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Commentary on the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 瑜伽論記

Scroll 1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瑜伽論記卷第十 (之上) (第三十四十)
遁倫

[0522c20] 卷第三十八

菩提

[0522c22] 學處五品第五七法第七菩提廣明果德菩提 菩提三明出列無上無上
菩提真實大神通成就有果 成就文中 菩提第二第三三句
讚歎菩提初五 自性最勝菩提 隨念功德菩提差別
菩提前後二智三智 不共二智菩提 菩提
名曰菩提菩提二種無為 云何菩提攝大乘論 殊勝具足三身殊勝如是
名為所以真如具足一切 恒沙功德隨順功德真諦三藏
本覺智能平等即是金光明經唯有 唯有智者法身三藏 人法二空真如云何
法身真如名為 法身真如名為法身二智 法空三智三智
一切煩惱習氣煩惱障一切無明無餘所知障 二次三智不解
煩惱障習氣清淨即是正體 不染污無知一切智即是 智者二智作用
後得智作用 無有一切煩惱一百二十八煩惱二十隨煩惱
正使種子有餘習氣 品種不然習氣煩惱 任性名氣五蘊不一
不異不可習氣 不滅不可習氣一切智經論一切種智一切智真智
真諦三藏譯經如理智一切 真如法界一切諸法因緣 一切種智得名俱舍論一切
一切真智 清淨名為一切智不共 一者成熟佛身成就
二乘不得名為不共中說三十二相 二乘成就如此 中說無諍願智無礙解二者據說大小
佛德共功三十二相八十 大乘中說諸佛功德小乘 名為不共攝論二十功德清淨慧
無上依經如來百八不共 廣說最勝菩提 無上最勝最勝無上
所以最勝最勝所以無上 本義最勝中有 勝者舊名
無上智論聲聞菩提具足獨覺菩提一切乃至三十一 得無三十二相菩提
三十二相莊嚴得名圓滿三聚律儀圓滿無邪圓滿 威儀軌則圓滿無邪乞求說法
淨命圓滿最勝諸如 第一無上
第二 三空滅定聖住聖住得名 聖住如來三空滅定四禪
種類佛住因故名天不受名人四無量梵天 梵天梵住聖住
滅定無相 真實入滅三定四空定第四
定慧均等如來四梵住如來 大悲晝夜六時大悲 龍樹大智度論加一佛住
佛住楞伽無量三昧佛十力 不共皆是佛住天住四無色梵住四無量聖位
滅定十六無量 第三十號十號隨念功德眾生功德隨念功德世尊
一有名號且如三藏 一總別號別號初三二利 自利利他若爾如初及第
明言虛妄法勝何處利益 虛妄故知 純利自利
法師別號 利他利他如何
第三明初止觀果德 自利如是十號得名如來應供善逝
因為正等覺明行圓滿 勝義世間解天人師 無上丈夫調假人
得名多義自在 佛地論虛妄如來非有如來智度論成實
如實成正覺如來涅槃 波羅蜜十一如來大品般若 般若化眾生如來金剛般若
從來如來問曰 如來因緣發願諸眾生 涅槃諸眾生不得菩提
諸眾生涅槃不得菩提眾生自取涅槃證菩提云何得名 虛妄答曰道理一說根本發心
菩薩利益不及 不成利他成佛諸眾生 無餘無餘涅槃虛妄
根本發心度眾生不得菩提諸菩薩十地取證文殊楞伽闡提善根二者菩薩
畢竟無上菩提正等覺 正體世間解後得智 正智正覺名號
勝義真實名勝 有法名勝三明 止觀品等三明
止觀二法三際 三明問曰凡夫學人羅漢辟支菩薩 諸佛皆知過去何故有力
凡夫學人不得羅漢辟支諸佛因果 萬劫不及有無無知
不得問曰宿命過去凡夫二乘同知 何故天眼現在凡夫四天 梵王見小聲聞辟支三千
景云天眼五識作用人氣 見遠見遠宿命通 意識得知菩薩種姓無生
萬劫數論凡夫婆沙 常見差別聲聞種姓 獨覺種姓萬劫菩薩種姓萬劫
天人師了義 開道一切 實智
不了義四句實義一如 眾生未了眾生所生 第一義諦甚深
甚深明淨 故云實義一切法根本 實法教法如來一切
根本開導教法教法 所以如來實法 如來正教天人
實智緣法 實法法智 義利
饒益饒益三性能破功德薄伽梵西國 最勝外道佛法
薄伽梵此間無名梵語梵本一切經薄伽梵不著佛言末後 世尊成實論世尊
第四出現中文 世界多劫一劫十方世界有無第三 無有一佛一世界無二
一劫賢劫 千佛智論世界大海中有 千葉蓮華乃至阿迦尼師吒中有
蓮華千佛賢善 千佛同在成壞一劫出現何故真諦 成壞空劫住劫佛出世
二十中有佛出世 第六拘留 佛出世第七那含牟尼佛出世第八
迦葉佛第九釋迦第十 彌勒無量劫中空 千佛不得一成壞劫賢劫千佛
同在成壞一劫過去莊嚴劫中有 千佛同在成壞一劫不然如觀藥王菩薩大眾
最初發心聞說五十三名號 生歡喜即為發心展轉 發菩提心如是展轉教示
發菩提心善男子過去 千佛賢劫千佛 未來星宿劫出現
過去莊嚴末後三佛毘婆尸佛 九十出世尸棄佛毘舍浮佛 三十二出世乃至第九
十一即是賢劫拘留孫佛最初 出世莊嚴劫千佛末後三佛九十 前後出世千佛不同
成壞答曰真諦所以 西方正當住劫二十小劫 四佛出世彌勒住劫
萬歲出於大乘二十住劫 小劫諸眾生 成熟見佛一一小劫千佛無有
十九小劫真諦 無有 道理俱舍莊嚴劫三佛
釋迦相好九十一前後 不同一類千佛不然大乘 僧祇百劫相好而言釋迦 滿九十一三佛相好
小乘不了義不可是故 藥王同在 出世水火同在
賢劫同在星宿劫出現智論中有千佛 第二第二文中分之
立宗世界何以 第三總結何以何以 世界
中有成佛 第二十方現有一界無二 第三
因次成佛不成如是 如是威儀名為 威儀名分可是六時
十方乃至一時成佛 資糧一時圓滿眾多菩薩世界 一時成佛一世界不然 十方佛下文天次成佛
不成不然中有一時發願 圓滿眾生一世界一佛眾生一時如何若爾彌勒釋迦眾生
前後相同一時眾生 同在一界是故第三由此道理 第二第三
三明一界無二意中一界無有 第二問答中有 第二
自下第五差別 菩提有別 轉依證菩提證菩提
何故法華龍女成佛云何 龍女變成然後成佛 上來總是第一菩提自下
可知第三三句讚歎一體尋思集成三乘菩提

種姓

[0525c03] 上來五品十一 法體方便 通名方便中有
一品根本方便九品 之一成德不然第三 持有十六五品學處
兼有如何第六一品 如是 兼有學處
如是修學第一 生起學處五品至此 生起如是上來
修學無生修學 五品學處兼有學人十一學人
初三學處如是 多少明初 如是次第如是修學 學處如是
分為學處如是 生起修學無生 功德故知種姓
十力十力種子種姓第一 通明一切種姓十力種姓種姓種姓文中
前生開列開列 第二長行菩薩五品 七法學處精勤修學發願
求法求法 自修教授修善 便
勝解 勝解八成滿因緣 決定喜樂景云勝解
喜樂 勝解喜樂入佛 淨信三寶
解脫三寶決定勝解若爾 何故淨信先決喜樂 二法解脫同時由此二法
決定 一二法師 勝解三寶菩薩第四
真義第五因果第六應得 方便第八善言 八法新論一二等分不知
中一勝解 彌勒菩薩釋經三寶 二諦第四第五因果
通達菩提應得 大義應得大菩提故云 應得修行菩提方便十二
善言善說十二 不同有言第二 中有何所
求法云何方法 中有開合五明四法第二如是一切
離合四法五明菩薩藏 內明二法一切 因明聲明醫方明外法以外
因明聲明佛法因明 如意論師防護外道未能陳那始興
外道是故三明 一切世間工業工巧明處 行事獨立以為第四十二
方廣菩薩藏分為聲聞藏 舊地十一聲聞藏大乘 十二部聲聞藏
具有十二聲聞十一方廣 參差理趣胡越云何方廣分明 菩薩藏十一聲聞藏
聲聞藏對法契經聲聞藏 素怛纜大乘五部 事故方廣之外小乘方廣
相應素怛纜 緣起譬喻本事本生 毘奈耶藏菩薩眷屬方廣未曾有法
菩薩藏素怛纜經論 不同第四第二離合四法五明初中五明
問答分別問答五明多少第二因明五明 法名因明無量
因果因明比量自立 聲聞一者顯示安立相者顯示 成立相者二者顯示
相者聲聞所謂男女上下聲名 勝利二明可知自下問答因明 正因果相
得失中有因相即是十因果相即是五果總結菩薩因果 智力種姓增長
四解總結無有第三 十因
十因三性十因 言說三法 法名故而言說
先有 善惡由此言說 因為雜集論第四卷云
想見言說兼用 見者執著 言說清淨云何
名著清淨正見執著 名為論說各別 執著相似
所以不論有所 有想未必論據合作執著執著
求取一切種子 牽引中文有分熏習 異熟果有名熏習同類牽引
因緣三緣攝受有分 名言二種種子生起同時 決擇不淨業習氣
施設牽引種子施設 生起所以者何由是無色 種子由此種子
各別自體所生為生起因愛種 生起愛種
生起相續不由羅漢 相續業力相續故云 種子牽引
西方一切種子起名已去 報名引因生身
死屍引因攝大乘論相續無明未來老死引因 有望老死為生十二因緣無明
有為一切 所生現行所生現行引發 內外三性各別因緣 藉此生起同事
一切有為生法相違因相違因 可知依舊初二此間 中間外法無記
相違生起相違相違因怨敵 毒蛇鼷鼠互相 怨敵乃至鼷鼠怖畏毒蛇如是次第
相見無心自下 牽引種子生起 種子方便唯識
牽引生起引發定異同事 相違因緣未成牽引 生起因緣
間斷 現行初二
因緣皆是因緣 方便二種 中有因緣非唯
因緣牽引生起 因緣
方便增上三藏菩薩地牽引生起通有 名言熏習故此尋伺地中
有分熏習牽引是故 引因牽引生起 牽引增上緣因緣
方便生起因緣處中牽引習氣 識支生起
種子差別 因相因緣增上緣 方便中間攝受唯識論
方便三緣增上緣故此中間攝受 總是十種因自下三性
十因次第世間論說景云猶如此間商人 相似土俗
雜染十因境界所有 生死 煩惱相續
於現法無明乃至 牽引現在無明種子 種子未來生生老死牽引
牽引現在有望老死為生 引發牽引現在無明 老死引發名色六入
種子老死種子差別 皆是種子一種其二起名牽引引發引發
無明種子乃至那落迦 景云無明不舉種子 種子乃至
強弱 名言種子 乃至種子五趣
那落迦無明乃至 明清十因 過患樂求清淨景云
過患樂求 所生清淨發願攝受 清淨起行成滿清淨
初發心地前得無初地 滿佛果無漏安住種姓乃至牽引 景云道諦引因
應名證得文中有餘滅諦清淨牽引引道種姓 涅槃界牽引涅槃
種姓為生 起因景云同時相生牽引 異時因果西國護法
有法無漏種子一切無漏現行 初地無漏現行因緣地前 種子有漏但是增上緣初地
無漏種子現行無漏因緣 無漏唯有法爾種子 種子因緣生現行無漏勝軍唯有
種子 三乘作法 三乘無量無數同事
清淨雜染同事雜染 雜染同事 清淨雜染同事因故
第四如是現有雜染十因清淨十因 無有十因 十因雜染
上來正因自下第二正果 即是五果異熟生名言異熟 種子異熟果異熟阿賴耶
始終三界得名異熟異熟 賴耶果報五蘊異熟起名 名言種子異熟之類 異熟果無明引發
內外三性無漏一切 從前同類等流果擇滅 聖道離繫果一切有為
擇滅士夫作用士用果一切 有為障礙自體增上果 聖道無為增上果論文簡略
具足不盡善惡 因而異熟得名一切有為 前後相似等流等流等流果
等流等流果 因為擇滅無為 五蘊和合士夫士夫
所得士用果作用士夫作用萬法一一 增上增上
功名增上增上增上果 後果隨轉殺生 短命前因
後果隨轉第三總結上來正因 自下第二得失 智力種姓增長
四緣因緣生 現在種子生相得名 無法名言種子相生
牽引 種子得名等無間緣所緣緣心心所生境界作業
同時過未龜毛兔角無法 分當顯現相分見分增上緣 現在名為
作業通明有分 無不果熟無不作業有果
作惡因而異香異熟 無有異熟 第二
問言菩薩云何正法中有 聞法第二校量第三聽法 校量三藏百分分數萬分
等分乃至波尼 西國此間 三藏小乘六十阿僧
大乘六百阿僧祇 大乘菩薩中有二十 第一二十即此波尼
第三聽法光明敬重 無染散亂兩句無染
三句不為隨順 過失菩薩聽法不為隨順 行人聽法不法過失聽法
輕蔑菩薩 正法第三求法欲求
求法第三正法 前生即為何所說法 方法說法
自下第二諸菩薩即是菩提 涅槃為此菩提涅槃
二種相應第二方法 中有二門二次總結 當前隨順十五無間
次第無有間斷 不捨菩薩說法 師長正法
可知第三二十二十景云一應安住如法威儀 以時正法尊重說法一切
說法十三名次如是依次 可知其次二十 相續正法相續
有罪 第四解法隨法行 身語意正思第四第五
法行隨法行 儀式中分三業正思佛世尊身語意
身語意 遠離離過律儀戒修證 正思
思惟遠離不思議 有利諸菩薩乃至遠離 思議思惟第一不思議
器世間無邊眾生世間無盡發生狂亂顯揚不思議 有情三世業報靜慮境界
諸佛境界七十四不可第八正法 涅槃 第二理觀悟入第三
深信 不依如實了知 即是善說了知最初
悟入數數作意堅固 八相真實義無物無法 無人教法正法悟入
思惟思慧最初思惟 中有數列解釋三結修利總結四修四修
第一第二第三成滿第四 修得成滿任運景云道理止觀止觀時勢增減
毘鉢舍那止觀均等樂修依持 言說
所緣境言說依依 言說圓成實性所緣境 明體戲論戲論即是
對法聲聞地 修利上第三修 定慧清淨上第樂修以下
別論所得重者 調柔性功能及於所知 清淨知見功能第五教授
教授第二第三如是菩薩教授教授教授
三摩地依止 慈悲諸菩薩教授其餘 教授菩薩大菩薩
佛教下文八教 以為教授方便明教尋思尋思如實智
如實智菩薩尋思尋思如實 正知意樂 樂欲隨眠尋思種子名為
種子名曰 隨眠種子通名煩惱種子 心根即是境界尋思
如實智四明教授第五 心觀第六過去第七 未來老死斷見第八
增上慢法師 證道始終攝論
云何正體 差別凡夫 預流斯陀含
阿那含聖人初二 有為得無 即是如次
所謂住心二種 斷常自利第八留難 乃至解釋初一
宣說斷常解離斷常第二 捨下解釋第八第三教授 正教
其餘菩薩如來 三摩地依止三句 種姓增上景云十力辨正因果
種姓增長 不得智力種姓增長種姓增長
二種因果動物教化 教授就此 第六教誡可知第七解方便所
語意因緣四攝事方便眾多何故四攝利他意中利他行中略無有增長
方便景云布施隨順愛語 方便布施前生隨順 方便方便景云愛語開導
攝受觀察正理 方便方便景云利行 調伏觀察善處
隨轉方便景云同事正事 共修方便

[0530a24] 第三十



[0530a26] 上來菩提分持有十六五品 種姓方法從此向下兼有
自利利他菩提分法一品 內證末後功德一品二行 成德自利四攝
利他行第八供養親近修習無量一品 二行 不明分之
末後一品成果滿 中品分為分為二者 自利四攝一品利他行
四攝如是多種 乃至同事雙結二利作業 六度問曰
何故學處如是生起 三明修學不生 可知分別功德中有
種姓自利 數列六度第二次第三 末後如是總結引證
即為及長 綱要九章第二第三 總結五度自性施者
一切施者施行施行 非一一切就此施行 難行施者名曰難行施行殊勝
難行一切施者一切施行攝入 寬廣一切一切 施行善施一切施者
施行具足一切緣中施行一切一切差別三藏 自性一切一切
一切施者一切施者 種種別名一切五度一切施者來者隨喜所有
利益二世 名為二世樂施清淨施者施行 罪名清淨自性無貪
語業財施道理法施 無畏施三業無貪 律儀破戒阿笈摩破見
舊名阿含梵本阿笈摩 二義一者因之 二者三世諸佛展轉信教
阿笈摩自有破見破戒 四句 善施善施
一切中文前生 中有一明 財施口授明法
法施無礙解 意樂對治 增上意樂勝解中有
財施諸菩薩無有 財物財施內外 諸菩薩差別對機
內外諸菩薩 二相內外分為數列 內外開釋內外
可知內外 二分支節開外 受用自在景云受用
一日受用施用 自在一切施與 資具受用受用
第一受用 自在菩薩自在 第二對機中有
三行布施一切 諸菩薩所行意樂清淨乃至
現在利眾生身分諸菩薩 來意樂清不捨己身現前中有利眾生 設有求生菩薩支節施與現前
利益利益多利 退轉自生念言不共 己身捨身
不捨己身現前利益身分中意中意十五第五 總結
鹿第七 父母師長任所
父母不敢 何況顯然總結不得 父母有心何況顯然
第八不合百姓妻子眷屬 布施以此 百姓妻子總得布施
佛法 第十五學處惠施不以 惠施第三中有 二十九第四不以不以憤怒
惠施不以別有不以 第九唯一清淨 惠施施者如法受者如法 財物如法一切清淨如是施者
即世出世間離欲清淨非道 菩薩菩薩了知所行布施 三事如是但是離欲清淨資糧清淨
清淨道者無漏第十三不合 中有告白乃至菩薩 有人
布施菩薩不為乃至廣說 不以不合儀式 諸事中意
菩薩不為不正威儀 菩薩不為處置 處置不如法然後他殺
然後施與第十五不依名聞利養 四句第二十應時不以非時 施食施火
淨施不見受者 毒酒亂心可知第二十 問答
中有第三慳貪 慳貪本性慳貪名性慳貪若非本性 慳貪教令慳貪慳貪第四
復現 現有財施財施 中文分為財寶
地前假名菩薩行登地第二 明法經卷云何 方便問答方便中有
經卷佛法同學 經卷菩薩 施與未解施與第二
經卷觀察自心三句初二 由此行法乃至妙智資糧 假設由此不忍
煩惱應法法施 現在妙智資糧不能 法施現世 煩惱智慧方便第三
三思損害煩惱 損害煩惱行法 圓滿資糧行法彼此 等智資糧勝者經本資糧
功德經卷 饒益 經卷來世得失
第二問答方便苾芻展轉淨施真實淨施中說第三 無礙解景云三施
說法即是法義二種因果 差別樂說無礙 勸修三施無礙異門
慈悲異門體性 如實知無礙解三藏異門釋名法義無礙解能詮
異門分別因果差別無礙 因果財施 故此二門無礙解
無礙何故四無礙 財施法施無畏施所有異門無礙教法異門分別法相
實體釋名 無礙釋名因果差別無礙說法因果事故四無礙在此
無礙如實了知 無礙解四無礙解中一 異門乃至因果未必
相貌名義分別因果 異門無礙第四無量 第五對治
中有 四智四智差別種子
任性施物六法 內法五蘊十二支 財物增上
觀見當來具足以求 四智一者覺悟覺悟 現有不樂
二者忍受眾苦施物 飢寒遍知顛倒愛著 皆是煩惱不淨
顛倒四見不著無常 第六增上意樂舊名淨心 上品增上施物
大德精進七寶新論上品 兒女等於為難
一切中略四相依舊 新論一句布施是故人數四門不同父母妻子
奴婢使善友大臣新論 親屬父母來者
可知一切中有十三無依施者不依名聞果報廣大施者受者凡聖乞求戒經
福田福田歡喜施者三時歡喜 施者四邊福田 第六一切一切施者
一切處處所一切施者 時節無罪施者非法財物所以 十二施者
有情十三 樂施 且如無畏
第一清淨如法 末尼清淨 如法如法無畏
可知有人財施法施 無畏上分財施無畏施
法施合為問曰何故法施 無畏無畏施法施財施無畏令眾生
所以財施無畏 法施後世所以調伏 財物自有
執著調伏 積集財物受用菩薩 三施第一財物第二第三
財物清淨 諸菩薩惠施惠施 施者不異
空無有果一空正法皆是 所以者何薩婆多
見取大乘見取 見取見取 相似施物平等
差別前後 一時平等 差別

[0532c23] 第四

戒品

[0532c25] 梵本其三尸羅清涼 威力行者身心清涼梵語 調伏調伏
此間調伏人名 調伏梵本毘尼 此間景云有所
名為善惡善惡 所以防非止惡 云何得名防非止惡
律儀調現法 律儀律儀善惡律儀 異名尸羅
尸羅尸羅若爾惡見不然 善惡推求清涼尸羅尸羅
除外今次持戒以防故此 文中 淨戒第二勝利第三
及長開列即為 自性中有 數列二次三結難勝
修得戒名正受不依淨名 善淨意業善淨心受 一向淨名 專念
中有二受隨分 明本能持自要永不犯戒
因緣惡作 正受意樂清淨以為因緣不生 二受一緣二持一緣
二持慚愧因緣 二受二受慚愧二持
勝利即是妙善淨戒 律儀戒即是無量淨 即是饒益一切有情
有情即是勝利淨戒三戒一切 前生中有在家出家略明一切
廣明一切 三聚戒即是諸菩薩 菩薩修學
略明三聚戒云何菩薩 律儀戒攝善法戒廣明三聚戒第三中有
諸菩薩七眾別解脫律儀即是苾芻 景云菩薩律儀菩提七眾 律儀菩薩菩薩
七眾七支七眾 比丘尼有身七支沙彌沙彌尼 五眾有身具足菩薩
大戒二眾具有五眾七支 菩薩後五 七眾律儀戒十善業道一切
遠離 律儀聲聞律儀差別七眾 聲聞戒菩薩戒苾芻
即如苾芻聲聞不共學者其餘 苾芻乃至近事男 受五戒菩薩戒
如是即是菩薩戒 律儀戒即是 受戒其餘菩薩四波羅夷四十二 皆是攝善法戒攝眾生戒中有違犯
攝律儀戒聲聞戒 所以然聲聞戒命終失聲 菩薩戒退菩提心
增上煩惱聲聞戒故知 聲聞戒差別善法諸菩薩 律儀戒所有一切大菩提
景云三聚戒理實同時前後 後方依舊菩薩律儀 校量律儀
相同七眾所以不如不共二乘 名為律儀戒後者 前後三聚淨戒何故
律儀大菩提積集攝善法戒 律儀戒 作善淨戒修習故云
大菩提攝善法戒三聚戒 云何廣明中有三慧三業如是時時
身業語業十方 意業身語意三業迴向發願 供養放逸身業敬田
疾病悲田第三學處 景云七善正念 正行防守根門
後夜親近依止 護持善法聲聞 出離二道資糧中說正念
資糧防護律儀正知第八 資糧正行第四資糧安住具戒防守 根門心根律儀六根
清淨善處思量 後夜親近廣說 審諦了知見過去者第四
第五見大怖畏 有情依舊初中分為事業
皆是合為第四第五 合為第五開合不同十一 有別第一第二
十一初二同事愛語布施利行 饒益樂事共事
新論初一同事愛語 利行同事義利同事 拔苦同事布施初一報恩無畏
無畏施初一無畏施 正是財施一法利行 初一無德善人隨順
讚揚 有情調伏 下品調伏中品上品
有情剛強惡人神力制伏 廣明三聚戒下次 律儀解釋
第二未來世天魔王宮 不生喜樂何故不願無色 律儀戒散善不生因緣
乃至現行喜樂 不正乃至尋思 不正言論現行喜樂菩薩
安住不正言論現行喜樂 現行喜樂故云第七有情 損害無瞋恚菩薩 上品大悲
悲心法師 法數無人 悲心受苦 大悲者
上品大悲眾生 論法第九不放逸現在 違犯如法大三現在違犯 違犯發起猛利
欲樂乃至不放逸 行者作善 如是如是乃至專心
如如持法如如 受法依法如是 持戒中意前身
所有 發願後身所有善法 中意諸菩薩如是
行為依止乃至景云 三際不放逸如理作意第四 禁戒第五即由三際不放逸如理
三際不放逸如理 第五悔過 二種悔過三世
過未菩薩成就如是 廣明第四遠離不生 以此第十
第五第十中有具足軌則 具足淨命具足軌則發露 善巧乃至威儀寂靜具足淨命 一切
邪命不淨具足淨命 第二攝善法戒六度 上文五度即為
以為中有諸菩薩 勝利因果 善法
妄見是故 顛倒三諦善法 五處
善果勝利第一 有相一切功德了知善因第二六度了知善因第三 常樂我淨因果無常
因果了知善法第四了知六度 六趣了知善果勝利尋求 因果不計了知
遠離第五 第三善因如是如是中分五處諸菩薩
善果五處不然諸菩薩 了知善法 第五了知善法
遠離遠離第五 相違諸菩薩第五遠離 問曰遠離第五
善因答曰善因六度 未能第五有別 不得不得
不成 四倒有別問曰何故三聚戒中有律儀戒
律儀戒律儀戒二法 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第二 攝善法戒
以前律儀戒雙結 有餘別解脫律儀初生 文中律儀善護
雙結善護第三 饒益有情戒初生之一 攝善法戒文中二種
第二攝善法戒生起唯有 攝善法戒一切 意即攝善法戒
解脫生起具足 生起 不足
律儀善護非有 生起 一種勞煩漸次
不可漸次 第三饒益有情戒 十一
相中一一相中十一所以得知第三報恩具有十一一切 一一相中
一切未必具足十一何者十一十一 十一相者諸菩薩有情
第一諸菩薩有情如理 宣說樂行惡行第二諸菩薩 有情深知恩惠第三
諸菩薩怖畏有情救護第四諸菩薩有情開解 第五諸菩薩資生
第六諸菩薩攝受有情 第七諸菩薩有情心性 隨轉隨心時下第八諸菩薩 真實功德歡喜第九諸菩薩
調伏法調伏有情第十 諸菩薩饒益有情神力第十 十一十一相配
十三靜慮 第一分為十二故知 依舊自有一二乃至十一
不同所以 依舊十一諸菩薩有情 事業
第二前言第一中分第二 第四第五第五 有如開合不同廣解
第四十三事業二門前言第三解報事業如是 如理事業
十一事業合為以為所為事業 二義以後四十三報恩
何以得知報恩如理 便如理前言十一第二方便 第三報恩方便說合第三報恩
有方便第二如理說中 方便善巧宣說樂行即是方便即如方便宣說第二
如理方便二義故此中分問曰若爾何以故此報恩十解報恩 解報報恩前後
報恩方便十二中分 若爾何故中有十一
第四第五合為第五第一 中分即此文中其實梵本一二四等標名
翻譯家第一義 同事愛語布施利行 不然初一同事愛語布施
同事中有樂苦 愛語相中 相應文句乃至宣說
如理相應文句隨順 清高有用相稱應順常委資糧 如此顯揚第十三
云何一者 二者句身文身四者五者行相語者八分
美妙語文相應乃至常委 正法乃至如是三德一者初一二者自體
加行相應名句 次第安立道理相應 次第隨順解釋次第
文句清淨資助入眾相稱眾會應供 常委資糧恒常
常委正見資糧 相應分為分別應順第七應順常委八分
資糧不從布施 初一報恩無畏施財施 法施報恩十一景云報恩
可解次於事業報恩同事次於如理方便報恩愛語 怖畏開解愁憂報恩
無畏施可解資具報恩 財施資具依止報恩內法四句報恩利行隨心
善人其事歡悅 善人親愛方便調伏調伏神通第十
剛強折伏驚恐廣說 驚恐所以 吉祥好處
隨轉利得無德 人性隨轉先知有情 舊地自性法師
自性自行 有情同行自下隨轉 菩薩現身憂苦無益
有益菩薩他事現行 有情憂苦無益有益 現行憂苦學處
福智順行憂苦喜樂 上來苦樂自下第二 忿不捨三明
可知第七希望 受者親情希望施設 不過總是利行
四句二明功德 七聖財無慚三明調治 四明調
折伏恐怖二門 可知第二修學修學學戒勝利廣明修學
正受 淨心中有正受專精 守護中有受戒
持戒第三受戒第四戒相 中有受戒第二利益 中有前方便正受三明
受戒後方便三門一明 三明中有必須 大乘發願二明菩薩戒
色界梵網經十八梵天一切 鬼神地獄 色界十八般若初禪中有
梵眾天大梵天梵輔天梵天二禪 少光天無量光天三音 三禪中有少淨天無量淨天
淨天淨天四禪中有福生天福愛 廣果天四清淨天自在天六大自在 三明形相通道四明
比丘不得現身受戒 父母阿闍梨羯磨轉法輪聖人不得一切
受戒五明虛實乃至變化人 化人小乘 化人五蘊五蘊無心不得
小乘乃至入滅唯有 二明師大菩薩學戒善生優婆塞 戒經二十羯磨六法梵網經
佛菩薩形像受戒懺悔見好 便不得好相不得現前 受戒不須見好千里
無能戒師得佛菩薩受戒見好問曰何故聲聞菩薩唯一聲聞戒 緣故菩薩菩提心
下文智者菩薩 菩薩戒犯戒思惟 堪受何故聲聞受戒四重
菩薩說戒聲聞 不得菩薩對面 菩薩籌量不堪然後第三
菩提心故此無上 菩提願別論三心三聚 修善度生攝論五根三聚
精進第二定根 第三信念二根三戒以此二根 攝護前方便中遠方
便先發偏袒念佛 功德運心供養
內心作業作業 開解景云善男子 出家菩薩戒長老
出家大德出家律藏 善見老者而言大德長老 律師不定四分律
十七小六六群長老 我等上座五百結集一切 上座大德長老十誦律不得
上座長老長老某甲長老 舍利弗目連不辭勞倦哀愍 不辭勞倦哀愍
所有乃至默然方便爾時 有力戒師方便戒師 遠方便所得戒本
正說遠方便故知 是非中說故此不論 對立戒師對坐戒師
戒師少有 無力依持受戒 問答種姓問名發願自此
三番羯磨根本菩薩戒 羯磨三藏此間無人菩薩戒不肯 羯磨三藏三藏
流行別有羯磨文中 受戒菩薩答言不同比丘戒 問答後方便中戒師
作證十方法爾二明敬禮 退校量一百六喻波尼
金剛經一百三百俱胝 俱胝那庾多波尼中略俱胝
那庾多般若論師十數以為一者名為 極多二者俱胝俱胝
名為人身 眾多布施 不及大勢
計算相似 廣大須彌山猶如 大小相似四者波尼 因果持經功德成就
因果布施有漏因果菩薩戒所有功德聲聞戒 那庾多名為受戒
第二持戒專心 聞法摩怛履迦 論藏諸菩薩不從一切
三重受戒方便即是遠方便在後中有簡擇戒師 弟子中有戒師
應從戒師 六度應從慳貪 內外
分別 未來如是菩薩律儀戒 第四戒相中有四重
四十二中有四重 分別梵網經 舊名波羅夷不共三藏梵語
波羅勝處 勝處三聚戒不為 自讚毀他律儀戒勝鬘經諸眾
第二饒益有情 勝鬘內外慳心第三不忿 饒益有情戒第四大乘
攝善法戒 四者如次第二分別中有 所以無二堪能
犯戒不捨諸菩薩 現行乃至即便棄捨別解脫景云小乘中經上座部正量部
重罪律儀 薩婆多勝處不捨 不同淨戒
不捨諸菩薩現行勝處 律儀小乘苾芻勝法 別解脫比丘犯重
捨戒俗人起敬犯重不捨 中品決擇捨戒 學處作意捨戒根本 捨戒涅槃
弟子 犯重捨戒不捨不解 相大聲聞戒犯重菩薩戒 數數而後大同
小乘不用第三 四明菩薩戒決擇 四緣捨戒 不同景云五十三緣於
苾芻何故菩薩善根 菩薩戒方便 方便方便菩薩戒不為正斷
菩薩本性善惡 輕微無二犯重 勝處學處退菩提願菩薩戒
命終第五明淨戒經 復重

瑜伽論記卷第十 (之上)

瑜伽論記卷第十 (之下) (第四十一四十三)

遁倫

[0538b05] 卷第四十一

[0538b06] 自下第二中文分為 犯罪第二第三總結依舊
四十二新論四十三第九七支性罪一向不共 四十二新論四十三
遮罪不共 十四第二十菩薩藏諸佛神力 信解毀謗兩舌四十
而今故云四十三 仁王經四十八梵網經 四十八一一戒相
不同四十三分為初犯四十二 六度攝善法戒十一 四攝利眾生戒初犯
三障精進三障 初五財施一法 無畏施初一度日供養
三寶制多靈廟不恭 決擇菩薩攝善法戒勤修 善觀輕蔑懈怠
勤勞隨行 隨行廣說乃至如是三生 忍受一向有罪隨行忍受一向
無罪二心生起忍受或是 或是無罪有情利益勤修 觀察六處所謂
菩薩法盛
法盛法盛 法盛廣說 不恭輕蔑懈怠
失念即是隨行喜樂 等分心所違犯狂亂 隨行不受明初
四不壞淨苾芻第二名利 布施決擇 心中第三生起樂欲
精進 心中勞倦第一長者 談論明法懈怠忘念
無記心法暫時懈怠 隨煩惱違犯中有 違犯正法
違犯說法法師 說法者第四資具憍慢 不受布施第五不受
生色生色始終不變 變故 迷亂迷亂
受者施主樂施 施主由是定當不受 勝處第六法施
中有依舊第七三句 有若鈍根深妙怖畏 聞已增長邪見聞已毀呰退
非人法器 非人惡人第七破戒 饒益無畏施初一
遮罪不共不共小事 希望小利方便 檀越小事不能
有所不能積財眾生 方便三十 十一不同小學
知足三反臥具純白臥具臥具坐具寶物
使十一求雨 十一皆是大小未可 俱舍西方
蠶繭唯有蠶繭 第二七支 一向不共菩薩守戒
利物大行名為 不同
殺生大地菩薩一切 唯有善心殺生出入
有無地前地上 不生地獄何故眾生 地獄假說據實不生
出家菩薩一切行者在家 菩薩護世誹謗不許妄語 有情解脫妄語問曰
菩薩自命不依所知妄語諸菩薩自命 不依所知妄語
妄語第三邪命生起 第四第五起見立論 涅槃煩惱第六菩薩自身
他人不信第七 利物加行不行 不能安忍第二有所侵犯不為
侵犯不謝第三 第四忿堅持不捨 初一染心第二懶惰懈怠
第三虛度時日第二五蓋 靜慮約法
初一起見立論不許第二大學何故 菩薩藏精粹聲聞藏違犯
答曰菩薩三時未有 大學 三時上分佛語
小乘第三 精研精研外道 第四菩薩異道深心
景云 外道無生智
此外 不可中意第五 菩薩藏諸佛神力不生信解
毀謗此後第五菩薩 信佛自知慧眼如來
無知誹謗 中意如來密意語言密迹 力士如來祕要身密口密意密
廣說第六自讚毀他第七 正法論議決擇第八說法師 嗤笑上來三十二六度攝善法戒
自下十一四攝有情 同事愛語布施 利行初一事業不共
十一 但是十一事業 第二第六
獅子 樂事第五獅子 舊地十一三等如此
十一十一不同以為 苦事所以此間 說合獅子
財相不論所以獅子四十三十一 相同二義只是第一
十二十一問曰何故三十二 不論十一十一三十二六波羅蜜不以十一
十一一一不同 十二三十二 上來總是第一正受自下
第二專精守護清淨求學樂求 律儀戒菩提意樂攝善法戒 有情戒心設有第三
一切違犯皆是惡作 皆可惡作即是 菩薩四十五輕罪第五惡作
等人大小異同行人上來 正受諸菩薩乃至不會
二明心受瓔珞經一佛 菩薩在世受者上品過去 菩薩戒凡夫中品三千
多時然後 下品一切知者受戒 諸佛菩薩學戒專精
懺悔廣說菩薩犯戒道中 無餘第二 聲聞戒四重現身不可
無餘菩薩戒故云 明法勝處第一 第二第三第四邪見
第四不同菩薩戒 第三下品 第二上品
第一聲聞故云菩薩 聲聞戒中一煩惱犯戒故云 無餘菩薩戒煩惱
有情菩薩戒自利菩薩 煩惱犯戒故云 明度無極相對分別
上品 分齊景云犯戒依舊世尊
菩薩貪欲 勝處云何 依舊是故
相違新論 是故前後相違 輕重攝事
了知四攝應當了知四攝不知 不知別有攝事第九十九
修學如是菩薩依正一切 第二學戒勝利三圓滿如是 宣說第三在家出家 如是宣說廣明三聚戒

[0540b25] 第四十二

[0540b26] 難行第三一切 一切修行一切一切憶念一切 正受正受淨心
本性十信起身 清淨十信已去種姓 所有自利戒體四方便相應四攝事
利他一切 羅莊聲聞地十七自有 聲聞地莊嚴謂言小乘經
聲聞地止息景云律儀戒作戒防護以為第三第四大士
相異三聚戒涅槃第五增上心 異熟三聚上二界第六可愛 異熟三聚戒欲界人天第七
有情異熟利他止息 止持作戒作持名為有所 作戒增上心異熟
無色界異熟果有情異熟 殊勝有情舊名息苦 不善業道
方便以為第八何故不論 三業即為不成是以一切
二世 上來
不論若爾 景云遮止律儀戒開許
攝受調伏饒益有情戒攝受調伏總是五度 定名
提名遮止開許調伏二業五度不論 後五合為
自行二利 分別善法二門 分別別解脫
後五靜慮 精進別解脫隨行 淨戒景云初一第十中間
違犯慚愧亦復微薄遠離遠離
菩薩犯戒增上 有人犯戒 大舉菩薩相如
第二 第六軌則第七淨命其實軌則淨命 不可第二
大過 不可大舉 如下七十五
決擇復次戒品尸羅清淨初一意樂清淨加行清淨 加行無間加行
加行三通加行加行守護加行第二第三加行第四第二加行第五 第三加行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四
第十第五加行第二第三無間 一明無間加行 懈怠無間加行
利他行 外道 不放逸戒品三際
隨行不放逸攝事 依舊第六第七 第二第三合為第二決擇無間加行
加行得知開合上來 淨戒第二勝利 菩提二明未成來得勝利
初二勝利第三第四勝利第五 勝利自下第三戒行 三聚有所
律儀安住定名安住 心中第三 唯有菩薩淨戒唯有
淨戒第二唯有淨戒 者者第三 增減過去三世 修學



[0541b22] 廣明故云 功能中有 自性依止
景云乃至堪忍饒益一切苦能忍故云一切一切 怨家等人能忍故云一切以此
饒益饒益一切受苦一切 思惟無染善根
眾生此後 思慧修慧 自性修慧自性堪忍地前
作意地上自性任運 成名自性 一切能忍一切能忍
一切眾生能忍一切 眾生中有多事非一 三界四生
通有怨親如是 無量分別無染 染心無貪無貪悲心
染心染心 自性 自性一切
有情能忍一切對法能忍 無染能忍 己身忿無染堪忍
便堪忍一切中有
中一景云 眾生 受苦精進三法
勝解景云智慧無緣大悲定慧 中有
如是云何 忍者猛利無間 相續種種長時久遠
所生眾苦現前現前逼迫 中有三觀三觀
大觀一切有漏 行苦即此苦苦壞苦故云 第二
和上教師闍梨軌範 大同人名無常想有情長者
化生增長三生增長初生長大終歸釋名景云 能忍隨眠
不久相續 無上隨眠種子受苦 中有
能忍云何一切 諸菩薩眾苦八苦次第即是
乞食即此 名為什物世法 世法不論
四者以是 生苦 生苦乃至生苦
八法一時一一 差別景云外資住處園林 屋宇衣服老病死者
欲法 欲法
問曰若爾共死 外法 內法所以景云
聞慧小乘受持經論大乘 心受三藏第六思慧第七修慧利他十一前者十一
勝解勝解 因緣安立一切法 善觀
出境依舊一二 三寶因果合為一切 所知行處
種姓廣說次第 第二威力第三真實義威力第三實義第二可知
因緣長時 解故善淨積集猛利 諸菩薩乃至
世界勝利勸化能行景泰明見勝利堪忍
五忍勝利勝利五忍 當來怨敵難為 有喜臨終無悔
戒經中說一者不著惡心瞋心乃至 五者天人第三勝利中有 自利利他
生忍名為五忍一切 云何異熟 有情親善無上菩提猛利
滿能行出家 景云欲法正行 安住知法戲論云何
饒益一切 分別一切處 一切二時處分
三業分別分別 進行十三 名義
後五受苦 求索能忍戒經 貧窮人數菩薩依法大悲
忍者教法大悲能忍 有情眾苦所有勤苦 有情眾苦菩薩不生疲倦能忍
有情 堪忍饒益中有論師生老病死寒熱飢渴合為
不放逸不然 放逸善法可知 不放逸合為
可知善能第一 飢渴蚊虻風日 劬勞清淨中有
諸菩薩乃至不意意樂相續乃至非一 自性
便不堪成就增上猛利慚愧 堪忍乃至猛利 至愛一切不忍舊地
一等景云一切不忍瞋恚 俱生語業 相應心心數法根塵
欲界所生 修習欲界煩惱靜慮 十五復次忍波羅蜜清淨中略
清淨清淨第十 修習清淨清淨 清淨現行清淨無罪
遠離因緣清淨一種二種 其次第三功德

精進

[0543a18] 策勵勤修精進 廣明精進自性勇悍堪能即是擐甲精進攝受
無量善法即是善法利益安樂 有情即是饒益有情 堪能攝受善法 精進無間擐甲
勇悍四句勇悍 一有所為對法所為最勝 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大劫乃至 無退長時對法長時最勝
三千阿僧祇積集無上 菩提究竟迴向對法無盡 最勝迴向大菩提究竟無盡
諸菩薩精進地前六度加行 地上波羅蜜多 同時
初三種姓解行初地 在於一切 種種分別對法種種分別
一切分別方便相應 乃至平等通達無上菩提 應得十地顛倒難行
中有無間次長 一種一切初二 四正勤勝利
三慧不捨一切 加行不捨廣大一切
無間重修以為一對 以為一對以為一對 不動不為現在眾苦
不動菩薩精進二乘 性分不動所以 四有初六
擐甲饒益利他 十一饒益有情精進清淨精進 中有決擇七十五復次精進
清淨安處清淨純熟 四方便不虛艱辛七出 攝受神通無盡清淨
業者初發心 五停心觀解脫分善根名為 五停心觀名為種種
入住相者三摩呬多 唯有善觀 其三了知
無妄住相通達 無間重修作者三摩呬多無間作意一切
相續作意 方便聞說種種極廣大所有 俗諦甚深所有
不思議勝義

[0543c15] 第四十三

靜慮

[0543c17] 對法一境靜慮 廣明故云靜慮自性 方便所有
出世有漏世間無漏 無漏世諦世間真諦 出世心一境性靜慮正受
靜慮奢摩他品等景云 智慧出體 運道定慧
何故毘鉢舍那 奢摩他不然 定時同時無有
心心同時 心法定品當時 定慧偏句
四句奢摩他 舍那運道即此 種姓
一者奢摩他二者毘鉢舍那修習 毘鉢舍那樂修奢摩他毘鉢舍那 廣說一切靜慮就位
離一切分別見惑 輕安遠離修惑一切 等持不共二乘
饒益有情十一相中 十一事業同伴合為第一 第十第十一調伏第十一
十一相同四十一 難行靜慮中有難行第一難行菩薩引發神通成熟靜慮
有情欲界為難中意 景云煩惱種子生起 有利
爾時靜慮一者 有漏無漏靜慮後得智 無漏一切一者無記
靜慮菩薩嬉戲無記攝化神通決擇雜集 修慧
理門論現量散心 入定心緣名義皆是現量是故 一切定心皆是現量一者
毒藥乃至呪術靜慮 定能毒藥乃至災患 靜慮第六第七第六
出自第七入住出自有別 一切見惑一切 煩惱所知障修惑清淨
清淨無漏清淨三根方便清淨 根本清淨自在方便清淨自在 引發神通自在清淨八成有情自在
清淨降伏外道自在清淨無上

慧品

[0544b13] 般若名為第六若那 名為第十定品照明廣明慧品自性
悟入一切所知無分別 悟入一切所知簡擇諸法 自性悟入一切
二悟所知簡擇 五明簡擇應有
不論利生隨緣悟入 所知加行二智悟入 緣理後得智加行
悟入一切所知簡擇諸法簡擇一切 圓成實性簡擇依他起性簡擇一切種姓
言說法無我真智 真諦加行正覺 正體覺悟所有妙慧後得智
最勝寂靜明了現前無有分別三慧 行相相者真如無我 問曰何故有漏加行
世間出世間故此退 加行第二真如行相 後得智退而言有漏種類後得智
而言三解脫門無分別退有漏無漏加行 五明三性
上下加行三智難行 一明甚深有情調 方便無礙一切
四者應作 思慧有漏修慧四明所生無漏修慧五者景云
即是三慧第四法應因果捨煩惱第四諸法 諸法法住諸法差別法安諸法
自性差別顛倒 法住十二緣生二種
一法一切有無五塵自相 二法有法種種差別 可見不可等差諸法法住
有法安立緣法異門 一處所有所有 一如對法舉世
有性多義有漏無漏有對 種種義門所有第二真諦 二種如次第九清淨 真如所有真如諸法
所有微細悟入所有 緣理周備悟入所知所有緣事 真如四諦十六諦
有性緣生一切法名所有對法瑜伽上下大有俱生 自性菩薩
即是聞慧 修法分別後五 故地分別後五初二微細
悟入所知所有真諦三藏如理智所有如量智所有 二智所有諸法
自性所有分量 差別如是二種三句緣於 其二緣於二種理事
二種下文緣理其二俱生宿前生智力 現身任運俱生
聞義名教初地 所有智慧一切 四諦無生無學法智
類智有種瑜伽下界上界成實過未 法緣法智能緣
對法見道中說念法 家境對法意見道中 二心第三世俗智等智
智者盡智梵行無學 名為十力前行智者無生智 無生智根性十力十力前行
道理中正道理智者四諦 中正遍知諸法名相 方便智十力加行
神通智者六神通智者法智 十力方便十力方便 具足智者四無畏具足
道理七十六何故 作法 因果四智智周
二智智周因位四行果位通論二智種智 不明盡智十力前行
若爾何故四諦有人 三十二相十力前行 方便據實
四諦十智別論 可知智者諸法 一切法名相十力前行
二世中有 愚癡放逸怯弱勤修正行 次第示現放逸教導怯弱
勤行內明一種菩薩所行 安住不然安住初五明知差別四化差別
愚癡四有如次示現教導即是示教利喜戒品有情差別無德善人隨順
怯弱有情善人讚揚 勤修正行有情 有情調伏教導放逸有情
剛強惡人神力制伏示現愚癡 清淨慧景云真實義 二種所有所有真實義
真如真如 二種真如自性所有真如 法界差別所有差別
自性一味如是所有十六行 差別真如所有因為一流 生死流轉無常
執受究竟二者 四倒一切 決擇復次慧波羅蜜清淨
通達清淨通達緣起清淨三通教導 清淨通達清淨五通證得清淨 上來自利
復次第三總結引證 分為異名 六度正生
諸如來六度修習 樂修六度復次如是六度乃至知者三藏
戒經如是我聞以是佛說 差別初三翻譯 不解方音其實但是彌勒
若是佛說中一 六度瑜伽六度處處 彌勒一處趣入攝受
趣入攝受六度 中有苦行依止六度 苦行依止差別中意
如來菩薩所行苦行捨身 一切施行相應菩薩依止行苦示現行一乃至如是
第二異名中有 大白六度異名大白 一切白法最為大法法海
一切白法攝入大寶 功德無窮盡第三即如

攝事

[0546a17] 自利六度自利滿有利 有情廣明名為攝品攝事
攝事何故不然 布施廣明攝事廣明 文中長行九章
三事愛語自性語者麁惡諦語不妄語法語 離間語語者綺語
離間諦語不妄語法語 綺語未必隨一 一切愛語
人性隨順在朝 都邑人性不順田野人性其所昌盛 自知覺悟眾生昌盛
自覺難行愛語第一 一切怨家惡友攝益可知一切中一善趣
應作景云人天善業無始 數數得名應作菩薩 物欲大涅槃不可說道為人
人天應作 入佛五停心觀最先應作 愛語學處景云
有所得罪學處 制戒說法施設 法律正行乞食
樂修四事修行 依法不依不依 糞掃衣
腐爛顯示不退行者 勇決景云見修二道 不退神變神通心輪教誡
一切愛語初二即是 四無礙法義其次景云初一第二
中分後五初一教示 愛語無畏施一法可解初二同事
二利行語初一財施無畏一法種實 八聖言依八聖語者
問言不見不見問言不見不見不見問言不見問言不見
聖語聖語不見 問言不見問言不見 順境問言不見不見
問言相違 二世初五
景云初三無畏施正法外道所行苦行戒法量見第四第五破戒邪見淨戒正見
三塗眾苦菩薩聖語除斷 異熟惡業煩惱 第八軌則聲聞地清淨二十
種姓隨順十五清淨合成三十廣說 愛語自下利行廣說
愛語差別分別差別諸菩薩乃至名利行者景云愛語說理利行隨機正授
行令修習名為愛語說法 自性愛語有情示現
利行依法即是愛語種種 正理其所利行一門如是安住悲心
起行染心利行勸導 分別行相一切利行未成 大乘三祇未成
已去成熟三十七 成熟於現法勸導利行勸導 招集守護景云教學金銀
種植法名業者工巧 修學道德有法招集 名稱現法樂傳教
事業道德名稱利益 增長資財如法 不以邪命
道德供養 勸導利行勸導 決定名為不定不明難行
廣大放逸放逸 放逸停止 園林 [-+(-)] 往還放逸
殿堂宿放逸大同一切 利行七聖財中略中有 五者即是五德聲聞地
一切景云初五 分所有情三乘種姓 資糧守護長養三乘七方
便總是資糧小乘出離大乘 出離方便出離如今資糧 守護長養地前如是見修
法師遠離見道心一境性見道善行清淨 修道離過修習作意正安
修道善行大小 分所以為遠離阿蘭若 心一境性清淨
斷惑作意 作意二乘出離 聞慧長養攝入聞慧
遠離思慧第三第四第五 大小不然二乘出離第一 二乘方便出離隨一
二者遠離遠離 心一境性四清 遠離
修習作意正安修道作意 一切作意第六第七安處 景云菩薩
不明舊名 何以三學無慚無愧二障二障掉舉
二障三學可是無慚無愧 同法
展轉受用八十九卷云復次 煩惱現行 隨煩惱四時數數現行是故
修學增上無慚無愧 現行障礙修學增上四時惛沈 睡眠數數現行障礙同法展轉
嫉妬數數現行障礙 初三身業不邪婬 不飲酒依舊一切不飲酒
一切米酒 根莖枝葉 三根
總合清淨利行 有情外緣起名清淨利眾生清淨
戒經離過 淨土後五四無量心利他 無染戒經不謂
有情惡行依舊唯有第四雜染景云四句 惡行善行 行者有所
出家一有二心雜染 有情惡行作惡修善 罪行遮罪雜染行者性罪
以來惡行 有罪行者無記受戒 學位犯罪雜染行者雜染犯罪
二種 清淨無想天 解脫真解脫四無色定
其中勸導 利行非道清淨 清淨佛法
四姓三乘 善趣四姓剎利四姓利行 功能差別
勸導善法自性成熟 功能差別勸導修習方便 差別勸導加行方便功能
勸導加行差別 自性方便勸導中意 有情善果勸導
勸導勸導 同事中略遍歷分別 應有同事
可知不論所以 如下一切乃至同事 乃至清淨乃至清淨同事故知
文中約法第二 四句分別中有同事何以 於是於是
自今於是善根同事成上成上 能化有情
能化能化 同事 景云能化菩薩
菩薩功德故而威力 第一句同事共事下劣 有情旃荼羅乃至其中
三句諸菩薩同事 同事善根搖動 共同未成滿
退共同第一句 菩薩諸眾菩薩功德威力 平等菩薩道增上慢
其餘眾生故而 威力相似行業同事 故而同事第二
不共等同 同事顯現顯現 同事第三諸菩薩修善
共同便 相似第四可解上來分行 二明自下第三雙結二利
作業中分六度四攝自利 利他作業差別六度成佛四攝 有情六度四攝現行現行
最勝清淨因緣第三六度四攝八門第二文中 身語意因緣
現行廣大雜染因緣最勝廣大眾生一切 四相無染四相如次
初地三地第三 清淨熾然清淨初地熾然第十地名清淨
第十一生最後 下生第三得佛
自性景云差別 差別自性所以不論八門自性
自性明體不能 自性 八門問曰若爾上來
一切後方差別第二不然自性第二 差別差別自性相似
體感景云 修習清淨 圓滿三僧祇三義
難行景云解脫法門希奇 神變希奇聖教希奇 神通希有清淨
神足住捨自在即是 境界自在清淨 一剎那無量清淨一字中說
對法第十四二十三 功德生死流轉菩薩行 菩薩行因之生死
菩薩行無罪勝果法師無漏有漏 有漏有漏

瑜伽論記卷第十 (之下)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42 No. 1828 瑜伽論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