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atise on the Mystery of the Mahayana 大乘玄論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玄論卷第四胡吉藏撰
[0049a05] 二智義十二門。
[0049a06] 一翻名門 二釋名門 三釋道門 四境 智門 五同異門 六長短門 七六智門 八開合門 九斷伏門 十攝智門 十一 常無常門 十二得失門
[0049a10] 然昔在江南著法花玄論。已略明二智。但此 義既為眾聖觀心法身父母。必須精究。故重 論之。此義若通。則方等眾經。不待言而自顯。
具存梵本。應云波若波羅蜜漚和波羅蜜。故 此經云。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智則波若。 度謂波羅蜜也。但翻波若不同。或言智慧。如
叡法師云。秦言智慧。或翻為遠離。出放光經。 則釋道安用。或翻明度。出六度集經。或翻清 淨。亦出大品。叡法師用之。但波若具含智慧
明淨遠離等義。譯經之人隨取其一。以用翻 之。波若以斷眾惑遠離生死名相之法故云 遠離。明了無暗。故稱為明。體絕穢染名為清
淨。達照解知名為智慧。雖有諸義。多用智慧。 智慧單複。又名不同。或單名為智。如釋論及 此經稱為智度。或但名為慧。如釋論云。波若
秦言慧。或俱翻智慧。眾經多爾。今詳會此意。 義各有由。通而言之。則智為慧。指慧為智。雖 廣略不同。體無異也。翻為慧者。凡有四義。一
欲分十度不同。二開空有義異。三明因果差 別。四就凡聖為異。十度者。第六名波若。此翻 為慧。第十云闍那。此名為智。問闍那為智。術
闍翻為何物。答此云明。猶是智見之義耳。空 有義異者。照空為慧。鑒有為智故。此經云。知 一相門起於慧業。知種種相門起於智業。因
果差別者。論云。因名波若。果反名薩婆若。薩 婆若名一切智。則知。波若名之為慧。慧名既 劣。宜在因中。智則決了故居果地。又佛照空
有皆盡。加以一切。菩薩未窮但名慧也。不得 云因中名智果名一切智。亦不得云因名智慧 果名一切智。但應言因名為慧果名為智。則
於因果優劣義彰。凡聖異者。如涅槃經云。波 若者一切眾生。此名為慧。慧義既通。則凡聖 並有。如十大地中定慧之數。毘婆舍那目之
為見。謂一切聖人明見理也。闍那為智。通達 決了也。次翻為智凡有三義。一者慧名既劣。 智則為勝。今欲稱歎波若名為智。二者欲顯
其名語便如云智度。若言慧度則言不便也。 三者欲明智則是慧名異體同故。隨舉其一。 次合稱智慧亦具三義。一明波若具鑒空有
故名含智慧。慧則照空。智便鑒有。二顯波若 通果及因。因中波若為慧。果地波若為智。故 三德中有波若德。三者欲明六度義含於十。
經中但明六度不明十者。以波若之名既含 智慧。第十智度蘊在其中。問既具三名。以何 翻為正。答慧為正翻。餘皆義立。所以知然從
多論也。此經云慧與方便。釋論云波若道方 便道。涅槃云波若一切眾生。闍那為智。則配 諸菩薩故。智非波若。又第六名慧。第十為智。
皆有彼此二名故知。以慧為正。又論云。波若 不屬佛。亦不屬二乘。但屬菩薩。菩薩則道慧 道種慧。佛具一切智一切種智。又云。波若名
諸法實相慧。如是等諸文非一故。以慧為正 翻矣。問若以慧為正翻。何故經中多云智慧。 答經中多說六度故多云智慧。少說十度故
少明慧也。又六度之名皆有複翻。如布施等 不單名施。波若亦爾。雖復是慧。欲對上五。亦 存複名故云智慧也。次辨無翻義。有人言。波
若名含五義。不可正翻宜以慧當其名。如釋 論七十一卷云。波若定實相甚深極重。智慧 輕薄故。不能稱於般若。此招提用之。今謂不
然。釋論乃明不可稱義。非不可翻也。問稱與 翻何異。答稱則天竺已明。翻則來於震旦。反 彼為此。前後不同義門各異。又論云。波若定
實相故不可稱。不言多含故不可稱。故此釋 為謬矣。復有人言。波若不可稱者。此明觀照 智慧不能稱實相波若。實相波若性常住。觀
照智慧會境始生。故實相為深重。觀照智為 輕薄。北人釋也。是亦不然。經以五歎歎於波 若。不歎實相。云何言實相深重耶。又言。波若
定實相。則實相為所定。波若為能定。若言實 相為深重者。可以實相還定實相耶。復有人 言。智慧輕薄不能稱波若者。此是世間智慧
二乘智慧。不能稱量菩薩大智慧耳。何者。大 智慧照實相理道成眾行。餘淺智慧豈能稱 耶。此南方人釋也。今謂不然。經云智慧不能
稱於般若。不言淺慧不能稱深慧。又淺深俱 名為慧。則俱是輕薄。並不能稱波若也。今依 論釋之。論云。波若定實相故深重。智慧不能
稱也。所言定者。定是契會之名。夫萬化非無 宗。而宗之者無相。虛宗非無契。而契之者無 心。故聖人以無心之妙慧。契彼無相之虛宗。
即內外並冥緣智俱寂。智慧是知照之名。豈 能稱絕觀般若。問波若云何能會實相。答由 實相生波若故。波若能契會實相也。問依此
釋者猶是淺智不能稱深智。答深則愚智皆 絕。淺則猶有知照。非淺智不稱深智耶。問定 實相既是契會之名。與舊釋冥會義何異耶。
答語同而意異也。但釋冥會有二師。一云則 會是冥。以符合故冥。冥契不乖故會。無優劣 也。此莊嚴龍光之義。二云會是符合之名。冥
是混一之義。則冥勝而會劣也。何者。因中凡 有四義故未冥。一惑未盡。二體有生滅。三智 未周圓。四體依方所。故但稱會。佛果離此
四義。所以談冥。冥與無生為一。則境智不分。 無應照之異。而無生不乖俗。冥亦不妨會。佛 果舉體冥。舉體會。會故應照滿十方。冥故一
切皆絕。今總問之。冥既與境混一者。智為成 境為不作境耶。若不作境云何言一。若智作 境者。境既無知。智亦無知。智既有知。則境亦
應爾。以其一故。若言與法性同絕故言冥會 猶與法性異者。則於會冥之日。猶見境智為 二。何得經云菩薩與波若相應不見應與不
應合與不合耶。又具四義故方成冥者。波若 教佛智猶有生滅。則不得稱冥。亦無等法性 義。故無定實相之義也。問云何名甚深極重。
答夫論可稱則不名極重。良由極重故。故不 可稱。論主欲釋經不可稱義故云重也。問但 應言重。何故云甚深。答為欲簡釋重義。非如
重物之重。乃是甚深故云重耳。問但言甚重。 何故復云極耶。答三乘同契實相。但二乘猶 如兔馬未盡其原。所以不得般若之名。不名
甚深極重。今欲簡異二乘明菩薩照盡其原 得名波若。故云甚深極重。問智慧何故云輕 薄耶。答波若體絕緣觀。智慧名主於觀。波若
體絕智愚。智慧名主知照。波若體絕名字。智 慧則猶涉名言。故對波若之重。明智慧之輕。 對波若之深。辨智慧之淺。淺猶薄也。問波若
體絕智慧。何故立智慧名耶。答不知何以目 之。強名智慧。雖立智慧之名。實不稱波若之 體。問但應言波若體深重波若名輕薄。智慧
體深重智慧名輕薄。云何乃言波若深重智 慧輕薄。答今依梵本。則云波若體深重波若 名輕薄。但用此意。則應云智慧體深重智慧
名輕薄。恐此義難顯。故譯經之人借此方智 慧。不能稱梵文波若也。問不可稱與不可量 何異。答經有五歎。謂大事故起。不可稱事不
可量事無等事不可思議事起。既別有無量 等事故起。則稱非量也。不可量則取無有邊 際。不可稱明甚深唯至重。例如法稱品明舍
利不能稱波若經卷。今智慧名義不能稱絕 觀波若也。問論云波若多智慧少故不能稱。 云何為多少耶。答前約重輕釋不可稱。今就
多少明不可稱。謂少不能稱多。但解多少不 同。有人言。實相則無法不在故多。智慧局之 於心故少。今謂不然。前就定實相故明不可
稱。今約所含義明不可稱。波若體非愚智能 愚能智。智慧唯主於智。故波若多智慧少。又 波若定實相。實相既通。波若亦通。智慧不爾
故云少也。問已知波若翻不翻義。方便復云 何。答常啼品云漚和俱舍羅大師方便力。漚 和為方便。俱舍羅名為勝智。波若之巧名為
漚和。其用既勝名勝智也。淨名以方便為父。 取其生成之能。大品以漚和為師。明有訓誨 之德。善巧化物不證二乘。皆大師之力也。
[0050c08] 釋名第二。復有二門。一釋權實。二解大義。通 而言之。二智皆如實而照。並名為實。皆有善 巧悉稱方便。就別言之。即波若名實。漚和稱
方便。略有八義。一者波若照實相境。從所照 為名。故稱為實。二者波若從實相生。從能生 受名故稱為實。三者如實而照故。當體名實。
論云波若波羅蜜實法不顛倒。體離虛妄非 顛倒慧。故名為實。四者對凡夫顛倒不實之 慧故。嘆波若為實。五者對二乘未實謂實故。
明波若為實。六者對方便之用。以波若為 體。故名實。七者對虛明實。未是好實。非虛非 實乃名妙實。八者虛實為二。非虛實為不二。
二與不二皆名不實。非二不二。乃名為實。是 故論云念想觀已除言語法亦滅也。方便者 是善巧之名。此義多門。今略論十對。一者直
照空有名為波若。行空不證。涉有無著。故名 方便。此之照巧更無二體。雖巧而照。故名為 實。雖照而巧。故名方便。問照空有並名實者。
空有二境應俱得稱真。答能照之智皆名實 智。所照之境同稱實境。實智之中。有空智有 智。實境之中。有真境俗境。此為別也。問既有
真俗。云何皆名實境。答是如實智境故名實 境。從智受名。又實是真俗。非妄稱之。當體名 實。二者照空為實。涉有為方便。如釋論云波
若將入畢竟空。方便將出畢竟空。以空是實 相故名為實。波若照空故名為實。雖復照空。 即能涉有。此用既巧名為方便。問若爾雖復
照有即能鑒空。此用亦巧應是方便。答此照 雖巧。但實智為體故。隱其巧名與其實稱也。 三者以內靜鑒為實。外反動為權。問此義與
前何異。答此明若照若巧靜鑒之義皆名為 實。以外反動故名為權。四者波若為實。五度 為方便。所以然者。波若為空解。空解故名實。
五度為有行。有行故名權。問此與上照空為 實涉有為權何異。答前照空照有。皆是智慧。 故以二解分權實。今約解行以開二門。空解
為實有行為權。與上異也。問有行何故為權。 答雖復照空即能起行。此義既巧。故為權。又 空是實相有非實相。故空解為實有行為權。
五者照空為實。知空亦空即能不證空。故名 為權。所以然者。二乘不知空。亦復以空為妙 極。故名空但空。所以證空。菩薩知空亦空名
不可得空。故不證空即能涉有。故名為權。此 明直知空義為實。實義即劣。知空亦空即能 涉有。此用既勝。故名為權。然此二慧更無兩
體。初觀心未妙。故但能照空。既轉精巧。即 知空亦空。既知空亦空。而不壞假名。即能涉 有。始終論之。猶是一慧。約巧未巧故分權實。
六者知苦無常故名為實。而不取滅名為方 便。以生死身實是苦空無常過患之法。如實 照之故為實。二乘知此。即欲滅之故無方便。
菩薩雖知。而安身處疾。自行化人。故名方便。 七者直知身病非故非新故名為實。而不厭 離稱為方便。此但就有門分權實。八者淨名
託跡毘耶。不疾之身為實。現疾之迹為權。此 據虛實之義以明權實也。九者以上照空有二 為方便。照非空有不二為實。非空非有即是
一實諦。照一實諦故名為實。雖非空非有。而 空有宛然。不動不二。善巧能二。故名方便。十 者空有為二。非空有為不二。照二與不二皆
名方便。照非二非不二名實。淨名杜言。釋迦 掩室。乃名為實。權實多門。略開此之十對。即 一途次第。並有經論。可隨文用之。論大義。問
何故波若名摩訶漚和不名摩訶。答通皆得 稱大。如上云漚和俱舍羅大師方便力也。別 而言之。波若稱大。略明十義。一者實相曠而
無邊。深而無底。無有一法出法性外。波若照 於實相故名大慧。漚和雖巧。不照實相故不 名大。問二乘亦照實相。何不名大。答二乘未
盡其邊。菩薩照窮原底。故名為大。二者三乘 實智皆從波若中生。所以然者。所照實相既 一。即能照波若無二。但根性不堪故。於一波
若開為三乘智慧。三乘智慧攝入波若觀中。 故名為大。問云何於波若出生三乘慧。答由 實相故生波若。由波若故有菩薩。由菩薩故
有佛。由佛故有三乘。即波若為本故出生三 乘。所以名大。問三乘同觀實相。乃以實相為 本。云何以波若為本。答要由諸佛菩薩體悟
波若。然後說三乘教。始得同觀實相故波若 為本。問波若本出生三乘。應是三乘通教。答 勝鬘攝受正法出生五乘。猶如大地出四寶
藏。涅槃云。即是聲聞藏出生聲聞。即因緣藏 出生緣覺。即大乘藏出生菩薩。可是三乘通 教耶。又如法花明。長者宅內非但具七珍。亦
有瓫器等物。而名長者大宅。不名通宅。波若 亦爾。雖具有三乘之慧。而名菩薩法不名三 乘通教。問若非三乘通教。何故勸三乘同觀。
答勸三乘人同觀實相波若。不勸三乘人同 學摩訶波若。問摩訶波若何故非三乘通學。 答論云。波若不屬二乘。所以然者。既稱摩訶
般若。即是大乘。簡非二乘。故知。波若獨菩薩 法。又此波若名波羅蜜。波羅蜜者。到佛道彼 岸。二乘不到佛道彼岸非波羅蜜故。摩訶波
若波羅蜜。獨菩薩法不屬二乘。問經但云欲 得聲聞等當學波若。云何乃言。當學實相波 若。答釋論作此判。之尋文自當見也。又以理
推之。必非二乘人學勸摩訶波若。摩訶波若 既是菩薩觀智。豈令二乘學耶。如涅槃云。下 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
此乃明三乘同觀中道。豈令下智學上智耶。 問摩訶波若乃是獨菩薩法。而波若教中說 三乘人同觀實相。即是三乘通教。答若爾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