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x Wonderful Dharma Gates (Liu Miao Fa Men) 六妙法門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六妙法門天台大師於都下瓦官寺略出此法門
[0549a06] 六妙門者。蓋是內行之根本。三乘得道之要 逕。故釋迦初詣道樹。跏趺坐草。內思安般。一 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因此萬行開
發。降魔成道。當知佛為物軌示跡若斯。三乘 正士。豈不同遊此路。所言六者。即是數法。約 數明禪。故言六也。如佛或約一數辯禪。所謂
一行三昧。或約二數。謂一止。二觀。或約三 數。謂三三昧。或約四數。所謂四禪。或約五 數。謂五門禪。或約六數。謂六妙門。或約七
數。謂七依定。或約八數。謂八背捨。或約九 數。謂九次第定。或約十數。謂十禪支。如是 等。乃至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諸三昧門。
悉是約數說諸禪也。雖數有多少。窮其法相。 莫不悉相收攝。以眾生機悟不同故。有增減 之數分別利物。今言六者。即是約數法而標
章也。妙者其意乃多。若論正意。即是滅諦涅 槃。故滅四行中。言滅止妙離。涅槃非斷非常。 有而難契。無而易得。故言妙也。六法能通。故
名為門。門雖有六。會妙不殊故經言泥洹真 法寶。眾生從種種門入。此則通釋六妙門之 大意也。六妙門大意有十。
[0549a27] 第一歷別對諸禪六妙門 第二次第相生六 妙門 第三隨便宜六妙門 第四隨對治六 妙門 第五相攝六妙門 第六通別六妙門 第七旋轉六妙門
第八觀心六妙門 第 九圓觀六妙門 第十證相六妙門
[0549b03] 釋第一歷別對諸禪定明六妙門。即為六意。 一者依數為妙門。行者因數息故。即能出生 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若於最後非非想
定。能覺知非是涅槃。是人必定得三乘道。何 以故。此定陰界入和合故有。虛誑不實。雖無 麁煩惱。而亦成就十種細煩惱。知已破折不
住不著。心得解脫。即證三乘涅槃故。此義 如須跋陀羅。佛教斷非非想處惑。即便獲得 阿羅漢果。數為妙門。意在於此也。二者隨為
妙門者。行者因隨息故。即能出生十六特勝。 所謂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長短。四知 息遍身。五除諸身行。六心爰喜。七心受樂。八
受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 脫。十二觀無常。十三觀出散。十四觀離欲。 十五觀滅。十六觀棄捨。云何觀棄捨。此觀破
非想處惑。所以者何。凡夫修非想時。觀有常 處如癕如瘡。觀無想處如癡也。第一妙定名 曰非想。作是念已。即棄捨有想無想。名非
有想非無想。故知非想即是兩捨之義。今佛 弟子觀行破折。義如前說。是故深觀棄捨。不 著非想能得涅槃。隨為妙門。意在此也。三者
止為妙門者。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發五 輪禪。一者地輪三昧。即未到地。二者水輪三 昧。即是種種諸禪定善根發也。三者虛空輪
三昧。即五方便人覺因緣無性如虛空。四者 金沙輪三昧。即是見思解脫。無著正惠如金 沙也。五者金剛輪三昧。即是第九無礙道。能
斷三界結使。永盡無餘。證盡智無生智入涅 槃。止為妙門。意在此也。四者觀為妙門者。行 者因修觀故。即能出生九想。八念。十想。八背
捨。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師子奮迅三 昧。超越三昧。練禪。十四變化心。三明。六通。 及八解脫。得滅受想。即入涅槃。觀為妙門。意
在此也。五者還為妙門者。行者若用惠行。善 巧破折。反本還源。是時即便出生空無想無 作。三十七品四諦。十二因緣。中道正觀。因
此得入涅槃。還為妙門。意在此也。六者淨為 妙門者。行者若能體識一切諸法本性清淨。 即便獲得自性禪也。得此禪故。二乘之人。定
證涅槃。若是菩薩。入鐵輪位。具十信心。修行 不止。即便出生九種大禪。所謂自性禪。一切 禪。難禪。一切門禪。善人禪。一切行禪。除惱
禪。此世他世樂禪。清淨禪。菩薩依是禪故。 得大菩提果。已得今得當得。淨為妙門。意在 此也。
[0549c19] 次釋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門者。次第相生。入 道之階梯也。若於欲界中。巧行六法。第六淨 心成就。即發三乘無漏。況復具足諸禪三昧。
此即與前有異。所以者何。如數有二種。一者 修數。二者證數。修數者。行者調和氣息。不澁 不滑。安詳徐數。從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馳
散。是名修數。證數者。覺心任運。從一至十。 不加功力心住息緣。覺息虛微。心相漸細。患 數為麁。意不欲數。爾時行者。應當放數修
隨。隨亦有二。一者修隨。二者證隨。修隨者。 捨前數法。一心依隨息之出入。攝心緣息。知 息入出。心住息緣。無分散意。是名修隨。證隨
者。心既微細。安靜不亂。覺息長短遍身入出。 心息任運相依。意慮恬然凝靜。覺隨為麁。心 厭欲捨。如人疲極欲眠不樂眾務。爾時行者。
應當捨隨修止。止亦有二。一者修止。二者證 止。修止者。息諸緣慮。不念數隨。凝寂其心。 是名修止。證止者。覺身心泯然入定。不見內
外相貌。定法持心。任運不動行者是時。即 作是念。今此三昧。雖復無為寂靜安隱快樂。 而無惠方便。不能破壞生死。復作是念。今此
定者。皆屬因緣陰界入法和合而有。虛誑不 實。我今不見不覺。應須照了。作是念已。即不 著止。起觀分別。觀亦有二。一者修觀。二者證
觀。修觀者。於定心中。以惠分別。觀於微細出 入息相。如空中風。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 芭蕉不實。心識無常。剎那不住。無有我人。
身受心法。皆無自性。不得人法。定何所依。是 名修觀證觀者。如是觀時。覺息出入遍諸毛 孔。心眼開明。徹見三十六物。及諸虫戶。內外
不淨。剎那變易。心生悲喜。得四念處。破四顛 倒。是名證觀。觀相既發。心緣觀境。分別破 折。覺念流動。非真實道。爾時應當捨觀修還。
還亦有二。一者修還二者證還。修還者。既知 觀從心生。若從折境。此即不會本源。應當反 觀觀心。此觀心者。從何而生。為從觀心生。為
從非觀心生。若從觀心生。即已有觀。今實不 爾。所以者何。數隨止等三法中。未有即觀故。 若從不觀心生。不觀心為滅生。為不滅生。若
不滅生。即二心並。若滅法生滅法已謝。不能 生觀。若言亦滅亦不滅生。乃至非滅非不滅 生。皆不可得。當知觀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
有。不有故即空。空故無觀心。若無觀心。豈有 觀境。境智雙亡。還源之要也。是名修還相。證 還相者。心惠開發。不加功力。任運自能破
折。反本還源。是名證還。行者當知。若離境 智。欲歸無境智。不離境智縛。以隨二邊故。爾 時當捨還門安心淨道。淨亦有二。一者修淨。
二者證淨修淨者。知色淨故。不起妄想分別。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息妄想垢。是名修淨。息 分別垢是名修淨。息取我垢。是名修淨。舉要
言之。若能心如本淨。是名修淨。亦不得能修 所修及淨不淨。是名修淨。證淨者。如是修 時。豁然心惠相應。無礙方便。任運開發。三
昧正受。心無依恃。證淨有二。一者相似證。五 方便相似無漏道惠發。二者真實證。苦法忍 乃至第九無礙道等真無漏惠發也。三界垢
盡。故名證淨。復次觀眾生空故名為觀。觀實 法空故名為還。觀平等空故名為淨。復次空 三昧相應故名為觀。無相三昧相應故名為
還。無作三昧相應故名為淨。復次一切外觀 名為觀。一切內觀名為還。一切非內非外觀 名為淨。故先尼梵志言。非內觀故。得是智惠。
非外觀故。得是智惠。非內外觀故。得是智惠。 亦不無觀故。得是智惠也。
[0550b26] 次釋第三隨便宜六妙門。夫行者欲得深禪 定智慧。乃至實相涅槃。初學安心。必須善 巧。云何善巧。當於六妙門法。悉知悉覺。調伏
其心。隨心所便。可以常用。所以者何。若心不 便修治即無益。是故初坐時。當識調心。學數 次當學隨。復當學心觀還等。各各經數日。學
已復更從數隨。乃至還淨。安心修習。復各經 數日。如是數反。行者即應自知心所便宜。若 心便數。當以數法安心。乃至淨亦如是。隨便
而用不簡次第如是安心時。若覺身安息調。 心靜開明。始終安固。當專用此法。必有深 利。若有妨生心散闇塞。當更隨便轉用餘門。
安即為善。可以長軌。是則略明初學善巧安 心六妙門。是知便宜用心大意。復次行者。心 若安穩必有所證。云何為證。所謂得持身及
麁住細住。欲界未到地初禪等種種諸禪定。 得諸定已。若心住不進。當隨定深淺。修六妙 門開發。云何名淺定不進修六門令進。如行
者初得持身法。及麁細住法。經於日月而不 增進。爾時應當細心修數。數若不進。復當 修隨。隨若不進。當細凝心修止。止若不進。當
定中觀陰入界法。觀若不進。當還更反檢心 源。還若不進。當寂然體淨。用此六法。若偏於 一法。增進之時。當即善修之。既漸進入深禪
定。便過數境。數相既謝。進發隨禪。於此定 中。若不境進。當善修隨止觀還淨等五法。定 進漸深。隨境已度。若發止禪。禪若不進。當善
修止及觀還淨等四法。止定進漸深。觀心開 發。雖有止法。知從緣生無有自性。止相已 謝。若觀禪不進。當更善巧修觀及還淨等三
法。觀禪既進。進已若謝。轉入深定。惠解開 發。唯覺自心所有法相。知觀虛誑不實亦在 妄情。如夢中所見。知已不受。還反照心源。還
禪經久。又不進。當復更善反觀心源。及體 淨當寂。還禪既進。進已若謝。便發淨禪。此禪 念相觀已除。言語法皆滅。無量眾罪除。清淨
心常一。是名淨禪。淨若不進。當善却垢心。體 真寂虛。心如虛空。無所依倚。爾時淨禪漸深 寂。豁然明朗發真無漏。證三乘道。此則略
說六妙門。隨便宜而用增長諸禪功德智惠。 乃至入涅槃也。復次行者。於其中間。若有內 外障起。欲除却者。亦當於六門中。隨取一
法。一一試用却之。若得差者即為藥也。治禪 障及禪中魔事病患。功用六門悉得差也。上 來所說。其意難見。行者若用此法門。當善思 推取意。勿妄行也。
[0551a14] 次釋第四對治六妙門。三乘行者。修道會真。 悉是除障顯理。無所造作。所以者何。二乘之 人。四住惑除。名得聖果。更無別法。菩薩大
士。破塵沙無明障盡故。菩提理顯。亦不異修。 此而惟之。若能巧用六門對治。破內外障。即 是修道。即是得道更無別道。云何功用六門
對治。行者應當知病識藥。云何知病。所謂 三障。一者報障。即是今世不善。麁動散亂障 界入也。二者煩惱障。即三毒十使等諸煩惱
也。三者業障。即是過去現在所起障道惡業。 於未受報中間。能障聖道也。行者於坐禪中。 此三障發。當善識其相。用此法門。對治除滅。
云何坐中知報障起相。云何對治等。分別覺 觀心。散動攀緣諸境無暫停住。故名報障起。 浮動明利。攀緣諸境。心散縱橫。如猿猴得樹。
難可制錄爾時行者應用數門。調心數息當 知即真對治也。故佛言。覺觀多者。教令數息。 二者於坐禪中。或時其心亦昏亦散。昏即無
記心。闇即睡眠。散即心浮越逸。爾時行者。當 用隨門。善調心隨息。明照入出。心依息緣。無 分散意。照息出入。治無記昏睡心。依於息
治覺觀攀緣三者於坐禪中。若覺身心急氣 麁心散流動爾時行者。當用止門。寬身放息。 制心凝寂。止諸憶慮。此為治也。復次云何煩
惱障起。云何對治。煩惱有三種。一者於坐禪 中。貪欲煩惱障起。爾時行者。當用觀心門中 九想。初背捨。二勝處。諸不淨門。為對治也。
二者於坐禪中。瞋恚煩惱障起。爾時行者。當 用觀心門中慈悲喜捨等。為對治也。三者於 坐禪中。愚癡邪見煩惱障起。爾時行者。當
用還門。反照十二因緣三空道品破折心源 還歸本性。此為治也。復次云何對治障道業 起業即三種。治法亦三。一者於坐禪中。忽
然垢心昏闇。迷失境界。當知黑闇業障起爾 時行者。當用淨門中念方便淨應身三十二 相清淨光明。為對治也。二者於坐禪中。忽然
惡念。思惟貪欲。無惡不造。當亦是過去罪業 所之作也。爾時行者。當用淨門中念報佛一 切種智圓淨常樂功德。為對治也。三者於坐
禪中。若有種種諸惡境界相現。乃至逼迫身 心。當知悉是過去今世所造惡業障發也。爾 時行者。當用淨門中念法身本淨不生不滅
本性清淨。為對治也。此則略說六門對治斷 除三障之相。廣說不異。十五種障也。復次行 者。於坐禪中。若發諸餘禪深定智惠解脫。有
種種障起。當於六門中。善巧用對治法也。麁 細障法既除。真如實相自顯。三明六通自發。 十力四無所畏。一切諸佛菩薩功德行願。自
然現前不由造作。故經云。又見諸如來自然 成佛道。
[0551c05] 次釋第五相攝六妙門。夫六妙門相攝。近論 則有二種。遠尋則有多途。何等為二。一者六 門自體相攝。二者巧修六門。出生勝進相攝。
云何名自體相攝。行者修六門時。於一數息 中。任運自攝隨止觀還淨等五法。所以者何。 如行者善調心數息之時。即體是數門。心依
隨息而數故。即攝隨門。息諸攀緣。制心在數 故。即攝心門。分別知心數法及息。了了分明 故。即攝觀門。若心動散。攀緣五欲。悉是虛
誑。心不受著緣心還歸數息故。即攝還門。攝 數息時。無有五蓋及諸麁煩惱垢身心寂然。 即攝淨門。當知於數息中。即有六門。隨止觀
還淨等。一一皆攝六門此則六六三十六妙 門。上來雖復種種運用不同悉有今意。若不 分別。行人不知。此則略說六妙門。自體相攝
一中具六相也。復次云何名巧修六妙門出 生勝進相攝相。行者於初。調心數息。從一至 十。心不分散。是名數門。當數息時。靜心善
巧。既知息初入中間經遊至處。乃至入已還 出亦如是心悉覺知。依隨不亂。亦成就數法。 從一至十。是則數中成就隨門。復次行者。當
數息時。細心善巧。制心緣數法及息。不令細 微覺觀得起剎那異念分別不生。是則於數 中。成就止門。復次行者。當數息時。成就息念
巧惠方便。用靜鑒之心。照息生滅。兼知身 分剎那思想。陰入界法如雲如影。空無自性。 不得人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