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Neng Xian Zhong Bian Hui Ri Lun 能顯中邊慧日論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能顯中邊慧日論第四
苾芻慧沼

顯正

[0439a12] 佛性不同 有無差別 闡提  聲聞 不等  三身無常 決擇

佛性不同

[0439a16] 經論佛性不過理性二行 隱密理性佛性論 佛說佛性佛性即是人法二空
真如真如無能通達 虛妄涅槃第二十善男子佛性 陰界非有第八
如來祕密清淨佛性常住不變三十 眾生佛性猶如虛空廣說 三世虛空無故三世佛性
三世通有無漏一切萬行三身無漏正生有漏 無漏正名佛性有漏假名佛性
種性習種性楞伽經 如來藏具足熏習無漏法不空 如來藏涅槃三十三眾生
非有虛空兔角何以虛空 兔角無故是故 無故虛空二十六
阿耨菩提有了六波羅蜜佛性第十二如是佛性五陰乃至阿耨 菩提般若三昧大悲三身
菩薩淨行瑜伽菩薩地 伽耶山頂經處處隱密 塵勞如來涅槃三十三
如來阿耨菩提一切不善 佛性涅槃二十二一切無明煩惱 佛性何以佛性因故無明
煩惱五陰楞伽思益五逆 菩提入大乘論第二煩惱生佛顛倒解故煩惱
佛法以此故知不善煩惱 佛種何故佛種金剛 文殊師利世尊云何無明
佛言文殊師利無明無明 無明無生無生無染文殊 菩提無染清淨光潔文殊
我見事故無明是以不二即由無明清淨清淨不二 名為菩提莊嚴論
法性別有諸法是故如是說煩惱即是 菩提中說無明菩提同一 明法施設菩提旨趣
正思解脫 正思觀察如是 解脫出離出離
亦復如是佛性可解 經論說理通明 真如說理菩薩行
涅槃二十二菩提信心 菩提無量信心 果位
四德三身理事楞伽經第七 大慧如來不善 六道生死因緣乃至如來藏五道
大慧阿梨耶識如來藏無明 七識大海不斷有漏體能如來藏大慧
如來藏不在是故 如來藏不生不滅說理第八 阿梨耶識如來藏轉識
具足無漏熏習名為不空正行勝鬘經二種如來藏 如來藏一切煩惱楞伽
如來藏世尊不空如來藏恒沙 不思議佛法楞伽經如來藏 不生不滅具足熏習無漏法
如來藏乃至不得一切苦 得證一切煩惱一切 苦滅道行第四
佛性一者地藏二者 自性清淨心修行無上道二種 佛性得出佛性得出乃至
諸法依止 涅槃聖者 世尊如來如來藏法界
自性清淨如來藏諸法依止是故 如來藏 如是何等煩惱何等如是如實
名為何等諸佛何處具足如是不空二種如來藏 迷悟性相
大乘論性相流轉還滅 不違佛性論如來藏 如來藏一切眾生
如如如來攝持 眾生如來藏即是楞伽為生死因 有漏如來
煩惱眾生不見名為 如來藏果地一切 恒沙功德應得不空
通理佛性 所謂 一應加行三圓滿
真如應得菩提心加行菩提心 起行圓滿圓滿福慧圓滿恩德三性三性
無性如來涅槃第三 十六染淨因果通名佛性七眾 善法不善方便解脫道
次第佛性如來 應得應化身可通 涅槃經
為了為了因故有如 應化為了法身瑜伽論 他性自性真如因果
不能煩惱非有後生應得 有如必當法身應得
佛性論必當應得 勝鬘如來藏法身據有 無性法身
中說因位名為 果位名為因位如是法身名為 正因正生何以得知佛性論
一佛信樂法佛 信樂有為信樂性得佛性為了 正因正性信樂加行為生
法身四德信樂加行 為生報身真如 涅槃第二十眾生佛性二種
正因諸眾生眾生眾生名為眾生五陰名為眾生 波羅蜜乃至佛性無常
佛性佛性論第三復次二種一者二者如來清淨乃至法身清淨
修習信樂大乘報身 功德報身淨德 佛智修習般若禪定
修習菩薩大悲真如 法身涅槃二十七善男子我所演說 涅槃所謂佛性佛性不生涅槃
故我涅槃十九涅槃 三十七 六波羅蜜三十三是故
涅槃唯有無有法身涅槃 故知真如法身加行 圓滿正因法身為了為生略明佛性不同

有無差別

[0440c11] 論理無二不生涅槃第二十 闡提菩提心佛性一闡提不得一闡提菩提
不得名為無常菩提心非理佛性 理性闡提不斷處處 二種有漏無漏二種性有無
不定有漏一切有情種子現行 不成無漏現行凡夫不成種子有成不成瑜伽論五十七
那落迦種子現行成就三八 現行不成種子三根現行 種子不成般涅槃成就
涅槃不成現有 現行不定無上依經佛性論 眾生一者
涅槃涅槃涅槃生死 大乘第十四眾生涅槃諸佛不能般涅槃神通
自在涅槃貪著生死不信大乘 作業果決二時即可 不得自在涅槃
佛性論分為因故因緣不由二事因緣 闡提涅槃應得一闡提
故知因緣觀 佛性正因不定聚眾 二種一見世間二見涅槃寂樂
邪定聚二業佛性論涅槃 不能闡提菩提 不能白羊第九
佛言善男子一闡提其餘眾生 悉皆作善因緣聲光毛孔必定阿耨菩提闡提
佛性涅槃第三十生死 人中善男子即是
戒經地持論 菩薩地無性種性聲聞地 決擇分顯揚佛地論有無
涅槃二十六善男子 雖說一切眾生佛性眾生不解 善男子如是語後身菩薩
不能二乘其餘菩薩 佛性如來如來如是 眾生云何一向三十二
香山中有忍辱非一 名分佛性不為 分別忍辱不得明知有無
不同理性如何眾生由此道理彌勒 諸菩薩諸眾生有性有無佛性論闡提
無行無理清淨 即是理性論文前後相反

闡提

[0441b08] 楞伽經瑜伽五乘第五闡提 無性闡提一闡提 樂欲生死阿闡底迦
樂欲不樂涅槃不斷善根 癡所覆大悲菩薩大智大悲 熏習阿顛底迦名為畢竟畢竟
涅槃無性久久 成佛不成經論不同 楞伽經
闡提焚燒一切善根 眾生界大慧云何作佛 焚燒善根善根
眾生無盡總是有性大悲 名為無性種子瑜伽論第三 畢竟無性無上依經佛性論涅槃
無上依經阿難世間中有 眾生一者涅槃 涅槃涅槃生死二者我法
不生渴仰誹謗大乘乃至闡提不能 無性有性邪定聚 邪定聚作佛有性
如何差別中說第二 闡提因位無性佛性論 定位定位非凡進退而是
佛法內人大乘因此佛說 無上依經無性第二 不能無量
得出涅槃第九不能菩提 因緣乃至假使一切無量眾生一時成就 阿耨菩提諸如來亦復不見一闡提
菩提第三十善男子生死大海亦復 如是煩惱發意乃至 廣說第一三惡道第二
善友信心第三善友善根得名 無退第四善根
沈沒善友乃至四方四方沙門果第五沈沒善友 辟支佛自度不及眾生名為
第六沈沒善友所謂菩薩度眾生 煩惱第七沈沒善友
得出乃至前進得到彼岸高山 安樂常住大般涅槃三十二大意 少有第三十
說不定發意生死三十 說定不定心業不能 得出何故不能善法有無
諸佛出世不見無性一闡提名為 非一闡提何者人為
舍利弗 須陀洹如觀四方斯陀含 如觀阿那含加行三乘
猶如神龜水陸惡友名為 善友善根生死第一人中
畢竟有性暫時 常言差別 如何文法差別
七眾 故知不定
無上依經等第有人 佛性論闡提涅槃 定性只是
如何一中 即是無性涅槃第三十第一人中 闡提人為
無上依經之中第二有性 涅槃經第一 楞伽經無性經論說不定
涅槃經無上依經莊嚴論 楞伽經有性瑜伽顯揚 無性畢竟由此涅槃第三
十三一闡提善根善根相續 不斷阿耨菩提有性第九中說 枯木敗種龜甲乃至一切
不見闡提阿耨菩提無性 經論有性

聲聞

[0442b03] 菩薩瓔珞經第十四三道三乘 菩薩三乘辟支三乘 聲聞三乘菩薩菩薩
菩薩辟支佛乘菩薩聲聞乘辟支佛 三乘辟支菩薩大乘辟支佛菩薩 辟支佛菩薩聲聞乘聲聞三乘
聲聞大乘聲聞辟支佛乘聲聞有無國土行願 諸佛菩薩變作三乘入大乘論菩提
資糧論說法華經授記佛菩薩變作 聲聞入大乘論第二問曰羅睺羅 菩薩云何聲聞阿羅漢答曰
名聲阿羅漢何以一切 眾生阿耨菩提名聲一切人天 修羅供養名為應供菩薩化眾生
聲聞阿羅漢問曰聲聞 聲聞菩薩法華經 舍利弗五百弟子菩薩當作
一切聲皆是阿鞞跋致菩薩不退轉 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