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 瑜伽論記
Scroll 2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瑜伽論記卷第二十 (之上) (論本第七十四至七十五)釋遁倫集撰
[0760c26] 論本第七十四
[0760c27] 解三性中有其三頌。前卷已釋初頌七門訖。 今此卷初解第二頌有九門。攝是第一。無性 第二。知等是第三。密意等第四。所行第五。
通達第六。隨入第七。差別第八。依止第九義。 次第釋解。初門中初正辨攝。二問答辨正智 是依他所以。景云。今此論云。初自性五法不
攝。第二自性攝於四法。第三自性唯攝真如。 舊行佛性論第二亦云。第一性五法并不攝。 以無體故。第二性攝四法。第三性唯攝如如。
又三無性論第一卷亦云。第一性無有體相。 非五藏所攝。若法是有不出五藏。問若爾何 故楞伽云。相名是第一性。分別是第二性。正
智如如是第三性。又中邊論第一性攝名。第 二性攝相及分別。第三性攝真如及正智。如 此等文云何會釋。解云。文雖有異義。不相違。
所以者何。楞伽經說第一性攝名相者。據執 定性名相畢竟無體。與第一性無體義同。故 得相攝。因緣名相從心而生。不離心故。總名
分別。故云分別攝依他性。中邊論中相及分 別據因緣法攝依他性。名據橫計無體義同。 攝第一性。正智一種依此論及佛性論等。即
依他。以是有為依因緣故。以體變異非圓成 實。楞伽及中邊論如如正智俱攝第三性者。 同據不顛倒義。屬圓成實。又依下攝擇分。正
智亦屬圓成實性。若解向來所辨通塞。世人 不應輒起難詞。云瑜伽論正智一種唯屬依 他。遍計所執無體為過。又復新譯無性世親
所解攝論皆言。如如正智屬圓成實。彼邪見 者破云。新譯經論說彼正智一向屬依他者。 即有可壞虛妄過者。豈猛浪疎失者哉。又云。
依五法不攝第一性者。即五法攝法不盡。此 義不然。遍計所執但是倒情搆畫畢竟無法。 為此說五法不攝。云何得言如此五法攝法
不盡過耶。是故說云。如世美菓多繩附。智 深妙義多招誹謗。泰云。此中問答辨正智是 依他所以中。西方二師別解。第一師云。此文
唯所執性所顯相分境依他性。緣遍計所執 自性。第二師云。不盡理說。其有漏善心非是 遍計所執故也。第二解無性門中約彼三性
辨三無性。一由相無性故遍計所執說無自 性。二由生無性及勝義無性故依他性說無 自性。下釋所以。言非自然有故者。辨無生
意。依他從因緣生即名有生。無自然生故名 無生。言非清淨所顯性故者。釋無勝義性 意。外道執人天等身為勝義涅槃是常樂法。
今明依他苦集染法無勝義性。以非證智清 淨所緣故。說依他名勝義無性。三唯由勝義 無性性故圓成實性說無自性。此有二義
一彼圓成離言說相。非是情取定性之法。而 初學者依教封執有是勝義圓成實性。今明 圓成無。彼所取執勝義之性名勝義無性。問
下有文。二者。圓成體是勝義。由無相等無性 所顯名勝義無性。何以故下正釋此義門。前 卷何故即言圓成非三無性耶。解云。據後門。
體是勝義。而非無性。為無相等。無性所顯名 為無性。論體實非是三無性。以無分別智證 圓成時離有無故。前據此門故云圓成。非三
無性。第三解知等門。如攝論云。應知者三 性也。三種自性有無之理一切學者皆應遍 知。若爾何故下問遍計所執何智所行為凡
智耶。為聖智耶。答非智所行。以無相故。解 云。彼據遍計所執無有體相不成緣緣故。言 所執都非凡聖智之所行。體性離無。故是學
者所推求處。是故前說是所遍知。依他是染。 有不實體。故應永斷。圓成應證。第四解密意 門有二。初總標舉不了義經。皆由三性應隨
決了之相。二略解二門。初舉經說三種無生 忍。不了義經約三自而隨決了。次舉三解 脫不了義經。以三自性應隨決了。備云。三忍
在初地已上。故言無退轉。第五解所行門。泰 述戒賢言。此中意辨。有法是緣。緣體性能生 故。名智所行。遍計執性既是無法。四緣不攝
故。非智所行。以無相故。前約智體是無法 故。云一切應知。備師等云。如攝論說。分別 性凡夫境界。真實性聖人境界。依他起性凡
聖境界者。約遍計情故說所行。論及攝論又 說三性皆名應知者。智遍計無故名為知。依 他起性凡聖二智所行但非正智境。圓成實
唯正智所緣非後智境。如論真如相分是依 他性故。準此文。賴耶所緣諸識非緣緣。第六 解通達門。世智思惟所執空時。即有空相當
心而起。不能親證真如。名行有相。出世間智 通達所執真如。名行無相。達餘二性當知亦 爾。第七解悟入門。悟入所執本來無有。即悟
入圓成。隨入圓成除遣依他者。證斷染故。第 八解差別門有三問答。初中景云。依他性是 因緣生法。通情非情。遍滿十方過於數量。依
彼依他執有人法二異。數量同彼依他。問亦 於圓成起於所執。執有圓成實所執亦爾。解 云。圓成離彼執著不當執圓成實時即有相
不似圓成實。依他相起於上所執。為此論家 明所執數量。但如依他不言如圓成實也。又 於依他有二遍計。隨彼覺心現執情有。一者
隨覺二者串習習氣隨眠者。遍計所執故熏 成種子。泰云。如有人等隨言說覺知計有諸 法名隨覺。遍計所執自性執。如牛羊等。過去
無始來曾為人等。串習名言。隨覺分別熏習 種子。名串習習氣。隨眠力故。牛羊等雖不覺 知名言。然與覺知名言者執諸法不異。備云。
此辨由有二種執故有所執遍計性。西方一 解。以所執自性為遍計性。若能緣心一向依 他。是故此文中重舉能計依他顯所執性。此
中地前解名言有情所執。故云隨覺。不能語 言眾生所執起雖無現行緣名言心。而由隨 眠解青等法。故名串習氣。次辨依他差別中
景云。如相品類差別者。如五法中相品類差 別是依他起也。復有二種等者。一者由八分 別執者熏習而生三事。是染依他。二者從聞
熏習起。泰云。一雜染依他隨遍計執起。此有 二義。一執心相分從執見分起。若非相分者。 如無明生三性行。二淨分依他從無執所起。
亦有二義。類前可解。下辨圓成一味無多品 數。第九解依止門。遍計所執依三法。執有人 法定性。二真分別是能執。相名是所執。由
依能執所執虛妄搆畫所執性成。攝論依此 處意取明。彼用何者能遍計何者所遍計遍 計所執性成。答意識是能遍計。依他相名是
所遍計。由此能所遍計所執性成。問此依止 中即言依止三法。何故前說緣門遍計所執 緣何應知。答中即言緣彼相名相屬除分別
耶。解云。前說緣門。但取所緣。緣彼相名定相 屬著。故成所執。不取能執。故除分別。今依 止門通取心境依能執分別之心。及取所執
相名二法。方成所執。故依止門通依三法。依 他當言即依遍計所執及自等流。前緣門中 即言依他緣遍計所執自性者。依止門中要
依執彼定性人法能執心故。此能執心復依 自類名言種子。及彼現行後依前起。故言及 自等流。前緣門中但言依他緣遍計所執自
性者。直據緣彼定性二塵熏成種子依他及 生現起依他。是故但言緣遍計所執自性。應 知圓成實性無為常住無所依詑。故無依止。
即是經說無住。即無義。前說緣門即言緣遍 計所執於依他中畢竟不實者。據加行智緣 彼遍計所執都無自性。但於依他因緣法中
虛妄搆畫。由加行推求審察了知所執二塵。 非因此悟入圓成性。故言圓成緣彼遍計所 執。不實應知。下解第三頌有十一門。若無有
第一。作業第二。微細等第三。無體第四。生是 第五。執等第六。了知第七。染八。苦九。喻十。 分別十一。長行解釋有其十故。染苦二門一
處釋故。解初門中。若無遍計所執當有何過。 答於依他起性中應無名言執等者。從昔已 來皆於依他名言起執。由執搆畫。起彼依他
生死染法。斷染得淨。若無此性無名言執。此 若無者。應不可知雜染清淨。無後二性過可 知。第二解作業門。景云。初性有五業。一能
生依他由執二塵相見二分依他得起。此業 是總後四別明。總望生彼依他以明五業。二 起言說。三生人執。四生法執。五能攝受彼二
種執習氣麁重者。由執二塵熏成二執習氣 麁重。餘二性各有五業。如文可知。泰云。初 性五業。一遍計執性雖非所緣緣生。能執心
而內妄謂有所執相有能執心故說能生。依 性實非四緣生。二由人法二我相能生二我 言說。由二我言說故復緣二我起。第三第四
隨覺分別執。串習第三第四隨覺執。熏成習 氣。隨眠麁重便起隨眠二執。此隨眠二執亦 因遍計所執生故。遍計所執能攝受彼二種
習氣麁重執。依他五者。第一略明依他能生 雜染有二種生。類前可解。略不辨能生清淨 也。第二依依他計有遍計所執性故。能為
遍計所執自性所依。又因俗入真故。及與圓 成實自性作所依。約世俗與勝義諦作依處。 故遍計所執性中不說也。第三第四人法二
執以依他性為所緣緣故。與彼二執作所依 處。第五賴耶識與彼二執種作所依。備云。初 性五者。一由人法二塵故能生依他能分別
心。二若論依他離言說性故不可說。而言說 者由遍計故。三四如論。五由遍計故起人法 執。由二執故攝彼二種。又解。由無種子故。
於諸有漏皆有麁重性。依他五業中其第五 者自有二門。若隨轉理門心王及五根等皆 能持種。若論能與麁重依者。通明一切有漏
諸法。若真實門但是賴耶能持種子。其圓成 實即五種業是。二五對治所緣緣故。第三解 微細等門。泰云。遍計所執難悟入。故微細依
他八識所緣。依他境常現前。故名麁。圓成聖 方見故云極微細。備云。色心等諸法有體。故 言麁。遍計所執無體。故名細。第四解無體門。
一無體能轉有體者。由執無體依他體起。問 無體法不成緣緣。云何得言緣彼無體有體 生耶。景師解云。此是總無體自屬所執。能
轉有體。自是相分依他有法能作緣緣生於 見分。如緣十八界。法執定有時。即有諸界 相分。當見分心起為所緣緣。執彼相分定有
義邊自無體自屬所執。能轉有體。即據相分。 文中總說。故言一性無體能轉有體。有釋。依 他起法由妄情起。故說遍計執。能轉依他非
親因緣及緣緣等。一是有體能起有無者。依 他起性能生自類及起人法二塵也。一是有 體而非能轉。即圓成實絕戲論故。第五解生
不生門。遍計所執本來無生故言不生。而能 生依他故云生生。依他起性是生法。能生依 他及遍計所執也。問若言遍計本來不生者。
何故言依他所生耶。解云。據無體義故名不 生。隨計性故亦名為生。圓成實性以止息義 故不論能生。問與前門何異而須重來。景師
云。前據有體無體辨能相生。今據生不生法 辨能相生。景師云。轉通生滅。迷時能生依他。 若悟所執即滅依他故。今解。轉者轉變之義。
生者生起之義也。第六解執無執門。先明遍 計所執性執無執相。景云。一覺悟有執無執。 即小年已去解名言人起覺悟執。若名了知
不起彼執。次解隨眠有執無執。即是嬰兒禽 畜等雖不解名言。以隨眠力而有所執。若就 大人拔隨眠者。當知無執。泰云。此中約我執
辨遍計性。執與無執分別我見由外道等言 教計有我。故名覺悟執。俱生我見不由言教。 以習氣力任運起故名隨眠執。於中有二。若
凡夫學人未拔彼俱生我執習氣種子。當知 於彼有隨眠執。若羅漢等乃至未捨習氣麁 重。雖斷染污俱生我執隨眠種子盡。然善無
記種子上有我執習氣麁重。由此習氣麁重 力故。善無記心計有人我。皆名有執。唯佛一 人拔除習氣故名無執。備云。於四種中。初二
約分別起辨執不執。後二約俱生辨執不執。 前中即地前有分別起執故名為有執。初地 已上無分別我故名不執。後二中即從地前
乃至十地已來有俱生二執故名有執。金剛 已後永斷二執故名無執。大判如之。若隨分 說。初地已上亦有無執。次明依他有執無執。
景云。此中亦二。初由遍計所執自性覺悟執 等者。舉所執性辨能執依他。善了已下於人 法塵不起倒執。第二若於相縛至第二執者。
於諸境界有所得時名有相縛。次明無執。無 執有二。初明證智。無相界已拔相縛名為無 執。或於後時下明後得智。如有當知無執。
泰云。此中約法我辨依他性上有執無執。此 亦有二種。一若由隨名言覺悟分別執有遍 計所執法我故。復由隨名言覺悟分別 遍計 彼
所成法執自性。如小乘言教執法有性等。 是名初執。但以文中舉人執覺悟遍計。類釋 法執覺悟遍計。非正辨人執覺悟。前已說故。
二若於相縛種子未拔者。由種子力故於諸 相中有所得時。名第二隨眠。法執二種無執 等尋文可解。備引三藏解。此亦四種。如遍計
中解。有差別者。依他性法離言說作用故。無 有執著依處故名為執。又此四中。初二約分 別無辨執不執。後二約相縛無辨執無執。三
藏又云。依他二執即是遍計二執。更無別體。 如五蘊上執有神我邊名人執。不了蘊義邊 名法執。此中亦爾。橫計有分別性義邊名遍
計執。不了依他性義邊名依他執我。下明圓 成無執。此界非執安足處故。若於此界未得 觸證中起得增上慢者。當知即是遍計所執
搆畫依他性而起。雖緣真如而起執著。還執 心變。以如相分依他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