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俱舍論疏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俱舍論疏卷第八沙門法寶撰
分別世品第三之一
[0584a06] 分別世間品者。三界有漏有破壞故。名為 世間。此品廣明故名分別。正理名緣起品。 以明緣起義故 前二品總明漏.無漏法。
後之六品別明漏.無漏法。後六品中前之三 品明有漏法。後之三品明無漏法。以先厭. 後忻故 前三品中先明世品後業.惑 者。以先果後因故 就世品中先明有情
後明器者。外由內故先明能依。後所依 故。先明內果後明外果 就明有情文 有九別。一明三界。二明五趣。三明七識住。 四明九有情居。五明四識住。六明四生。七
明中有。八明緣起。九明四有。
[0584a18] 論。已依三界至處別有幾。已下三頌第一明 三界也。於此頌前而有二問。一問三界體。 二問於中處。
[0584a20] 論曰至是名欲界。總出欲 界體也。即欲界中若是有情若器世間。總是 欲界趣。唯有情界兼無情。
[0584a22] 論。六欲天 者至化自在天。別列六天名也。此之六天多 受妙欲境故。名為欲天 一四大王眾天 者。四大王是主。眾是所領。即是諸層級上。
及七金山日.月.星等諸類天也 類非一故 名為眾也 二三十三天者。在妙高頂。帝釋 居中。四面各八總三十三。亦名忉利天也
三夜摩天者。此云時分。受五欲境知時分 故 四覩史多天者。此云喜足。舊云知足。 受五欲境生喜足故 五樂變化天者。謂 彼天中樂變欲境於中受用 六他化自在
天者。謂彼天處於他所化欲境。受用得自 在故。
[0584b05] 論。如是欲界處別有幾。問也。
[0584b06] 論。地獄洲異故成二十。答也。地獄.及人.鬼. 畜等四。別舉總名不列別數。
[0584b07] 論。八大 地獄至無間地獄。此釋地獄異也 正理釋 云。眾苦逼身數悶如死。尋蘇如本故名等 活。謂彼有情雖遭種種斫 刺
磨擣。而彼暫 遇涼風所吹尋蘇如本。等前活故立等活 名 先以黑索拼量支體。後方斬鋸故名 黑繩 眾多苦具俱來逼身。合黨相殘故 名眾合
眾苦所逼異類悲號。怨發叫聲 故名號叫 劇苦所逼發大酷聲。悲叫稱 怨故名大叫 火隨身轉炎熾周圍。熱苦 難任故名炎熱 若內.若外。自身.他身。皆
出猛火互相燒害。熱中極故名為極熱 此論下文云。受苦無間故名無間。無樂間 苦故名無間。
[0584b20] 論。言洲異者至北俱盧 洲。此明洲異。贍部從林立名名贍部洲 以身勝故名勝身洲 以牛貨易名牛貨 洲 俱盧此云勝處。於四洲中此最勝故。
[0584b24] 論。如是十二至處成二十。此明傍生. 鬼也。
[0584b25] 論。若有情界至皆欲界攝。此總 結欲界也。
[0584b26] 論。此欲界上至總名色界。 已下釋色界也 於中有三。一略舉。二廣 釋。三定宗。此第一也。
[0584b28] 論。第一靜慮至 色究竟天。此第二也 正理釋云。廣善所生 故名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獲得
中間定故。最初生故。最後沒故。威德等勝。 故名為大 大梵所有所化所領故名梵 眾 於大梵前行列侍衛故名梵輔 自 地天內光明最小故名少光 光明轉勝量
難測故名無量光 淨光遍照自地處故 名極光淨 意地樂受說名為淨 於自地 中。此淨最劣故名少淨 此淨轉增量難測 故名無量淨 此淨周普故名遍淨。意顯
更無樂能過此 已下空中天所居地如 雲密合故說名雲。此上諸天更無雲地。在 無雲首故說無雲 更有異生勝福。方所 可往生故說名福生 居在方所異生果
中。此最殊勝故名廣果 離欲諸聖以聖道 水。濯煩惱垢故名為淨。淨身所止故名淨 居。或住於此窮生死邊。如還債盡故名為 淨。淨者所住故名淨居。或此天中無異生
雜。純聖所止故名淨居 繁謂繁雜。或謂繁 廣。無繁雜中此最初故。繁廣天中。此最劣 故說名無繁。或名無求。不求趣入無色界 故
已善伏除雜修靜慮上中品障。意樂調 柔離諸熱惱故名無熱。或令下生煩惱 名熱。此初遠離得無熱名。或復熱者熾盛 為義。謂上品修靜慮及果。此猶未證故名 無熱
已得上品雜修靜慮。果德易彰故 名善現 雜修定障餘品至微。見極清徹 故名善見 更無有處於有色中能過於 此名色究竟。或此已到眾苦所依身最後 邊名色究竟。
[0584c29] 論。迦濕彌羅至四眾圍 繞。此第三也。說色界有十六處者。是婆沙 義。此師意說。梵王.梵輔不分二處。無想.廣 果合立一處。故成十六
正理論云。此十 七處諸器世間。并諸有情總名色界。有餘 別說十七處名。初靜慮中總立二處。第四 靜慮別說無想。彼師應言處有十八。以彼
大梵望梵輔天。壽量.身量.無尋.受等皆有 別故。豈不無想望廣果天。唯異生等。有差 別。故前亦應言處有十八。此難非理。無想
天生即廣果天繫業果故。若爾大梵所受生 身。亦梵輔天繫業果故。不應別說為一天 處。即梵輔天上品繫業招大梵果。此業望彼
少有差別。故招壽等亦少不同。若大梵天 望彼梵輔壽量等別。合為一處。則少光等壽 量雖殊應合一處。成大過失。此例不然。大
梵一故。要依同分立天處名。非一梵王可 名同分。雖壽量等與餘不同。然由一身 不成同分。故與梵輔合立一天。高下雖殊 然地無別。少光天等與此相違。故彼不應
引之為例 准此論文。正理亦以十六為 正。梵王.無想皆唯一故。地無別故。上坐色 處立十八天。
[0585a22] 論。無色界中至理決然故。 已下。第三明無色界 於中有四。一無處 無色。二就生分處。三證無方處。四問答所 依。此文初也
以無色故無色界中無別處 所。
[0585a26] 論。但異熟生至勝劣有殊。第二就 生勝劣分處。然實不離欲.色界中四處。亦 無差別處所。
[0585a28] 論。復如何知至中有起故。 第三證處無方所也。得四種定同一處生。 故知四無色生無別處也。又得四定欲界
九處.色十六處。差別不同。若生無色皆於 欲.色命終處生。故知離二界中更無別處。 從彼四天處沒生下界時。即於前生死處 中有現前傳識。故知不從別處來也。
[0585b06] 論。如有色界至心等相續。已下第四問答所 依。此即是問。
[0585b07] 論。對法諸師至而得相 續。述對法宗答也。
[0585b08] 論。若爾有色至此 二相續。難也。
[0585b09] 論。有色界生此二劣故。答 也。
[0585b10] 論。無色此二因何故強。徵也。
[0585b11] 論。彼界二從至能伏色相。通也。
[0585b11] 論。若爾 於彼至何用別依。難也。心等相續但依勝定。 何用依彼同分.及命根也。
[0585b13] 論。又今應 說至以何為依。又難。命根.及眾同分。在無 色界無所依也。
[0585b15] 論。此二更互相依而 轉。有部通也。
[0585b16] 論。有色此二何不相依。難 也 有色界者。謂欲.色界。此命.同分。何不 如無色界相依而轉。而言依色。
[0585b18] 論。有 色界生此二劣故。答也。以欲.色界此二劣 故依色而轉。無色此二強故相依。
[0585b20] 論。無 色此二因何故強。此徵無色界強所以也。
[0585b22] 論。彼界此二至能伏色相。答強因也。 以定勝故此二勝也。
[0585b23] 論。是則還同至唯 互相依。兩關釋也 同心相續難者。謂同前 難 故前難云。若爾於彼心等相續但依勝
定。何用別依。第二關云。無色心.心所法從 勝定生。即應心.心所法更互相依。何須更 依命根.眾同分。正理論意。唯有六根能
為所依。餘非所依。但俱生依由此六識。欲. 色界中用四蘊為俱生依性。無色意識 無復色依。彼俱生依但通三蘊 若爾何 故但言無色心等依於同分.及命 此說定
同無亂依故。謂心.心所雖互為依。而非定 同不自依故亦非無亂。在此地生亂起自 他心.心所故。同分.及命心等同依。又此地
生唯此地故。依此設起不同地心。由此還 令自地心起。唯依此二名此地生。牽引業 生無間斷故 准此文證。命根即是引業果 也 由斯說是同不亂依。心等不然。故略
不說。若無此二餘地四蘊現在前時。爾時 有情應名餘地。乃至。如欲.色界身同分.命 為心等依。雖或有時異地心起。而依身等。
於此生中後定當牽自地心起。如是無色 雖無有身。心等定依同分.及命。故頌偏說 同分.命根。此是牽引業異熟故。
[0585c16] 論。故經 部師至不依色轉。論主述經部宗。彼宗意云。 若於因中不厭於色。所招心果。與色俱生 依色而轉。若於因中厭於色。果中心等。不
與色俱不依色轉。正理破云。此亦非理。若 引因力。令彼心等相續轉者。善與染心現 在前位。心等相續應無所依。又如有情在
欲.色界。引因力故。心等相續。與色俱生依 色而轉。如是有情在無色界。引因力故心 等相續。與眾同分.命根俱生。不依於色唯
依同分.命根而轉。既許欲.色有情心等。不 依色身定無轉義。何因無色有情心等。都 無所依而有轉義。
[0585c28] 論。何故名為欲等 三界。自此已下。釋三界名。此問起也。
[0586a01] 論。能持自相至如前已釋。答也 答中有 二。一釋界義。二釋欲等界義。此即初也。於 中二釋如文可解。
[0586a03] 論。欲所屬界至如 金剛環。釋欲.色界名也。如飲中有胡椒。胡 椒屬飲義。如鐶上有金剛。金剛屬環義。 由此飲名胡椒。環名金剛。
[0586a06] 論。於彼界 中至喻如前說。釋無色界。先釋無色。後釋 無色界也 色有二種。言變礙者。通十一 色 言示現者。謂色處色。無色四蘊非二
故名為無色。非是但用色無為體。若用色 無為體。即無別物。或是虛空非四蘊也。餘 文可解。
[0586a12] 論。又欲之界至應知亦然。又一 釋 欲界。欲是所任持。界是能任持。界是持 義。即欲界五蘊能持欲故。必名欲之界。餘
二亦爾。即是四蘊.五蘊。是欲等界義也 有 人。似不得意。
[0586a16] 論。此中欲言為說何 法。問欲體也。
[0586a17] 論。略說段食婬所引貪。 答欲體也。准此。色.無色貪名色.無色。
[0586a19] 論。如經頌言至已除欲引經證也。此頌是 舍利子。對外道。說外道計欲是外境也。佛 法言欲即是貪也。第一句非外立。第二句
述自宗。後兩句釋非境因也。
[0586a22] 論。邪命 外道至尋思故。此是外道詰舍利子。前兩句 牒宗。後兩句破也。
[0586a24] 論時舍利子至妙色 故。此舍利子返質外道。前兩句牃計。後兩 句破也。
[0586a26] 論。若法於彼至三界繫不。問也。
[0586a27] 論。不爾。答。
[0586a27] 論。云何。徵。
[0586a27] 論。於 中隨增至是三界繫。答也。諸無漏法雖於三 界現行。非三界繫。不隨增故。
[0586a29] 論。此中 何法名三界貪。問也。
[0586b01] 論。謂三界中各 隨增者。答也。
[0586b02] 論。今此所言至皆不令解。 難也。前言三界繫法云何。答云。於中隨增 三界貪者。復問何法名三界貪。答云謂三
界中各隨增者。於此二答皆不令解。由此 說言同縛馬答。
[0586b06] 論。今此所言至當知 亦爾。答也。今此中答不同縛馬答也。謂於 前說。欲界諸處有情未離貪者。身中所有
貪名欲貪。此所隨增名欲界繫。色界十八 處。無色界四處。有情所有貪名色.無色貪。 當知亦爾。
[0586b11] 論。或不定地至名無色界繫。 第二釋也。如文可解。
[0586b12] 論。欲化心上如 何起貪。難也。若欲貪繫名為欲界。欲界化 心離欲方得。若起欲貪又失化心。如何化 心是欲界也。
[0586b15] 論。從他所聞至生貪愛故。 答也。自雖未得。從他聞說生貪心也。或自 已得退起欲貪。或觀他化起貪心也。
[0586b18] 論。若心能化至作香味故。簡欲.色界化心 別也。
[0586b19] 論。如是三界唯有一耶。問也。此 下問答一多界等 於中有二。一問一多。 二問傍竪。此問初也。
[0586b21] 論。三界無邊至 猶若虛空。答也。
[0586b22] 論。世界當言云何安住。 此即第二明傍竪也。此即問也。
[0586b23] 論。當 言傍住至不說上下。一說唯傍住也。由經說 故。
[0586b25] 論。有說亦有至有色究竟。第二說也。 法密部中經等。亦說有十方故。
[0586b26] 論。若 有離一至應知亦爾。此述離染同也。
[0586b27] 論。 依初靜慮至應知亦爾。此述五通唯得往至 自所生界所修定處。不得往他世界。
[0586c01] 論。已說三界五趣云何。已下一頌。第二明五 趣也。
[0586c02] 論曰至是名五趣。明三界中有五 趣也。
[0586c03] 論。唯於欲界至天趣一分。此說 三界五趣體不同也。
[0586c04] 論。為有三界至說 有五趣。問也。
[0586c05] 論。有謂善.染.至無覆無記。 答也。謂善.染.外器.中有此之四法是三界 攝。非五趣也。正理論云。善.染.無記。有情.
無情.及中有等。皆是界性。言趣體唯攝無 覆無記者。唯異熟生為趣體故。由此已釋 趣唯有情。無情中無異熟生故 (言異熟生者。簡一切無情
及有情中除異熟生自餘諸法。中有雖是異熟生法。非是五趣。無趣義故) 。
[0586c11] 論。若異此 者至體非中有。此反釋也。若不唯是無覆無 記。即趣雜亂。一趣之中。得有五趣業.煩惱
故。明趣非是善.染.攝也。五趣唯是有情數 等。如文可解。
[0586c15] 論。施設足論至中有異 趣。引聖教證中有非趣。如文可解。
[0586c17] 論。是何契經。問也。
[0586c17] 論。謂七有經至異諸 趣故。答也。既七有經。五趣之外別說中有。 故知中有非趣所攝 唯是無覆無記性
攝。其理極成。簡業有因異諸趣故。業既通 於善.染.非趣所攝。故知唯是無覆無記。
[0586c22] 論。迦濕彌羅國至無覆無記。重引經證無 覆無記。此經有部誦故言婆沙師誦也。經 既言異熟起已名那落迦。故知趣體即是異 熟無記性也
於捺落迦中者。是地獄處名 也。那落迦者。是有情趣名也 從諂生業名 曲 從嗔生業謂穢 從貪生業謂濁。
[0586c28] 論若如是者至所隨增故。引文難也。若趣 唯是異熟無記。即合唯是修道煩惱。及是一 切遍行隨眠之所隨增。何故品類足說一切
隨眠所隨增也。故知非唯異熟無記唯修所 斷通染污也。
[0587a03] 論。彼說五趣至總名村 落。有部通也。彼說五趣續生心中容有五 部 一切煩惱者。謂結生心通三十六.三十
一等。即結生心五部隨眠之所隨增。假說結 生以為趣也 如村落邊假名村落。
[0587a08] 論。有說趣體亦通善.染。此述大眾部等計 也。
[0587a09] 論。然七有經至是故別說。大眾部師 通經文也。有部總引多經為證。此中即通 七有經也。見.及煩惱別說為濁。然見即是
煩惱所攝。趣.及趣因雖別說有。何廢趣. 及趣因總名為趣。故言非以別說定證 非趣。
[0587a14] 論。若爾中有亦應是趣。有部 難大眾部。七有別說業。業亦是趣收。七有 別說中有。中有應趣攝。
[0587a16] 論。不爾趣義 至即死處生故。大眾部通難也。別說業有 不違趣義。故是趣收。別說中有違趣義 故。故不名趣。
[0587a19] 論。若爾無色至而受生 故難也。中有死處生。非所趣故不名趣。無 色死處生。應非是趣。
[0587a21] 論。既爾中有至 說名中有。大眾被難轉釋。中有以是二趣 中故不名趣也 (已上通第一經) 。正理論云。然經主言
非別說故定非彼攝。如五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