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 瑜伽論記
Scroll 1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瑜伽論記卷第十 (之上) (論本第三十八至四十)釋遁倫集撰
[0522c20] 論本卷第三十八
菩提品
[0522c22] 即所學處五品中第五品。七法中第七法也。 菩提名覺。於此品也廣明果德菩提之義名 菩提。三明心。四出列。五無上。此中所辯無上
菩提。既證真實現大神通成就自他。須有果 證。故成就品後此品來也。文中有三。初約五 門出菩提體。第二結說勸知。第三品末三句
讚歎菩提。初五門文則為五。一約智斷出菩 提體下名自性。二約最勝以辨菩提。三約十 號隨念功德以辨菩提。五約差別等德以辨
菩提。前後三。初約二智二斷。次約三智二 斷。三約共不共德。二斷二智是名菩提者。泰 云。如九斷智是智果故名智。二斷亦是菩提
果故名曰菩提。測云。問菩提名覺。二種無為 體非是覺。云何名菩提。解云。如攝大乘論第 十殊勝具足三身智殊勝。此亦如是智斷二
種皆名為智。所以爾者。以真如中具足一切 恒沙功德性。隨順能生修生智等諸功德門。 故名覺也。非緣照故名之為覺。真諦三藏云。
有本覺智能緣平等理。即是金光明經唯有 如。唯有如智者為法身。今三藏云。此說不 然。人法二空所顯真如非是識體。云何能照。
言如照言如智名法身者。舉智顯真如名為 法身。非即智真如名為法身。言二智者即人 空智法空智也。三智二斷中初列三智二斷
之名。一切煩惱並諸習氣永害者。煩惱障斷。 遍一切種不染無明無餘永斷者。所知障斷 也。二次第解中但解三智不解二斷。測云。斷
煩惱障並習氣名清淨智。即是正體智。斷一 切事中不染污無知故名一切智。即是後得 智。言無滯智者有兩釋。一云。即前二智作用
揵利故名無滯智。一云。唯約後得智上作用 揵利義說無滯。無有別體。言一切煩惱者。 一百二十八煩惱及二十隨煩惱也。並諸習
氣者。舊云斷麁品正使種子故有餘殘習氣 細品種子。此說不然。今云習氣者。由煩惱種 子故身中無堪任性亦名氣。與五蘊身不一
不異。無別體故不可言異。斷麁重習氣已五 蘊不滅故不可言一。是名習氣。言一切智者。 依諸經論。一切種智是俗智。一切智是真智。
若依真諦三藏所譯經論。如理智名一切種 智。以真如法界是一切諸法種因緣。種因名 一切種智。從境得名也。如俱舍論云。一切種
智滅諸冥。若俗智名一切。今依此文。緣真智 名清淨智。緣俗智名為一切智。共不共德中 凡有二塗。一者據身成熟者。唯佛身成就功
德。二乘不得名為不共。如中說三十二相八 十好等。若共二乘同成就者則說為共。如此 中說無諍願智無礙解等。二者據說。若大小
乘教同說佛德名共功德。謂三十二相八十 隨好等。若唯大乘中說諸佛功德小乘不說 名為不共。如攝論等中二十功德最清淨慧
等。又依無上依經德品。明如來百八十不共 之法。如彼廣說。二約七最勝以辨菩提中。舊 名無上今名最勝。最勝無上互得相釋。由無
上故所以最勝。由最勝故所以無上。然依梵 本義當最勝。於中有四。初舉數嘆勝。二列七 名。三依名解。四轉名異釋。所依勝者舊名身
無上。智論中諸聲聞菩提亦依不具足而得。 獨覺菩提或依一切身得乃至或依三十一相 身得無有具依三十二相身得。唯佛菩提具
依三十二相莊嚴身得名所依勝。四圓滿者。 三聚律儀名戒圓滿。無邪見故名見圓滿。行 住等威儀名軌則圓滿。無邪命乞求及說法
等名淨命圓滿。住最勝中初立二章。由諸如 來多住者是第一章。無上無等三住者是第 二章。諸已下釋中初列三住名。二當知下章
釋中先解第二章。二於此三住中下却釋初 章。三空門及滅定名聖住者。唯聖住得名為 聖住。故明如來住三空行及住滅定。四禪四
空是天種類是天之因。佛住天因故名天住。 人雖得定不受定報不名人住。四無量開梵天 道得梵天報多為梵住。於聖住中多住空及
滅定者。若住無願即厭依他。若住無相即忻 真實。今住空即除厭樂。若入滅定緣慮皆息。 下三定慧多定少。四空定多慧少。唯第四定
定慧均等如來多住。四梵住中如來意多攝 苦故住大悲。晝夜六時下釋住大悲之意。如 龍樹大智度論說。前三住上加一佛住為四
佛住者。謂首楞伽無量三昧及佛十力四無 畏不共法等皆是佛住。或分十。六天住有八。 謂色四無色四。梵住有四。即四無量。聖位有
四。無願等滅定。故有十六。廣即無量。如彼論 說。第三辨十號中基云。十號名隨念功德者。 隨眾生念而得功德故名隨念功德。言世尊
體唯是一有十名號。且如今三藏判十中後 一總號前九別號。就別號中初三通二利。中 三唯自利。後三種唯利他。若爾如初及第三
但明言無虛妄覺法勝義何處明利益。為言 言無虛妄理不孤言須有受人。故知來中亦 有他利等准知。下準純利他中亦有自利者。
准解可爾。若如舊遠法師。於九別號。前五自 德之名。次四利他之號。應利他。如何言自 德。又前五中各為二對。初彰道圓後觀滅
極。第三明初止觀二因圓後一果德。今依義 言。應者但有應利之義。非是他利。故亦自利。 測云。如是十號得名有七。如來應供善逝三
從因為名。正等覺從用及體為名。明行圓滿 從德及勝義為名。世間解及天人師從境及用 為名。無上丈夫調御士從假人及用為名。佛
從當體得名。薄伽從多義立名。謂自在等六 義如佛地論說。言無虛妄名如來者。舊論云。 非有如說故名如來。若如智度論成實云。乘
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涅槃說云。乘六 波羅蜜十一空來故曰如來。大品般若云。乘 薩般若來化眾生故名如來。金剛般若云。無
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問曰。若言無虛 妄名如來者。佛本因緣發願。若諸眾生不入 涅槃我亦不入。若諸眾生不得菩提我亦不
證。雖發是願而諸眾生不自涅槃不得菩提。 佛捨眾生自取涅槃及證菩提。云何得名言 無虛妄。景師答曰。道理亦難。一說。根本發心
雖有此願。自後觀菩薩雖利益而不及佛。若 不成佛利他不廣。故須成佛道。但諸眾生不 入無餘終不入無餘涅槃。故無虛妄。復有說
言。根本發心誓度眾生不得菩提我誓不證。 今諸菩薩雖十地行成而不取證。如文殊等。 即楞伽云。闡提有二。一斷善根。二者菩薩闡
提畢竟不取無上菩提。正等覺者。測云。此以 正體智為體復言世間解以後得智為體。今 解。亦可正智名正覺。後智名號覺。言如其
勝義者。依他真實總名勝義。以對遍計所執 情有法故。說依他亦名勝義。明謂三明。行如 經說。止觀二品等者如舊論云。三明如經
說。行諸止觀二法品。今論翻彼。以治三際 愚故名三明。問曰。凡夫學人羅漢辟支菩薩 諸佛皆知過去。何故有明非明有力非力。答
曰。凡夫學人但總知果。知之有盡不得名明。 羅漢辟支及具。諸佛因果並知照法周盡名 明。八萬劫前通所不及猶有無知。無知所屈
不得名力。問曰。宿命知過去。凡夫二乘同知 於八萬。何故天眼見現在。即言凡夫見四天 下梵王見小千聲聞見二千辟支見三千耶。
景云。天眼耳通五識中慧作用劣。故隨人氣 力見遠近。現境隔圍隨力見遠近。宿命通等 是意識強得知八萬。有釋。唯菩薩種姓無生
能知八萬劫。如數論等。非餘凡夫故。婆沙 第百辨常見見劫差別。云聲聞種姓憶二萬 劫。獨覺種姓憶四萬劫。菩薩種姓憶八萬劫。
解天人師中。初列曰章復以義釋。與顯了義 為開道故。釋為實眼故。共一切義為所依 故。釋為實智故。義依智顯為義所依也。共
不了義為能了故等四句釋為實義故。一如 來於眾生未了義能為決了。二共眾生所生 之義為能斷故。三共第一義諦甚深處為能
顯故。四共初證甚深者更令明淨故。具此四 義故云為實義故。共一切法為根本故等三 句釋為實法故。法者教法也。如來共一切教
法為根本故。為開導教法者故。為教法作所 依者故。所以如來為實法也。上明師德下釋 師義。如來能正教誡授天人等。測云。言為
實眼故者緣義智。為實智故者緣法智。為實 義故者重舉義智。為實法故者重舉法智云 云。於能引攝義利法聚等三者。舊論云。義饒
益非義饒益非非義饒益也。此即善等三性。 能破諸魔其多功德名薄伽梵者。依品西國 此號最勝。無問外道及佛法人皆嘆本師為
薄伽梵。此間無名可翻故存梵語。若依梵本。 一切經首皆言薄伽梵不著佛言。末後亦無 世尊之號。依成實論云。具上九德故名世尊。
亦不稱理。第四辨出現中文分有三。初明一 世界中或有多劫無佛或有一劫有多佛出。 二彼彼已下明十方世界有無量佛。第三決 定無有一佛土中下明一世界中無二佛出
意。前中或有一劫有多佛出者。即於賢劫中 有千佛出。故智論云。世界初成於大海中有 千葉蓮華。乃至阿迦尼師吒天見水聚中有
千蓮華。即云。此劫有千佛出為賢善。問若其 千佛同在成壞一劫而出現者。何故真諦云 成壞空劫皆無佛出唯於住劫有佛出世。於
二十劫中前十劫中有佛出世。後十劫無。前 十劫中前之五劫亦無佛出。第六劫中拘留 孫佛出世。第七劫那含牟尼佛出世。第八劫
中迦葉佛出。第九劫中釋迦出。第十劫中彌 勒佛出。從彌勒後無量劫中空無佛漏出。故 知千佛不得出連一成壞劫。若賢劫有千佛。
則言同在成壞一劫中。亦過去莊嚴劫中有 千佛。亦應同在成壞一劫中。若言同者不然。 如觀藥王藥尚菩薩經說。佛告大眾。我於往
昔值妙光佛。最初發心聞說五十三佛名號 心生歡喜。即為他說。千人發心。展轉復說。更 有千人發菩提心。如是展轉教示復有千人
發菩提心。善男子等初千人者即於過去莊 嚴劫中千佛是也。中千人者即賢劫中千佛 是也。後千人者於未來星宿劫中出現於世。
如彼過去莊嚴中。末後三佛即毘婆尸佛即 於九十劫中初劫出世。如尸棄佛毘舍浮佛 即在三十二劫中出世。已後無佛。乃至第九
十一劫即是賢劫之初。始有拘留孫佛最初 出世。既說莊嚴劫中千佛末後三佛經九十 劫中前後出世時劫。賢初千佛亦不同在一
成壞劫。答曰。汝引真諦所判未足為證。所以 者何。西方現判。今時正當住劫二十小劫。小 劫已前四佛出世。彌勒當此初住劫。從減至
增八萬歲時方出於世。以大乘判二十住劫 皆有一增一減方成一小劫故。若諸眾生機 根成熟有見佛緣。一一小劫有千佛出無有
過。豈說更有十九小劫。汝依真諦而輒判云 後十劫中無有佛出及前五劫亦無佛者。不 應道理。又引俱舍言。莊嚴劫中後之三佛在
彼釋迦修相好業九十一劫中前後而出。時 知不同一類劫有千佛者不然。大乘不說三 僧祇後別於百劫修相好業。而言釋迦三僧 祇已滿更於九十一劫值彼三佛修相好者。
此是順小乘不了義說。不可引之為證。是故 今判觀藥王藥尚經說。初千人者同在一莊 嚴劫出世。亦是一水火劫。中千人者同在一
賢劫出。後千人者同在一星宿劫出現於世。 又即快順智論所說云。此劫中有千佛出。如 前第二卷記已說其義。第二文中分之為三。
初略立宗。於多世界復有多佛。何以故下問 答廣辨。第三釋已總結。何以故者。何以得十 方世界有多佛故。於中亦三。初問次解後結。
解中有三。初明修因有多成佛。亦多證有多 佛。第二又於十方現有已下明一界中無二 佛同出。證有多佛。第三又不應言下破執同
時修因次第成佛及不成佛。前中云於如是 分者。地持云。如是威儀此名為分。還若彼四 威儀時則名分。亦可是彼六時分也。次云又
於十方乃至一時成佛者。今此意明有修菩 提資糧一時圓滿眾多菩薩。若不於餘世界 一時成佛而於一世界者不然。破小執言無 十方佛故。下文意若並住覩史天次第成佛
及不成佛者不然。此中有難。如一時發願一 時圓滿。眾生在一世界。一佛眾生一時根熟。 如何通。義曰。無此者。若爾彌勒釋迦眾生尚
有前後。根熟而不相同。何說一時根熟眾生 同在一界。是故當知下第三結也。由此道理 下第二大段中是第三文結有多佛文也。第
三明一界無二佛意中。初略種一界無有二 佛。第二問答廣辨。答中有三。初舉隨昔願無 二佛同出。次明第二佛出應無所益。後明一
佛出益多佛出損。自下第五約差別等德以 辨菩提。先辨實德即同。次明化相有別。後明 轉依女身能證菩提。問若言女身不證菩提
者。何故法華說龍女成佛等。云何通。義曰。然 彼龍女亦變成男然後成佛。非以女身而成 佛也。上來五段總是第一出菩提體。自下第
二結說可知。第三三句讚歎中初列三種勝。 一體勝。過尋思道故。二德勝。眾德所集成故。 三用勝。能生三乘菩提故。復以四名結嘆 也。
力種姓品
[0525c03] 舊師云。上來五品明所學法。下十一品明其 學行。雖後行品是法。前是法體。下是方便造 修之儀。故通名為方便處矣。於中有三。初之
一品明其根本攝學方便。次有九品造緣正 學。後之一品因學成德也。今即不然。第三學 持有十六品。前之五品辨所學處。宗明所學
兼有能學之人。未明應如何學。第六一品正 辨應如是學行。餘之十品正明能學。宗明能 學行兼有所學之法。故學持初云若所學處
說如是學能修學。故有三章。若準下第一品 即有生起若所學處文。解五品已至此力種 姓品。復有生起若如是學文。明上來六品訖。
解若能修學施品中初無生起能修學文。以 此理準。前之五品宗明所學處兼有能學人。 下十一品明所學之行兼明所學法能學人。
即學持初三句若所學處若如是學是。判品 多少。初句明初學法。雖明所學法而未彰應 如是學。故次第二句明應如是學。若能修學 是所學處如是學中兼以明之義此亦分
未如前解分為三勝。若所學處若如是學前 六品初有生起。能修學施品中雖無生起。明 未功德亦有結文。故知十品是證學。力種姓
者。力是十力。十力種子名力種姓。前第一種 姓品通明一切性種姓未明習成十力種姓。 今欲偏明習種姓故言力種姓品。文中初結
前生後。次開列章門。後依章廣辨。就開列中 初舉頌。第二長行屬當。菩薩欲於前說五品 七法所應學處精勤修學。先應發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