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sheng Yi Zhang 大乘義章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義章卷第二遠法師撰
[0488c17] 義法聚中此卷有七門 (三解脫門義亦名三空義 三有為義 三無為義 四空義 四優檀那義 四悉 檀義 四真實義) 。
三解脫門義八門分別 (釋名一 辨性二 分別三 制定其名四 制立其數五 次第之義六 就地分別七 重空之義八)
[0488c23] 第一釋名。三解脫門者。謂空無相及與無願。 所言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言無相者。釋 有兩義。一就理彰名。理絕眾相。故名無相。二
就涅槃法相解釋。涅槃之法。捨離十相。故 曰無相。言無願者。經中或復名為無作。亦 名無起。釋有三義。一就理彰名。理中無有貪
求願樂。故名無願。理中無有作用集起。是 故亦名無作無起。二就生死法相以釋。生死 之法。不可願求。故名無願。三就行以論。於生
死中不生願求。故名無願。不作願求故名無 作。不起願求。故曰無起。此三經論名解脫門。 亦名三治。亦名三空。義或復說為三三昧
門。三脫三昧經論同說。三治一門。如地論 說。言三空者。如仁王說。言三脫者。對果名也。 涅槃果德。絕縛名脫。空無相等。與脫為門。
名解脫門。故龍樹言。行此三法。能得涅槃 解脫果。故名解脫門。對治門者。對障名也。如 地論說。三障對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
理彰名。理如一味。隨詮以別。故有三種。三三 昧者。就行名也。前三是數。後三胡語。言三昧 者。此言正定。以心合法離於邪亂。故曰三昧。
此等差別。故名為門。亦可通入趣入名門。名 義如是。
[0489a16] 第二辨性。三脫三治及與三空。以 此法為體。三三昧者。以行為體。但就行中用 慧為主。若論眷屬。是五陰性。心王是識。想數
為想。受數為受。餘數為行。隨生無作。即是色 陰。問曰。此三用慧為主。何故經中說為三 昧。釋言。一切諸心心法。更相受名。如四念
處。體實是慧而名為念。此亦如是。又龍樹 言。此三智慧。若不住定則是狂慧。多墮邪疑。 無所能為。以住定故能破煩惱。故從所依說
為三昧。又三昧者。名為正定。一切禪定。若無 此三退轉不定。不名三昧。由此三故。正定不 退。就能為目。故名三昧。體性如是。
[0489a27] 第三分 相。隨法不同乃有三階。一三法相對。分別三 門。二兩法相對。以別三門。三歷就一法。以別
三門。言三法者。一是生死。二是涅槃。三第 一義空。就彼生死說無願門。生死多過。不可 願故。就彼涅槃說無相門。涅槃寂靜離十相。
故就第一義宣說空門。次就二法以別三門。 於中乃有三種差別。一生死涅槃二。法相對 以說三門。生死虛無。名之為空。故涅槃云。
空者所謂一切生死。涅槃之法。離十相故。 說為無相。遠離生死取捨願心。故名無願。 故維摩云。不願是菩提無貪著故。亦可生死
體虛名空。相則鄙惡。不可願樂。名為無願。無 相同前。二以生死對第一義。以說三門。就第 一義。說空無相。就彼生死宣說無願。彼第一
義體寂名空。妙離諸相故曰無相。生死叵樂。 稱曰無願。三以涅槃對第一義。以說三門。就 第一義說其空門。就彼涅槃。宣說無相及以
無願。涅槃無相無願之義。不異前釋。次就一 法以別三門。於中乃有三種差別。一唯就生 死。二唯就涅槃。三唯就理。就生死中復有
四種。一唯就外境以說三門。外境之中。有 體相用。體空名空。相空之義。名為無相。用 空之義。說為無作。無用可貪。亦云無願。二
唯就心以別三門。內心有三。謂心想見。妄想 之體。名之為心。依心起相。隨之分別。說以為 想。依想執取。建立定性。說之為見。心體空
故。名之為空。彼想空故。說為無想。彼見空 故。說為無願。三境二心一。以說三門。經說 生死。要唯三種。一名二相三者妄想。外境無
體。但是名有。故說為名。事相差別說以為相。 就其內心說為妄想。彼名體空。說為空門。事 相無故。說為無相。妄想心寂。說為無願。四心
二境一。以說三門。如地論說。障有三種。一者 分別妄想之心。二者是相。謂依妄想起外境 界。三者是願。依前諸相起取捨心。彼妄想空
名曰空門。彼相空者。名無相門。取捨願空。 說為無願。上來四門。合為第一。唯就生死以 說三門。次就涅槃以說三門。涅槃之中。有體
相用。性淨涅槃。以之為體。方便涅槃。以之為 相。應作涅槃。以之為用。彼體寂者名曰空 門。相寂之義。名為無相。作用寂者。名為無
作。次就理法以說三門。如成實說。理體寂故。 名之為空。是空理中。無諸相故說為無相。無 願求心說為無願。又大智論亦同此說。故彼
論言。摩訶衍中。三脫是一。以行因緣故說三 門。觀諸法空說為空門。於此空中不取於相。 是時空門。轉名無相。於無相中。更無所作。是
時無相。轉名無作。以同體故。若人入空。終不 起相。亦無所作。乃至入彼無作門中。亦知空 義。不取於相。但隨人別觀入不同故立三門。
[0489c20] 第四門中。且就生死涅槃空理。制定其名。 餘類可知。言制名者。立名所依。言定名者。定 其名相。先就三脫。制定其名。三解脫門。正用
生死涅槃空理。以之為體。空解脫門制名定 名。悉皆就體。無相門者。制名就體。說涅槃 法。與彼解脫以為門。故若定其名。乃是體上
遣相為目。無願門者。制名就體說生死法。與 彼解脫以為門。故若定其名。乃是體上。從厭 受稱。次就三治制定其名。義同三脫。正說生
死涅槃及空為對治故。次就三空制定其名 然三空者。以理為宗。於中空門制名定名。悉 皆就體。無相門者。制名就詮。無相涅槃。是空
詮故。若定其名乃是詮中遣相為目。無願門 者。制名就詮。生死之法。是空詮故。若定其 名。乃是詮中。從厭受稱。次就三三昧制定其
名。然三三昧。行心為體。生死涅槃。第一義 空。是其境界。言無願者。制名就體。彼三昧 心。於生死中不生願樂。名曰無願。若定其名。
乃是體上遣患為目。願求諸有。是其患故。無 彼願求說為遣患。言無相者。制名就境。無相 涅槃。是三昧境。就境立稱。故曰無相。若定其
名。乃是境上遣相為目。言空門者。制名定名 同皆就境。空理是其三昧境故。此等立名左 右不同。各隨一義。
[0490a14] 第五門中。制定其數。凡 有五義。一隨法不同。如地持說。法有二種。 一有二無。有為無為。名之為有。無我我所。名
之為無。生死之法。名有為有。涅槃之法。名無 為有。第一義空。名之為無。此三法也。於有 為有。不願不隨。立無願門。於無為有。願樂攝
受。立無相門。於此二中。非願非不願。於有 不有見。以是見故建立空門。以見空故。不願 涅槃。稱曰非願。不厭生死。名非不願。捨前二
有。名不有見。二隨根不同。建立三門。根有 三種。謂利鈍中。為鈍根者。說無願門。令怖畏 故。為中根者。說無相門。令趣求故。為利根
者。宣說空門。令證實故。三隨欲不同。如大 智論說。欲有三種。一樂遠離。為說無願。二樂 寂靜。為說無相。三者樂實。為說空門。四隨
行不同。如涅槃說。行有三種。謂定慧捨。為 起定行。宣說空門。令心住故。為起慧行。說 無願門。令其觀察斷生死故。為起捨行。說無
相門。令心依故。五對患不同。如大智論說。 患有二種。一見二愛。為見行者。宣說空門。令 其捨見。為愛行者。說無願門。令厭生死不願
求。故見愛等者為說無相。宣說涅槃遠離色 聲香味觸相。治彼愛行。離生住滅。治彼見行。 離男女相。義有兩兼。三門治患差別非一。且 論斯耳。
[0490b09] 第六門中。明其次第。次第有三。一 修入次第。先說無願令厭生死。次說無相令 求涅槃。後說空門令其契證。二據終成本末
次第。空是德本。菩薩先觀。故先明空。由見空 故。不見生死可以貪求故。次第二宣說無願。 由證空義不見生死。便與涅槃無相相應故。
次第三宣說無相。三約所空體相用等。明其 次第。先說空門。空諸法體。次說無相。空諸 法相。後說無作。空諸法用。次第如是。
[0490b17] 第七 門中。就地分別。小乘法中。說之不定。有人 宣說。三脫三昧。唯在四禪未來中間及三無
色。以無漏故。復有說者言。三解脫一向無漏。 備如向辨。三三昧者。通漏無漏。無漏三昧。如 三解脫。有漏之者。在十一地。所謂欲界根本
四禪未來中間及四空處。大乘法中。三脫三 昧。通漏無漏。有漏之者。備如向說。在十一 地。無漏之者。依於十地。所謂八禪未來中間。
若復通論。亦依欲界。大乘宣說。欲界地中。有 禪定故。攝地如是。
[0490b27] 第八門中。義別有五 (列名辨相一 漏無漏分別二 就人分別三 就界分別四 就地分別五) 就初門中先列其名。
名字是何。謂空空三昧。無相無相。無願無願。 就初彰名。名重空三昧。亦得名為重無相重 無願矣。相狀如何。依如毘曇。分彼四諦十六
聖行。以為三門。苦下二行空與無我。判為空 門。次有十行。說為無願。苦下有二。謂苦無 常。集下有四。因集有緣。道下有四。道如跡
乘。說此十種。為無願門。滅下四行。盡止妙 出。為無相門。言重空者。羅漢先以無學等智。 觀察空門。直名空定。然後以彼有漏等智。觀
前空智亦空無我。名空空三昧。此觀智上空 無我人。不空智體。重無願者。亦先以彼無學 等智觀察苦等。直名無願。後觀此智亦是無
常不可願求。擊彼聖道。名無願無願。問曰。何 故不以苦擊。違聖道故。道非是苦。若觀為苦。 即為顛倒。何故不以因集有緣擊彼聖道。論
言因等相順聖道。不名為擊。何故不以道如 跡乘擊彼聖道。釋言。若作道如等觀。是樂聖 道。何名為擊。重無相者。先以無學等見之智。
觀彼滅下盡止妙出。直名無相。後觀此智盡 滅之處非數無為亦是寂止。擊彼聖道。名無 相無相。何者智盡非數無為。云何擊乎。觀滅
之智。應起不起。是其智盡非數無為。欲擊彼 智。先觀煩惱不起之處數滅無為是其寂止。 是寂止故。可願可樂。以此寂止可願樂故。
所滅煩惱。是可厭惡。後觀此智不起之處非 數無為亦是寂止。可願可樂。與數滅同。以智 盡處同彼數滅可願樂故。所滅之智。與彼煩
惱。同可厭惡。擊之如是。問曰。何故不以妙出 擊彼聖道。偏用止行。釋言。非數非妙出故。何 故不以滅行擊之。以此濫同無常滅故。若依
成實。諸法性空。名為空門。於此空中。無相可 取。名無相門。空中無其悕求願樂。名無願門。 聖人以智觀五陰空。名空三昧。復觀此智亦
是空。故名為空空。觀陰空中。無相可取。名無 相三昧。復觀此智亦空無相。名無相無相。觀 陰空中。無悕求願。名無願三昧。復觀此智亦
空無願。名無願無願。大乘法中。三門多種。備 如上辨。於中細論。或同毘曇。或似成實。若 說生死涅槃空理。以為三門。相同毘曇。若就
空理。義分三門。則同成實。淺深為異。重空之 觀。多同成實。何故修此重空三昧。論言。如 人以杖燒尸死尸既盡杖亦須焚。智亦如是。
前用斷結。結患既亡。智亦須捨。故須修之 (此一門竟) 。
[0491a14] 次就有漏無漏分別。依如毘曇。重空三昧。一 向有漏。以其所觀非諦理故。成實無漏。故彼 論言。重空無相無願三昧。重空名勝。云何
有漏。大乘無漏。同成實說 (此二門竟) 。
[0491a17] 次就人論。 毘曇法中。重空三昧。唯是利根阿羅漢得。非 是餘人。以彼學人有煩惱故。一向不得。鈍根
羅漢。所得三昧不自在。故亦不能得。成實法 中。一切羅漢及諸學人。皆悉得之。故成實言 學人亦得。以證一切諸法滅故。大乘人中。種
性已上一切皆得。若復通論。十信亦得 (此三門竟) 。
[0491a23] 次 就界論。界謂三界。依如毘曇。重空三昧。唯欲 界起。非上二界。就欲界中。三天下人。能起此
觀。由說起故。成實無文。理應遍通。大乘法 中。菩薩自在。於三界中。隨身何處皆得修起 (此四門竟) 。
[0491a28] 次就地論。依如毘曇。重空三昧。是有漏 故。始從欲界乃至非想。一切地心。皆得修起。 欲界唯緣未來禪中所有無漏。為重空觀。非
想唯緣無所有處所有無漏。以相近故。成實 法中。是無漏故。唯依初禪至無所有七依定 中。而得修起。大乘所辨。一切地心。皆得修 起。重空三昧。辨之麁爾。
三有為義兩門分別 (釋名一 辨相二)
[0491b07] 三有為者。所謂色心非色非心三聚法也。質 礙名色。慮知曰心。不相應行違返前二。名非 色心。此之三種。同名有為。為是集起造作之
義。法有為作故名有為。是義云何。釋有六種。 一者將因對果。以釋一切因緣皆能集果。能 有所為。故名有為。二者據果對因。以釋有為
果報皆為因生。有此因為故名有為。三就法 外生住滅等。對法以釋。色等法邊。皆有同時 別體四相。用此四相相色等法。由生相故。色
等法生。乃至由有第四滅相。色等法滅。此之 四相。能有所為故名有為。四就色等對彼法 外四相。以釋色等諸法皆有生等四相所為。
故名有為。五就法體前後四相。解釋有為。前 後四相遷變曰為。色等諸法。體有此為。故名 有為。六就同時同體四相。解釋有為。色等諸
法性如幻化。幻有稱生。幻無名滅。幻立云住。 幻變曰異。此四同體。互相緣集。稱之曰為。 色等諸法體有此為。故名有為。名義如是。
[0491b25] 第二門中。辨其體相。先辨色法。次顯心法。後 明非色非心之法。就色法中。兩門分別。一辨 體相。二明假實。色之體相論釋不同。毘曇宣
說。十一種色。為色法聚。何者十一。五根為 五。五塵為十。通無作色。為十一也。清淨四 大所造。眼耳鼻舌及身。是其五根。為外四大
所造。色聲香味觸等。是其五塵。身口業中。善 惡無作。是無作色。大智論等。亦同此說。成 實宣說十四種色。為色法聚。何者十四。五根
為五。五塵為十。加以四大。通前十四。五根如 上。所言異者。毘曇法中。五根之體。是實法 色。為四大造。與大別體。如人造畫畫與人
別。成實法中。五根之體是假名色。四大所成。 根外無大。如陰成人。人外無陰。根亦如是。五 陰如上。所言異者。毘曇法中。大所造塵。與
四大異。成實法中。色香味觸。能成四大。不為 大造。唯一聲塵。從四大生。有斯異也。四塵所 成地水火風。是四大也。問曰。毘曇說無作色。
成實法中。何故不論。宗別不同。所說各異。毘 曇法中。說無作業是色法。故色中說之。成實 說為非色心。故色中不論。又問。成實別說四
大。毘曇法中何故不立。亦是宗別。所說各 異。異相如何。毘曇宣說。堅濕煖動四種實觸。 以為四大。此之四大。觸塵中收。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