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sheng Fa Yuan Yi Lin Zhang 大乘法苑義林章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六基撰
三寶義林
[0343b15] 三寶。略以六門分別。一明種類。二出體性。 三釋名字。四辨廢立。五顯差別。六解妨 難。
[0343b18] 明種類者。有六種類。一同體。二別體。三一 乘。四三乘。五真實。六住持。同體者。勝鬘經 說。歸依第一義者。是究竟歸依。無異如來。
無異二歸依。如來即三歸依。涅槃第十說。若 能計三寶常住同真諦。此即是諸佛最上之 誓願。又云。若於三寶修異相者。當知是人
所有禁戒悉不具足。尚不能得二乘菩提。 何況能得大菩提也。又云。佛即是法。法即 是僧。乃至佛性即是法身。故言同體。
[0343b26] 別 體者。涅槃經第五。佛言。憍曇彌。莫供養我。 當供養僧。若供養僧。即得具足供養三歸。 摩訶波闍波提言。眾僧之中無佛無法。云
何說言供養眾僧即得具足供養三歸。我 復告言。汝隨我語即供養佛。為解脫故即 供養法。眾僧受者即供養僧。是故三歸不 得為一。善男子。如來或時說一為三。說
三為一。如是之義諸佛境界。非諸聲聞.緣 覺所知。
[0343c06] 一乘者。勝鬘經說。說一乘道法。 得究竟法身。於上更無說一乘法事。三乘 眾者。有恐怖歸依。非究竟歸依。顯揚論說。
善逝善說妙三身。無畏無流證教法。上乘 真實牟尼子。我今至誠先讚禪。佛地論云。 稽首無上良福田。三身二諦一乘眾。法花
亦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等三乘者。 勝鬘經說。於未度世間.無依世間。與後際 等作無盡歸依。常住歸依者。謂如來應正等
覺也。法者即說一乘道。僧者是三乘眾。彼 經意說。為三乘者所現三身名為佛寶。二 乘所修教理行果。一乘方便名一乘道法。
竟歸一乘故。雜集序云。敬禮如是大覺尊. 無等妙法諸聖眾。又云。此三佛身是差別義。 當知此中亦讚法.僧功德。法寶者。自性因
果等義所攝。僧寶者隨此修學所生。諸言 所表一切三寶。安慧意同天親所說。心無 偏黨有力皆敬。故言諸表諸聖眾等。攝論
亦言。稽首大覺諸如來.無等妙法.真聖眾。 無別簡別。故通三乘。
[0343c25] 真實者。三身佛寶。 一切無漏教.理.行.果三乘法寶。一切住向 住果住道三乘聖眾名為僧寶。大小乘同真
實三寶。十輪經第五說。沙門有四。一勝道 沙門。三乘無學已離有支。或大菩薩不假 他緣。於一切法知見無障。攝受利樂一
切有情。皆名勝道沙門所攝。皆唯勝義僧。二 示道沙門。其勝義僧。及世俗僧。於中或有 亦是示道沙門所攝。若有成就別解脫戒
真善異生。乃至具足世間正見。彼由記說. 變現力故。能廣為他宣說開示諸聖道法。 名最下品示道沙門。預流第二。一來第三。不
還第四。十地菩薩是名第五示道沙門。三命 道沙門。若有成就別解脫戒。軌則所行清 淨具足。以道活命故名命道。又大菩薩為
利有情具足修行六到彼岸。亦名命道。如 是勝道.示道.命道三種沙門。名為世間真 實福田。依彼經說。真善異生持別解戒。具
足正見說聖道法。名為示道。前異生等具 戒六支名為命道。此二沙門得名世間真 善福田。故真實三寶通異生類。或此不然。
聖道現前斷滅煩惱。內理無諍。外事和合。 可名僧寶。設非沙門。住聖道者理無諍 故。皆名僧寶。與諸沙門種類同故。若諸異
生住戒住見。亦入真實僧寶攝者。則非沙 門住戒.見類亦僧寶攝。於理事二皆非 和合。云何名僧。福田與僧寶。二義別故。非
異生福田亦真僧寶攝。若許異生二種沙門 真僧寶者。事和合故。餘類不然。於二說中 後說為善。
[0344a25] 住持者。世尊最後將般涅槃。 於忉利天安居說法。優填王等思仰金容。 雕檀為像以為供養。佛從忉利方下寶階。
檀像起立禮拜迎逆。世尊摩頂而記像言。未 來住持廣為佛事。故花嚴說十佛。前五世 俗佛中有住持佛。又餘經言。其未度者皆
亦已作得度因緣。即是舍利.遺形.及像。皆 是住持佛寶所攝。佛滅度後法有三時。謂 正.像.末。具教.行.證三名為正法。但有教
行.名為像法。有教無餘名為末法。此教行 二有漏攝者。及葉文字皆住持法寶。無漏三 法真法寶故。示道.命道二沙門中。異生具
戒.具見等類。正.像.末法能住持者。是住持 僧。又十輪說四沙門中。第四名為污道沙 門。雖非真實亦得墮在福田數中。無慚愧
僧於我正法亦名死屍。於清眾海應當擯 棄。非聖器故。我於彼人不稱大師。彼人 於我亦非弟子。有無慚僧於我舍利.及我形
像.及我法僧聖所愛戒。深生敬信。自無邪 見。亦令他無。能宣正法讚歎不毀。常發正 願隨犯數悔。業障皆除。當知是人信三寶
戒。力勝諸外道。多百千倍。輪王不及。況餘 有情。故勸有情作如是說。於我法中剃 除鬚髮。我終不聽毀辱擿罰。此出家者三世
諸佛慈悲護念。是故輕毀即毀諸佛。有無慚 僧毀破禁戒。非聖法器。自起邪見。亦令他 起。誹毀三乘不讚一乘。如是破戒惡行苾
芻。誑惑有情令生惡見。師及弟子俱斷善 根當墮地獄。如是死屍膖脹爛臭。若與交 遊共住同事。臭穢熏染失聖法財。師及弟子
俱斷善根當墮地獄。是故若無初三沙門。 於污道中求雖破戒不壞正見者。親近 承事聽聞法要。不應親近戒.見俱壞惡行 苾芻。觀前文意。初無慚者亦得名為住持
僧寶。及上座等僧像亦然。然彼經中第四卷 說。若有苾芻於諸根本性重惡中。隨犯 一罪。雖名破戒惡行苾芻。而於親教和合 僧中。所得律儀猶不斷絕。乃至棄捨所學
尸羅。猶有白法香氣隨逐。諸國王等無有 律儀。不應輕慢及加擿罰。彼雖非法器 雜穢清眾。不捨戒故猶勝一切在家白衣。 犯性罪者尚應如是。況犯其餘諸小遮罪。
此文即是初無慚僧。壞戒有見故得有戒。 後無慚者。善根既斷。戒亦隨無。非住持攝。 住持令他善根生故。法隨有故。彼令善滅。 法隨滅故非住持攝。
[0344c13] 第二出體性者。同體三寶。即淨法界真如 法身。涅槃經云。佛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 是常。常即虛空。虛空即佛性。佛性即法身。說
無垢稱經入不二法門品寂靜根言。佛法僧 寶分別為二。若了佛性即是法性。法即僧 性。如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諸法亦
爾。達此名悟不二法門故。別體三寶。佛 以三身佛為自性。如三身義林說。法謂 三乘無漏所攝教理行果四法為性。教謂 音聲名句文身。如總義林說。理謂二諦
四諦等理。此有二種。一根本智境諸法實性 故。即二空理。二後得智境變似彼故。十六 諦等。行謂三乘因聖所起二利諸行。果謂三
乘無學所得二轉依果。雜集序中。唯說根 本智境真如名理法寶。略無後得所變境. 理。唯說大乘十地因行。不說二乘因所 修行。唯說大乘有為果法。不說所餘變
化身等亦果法攝。法體如是。若別說者。因所 證理是理法寶。因聖所修行是行法寶。無學 位中二轉依果是果法寶。所有言教是教法
寶。差別法體名為法寶。通五聚法能依德 義.及以假者。隨其所應名佛僧寶。五蘊假 者.及法身義是佛寶。唯取假者為僧寶。是
三差別。三乘聖眾具理.事和名為僧寶。以 具無漏戒.見等故。能依假者方名僧寶。十 地菩薩既皆聖位多同類出。麟角獨覺.天趣
亦然。獨勝部行僧種類故。報恩經中鹿女夫 人五百太子出家修道。同一時中得辟支果。 不從師受名為獨覺。有多同出名為部行。
如上二界六欲天等。二果四果。無出家像。 於事非和。理無諍故。是僧種類皆名僧寶。 不同餘宗有漏身器為無漏依。供養及損
故生罪福。瑜伽六十四云。先受歸依三乘。 皆取見道已上。聲聞有五。一地。二智。三淨。 四果。五功德證得。地謂見修及究竟地。獨覺
有三。乃至大乘八種亦爾。唯取聖非凡。遺 教論云。增長修行者。世及出世間。我等皆南 牟者。二乘聖者名世間修故。一乘者根本一
乘所有三寶。不定種姓方便所修。若法若僧。 亦是一乘三寶體攝。法花經說羊.鹿二車 為牛車因。化城亦為寶所方便。故勝鬘說。
正法住.正法滅.波羅提木叉.毘尼.出家.受 具足。此六處為大乘故說。初四是法。後二 是僧。故為一乘方便。二寶亦一乘攝。此義廣
如一乘義林說。雖定種姓法僧二寶後不 歸大。由法等等亦名一乘。如攝論等十義 中說。三乘者。三身佛寶名三乘佛。教雖設 異非宗所明。不須異釋。其他受用自性身
等大乘佛寶。變化唯是二乘佛寶。雖地前 眾十地菩薩亦得見之。非大乘佛。彼地前 眾非是大乘僧寶攝故。為彼僧現是彼佛 故。若許異生亦僧寶攝便無是義。根本大
乘及方便修。教.理.行.果大乘法寶。麟角獨 覺及餘定性所修四法。各隨所應二乘法寶。 隨此所修無漏四法能修假者。各即是彼三
乘僧寶。真實者即前所說同體。別體.一乘. 三乘所有三寶實義。唯取聖位名僧寶。理 和以上煩惱斷滅。得道得果可貴可珍。
正名僧寶。四沙門中初勝道全。示道命道 各取少分。聖者種類是僧寶攝。異生示道. 命道沙門。雖具戒.見能生物利。是真福
田。非僧寶攝無聖道故。福田義廣寶義局 故。同體三寶廢詮辨實非四諦收。依詮顯 旨滅諦所攝。別體.一乘.三乘.真實皆通滅.
道。准下住持亦苦集攝。住持者佛寶。唯以 四處為性。舍利及像色香味觸為自性故。 法寶通以五蘊為性。教謂聲法處。葉字謂
四處行謂三業。或五蘊性。故此法寶五蘊七 處以為自性。唯有漏故。住持僧中上座等 像。四處為性。示.道命道二沙門中。諸異生
類及以第四污道沙門。壞戒有見不斷善 根。悔罪種類五蘊假者。通十二處以為自 性。
[0345b28] 第三釋名字者。初釋通名。三者是數。謂佛. 法.僧。此三種稱寶合有六義。寶性論問以 何義故佛.法.眾僧說名為寶。偈言。真寶世
希有。明淨及勢力。能莊嚴世間。最上不變 等。依彼六種相似相對。佛法眾僧說名為 寶。一世間難得。無善眾生百千萬劫不能
得故。此真實寶世希有故。二無垢。以離一 切有漏諸行極明淨故。三威德具六神通。 威德自在有勢力或。四莊嚴世間。以能莊
嚴出世間法故。此亦能莊嚴世間。五勝妙。 是出世法極最上故。六不可改異。以得無 漏世間八法不能傾動恒。不變故。如世七
珍具此六相。三體亦爾。故皆名寶。帶數釋 也相似相對是譬喻義梵云馞陀。訛略云佛 涅槃經云。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復能覺他。
譬如有人覺知有賊賊無能為。菩薩能覺 無量煩惱。既覺了已令諸煩惱無所能為。 是故名佛。菩薩地說。於三聚法平等開覺。
故名為佛。佛地論云。具二種智能覺自他。 有覺之者總有別慧。依主為名。達磨云法。 分廣經云。軌則名法。成唯識云。法謂軌持。
能持自相軌生解故。涅槃經說。法名不覺。 僧伽云眾。於理於事無乖諍故。此有三 種。一理和僧。三人已上雖方名僧。麟角獨
覺及餘聖者。設獨一出彼種類故。亦得名 僧。二事和僧。三人已上皆是僧體。從多論 故。彼國之法一名為一。二名為身。自三已
上皆名為多。如辨法事四人方成。一人白 言大德僧聽。所和三人得名僧故。若四是 僧。豈能白者而自白耶。欲顯和合從多人
故。自三已上皆得名僧。三辨事僧。謂四人. 五人.十人.二十。能所白中具足和合辨法 事故。非者和體。此法僧名皆非六釋。唯一
字名無簡別故。若置寶言。三皆持業。
[0346a04] 等四辨癈立者。略有四義。一僧祇律云。為 翻外道邪三寶故。優婆塞戒經云。若歸佛 已寧捨身命。終不歸依自在天等。若歸法
已終不歸依外道典藉。若歸僧已終不歸 依外道邪眾。涅槃.成實說亦同此。二寶性 論第二卷三寶品云。依三種義故。一調御
師。一彼師法。三彼師資。所證無量種類同故 合立一法。能證因果二類別故。分成師資。 三彼論又說。為上根人取佛菩提。說於佛
寶。為中根人求自然智達因緣法。說於法 寶。為下根人依師受法理.事不違。說於僧 寶。故彼論說。依六種人故說三寶。一大二
中三者小乘。如次信佛信法信僧故名六 種。四處處皆說。佛如良醫。法如妙藥。僧如 看者。故此三寶不減不增。
[0346a19] 第五顯差別者。瑜伽六十四說。由六種相 三寶差別。一由相故。謂自然覺悟相是佛 寶。覺悟果相是法寶。隨他所教正修行相
是僧寶。二由業故。謂轉正教業是佛寶。捨 煩惱苦所緣境業是法寶。勇猛增長業是僧 寶。三信解故。謂於佛寶應樹親近承事信
解。於法寶所應樹希求證得信解。於僧寶 所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四修行 故。謂於佛寶所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於法 寶所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於僧寶所應修
共受財.法正行。五隨念故。應以餘相隨 念佛寶。應以餘相隨念法寶。應以餘相 隨念僧寶。謂是世尊。乃至廣說。六生福故。 謂於佛寶依一有情生最勝福。於法寶
所即依此法生最勝福。於僧寶所依多 有情生最勝福。
[0346b06] 六解妨難者。初依總義。有十問答。一問所 辨三寶次第云何。答或有次第。或無次第。 同體三寶一體義分性無勝劣。故無前後。然
隨義別亦有前後。能覺.所覺.隨覺有異。 彰佛.法.僧前後差別。別相三寶次第有五。 一因果次第。由僧先修。次佛圓滿。後得法
果。二境行次第。以法為境。僧修聖行。佛果 圓滿。三師資次第。涅槃經說。諸佛所師所謂 法也。報恩經中。亦說法先。佛寶次說。後說
僧寶。四勝劣次第。諸教皆說佛.法.僧寶。能 覺彼法。所覺.隨受。有勝劣故。五隨信次第。 由先見僧威儀戒行既生信已。次於所證
諦等歸心。後於彼師亦生崇仰。故僧.法. 佛如是次第。如鶖子等路見馬勝威儀閑 寂願聞所知。既聞苦諦便得初果。後往 佛所歸仰聞法成阿羅漢。二問所歸三寶何
狹何寬。答三皆體寬通住持故。或體無別。 歸真實故。三問佛墮僧攝為非僧攝。答經 言。眾僧之中無佛無法。云何說言供養眾
僧則得具足供養三寶。佛自告言。汝隨我 語則供養佛。為解脫故即供養法。眾僧受 者即供養僧。是故三歸不得為一。觀彼經 意。佛非僧攝。若爾如何瑜伽六十說由五
種相田成廣大。第五極清淨相續究竟。謂 阿羅漢.及佛為首大苾芻僧。既云苾芻及 佛為首。如何說佛非僧寶攝。答出家外道
皆假號僧。為異彼徒。及佛為首顯佛弟子。 非佛即僧。同大眾部等佛非僧攝。化地部 說僧中有佛。故施僧者便獲大果。非別施
佛。僧不得故。佛亦得故。法藏部說。謂佛雖 在僧中所攝。然別施佛果大非僧。眾德滿 故。田非勝故。若依彼義佛墮僧攝。故瑜伽
說及佛為首大苾芻僧。既爾涅槃所說復云 何通。答大勝生主不知佛是剃髮染衣亦 僧所攝。佛隨彼意故作別說。不定說佛非 僧所收。故言或時說一為三說三為一。是
佛境界非餘所知。於二說中應求正理。 四問佛.法.僧寶勝劣可知。何故佛.僧.損殺 成逆。於法毀損不成逆罪。答佛僧苦生。
化二乘以說為逆。法毀誠重。導菩薩而立 逆名。薩遮尼乾子經說五逆。第二謗三 乘法定非理法。障礙.留難.隱蔽.覆藏。第四
方說出佛身血殺無學等。般若法花亦言。 謗法當墮十方無間地獄。故為菩薩法亦 成逆。五問三身損化得成逆罪。僧寶殺因 應成逆業。答法報無損。但化稱逆。無學福
增。逆成唯果。理實說僧過尚得稱逆。況殺 有學命而非逆罪。出佛身血尚得逆名。毀 謗法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