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Commentary on the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 瑜伽論記

Scroll 1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瑜伽論記卷第十九 (之上) (第七七十二)
遁倫

[0732a05] 第七

[0732a06] 次第三明智光明勝利智光勝利智光十五第一 菩提第一涅槃第一
得法菩提涅槃 相違 相違智光無有相違無明
不能開顯開顯不能開顯 如火開顯日光不能
便所智光 開顯便第二 所知開顯真智
開顯不違 見者日光害眼智光 眼見第四三法調
惡業制伏種子隨眠梵志 即是三學 究竟即無學果西國
寂靜涅槃故云 梵志沙門無礙道 息惡假名
婆羅門雪山自稱婆羅門二種 婆羅門印度四姓婆羅門 正行婆羅門四姓出家出世
婆羅門淨志第五尸羅 四緣尸羅無餘 有餘
可知具足加行因緣名為正見心受 運動邪見
受戒自性 學者即是受持尊重 婆羅木叉佛住
行處女家第六 了知過失可解第七 命根非量命根
外道除斷 覺悟瑜伽覺者 染心睡眠
出離初二可解 隨順惡趣身等隨順濕生 精進隨順懈怠隨順
愛樂隨順愛樂 阿含證智 第十善法
一明出家圓滿住處圓滿 十二尸羅圓滿當前圓滿出離 十三律儀修習
思慧修慧修習護者 境界護者煩惱 煩惱隨眠
上心種子煩惱隨眠煩惱 等位遊行
正定加行守護眼根 隨眠護者散心 眼根即令緣闕不生
眼根隨眠等位等分 煩惱煩惱增上不可 不須等位行者無記性相
應時防護平等十四 圓滿中一依止對治依正 不為憍逸作業
安住支持 五分分別有罪無罪 三藏飢渴
受者 三性食時領受苦受 三性
食時領受苦受 消釋經文。第一第二第四 對治第三
睡眠第五 一種二時思量以為 對治師子相長時失念無間
師子無畏晝夜起身受者 飽食過分苦受
梵行 現法樂住無罪即是福田
思惟後夜早起十五 不住二種調適 身故睡眠
議決身故勞倦 睡眠勞倦十六 斷行正念防護止觀隨惑
定慧止觀隨惑十七 四法所得增上緣可解十八 七法證得三摩地了知景云
內定退懈怠內心懈怠惛沈 睡眠懈怠退掉舉 外境掉舉五欲散亂內定退
惛沈睡眠者懈怠惛沈正是退退或是退 退五欲散亂掉舉
退外緣內定退 對治觀察者境界相懈怠惛沈睡眠退對治
觀察不淨以為不淨 除掉五欲對治依持光明境相不淨觀光明初二
退隨惑 退第五三相對治 第一第二第六不淨觀對治第二第四
第四五欲散亂所以 淨觀第七光明方便第五第六 對治對治依持大同
釋經念住有身 真如真如 出世間智由於奢摩他道者
出世間見者 毘鉢舍那道者推求毘鉢舍那 二十施設隨順世間
上行上行建立言依設立第二第五 得名第一第三第四其外
所行顛倒不得樂欲 喜樂樂欲 合為第二
第三煩惱障現法樂住 根本禪煩惱障 現法樂住一切有想等至
三空等至煩惱障得無等至依止四禪 功德依止處觀察者四無色無邊
空想觀察一切 及於一切遍處 名為所知障究竟
行人非非想以為究竟涅槃究竟 觸處無餘究竟受者
外入二十一近事三德 引發同法不同智者有漏同法無漏智不同同學鄔波索迦名為
同法不同在家人出家五眾不同 二十二聞法三法三法 顯正外道聞法
所有禁戒現見外道苦行持戒 現見邪行所有等至 熱惱究竟證法
十三染淨五欲次第 淨法無退初中天上 五欲過患出離
遠離功德出離五欲遠離煩惱捨煩惱二十四 犯戒二十五因緣尸羅
離苦二邊煩惱 不懈怠二十六 觀察尸羅
尸羅厄難厄難 世務無缺世務 正信正智無缺言論決擇
顧戀一切法 正見二十七三心 景云一者人心
二者聚落出離二者寂靜 止觀涅槃奢摩他 毘鉢舍那第一阿練若第二
出家第二第一煩惱練若 出生出家受別解脫第三出生 入涅槃涅槃涅槃
一者一切名為 相續名為寂滅 可解二十八不能聽聞
可解二十九 聞思修三十 建立善說化教
制教三十一無我得出 十二可解三十三 佛法名為善說以後
翻供因緣 窣堵波 三十四慧眼
惡作名為作惡慧眼 慧眼 外道
慧眼三十五修法念住 即是俱舍無貪十一廣心三十六
世道用世朽壞種子 三十七如來天眼遍行一切 現見中有死生有情景云界定
中有無色界無有中有云何天眼 無色界如來天眼中有無色色界
業者中有無色界眾生 中有眷屬死生三十八 諸法精進清淨
內外不平等 處方便精進 方便清淨三十九
四念住初三對治二受 二心二法四十出家 不喜過失不喜
學處過失 名為四十一愚夫復次 歡喜生歡喜
艱辛惡業決定四十二 生死不可相似 如是生死大海賢聖大寶
世間如是生死大海佛性 無漏種子大寶四十三財施法施 四十四五心
四十五鬼魅四十六 過失四十七三行能所行者五欲福行同居
三行 對治初六一境邪教增上增上安樂
第五貪欲施與 過失施與由此 平等前田
憂苦不安境界 第一境界有情 有情初二
第一第二 雜染第三 第四增上安樂眾生
自得第五功德 第六過失對治不淨
第五捨心第五第六 對治二事 三毒三善根三善根
三毒對治不淨 作意第三第二第四 作意第五第六可知四十八
出家五德出家棄捨 不共不自在出家獲得 自在解脫分善根出家
無餘羅漢熟人出家 預流果惡趣未熟善根出家居家成熟四十
三苦三苦三行 壞苦第五眾生
上文中說 無不具足成實 住處
合為 一種成實言依染相 通達八聖道立第一異生
聖道以此為 加行如是十一 十一四平平等第二
總有十一十一 平等

[0734c23] 第七十一

[0734c24] 下次第五十一七支 一者善巧推求二者 法攝門徒
惡友應須四者 功德應作五者 淨戒
具戒初一教法理法正理 理應行法善行惡行
自利利他 即是能緣 聞慧
由此二者思慧 修慧第四第五 以內五蓋
六念功德下劣 不生知足五十二五種法 景云攝受攝受受用受用
證法理事教法二行 理法攝受有為 受用無為證法五十三弓箭
三學 專注一境中的知事中的
外緣名性 究竟功能菩提 究竟功能菩提中路
三德究竟工巧無學 工巧修道工巧見道 本地五十四佛教差別理趣
長時小乘漸次化導無間 大乘頓教華嚴成道三不 說教涅槃了義五十五
尸羅二相善趣 行者生死至于涅槃對治 傘蓋聖教艱險艱險
惡趣 戒行江河渡江 [-+] 般若枯竭 漿散亂以定
按摩 輕安尸羅二相 中舉尸羅說定慧能 菩提
攝受尸羅具足戒 護持禁戒五十六變壞 變壞一期變壞念念
變壞分位還是 五十七明智正行 三句相應心心法
決定微細 智能入微自性 聞慧不可退轉五根
出世間世間修慧修習 所行無有罣礙 一切善根
所有餘善一切善根 外道善根無漏智有漏 名勝有漏有漏法名
五十八顧戀念住顧戀 顧戀色身觀身不淨 可愛妻妾清淨顧戀
不淨顧戀利養觀受是苦顧戀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十九加行三句景云三句
盡是經文。欲貪無明對治加行 異生加行現見安立安立 現觀聖人現觀離欲未離欲
相續一身離欲離欲名為相續 凡聖故地 相續清淨
現觀作意清淨對治 向前加行加行見道現觀 見道相續修道果相未離欲
果相離欲乃至對治 初六加行加行欲界欲界九品
便未成便加行 清淨煩惱名作清淨 見修對治對治
閻浮提加行欲界加行道九品對治加行道 加行道根本定
加行道 根本定得近上來加行清淨
八難名為即是見道現觀作意清淨 即是見道現觀
作意清淨業障即是修道 上相對治業障 治道第十六現觀
現觀現觀乃至第六究竟現觀 定觀現觀五十五現觀
現觀淨信 現觀無漏現觀相應共有現觀共有相應共有
現觀同時共有第四 現觀現觀 智者現觀第五
後邊得名現觀究竟現觀得名究竟究竟現觀問答 二十三共相現觀異生
見道修道 究竟現觀五處 女家酒家體性現觀
思慧現觀聞思修 無漏相應現觀無漏道 七支現觀現觀無分別
見道現觀取出 安立自性相見究竟現觀五十五二智文中世俗
無生智 出體相應共有即是五蘊三明欲界繫一種
三界 即此現觀現觀究竟現觀
無生智世間出世間世間出世間 四明景云補闕 一切現觀欲界
靜慮無色五通 通有無漏九地可知 九地地中有道三空
地中云何有道無漏意思 欲界破戒建立無漏 第四第五現觀九地唯一
遍知一切四果 現觀見道修道第五現觀修道相見真如後邊
六行現觀九地 無學現觀究竟現觀九地 可知不許第四第五現觀三道
見道三空地中入見道 現觀一切皆可上文 三空地中未知知根下文
四禪入見道增強 一種第二 第三現觀見道
根本禪地中現觀 一種 究竟現觀九地欲界不異
聖道不同薩婆多 根本四禪中間無色 成實根本四禪
無色大乘 四禪無色是故不同毘曇成實 第一大乘
何等未至定初禪 中間三禪無色第一 真實第一隨轉理門
相違薩婆多欲界唯有色界 無色界成實修慧 三界大乘薩婆多現觀增上思慧
欲界是故言依現觀言依一切不必一一
一種 現觀究竟 現觀無色初五問答
西方善根 方便真如思惟尋伺 靜慮真如正入無相見道
真如時而三界一切法如是加行 方便尋伺加行尋求 真如具有真如無相
無有分別正智無有尋求 有喜心一境性三支第二 靜慮真如三界一切法皆是
尋伺相分加行相見 靜慮真如是故加行 靜慮正智真如
無有分別正智喜樂心一境性 有漏靜慮西方未至定根本定
喜樂心一境性始終而言 根本定究竟 究竟五明
補闕一緣世俗諦一種 俗諦同時緣故安立 勝義諦一種究竟
安立同時究竟現觀 真如無學不得真如無學道 修道真如安立第四
觀智現觀文中如此 第四現觀見道此類 現觀通有安立無生
智通有分別無分別無分別無分別 安立一緣安立勝義諦一種 第四現觀真如同時
無生智一緣俗諦四諦 三緣真如安立究竟現觀 俗諦四諦究竟真如
現觀有相無相補闕四有相者 究竟皆是有想究竟 安立安立有相
色法七支差別有相名為 無相第四有相無相 西方究竟
分別行相分別 無相有分 分別無相第二現觀現觀
究竟現觀分別心境界相當心 現觀修道無學道正命可分別知有相故此有相
真如無相有相 無相有分別無分別 有相無相戒體支差別名分別非心
取名分別 喜樂欲界增上 思慧欲界不在意
相應 餘者對治對治現觀
斷惑未盡 對治對治 對治對治
究竟現觀無可對治 對治對治 對治對治
制伏對治 究竟現觀對治現觀 對治第二
究竟對治緣故 十一對治 現觀九地煩惱對治
隨順以此 無漏對治十二遍知 六十二遍知欲界
第三無色界第四欲界 見道第五無色見道 第六次第
欲界繫煩惱第二 煩惱第四無色 第五見道第六次第
約法漸次次第 大乘見道一時相見 隨宜次第遍知
現觀以此一切 故知現觀見修無學道十三 斷惑時分煩惱對治平等平等
大乘師說斷惑種種不同 十地十地 聖道相續前後不生
名為斷惑一念無礙正斷解脫 近代攝論攝論文集剎那 小乘無礙
同時過去名為斷惑未見 廣大聖教隨情安立好道瑜伽 一者三世相續不斷
去來今三世所以者何過去已滅無法不斷未來未有不可 現在一念自然不可
以求不可十地 三世因果相生行人不得 聖道不成過去
未來不生未來聖道 現在如此三世 地前三世不斷
法用聖道現在應斷過去相續 斷惑解惑相違不同
分別聖教依據十四四果一切四果現觀圓滿 盡智解脫道第四
究竟現觀前行 有漏四果一一皆是 方便名作前行無漏四果
前行現觀加行 前行方便
一切現觀最初之前 方便四果一者圓滿四果之前十五
一切以此 凡聖無漏十六神通 一切
現觀十七作業現觀一念善趣業者無漏 異熟因十八差別
現觀差別三十七菩提分法現觀 以此四神足十九 名言安立自性二十因果
現觀預流 可知二十一作意現觀 色法作意
欲界作意現觀作意 現觀共有作意三寶 信樂現觀樂觀作意
現觀現觀遠離方便究竟作意 現觀九品中斷初三品名 遠離作意品名作意
方便究竟作意現觀方便究竟作意 究竟現觀作意現觀等流 勝解作意勝解
所以者何欲界 信解三寶作意 作意戒色
現觀無分別智現觀相見究竟現觀無學作意 現觀之後二種作意
現觀等流二十二無邊順決擇分 現觀現觀等流補闕 見道前方便中無邊法空
無我無邊第二第四禪九品 次第下生從中邊際 無邊
部分現觀部分緣故決擇分 入聖方便修慧有漏 三觀可知云云一切
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槃寂靜等智名為無邊 四善根現觀成唯識論 第九卷云善根不能分別
現觀二十三一行 四句三寶 三寶相應
三寶共有出體相應三寶 由此道理亦作
戒色第四 出體第四
第四相應究竟 相應出體 第四第五
第六有無一行婆沙論一行一行 問名一行相似不以
定名一行論文一向 一行輕安 有無輕安有餘
無貪 輕安輕安 自有輕安善心四句
法體四句現觀 四句現觀欲界諸法現觀九地
無漏三寶境界四句信實萬法論文三寶 四句
如是 如是六十一景云
身命顧戀 現身還是貪愛 止住隨順染心無記
名為四見無勝功德 邪見簡擇福田持戒破戒 說戒慈悲
及於不見惡心 財寶積集 財寶難得懈怠
懈怠 雜染見取希求財寶 行慧迴向迴向
第七見取惠施 生死方便
方便邪見可解六十二 調調善因 六十三釋經七善知法
知眾 知法云何了知攝受了知名句 文身由此宣說差別法門名句文身
等差法門緣起 了知分所示現及至分所 示教利喜差別
異門訓釋言詞品類差別 中說次第了知解釋 四諦聖道五蘊
十二支老死 次第立宗圓滿次第 先行後方十信始終
圓滿相中景云 生厭生起
淨法作意勤修四等對治作意 煩惱如是對治不淨對治作意觀行
對治剎那對治二種隨順二種無為
隨順名為隨順 無為精進隨順無為略釋二種二種
可知一處剎帝利 乃至如是瑜伽自知中文 往詣乃至可解
不信中分自知 善男子成實婆沙 可解
入道趣入 定慧資糧內思
教授教誡依止止觀止觀 證聖疑惑 宣說才能忍辱
邪行 善男子第二不信中分 三緣顯白 猶如
不受不受 聽法 遊觀可解六十四
眾多男女 欲界眾多沈重色界 諸色猶如光明欲界重又
大四天衣乃至色界天 堅強柔軟變壞欲界人天 手足變壞色界結餘
決擇聲聞地自下決擇 獨覺本地分文不決 獨覺決擇不復

[0739c03] 第七十二

菩薩地

[0739c04] 自下第十一決擇菩薩地 生下決擇決擇 決擇菩薩本地瑜伽
決擇三略不決次第瑜伽 第四法體決擇 次第決擇寶積經
十六法門決擇即為先決 瑜伽如是功德決擇 瑜伽四十
佛法決擇究竟瑜伽決擇 瑜伽十六不決四攝供養親近 無量文義不決十六
中分十一決擇種姓復次 發心發心三復菩薩正行 決擇自利利他復次了知
實義如是真實義威力 復次大乘成就復次 地下菩提云何讚嘆
種姓復次諸菩薩所行 復次修身菩提分 十一復次大乘功德
成立聲聞種姓菩薩亦復如是 種姓有無聲聞地第二 發心發心
發心即為景云持有 多種十解種姓十行發心十迴向已去方便十信種姓
十解發心十行上行方便 種姓現行種姓論說 十信種姓十信發心十解
菩提分法二種種姓即是十信十信種姓十解 發心即是發心十行已去菩提分法
就地僧祇現行無漏 第二僧祇發心初地已去 第三僧祇功用菩提分法
地前菩薩入見道有漏 名為世俗發心初地上證二空 真如發心迴向聲聞四果
證人真如法性發心之一 發心對門無性 不決菩薩種姓十信
大乘種子久修退轉 決定發心發心不淨可知乃至成果發心
如來地所有發心滿發心 滿云何發心世尊 證菩提
滿證菩提發心 發心眾多不能故云 不復發心如來地所有
佛果發心非有不善清淨發心外緣發心 起名不清清淨可知羸劣發心
發心菩薩貪瞋癡 正行邪行 發心相應發心
資糧聲聞地十三資糧第三 加行自利利他中有 行次邪行不堪任性初中生死
正行病者所有辛苦 生死難行治病辛苦 自體上行正行善巧家長
未成幼童是非 幼童家長菩薩行者未成幼童 德行未成正行
商路菩薩五欲境 身語意 正行浣衣衣服菩薩修治三乘
內心奢摩他正行 起行傾動 增上毘鉢舍那 正行善巧善巧
善巧邪行有性可解二明邪行 中邪行者於是加行
加行加行無邪加行救濟饒益加行中庸加行 五境起身不能不能
云云加行乞求 財物故云加行加行 救濟加行饒益
行者不能供養中庸加行 人中應作上品加行說法 加行不能損益不堪任性諸佛
決擇本地任性 不堪加行 修正方便同餘眾生
多時地前名相 造作正行於現法無有堪能修正聲聞種姓多生解脫分
成就惡業無有 修正加行任性 地前惡業
加行不能初地聲聞惡業加行 不能聖道加行 任性
在地不能初地聖果 惡業修正攝受饒益任性 無有堪能巨富安樂貧窮
諸佛第四決擇真實義中文 五事真實義三性中有五事實義
了知真實義即是本地 二種真實真實二種所有 所有世間極成真實
中有其二十門第一分別第二有無第三 門第世俗世俗分別第五
第六第七第八等第等第長行次第解釋云何五事 乃至正智第一何等
第二分別 出體據有名相 名為名言安立名相
真如名相無為 四法有為四法自相 不可說共相宣說四法
共相自相不可說 三界心所名相 名分三界心心數法
緣故如是三法道理出世故作如此據有相分 名相二種見分
分別四法名為 五根五塵法處處所除名 十一相應第二第四真如進退
唯一第三分別第五正智進退不定三界名為分別正智 如理二智正智
分別三界後得智 智心分別 就義別名表彰
心所有所思慮名為 正智決斷 妄稱不異已定
云何言談處事 四法相中 所有增語名為
諸法無名增語真如 無我法無我 正智中有問答分別第二
由此諸菩薩五明 方便景云五明如量智菩薩五明無分別智二空
方能五明是故五明出世 真如菩薩一切智所知障 五明所知障五明一切
遍滿真如所知障種子斷惑四諦二乘所知障 五明不住真如真如
諸事真如五明 名為世間出世間正智聲聞獨覺菩薩下次第三
空門補闕自性差別 如是如是 自性差別名為名下自性差別
體性無有 體性分別所行如是 因緣如是菩薩乃至
非有因緣定性 第三非有定性因緣 假有第四如是至善
法界定性因緣 語言安立如是言說諸法共相言說
自性差別不成就義至當 自性差別決定不成 言說諸法自性真如正智
名言依他性 自性差別五法第三分別
境界所緣緣 所緣緣初地諸菩薩 後得智現相分得善巧故云
心中四句假說空無遠離決定 四諦二邊中道善說 諦法依他起性假有諸菩薩假說 言語如是言說
自性差別 不成就義如是 第二第二分別
真如正智圓成他攝 如是菩薩乃至善說 菩薩有無善巧
第四 非有無故
若爾相通中說 第四假實 實有實有假有
六識相分賴耶本質相分 託賴實有相分影像實有 託賴長短假有影像
有相二種明本相分 影像有相有相自有假實 長短有相
二種可言實有實有 假有相分假實 有相二種分別
有相有相心法自有假實不放逸 善根實有隨煩惱 假實假有相中
施設相通諸法相中分別假實二種 智通二智實有智相應法名為
假有假實二種五蘊青黃 眾生及長假有本性實有影像假有實有行體見分
實有假有行解見分假有 二種相分施設 假有依他性言說分別
假實二相真如實有 正智出世心心數法 實有眷屬心心名為
真如勝義 若爾何故對法一切皆是假有 一切
一切無相真如二義 義門所以第五二諦分別 世俗因緣雜染
執心雜染故云雜染施設施設如此 名言施設由此
因相三緣雜染 施設三言初二 有名言說言說
分別世俗 因緣雜染施設解釋 言說隨眠賴耶分別有言種子
四言覺者六識言說 第二正智 真如如是勝義世事世俗
菩薩勝義諦 世俗有漏相當世俗相持 雜染二相施設名作
世俗雜染施設言說依止分別世俗雜染施設言說隨眠
分別牛羊四言分別名言眾生真如勝義清淨 正體所緣境正智勝義
勝義第二正智真俗緣故緣故三界心心 從業煩惱生起雜染
三界心心世俗後得智 言說施設施設三緣第三言說
據實言說互相 世俗言說真如 清淨所緣境言說
言說四緣分別 第三言說隨眠故第四言 阿賴耶識中心心法種子現行言說
思惟故云言說隨眠現行心心 現行言說思惟故云言說第六所生補闕相當所生
分別所生六識影像相從賴耶 所生賴耶相分從先分別業煩惱種子 所生所生即是賴耶從前
同時四大所生名相所生分別 所生解釋分別分別所生 分別心從前分別心次第緣
從先分別名言境界相 分相種子因緣生相分見分 見分增上緣無體
種子欲心婆沙 分別分別見分種子因緣生見分相分相分增上緣所緣緣
真如無生正智聽聞正法 種子如理作意種子熏習論文初生正智因緣生
不論第七不異 五法一行門對 相中將相
分別真如正智正智相與相中 有名實有不異
眼見 相與分別過分 道理分別心法
相異分別分別不異 分別所有諸相分別據有五法相與分別不異
正智真如分別相與真如 不異不可說將相 分別真如中有
勝義真如 真如覺如不覺不異 差別凡夫相應
真如真如不清中有 有無不可說不異身心輕安不異隨轉
三性諸法種子不定一異 可以現行三性現行 賴耶不異不可說虛空
不異不可說 色處色處 有空無常不異之外
無有大乘不立虛空 所立實有虛空中道乃至 聲聞乘乃至
欲貪欲貪 不異有染無記 誹謗中善無記不清過於
增益不清取與 無常若非 不淨常法不清
正智不異分別不可說 正智四法名為是故相與 正智不可得不異差別
相見二分正智 無漏二相見分其後名相 分別正智出世
相通外相 根本影像二相四事影像 分別心名為以後智能
諸相名相即將 相對問答是故分別 真如名相
論文解義未盡往往 論文五事異門異門 十門分別正智
四門真如三門異門何等 十門有門除名 安立分別有門有無
非唯名為 菩薩善巧能緣心心 分別正智諸相名相正智
不及世間智即是 不異理實四事 有相二事雜染
名相分別初三名為 中說相等五事 名相總體相隨安立
一種如下 復次相對四句中說 無相而是名相如下
中說本影別論四事安立 當心名相相分故此共許 引證攝影本門影像
四句中說後得智真如 本性及其影像名為 五事名相言依
中說相中即是 在於名相十門何等名為 二門有無
二門中說本影別論 法名文身名為影像名相事故唯有影像
四攝歸本真事 真如何妨影像 分別不以
音聲事體可解總論名門二種名為三界 何等名為分別
有門有無總論本影別論四攝 歸本四門可解流轉還滅善法所有心法名分善法
已去所有善心等流所生 中說對法無漏 一切有漏心所法分別分別
中說三界所有心心對法論 思慧名分 何等正智四門一本別論
名為正智念住中說二攝歸本可解辨正智門無漏心 心所法正智分別中說
非唯無漏智解脫分有漏心法 正智中說正智四門何等 真如三門一本別論二攝本門
二門可解三廢 真事安立安立 相似屬於真事
相似名為四句 真事三門五事 異門未曾可謂先前
千古綱要不可不須 第八五事補闕 分別所行相者本能分別分別
答言相者分別 所行相者真如 正智所行相者境相正智
真如所行相者智相 言說實名 言說名相可解第九
行相二明五法眾多差別 補闕行相乃至分別行相 種種無量分別心無量
無量色心心所有心相應無為第二五智隨心 本質言行即是四行
相者對法無貪無瞋三學依法無貪無瞋 有相
了事名分所有相者名分分別有相云何無相 了事名分所有相者不了
分別不明無相狹小欲界 分別所有廣大色界 正報狹小廣大差別
云何本性分別所生 識相根塵執業煩惱熏習 所生長養根塵四大所生
前後名相所生眾人同許 共相云何影像乃至本性相者六識隨心影像行相
有種無量行相有無假說實事種類相應剎帝利各別
人名所知 大海 所知隨分別名
名目名目 別名名色 分別行相本地第二
第二六識中有差別唯一意識 三分有分三分 分別解釋
行相別論行相四諦 十六諦十六諦行相 行相種種不同
行相行相色相十一心所有相五十一相應 二十四無為六十一本性影像
八心王五十一心數本性 正智影像二十四相應 除名二十一相應本性影像
本性影像無為真如無為本性影像 真如無為本性真如影像
有餘相者五法 五法皆是 相中四相如初無畏
四無畏中分無畏 無畏第二五事本性 五事影像
影像名相乃至正智影像正智有餘二相一本性相影像相等 所生先見熏習所生相分
熏習相離共生相分 理實而言相分種子自生相分見分種子 自生見分相從識心相續本性
本性七識 隨心起滅不常相續本性 影像本性影像所生
相分根塵影像種子明證云何影像 西國故知
影像皆是法執解法 三性二乘無漏 論主不同
分別異名下文分別思惟 乃至如是等分差別 即是法執執法
論法故云佛地論如實 賴耶名言種子本質名為
分別所生眼識顯現影像 所生二種相與尋求意識 顯現影像故云本性本性
相者眾人共許故云影像相者 勝解本性相者 意識顯現影像五法
差別相者本質現前 想起顛倒 顛倒無邪分別
正智可以真如實性戲論 明明五十一
有分四十五相從二十八分別 五位分別相通
據有名相五法相中通有 乃至無為七善補闕三蘊 行蘊分別正智
相中真如 緣起分別正智 緣起緣起
緣起分別相通諸法 二十二中有分別正智 真如
安立名分正智 相中五法安立真如安立 故云有為緣起非唯
十二緣起名分正智緣起 緣起中正清淨緣起緣起 緣起瑜伽對法因果
因緣緣起緣起 不同緣起其所 教門相隨二種
四諦安立因果安立真如安立因果安立以此真如無為滅諦擇滅無為無為不動無為滅諦
五法分別苦集諦正智道諦 安立相中虛空非擇滅 四諦四諦安立
真如因果安立據實有為無為文中 有為四緣補闕
有種賴耶因緣 三緣可知等無間緣有種即是因緣境界增上緣等無間緣
分別正智四緣真如所緣緣 增上緣相中等無間緣分別 影像等無間緣非心心法等無間緣
三緣名望四相共有法 分別正智一向本性四緣 真如正智所緣緣六根
共有法增上心法 二種一者影像即是二者 即是分別論文
五事何故真如增上 自有增上緣 涅槃增上緣增上緣故
真如諸法增上增上 增上緣二義一有 有緣勝者
是故補闕 相中具有依法 了義相中
中意依法 何故了義 了義教法但是依法
相分分別心 以是世間心法若爾 得法教法相分相從
分別以為真如所行 正智了義了義 無能正智了義
本性依法不依人影像聽法 識心聚集顯現教法又名
故知了義經教了義能詮又名本性相中影像 相分
既是故知不依非唯 真如唯識正智 依法相隨轉門有漏成人
不依真如正智無漏不成非法 名分 皆是正智
不立分別 中有正智正智教體
分別染法所以 真如能緣
能緣新羅自述一法 如法無礙 諸法
無礙了義 了義正智加行名為
能詮名為事故
法相說法相分 除法依然真如所行 能詮言教
正智 一一能詮法義了義
了義不同 不了義了義正智 真如正智無異如理
相分二智 故云名句 一方色心
了義 正智 可知相分有漏
分別作佛事名句分別思惟名為 據實大智作佛事
有色無色 對門真如二種
不可真如 不可說假名真如是非有對對門有色無色
如來有無五根五塵十一 攝論受用身十八色身 自性身不可得受用身
佛果正智諸佛無色大智大悲正智無色 四念住分別正智念住
念住諸佛無色何故生死 分別分別佛果 正智
有相唯識 道理不計有色正智 佛果相中下文三界
分別有漏 無漏相通二種無學身根相離 隨眠無漏虛空非擇滅
二種有漏分別唯有分別三諦除滅瑜伽論 道諦順決擇分道諦真如
對治漏盡無漏對治智能 無漏真如非擇滅擇滅有為無為
真如對治寂靜 無為真如對治寂靜 真如寂靜寂靜
無諍對門無漏世間出世間對門 真如對治一切言說戲論世間
出世間真如超過言說 戲論相對出世間內外 分別補闕法入分別
正智內外心王餘數 外法處處真如二者不同 法相道理真如外法
漸減不同相中色法 漸減極微 分別內外
二種正智真如色相漸減極微正智真如
遠處天竺震旦眼識 眼識時間 天竺震旦四塵
有為諸相有時名分正智 二種真如二種 二種無為不可說
現在無為無為證得 二事內外分別 正智有情所緣境其內
內外 何故十一有執受 執受十二同分同分可解十三
對門因緣因果真如 因緣因果中有四門一體三果因故
非有有果有果 非有相中五根異熟 異熟異熟分別
八識六識異熟異熟二種正智異熟變易無漏 不然分別中善不善
無記無漏二種 非有無體而言 正智無漏
非有異熟無漏變易 死因不然無漏有漏 變易故云無漏無漏
非有何故真如 四緣應作分別異熟 賴耶分別異熟七識分別西方
善惡異熟便六識一向異熟十四有所 對門心心有所名相應名
有所十五無上百法九十九真如 真如無上不過無為九十
有為法清淨無分別智擇滅 無為十六三世三世 三世補闕相似本質
無為相從有為三世相通二種通約二相 無相十七三界補闕
色界繫名分無色界有相名分若爾三通 界繫何故別論無色
二種謂言思惟無色思惟 何故無漏分別 真如正智無漏正智
二種豈可正智無漏約定 二種真實正智無漏地上 正智有漏如來
正智 不定正體相續 若非三界初地
地前二乘 二乘無學 十八三性分別無記
佛果 真如以為清淨善巧無分別 勝義可愛
果相十九三慧行門補闕 如此五法所生增長三慧
分別三慧三慧 三慧影像三慧 三慧文義增長分別三慧
相分 故云三慧真如 即為正智
正智成為三慧本質本質三慧景云正智 修慧世間出世間
後得智有漏修慧 前言真如正智無漏正體 正智有漏
相通分別相與分別 三慧語業語業 有名二十三三昧補闕
相中有漏空無無相 無為不為無相分別 二種真如空無
正智上下文 道諦無相 所行一門差別
復次差別空無 無相三慧有漏 三摩地乃至無相三摩地成為
無漏唯心解脫門無漏修慧 薩婆多三三昧 無漏三解脫門無漏修慧
景云空三昧有漏無漏有為 無願三昧有為無漏正智 緣故二十一戒定慧三學補闕
增上增上眷屬相中 本身七支自性前後方便 眷屬相中有漏心慧修慧所行
眷屬心慧所行非身七支 語業戒名是故 眷屬心慧所行分別心慧
心慧所行眷屬分別受持眷屬正智眷屬由是慧力 同時眷屬
二業增上戒體眷屬 眷屬二十二三門分別 學者相通三學三學通有
瑜伽論未知知根 善心無學人身無學分別 學無學有漏分別唯有
二十三分別隱沒 無記有漏 羅漢所有云何二十四四念
補闕思惟真如 法念住色身身念處 即是緣法念住心法相當
真如即是身受心法所有 緣法念住真如 緣法念住思惟真如真俗不異
緣法念住心法念住正智念住念住 無漏不異正智之中修身
念住有無有漏分別心 有名唯有無漏心心法不見 別有諸色唯有
二十五捨戒補闕真如正智 隨眠一念見分真如 緣於見分正智
西方正智真如 隨眠正智無相 不能斷惑思惟真智真如
真如正智隨眠前身真如 緣法念住言語反照 智者真如反照心法真如
念住第一義空 二十六入境有漏 無漏補闕
初禪如是 修惑初禪乃至思惟無所有
正智若爾羅漢所有正智 羅漢世間智二門 分別正智分別
無漏何故 正智不論 出世云云二十七根力補闕
道理緣分分別 所以分別五事分別 五力乃至止觀五根
及第見道分為 尋伺頂位五根 初地真如正智增上
五根五根五力分別自性名相如實智及第真如正智增上得力見道
如是見道七覺支初地 名為覺支地前世間覺支 分別自性初地無分別智菩提
名為覺支出世無漏覺支正智 真如相見覺悟安立 增上正見八道若是地前世間
分別自性出世無漏道 正智自性三支無緣 安立四諦安立真如八正修道
真如安立四諦見道七覺支 真如真如證得 漏盡功德現法樂住增上
分別自性正智自性安立真如 漏盡現法樂住增上 四法止觀四行鈍根
利根現法樂住根本定如是差別建立 四法任持世俗勝義定慧正法
建立任持增上世俗正法建立 初二無貪無瞋任持增上心勝義 正法建立正念正定對法論第十
正行通行通行 通行通行鈍根根本禪 利根根本靜慮第三鈍根
根本靜慮第四利根根本靜慮四法 無貪無瞋正念正定無貪無瞋 增上戒學清淨不同犯戒學處
正念增上心學清淨由於無有 正定增上慧學清淨定心 遍知二十八解脫勝處遍處補闕
解脫二縛八解脫建立 五事 增上
解脫通用如理二智 後得智八解脫初三 欲界後五解脫九地
及第青黃顯色顯色 是故二智初二非唯 不淨觀第三解脫中觀不淨
相待不淨 不淨不定相待 不淨不淨
相隨觀心自在是故第三 清淨據此觀行諸色 真如如次解脫
真如滅盡解脫 解脫 脫除不自在解脫除斷無色
勝處如初第三 三解脫八勝處勝處 通有二者一如三解脫無始
心心不自在 以為不淨轉換 無色得勝
自在觀心勝處通觀色心 無邊凡夫八勝處 緣於真如聖者名勝
異生名勝 聖者如故遍處 白四勝處青黃白四遍滿
故云勝處非唯遍滿地水火風四大真如差別大種
相者五法第一相中 真如觀空識無邊處 真如真如遍滿
不成遍滿真如 遍滿得名遍滿勝處遍滿勢力 清淨勝處遍處
解脫最後法師攝論三科功德 遍處一向有漏解脫 一向無漏勝處義通因果勝處
究竟即但是無漏因果 究竟八勝處得空名為無漏 八解脫究竟究竟無漏
八勝處名為 究竟得空名為無漏攝論無漏究竟成實論梵本
三科二次 解脫得勝遍處二空 次第遍處勝處解脫
若爾何故勝處遍處 之前觀行前後

瑜伽論記卷第十九 (之上)

瑜伽論記卷第十九 (之下) (第七十三)

遁倫

[0749b26] 第七十三

[0749b27] 上來五事中有其二十門 自下第二十二分別 十一次第
開合不同十門 自性第一 故云自性
自性薩迦 第一自性第二是故長行 一切法第二
一門九十一 自性第二第三薩迦第四 世間第六真是第七尋伺第八
密意第十次第第十一中略 薩迦世間一處 四諦句數分別
安立向前相通安立 安立相違二義分別 三諦除滅分別道諦
分別中有解脫分決擇分方便 資糧道通名道諦分別苦集真如四諦平等真如是非
有漏無漏分別唯有分別三諦論說道諦 通有真如安立
真如不可安立因果 句數問答問答 皆是有相
即是五法名為 相對分別乃至 正智第二問答
通名相通 諸相皆是有相 四相第三問答
四句問答分別一切第二 名相相和合相分別心分別第二名相一切相與
名相相和合相分別有分 第二名相相和合相 分別牛羊嬰兒分別心不可
所有初地諸菩薩 諸相名下決定名言熏習法執 諸菩薩諸相不依名言
有分第二名相 互相合相分別外國人他國分別名相不了上相
相依取名 名相第四 問答真如四句景云思惟真如
不見真如加行後得智推求 真如相當顯現不見通達通達思惟安立
真如思惟相者無分別智 分別相思真如作意 作意名為思惟勝義
思惟通達相續思惟安立 真如出現相續真智緣觀 所見真如證智猶自明了
如理作意思惟諸相思惟真如 真如地前第二分別如理作意 乃至思惟無相空理世第一法
無生空理平等真如真如 不見本性第四真如初發心乃至世第一法初地通達
真如初地正體智通真如 後得智思惟真如後得智 意思安立真如影像
作意思惟第四真如思惟真如 觀見不見第四真如第二 真如思惟真如初地正體
智通真如勝義道理加行 不可得正體觀見 俗諦勝義無故第三
正體智通真如相續 思惟安立真如西方 相續後得智思惟真如影像真如
真如第二後得智影像 真如本性真如 安立真如第一句作意
思惟安立真如本性真如相似 真如第四如理 意思諸相思惟真如思惟
分別作意分別正體相應 作意真如真相 名為不同故作四句第一句
地前加行安立後得智第二 第三安立後得智何故第一 後得智真如安立第三
真如安立第三 正體次第所生安立真如第一 真如本質安立如來
法體西國一說如來 一向真如何以 如故正體一說後得智真俗
後得智二種一者一剎那正體 二智如是一向緣理二者自有 後得智俗諦真如第四緣理
作意作意如此四句真如 四句地前加行有分 真如本質真如名為真如
第二正體非分真如問答若爾何故思惟不同思惟無漏 末那名為無漏
第三初地正體次第 真如後得智真如真如 分別名為思惟
安立第四緣理作意作意料簡 景云思惟二義 通達觀照第三
思惟真如修道正智 觀照古人修道思惟難陀論師
正體本質影像不合 四句還有第五問答相思 景云四句思惟
第二相思真如不是 真如即是向前思惟 思惟加行真如未能
真如思惟 第四如理作意思惟 即是思惟真如真如
第三 後得智心中思惟安立真如 諸法景云第二思惟
勝義畢竟不可得思惟于時無相 真如不見 真如當時思惟真如
真如第四思惟可解第三思惟真如慧觀真如思惟五事以此
四句故知第三後得智分別心 真如影像真如本性 真如真如地前通達真如無相
無生真如真如 真如思惟正體 智相作意加行分別名為
緣理後得智既有四句 真如名相四句 可知思惟
第二正體思惟真如 真如諸相第二 諸相思惟
第三思惟相者 諸相諸相第四 第三真如思惟
諸相第二自性 問答即是立宗初中第一問答 五事景云理實攝一切法
答言如是梵本故作 五事五事攝一切法 無法兔角五法第二問答
自性景云共相自性不可 言說諸法自性 不可說如此青色法界一切根莖枝葉
根莖 法界自相相似 法界相似通名不能別自法界
自相法界自相各各相似 相似猶如中有眾多 眾多極微
眾多極微自相各各相似猶如乃至極微自相不可說色法 心法非心無為法諸法
不可言說假說共相無法 第三問答五事景云諸法不可說何等諸法
中有事相全無 幻性性相全無
如是諸法唯有名相無自性差別 名字諸法 無有決定言說自性差別顯現
名相自性不可得 五法不可得名字相如自性中間
三性不可得正智 正智正智自性不可得五法 何故
正智須知新譯經論且如法門初一第十分別分明故作
一切自性不成 不成事相 全無是故淨名經諸法非有亦非無譬如
全無 如是諸法體性唯有因緣 全無無邊
自性差別施設顯現 上邊自性不可得 如初如是觀四事若爾
不可得 補闕諸相乃至 外人執意一切諸法常在一處
自在諸法自性安立舊名 方能 既有
假名之前 法應法應舊名 諸法自性安立
自性安立名言 法應自下所立名言眾多
差別應有且如一法既有非一 一法法立假名
一體建立是故名言而立 道理差別 名目多義非一應有俱舍論
名目金剛天水 由此法智名目第二破法 進退廣破未必第三
破法未必進退廣破 第四名言便 知法
得法一切名言不能 取法猶如名言不能生法名言名言道理
名言依法然後 一切名言 兔角
前生梵本 名義名義相稱夫妻相 為主名義
相望名義 諸相分別心安立自性 名言
言依而立若爾 應有 名稱聞名見相知名
見相不知故知 一眼所立名言眾多故此 差別故此第二名目多義差別
差別名義相稱 一眼應有眾多一眼應有差別體性是故名言相稱
而立道理上來薩婆多部自下一說部一切法唯有其一 名言言說言說言說
諸法顯現諸相名言 安立勢力諸相自性 無自性
無有無故立言 無有第二是故二種 假名眾多差別
故此名目差別應有眾多差別諸相 建立總結
可解自下第三衛世師 名相二種和合句義句義和合 令名相和句義令名
名言名相二種和合句義自性句義自性諸相名言中間應現
不可得是故道理由此因緣 一切法自性一切種別 自下第四破僧三德
十二自性諸法三德自性 自性名言 自性不應理名言
自性後方名言便 不成自性解故自性 名言未有而立名言道理
皆是前生有了 名目外人相似
道理相似因緣一切 差別無有差別一切 差別名目
種種既然種種日月藥草 因緣因緣照見差別 因緣
故知相似 問答問答不可 法性中有言說不可是故法性不可
言說道理幻化一切法實有有種 手巾手巾
譬喻 乃至方便施設正立 一切不可不可
一切法覺知如是不可 方便施設不可不可 一切法不可譬喻
第二相似 無性假名 幻化無實不可
實有是故相似 不可亦即不可 故云覺知不可
假名諸法 言說真實不是相似第二問答相似世俗
名言名言如是 幻化化作化作 無可不可道理今世俗事 如是言說言說不同變化
可言不可即為 唐捐八分菩薩本地 分說分別雜染展轉
相續幻化有所相似 不可分別心雜染皆可 不可唐捐一切法有所
斷滅幻化相似 分別說部第三問答不盡 人乘心滅雜染皆可
不可若爾成聖 雜染一切論主 名言熏習不共分別自身
報佛無分別智分段變易器世界分別名言熏習得佛 分別現有
二乘諸菩薩果報 任持故而 眾生不滅
清淨正見清淨真淨 仁王經三賢 淨土第三五事
所行相中 分別正智影像能緣但是 四緣能緣相中等無間緣
正智有所名為故云 所行所行
問答分別如是五事乃至 言說了知名言眾生 有言有相所行不了
眾生成就名言種子隨眠 不了別名名言隨眠 言說隨眠無言有相所行 菩薩名言隨眠種子正體
不依名言不見事相無言無相所行初二地前三乘世俗諦最後初地證智 遠離名言隨眠所得
世諦勝義勝義真如真如 相從安立四句據稱真如 安立安立真如所行故此
二種因緣出世一緣 未曾未曾出世可言不可言說不可言說
出世正體次第 第三安立次第故云 安立二義相望不同後得智
何故無言俗諦 維摩經說法者無言聽法 無得持地隨事隨事
是故諸菩薩名言名為無言無相問答分別中分因緣有相世人
成就無相世人成就 得無世俗名言熏習種子 上心取果有相
世人成就有相生死見道無相名言諸相勝義相見熏習熏習種子從此
入見道證見無相無相無相熏習無相世人 行者證得涅槃清淨是故有相無相
因緣有無 新聞熏習有漏 無漏和合二明
無相取名問答可解三明 因果問答問答有相無相 補闕無始未曾修習無相
云何後生有相 無相乃至如是世間 緣生出世如是有相
無相勝軍論師此處 有無種子 無始無漏種子因緣生何故此處
有相無相護法有種那落迦種子成就 故知有無種子若爾何故
有種有相無相 反詰外人世間生出 有相無相
為此種子宣說以為因緣 地前有相地上無相 無相隨順無相小乘見道前世
間有見道出世無漏智第二 問答通經外人論主種種道理 通義自下等智世尊
清淨等智 即是有相有相不斷煩惱 云何清淨不分
便不是云何 清淨無相增上乃至 煩惱二乘無相
無我真如正智煩惱大乘 二空真如煩惱 清淨等分分別
不斷等智煩惱 清淨等智 無相等智乃至是故第三
可解四明行者有相得無 中有問答問答 法界所知念念無常積集
無量觀行現見云何修行 增上三摩地定心見分因緣
定心相分法界影像現前 法界影像五事以為境界法界 影像證法五事無相真理第二
問答無義成實論 擇滅涅槃體性名為 無義第三問答涅槃
法界清淨有餘無餘 無義法界清淨 四問相傳自有
法師煩惱煩惱 開門入室初地煩惱 初地金剛心無礙道入佛
解脫道法師煩惱初地 如是入時
無礙道在生即是法滅 并不文中種子諸相 前後不論時時前後第五問答
得無五位觀行云何 境相正定法界所知影像尋思觀察如實智勝義諦
作意影像得無無相 五位果分在地 三摩地遍滿初地
功用四有加行位 以是加行成滿 佛地第六問答成滿相離
煩惱如次 真義所行現量所行自在所行第七 問答證得
補闕證得不決 二乘滿不定聲聞極少三生六十 中間多少不決獨覺極少四生
百劫中間多少不定大乘 證得云何大乘三僧祇 證得三僧祇一者
地前僧祇修行入見道方能 二者入見道修惑 下品滿心下品畢竟不行
第三僧祇滿所知障煩惱障自在皮肉煩惱障 皮肉僧祇所知障
二障三祇滿說道 僧祇滿初地一切煩惱障 所知障非唯惡趣煩惱初地
所知障所知理事 煩惱障有力 眾生已去
所有隨眠金剛有力滋潤 未來已去念念中斷所知障本地分明二障出體諸處不定
修惑事故見惑 智障微細在內 三祇二障皮肉攝論
地中三心皮肉 煩惱初地乃至心煩初地攝論文中僧祇惡道煩惱
第二僧祇煩惱障品名 第三僧祇智障初地 惡趣瑜伽初地菩薩
惡道無明地前僧祇初地方便 惡趣業種子不生惡趣不為三惡趣 不樂攝論世上正見往來
墮惡道因緣補闕聲聞乘因緣一者變化 聲聞二者誓願眾生聲聞乘
誓願建立以為聲聞不定性 發聲三法聲聞 本來慈悲薄弱怖畏不樂利他
法性聲聞法性安立 修習怖畏由此因緣證得圓滿 苦集怖畏行證圓滿 聲聞乘獨覺變化
法性慈悲薄弱怖畏眾苦不樂利他 佛世差別上相因緣 菩薩變化誓願法性菩薩
本來慈悲純厚眾苦常樂利他聲聞一如身子不定性 聲聞聲聞種姓經律
聲聞煩惱 怖畏如是煩惱不斷 煩惱涅槃持戒故云正法
毘奈耶熱病病愈便怖畏菩薩大乘 菩薩聞說諸法甚深無性一切煩惱
自性無謂自己無生空見 不能修行何故不明獨覺 聲聞第四薩迦
世間薩迦小乘有身大乘 不定梵本薩迦相通二種 有為有漏無為無漏非身
薩迦分別薩迦 正智正智薩迦薩迦真如 不可說世間相通
分別一向正智非有真如 第五真實世間道理成真 名分三事世間所知
所知真實二障清淨所行真實 二乘證人無我真如煩惱 故人無我真如正智二事菩薩 得無智障法無我真如正智
二事本地真實但是 理應真實真如而言 正智理即難解三藏煩惱障
證智煩惱障淨智 所行見分自證證智如是 真實真如正智第六
景云尋思地前但是如理 景云尋思推求分別正智 無性菩薩釋論推求名為尋思
尋思乃至所有尋思 皆是三界有漏心心分別 佛地論無性菩薩大乘加行
尋思尋思通名加行第七 實智景云如實遍智在於地上 正智道理如實智在地地前
世俗正智如實景云無性菩薩 大乘決定如實智大乘 及第如實正智
智通地前如實地上 實智無漏正智無漏 第八解密十四
景云名言五事 名言五法有別自性即是無有法體唯有法體
無二景云問世何故一切法無性有性 無二如是五事世俗道理 無自性真如自性世俗
自性勝義無自性四法世俗 自然五事不覺自性 五事自性五事自性五事
一切法無二第二景云 無自性一切世俗言說自性 言說本來無相生無自性性
一切所生非自然 依他性緣生自然生無性 無性真實義遠離勝義
自性勝義無性由是因緣 常法真實勝義真實義 由此勝義名為
勝義無自性解深密經勝義無性 其二勝義無性 圓成實體勝義無自性
二義圓成實性名言勝義 勝義無性圓成勝義如此 勝義無相無生二門名勝
自性勝義無性 無自性自性名相無性 自然生無性
即此勝義常住 勝義無性 總是無自性
即是何須無生無勝據理 三性
分別其三無自性即是 言依無生無勝 分別因緣法體自然
勝義 無性勝義生無性勝義 解深密經中說
三無性三性三無性若爾云何 根塵無自性見識無生根塵因緣因緣無識云何
論文云何遍計所執性 根塵其二因緣 生法初地俗諦
無分別智真如後得智因緣生 理事并行妨礙俗諦根塵真俗并行緣何故知
有法根塵畢竟無體根塵 悟能根塵無體所生云何
依他性 八識有漏意識末那 賴耶五識緣觀
不得 本相無後畢竟
比丘乃至無間如觀 髑髏乃至繩床 僧伽藍聚落乃至大地
充滿欲界所見 不能除滅如是大地但是假想安立本心除滅
定性自心無法行者 定心
定心有法有法 無明有無應名 依他性云何
定心無有調心 假觀觀心 三無性
相生勝義五事勝義無自性 五事無自性有餘無自性分別
其所乃至無自性 乃至一諦第二 三無性不變真實一諦
無自性人法 生無自性性從眾緣生自然 他生無性自然生性性體
勝義無自性二種無有 勝義無性俗諦 勝義無自性苦諦無我
真如勝義無依勝義無性 真實義遠離依他性無勝義真勝義無性如觀
比丘作假既成 乃至假想 勝義無性無間如是
依他性真實勝觀勝義無性 遍計所執性五事五事 自性無自性五事名分
正智二種無自性 自然無生自性 無勝勝義無性真如
其實勝義勝義無性 不由真性無自性是故世尊 密意真諦第二真諦
攝論真實無性勝義無性真實性勝義諦勝義諦 第一義諦經論勝義諦
經論真實無性真實性 真實性真實 真實性依他性真實
攝論真實性得無真實性 真實無性文人佛性 論及瑜伽論三性五法真實性
五法真如真實性得無真實 真實無性真實無性五法 法攝真如真實性不異
五法五法不盡五法 何故瑜伽論如是五事一切 不如如是真實性真實
無性何故瑜伽論真如不由無自性無自性是故世尊密意伽他中說 如是一諦第二
無性緣生俗諦無性 不然瑜伽論云何無自性一切 緣生非自然是故生無自性性
緣生法自然 因緣生自性 緣生無自性便是
空也瑜伽第七十五卷云復次 一類如是世俗 一切勝義一切
長老何者世俗何者勝義如是 一切法無自性勝義 諸法無自性自性世俗何以
無所有建立世俗假設名言言說 何所名言世俗自性 名言世俗名言世俗
名言世俗因而 名言世俗有名世俗道理長老
無自性如是答言顛倒事故 何所顛倒有為 一切法勝義無自性
大乘清辨菩薩一類 如是世俗一切 第一義諦一切慈氏菩薩
何者世俗何者勝義如是 清辨答曰一切無自性 名勝無自性因緣自性
何以無所有建立世俗有法假設 名言言說名為世俗慈氏菩薩 何所名言世俗自性
名言世俗因緣生 世俗名言世俗因而 因緣不可世諦
因而俗諦第一義諦 非有道理名言世俗 無從生法名言世俗因緣生
道理慈氏菩薩 因緣因緣自性如是 清辨顛倒因緣事故勝義
顛倒慈氏菩薩何所 顛倒因緣因緣因緣 顛倒因緣一切因緣
勝義因緣自性邪見因緣道理顛倒因緣顛倒事故 因緣自性道理
無著菩薩大乘 他性圓成實性無二染淨清淨染污顛倒自古
因緣得無 乃至清辨菩薩學徒空宗慈氏 菩薩無著菩薩戒經第二
二種遠離佛法佛弟子佛法一者乃至涅槃真實性二者不信 流布如是不信受持菩薩禁戒
即是外道真實弟子 諸法佛法 我見三惡不解空義為人廣說
不解一切法不解實性 不解法性解脫眾生作惡知識 持戒常樂宣說
眾生增長地獄云何名為不解空義一切 本性空無因緣一切法無處無處名為不解云何名為
解空一切法無有名為不空解空云何 不解空義一切因緣本性空無
緣法一切執法無依他性 處所無依他性處所不解 云何名為解空一切
無有執法名為依依他性 不空解空第三無生無滅 無自性五事之外
無生無滅解深密經圓成 實性無生無滅第四 第五諸法
無生勝義無性第六 乃至有無定心平等 乃至有無無常隱密論主
性色無常 何者論主釋經顛倒可言 無有故云
五蘊無有第七 五蘊依依生無性 勝義無性第八
生無自性性乃至如是 性空虛空虛空無體 性空諸法
自然無勝不同 無自性遠離無自性不可 辨別名為遠離解經
空無自然無勝 無自性遠離無自性 因緣
因緣法外自然勝義 無我異說空義故云 無我法體無我
故云無我第九 如理五蘊非有顯現相無性 五蘊如理觀察非有
顯現相無性非有顯現第十虛偽不實顯現生無性勝義 依他起性虛妄無實顯現
自然無自性非唯自體 勝義故云勝義無自性第十一景云真如遠離十二處不依
無性真如遠離十二處 三性真如 寂滅遠離色想乃至
遠離三無性 方便真如諸法無相無生 等觀就義真如十二
無自性中有無性 無性寂滅 遠離有無論主
不依三無性三無性加行道 無性真如 寂滅遠離色想乃至法想真如實有
故都不依無自性如是 圓成實性三無性第十二 真如不依三無性
上下無性不依 圓成淨名經 除法圓成真俗二諦
諸法是故經意如是 真如無不諸天 比丘不能
南無最勝南無不知 靜慮第十三景云隨順 乃至無實
相無性顛倒外道執法自然 顛倒自然顛倒無不顛倒外道人天報身勝義
顛倒人天報身生死 煩惱顛倒世間 所謂真如即是出世安立不依一切
無性解釋可知 真如差別名實顛倒顛倒 無邪分別正智
世間 三無性 真如出世聖諦
不依三無性第十四 是故一切真如 不依一切真如無性
非有無名不可思議諸佛境界 無名不可思議 無性諸佛境界寂滅不依無性第九
次第雜染三事次第 清淨二事次第道理五事清淨論主上來五事
第二解釋三性生下解釋其三分為初中 第一分別第二
第三差別第四依止第五微細執著 景云初三分別 三性四門分別遍計所執性三性
古來大德種種解釋且如 法師 三性三性三門 情事染淨
有人法定因緣 無相圓成是故 四塵
圓成第二 無相無生圓成是故論主 變異無我
第三圓成依他性染淨 圓成是故
圓成 染淨既有三門瑜伽 新譯經論上下有情問答
二門大乘世親釋論云何 新譯世親釋論未必設有 有名因緣
分別變異無我 有為分別有色 名為故云分別 無我有為分別即是
實法還是有名 無體 染心名為染法
如此新譯經論三性五法五法即是名分如如 自性五法第二自性
四法第三自性如如七十四 經論同異 三性相者如下分說
相應執著 執著相中通有五法 圓成相中無體
第一相應名義 第一執著他者分別心 執著圓成通有如如正智
三性經論不同分別 名義論說諸法 分別名為
他性清淨真實性二義 論說分別名下 依他性
分別清淨真實性 楞伽經五法二種名分 一種依他性正智如如真實性
事理佛性論分別五事 事體名分正智 法名真如一法真實性
攝論一切染法分別阿賴耶識 依他性清淨真實性六情染淨 攝論毘佛略
分別真實 攝論阿毘達磨金藏 論及涅槃經
三性三無性論 論說三性 屬性遍計所執性執著依他起性
執著真實第四情事 五事三性成唯識論 雜亂分別圓成
實性真如不變異義圓成所行境界三句差別 鄭重能行無分別智所行真如
圓成真如甚深難信能行 所行三句明證真如多利乃至 證得清淨真如清淨
清淨真如解脫二縛真如 一切有為功德第三景云 緣於名相知者名相
計度 自性知者 圓成乃至畢竟不實知者
畢竟無實圓成 故云世尊中說 自性經文。論主圓成
自性何故圓成 至此 論主圓成
執著證得清淨圓成 執著中說圓成實性 證得清淨圓成執著
因相名相遍計所執性分別執心
自性世尊乃至 論主第四 差別問答
自性 易解自有一者眼根色塵
香味色蘊 五根五塵二者色塵 香味法家
自性一切法所有 一切法差別一切 一切一切諸法有法一切
無我即是因明說法有法 前言一切即是 即是第三第四染淨自性
可解第五染淨景云 色心 雜染清淨
一切無記所有無記諸法第二計度無記諸法染淨 五根五塵
染淨無記善惡無染 依止二執 自性不了名分
其事不同攝論 自性分別分別 分別名分
言依二分自性 二執 依止加行三合會加行
加行別離加行 別離加行加行 加行施設加行
文字為何云何 云何三藏初二內向自性 為何云何相差外向
自性云何差別一者 自性二者差別自性四者差別云何景云
直言為何何等 文字文字 中意云何不依法相文字
受想文字 為何施設執法文字
施設推求自性差別 是非文字 作者為此自性
如是差別第六微細 執著四倒人執第五 法執故云微細
第七標舉 因緣小乘外道通名愚夫 第二微細
以後第五 愚夫名言結成 說道成就事用何為自性
自性名義 空閑觀察尋思名義第二 計度不得不樂
不得不樂明知名義決定第三第二入定 第三入定名義
復次第四 計度各各中有外人 立宗論主立宗世間言說
自相共相自相 乃至乃至 不可得外人其一能詮
別名行解不可得別名 行解一法論主 道理自下如是乃至
無義 五事五事 外人定於中轉一法
眾多名義決定多義 一法無義便 無義
各別行解無相 即是執著無義 有所宣說但是增益增益即是執著
結成道理自下第五愚夫 名言故知妄執自性 解釋名言
問答名言諸事不生 名言喜樂喜樂
名言一道名義展轉 起名分別即是名言靜慮乃至意識思惟
故作青黃等觀青黃影像 生起第二名言乃至便 諸相安心真如無相
便第三 下半解脫
異生了知無有 隨轉由來隨眠 了知名言相中名言 隨眠

瑜伽論記卷第十九 (之下)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42 No. 1828 瑜伽論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