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Zhi Guan Fu Xing Chuan Hong Jue 止觀輔行傳弘決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四之一
毘陵沙門湛然

[0252a18] ◎二十五方便通明二種 今文方便初文通論 便釋名善巧迴向因故
善巧引證功能 十五名為善巧初發心 不二不二解調使一行
一發一切 善巧大論下次論證善巧 種智不停二乘之上
第九善能佛果讚歎 一偈南謨捻香奉獻 必得作佛第三十菩薩
不在菩薩 多少財物 善心眾生眾生故而供養 不許是故迴向菩提故知
方便迴向所以 文明二十五方便迴向 方便善能和合
方便 名為和合取果大品引證 和合無量諸法成佛是故和合方名
方便是故下文二十五和合調停妙覺方便 中有何故通名
三教第四 通途以內遠近方便 中間可知今文二十五 圓教遠近方便之前方便以為
方便六即名字即故云 故知四教內外四教 遠方便
名為二十五名為如何 方便皆是方便
正行是故 凡夫名為聖人方便故知 圓行方便三教不同
二教三藏全無 二乘三藏二乘 通論
第五初十 觀法縱橫第五 二十五
生起名為所在 下文入住功德不論譬如 (大刀)
陶唐以此名人故云 應作瓦器 餘下
五事五法止觀 世間世間 界內禪定二十五方便故云
不合何況出世圓頓 二十五一一 調二十五
二十五以為調三業以為調 事理二十五以為調 調二十五調
生起一一調 別論調 五法引證五法
所行大論問曰 何方便禪波羅蜜五事 (五欲) 五法 (五蓋) 五法 ()
善知識調五事雖是 所謂

[0252c29] ○解釋大小乘以 是故衣食 定慧空閑空閑絕緣
四緣開導 遠近開導 正行五文二義所謂事理
二者專精事理二戒 三德名為方名
戒名大品大論二十一賢護大經異義華嚴 無盡藏十戒
眾生不受外道三世佛淨戒 無著回向安住 造立
因此惱亂眾生惱害不以 眾生六十二見 緣起作持使無實現有破戒
不輕清淨十惡十善 八十律儀三七 第一正當利他菩薩
饒益是故十利 有事自在全無
性戒因此三學 三學有無不待 善惡名為定慧
三學十戒根本十戒 三學何者三戒即是 即是六即
性戒 即是意業異義不出 而言四禪
聖教不定大經 即是外道即是
古人古人不立 三學 不同三歸
三藏三寶三歸俱舍 歸依叢林 歸依歸依因此
解脫眾歸依佛歸依法僧四聖諦慧觀歸依 歸依因此歸依解脫眾 三十四生滅四諦
學無學婆沙俱舍三寶 論文不暇五戒俱舍
律儀加一制罪二百五十戒制教滿二百五 律儀根本不同僧祇
自然善來五眾五分五受 善來三歸羯磨四分 不同今文
兼用婆沙一二 自然善來 自然具足戒羅漢 四分中善
自然迦葉法文下文 善來故知初文即是自然 名教
邊地第五 四分調難得 俱舍業品婆沙十受
第八受者第五律師邊地 持律羯磨羯磨第五中國羯磨俱舍
故知今文不專一部已知同異 如何善來善來比丘 袈裟在身鉢盂猶如
知法比丘迦葉世界所有 羅漢歸依 弟子修伽陀弟子即時
見諦未曾 未見見諦見諦 世尊不許女人出家受戒
爾時愛道剃髮祇洹阿難 阿難能行具足 請安端正
使 十二白四論議沙彌
五陰一異二十 受戒俱舍何處三界 聖心羯磨受具善來
既有善來故知自然 受託智力自然全無 因緣佛法 (云云) 。三歸
三寶具足三歸 比丘處處宣化失信 比丘隨處三歸 不同論議
羯磨辦事通俗律部 何須 涅槃處處
方便故知出家菩薩六和十利 聲聞六度四弘在家 三歸五戒菩提威儀
七眾五道破戒稱為佛乘 四句性戒料簡三學 有無作者性戒不受 受戒有無性罪之上
出家作別是故 虛空一境 清淨故云 破戒諸比丘
同異相如 有性償命猶在性罪
不滅何須相續 果位利物四分引證
四重五十乃至比丘殺人男女正道 人趣過人五十
比丘重來為難佛法 是故 未曾
四重方等陀羅 虛空藏菩薩經 八十具足戒南山 對內南山
智者大師有道 清淨方等 卷云未來世在家出家 欲求淨戒增上不得受者
經文。是故性戒清淨 舊名名表 教示表彰
彼此一發 形相如初 不善心
無心持戒律疏四心三性始末 三性無心 (云云) 。 小乘
大小乘三聚不同小乘經 三聚色心非心無盡 明心以為戒體小乘戒第三
經部有部 戒體大乘心性戒體 作戒
一切無盡戒體 後方出家大比丘 菩薩律儀一切
清淨律儀無作戒不復 涅槃出家菩薩律儀 大夏
律儀 若是不同僧徒大小西方 一向出世大小 機緣
(云云) 。故經云引證以律

[0254c09] ○二明中文 所謂三觀二義
論事 淺深四重 比丘犯重 大經犯重比丘不能復生種子
多羅樹 是故在生穿破缺穿
即是有事 任運大經 十九菩薩女人和合 言語調戲如是菩薩成就欲法
淨戒污辱梵行雜穢不得名為 戒具菩薩自言 人身言語調 菩薩成就欲法乃至淨戒具足
自言乃至 隨逐女人女人隨逐男子如是 乃至淨戒具足乃至天樂
如初四分持戒分齊 諂媚邪命名利分齊三途 三福分齊天樂道分
解脫如是 發戒中道開權既得以此一切法使 無非法界故云大乘式叉迦羅尼
名為第五通約 摩訶衍大經十住婆沙菩薩摩訶薩禁戒大小 受者中道入空律儀
得名具足持戒涅槃聖行 自行十戒菩薩摩訶 一一眾生禁戒
具足清淨四重前後 眷屬清淨偷蘭遮眷屬 為重前方便十三僧殘
眷屬餘者 清淨即是 正念念清淨四念處
迴向具足無上道佛菩薩 所能十戒禁戒清淨大乘戒
退隨順畢竟具足波羅蜜 大經十戒 十戒開合
自行文中 中和會同一心故此 凡聖大小凡夫入定
能持自在據此十住 無著十信持律具足
六度通教菩薩所持一往 根性所持別人有分 據理別人所能 已去方能理觀持戒
前生中文 修正二義 前事三觀不二
十戒無理對位 事相律儀當分一念 心中十戒凡心
事理 不可世人 虛無 是故今文緣生一念善惡
由此能破乃至 即是 法性豈直善惡是故今文 善惡空中金剛
故知經意未知 何等非法破見 名為何者我人眾生 乃至
是非非法起見 為著是故四見六十二 故云防止有無六十二見大品
知見我人十六 為此四攝四見無著 內人眾生
大論十六知見陰界我我所若即若離陰界行人善惡 行者眾生陰界和合之中
者者陰界中計一期 無著大同陰界 今文假實四句
我人以此 經文經意 非法假實
六十二見而已通論非法不著何況 非法假實大乘非法
大乘乃至非有如是我人 是故六十二故云大乘 無常幻化通義
知心非心非法 假名五陰 實法乃至假實非有入空
故云知心非心非法非空故云 非心非法還是 故云方便無所有中立立法
三界假實心法即是愛見 名為拔出自行 拔出大經
不退菩提淨名弟子 隨意自在 故知一體如是定結
定名無不具足具足故知 三觀一一文中止觀 引證理觀持戒名為止觀
故知第一義寂照防止 戒體顏色名為如是
不思議善順 三諦三惑如是持戒 別教持戒天子庶民 同年安國
所以如是 人天大小乘防止善順 舍那釋迦戒體教義
名為十住廣說毘婆沙 廣說得人二空我我所 諸法有所戲論如此法名
尸羅故知淨名 比丘疑犯波羅夷 比丘蘭若行一
不淨比丘女人 疑犯疑犯 解釋 根本方便
無心不須大士聲聞 說法比丘發大心如何教導罪性不在內外 中間無生
如是以此 尸羅尸羅無生 無生故知四句
復次以為四分上下 尸羅毘尼 木叉南山十八毘尼
既得毘尼是故今文 根本八十優波離八十 得名
異名隨事十戒合為 觀心三觀可見 律呂律令
蕭何以為九章輕重爾雅法律所以輕重 觀心輕重
菩提心中等第一感應發心結成 止觀文中難易深淺 四者果報以南
以南 六十二閻浮提三事 北洲不及婬欲二識念力 勇猛般若是故諸天
大經三十三因緣 乃至因緣上品多種六欲天日月星九品
乃至福報多種不同淨名 福德色有乃至各各 經論品類 不同可以
自若一心異心輕重 一一各無邊可意豈可文具 大師 滅後初文即是
三觀 五品六根
之中 三藏菩薩如初
為此 三道未合 二種之中三教根緣所以
不同 六即 以此中道人從 一品人相
證道無二 豈止覆障不同 根本方便對心
輕重三觀 三諦一塵一心 法界地獄覆障
六通黑暗覆障 更加 一心三觀 六識

[0257a01] ○三明相者 羅剎愛見行人愛見羅剎
羅剎中文 愛見 二者一者愛見二者
事理 名為
中經一者 四重二者十三 偷蘭今文稱為方便
微塵吉羅今文 提舍偷蘭 第五提舍大乘經文殊
該攝菩薩律儀是故不可全同三藏律儀三戒分為不同
愛見 我等
毒蛇中等相中 因果罪名律部 相中第二名為乃至其三十五
本日名為方便 吉羅勸持微塵不足羅剎
方便如是染污種類 第五既然重罪 故云
無著不能 是故名為造業二戒 名為羅剎
見者初文因此破戒一切皆然故云無始已生惡破戒推理未生惡是故故云
內外惡見 師友名為根本 因而念著吉羅過患重罪
在世比丘大論十九 比丘第四禪增上慢四果 初禪乃至第四禪 羅漢自高不肯臨終
便邪見涅槃惡見 中陰阿鼻命終 阿蘭若比丘今生何處佛言
阿鼻獄諸比丘大驚坐禪持戒便說偈言多聞持戒 漏盡功德可信 謗佛第四禪證得
在世師友大師在世 計生滅後不得 見者譬喻經賢愚經舍衛
婆羅門邪見五百弟子相隨莫不歸敬佛弟子不如沒水 佛言謗佛佛言
阿鼻虛空藏虛空孕 第三復次善男子 菩薩眾生如是仁者 毘尼戒律精進發菩提心誦經
因為清淨 第三重罪云何
出世因果從優 正見威儀起見正見 大經十二三聚破戒
威儀正命邪法活命故云邪命一方 使命二維醫方
星宿四下種植五穀 大論舍利弗乞食女人 舍利弗乃至下口
答言女人舍利弗次第解釋 乞食 奇特利養功德
吉凶為人說法高聲令人 所得供養動人 上輩末流 便乃至吉羅中說諸法
乃至吉羅乃至 乃至律儀 堅執五欲
不得人天涅槃人天 涅槃何不無行總有七十 何不
貪欲說欲道者 道性不出 若爾
有道即是何曾即是 有無有無有無 成佛不見有無
婬怒癡一法平等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四之一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四

毘陵沙門湛然

[0258a18] ◎復次不定即是和合二門 二門十戒十戒故云 一向
交互四句分別二門 中意故云不定故此四句 是故
二者所謂通論四句 十法通名 十法通名 三途四句應從
緩急福相以為四句 有福王家比丘乞食 不得具足比丘
餓鬼福慧有無四句 福慧二嚴事理無瑕 理即一生十地
故云一生南岳一生 六根安樂行一生 六根極大不出三生名聞利養
不得華嚴利鈍別圓 其中中說可見 大經惡道聞法人天聞法聞法生死
人天退三惡重者故云 破身宿 得道是故 第三在世
不見第十震旦法師東方 是日故云震旦婆沙脂那
西域記震旦真丹相近 故知梵音大論十一舍衛眼見耳聞
不見舍衛二十五 不見諸天難處 北洲三惡長壽天四智 八難譬如
疑云不值何須 聞法 聞法三界猶如
業道大力得人未盡 佛法人天不受永不人天 三途故知不可行者
墮在 三途法身菩薩同類乃至 教判因果四教四教觀智不同以為
五味得道不同

[0258c09] ○四明 犯事懺法如何 自從第二 止觀
犯事重罪犯重不但 改觀三昧 清淨逆順即是
方法故云理觀見解輕重不須 令正外人 低頭自責重者觀心
犯重不獨觀心觀心 觀心觀心重罪不滅 故云觀心普賢勝定 事理前事方等
邪法五戒乃至二百 五十重罪成佛死人 故云南山無生懺法一者諸法性空無我名為小乘
諸法本相妄見 菩薩諸法本來無實深妙 大菩薩佛果南山
第一小乘小乘 初心第二第三菩薩 佛果凡夫所立 用大重罪
普賢是故南山初心高位無罪何須 過現運十無始無明顛倒 不消無生諸法
三毒無生 生死 懺悔大經十七耆婆 善心能破百萬金剛
須彌一切毒藥 眾生 應須懺悔懺悔 中文二十
二者逆順愛見三事逆順 功能愛見事理遠近 遠期正行順流
一念無始無明乃至 一闡提逆流 一闡提乃至無明性空順流
見愛生死是故順流 一門逆流中方愛見順流 無慚不順
來意逆流正信因果咄嗟 驚愕宿無慚而今
重罪不可控制慚愧無慚是故大經 眾生 發露
天等不同無慚 畜生千載乃是隨俗人身 萬劫不復綿邈三界長途 萬行資糧生死智慧
船筏是故應當怖畏無常資糧 船筏一旦瞑目故云 常法賢聖可恃 不能生長出世
年事 人命業力 使使血脈機關使筋節火炬使
滅盡器使骨肉分離四大 塗炭如何端拱修善 大論十三譬如
師子虎豹其餘存活時間 夜半深入不得 不覺起行
便詐死在地眾人 即便
念言截尾小事 活路 奮力間關行者
苦難亦復如是 老病猶自死事自知大論
二十阿育王羅漢 眾僧供養便云何 無常
不信調遣人王位便閻浮提
恣意五欲一日即令旃陀羅振鈴 一日如是滿 振鈴今日便 問言閻浮提答言不見
不覺何以旃陀羅日日振鈴高聲 唱言之中閻浮提五欲
不見是故 遍身一處針刺樂都刺痛比丘無常苦空無我
貪著供養不畏惡道 惡道鈴聲不久斷頭法句經 天帝自知命終愁憂不已 苦厄佛世尊便稽首伏地
之間便終生 天帝佛言殞命之際歸依三寶
天帝歸依 惡道發露大經十七智者一者作惡二者發露
一者二者之外 可以隱顯瑕疵 無慚發露
滋蔓 惡因不滅
不良迦葉 隨機 十七名為無漏
微薄其餘行法 方等頭陀其餘般舟金光明 六時行儀即是
決定得無果敢使如初原赦再犯故知重犯
是故應須相續再犯 猶如五欲 不顧如何發菩提心 滅罪何必發心小乘
無始滅罪教權 發菩提心小乘 不為無償 提心補過無始
三業續續復重 三業念念相續策勵不休深廣三業
三業勝鬘使現法不滅守護正法 攝受正法惡友惡知識 損壞菩提善根大經二十
不淨惡知識肉身法身 亦復如是無礙 善友昔日惡人智能
昔日惡友貪瞋癡不可得無住我見 無住根本 枝條神我但是無始
假名寂靜觀心 寂靜是故寂靜示寂 寂靜指示 寶篋卷云文殊師利
東方莊嚴光相現在說法大聲 聞名文殊 文殊法門諸眾生無上道
答言一切諸法皆是寂靜示寂有法菩薩文殊師利如來 貪瞋癡寂靜示寂文殊問言
三毒何所答言妄念妄念 顛倒我所我所身見身見 我見我見 (一一句如初) 如是
十方推求不可得以是故我 皆是寂靜經文但是 可見涅槃大經 涅槃一者親近善友二者聽聞
思惟四者修行 苦行大涅槃近因無有 順流順流
心愛順流 愛心愛心逆流使使使
重罪故云 煩惱用事補藥推理 事理不信一闡提
身見苦集 身見八十八集成 第五頭等大論 五神通日日王宮
中食王夫人國法 還本山中 五通一心專志 喧鬧惡誓
如初 婆沙五十 相去五十由旬身量五百由旬 眾生水陸空行無得
即是 涅槃未來所為 歸心 羅漢今文得道
阿羅漢第五緣起 外道高出 () 近代
外道 真道不識苦集四諦 十二有無乃至老死 寂滅有無
無明滅等身邪見其事可知 使可見何者起見 色陰領納見取見像貌
了別五陰具足名身 名為邊見 名為邪見五見具足八十八名為
苦諦三藏 大小如是不信 諸見生死 過患偏圓根本
一切別論破見三藏見惑諸見遍知方便深淺故云不信
理觀人天論理不論故云理觀人天聖位自然作意為人據理 三藏七方便四果
三藏三諦 三藏所以理觀人天無慚理具三諦應須 三諦之上無慚三諦
果報大品般若 即是三世諸佛無量億劫地獄十方大地獄
得人復生復生旃陀羅死人畜生多種身子五逆 相似佛言五逆罪
不須大論 六十七何故因緣 受苦
醜惡不信不信二者 信佛風發熱血 不信不畏惡道
上下文理觀破壞正理不畏三途 小乘三空惡道無為乃至 三教惡道地獄三途惡道
三諦墮惡道八正道 八道三惑有無 乃至無漏
無漏無漏 三諦三惑 發菩提心法界
法界三諦至寶三十 菩薩陀羅尼道諦具足 佛法遍照法界
一切陀羅尼如此 修道 不出生死非有
何況有無有無略舉知見 念處下修法道 何況三藏故云
平聲 諸見道品故云 界內諸見淺深
破見 外入乃至名為 不動道品
四句不動 不動 十六四修
展轉是故 名為一心三諦 前來次第三諦守護正法
護理 何以護法 護法何以是故 父母十方佛內服諸見
外加惡師三惑三諦 三諦即是內外具足 惡友若爾理性云何大品
薩陀波崙空中見佛曇無竭問言從何答言不來即是無生 即是是故知覺無生智即是
若爾即是惡師罪性 不了性空一念 具足即此三惑涅槃故云寂靜
明見性空一空一切向性 不來以為 一切總結
第二健兒大經 一者作惡二者據此 見惑無始故知
第一何須 宿應須 愛見惡名是故今文
逆順心滅三世 事理名下雙結前來事理懺法 三諦三昧具足十戒一切 三昧具足方名
次第圓融前後一切 三觀故云尸羅清淨 尚無何況三諦有言
何須乃是 持名乃是 執持尚無安在結成 結成止觀故知結成
持戒清淨前列 遠方便懇惻 過現事理誠懇 二世無瑕
故云在此

[0262a21] ○第二衣食 具足來意以此衣食 道者自有不為 道本故云
緣中引證 成道衣食色身 故云辦道法事
大事如此豈能 止觀 (訓釋) 大經二十 菩薩摩訶薩即便不為
身故飲食正法不為 九孔遮醜大經
不為遮羞寒暑 蚊虻醜惡
須菩提比丘重物重物 別論下文 以為 大經釋迦先世大士
雪山鹿雪山多種 青木香爾時在其中 思惟坐禪堪忍 人世如是說淨受持十二
頭陀杜多抖擻不同大論 有節次第乞
納衣乞食 乞食阿含 十住論不同大體
六十八蘭若在家眷屬師徒同學 蘭若遠離最近
遠離當心五欲五蓋乞食 第二方等中說 (云云) 。糞掃衣 四方邪命
(云云) 。 四一一食有所 中食半日不得一心
節量食脹氣 三分舍利弗 漿種種漿不能一心
無常 得道得道 佛說轉法輪入涅槃
猶如 二種一天二鳥毒蟲常坐著衣隨意快樂 第一氣力調和求道
功力便不宜十一次第乞不著 不輕眾生等心憐愍貧富十二 三衣白衣求是外道苦行是故
不少三衣今文十二 三衣合為中士三衣 長者三衣 宿
自高陷溺文中 不及鹿皮下高於如何 三衣三衣不同不同聚落僧伽梨
大眾多羅 山林安陀會慚愧威儀整肅長物善根故云 齊整世人共許狼狽稱為
容止 緇徒 根性大聖 記憶而已加法說淨
加法受持故云說淨助道如斯之類說淨上品大士行事
不可說淨附近大乘故地 菩薩十方諸佛菩薩淨施聲聞淨施譬如比丘 衣物和尚闍梨淨施一實
淨施菩薩小乘準行 如斯 受食
譏嫌譏嫌 聲聞菩薩 受持稱為大道
所有有益便說淨 何為何不四海有益 便何不
說淨何妨執心後生 大經出家不得
一者二者食欲臥具四者 不能衣食不為 觀行十二衣食
三事論理三德 釋迦葉緣衣食 觀行三等大經三修汝等比丘剃頭正法結使
袈裟大乘法服故知 大乘寂滅法華 覺觀尋伺俱舍尋伺
觀心生死 如觀二邊故云遍照名為
一切 可知中道萬德莊嚴世間異事故云
三衣文中三諦一一 愛見覺者大經 見思大經二十
菩薩摩訶薩有種 三乘不見佛性諸佛菩薩 。經文令眾生不見佛性三惑三觀三諦
起見三諦一一 各各 故知一一見愛
福慧二嚴長衣身通三諦一切亦復如是正行不動
無非寂滅助道中正 中根開通 一意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四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四

毘陵沙門湛然

[0263c05] 頭陀抖擻 二事抖擻十二今文放牧之外使住處
修禪濫用 每夜頭陀 鹽官禪師頭陀 煩惱煩惱
如斯江表分衛 頭陀食法 漿次第乞之一
故云乞食七佛方等乞食 三昧中說阿蘭若必須乞食耕種 不受宿八不
污染檀越蘭若近代 聖言男女往來佛教 利益不輕十住婆沙乞食十利 活命
然後常生悲心隨順佛教 滿憍慢善根 乞食餘者男女大小
諸事次第乞生平等心釋子 或是舍衛城由旬乞食乞食乃至檀越
故知住處不宜譬喻經 波羅奈五十五比丘平旦 乞食日暮乃至不堪
安禪歷年如此佛化一道其所安慰答曰四大 畢命而已沙門
道者攝心 正定止觀 得道養身縱情道人 乞食供養一日
羅漢住處 故知如來 應供供應外護
豈可安坐私營 無德檀越觀行三等色身
法身慧命平等大慧 空法而立上品大經三修如來法喜
七方便之下如來淨名 法界南嶽
所得食色香味上供 賢聖六道 隨感飽滿施主得無波羅蜜
食色旃檀一時十方 世界凡聖六道 提心六波羅蜜三行淨名 譬如火勢人身
菩薩亦復如是 一切法受者 無明亦復 頭陀次第下品
圓頓 一法第三雪山頭陀十二頭陀蘭若
四處必須常坐 蘭若蘭若西閑靜即是下處即是
住處閑靜僧藍十住婆沙阿蘭若十利自在去來無我隨意四心蘭若少欲
不惜身命具足功德 功德一心 無障礙阿蘭若比丘 外道供給病人病者
病者看病病者說法說法聽法教化恭敬 大德供給聖眾讀誦深經 深經阿蘭若怖畏
大海戰陣安隱 護身無勝身口意業 守護三業守護 不善三業無所畏
心智豈不念佛一切蘭若念佛十號四法 蘭若多聞決定樂修
隨順論文五十 蘭若國語管仲 三十村落
宗廟先王 齋堂淨名 商人菩薩利物觀心七方便二木
為此為人 二木三教菩薩二木 方便二木
種性生長莫非 圓教引入稱為方便不能最上實相
菩提不到 法界故云不動 不生七方便
方便不生不生大品由旬大論十八方便 菩薩曠野由旬禽獸鬼神羅剎
住處千萬不知菩薩 發菩提心遠離行佛 不許遠離不見遠離菩薩 善哉善哉菩提
我所行者遠離 菩薩旃陀羅染污菩薩 人天法衣親近
增上慢深山取著名為 故知 二乘
足下無非道場方名 濫用有言無理故知 上下不識聚落
男女所居不等 山林密室下處事故不等

[0265a05] ○善惡無記 不須二十五 四種三昧前方便方法
說文造就聘問終日追尋
釋名 風俗說文
父子長者長子幼弟 不滿 發誓使
滿孝子 相約父子
釋名群聚 天子制地千里分為孝子 中山常山
鉅鹿郡趙州 鄉里父母相隨衛國兄弟 字元
三千城中老母 老母 二十四
不能仰天如何 不能我有使 應時子曰太原
我有 胸前 七星足下未竟
送喪朝歌 三重二重河內 始末河內太守乃是大哭 父母使三重
人為縣令出家 恩愛蘭若三昧 以為兄弟父母 毛詩
君臣昏亂以此 顛倒應從 今文醫方卜筮
除疑 周禮不疑泥塑描畫圍棋六書
釋名 周禮六書指事形聲會意 假借可知
宣教
自殘自殘麋鹿皮肉莊子不用以為
大用同意佛法 厚德全無應法界方大用故知 支離高於 有分差役
大用殘疾未知 無德不成樹林 譬如大樹
腐敗譬如蒼蠅 豈不摧折樹林污辱 如是摧折自行污辱三寶
枝葉事理問答 不測 名為
名為莊子有力 勝負累世 所生相中勝負
賢愚經比丘毘舍離 五百牧牛五百捕魚 驢騾眾人驚怪
答言何處阿鼻地獄阿難 何故以為佛言過去迦葉
婆羅門達多 沙門臨終子曰 沙門論議歿後母識見高明 不勝沙門何以
不能 便從母三藏
論議便沙門識見百獸如是非一佛言賢劫阿難
聞已口業不可不慎爾時牧牛 合掌聞說善來四果 常人勝負不輕三昧
記憶事功 呂氏春秋精神 功勞
不力心性真理 止觀 正經領持助道
爾時人事不捨若非 三三昧多聞智慧多聞道場 多聞智者 信行
學而三昧尋常行人 勝負是非一向學者 十二外道一時
大乘初心菩薩一向不許淨名 文飾新發意菩薩不許 進行六根不難
有力理觀大論 第五生死載人煩惱結使大力自在無能禁止無量 作者水流
理觀神通 聖果不得神通 得道不許修學 調達聖道
得道不許 阿含比丘過患 不信瞿曇乃至梵天二者不信乾陀羅觀他心
教誡使三昧 神通有漏虛妄般若種智般若諸法
安於何須 瓦礫大經 學問問答即此
乃至中學得無世智無益 外道 弟子死後弟子
不能阿羅漢 造論不得大論外道 外道日光令人
文中佛眼一切種智不備持戒三明觀心三諦 何故生活對於人事對於
通學世智 從事即此四事 以為三諦
如意珠一切種智 第五善知識因緣 付法藏聖法涅槃善知識得道因緣
知識阿難白佛善知識得道 因緣佛言善知識得道因緣 閻浮提大迦葉舍利弗其餘
不遇解脫是故善知識 大利惡知識 從事善知識智者交通 親近惡人惡人惡名天下
善知識是故親近大論因緣 無上道一者思惟二者善知識大經十八大眾菩提
善友不遇耆婆阿鼻善知識來意 善知識外護自己 身心
同行 同行言教宣傳聖言 訓誨 知識
法華聞名知見 菩提善知識 方法自營進修
不必道俗見過違順 精進
稱揚名為損失 無心魔事三昧 法船彼岸常人三昧外護嫉妬
善根養子養子 外護知識 行者行道人
可否一向不了開遮 外護外護 第三給孤諸比丘應當恭敬
施主孝順父母施主 智慧饒益三寶 四事諸比丘慈心檀越 何況三業精勤使
唐捐名稱流布 指示無憂 同行
安樂行未必修行 無妨同伴未必餘善 有無無妨安樂行三七日一向不用可通同學
讀誦 中常同行互相 故云毘尼毘尼乃至十二頭陀 迦葉名將諸比丘
諸比丘不同共同共同乃至醍醐醍醐 舍利弗智慧乃至
羅云密行調達惡行 一朝 加行日新切磋琢磨
互相切磋使成法器
如切如磋道學成德 自修自學自修 正當今文切磋
一日同心人相 大海互相敬重 世尊尊敬道法大論
十一阿難菩薩摩訶薩住相 世尊何以共乘 三教知識最為
目足行解不均安能利他 初文示教善知識 不須教授如是尚可教授 自行行解具足在於
在於是故文中 人心皆是非道觀法 方名前方便內外內外 禪門二十五外方便
五法內方便一者善惡 根性安心治病魔法 不立即是第四第五
第二及第理觀安心 故此不用今文不立 內五方便境界內方便
二十五外方便名為故知 對於二十五 分內一向欲棄
調五事在外 五法一向在內方便 所為方便行為
一一 善說達人名為教授 示教利喜指授示教 得益喜悅
彼此 觀心知識何者 善知識佛言佛菩薩阿羅漢善知識
波羅蜜一切法法性實際善知識法性令人菩提六度辦法 三乘聖人六度菩薩行作佛 是故善知識小乘
善知識小乘 實行 善知識下文
可通何妨之外下文但是真諦善知識佛菩薩外護諸佛
同行報身不思議功德 瓔珞相好生滅道品見思名為名為利物
何者引出難思 授記始終共同三教 正當是故不須六度
二者助道 不退外護如下助道 中正即是故云同行
兼具第一義增減得所 規矩法性 法性無始 故知
真如外護 同行同行 教授教授
不差名為 法門初三十二三次三等最初
正是初三既是諸佛菩薩 六度法性 名為大品開成
三不可知 三諦華嚴 文殊彌勒中道善知識
三諦知識餘者俗諦 無二真諦次第十住 是故
菩提流支法界善財可樂 國土比丘所聞光明觀察正念諸佛 三昧乃至第四十二彌勒
三世正念思惟莊嚴法門妙覺必定菩提流支善財親近三千 世界微塵數善知識如何對位塵數
一家三諦 善知識善財入法界 別圓羅漢知識是故
同名知識華嚴經 列為通名權實難測是故 得名真知 進退是故別教別教
失意名為二乘 菩薩二乘 中善經論菩提正路
羅漢聖教抑揚不可一向 第二大家在地 無有 手足頭目頑鈍主人大小莫不
平地何等便 一處大道便 五百服飾問曰
何以在此答言他人 便主人何人向西三百滿黃金主人
黃金歡喜不已主人 既是設供 姓名黃金轉行 不得不見不合
可見名利法師 手足無行地中 財物故云種子
大小不識施主平地 常行不語空閑講說 語者講堂五百
佛經語者 妙法故云 解釋利養 施主
能詮實相西西主祕密 三百三毒生死 生死主人依教修行 留住施主知法
供養法師 無行不肯 慚愧天下 別教圓形
使實行二乘得名善知識 大論諸菩薩聲聞方等 善知識大品雖是 加利得名善知識但是
大略而言三惑斷見 未半由旬過半 第七一往何必
圓教外護 真知三昧菩提心料簡善知識 料簡圓教三昧菩提
方名真實三昧菩提三教三昧菩提 (云云) 。

[0268c23] ○第二五欲 五意所謂事理下去 中一
依正二報有情無情貪色 譬如有人貪著時而 不肯毀壞
是故眼珠 童子孟子心中正則 翡翠異物高樹
說文 難陀持戒
入胎藏經世尊迦毘羅城難陀 放光難陀世尊遣使世尊難陀
出家難陀 已去阿難阿難 答言阿難
難陀剃頭持刀閻浮提 順世當歸化作大坑 命終阿難難陀
阿難佛語難陀知事如何阿難 寺中檢校何所諸比丘乞食 掃地灑水牛糞淨土防守
閉門開門 小便閉門西 東西有失 今日即便還家大道
從小歸隱樹枝 何故 鹿子母香醉山未見
衣角須臾山上有果 何如 見天
未見衣角三十三天遊觀 歡喜婇女交合種種 音聲一處天女
難陀持戒 難陀天女何如 獼猴佛言梵行
持戒逝多林難陀天宮梵行眾僧一切 難陀法事一切比丘 阿難
阿難問言阿難 相違何謂生天 寂滅聞已憂惱
未見衣角便 無人獄卒 答言難陀為生修行 受苦難陀
其事佛言天樂梵行逝多林胎相難陀始發 解脫持戒阿羅漢果入眾 女人餘習
國王無度 一貫三才天地人不知三界諸天頻婆娑羅王身入
梵摩優填五百 人手大論十九爾雅
所居后土 所生地神國語 以為
后土土地不可五穀五穀天子 宗廟社稷布列四時五行
社稷 此間下次赫赫 如此褒姒
自言褒姒 先君 以此 三代至于幽王末年
流于使婦人 黿後宮後宮 童女 夫婦
贖罪童女幽王 故云褒姒幽王後宮 生子太子褒姒
不好二十幽王 諸侯 大笑幽王諸侯十一
犬戎幽王幽王 徵兵幽王褒姒 諸侯太子 貪心不停愚夫不解
積聚嬌媚婆沙 帝釋提波仙人聽法 帝釋隱形上車 仙人帝釋語言仙人
不肯帝釋帝釋諸仙 落地乃至世間一切生人
絲竹自古不出 八音童子 所以作樂調八音
正性移風易俗 正性是故五百仙人 雪山迦羅雪山
歌聲禪定心醉不能自轉 發聲
芬芳 酷烈 並不
結使真正百年持戒一時 大論羅漢龍宮沙彌便 方便繩床龍宮
何以得道不覺沙彌 龍女端正無比 發願當作
沙彌沙彌一心 足下自知業已 袈裟變為
福德 答言已定 由著致使
比丘華香後人 比丘比丘 白淨 [*] 易見不見
可怪珍貴 正從 說文說文
脂膏之類 洋銅不淨 沙彌檀越沙彌
愛著死生 徐徐沙彌 答言沙彌
應須 使繫縛何以 滿身 多生地獄
受苦萬端名為大黑暗處 仙人過去名曰 敬重飛行
斟酌遠行 端正無比奉事 不敢失意遠行 柔軟
步行眾人 仙人仙人 患者譬如摩訶衍哀哉眾生
五欲惱亂不已 毒蛇五欲畜生 觀心初文 三諦無常即是二邊第一義諦即是
既有三諦何不 世間麁惡欲染大論 無量諸見使
無量諸見利鈍具足 下文三觀 空觀不同二空
老莊五色使不明五聲使五味使取捨使性飛揚 五根大同
不知 () (切口) 未始無色乃至
可比假觀 空觀不能中一佛法領受 取著中觀可見釋論 故知二乘不見
便故云在於不見 致意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四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四

毘陵沙門湛然

[0270c28] ◎第三中文初文釋名引證可見婆沙 十八五蓋三事二事
睡眠俱舍 不淨觀瞋恚可憎 慈心三世
緣起沈睡五法 不樂不平等 五心羸劣毘鉢舍那舊名
掉舉惡作四法 國土三不四念 奢摩他舊名
何故各各 辦事共有在後
以前增強  論文大乘經 金剛
五識五欲 同時意識五塵五意分別 名為五蓋 意地五塵意地
禪定名為一向違順
有毒大品 引證離欲俱舍 二法圓頓
貪欲下次貪欲結使 九結八十八使 結使通名結使結使
結使使行者惡道 使使三世 三世
合為過去已去未來 過未實現 過去
不生提婆 安隱無憂吞滅一切安隱
吞滅一切心數 睡眠心數增長 不息俱舍約法相者睡眠不違
三性善心所有 十二俱起大地尋伺有時 惡作不善心所有二十大地
不善尋伺四煩惱忿惡作 二十一十八十二 尼乾經
睡眠二行如今釋論大論 總有 (云云) 。大經 相者出家
不定大論十九 剃頭袈裟執持瓦鉢行乞云何 戲論放逸縱恣戲論
染心不住三昧智者行者 不解利益放逸二種後生重罪 怖畏入心不可
初文第二大論 二種應作應作 愚人不以
惡事不能 四句第二寶積經中有菩薩 宿命智多劫重罪
無生文殊師利大眾 佛言文殊白佛云何名為廣說一切諸法幻化如是
菩薩由是宿幻化 無生忍猶豫不決 爾雅尸子
說文隴右 前後不定猶豫自身決不
師法三昧二法不疑邪法善思
師法依法修行爾時棄捨 前生 行者
不淨 第七二世過現 第七第九寶山大論 寶山
無有所得不信入佛法寶山 所得不信疑惑 佛法不空剃頭出家 寶山空手杖者
禪堂 兩頭不得 不覺左邊 頂上
出聲 佛法一切婆沙日沒 結跏趺坐勤行精進安禪行禪
有餘聖者治法 比丘和尚化作手把 空中還本住處和尚語言
坐禪精進得道比丘 見鬼多語言不足 生死殺生無窮
坐禪譬喻經 飽食 彈指禮佛 沙門利養經教
飽食不惟非常命終 [*] 五百萬歲黑暗不樂光明 出家沙門云何
不知厭足比丘自悔自責五蓋 第四聖者機警 雪山大經雪山童子
中說天帝未曾有經佛言憶念過去無數劫毘摩大國山中 師子奔走
得出開心說偈言今日便當沒命一切 萬物無常不以師子南無歸命 十方佛心淨天帝釋
肅然古佛導師 五欲沈沒諸天 兩手
得出天帝思念聖人方術菩薩非凡仁者 非凡諸天說法於是 答曰天帝教訓法師在下
法要法水清淨濟人云何自貢天帝慚愧 愕然天王無利天帝即時
諸天以此驚怖必當聞法即為垂下天寶接取 出於諸天甘露 生活心懷踊躍
無量念言宿命過去 (云云) 。諸天 (云云) 。天帝 ( ) 。廣說有人有人
(云云) 。天帝功德施法 廣說施法功德 (云云) 。過去 阿逸多十善
奢侈地獄出獄 宿命十善 生天本願是故
天帝世尊善人不然欲求何故答言 一者天帝諸天聞法
通化宣傳天帝廣說法門 ( ) 。大論不以大論九十六 緣中弟子不實
法勝 薄福不值惡師 般若 皮囊寶物不以
罪人三昧 穿穿普超經
舍利弗人人相見所以 獨有如來 如如賢者舍利弗 大眾驚喜踊躍今日
形壽他人不敢某人地獄某人滅度群生不可思議佛法 孔丘為首佛法
故云尚可不可 華嚴道元功德聲聞 羅漢四智究竟滿
自述不復阿耨多羅 三菩提方等 信心安能法華授記
第一老年初始出家未有 僧伽藍小沙彌頭上語言
信心沙彌 沙彌如是 之至第四弟子付法藏
南天竺出家學道愛著自身 洗浴塗香飲食身體肥壯不能得道勝法尊者身故 不得語言受者
受教化作大樹四邊 深坑千仞右手如是 乃至捨身不見深坑 說法要得第四狐疑
多疑狐疑因此 河水
無故大論羅云 妄語妄語無量不得見佛調遠行汲水
注水佛言 法水種種 料簡不同初文
既有門戶不以無知出入故云門戶欲界乃至名為可解各異
今文 長遠長遠阿毘曇 非但
貪愛瞋恚不同五蓋佛地 所有五蓋使 使下次使五蓋
意中使 使五蓋五欲六十 二見名為利鈍 入空
使 使五蓋三果 二三復次 大論
二十四六師 如何顆鹽赤鹽 大略西方
可見阿羅漢赤鹽不識從而三藏三藏 小事未有既是 了義大樹
大論三十譬如廣大宿鴿即時澤神問言
任持小鳥便樹神 怨家 復生
是故菩薩 亦復如是外道天魔使惡業 如是二乘二乘菩薩 大乘滅佛
三乘 二乘 今文不喜二邊宿不喜大論
有無有無五蓋大論 大品前後文何故處處說破無明 法愛處處說破無明三昧即真道法不同
一品真理 教相是故菩薩 有漏等覺一品 下地第九論文
第九第九一切故知 故云究竟乃至四千四分四分五蓋
佛地五蓋復次一心 三諦以次一心初文 次第故云分屬 凡夫有利乃至菩薩故云
凡夫乃至菩薩 次第佛化 圓教圓頓教本凡夫 凡夫何不法性法性身
菩薩圓頓何須諸法菩薩 三界一心 即可修習大品 諸法即是法界一切
釋出經意 初文三諦三諦不可思議不可思議
思議不可思議下去 思議思議不思議上來 次第
不思議故知前後 不見 便於簡擇 未見始終大體大體
簡旨在其中大論 十七攝心一處菩薩 智慧五蓋棄捨 諸法中間諸法
五蓋空無所有名為 實相菩薩一相無相禪波羅蜜乃至
四念亦復如是法界最初一念欲心十法界次第欲界始終初一
一切法根本一切法因果中間 諸法故云如初諸法 不知便輕微已知
具足驚怖 蘊積初一 使
餐食啜飲離欲 隱匿不與取即是私通人法 護者對面不與取即是
不願貿 如是但是 以下 三寶
五欲供給故云供養法華 依報名為供養第一 供給不及今文
不問貧富欲境名為業已成名為此未來報名生死世世增長
亦復欲法 一念具足利鈍利鈍 十方三世利鈍三諦
法攝諸法一念欲心六界 利鈍 四句三世三世過去 五塵名為過去過去發現
名為現在名為 所生苦果 不可得四句
三世
名為大功諸法富貴貪欲 生佛一念分別無量 出生無量法門如火
可知俗諦尚書俗諦成位 故云如此

[0274b21] ○第四調 五事文義所謂開合 調 調合為調調不安
第八尼乾經尼乾 波斯匿王食噉太過懈怠現在未來 失利睡眠受苦他人 應時籌量
() 爾雅勞苦 不能自勵 博物皇甫
養生法食欲 極少肥膩 養生法道者懈怠非唯失利而已
給孤獨園多人說法阿那律佛說咄咄何為螺螄蚌蛤問曰王法
出家答曰生老病死 出家信心堅固出家說法 白佛自今 眼根
便佛言精進相應懈怠 結使相應中道 發誓不能耆域
耆域不可 寢息何者一切 乃至涅槃
不放逸放逸涅槃 不敢天眼欲界可調而已
如下第八 三事調初文調為何事故三事調始終三事
阿難為難 胎相六趣不同六趣中陰 父母有無不成 不淨相等風雨入舍諸相不同
命終酥油 刀子推手種種相貌入胎 初七
浮陀三七短小 五七波羅 開張七七手足
手指鼻口大小便 堅實有風十一七七 十二大小
三支一百孔穴十三飢渴 十四纏繞十五 一邊四十脈脈萬名十六
氣息十七十八 二十七二十一 二十二二十三生皮二十四
二十五血肉二十六二十七業力分別 面向面向
蹲踞二十八園林 二十九生光五色別異三十七 三十一三十五人相具足三十
生厭離心不樂三十七三十八風力轉頭產門 產門變異 有名萬戶
縱橫左右五百有若長大衰老三十八 二百六十六九月所以
十月何故何者月初一日 九月已去滿
大數羅云六十乃至五月增減不同三事 息心不同
何在即是功能名為託胎 氣息
名為兒息有息 即是 息心 未曾相離是故應須三事調調停
入道即是死屍得到彼岸一切 乃至三德祕藏故云 調凡夫三事成聖三法即此 入定時下調入住三時調
禪門中調安處使 無妨加以使 [-+] 寬衣
正身脫落 相當當心 支節按摩
無得騷動調 調息調開口胸中 使 口鼻如是調一度
向上 風氣調 入定調心一者調 調心沈浮得所繫念
安心向下一下身體遍身毛孔通同 三法調使調調
調如初調調不成 調心方言 漸漸按摩
漸漸呼吸 漸漸放心緣於外境 調三事禪門下調三事
為何調根本乃至圓頓今文本意三德故云成聖三法是故三學常住息心成法慧命
凡心成菩提凡夫 名為聖胎 聖胎妙覺名身成就調 觀心調調
三諦三觀法華經中道 饑餓功德萬行羸瘦未有 清淨法身唯有塵沙無明莊嚴 三事調一番
理實 六波羅蜜調 滿足法身大經師子吼波羅
滿足大品樂說何故 將樂六度六度般若 樂說
互相莊嚴是故六度樂說大品 說法樂說般若樂說有法 六十六高座說法
樂說不生聽者憂愁法師 思惟怖畏不知 何故魔事法師自恣
無有義理魔事大品般若 利鈍中道種智不同二邊非難二乘出界
六四為難三教菩薩六即 非難三觀三事
三觀三事之中調心 隨便前後 行者可見即行未有 勤行權智成聖

[0276a19] ○ 第五五法文義不分事理 可知初文 五法不成不肯
樂欲慇懃精進作法 無念不巧便不專 一心不成正行不成 如是五法
樂欲樂欲無身 精進無念無念方便 一心一心止觀 不成二十五法不成
二十五法 五法 樂欲
念念相續一心無異一心 正行成就法性
以至彼岸行者初發心實相 涅槃五法不成 五法
小事即世三教三藏即世理即出世 出世有事初文通約
方便今文圓頓五品 二十五遠方便為例 之前並用二十五 遠方便方便各別
方便二乘 方便通教二乘三藏 方便三藏菩薩 境界方便菩薩
方便據此 所為不同今文 隨事 四科
五法是故約法 更為事理二重是故大小事理 方便為何樂欲乃至一心判定方便不同方便
初文瓔珞方便不同瓔珞 毘曇 即此五法方便大論毘曇
初禪三觀初禪 常法法應供給乃至畜生 布施故而持戒王法
諸法實相般若 修禪定禪定智慧禪定 精進復次大福
精進譬如穿 進水不可得欲求 初禪 初禪方便般若應世
而已佛說不得 三事精進定慧因果 十二至上
因果外道佛弟子 六行初禪以為實相方便 方便正法初禪
漸次 決定一心決定初禪乃至 三觀入定入定 方便三觀空觀復次
化眾生假觀復次薩陀波崙 般若即是中道復次即是般若
悲泣不知何處般若香城 曇無竭菩薩入定
賣身香城 菩薩曇無竭供養賣身高聲聞者 不能供養長者
高樓菩薩賣身菩薩 供具故云不能 菩薩 香華更加精進刺身
善巧勇猛一心 不生菩薩不共般若 引證初文
二邊一心 大心三觀 圓實般若是故從略不復 從此二十五二十五
一切不出世間四教 四教二十五法則所為 名為
調細分無量 舉世不同四門 無量今文方便
即為圓頓遠方便 大品遠近 遠方便方便以此方便 思議不思議內外
內外內外故云不以 智慧智慧中道種智以為 未見二十五外方
便不可 境界方便 內外不見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四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46 No. 1912 止觀輔行傳弘決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