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sheng Yi Zhang 大乘義章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義章卷第六遠法師撰
[0582a05] 染法聚煩惱義中此卷有七門 (十使義 十纏義 十障義 十四 難義 十六神我義 六十二見義 八萬四千煩惱義) 。
十使義十門分別 (釋名辨相一 三性分別二 利鈍見修分別三 相應不同 四 約境隨界分別五 九十八使等分別六 緣縛不同七 成義差別八 發業潤生九
因起次第十)
[0582a09] 第一門中。先總釋名。後辨其相。所言使者。如 地論說。隨逐縛義。名之為使。蓋乃就喻以 名煩惱。如世公使隨逐罪人得便繫縛。煩惱
亦爾。久隨行人。繫縛三有。不令出離故名為 使。毘曇成實亦同此說。故雜心云。使之隨 逐。如空行影水行隨。成實說言。使之隨逐。
如母隨子。亦如瘧病鼠毒未發。如熱鐵黑 相。如種中牙。如債未還。此等皆是隨逐義也。 有人釋言。驅役名使。於義無爽。但非經論。名
義如是。次辨其相。使義開合廣略不定。今就 一門且論十種。所謂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 取貪瞋癡慢及疑。言身見者。亦名我見。五陰
名身。身中見我取執分明。從其所迷故名身 見。故雜心云。於五陰中。審爾計著名身見 也。以見我故。從其所立亦名我見。相狀如何。
身見有二。一眾生著我。二法著我。於五陰中。 建立我人。名眾生著我。於陰界入。取性執相。 名法著我。此二如前無我章中具廣分別。言
邊見者。斷常乖中。故名邊見。相狀如何。若依 毘曇。唯於苦中計斷取常。名為邊見。若依成 實。一切法中。取斷計常。皆名邊見。故彼成
實邊見品云。一切法常是名常見。一切法斷 是名斷見。一切法有是名常見。一切法無是 名斷見。身與神異。身滅神在。是名常見。身與
神一。身滅神亡。是名斷見。地水火風苦樂壽 命七分。是常是名常見。七分斷滅。是名斷見。 死後更作。是名常見。死後不作。是名斷見。如
是一切皆名邊見。問曰。無常橫計為常。說為 邊見。常計無常。何故非邊見。此義如前八倒 章中具廣分別。言邪見者。謬執乖正。故名邪
見。相狀如何。如經中說。謗無因果一切諸法。 是其相也。問曰。五見斯皆是邪。何故謗無偏 名邪見。成實釋云。此見重故。偏名為邪。言
戒取者。於有漏法取為能淨。故云戒取。相狀 如何。戒取有二。一者獨頭。二者足上。不依諸 見。直取苦行烏鷄戒等。以為聖道。說為能
淨。名為獨頭。依諸見起。名為足上。諸見是其 戒取之本。戒取脚足。取此諸見。以為能淨。名 足上也。問曰。戒取所取非一。或取苦行以為
能淨。或取持戒。或取布施。或取禮拜糞掃衣 等。或取諸見。以為能淨。如是非一。何故經中 但云戒取不說施取苦行取等。雜心釋言。是
中略故。且云戒取。若具應言戒等取也。問曰。 等略以何義故偏就戒名不就餘者。釋言。戒 行取執者多。故偏言耳。取云何。取多。諸內
道人多取持戒。以之為道。諸外道人。多取烏 鷄鹿狗戒等。以之為道。是故名多。自餘一切 苦行等事。唯外道取非佛弟子。是故名少。從
多立稱。故名戒取。言見取者。取諸見等。以為 第一。故云見取。相狀如何。見取有二。一者獨 頭。二者足上。言獨頭者。不依諸見。直取有漏
下劣之法。以為第一。故名獨頭。如不淨中妄 計為淨。苦計為樂。無想天報謂涅槃等。言 足上者。依諸見起故名足上。諸見是其見取
之本。見取脚足。依此足上取為第一。名足上 也。問曰。見取所取非一。何故經中但云見取 不說餘者雜心釋言。是中略故但名見取。
若具應言見等取也。又問。等略何故就見以 彰取名不就餘者。以從多故。一切世人。多 取己見以為第一。故偏說之。又取見者。心
則堅強。執固難捨。故偏說見。所言貪者。於境 染愛。名之為貪。貪相如何。於中廣略開合 非一。或分為二。一愛己身。二愛所須。或分為
三。前二如上。加愛妻色。或分為四。前三上。 加愛親戚。或分為五。前四如上。加愛名稱。或 分為六。前五如上。加愛豪貴勢力自在。或分
為七。前六如上。加愛死滅。如論中說。無有愛 等。或分為八。前七如上。加愛己見。或分為 九。前八如上。加愛善法。如說愛佛愛菩提
等。若廣分別。貪有無量。若依大乘。此等一切 皆是貪使。若依小乘。善貪非使。又小乘中。 依如毘曇。唯貪是使。慳等非使。若依成實。
多欲惡欲慳著憍逸。如是一切皆是貪使。所 言瞋者。違境忿怒。故名為瞋。依如毘曇。唯瞋 是使。自餘忿恚惱恨嫉害。如是一切。斯不
名使。若依成實。忿恚惱恨嫉妬殺害狠戾專 執不忍不悅不調等事。悉是瞋使。大乘亦爾。 言無明者。依如毘曇。癡闇之心體無慧明
故曰無明。若依成實。邪心分別。無正慧明 故曰無明。何故如是。毘曇闇惑為過。成實唯 以取執為患。故說不同。大乘法中。癡闇取執。
並是過患。兩義兼取。名義如是。體相云何。宗 別不同。所說亦異。有一論師。宣說無法。為無 明使。彼人所說。無智慧處即是無明。更無別
法。如人不語正名無語。是中更無不語法生。 成實論中。非破此義。經說無明為生死因。若 是無法。云何為因。若依毘曇。有二分別。一對
諸使以別無明。無明有二。一者不共。二者相 應。言不共者。於彼諦理及以色聲香味觸等。 緣而不了。不與一切諸使和合。名為不共。言
相應者。除前不共。自餘一切諸煩惱中無智 之心。與諸使合名為相應。二約境分別。無 明有二。一者迷理。於四真諦。闇惑不了。二者
迷事。於陰界入色香味等。不能正解。起諸業 行。此等皆是無明使也。依如成實。無明亦二。 一者取性。二者現起。言取性者。一切凡夫執
性之心。此之取性。遍通一切善惡無記三性 之心中。故彼成實無明品云。一切凡夫未 入空者。常有邪見。名為無明。彼文復言。貪中
無瞋。瞋中無貪。無明不爾。一切處有。明知。 是通。此之取性。是無明中根本正使。有人釋 言。此取性者。是十使地。非無明使。彼人何故
作如是說。言此微細不能驅役往來生死故 不名使。此語不然。依何文證得知非使。如成 實中解無明使。正說於此。云何言非。若言此
是十使地故非無明使。與十為地。何妨是其 無明使乎。又若取性是十使地。不得說為無 明使者。三苦之中即行即苦。是三苦體。亦
應非是三苦之中行苦所攝。然彼雖是三苦 之體。而得攝在行苦之中。此亦應然。若言取 性不能驅役令非使者。三有受生。皆由取性。
若離取性雖有諸業。不能牽果。是則取性驅 役最強。何為非使。又復論中。隨逐解使。不 以驅役解釋使義。驅役之言。自出人口。不關
經論。何為用此辨定是非。然彼論中。隨逐解 使。隨逐之中。無過取性。何為非使。以斯徵 窮。取性是使。不得言非。言現起者。作意而
生。止在不善。不通餘心。何者是乎。論文不 定。人釋種種。有人釋言。貪瞋癡慢及諸見中。 各有九品。分前八品。為無明使。第九一品。為
餘九使。此言定非。十使之中。皆有九品。云何 說言。貪瞋等中無前八品。無明使中。無第九 品。是大難解。又如論說。於欲界中貪瞋癡慢。
各有九品。斷前六品。成斯陀含。斷後三微。成 阿那含。若貪瞋等無前六品。竟何所斷。無明 使中。無有後三。復何所除。以此推研。此言叵
依。又人復言。簡去鈍使。直就五見。隨義以 分。五見之中前之八品。見心未明。不得名見。 但可說之為無明使。此同前破。又成實中。不
以闇障為無明使。何須分取不了之心為無 明使。又成實說。邪明之中。無正慧明。名為無 明。若五見中前之八品。見未成故非見使者。
前之八品。邪明未成。亦應不得說為無明。又 成實言。邪見未成。說之為疑。今云何言邪見 未成說為無明。以此推窮。定知。不以見前八
品為無明使。若爾用何以為無明。當知。無明 就諸使上。隨義以分。無別心體。云何義分。解 釋有三。一就餘九使。隨義以分。餘九使中。有
闇障義。斯是無明。故因緣中無明支者。過去 煩惱。悉名無明。又論說言。一切煩惱。迷覆人 心。皆令盲冥。盲冥猶是無明義也。二三毒分
別。除貪除瞋。自餘一切。悉是無明。故論說 言。除貪除瞋。餘之八使。從捨生故斯名癡也。 三就邪見無正慧明。說為無明。此就五見。隨
義以分。於五見中。邪心推求。斯名邪見。即此 五見。無正慧明。盡是無明。故論說言。邪見之 心。無正慧明。名無明也。若無別體。應無十
使。釋言。義別故得有之。雖有三解。准依論 文。後釋應是無明使體。成實如是。大乘法中。 無明有二。一事中無知。不解世法。二性結無
明。迷於理實。於中有三。謂麁中細。麁者與彼 四住相應。如小乘說。中者所謂恒沙無明。細 者所謂無明住地。此等皆是無明使也。問曰。
何故小乘法中。不染無知非無明使。大乘是 使。小乘法中。但為斷除染污煩惱得滅。便 不用。不求如來一切種智。故不說使。大乘
法中。求佛種智。不染無知。障佛種智。故說 為使。言慢使者。陵物名慢。慢相云何。如涅 槃說。慢有八種。八名是何。一直名慢。二名大
慢。三名慢慢。四不如慢。五名憍慢。亦名傲 慢。六名我慢。七增上慢。八名邪慢。此義廣釋 如八慢章。所言疑者。於境不決。猶預曰疑。疑
有二種。一者疑事。如夜觀樹疑為是人為非 人等。二者疑理。疑諸諦等。小乘法中。唯取疑 理說為疑使。大乘通取皆須斷。故十使名相。 辨之麁爾。
[0583c29] 第二門中。三性分別。言三性者。 所謂善惡無記法也。若依毘曇。欲界地中身 邊兩見。一向無記不記。不因是見墮惡道。
故地論中。亦同此說。餘之八使。一向不善。上 二界中一切諸使。悉是無記。若依成實。三界 上下一切十使。悉是不善。故彼成實雜問
品云。身邊二見是諸見本。云何無記。問曰。十 使若俱不善。善無記中取性無明是不善不。 有人釋言。善無記中取性無明。是善無記。非
是不善。此義不然。凡言不善。違理為義。此既 違理。何為不得說為不善。若是不善。云何得 在善無記中。釋言。性惡在於相善及無記中。
竟有何咎。若使性惡不得在於善無記中。生 滅行苦。亦應不在樂捨受中。以此類彼。其義 相似。問曰。若使善中取性是不善者。善與取
性為一為異。若當是一。取性不善。善亦不善。 善是善故。取性亦善。斷取性時。善亦應斷。若 當是異。取性便非相善之體。取性有漏。善應
無漏。釋言。不定善據其相取性據體。體相別 故。不得定一。不定一故。善感樂受。性招行 苦。善資出世。取性障道。得出世時。斷除取
性。善資不亡。不定異故。善業受果。必依取 性。取性是漏。善名有漏。善中取性。一異如 是。無記亦然。問曰。上界所有十使若是不善。
是不善為繫上界為繫下地。此義不定。上界 所有善無記中取性無明。性雖不善非起不 善。繫屬上界。若論現起。十使不善。繫屬欲
界。彼成實中欲界不善。得寄起故。問曰。若爾 上界起使繫屬欲界。是則上界應無煩惱。若 無煩惱。應是無漏。應是出世。釋言。上界現起
不善。唯屬欲界。與上界合。故非無漏。又彼善 中有取性故。不名無漏。非無漏故。不名出世。 大乘法中。義有兩兼。若望果報。同阿毘曇故。
大品云。上界十使。是其無記。對理而辨義同 成實。一切十使皆是不善。
[0584b05] 第三利鈍見修 分別。先辨利鈍。依如毘曇。前五是利。推求性 故。後五是鈍。非推求故。若依成實。總相兼
分相同毘曇。以實細論。前五唯利。後五種中 貪瞋慢疑一向是鈍。無明不定。若就五見以 說無明。無明是利。彼說邪明為無明。故就餘
說者。無明是鈍。大乘法中。俱有此相。若復通 論。十使之中。俱有利鈍。數起名利。不數名鈍 (此一門竟) 。
[0584b13] 次分見修。如毘曇中。苦忍已去十五心 來。名為見道。須陀已上終至無學。名為修道。 若依成實。總相觀諦。不得說言苦忍已去。
但得說言無想位中名為見道。修道如前。大 乘法中。初地見道二地已上。名為修道。見修 如是。就十使中。五見及疑。唯障見諦。名為見
惑。貪瞋慢癡。通障見修。障見諦者。判為見 惑。障修道者。判為修惑。毘曇法中。依見所起 貪瞋癡慢。能障見諦。緣事生者。能障修道。成
實法中。貪瞋癡慢皆帶取性。取性重者。能 障見諦。取性微者。能障修道。大乘所說一切 煩惱。無不迷理。於中麁者。判為見惑。細為修
惑。問曰。此二起在何處。若依毘曇。見道已 前。二輪並起。須陀已上。單起修惑。成實法 中。文無定判。准義以分。見道已前。單起見
惑修惑成就而不現行。須陀已上。單起修惑。 問曰。何故毘曇法中。見諦已前二輪並起。成 實見前單起見惑。釋言。毘曇約境分惑。迷
理生者。判為見惑。緣事生者。判為修惑。凡夫 本來常具此二。是故並起。成實法中。一切十 使。斯帶取性。因皆迷理。但約輕重以分二
惑。凡夫所起一切煩惱。取性心重。入見道 時。重取永亡。故凡所起悉名見惑。聖人煩 惱取性輕薄。凡夫起惑不能如是。是故凡夫
不起修惑。但可成就。問曰。修惑由來未起。云 何成就。釋言。見惑是修惑因。以有見因修果 定起。故曰成就。問曰。成實破毘曇家離欲
界欲初禪未現已得成就。彼文破曰。云何未 入已得成就。如人不識一字自言解書。是所 不應。准彼類惑。不應未起已得成就。釋言。惑
心與善心異。不得相類。惑則久習堅強難斷。 雖復未起。剋必當生。故說成就。善法難生。雖 有前因。未必當起故。未起者不名成就。不類
在斯。大乘法中見修二惑。凡時並起。無明住 地。先常行故。見諦已上。唯起修惑。見修如 是。
[0584c19] 第四明使相應不同。於中有二。一約六 識以明諸使相應不同。依如毘曇。貪瞋二使 及相應無明。皆通六識。不共無明及餘七使。
唯在意地。若依成實。取性無明。遍通六識。自 餘一切。唯在意地。大智論中。同毘曇說。二對 五受以明諸使相應差別。言五受者。所謂苦
樂憂喜及捨。五識地中逼惱名苦。適悅名樂。 意識地中愁惱名憂。慶悅名喜。捨通六識。五 受如是。相應云何。依如毘曇。使與五受同時
相應。彼說。欲界具有五受。就此地中。不共無 明唯捨相應。疑使與彼憂捨相應。以疑惱故。 與憂相應。息時在捨。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