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Zhi Guan Fu Xing Chuan Hong Jue 止觀輔行傳弘決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止觀輔行傳弘決

[0141a05] 虛無名教文字古先乘時聖賢言詮結集知幾領會一二窮年默坐白首滿若是悟入色不異空本末章句嗚呼大教陵夷若是文字總持智者大師降生橫流龍猛作古中觀師宗建言以上歸趣灌頂公引記述教門戶牖自此法華宿復次天宮谿卓絕天機獨斷沿湛然谿傳燈止觀二門萬行圓頓一以貫之二百不無同異旁薄今人錯綜所聞隱括即行所聞一真[-+]。岐路始終淺深隨類建言遠方請益孜孜庶幾末學上乘君山除饉普門永泰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一之一
[0141b11] (信教顯教 何所不立何所 妙行教行
審理 通觀案文 為首先見) 。

毘陵沙門湛然

[0141b19] 問曰有何因緣緣起師承 胸臆師承
未見後代展轉 行解關節宗要
建立使來世 以防呈露 隨順 大悲心利他行之一前後
第一二十第二圓頓不定第二竊念第三本題
止觀 第三人相第三 第二一往 始末第三
治本不須所聞經論胸臆有所釋經今文正說第三流通
序分已去正說第二 合為竊念 竊念
引證聞者其所正說五意 生起三分四料簡解釋
聽聞合為 次第發起 歸敬而已 正說文中以為
正觀果報以為正宗教化流通 既是歸寂 三學以為三分 何不
所聞以為 人法以為 正意不得以為
以為 圓頓言依正當引證圓頓 設問三昧
第二故第 佛經故知不異引證 引證 名次對治本文使止觀
便 未可是故廢舊次第 結集傳述所聞法體 有無次第所以
改稱摩訶二義一者 小止觀二者梵音兼含 摩訶三義大多 四教比丘
三觀正當題旨空義 是故兼含一心三觀 若爾圓頓摩訶圓頓
以是 知止二字無非摩訶即是一心三觀 止觀故知總攬一部以為
大意終於無非摩訶止觀 題名大意 故知別自因果能所 摩訶定慧何者發心
自行自行大綱 既有能化有所略舉 能所 釋名正觀自行果報
自行 三大 是故序分
集經五事既是 所聞 二字二字 靜觀始終正觀十法莫非
止觀一部以為所聞 法華經本門無非妙法真實 聞者聞人 故云聞已
後代 十年取代更為弘法世世 故云 著述當代盛行禪門衣鉢
止觀二字 一部定慧一代教 法華經不思議
滅絕寂照南山 南山 智者二字即是教主
王道初生瑞相法名智顗 出家 菩薩戒即為立法
大王名曰總持 佛法稱為智者後說故云智者說教一時
長短唯一 弘農華陰太祖起義關西至大司空
帝位玉篇 加工本無 是故加之開皇年號
匡正壯盛 玉泉寺太平 宇文二十大師
十八出家 太平二十受具 律師律藏明元 光州禪師受禪二十三
太元年三十 年初天台年三十 修禪十三 貞明開皇十一
一音玉泉 西方僧伽藍眾園 通名精舍此間有法法度
十四五十七玉泉 止觀分齊時分 始終開演稱讚
慈心大雨 生法無緣慈心無依 樂說不窮位居五品乃是 無緣大論第五四法
多聞巧言諸法人心 不如法不正譬如雲雷 (其一) 多聞智慧便不能 法寶譬如小雨
(其二) 學問 智慧不能說法法師無慚 譬如雷雨 (其三) 多聞廣智巧言 諸法人心行法無所畏
雲雷 () 多聞說法 大師第四法師 不窮樂說
諸法稱說名字 語言必須樂說 一法中說一切法一字 中說一切中說一切
差謬故知皆是樂說雖是 不窮 法輪 行門非要
第七第七 不復三大 灌頂止觀 首尾智者涅槃
可知增上慢 知人無生忍四禪比丘 如此 二乘三教菩薩
偏圓思議 三大三略 以為信行 故云法輪
故云 前言義通別語止觀 通語 十三不同不出師資
人法中止師資所聞 聞說 所聞法如 覺如無餘可望
三部不同名為 名為 承付如來大聖無由 二十三二十三無由
第十三第十三無由 止觀金口梵音
斟酌不可 酒漿濫觴 根本大經香氣 停留猶如滿月
有種末教 滿月如來 隨機弘宣佛化 根源根源增上
流失邪說大乘由是 慧文龍樹二十三繼踵 實有可信
大論第二保志一行得佛自然第十五阿若 亦復
大同那先經成道 一切法法華佛智無師智太師 太保
分別字書作別至于定光佛菩薩名曰 乃至定光佛散華供養 讚歎無數劫
九十一 當作釋迦文乃至虛空 無生忍
二義論語學而其次
不論久遠因果 相似二義 句末 句逗甚為
第二豈可第二 法門不可 不二 滿稱為以此因果
承元法門 事理因果證法 水大
天真師法 成法造作天真證智 故云 出於使
行人 元首 傳法展轉傳人
一期師宗龍樹大覺降魔 當天滿 兼備師資
情性神明凡情真理學而覺者 德行覺者大明
如是十號具足種智三惑 滿 大覺四教不同
大覺故世 滿是故阿僧祇 無量阿僧祇俱舍 二十增減一中八十增減
金光明梵天天衣 四十以為小劫八十以為 二十名為大劫如此劫數
修學菩薩 萬里大方周四滿 芥子百年名為 無數阿僧祇正意
廣明降魔調 外道降魔天魔苦行其所 異化人中 修禪
行者天魔成道降魔 天魔 丈夫戰死 比丘樂於林藪
可畏杳冥天魔圍繞不以 真道所行不明 最勝滿魔王
當作金輪七寶四方 無比無道 老死無利安坐
空閑不見 馬步獼猴師子 持刀哮吼滿空 (云云) 。大論
淨居天魔難 天魔退乃至鐵圍不已觀佛 三昧魔王先令 太子不能忿
便領軍主將大論 魔女身為不淨足以樂意 三僧祇修習苦行菩提
天主 何為手指 當時地神乃至梵世天魔
不動三昧無上道鹿苑既成略舉驗證 天真功用鹿苑大論
波羅奈入山遊獵鹿 鹿七寶釋迦 菩薩提婆達多菩薩鹿主見 大悲心直至諸人
鹿忌憚 鹿白王 小事一時鹿死苦當差 每日鹿於是
調達中有鹿 分當 使死者 思惟
嗔怒菩薩白王大王仁慈今日天地曠遠控告菩薩不理若非
當代思惟既定 鹿母菩薩鹿眾人 自來白王
鹿自來鹿大王仁慈 無有鹿 若非不可
無異不久不免苦厄無量 即從座起說偈言 名曰人頭鹿雖是畜生名曰鹿
為人不以為人今日 一切無畏施鹿安王鹿所居鹿苑此時轉法輪是故
說文黑色山形 屍陀
聖靈所居靈鷲三十一 比丘久遠同名靈鷲有餘汝等
廣普仙人有神 得道羅漢所居五百 下生淨居天 此間身入
拘尸城阿夷跋提河 四方名為 上合名為中間
涅槃猶如白鶴 中阿含牛角娑羅是以 拘尸那城三角故云 若爾牛角是以
牛角娑羅娑羅西 堅固名稱故知牛角 三角最後涅槃二義 師資相傳正意
明法迦葉佛滅後付 金口展轉相承 人法
先人金口付法藏傳七十 阿含婆沙論 舍利結集三藏長阿含迦葉 畢鉢羅闍維
迦葉舍利中分 人天人中一分分為阿含 阿含涅槃末羅
波波摩伽陀 民眾婆羅門 釋種毘舍離離車摩竭
闍世王各自念言般涅槃舍利國中四兵婆羅門拘尸城
問訊末羅起居 相宗無諍 如來國中般涅槃無上尊 請求還本
供養受教 末羅誠如 滅度國內人民供養遠勞諸君
舍利不可得國王 吾等 四兵在此不惜身命 遠勞
諸君屈辱如來不敢 舉兵畢命 眾人長者佛教
法言心服仁化一切眾生 舍利共相殺害如來所以舍利 當分語言 均平可分舍利
(云云) 。 舍利以為八分第九第十 上天供養阿闍世王先令 明星時分舍利
奉送有餘畢鉢羅眾人 供養 結集三藏大迦葉舍利 使阿難修多羅使毘奈耶迦葉
阿毘曇論藏婆沙 緣起問曰世尊舍利弗五百
諸法甚深無能如來 化作比丘若爾云何迦旃延 尊者解說
流布歸於故云尊者 甚深無能迦旃延云何 有利三明六通八解脫
所願釋迦之中阿毘曇 世尊處處教化說法尊者 揵度釋迦滅後六百餘年北天竺五百 應真撰集世尊第二
知言 迦葉部分三藏教二十 正法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
八塔龍宮禮佛上天 禮佛僧伽梨 軟泥阿難阿難持法二十 比丘法句人生歲時
不如覩見阿難 慘然人生歲時 生滅不如覩見阿難
無用門人 恒河門人 其事世尊涅槃
迦葉入滅不見尊者 何所歸依尊者默然三昧 分身上天下地商那和修修造般遮于瑟
精舍二十 弟子不識舉手空中甘露 百法不識語言目連不識 諸比丘不識不識
七千本生八萬毘尼八萬毘曇 不識去者法門弟子始覺神異 羅漢弟子入涅槃初果
出家受戒第四說法 由是不敢閻浮提 四果滿 初果
羯磨四果彌遮迦滅法 難提尊者緣起 其事十二自持前行
何人答曰智人何等 集論一言 三歸婆羅門
加之多云得罪 信佛加之 生天入滅不動
比丘比丘六十比丘乃至暗中 放光取經富那奢馬鳴
佛法二諦世諦 無我剃髮以為弟子賴吒和羅之中無常苦空
無我聞者悟道五百王子厭世出家 不行月氏征求金錢 請和馬鳴慈心月氏歡喜行禮
尼乾剃髮王女 再三小人 使王英海歸
懺法 王因
說法由是 復出 無我所行邪見消滅
龍樹天下無敵謗佛經 作法接入 佛經佛法因而出家降伏國王
外道外道通化蓮華 蓮華外道大悲 方便明天地理饒益世間
莊嚴論一切功德法門三大無畏 第一義中觀論其一 小乘我去
蟬蛻提婆大自在 瑠璃大有 必得怒目提婆
精靈黃金瑠璃 便眾人屈辱神智本無
屈辱明日 肉身施設 希有何不提婆
歡喜 不假信受 如願神理交通唯一 外道瞋恨
不絕三衣 無常 業受憂惱入滅羅睺
初一外道隱密難解龍樹 便提婆羅睺羅 分別外道沙門釋子神智乃爾
舊知僧佉難提 羅漢轉輪王 涅槃羅漢辟支佛羅漢 不解兜率天彌勒彌勒
以為瓷器瓷器 難提彌勒僧佉
乞食行為第一 第一見法實則涅槃 於是請進 慳貪
齊整 鳩摩羅馱童子 斷事美名一覽人名
犯重化作火坑懺悔 阿羅漢清淨律師 大城不得五百 出家五百不得道果
摩奴羅三藏分地 恒河天竺人邪見 恒河天竺人
鶴勒師子師子殺害眾僧 師子變為
金口如來黃金色身口業 記問尊者為何 依屬不得
聖人第四 第三第二是故聖人 不立髑髏得益
說文 法人親近賢善聽聞正法來世華氏國有白象氣力勇健怨敵
有罪精舍比丘法句 善生便柔和慈悲 後付罪人不害而已
共謀 白王精舍 妙法是故 殺害惡心
殺戮惡心殘害以是眾生 之類不定畜生聞法 善知識婆羅
髑髏婆羅門髑髏 甚多華氏城遍行經歷多時 便瞋恚高聲唱言城中 作惡名聲諸人
暗鈍爾時城中優婆塞毀謗 貫穿便 不通 時婆羅門優婆塞髑髏
不異何故差別優婆塞 人生聽受妙法智慧高貴 聽法善分以是 不通往昔不曾
優婆塞聽法髑髏供養 命終生天大法大功聽法 髑髏供養生天至心供養 聞法既有如是法令
後世展轉致使龍樹之後 由於從此止觀即是傳人言說心中 所行大師得所
所行 無行何以不空故知 所行後代違言所以一部
行相別傳心要三部 便無用面授但是 安心觀門自足此後
蒙面之外何所 遺囑止觀不須傳授 為人
正言面授不周故知 大師止觀隨機面授後代是以 臨終殷勤遺囑別傳智者
傳法金口從前向後 向前龍樹 便智者明德初生 室內
不成父母 自知玉篇目珠 珠子行法陀羅
律藏大賢法華經宿緣 禪悅怏怏江東 光州慧思禪師飢渴 既是邊境兵刃
涉險初見靈山聽法 宿緣普賢道場 法華三昧行道誦經 諸佛藥王菩薩真精真法
供養豁然入定法華 非我不識法華 三昧前方便陀羅尼 文字法師不能
說法人中最為第一受法 指南受法南岳金字大品 命令於是 懸河有理
三觀用以可謂 法王律師 律師
禪師所生法華 武帝 至少
第四文帝 智者 南岳 傳燈最後
國有利益 共法二十七 法華經一日 公卿大智
論說次第禪門 爾後徒眾得法自行 可知群賢 天台仙宮息心
僕射勸請 京師三藏佛法兼之 濟濟
直指東川于時 九月天台禪師佛法雄傑道俗
豐縣調民用 薪水爾後僕射 禪師創立天台宴坐 敬重書疏
十二書疏五十信物國清百錄安禪五品 臨終不出禪定端坐
故云安禪開皇十五十六天台十七王敦 石城徒眾大王使 知命在此前進
口授遺書蓮華香爐如意 大王芳香不窮如意三衣 唱法無量壽二部 官等二十五石像
光明滿漱口十如 十法界四教三觀四諦六度十二 一一法門攝一切法最後
最後善寂 慈悲 宗仰種善根功德
雖然 破除疑惑六根 位居五品何處師友 觀音來迎宗仰
波羅提木叉大師四種三昧 重擔三毒 四大業縛魔軍調 禪味
無為大悲大師可作 即是故知 依止於是維那人命 鐘磬正念氣盡為期
云何哭泣跏趺三寶三昧十一月 二十四未時端坐入滅滅後祥瑞
別傳即是觀行首楞嚴定入滅五品可信大師生存 臨終觀音來迎隨機 不可一准故經云引證大師
隨喜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 六趣四生眾生一一七寶衰老 將死六神通不如隨喜
千萬第六第五五品 文中隨喜第五校量最初 今文小乘 經文。故云
五品小乘最多大乘極少 最小第五大師 第五法師品 名為使使使
如來大經大師有人煩惱性能如來祕密 五品六根 無明煩惱得名觀行
相似祕密智者明智 南岳德行南岳行證博物中岳豫州華山西岳同州
泰山兗州恒山北岳冀州衡山南岳荊州以此山上天象五帝
大師俗姓李氏項城兒童 入道 法華經情深未曾 獨自無人
日夜悲泣是非所居 穴居乞食 頂禮不休 滿行止不能忍心心力
消滅平復如故普賢白象摩頂 自然自然 有如肉髻法華三十 十年之中不輟
發心善知識慧文禪師 驅馳僧事坐禪精勤 反觀不可得觸發 根本禪三生行道
上堂 在世滿證道法歲 深重 法華三昧大乘法門境界明了通明
成就從此以後 不疑今文大小法門方等所聞
南岳慧文南岳 德行未見國號 高祖渤海大夫之後
相州 北齊故云獨步河北 淮南行化而言所知
所知相承第一多用七方便小乘七方便智者未曾有七方便
第二多用諸法無礙第三多用本心三世本無真性 不動第四多用第五多用
一如第六多用內外 中間不可得清淨五處第七 多用覺心三昧滅盡三昧無間三昧
一切法無分別第八 安樂行第九次第如次 不定六妙門圓頓 以此相承法門慧文
大論 所行法云所知 師法不知 不知智者觀心論引證
高祖智者所指 南岳慧文祖師龍樹曾祖爾雅王父
王父曾祖王父 王父高祖王父最上 龍樹高祖 可通
以為高祖建功 龍樹是故智者 高祖假設
疑云龍樹法門不同 建立安在天竺七十付法傳
龍樹大無畏十萬中論 大綱五百長行注解關中法師中論河西
七十真諦西方 此間傳略元康此間青目名為中論後秦
無著順中論後魏菩提 餘者羅睺法師 中論真諦因緣一品四分
菩薩般若燈論波頗三藏 十六河西七十 非獨青目青目 故云論文龍樹本文
龍樹 止觀建立 所生建立我說即是空
假名中道建立四句 前後斯文同師廣雅相合
不二名為 下去皆然 即此所行
云天元氣兩儀 俗名星名
分野三台本名 升天後人故云 天台南岳靈王太子
左右改為天台 所以 其所 未知西方風俗名為
父母預設 使風俗名為 所居南岳傳授 故云示教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一之一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一

毘陵沙門湛然

[0150a10] ◎行相 說文木階 大經第八化度諸世間種種
差別大論四十譬如 八十八譬如 漸漸向上
正應 升高人天實相金剛
大經二十二金剛日中 不定金剛三昧亦復如是大眾 不定大論三十八玻瓈
諸法無常 一行理應 同名不定金剛玻瓈
大論五十九金剛帝釋 修羅閻浮教法圓頓
圓融圓滿頓足全無 名為二十五
方便十法 下文騰空萬仞 故云不二行人修行
不二三根止觀 不同圓教 根性 三根是故漸次不同一日
一月一生第十判教初發心 乃至故知行解
不定有人 廣解前生 實相
故云解故難解起行難行易解 為難解理 十三
歸戒二禪無漏慈悲實相十三三惡第三 二乘合為三不
開合十三十三實相不同問答 漸次中有十二不同即此
不定漸次 不定故云圓頓不定 第二不定 不定漸或不專一法
不定方名 不定 不定前後 淺深淺深事理
界內事界真諦俗諦 止觀諸法 行相不出如下安心
不出 世界如初 陰入陰入第一義世界 第一義如觀真理而已
第一義以為止觀 正用 真理
息止 不同故云不定料簡不定 料簡疑問 言教大乘實相
同名為止何故行相 差別從然不同 行相各別何妨何妨 漸次應名漸次不定
相對圓頓同異今文漸次 不定不定 不定十二 不同分別二乘無漏而今
無漏而言 無漏 總合一中無漏本位離開善惡禪定
慈悲十二無漏慈悲應有三不 不定十二不同行相不定
理則 圓頓不須 不同不同從此
大乘不定不同 差別差別 云何
是故云何名為 同居二義 是故不同
對於不定行相 二相 舊名何故
差別同義 不同十二無漏 并不十三 漸次不定差別
不定實相 不同故云 不同無為法不同 差別不同無為法
無為分別故云差別羅漢 無為分別諸菩薩無為 分別所以分別無為故云無為 第二漸次十二不同不定
中有不同總有十三不同第三 本文第二本文可解十二 十六十三開會 十二無漏十三約合無漏不定
無漏慈悲不違 慈悲開合隨便不可一准 無漏三觀無漏空也
聽眾未曾 實相實相如何 不同不可一宗教門
不可漸次有無 不可使善惡
十二不可實相 十二不可第二本文無漏 十二以此三觀
漸次十二不可 即是即是三途何故 何故使以此為止觀
善惡止觀不同十八 止觀常住
不可不同 十行時長別教故知行相南岳
天台圓頓不定南岳大師四教南岳 何者智者南岳用大
四十二以為歡喜以為 以為南岳四十二 字門大品經亦作三教
三教大品文中處處故知 南岳四教四教南岳慧文 禪師大論大論釋經三教 傳來久矣天台分別
四教授與自今 自行影響三昧天機 聖旨是故
四教止觀名字八教 永別八教中指華嚴鹿苑 不定在前料簡但是
借名祕密為難正意 圓頓止觀實相 真實即是止觀
能所止觀一色
中道中道法界法界止觀止觀 不二境智屬於 能緣寂照山家教門中道 二義斷常二教二者佛性
二教佛性分權 故云無非中道世人 以為無情共許中道無情 驚心使
不惑一者佛性 三身不可應身三身 法身無情二者三身 法身遍一切處報應未嘗
法身法身二身常在故知三身 諸法法身法身三身 事理從事無情理則
無情非情是故無情四者 依正理智即是 如常寂光法身相稱
約教有情非情證道 不可真俗 不二可知一切萬
法攝屬於無餘 心體草木無情 迷執佛性
隨宜四句分別隨順悉檀 三教 淨名眾生如故一切法
教權教權理實 無情淨名 如草木瓦有情眾生一切
唯心一塵具足一切眾生佛性 諸佛佛性 四弘中略中略
四念處四諦一念心中 十界名為苦諦十界名為集諦 涅槃名為滅諦菩提名為道諦 法性止觀結體
不二不定引證引證前已二重解釋引證 第二從此佛法
引證 由此引證 舊經第五賢首品中文
深義淨德賢首菩薩菩薩十五五言 今文菩薩生死不能二行生死
初心云何圓頓不可不為所動不退 不動一念極少
無涯無際高岸 如來不能玄妙 不能凡聖 從此菩薩建立眾生
十五賢首六百九十二七言 三十圓信六十 相連修行六根互用因果何謂
三障即是三德 圓信起信如法第三舍衛江東水深五百
剛強欺誑 問訊佛化人從水上 眾人有人水上 道術化人答言江南
在此樂欲他人水深 便度生度數 佛化如是
即是三德三界三道三諦既是應須觀智 成為三智
三智三觀瓔珞卷云爾時 菩薩白佛 一切功德十四那由他
能不修習菩薩 佛頂一切十方佛土 佛菩薩文殊普賢 金剛幢金剛藏善財童子
菩薩三觀法界諸佛自性清淨 菩薩 觀法汝等百萬 修學如是法門若爾
三觀經文百萬 修學首楞嚴經中道乃至凡夫能信無明
三智三行乃至老死如是說十二支一一三觀能所 瓔珞第八入定分別 三觀不見入定十方無量
世界承事供養一切法名為具足 是故三觀滿名字 攝一切法如下
中說三觀文理 三德何故圓信三觀 深廣三德三觀
般若 法身般若解脫 即是法身究竟即法身清淨般若自在
解脫般若解脫即是 起行是故得名不同三觀 深廣圓行一向
不一不一 行相中道 但是不為 名為不動故云
不見即便中都 三諦三德一切之中一切阿字 具足一切諸佛功德功德不出
故云一切究竟莊嚴中有 一心三諦莊嚴一心 莊嚴至此外用自在故云
正受功德功德 功德中有 可知六根六塵十方
有種正報。經文男女 身等即是依報 正受夜半
長阿含經二十二閻浮提 婆提日沒瞿耶尼日出夜半 次第四方閻浮
西閻浮西西單 西日月日出四方 如是三諦三觀
建立名為玉篇 [*] 。 [*] ()
名為自古 無緣 龍王說文
大能春分秋分管子 蠶子大滿天地 功用華嚴娑竭羅龍王
有所廣明 金剛四洲 無明 名為四十等覺妙覺
應從乃至等覺法身 等覺最後 高下四句四門 得益不同故知
建立不等方言龍王示現自在金剛 周遍四天下種種莊嚴
() 。

兜率  四王
海上金剛  
  隨感不同
化日月光  閻浮
四王  
雷震不同差別  梵音妙音
妓樂天女  四天
人中海潮音  八部所見各各
不同差別  香華瞻蔔
摩尼寶幢蓋  如意珠
北越瓔珞瞻蔔  南閻浮提清淨
不同  菩薩自在

[0153c04] 現身說法放光慈悲如是三業令眾生所見各別莊嚴建立 差別不可思議一心三智
法身名為莊嚴名為建立 法華定慧莊嚴以此度眾生度生 初心
初發心不同六根 乃至等覺名為中心妙覺名為後心
四念處六根互用 二種如法真如華嚴 華嚴即真華嚴
如何如來殷勤法華妙法法體同體境智即是不輕歡喜何者方便品
不出權實 佛智慧甚深無量甚深無量 乃至諸法
實相諸法實相 不須故云殷勤 長行身子世尊何故殷勤
成道 四十二真實 五千後方五佛 開權顯實故知開顯故云
殷勤第二身子領解歡喜 故云聞者歡喜 所行 求法悲泣
常啼西薩陀波崙大品二十六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薩陀波崙菩薩雷音 所行菩薩行須菩提云何般若
佛言菩薩般若波羅蜜不惜 身命名利空中善男子從此 飲食晝夜寒熱 左右
往來五道不得般若波羅蜜菩薩 般若眾生 大明菩提空中
三空信心親近供養善知識善知識 三空種智歡喜於是 受教念言不問向何處
啼泣 中有過去諸佛般若時亦復 五百由旬眾香
曇無竭菩薩三時般若供養 不退往詣般若聞已歡喜 何時無量智慧無量 三昧現在於是便
(云云) 。善財善財童子託胎七大 七寶樓閣自然周匝 七寶善財高二
內五滿 七寶互生以是因緣婆羅門 相者善財善知識漸漸
所見知識先發菩提心 善知識一法新經第五 彌勒第五十三文殊普賢不復
一法故知即是 是故入法界品 (云云) 。藥王 藥王菩薩寶藏發願療治
生身名為藥王日月 明德一切眾生佛滅 供養一切眾生菩薩供養
莊嚴千歲 無量阿僧祇發菩提心然後發誓 權實普明得名
未知仁王經大論名曰須陀摩王方音不同仁王國王太子 登位外道陀羅
王位九百九十九北行萬里名曰普明一日飯食沙門 普明七佛百法
一日二時般若八千第一法師 眷屬非常眷屬得法 得空平等三昧法眼小乘 依正七佛
般若小乘空義 不共是故一日捨去明理 金剛經四句偈捨身 千億
不能般若一句如法頂戴荷負多劫猶存豈能 般若
說文一說 常啼 之內一說以此
可見上來 圓頓三昧不定為何 本意是故
不定三義 不可故云略舉 三義無量義 六經正意
華嚴 淨名華嚴漸教 下去不定 相似豈可全同
佛樹道樹菩提樹從此得道 證得擇滅離生法名 斷德覺道真道
覺道智德滅道四諦 滅道三轉 智明十二
一者轉義四諦輪轉 輪寶法輪 煩惱安住大千
大千俱舍四大日月 梵世一千 一中大千同一成壞
無二大千天地 之中四諦理體故云不可說名為
八萬諸天法眼淨 故云天人得道不虛可以世尊 佛寶法輪法寶人為僧寶故云三寶
現世不定顯露不定 大小小乘 四王聖語四諦 不解毘陀羅不解
梨車四王聖語 不解能者不解不能 云何一音演說種種
若干眾生解說諸法不為 一音梵音大會中有世尊以此四天不同
眾生 說法眾生變形 不須是故不同大乘一音 起信圓音八十
一音莫不獲益 非一切音一切 不定華嚴楞伽如來 六十四方便
歡喜不定 三界可畏即世歡喜 為人厭離對治
斷見第一義不無 四教本無 諸法無我結成圓頓無我
善惡不無 無我數論三藏 通義不然不用大品
大論八十菩薩云何修行差別別語有言有別初中後三學
名學何故 次第諸法次第般若 一切法四禪乃至第一義空摩尼珠
摩尼寶所在一色 如意不同大論 華嚴如意並列
摩尼珠瓔珞如意珠瓔珞真性習性 理性諸法
發心道場初發心 法輪八相成道分身 法華華嚴
鹿苑 不信不信圓教而是別教亦復
不信 不定不定法華 人從漸教法華 從不法華何不
不定法華 可知方便大經 十三佛出十二部經乃至醍醐般若
中間次第次第 第二十宿名為 不同不定故且
雪山二十五雪山 機緣修行入住 佛說圓頓修行解發
名為精妙名為 醍醐無量義三乘次第名為三乘法輪名為名為三界
轉法輪思惑 三界名為道品之後 名曰開門解脫名為扇風生死
真法清涼聲聞乘因緣 因緣無明 大乘一切佛乘
大乘故云一切 二者一法一法 不定顯著
如來龍王圓頓三教 不能淨名 常寂光十方諸佛其中是故
佛乘楞嚴理性觀行諸法 大品 諸法般若法華 未曾開權具足大經
諸法海水觀行一切名為淮南子 龍王至大 有人餘地不及
不如一切不如即是不如曉喻 最上 頓足何須雪山
華嚴前者高山初見 餘地是故幽谷不及平川未名 山川幽邃
上來九世真法是故三世如此法名華嚴三十一佛子三世過去
過去過去未來過去現在未來 過去未來現在未來無盡現在 現在未來現在平等現在三世 平等一切三世
更加平等 瓔珞天子三世諸佛 何等三世過去現在未來
九世無始過去過去故云 知止總結理性四德
文部別處 不出修行 別處前生
次第禪門目錄大師 莊嚴寺尚未 天台禪師
南岳大師大品經大師且說六度六度且說 今天
釋名三明五心六方便修證果報歸趣修證 三略修證一世
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世間 出世間第三出世出世一對 無漏緣理無漏對治對治
九想十想背捨勝處一切處 超越修行豈可使盡三十
大師高座次第禪門 一遍章疏五十即是 目錄大小不同
何妨六妙門二相 便宜對治六通旋轉觀心圓頓六通
無漏第七菩薩 觀心第九 第十事理有漏
不同不定十二四禪 四無量乃至六度十門 其所尚書 圓頓即是今文
一一 次第禪門次第 無漏 不同十六不定六妙門
中正不定圓頓相生 今圓例如三藏 勸誡以為 差別差別
實相豈可是非下文 莊子 ()
釋名出於 有為以為增減大論二十般若不見 般若人見般若
人見般若解脫不見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