釋名俱舍梵音

[0467c24] 至此 文中 總結 正理
堅實猶如對法論 堅實對法藏 論文西方二義堅實
猶如堅實對法論 勝義堅實即此勝義對法藏 即此名為 對法藏勝義
對法藏即是對法藏勝義

[0468a06] 第二  正理猶如
對法對法藏即是對法  西方第二猶如 名為 對法對法論
對法藏對法 對法 對法藏即是有對法藏 法藏 正理
正理對法對法藏 有人不得謂言 即是
細看阿毘達磨皆是 本論本論阿毘達磨 阿毘達磨藏
即是本論 後代造論本論堅實 所有文義 穿鑿 有人應有
論主自取歸本不得

[0468a28] 是故對法藏第三

[0468b01] 恭敬解釋第三 對法文中初文

[0468b03] 對法 四句三句第四因此 對法三字

[0468b06] 對法

[0468b07] 生死 大海必須

[0468b08] 因此 佛說對法因此事故佛說對法即是 因此

[0468b11] 世間  諸眾生得無慧簡 四諦煩惱

[0468b13] 對法如理 簡擇令眾生
對法其二豈不 對法弟子不能諸法相如 簡擇

[0468b18] 佛世尊如此 若是佛說何故  婆沙第一
迦多衍尼子受持演說名稱 迦多衍尼子 採集名稱即是
迦多衍尼子佛滅度三百 年中說一切有部發智論  前已 女生
從母迦多衍尼子婆羅門 中一西方貴族所以 婆羅門在家
學問十五已去婆羅門遊方學問 四十斷絕娶妻生子 五十入山修道初時婆羅 入山修道
蓬亂剃除形容端正諸仙 剃除慈愍即為傲慢非我 不能諸仙嗔怒
種族富貴 種族貧窮 印度其弟種族 極大富貴種族
極大貧窮仙人使

[0468c14] 法救達磨多羅涅槃三百出世 空無我等 鄔陀南 十二部經第五自說無人
自說大德法救佛說無常 常品佛說無我無我 佛說梵志梵志印度現有梵本
流行云集集散 云集有情  傳說如此名為名為  婆沙 中分
廣說名為五百阿羅漢 異義解釋名為異說三義 梵音 言傳不信 正理舍利子大聲無有諸法
如理簡擇是故根本阿毘達磨 佛說不信阿毘達磨  不信傳聞尊者迦多衍尼子 對法世尊
阿難陀汝等對法 義宗 不然大聲聖教 結集乃至廣說

[0469a06] 法名對法上來釋論 皆是發起自下第二 正宗分六百四十四
初二十五無漏法十九 分別 二十五一切法 無漏二十二五蘊十二處
長行

[0469a14] 非擇滅

[0469a14] 有漏無漏長行 文中

[0469a16] 有漏 法云有為法第二 文中 有漏無漏 有漏一切有為法道諦

[0469a20] 所以者何有為法有漏

[0469a21] 中等有為 法名有漏身見集法中平有漏

[0469a23] 道諦身見 四諦集諦名為有漏
道諦道諦 非有所以 涅槃後五百年國法 論師阿毘曇心論煩惱
有漏六百達磨多羅阿毘曇 心論煩惱 有漏 不正正理云何
隨眠共相應法所緣境 如是說城邑雜穢過失
不淨轉增互相 可惡煩惱相應煩惱 心所煩惱勢力轉增互相 雜穢相續隨行
 雜穢 其中糞穢轉增不淨 如是有漏 有漏煩惱
其三品相 論文有漏 猶如煩惱相應 清淨觸塵
無能如是無漏 煩惱相望 無漏異地隨眠相應
故知互相 互相名為有漏 以此有漏 名為有漏沃壤
盛名有苗 不能盛名 有漏名為  下文
多義留住有情 留住生死二流流轉 有情流轉生死
不通 即是不通 順流漏水不違六根漏泄煩惱
生死不順涅槃 生死煩惱不受 煩惱鞞婆沙煩惱
不定穿 漂蕩煩惱穿六根 漂蕩善法 皆是正當
婆沙論主義 眾生 有果 主義人為 不得東西眾生越三界
譬如有人 應作眾生所持  醉酒無慚眾生  


[0469c22] 有漏無漏云何第二無漏中有 無漏無漏無為

[0469c25] 道聖諦無為第二 無漏中有一總法體 三結無漏

[0469c27] 何等 第二無為

[0469c29] 虛空等無漏法第三無漏

[0470a01] 所以者何 無漏 中道滅諦虛空非擇滅
正理無漏法 譬喻論師妄作非有情 離過所有無漏法  契經契經過去未來
現在所有生長乃至 非有情離過所有生長 有情云何無漏所以者何無比指鬘
迦葉波世尊生長 第七 有漏  說起未曾
現在是故決定 廣說 一切聲無漏 無漏 雜染乃至顯色糞穢
無漏乃至廣說 譬喻 異生依止五識 無染

[0470a21] 第四無為中有虛空 擇滅非擇滅 
釋名無為不同 無為 大乘不動 三性真如 大眾部無為 無色緣起聖道
無為不動善法真如 善法真如無記真如八聖道支真如 緣起真如 一切有部無為 
虛空無礙無礙 色法色有 相應二種無為此等諸法無礙
虛空有別無礙  虛空 空中空無不得 無礙空中無礙
 正理虛空 諸法虛空 以為所有大種一切
不能覆障  論文 空界色無能  婆沙應作
實有虛空不知非有 理實虛空 若爾虛空作用 虛空無為無有作用種種 空界增上緣種種空界種種大種
增上緣大種有對 增上緣有對心心 增上緣虛空如是展轉因果次第 不成是故虛空實有


[0470b24] 擇滅以至名為擇滅  文中得名 同異 擇滅
擇滅所以 有漏遠離自性繫縛證得 即此 解脫名為擇滅以此擇滅

[0470c01] 簡擇名為擇滅得名  中有一法  簡擇差別決斷推求
法名簡擇即是差別功能 各別簡擇四諦名為 所得名為擇滅慧簡四諦煩惱證得名為擇滅
名為擇滅 有人有漏無漏差別 有染差別 
四諦無漏

[0470c12] 駕車故作 略去二字擇滅略去所得三字 擇滅

[0470c14] 一切有漏同一擇滅三明同異 正量部一切有漏 擇滅 婆沙內法 經部 擇滅無體 
中有三重 六難

[0470c19]

[0470c20] 云何

[0470c20] 各別

[0470c21] 釋文 擇滅 無漏法

[0470c24] 若爾不如有部 各別擇滅

[0470c26] 如是 無用 不生對治 對治即為無用

[0470c29] 同類正量部不如同一擇滅 眾多同類擇滅同類

[0471a03] 同類 一切有為法同類 同類無漏不從同類
同類不得名為同類擇滅 不從同類同類 同類婆沙二十一 擇滅分別出體
差別同異不同 出體 七十五擇滅有漏 一一極微一一剎那各別擇滅 擇滅
得名 善慧差別名為  差別就中 正義異說
正義自身煩惱 對治道生擇滅爾時自性擇滅 
一切有漏無色所有無為 自身煩惱究竟所有 無為爾時 所以
隨眠由此煩惱斷定 自相煩惱  相續煩惱一切染法 自相所有究竟
論文故知二種得無  煩惱自性染法 第十六有漏
最後善法自性 現在煩惱 名為善法爾時善法
由此乃至煩惱一品 善法爾時論文故知 不行自性

[0471b07] 正理第六阿毘達磨大論 二種自性 對治自性
緣事便不必 不成 中一有漏 染污有漏無色
如是 一一各別 (自性)
取得有漏 染污有漏無色 爾時未名諸法 最後無間
() 論文自身煩惱 有法二法對治 擇滅能緣煩惱 擇滅
異說就中 法師便同一 便使 使使
解脫 身上枷鎖解脫 使解脫中有身上枷鎖解脫
修道九品 解脫染污得無其餘 可知 染污五蘊第九
解脫 唐三藏大小乘繫縛證得 苦智集智 遍行如何 修道九品
一品乃至品繫如何  解脫證得擇滅 相應煩惱同時心所法不得自在 
有毒勢力不自在一同同品 異品同品異品 相應 總有中斷
 強弱相應 同品異品 同品異品
其所證得擇滅二種 證得擇滅  總有相應法一類四相
一類相應法四相相應 有餘四縛苦智集智 相應法相應同品
異品證得擇滅 同品異品證得 相應法四相爾時
同品異品遍行 故而證得爾時四部 同品異品不能 無為斷惑九品同一
斷惑九品所以同品  見道 可知 修道總有染相
應法一類染相應法四相一類有漏一類即是染污四相五蘊  四縛相應相應
染相應法相應同品 得無爾時異品 無為不同見道
見道九品一品所以同品異品 修道九品所以異品  見道異品名為
異生五部斷見 繫縛擇滅以此而言故知同品異品遍行
不斷無為 四相同品 證得無為異品同品
有漏九品相當 同品異品有漏同品異品證得無為同品
不斷擇滅 有漏能緣九品 方名 
不同差別同品能緣 煩惱同品煩惱解脫
斷惑九品互相第九 能緣不得 同品第九 同品 
希奇 且如修惑九品互相煩惱繫縛 異品別理
如下下品 下品 無為下品擇滅不得下品
同品下品下品如何 故云有力下品 如同異品
一品有分 正理第六阿毘達磨大論 二種論文一切
論師自性捨得 由此證得擇滅無為 證得擇滅同品
相應得無自性捨得擇滅最後 擇滅聖教 達磨大論
染法捨得自性 何故無為 婆沙三十一有漏無始
煩惱不得解脫煩惱 便解脫解脫人名 證得解脫 解脫 應知
 論文故知 染色不同故知同品 證得擇滅 引文 分明能信不明
大論 有別且如無為 擇滅數量不明婆沙 擇滅無為對法師說
正量部唯一無為 染污法有漏 無始乃至解脫人名 解脫
解脫外法故作 不許自性 相應 自性 同異擇滅
故知一一唯有擇滅一切無學一切有漏證得擇滅故知擇滅必定婆沙通經若爾
何故涅槃不共涅槃雖是 不共一一有情自相 各別如來解脫 羅漢無異 不同
句數分別 所得所得所得 自身所得七十五分別自性
煩惱大地不善大地煩惱 不定 有所自性 一分無漏大善地法
一分相應四相一分 應法 自性心王 大地尋伺一分四相一分
有漏此等自性相應 自性相應  七十五無漏法
問答 總有 三句 自性所得所得有漏有所一句


[0473a19] 擇滅非擇滅 不同

[0473a21] 非擇滅  前者前因 非擇滅
無記名若爾 應得 名為非擇滅 非擇滅得名擇滅

[0473a28]   論文即是無餘 顯宗
緣法 緣法正理如理不由有法未來非擇滅 乃至 
未來永不非擇滅法實當成 顯宗非唯 便永不同類 不生其二
非擇滅以後同類緣法 同類 如何 無生緣法永不 
顯宗非唯 不同何者婆沙不同 三性所得所得法力  擇滅 非擇滅
從眾同分同分無為無用不從所得 婆沙虛空等 無用故知緣理 若爾何故婆沙 虛空四大增上緣
虛空無礙大種名為 有力名為 若爾婆沙三十二 非擇滅未來不生所以
有為法永不永不 得便與欲有情現在 過去未來
不得有為法 與欲擇滅 有漏煩惱繫縛
欲法起滅道力不由 擇滅非擇滅 擇滅自得有力非但

[0473c05] 有人不生不生便 行者  不生非擇滅非擇滅有力 行者
相違 婆沙三十 有情非擇滅 不決共有法非擇滅 不共非擇滅各別 
如是說應作非擇滅擇滅 非擇滅有為法數量擇滅 法數生法 不得非擇滅
論文一切 非擇滅皆可證得中有不共 不共 婆沙煩惱不生諸生
非擇滅何故非道答曰不為 修道涅槃勤修 修道惡趣非擇滅為此 修道者惡趣不得
生死不深惡趣非擇滅  非擇滅道果 擇滅 染法入聖惡趣 非擇滅不得不惡趣
退厭惡 不厭

[0473c28] 非擇滅指事 專一 眼根意謂意識即是一分意識 非擇滅
眼識 專一 四境念念能緣五識未來世畢竟不生不能過去
能緣正理論 專一一切聲念念法處
擇滅五識一分意識身等已滅 不能一分意識 八勝處過去
非擇滅法處法處心所四相

[0474a13] 過現生法擇滅句數 明滅有無一切有漏擇滅一切 非擇滅即非擇滅擇滅

[0474a17]    得以擇滅 三世唯有 非擇滅
未來故世一切有為 由此不同四句可解如是何謂有為上來
二十二五蘊 五蘊 五蘊 
無漏有漏

[0474a27] 文中長行

[0474a28] 有事 就中兩句有為分為五蘊 有為兩句有為

[0474b01] 有為長行 中有 有為世路言依 有事總結有為
正理老病差別 名為有為隱伏 便別戒
五蘊不能一切有為 五蘊有為

[0474b09] 聚集 有為無有一緣所生 即是若爾未來不生
非有未來無妨

[0474b13] 正理未來 有為有為 名為
琴瑟名為乳房 不生有為

[0474b18] 有為法吞食世路 理論有為法世尊 世路云何有為世路
五蘊生滅未來現在過去流轉 不生法眾不生 無常吞食
三世名為世路 有為法世路名為世路 世路世路 無常 真諦不息萬里
無常有為世路即世

[0474b29] 名言 言依 謂語 語聲相續差別 即是 有為
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世  無為所以有為不通無為 有為法名為言依 婆沙十五脇尊者有為諸法
轉義立言 無為是故  論文即是有為法 三世正理契經言依  雖說三世 
 名言  俱舍尊者

[0474c13] 如是 言依有為諸法一切有為法 三世有為

[0474c15] 不如一切有為 言依不通十八界 十八界
正理論言依 五蘊契經言依 由此品類足論 言依五蘊  正理品類足論
十八界正理五蘊正理 五蘊一切有為諸法  言依品類足論言依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正理 有為 婆沙言依 展轉言依
後說方能  何故 唯有兼差 所以 若爾
何不不能 差別

[0475a05]  正理論輪迴沈溺生死涅槃
流轉不還名為即是有為出離一切有為船筏 是故聖道捨離契經
何況非法 涅槃一切 名為涅槃有為 涅槃皆可唯有
中有一切有為涅槃皆可 捨離即是捨離涅槃

[0475a16] 有事傳說如此有事因故正理論或是即是 
 因故 因果前後 有事有事 
名為因故名為有事一切 有為所以一切有為  傳說如此
有事一切有為 無體有事有為

[0475a27] 如是 差別總結

[0475a29] 有為法自下第二 五蘊中有前生 長行第一 有為法中一
有為法

[0475b03]  取蘊

[0475b05] 何所長行  中有一總總結  意中
前已道聖諦有為法名為 有漏何所 取蘊 無漏 取蘊名為取蘊
無漏聚義名為不從 取蘊

[0475b13] 煩惱取蘊果樹得名所以中有三法煩惱煩惱取名如草
帝王所屬  心論使 果樹

[0475b19] 有漏猶如有漏 世間二義觸動好人 損害煩惱觸動損害
名為

[0475b22] 聖心有漏聖心 聖心 正理論 逼迫自性不安
名為 苦因名為

[0475b27] 世間有對有漏世間  世間毀壞世尊 毀壞世間若爾道諦世間
第二毀壞無故道諦毀壞不定世間 毀壞決定 第二毀壞即是有對

[0475c04] 見處見處有漏隨順增長 微細 正理見處
五見 豈不有漏 一切煩惱豈不諸見前已 五見即是煩惱
有漏一切煩惱 煩惱諸見有漏 見處以是諸見 
諸見有漏一切一切 堅執不動體用 生長諸見  見處所以 不如
無上一切不如 一切一切 一切不同 
六境有所 一切 隨眠一切
相隨一切不能一切 非一 差別 無明共相煩惱相應無明一切 煩惱相應無明非一忿
無明非一一切差別 差別堅執 隨眠 煩惱非一
法相一切一切差別 堅執堅執 不同隨眠一切共相惑 一切自相煩惱隨眠染相
差別斷常 堅執由此過重有漏 見處生厭

[0476a07] 有漏三界有漏有為因故有為

[0476a10] 如是別名總結正理論向外正理 如是有漏別名

俱舍論疏卷第一

[0476a14] 建久二十一十一三井寺 一部東南僧都 □□ 假名
萬代寶物 不顧鳥跡雖然 寫本文字狼藉多多 隨後

[0476a22] 永元十月十二石山寺書寫      弟子十九

俱舍論疏卷第一 ()

沙門法寶

[0476a29] 色蘊二十 五蘊 十三 初五色蘊文中
第一十一第二 五色根第三五色第四 無表色第五色蘊

[0476b06]

[0476b07] 色蘊可解

[0476b08] 五根第二五根

[0476b09] 五根     第一即是眼根
名身

[0476b12] 世尊 如是廣說五根

[0476b14] 身識第二 得名

[0476b15] 依止 眼識眼根乃至身識名身

[0476b17] 如是便如是廣說引文 後說正理論
無意識名色 ( 意識意識) 若爾無用
淨名無識應用 意根不假
一切法二種一者五根二者 心所非意識五根 意根便 無用
如是疑難 淨信 無有一法 而是為此是故 有用
直言有所 名為直言名為
淨信 無色釋名 甚為有用 有人 三字相違
一分  前言 眼識眼根 無間眼識
意根眼根  前言同分  前言眼識
若爾色相 不成功能差別如何 功能不共乃至  有部五根 大眾部
五根 四大  五根五境第三五境

[0476c25] 後者正理論 故知不為

[0476c27] 差別  就中五境即為第六 色境中有
二十四句分別   顯色 顯色四者根本顯色

[0477a04] 差別其所 差別  
地氣      差別不同根本 即是
淺深不同

[0477a13] 形色不正形色 正理 顯色十二形色 如下

[0477a15] 二十光明第二 二十

[0477a16] 有餘師說 二十一異說 顯色 二十一 婆沙
正義顯色即是空界色一分空界色 體性 差別而立識身第十一
顯色以是等差 差別

[0477a24] 中正 形色 形色相者古今不得不依聖教 二門
正義異說 正義 大小乘色相無相 大乘成業論有部色相
業品經部有部色相見面齊平正覺見面參差不正 一面便一面便 四面便一切處
圓覺凸出便 便  大意論文 各別體勢所立 各異
大乘即是顯色不同 名為有部別有攝持 八相差別 古來小乘一面 一面種種不得
相待 一面之中一面之中兩面 難解一面越瓜
名為兩面不解 兩面一面一面 可解 即是即是
正理業品之外別有 眼識積集 意識眼識 形色 攝持有分
穿鑿孔穴有形 別有體性  形色相待得名 各別
相待不定不明 各別不同 婆沙 相待彼岸 類別
不違相待得名  各別外緣金石工匠成長 二種性
越瓜胡桃高下櫻桃豆角如是物種各別緣成種類
不是相待而是而是 成長 即由不立
同時成長   異說有人長短 極微有別 短見
一面一面  一色之內具有極微見短
短見長者不見 見長若爾同時應見 見短不見
正對眼前作意何不 不應理比方 眼識眼識不能計度緣故 非理
已去不可量 世間前引  中說不可稱 多少
有分應名 有分應名世間見短 世間一切世間  自問極微既有
如何不可量 不可量極微不可稱不可量眼見不可量
眼見應當 等同不可 不可量 全無
理趣前後相違上標 已去名為即是 名為不可量
即是 不可量豈不 自相 不應理極微 體性一類不能
成例 色相 名下自問
此前 自相豈可 名下 大乘 成長相待而立明知
如何色處 得無

[0478a23] 有色光明 第三四句分別四句須知形色 不同一者
依託穿鑿孔穴 自有不依 不堪搖動

[0478a29] 有人有形  第一 形色以為第二第三  形色即是第一 四句第二
 有色 無形形色 十二所有皆是  三十四有色
可取 故知

[0478b09] 有色第二 相續顯色 不必息滅
息滅相續 正理論 差別極成加行心所 不住等流大種形色不待 眼識異熟生所長形色
如是形色名為

[0478b16] 有色 第三 前引正理

[0478b18] 有餘師說 異說 第三 一分無形無障礙發光 無有分量 有人新生智者


[0478b22] 如何具有顯形經部 色處即是顯微聚集 差別如何極微

[0478b24] 非有論主取經 一色二智 所以得知不依有部正理論
如何具有 (顯微各別不許顯形) 。

[0478b29] 應有論主  二智 婆沙七十五二十無形
十二色有 有形 有形自有 四句第四空界
正義正義空界 四句
極微有形 四句 色處四句 正理三十四一說
無表色第四色蘊四句 正義 色處 所有影像 實有實有
譬喻實有所以者何不在如何  阿毘達磨論師實有所見眼識色處
不在云何實有生色因緣 多種非難月光 有水不實所生有水 (云云)
譬喻剎那  論師耳識  二十二十 二十由此婆沙七十五二十
 本色 不可本色 本色差別 即是本質
不可以為難正理顯色

[0479a03] 色處 第二文中 數列異說
正理論呼召名為  音響名為 (語聲語聲) 。

[0479a07] 差別第二數列  可意不可

[0479a09] 執受 大種至大第三 執受大種非執大種執受 大種有情名聲語表業
非有情名聲執受大種  執受大種是非有情名聲

[0479a14] 有情名聲非有情有情非有情 名聲 有情語表業 語表業有情 正理語表業
二種不待  有情名聲執受大種一分非有情名聲是非執受大種有執受一分 名聲有執受大種
業品 語表業有執受大種故知有情名聲有執受大種 化人化人 執受大種
依正第一 執受大種執受大種有情 非有情  執受大種 即是有情執受大種
即是無情 唯有初二 有情非有情即是有執受 執受大種 論文
無有名聲有情 無有有情 不須四句不同
分為大種發聲  自相發聲婆沙 四大發聲 若爾何故
阿毘達磨第一二種有執受 執受大種差別自體 有執受 (自體自身) 相違
執受所生有執受大種 所生執受大種有情非有情差別
語聲有情名聲聲名非有情 語聲有情名聲聲名 有情名聲 論文化人執受
有情名聲論文 正理相違有情名聲語表業執受大種 正理有情
執受大種化人同許非執 故知有情有情名聲 阿毘達磨非執而言有情
名聲豈不相違不同據此無得有情名聲 正理有情阿毘達磨據有 有情名聲 若爾何故婆沙
十三執受大種非執 大種 有情名聲非有 名聲 可意不可
阿毘達磨 正理不用婆沙 十二 語業 有餘師說語業
語聲化身執受 婆沙 何者所以得知以此業品語表業執受大種
因故化人同許是非執受大種故知

[0479c10] 正理六十四解發 流出名為 語業論文化人如何
非有情無得 如何得知 一准正理論非執大種非有情化人同許非執
故知不成婆沙 下文色界欲界香味 莊嚴具不成如何成就
有人婆沙一百三十二有成 欲界繫色界繫欲界 得色善心生色欲界欲界 論文不成如何
 不成解故前引化人無得決定 不成
自身欲界欲界故作化人所以得知生色欲界一說香味一說
不成莊嚴具化人 莊嚴具如何有成就義  若爾何故婆沙上下不成  不在
不成無情 不成 非執受者非有情無得 化人不成
 化人 非成就有名無有 論文有情 無得

[0480a12] 所生第四 異說 師說聲名 大種所生

[0480a14] 不許 論主婆沙不許 極微四大故知一聲不得大種 論說大種
非唯發聲 正理論 有執受執受四大種共相 各別發聲 不成三體
何故可意不可處中 可意 處中可意不可所以可意皆是可意即可
不可處中皆是不可  可意不可決定  何不可意不可 
有執受因之 差別

[0480a29] 第三  理論 中有 數列

[0480b03] 第二數列 諸法 差別種種不同不可由此五境差別 不等色有二十十一
唯有皆是  雜集論和合

[0480b09] 第四  理論 就中 婆沙十三本論


[0480b12] 差別第二婆沙 五事不悅
正理論增益微弱 增益平等 微弱不等

[0480b17] 本論中說 平等第三本論 正理 長養大種名為相違 (相違)
平等 福業增上所生名為罪業 所生名為四大種勢力所生  其一決定
有情不定 互相可知

[0480b26] 觸處第五觸處文中 數列四界

[0480b29] 十一飢渴第二 數列

[0480c01] 大種廣說 文中 取果

[0480c03] 第二  何故觸及 三從
自性三從 無相所以  重者向下 不可 不能向下有力上昇
名為 可解

[0480c11] 第三取果 文中 歸因例證
食欲心所 中有


[0480c18] 故作第二

[0480c19] 第三例證 諸佛出世  相對何故
即是火大

[0480c23] 色界傳說如此 第四界繫分別 上界決定
不能聚集即可 故知 可解 婆沙 一百二十七色界中有 施設論北俱盧洲四王
三十三天夜摩天 天衣四分之一 變化天衣八分之一他化自在天
六分之一上天不可 色界不可稱 一一衣不可稱積集 積集便
正理論 十一乃至若爾身根 身根 譬如眼根所見

[0481a11] 無有 無間假說即由
名為中意身根 生起 如何 變壞 
損壞現見有損損益 相違地方烈日相違故知大種變壞 婆沙一百二十七
五色根大種身識 五色根不可身識 大種 何故身識 法性身識未來世身識
現在身識 身根 身識身根 身識身識所緣境得名 身識 自身
 自身 得名 長養 等流異熟生西方師說異熟 飲食
異熟生 飲食二種暫時 不可暫時地獄 身分異熟生迦濕彌羅國
論師不斷飲食不可 飲食覺知 異熟  婆沙一百二十七 大種大種
乃至 有餘
二義兼有 心論 或是善報善報不善何處大種 大種有餘師說遍身大種
遍身 正理論 在此
其餘種類其所十一  十一一切乃至風界 風界 由是所生
若爾云何 隨一無有 差別非唯應知差別是故風界
所以無相違失

[0481b29] 第六 中有前述正義婆沙異說 問答分別四生前後  
多種色處五根五境不同名為 五識婆沙一百二十七 正義

[0481c06] 有餘師說十一 婆沙異說 說中後說

[0481c08] 若爾五識自相第三問答分別  

[0481c09] 自相  五識身等十二處 中共相如無常同一處中不同

[0481c12] 四生先後 

[0481c14] 強盛相續 均平 舌識食欲引起展轉相續 入口欲取均平
先覺  先後四緣作意 不同

[0481c21] 根境至今自下

[0481c22] 有心文中 表位表相  即是表位
亂心善心為此不善無記 不善不善 為此無記 正理論不善
無記名亂心  無心無想滅盡定正理論 無想滅定無心 有餘無心果位無表色
無心 顯示有心亂心無心亂心 亂心無心有心 正理
無心無用前已 亂心一切有心第二 何所 無心無心
亂心亂心 無心此等一處  亂心
亂心相似 不及 無心 不及亂心
無用 無心一切 亂心亂心無用  簡言無心 
無心合一不善 可言無心  安慧亂心
亂說亂心亂心自相無心有心定位無心有心 相似故此

[0482a24] 相似 第二表相  體性相似相續不善 有人相似 相似


[0482a28] 正理不能 無表色相似相續剎那名相
太過是故決定 相中相續 對法宗無心
有心 不淨應有表相  相續以前如初
以後中間名相設有 唯一剎那相續名相 
阿毘達磨有無唯一剎那 相續 名相實體 如何 
有心不善亂心散善 無心 為難非理 一發
任運相續表相 任運不成

[0482b20] 不善不淨第三  方能不通無記

[0482b22] 至大第四 相似相續四大大種


[0482b26] 毘婆沙因故

[0482b27] 第五 由此 何故名表表示自發
語業 心所譬如魚鼓  由此名為

[0482c04] 師宗 表相薩婆多師宗 正理論不許如是種類
名為

[0482c09] 至大云何自下因論 四大文中初一 四大第二四大第一

[0482c12] 名為長行 中有大種  二義
能持自相能持顯宗論第三  顯宗第一一切色法出生大種大種出生出生世間 第二種種
出生名為

[0482c19] 如是四界至大事用第二大種 大種 顯宗論 是故由此勢力
大用大用 有情根本如是四大作用 建立 釋種一切 云何婆沙一百二十
在下依法若爾逼近云何 所有大種 大種在下
 大種在外 若爾應斷孔隙 孔隙不可 非有所見孔隙 正理論
何故云何種種差別品類差別是故 正理即是種類不同生起名為
婆沙大德虛空不能有為法 寬廣三義 寬廣一切之中具有
形相 大地大海大火 起種 事用其內四界有情外水風成 世界能持
正理論虛空 差別  大義 有為 性能 無上二義
二義不成 虛空色法由此 大種 不增不減毘婆沙如是無能便無用唯有
不成無用

[0483a24] 四大種 第三文中

[0483a26] 其次 中有一舉  第一

[0483a28] 能持風界第二

[0483b01]    水流

[0483b03] 自性云何第四自性文中 

[0483b05] 其次 名為可知

[0483b06]  正理論風界何故契經品類足論風界
說動自相   豈不火界 增生 不定
風界其中 火界飄舉火界 其中應有由此風界
風界 了知不須  中舉八轉聲 業聲 八轉聲一體法體
事業作者 所為所屬 聲明
諸法其所應有八轉聲 中說 業者因之 業聲

[0483b28] 云何界別自下第二 四大

[0483b29] 表示 四境世間 故而不知四境不知
四界世間 由此二種可解
 四境合成地想色處如觀四大 在此

[0483c10] 何故  上來五根五境皆是色蘊

[0483c13] 變壞 中有變壞 中文 引文問答 

[0483c16] 世尊第二 引文變壞即是可惱法救 可知婆沙三十四釋迦菩薩
海外 婆沙九十七差別 顯示無常顯示無常
變壞名色婆沙 變壞 不同 不可 無礙

[0483c25] 云何 問答

[0483c26] 變壞  正理論色蘊名色善逝聖教且說變壞名為意言
因故名為變壞變壞名為 苦受色有 生苦  便變壞有對可變
 牛羊等身 轉變貿易變壞 色法相生 表示宿名為契經
摩納婆宿形色忿恨 表示內心所有名為契經 具壽甘露 豈不 有情訓釋
宿內心 若爾 非情 過失 中有諸色表示 無能表示故此
契經為生諸生皆因 皆是 便 善逝訓詞 為難非一變壞 故世據有
如是變壞名為

[0484a21] 名為第二  可變可變可變

[0484a23] 若爾極微

[0484a24] 不然  積集現在極微 積集正理第二
論文一說 五識積集 極微 極微有對應知
如是

[0484b02] 過去未來名色 現在

[0484b04] 過去未來生法不生

[0484b06] 無表色  無表色名色 

[0484b08] 表色

[0484b09] 不然論主 婆沙 正理不許不定 工匠
正理不應理隨心 不從

[0484b13] 得色第二 大種得名

[0484b15] 若爾名色  中有依親不共

[0484b17] 緣故

[0484b18] 四大種論主

[0484b19]  不許 不同 正理顯影
大種所以者何 意表 非唯顯色是故顯色
極微依止大種大種 大種無不  毘婆沙 大種
未嘗不滅 大種 第二云何 第二大種 無表色現有  大種大種因故 
如是對法豈不非唯大種 有餘大種 大種 不滅無色無漏
成就應得現前大種 不行故知欲界行者 大種不滅云何  色有二種
生起轉依無色轉依 無故無漏成就現行 正理正理無色界 下地不行下地
無依大種 無漏  五根  不成種類有別
種類不依五識 用意無色界中意 六識自性一法種類 無有不依
得色 一切 一分名色 一切名色 
孔雀分類差別 為難 水牛孔雀非一急行 非一
建立如是由此不生色相得色 孔雀無表色 俱舍大種大種
並非親生 大種大種還是非理 大種
第二大種第二等同  
大種為生第二大種 有別四大種 一切四大
婆沙一百三十二過去大種 未來增上增上現在大種 現在現在 
大種第二云何  大種為生 生造 大種大種
第二大種還有 四大 第二 大種四大種
名為總是論說 大種現在大種 因之第二大種
大種身根大種即是身根 大種無表色 不由同時
得色故而得色 大種二種故我就此
不滅不可說 言中 同時得名五根 眼識名為
得名若是具有 非理

[0485b13] 有別至理 成就第二可解

[0485b15] 上來第四三行無表色  假名

[0485b16] 身界自下 色蘊可解

[0485b18] 上來五行色蘊

[0485b19] 色蘊三蘊自下第二 行蘊并立

[0485b21] 至意所生長行中文三蘊三蘊文中 三蘊以為 受體
二分三受三分  自性心所心所所緣境 自性自性受領
爾時 爾時  有人心所一境 執受心所
執受受領自性猶如同一有人叫喚
不同受領應知  心所執受諸法別名總稱
受別色處 相當  不同如此
豈非雜亂 受蘊領納 不樂 正理 領納可愛不可相違名為 領納即是受用
領納 第十 如何行相行相正理第二
自性受者 所緣境自性受者領納乃至一境差別
了知乃至領納境界領納 自性領納自性不共 差別如是
領納緣事領事由此    領事 
顯宗第二云何受領故此 領納 是故受領領納
自性有人領納自性 即此受領自體 領納
即是自體 理論國土地中國土 生子
如果   領受 爾時   自體能所婆沙
第九自性自性建立  故知不是  不同國土 即是自體
印相不可說 有人唯識 有部正宗   俱舍心所同一剎那
如何可言相應他生 名為從父 受者 論主領納
自性正理唯識論 以為諸法得名不同豈可 同名

[0486a27] 想蘊第二想蘊 

[0486a29] 名為行蘊第三出行  識蘊 有為法 無為
即是無為一切法 行蘊

[0486b04] 最勝第二釋經文中  理實
有為行蘊

[0486b08] 所以者何 所以

[0486b09] 造作最勝 所以 造作造作 造作有為法最勝

[0486b12] 是故佛說取蘊  故知 取蘊 正理論契經中說
三結預流果斷見 煩惱有餘如是 如是造作有為功能云何 有為

[0486b19] 應知應斷 身為行蘊有為法 有為法取蘊
集諦不可應知

[0486b23] 世尊如是引文 有為法必須未知  如是
一法不能邊際 故知一切有漏

[0486b28] 是故行蘊 一切有為法

[0486b29] 即此 七法

[0486c02] 三蘊自下第三一行識蘊并立

[0486c03] 識蘊長行中有識蘊 五蘊 釋名
二分名義 六識境相
相中正理論了別境界相各各境相 了別眼識有色現前  各別 
(故知不通勝解) 可意 不可  男女 非人非得 (其所心所)
眼識如是應當 () 顯宗 境界相各各境相
境相  達磨第二總分境相 差別名為分別差別相者 心所法
三論唯一總之決定 可言心所法  有人不得妄為四解不可 是非何者後學論說
 第一之中二種一者 二者 所緣境不能心所
各自不能一體 解故入阿毘達磨論第二總分 名為分別差別相者心所法
第二心王 心所法各自 心王力強心所  不可依據 第三
心所法各各 心王 心所心所法  相似王能
不可  四解心所法一一 心王心所法
所以得知心所相者婆沙第三十無慚無慚行相
有餘師說無慚行相行相 應作四句有無無慚行相無慚 行相 有無行相無慚 相應法無慚行相
有無無慚 行相無慚無慚行相  無慚行相種類 無慚相應法行相
無愧四句不能  以此 有人 引文不知且如受領 豈可受取
不然心所同一行相 諸法共相心所法各別 婆沙三十四云云無慚無慚
乃至乃至 差別名言自性行相 一說自性行相
三十八云何不共無明 無明不了不了不了無明 四聖諦不忍不了
非但不明貧賤 異生無明 不忍 不了名言
自性行相無明自性有餘師說無明行相 無明應作
無明四聖諦乃至不決以為自性 故知無慚 四句正義不成 心所法相等
多種不同名為心王境相同理 理事各各不同總理

[0487b24] 差別至意識身第二

[0487b25] 應知如是 第三識蘊

[0487b26] 如是 第四總結五蘊總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可知

[0487c01] 豈不識蘊自下第四十二  問答分別文中十一第一 後半

[0487c04] 無異 六識

[0487c05] 六識 不同

[0487c09] 若爾十八界第二  六識六識更兼 五根六境十七 
意根更兼五根六境十二 六識 即為十七  意即十二

[0487c14] 十八  建立十八界第六 六識

[0487c16] 若爾 無學 以後 無學後心無能

[0487c19] 不生 猶如 緣故後果不生後心 不生

[0487c23] 云何自下第二 攝一切法

[0487c24] 長行中有一明攝一切法二明勝義三明世俗

[0487c27] 諸處他性 二明勝義 攝一切法 勝義 勝義真實義

[0487c29] 所以  所以勝義自性

[0488a02] 他性不然 自性他性 相離不可

[0488a03] 且如眼根 指事

[0488a04] 諸處 徒眾世俗

[0488a06] 下半第三 問答 

[0488a08] 眼識 三根各別一界三義

[0488a10] 由此眼界如是安立總結

[0488a11] 若爾緣生 三根 三義緣生  下半第四三根處所

[0488a13] 不端中有一有論主  端嚴所以不端
婆沙唯有一者 不端

[0488a18] 不然 端嚴第二論主 端嚴

[0488a20] 若爾三根 有部

[0488a21] 論主 正理論正理論 端嚴
耳根無二不端  不然如是醜陋 端嚴是故各別種類如是
因緣如是差別因緣 不二猶如身根差別種類如是疑難因緣
如是差別因緣別異 非一是故 差別因緣 若爾 端嚴 
現見世間作用 圓滿端嚴一處不明二者明了 故此端嚴正是增上
正理論婆沙俱舍 ( 正理) 。

[0488b11] 自下第五文中 分為四問分別 
 和合聚義

[0488b16] 契經至若第二 文中二明三結  過去

[0488b19] 如是一切名色第二 三世不可略為略為 婆沙論七十四
過去未來現在諸色 乃至 應知 心論 
七十四云何色蘊所有過去未來現在 如是一切略為
名色乃至識蘊廣說 外道在世出家外道名為 過去未來世尊 所有過去未來現在乃至
廣說阿毘達磨云何色蘊 色處法處所攝色名色遮止 譬喻譬喻法處所攝諸色
尊者法救所有五識 如何五識 故作云何色蘊色處法處

[0488c09] 由此聚義

[0488c10] 現在釋經三世

[0488c11] 自身自身 自身非有情  內外五根五境

[0488c14] 有對相待二義有對五根五境相待 不同

[0488c16] 相待 不成

[0488c17] 苦集諦

[0488c18] 染污名勝  即是無記善法名為 不善

[0488c20] 去來現在

[0488c21] 乃至識蘊應知

[0488c22] 差別 色蘊

[0488c24] 毘婆沙師如是婆沙

[0488c25] 大德法救 異說有無 前引婆沙 五根取名即是
即是五根 可意可意名勝   不可見處 可見
過去即如過去 現在三世已滅 現在   
應知遠近 可意不可三世 易解 不須無色無處 難解
婆沙

[0489a11] 心所法作用第二  舊譯不盡 但是不得理實十二處
心所生長亦作   訓釋生長心心 法名訓釋 生長
心所法先有體性十二處 取果名為作用

[0489a18] 種族 十八界第三一種 種類山中 如是一身相續

[0489a21] 種族同類因故釋種

[0489a22] 無為同類因故

[0489a24] 心所法 正理 心所本義 釋種雄黃展轉相望
種族如是展轉相望 不同種族 若爾六識 不然 類別 安立時分 
故知 三世就位安立異名由此  有人俱舍
一同十七境界無為法 分說不同分相 無有 三科
不同不可 一分無為 非界俱舍 別理

[0489b12] 十八界第二 正理大同正理論 不同總是第三

[0489b15] 聚義自下第四問答分別 薩婆多部三科 經部 論主
有部五蘊必定猶如

[0489b19] 不然 有部成因有部不許不成

[0489b21] 若爾聚義 聚義而言一實 聖教相違 正理論
聚義  不然立義非聚實物差別  大義實有
如是 實有相續假說世間 實有 實有  化生三時品類無量差別
無邊便退遍知 無邊策勵無邊  愚夫 我執
中有眾多不為顯示五蘊 合成 極微三世分析略為實義 一一
俱生受蘊想蘊一切和合各別聚義

[0489c13] 第二 有為法有果 聚義荷重中有
不同

[0489c17] 第三 可分正理論三世 等分 三蘊三分

[0489c20] 第三  重擔名為 正理論第三

[0489c23] 有部

[0489c24] 是故假有總結

[0489c25] 若爾 應許有部

[0489c26] 非理

[0489c27] 十二處 論主經部

[0489c29] 毘婆沙 通牒婆沙 婆沙對法師說 極微一界一處
極微即是一界一處 極微即是一分極微即是色界色處
色蘊極微得名故知  假說有分 極微 一分有分 可解

[0490a10] 何故世尊所知自下第六 即是起因

[0490a11]

[0490a12] 傳說有情色心第一 言傳 正理善逝意趣 據理推尋如是 心所
一色一心三心 十全分色全心分心  十八界十全 心所

[0490a19] 中說  眾生
不同三根三根不同 廣說不同 廣說

[0490a25] 可解 論主 有無 正理
弟子作意 事業 我慢 我所  憍逸
由此其次 世尊

[0490b04] 世尊心所第七

[0490b05] 貪著諸見長行文中 生死二次 第一 在家樂受出家


[0490b08]  生死 生死輪迴第二可解

[0490b10] 由此總結 正理 雜染 各別一識
滅定如是品類

[0490b14] 何故無為第八廢立

[0490b15] 乃至長行 文中不可 不可第六

[0490b18] 不可說無為 文中聚義無依 三蘊 第一聚義

[0490b20] 取蘊不立第二無依

[0490b22] 第三

[0490b23] 論主 得無無為 得無無為
正理 便  眾生無餘  不然取蘊
假說為生 般涅槃 眾生過患 安穩無餘
非擇滅 於是無名無為 聚義無可
相符 有人俱舍無為聚義   婆沙 檢正
非擇滅 聚義不合為例不息 
擇滅取蘊有息 不是 第一不合  息滅名為一切有漏
非擇滅虛空有為 無漏唯有非擇滅無為 十七一界
無為無為非界 聚義不合 為例不息
為難正理 論主

[0490c28] 如是廢立第九 次第中有一明次第二明 次第 次第

[0491a01] 次第長行文中 次第以次 第一次第即為
第一次第

[0491a05] 無始次第第二次第 以為次第

[0491a07] 次第第三等次

[0491a08] 界別次第如是第四次第

[0491a10] 由此五蘊增減第二

[0491a11] 即由如是第三 以次

[0491a13] 次第可知自下第二 次第

[0491a14] 二三 文中取現 五上下次
第一取現

[0491a18] 四境 第二

[0491a20] 第三

[0491a21] 第四 文中
第一

[0491a25] 第二

[0491a26] 最後第五上下次第最後  齊平華鬘
文言上下相違 正理初二 初二隨處次第 長行
六根功用後方是故本論五境五識意識應知功用
五根初二 不合所以  是故 初二分明身後
微細甘苦不如 微細不如 隨處次第 不異 五識意識 夢中有餘師說夢中憶念
諸生盲人夢中  夢中憶念 現前分明憶念了別
夢中現前分明可取 殊勝過於由此憶念明了現前
是故夢中有時不能分明 境相 若爾不能  不能
夢中必定憶念夢中 夢中非唯夢見受事是故
本論五境五識 知者必定如是 用意後生
必定五識展轉等無間緣本論 等次 由此空閑
不可說 眼識色相中分所生大種清潔分明 障礙空界色
婆沙七十三復次 次第是故 意處是故後說

[0491c11] 立法自下第十一 廢立色處法處

[0491c12] 文中色處  色處差別 最勝順世 差別 
了知五境 五根 五境五根色處

[0491c17] 別名 處中一處別名

[0491c19] 諸色 差別第二色處通名 有對二義即便變壞有對 在此
差別有對 不得通名

[0491c24] 世間第三順世

[0491c26] 差別應知第二法處

[0491c27] 文中差別二攝 增上 色處 總稱即是別名

[0491c29] 第二

[0492a01] 增上 名為第三增上

[0492a02] 有餘 獨立法名

[0492a04] 契經中有種種第十一四行 異名第一 經法第二第三
第四因論釋經六界 第一問答

[0492a09] 行蘊 婆沙婆沙一百 二十六如是佛教何為
答應語業  若爾次後云何佛教 名身句身文身乃至次第連合 
佛教作用顯示佛教自體次第行列連合文身佛教  佛教 若爾 云何佛教云何佛語
乃至佛教 展轉因故 世子展轉生法謂語起名  如是說語業  何故佛教
正解佛教正解 () 佛教 無記無記 云何
心所語言乃至 云何無記 心所語言乃至 佛教 何者無記阿毘達磨素怛纜 毘奈耶藏無記世尊
關閉衣鉢龍牙如是 無記 佛教應知 無記世尊 難陀何為
大聲如是皆是無記

[0492b06] 諸法云何自下第二

[0492b07] 師說第一佛教一一 法蘊足論論文即是
法蘊足論定量 真諦 有餘師說一分阿毘達磨八十一一
阿毘達磨藏一法 二分三分四分成立 業相 
一分多少無不 萬法一一中法 之一
不同中法 非法

[0492b20] 說法一法 第二師說一一教門一法如是 教門可解

[0492b23] 如是說萬法第三論主如是說對治  正理 第三
如是說有情我慢 尋思萬行對治萬行 世尊宣說萬法不淨慈悲
緣起無常想對治 不為對治有情 唐捐 論文第三 第二
大數 即是四千 真諦 如此眾生煩惱慢慢等差對治世尊正說
萬法 眾生煩惱 對治眾生煩惱萬法 此道法門 經部  相傳真諦十隨眠
隨眠方便 一百一百三百 一百前後二百隨眠
方便二百合成一百 一百愚癡五百
五百五百萬一三毒 等分萬一合成四千正理不同 真諦俱舍
賢劫經三百五十 一百四大六衰 一百萬一等分
萬一四千 不同智度論等分 萬一四千 
論文一一有別不同 萬法萬億此間算法 十萬百萬
萬萬智論千萬 十萬 一法十法 百法六十 六百萬法千萬如是
萬法六百萬法四十八  智論三藏唯有三十何故過多 毘曇
智論佛滅智論佛經根本無量涅槃 焚燒經書破壞沙門
五百像法不淨阿羅漢神通菩薩 深經不盡閻浮行者受者 龍神付法藏商那和修
滅度七千本生經阿毘曇 毘尼悉皆明證 婆沙瞿沙五十五千五百五十一法
更多萬法 聲聞緣覺菩薩菩薩藏經無量義經聲聞緣覺菩薩十億
悲華經聲聞四千 緣覺萬法大乘法藏十億 不同 其實有無 相違華嚴隨機四諦不同
十萬

[0493a23] 行蘊

[0493a25] 如是自下第三一行釋經異名

[0493a26] 一一 中說五蘊 十八界異名 在前說中

[0493a29] 至此行蘊 第一五蘊 婆沙 三十三五蘊云何無學戒蘊 無學律儀
云何無學定蘊無學 三摩地 云何無學慧蘊無學正見  無學解脫蘊無學作意相應心勝解勝解勝解無生無學正見相應
自在解脫  無學盡智無生智 何故 二智解脫解脫身獨有 解脫事故 無學慧蘊解脫
差別無學集智無學 慧蘊繫縛無學道智無學 解脫 復次無學
滅智無學慧蘊有漏無為解脫 緣緣解脫無漏智無學道無學 無漏有為解脫緣緣 無漏智
復次無學道智 慧蘊無學滅智無學 解脫 差別 世俗相差 勝義真實差別
無學正見無學慧蘊 無生智無學解脫

[0493b22] 法處所攝第二異名 十遍處二八勝處四無色  中文可知

[0493b25] 解脫 處所第二解脫 解脫 說法解脫讀誦 解脫說法解脫思惟
解脫相得解脫解脫涅槃 因此解脫解脫  集異門足論十三十四阿含經第九  第二
 婆沙受持讀誦十二部經  及第聞慧聖教  第三思慧說法  第四思慧可知
第五修慧中善 雖說不同 法處 法處  第二
第一

[0493c12] 第三 無想有情成就 成就
有情故知 成就 正受無想異熟果無有初生將死有心  有心 婆沙一百三十七
問世何故 無想天有頂天 外道以為解脫 為生

[0493c21] 多界經十八界第三異名 六十二一種更加十八界六十二其所
十八界出體如次

[0493c26] 六界第四 問答可解第四 可知

[0493c28] 名為空界

[0493c29] 如是云何應知

[0494a01] 傳說有部

[0494a02] 不信空界實有言傳 正理論 言傳不信意言上座一切譬喻
空界虛空虛空實有 虛空界 虛言無實虛空實有廣明 空界 虛空界實有虛空故世虛空
何所光明虛空 經意虛空無為有所 容受一切光明實體
虛空無光既有光明眼識 差別虛空容受光明 實有虛空極成由此契經 分明各別實有 色界
虛空界世尊 解脫識界 虛空無為 (論文)
空界色理實 其一 正理傳說即是

[0494a22] 應知 空界

[0494a24] 即此 阿伽本論空界色異名

[0494a26] 傳說阿伽阿伽婆沙 阿伽

[0494a27] 阿伽 阿伽第二阿伽名為無礙梵語 其二

[0494a29] 有漏 名為識界空界識界 有漏無漏

[0494b02] 云何

[0494b03] 六界不如  六界有情 無漏法不如 正理
有情等差 如是六界有情差別 識界
大種依止空界容受 世友如是施設有情因故 無漏法契經六界

[0494b12] 婆沙七十五長養攝益 任持六界無漏意識 破滅是故不立 六界
 無心六識 四無色如何 命終其所能持無有
一有六界 無漏法在身 無漏一切有情 六界故作所以六界
有情如是 無漏法不如

[0494b25] 六界可知

[0494b26] 十八界  法蘊足論第十第十一 六十二攝入十八界
六十二十八界  十八界六根六境   
識界四界空界色界識界 有漏 第二
無害欲貪 無貪無瞋無害不害 心所法皆是法界
第三無明 心所法法界 
識界行法識界 第一無色界欲界十八 色界十四舌識
無色界意識界 第二三界 色界色界有色名色 十八界無色界三界擇滅非擇滅法界
第三三界 過去未來現在五蘊十八界 第四三界不善 無記法界
有漏無記十八界 無漏善法意識界  三界不善無記一切
不善不善 法界無記一切無記 十八界 第六三界無學
無學學界無漏五蘊無學 無學無漏五蘊意識 無學有漏五蘊無為 十八界
二者第一 無漏界有漏有漏五蘊十八 無漏界無漏五蘊無為意識界 第二有為無為
五蘊十八界無為 無為法界 阿含經六十二 多界經

俱舍論疏卷第一 ()

[0495a10] 保延九月新房   

[0495a12] ()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41 No. 1822 俱舍論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