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urse on the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俱舍論頌疏論本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八[0863a09] 從此第三。明世間品。於中有二。一者明 有情世間。二者明器世間。就明有情世間 中有二。一總辨有情。二判聚差別 就
總辨有情。復分三段。一明有情生。二明有 情住。三明有情沒 就初明有情生中。 復分九種。一明三界。二明五趣。三明七識
住。四明九有情居。五明四識住。六明四生。 七明中有。八明緣起。九明四有。此下第一。 明三界者。論云。已依三界。分別心等。今次
應說。三界是何。各於其中。處別有幾。頌 曰。
地獄傍生鬼 人及六欲天
名欲界二十 由地獄洲異
此上十七處 名色界於中
三靜慮各三 第四靜慮八
無色界無處 由生有四種
依同分及命 令心等相續
[0863a26] 釋曰。初一行明欲界。次一行明色界。後一 行明無色界。初兩句者列五趣名。梵云那 落迦。此云苦具。義翻為地獄。以地下有獄
故。非正翻也 言傍生者。以傍行故 言 鬼者謂餘生中。憙盜他物。又復是多。他 所祀祖。宗又多希求以自存濟。又多性怯 劣身心輕躁。故名為鬼 言人者。多思慮
故。名之為人 言天者。有光明故。或復尊 高。神用自在。眾所祈告。故名為天 六欲 天者。一四大王眾天。二三十三天。三夜摩天。
此云時分。謂彼天中。時時多分。唱快樂哉。 四覩史多天。此云喜足。於五欲樂。生喜足 心。五樂變化天。於五欲境。自變化故。六他
化自在天。於他化中。得自在故 第三句 名欲界者。結上也。此上五趣。器及有情。總 名欲界 言二十者。明欲界中處有二十。 由地獄洲異者。明二十所由也 於上
五趣。由地獄異。及由洲異。故成二十。地獄 有八。名地獄異。一等活地獄。謂彼有情。雖 遭種種斫刺磨擣。而彼暫遇涼風所吹。尋
蘇如本。等前活故。立等活名。二黑繩地獄。 先以黑繩。秤量支體。後方斬鋸。故名黑繩。 三眾合地獄。眾多苦具。俱來逼身。合黨相
殘。故名眾合。四號叫地獄。眾苦所逼。異類 悲號。發怨叫聲。名為號叫。五大號叫地獄。 劇苦所逼。發大哭聲。悲叫稱怨故。名為大
號叫。六炎熱地獄。火隨身轉。炎熾周圍。熱 苦難任故名炎熱。七極熱地獄。若內若外。 自身他身。俱出猛火。互相燒害。熱中極故。
名為極熱。八無間地獄者。受苦無間。或無 樂間苦。故名無間 言洲異者。有四大 洲。一南贍部洲。此洲南邊。有贍部樹。今此
洲名。或從林立名。或從果為名。名贍部 洲。二東勝身洲。身形勝故。或身勝贍部。名東 勝身洲。三西牛貨洲。以牛為貨易。故名牛貨
洲。四北俱盧洲。此云勝處。或云勝生。於四 洲中。處最勝故。名為勝處。生最勝故。名為 勝生 地獄及洲。合成十二。並六欲天。傍
生餓鬼。處成二十。若有情界。從自在天。至 無間獄若器世間。乃至風輪。皆欲界攝。此上 十七處者。標色界也。此欲界上。有十七處。
名為色界。三靜慮各三第四靜慮八者。列十 七名也。謂三靜慮。處各有三。第四靜慮。處 獨有八。合成十七處。器及有情。總名色界。
第一靜慮。處有三者。一名梵眾天。大梵天 王。所領眾故。二名梵輔天。衛侍梵王。為臣 輔翼故。三名大梵天。廣善所生。故名為梵。
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獲得中間定故。 最初生故。最後沒故。威德等勝。故名大梵。 第二靜慮。有三天者。一少光天。於二禪內。
光明最少。故名少光天。二無量光天。光明轉 增。量難限。故名無量光天。三極光淨天。光 明勝前。遍照自地。故名極光 第三靜慮。
有三天者。一少淨天。意地樂受。故名為淨。 於第三禪中。此淨最少。名為少淨。二無量 淨天。此淨轉勝。量難限故。名無量淨天。三 遍淨天。此淨周普。故名遍淨
第四靜慮。 有八天者。一無雲天。此下空中。無所居地。 如雲密合。故說名雲。此上諸天。更無雲 地。在無雲首。故名無雲。二福生天者。更有
異生勝福。方可往生故。說名福生。三廣果 天。於色界中。異生生中。此最殊勝。故名廣 果天。四無煩天。煩謂煩雜。於無煩中。此最
初故。得無煩名。五無熱天。已得雜修上中 品定。能善伏除上中品障。意樂調柔。離諸 熱惱。故名無熱。六善現天。已得上品雜修
靜慮。果位易彰。故名善現。七善見天。已得 上勝雜修靜慮。離修定障。餘品至微。見極 清徹故。名善見天。八色究竟天。有色天中。
更無有處能過於此故名色究竟。此五天 名淨居天。唯聖人居。無異生雜。故名淨居。 於色界中。立十七天。依經部宗也。若薩
婆多宗。唯立十六天。除大梵天。謂梵輔天。 中有高臺閣。名大梵天。一主所居。更無別 地。如世尊處座。四眾圍遶。故別不立大
梵天也。除無想天者。謂廣果天中。有高勝 處。名無想天。非別有地。故不立也 經部 師。立大梵天者。謂大梵王。與梵輔等。處雖
不別。身形壽量。皆不等故。故須別立。此經 部宗。除無想天者。以無想天。與廣果天。身 壽等。所以無想攝入廣果。更不別立 若
上座部。亦立大梵天。由身壽不同故。亦立 無想天。謂與廣果。因果別故。由此色界。即 有十八天。無色界無處者。明無色界都無
處所。以非色法無方所故。由生有四種者。 此明無色雖無處所。由異熟生。差別有四。 一空無邊處天。修此定前。於加行位。厭有
色身。思無邊空。作空無邊解。名空無邊處。 二識無邊處。厭先外空。復思內識。作識無 邊解。名識無邊處。三無所有處。次厭無邊
識。思無所有。作無所有解。名無所有處。四 非想非非想天。謂此定體。非前七地麁想。名 為非想。若想全無。便同癡暗。有細想故。
名非非想。前三無色。從加行立名。第四無 色。當體受稱。又論云。復如何知彼無方處 (問也) 謂於是處。得彼定者。命終即於是處
生故。復從彼沒生欲色時。即於是處中有 起故。解云 (答前問也) 。謂於是處得彼定者。謂 隨何等洲。修得無色定處也。即於修定處。
命終受無色界生。後時從無色沒。生欲色 時。還即於過去。修得定處。中有起故。明知 無色。無方所也。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續
者。明無色界所依也。欲色有身。心依身 而轉。無色無身。心依同分及命根轉 問 何故名欲界等。答界是總名。欲等是別。以
別依總。名欲界等。具足應言欲所屬界。名 為欲界。色所屬界。名為色界。無色所屬界。 名為無色界。略去所屬字。但名欲界等。如
言胡椒飲。及金剛環。飲與環俱是總名。胡 椒金剛。並為別稱。以別依總名胡椒飲。及 金剛環。具足應言胡椒所屬飲。金剛所屬
環。略去所屬字。但名胡椒飲等。況法可知。 問此中欲言。為說何法。答略說段食婬所 引貪 (解云。婬貪食貪名之為欲耳也) 。如經頌云。世諸妙境非
真欲。真欲謂人分別貪。妙境如本住世間。智 者於中已除欲 (此頌是佛說。舍利子為人。誦意取貪心。名欲非境也) 。邪命
外道。便詰舍利子言。若世妙境非真欲。真 欲謂人分別貪。苾芻應名受欲人。起惡分 別尋思故 (解云。此外道意。取外境。為真欲體。不遠而住難舍利子也)
。若世 妙境是真欲。真欲非人分別貪。汝師應名 受欲人。恒觀可意妙色故 (解云。此外道師。實觀可意色。舍利子報
言。汝師實觀可意色。而不名受欲人。明知真欲是貪。非關外境外道於是。默然而去也) 。
[0864c03] 從此第二明五趣。論云。已說三界。五趣云 何。頌曰。
於中地獄等 自名說五趣
唯無覆無記 有情非中有
[0864c07] 釋曰。前兩句列五趣名。下兩句諸門分別。於 中地獄等自名說五趣者。於三界中。有地獄 等。說名五趣。謂前所說。地獄.傍生.鬼.及
人.天。是名五趣。唯無覆無記者。三性分別。 此五趣體。不通善染。唯無覆無記。過去業 所招。是異熟生無記。若通善染。五趣便相
雜。謂一趣中。具有五趣業煩惱故。亦不通 外器。以外器中通於五趣。共受用故。有情 非中有者。五趣唯是有情數攝。體非中有。趣
是所往。中有是能往故中有非趣也。施設足 論。作如是說。四生攝五趣。非五趣攝四 生。不攝者何。所謂中有 (解云。中有是化生故。四生攝 是能往故。不
是趣攝也) 上來所明。五趣不通善染外器中有。 明知界寬趣狹。以彼善染。外器中有三界攝 故。由此理故。若是趣體。必是界攝。自有是
界而非是趣。謂善染等。
[0864c23] 從此第三。明七識住。論云。即於三界及五 趣中。如其次第。識住有七。其七者何。頌曰。
身異及想異 身異同一想
翻此身想一 並無色下三
故識住有七 餘非有損壞
[0864c28] 釋曰。身異及想異者。是第一識住。謂人趣 全。天趣一分。故論云。契經中說。有色有情。 身異想異。如人一分天。是第一識住。一分天
者。謂欲界天。及初靜慮。除劫初起 (解云。如劫初起。 是第二識住。故今除也。次即辨之) 。言身異者。狀貌異故。彼由
身異。或有異身。故名身異。言由身異者。 約體以明。言有異身者。據成就說。言想 異者。苦樂捨想。有差別故。彼由想異。或有
異想。故名想異。言由想異者。約體以明。 言有異想者。據成就說 第二句者。是第 二識住。於初靜慮。取劫初起。故論云。有色
有情。身異想一。是第二識住。如梵眾天。謂 劫初起 (解云。理實亦取梵王梵輔。唯言梵眾天者。舉初攝後) 。所以者何。
以劫初起彼諸梵眾起如是想。我等皆是。 大梵王生。大梵爾時。亦起此想。是諸梵眾。 皆我所生。同想一因。故名想一。大梵王身。
其量高廣。容貌威德。言語光明。一一皆與梵 眾不同。故名身異 (已上論文) 問何故梵王。梵 眾起一因想。答謂大梵王。於劫初時。獨一
而住。更無侍衛。遂發願言。云何當令諸餘 有情。生我同分。時極光淨天。見已悲愍。從 彼處沒。生為梵眾。梵王纔發願。見有天生
故。大梵王起如是想。我表能生也。彼諸 梵眾。初見大梵威德特尊天。又憶念知先 因梵王發誓願故。我來生此。是故梵眾起 如是念。我等皆是大梵王生
翻此身想一者。 此一句中。有兩重識住。言翻此者。謂翻 上身異想一。應言身一想異。是第三識住。 故論云。有色有情。身一想異。如極光淨天。 為第三識住
(解云。理實亦攝少光淨天。無量光天。唯言極光淨者。舉後攝初也) 。 彼天顯形。狀貌不異。故名身一。樂非苦樂 二想交參。故名想異。傳說彼天厭根本地喜
根已。起近分地捨根現前。厭近分地捨根 已。起根本地喜根現前。如富貴人厭欲樂 已。便受法樂。厭法樂已。復受欲樂。身想一
者。是第四識住。論云。有色有情。身一想一 如遍淨天。是第四識住 (解云。理實亦攝少淨天。無量淨天。唯言遍淨天 者。舉後攝初也)
。言身一者。狀貌不異。言想一者。唯 樂受想。又論云。初靜慮中。由染污想。故言 想一。第二靜慮。由二善想。故言想異。第三 靜慮。由異熟想。故言想一
(解云。此文結上。簡差別也。由染污 想者。謂同想一因。是戒禁取也。由異熟想。謂樂受想。業所招故) 。並無色下三
者。除有頂也。謂空處是。第五識住。識處是 第六識住。無所有處。是第七識住。故識住有 七者。總結也。言識住者。識所樂住。若欲色
界五蘊為體。若無色界四蘊為體。餘非有損 壞者。簡非也。餘謂三惡趣。第四靜慮。及有 頂天。此等諸處。皆非識住。言有損者。簡三
惡趣也。謂三惡趣。有重苦受。能損於識。言 有壞者。簡第四禪。及有頂天也。謂第四禪。 有無想定及無想事。有頂天中。有滅盡定。
能壞於識。令相續斷。故非識住。又論云。復 說餘處有情。心樂來止。若至於此。不更求 出故。說名識住。於諸惡處。二義俱。無第四
靜慮。心恒求出。謂諸異生。求入無想。若諸 聖者。樂入淨居或無色處。若淨居天。樂證 寂滅。有頂昧劣。故非識住 (解云。於第四禪。無雲福生。廣果三天。
通凡聖居。若是凡夫。求入無想。若是聖者。樂慧者。求入淨居。樂定者。求入無色。餘可知也) 。
[0865b28] 從此第四。明九有情居。論云。如是分別七 識住。已因茲復說九有情居。其九者何。頌 曰。
應知兼有頂 及無想有情
是九有情居 餘非不樂住
[0865c04] 釋曰。前七識住。兼有頂天。及無想處。是名 為九。諸有情類。唯於此九。欣樂住故。立有 情居。餘處皆非。不樂住故。言餘處者。謂諸
惡處。非有情類自樂居中。惡業羅剎。逼之 令住故。彼如牢獄。不立有情居。第四靜慮。 除無想天。所餘八天。非有情居。如識住釋。
[0865c10] 從此第五。明四識住。論云。前所引經說七 識住。復有餘經說四識住。其四者何。頌曰。
四識住當知 四蘊唯自地
說獨識非住 有漏四句攝
[0865c14] 釋曰。言四識住者。標名也。當知兩字。流入 下句。如經說言。識隨色住。識隨受住。識 隨想住。識隨行住。四是所住。識是能住。識
所住故。名四識住。當知四蘊者。辨體也。色 受想行。名為四蘊。有漏四蘊。為識住體。自 地者。唯取自地四蘊為體。以自地蘊愛所
攝受識隨愛力。依著於彼。得名識住。若 於他地。無愛攝受。故非識住。故論云。非 於異地色等蘊中。識隨愛力。依著於彼。說
獨識非住者。此明識蘊非是識住。謂此識 蘊。是能住識。不可能住立為所住。故識非 識住。論云。非能住識。可名所住。如非即
王可名王座。或若有法。識所乘御。如人船 理。說名識住。非識即能乘御自體。是故不 說識名識住。毘婆娑師所。說如是 (解云。王喻能住識
也。王座喻所住。四蘊也。如人船理者。人喻識蘊。船喻色等。四蘊義可知也) 。又佛意說。此 四識住。猶如良田。總說一切有取諸識。猶
如種子。不可種子立為良田。仰測世尊教 意如是 (已上論文) 有漏四句攝者。明同異也。同 者。此四識住。與七識住。俱有漏攝異者。四
句分別。謂四識住。位寬體狹。通惡趣等。故 位寬也。非識蘊故體狹也。若七識住。體寬 位狹。通識蘊為體。故體寬也。非惡趣等。
故位狹也。互有寬狹。得成四句。有七識 住。非四識住。謂七中識。以七中攝。是七識 住。以識蘊故。非四識住。有四識住。非七
識住。謂三惡趣。第四靜慮。及有頂天。中有 受等四蘊。以四蘊故。是四識住。惡趣等故。 非七識住。第三俱句者。謂七中四蘊。第四俱
非句者。謂除前相。即前惡趣等中。識蘊是 也惡趣等故。非七識住。以識蘊故。非四識 住。
[0866a17] 從此第六。明四生。論云。於前所說諸界趣 中。應知其生。略有四種。何等為四。何處有 何 (此有兩問) 。頌曰。
於中有四生 有情謂卵等
人傍生具四 地獄及諸天
中有唯化生 鬼通胎化二
[0866a23] 釋曰。前兩句答第一問。下四句答第二問。 於中有四生者。標數。於三界中生有四生 也。有情謂卵等者。列名。謂諸有情類有四
種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如孔雀等。生 從卵 [穀-禾+卵] 。是名卵生。如牛馬等。生從胎藏。 是名胎生。如飛蛾等。生從濕氣。是名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