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Treatise on Contemplating Thoughts 觀心論疏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觀心論疏卷第五隋天台沙門灌頂撰
[0614c13] ◎第三明中道觀破法遍者。亦明五意。何者 一為學無緣慈。前從假入空破眾生緣慈。次 從空出假破法緣慈。今修中道離二邊慈故。
名無緣慈也。經云。緣如來者。名曰無緣。與 實相同體無緣普覆法界。拔苦與樂故。名無 緣同體慈悲也。二滿本弘誓者。經云。我本立
誓願。令一切眾生咸令得佛道也。三為求佛 智慧佛眼橫竪。覺了究竟窮源盡數也。四為 學大方便無謀善權。住首楞嚴種種示現。五
修大精進力。法華云。如有勇健能為難事。求 王頂上之珠。有此事修第三觀也。此觀正破 無明。但無明無有相貌。云何可觀。今還觀前
二觀之智。何者望前則二觀是智。望後復為 智障。問何以名智障。答夫中道智和融不二。 前二智未能融一故。名智障融。一者空而常
假。假而常空。寂則未始不照。照則未始不寂。 是則空假寂照雙遊而不二。即是中道不二 而二即是雙遊。是則三觀名雖異而體同。雖
同未嘗一。雖異未嘗三。非三而三名為三德。 非一而一名大涅槃。故經云。三德成一涅槃 非三非一。非縱非橫不可思議。是則三觀
智圓融玄妙。非相無相皆不可得。名為中道 觀智。故破前二相不融之智也。今正明次第 三觀。云何圓融不二。是則與圓觀何殊。答次
第三觀若入中道與圓則不異。故如是說也。 今更約三法檢破。何者一觀無明。二觀法性。 三觀真緣。初觀無明者。觀前二智是智障。即
是無明。今問。此智障為從何生。若謂從無明 生。即是自生過。又無明無實云何能生。若謂 從法性生。即是他生。又且法性無生。云何能
生耶。若謂無明法性合。即是共生。若離即是 無因生。四句皆不可例前破也。二約法性破 者。前檢無明不可得。仍謂無明即法性。今問。
為無明滅法性生。為不滅法性生。為亦滅亦 不滅法性生。為非滅非不滅法性生。四句皆 不可也。三約真緣破者。此無明為從緣修
生。為從真修生若共若無因生耶。若緣修生。 緣修無常。云何能生若真修生。真云何生。共 無因皆不可也。兩釋不同。一云緣修顯真。二
云緣修滅真。自顯即是自生。若緣修顯真修 即是他生。四句皆不可。並如前破也。齊此次 第三觀竪破法遍略竟。餘廣如止觀中辯也。
第二明非竪破者。前已明圓門。今更略出 者。明圓觀心。十界六道即有門。是生生句二 乘即空門。是生不生句。菩薩即亦空亦有
門。是不生生句佛界即非空非有門。是不生 不生句。今既觀一念圓具十界。豈非一界即 十界。一句即四句。一門即四門。名為圓門耶。
今約此圓門修觀者。門既圓通觀亦圓融。圓 觀入圓門也何者今圓觀心六道界。約生法 即具十界者。假即未嘗不空不中。即是圓伏
五住惑也。觀心二乘界即具十界者。即是空 觀。空未嘗不假不中。圓伏五住。觀心佛界具 十界者。觀中未嘗不空不假。而常雙照也。又
觀假而未嘗不空不中者。斯則假。非有相非 無相。即圓伏五住也。觀空而未嘗不假不中 者。斯空非無相非有相。即圓伏五住觀中而
未嘗不空不假。斯則相無相而雙遊。雙遊而 未嘗相無相也。斯則一假一切假。一空一切 空。一中一切中。非一非一切也。問空破假假
破空中雙破空假。云何得用一體耶。答世間 質閡四大相破。而相成共成一體。況乎靈 智三觀相破。而相資成三德一大涅槃。何足
致疑乎。何者空破假假無有相。假破空空無 有相。中破空假無二邊過雙用。破中中不失 枯榮雙照也。空資於假方便有慧解。假資於
空慧有方便解。中資空假二慧俱寂。空假 資中中常雙用。二鳥俱遊也。今更喻者。氷 譬於假。水喻於空。濕況於中。是則氷水濕三
名雖異而不妨體一。三觀名殊何妨體同也。 斯則一破一切破無惑而不盡。一資一切資 無法而不成。又圓觀心十界者。佛界即法身
德。亦即如來衣。二乘界是第一義空。即般若 德。亦即如來座。菩薩界即是解脫德。亦即 如來室。是則三德成大涅槃。名為安樂行。
如來衣座室三是如來之圓行。此行是涅槃 行故。名安樂行也。涅槃經云。復有一行是如 來行。斯之謂也。故知圓觀心十界者。即是常
觀涅槃行道。行如來行。是安樂行也。然三德 即三般若三涅槃。乃至十種三法圓具十法 界觀中也。又安樂即理一。行即行一。修觀
者即人一。圓觀之教即教一。四一之義是法 華之玄宗也。圓破九法界故。名非橫非竪破 法遍也。五明通塞者。法華經云。有一導師善
知通塞。將導眾人。欲過險道至珍寶所。淨 名云。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即是。行者善 能將導心數眾生。過險道也。經云。寧作心
師莫師於心。今觀心十界三觀寂照。導諸心 數離二乘難。是為心師。名大導師善知通塞。 何者識心中六道界即苦集。是塞於真諦。識
心中二乘界道滅。雖通真諦而塞菩薩世諦。 識心中菩薩界。雖通世諦。而塞中道第一義 諦。心中佛界具遍三諦。此次第論通塞耳。
若識心中九界即佛界者。一切塞皆通也。若 迷心中佛界為九界者。一切通皆塞也。圓觀 一道清淨無通無塞。而通塞不相障也。又
觀心假而不空。即增謗之。塞觀心空而不 假。即損謗之塞。若雙照空假而不中。即增損 謗之塞。但中而不空假。即非有非無。名愚癡
論之塞也。觀心若空而常假慧有方便解。是 通非塞也。觀心假而常空方便有慧解。是通 非塞也。觀心空假而常中二慧雙寂。是通非
塞也。觀心中而常空假雙用寂照。是通非塞 也。問何以俱約心辯通塞耶。答上觀心而不 悟者。由不識心中通塞邪正障難。一切法門
乃至十章並約心論何止通塞一章耶。約餘 則疎。學者則外求。不稱論意也。六明三十七 道品調停者。然道品有四種。一者分別道品。
如四念處四正勤等。各各從此入道也。二相 攝道品者。如相攝六度也。三約位如四念處 位。乃至八正道。即見道位也。四相生道品。今
正明相生調停之道品也。問道品是二乘法。 菩薩云何觀。答釋論正訶此義。誰作是說。 經云。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又經云。修八
正道能見佛性。云何非大乘耶。四念處者。觀 一念心有十界百如。今觀心中六道五陰即 空。二乘界者。名四枯念處也。觀心六道五陰
即假。菩薩界者。名四榮念處也。觀心六道 五陰即佛界者。即非枯非榮。入大寂涅槃。觀 心佛界即九法界者。即枯榮雙照二鳥俱遊
也。斯則觀心十界照而常寂。即於心中 娑羅雙樹。入三德祕密之藏大涅槃也。故經 云。一切眾生即大涅槃。不復更滅即其義也。
論初已釋四念處。今不廣論也。又觀心中六 道界。即二乘界者。即破常樂四倒之魔也。 觀心六道界。即菩薩界者。即破無常四倒
之魔也。觀心六界。即佛界者。即雙破.八倒非 枯非榮而枯而榮。二為俱遊寂而常照。即於 此心而坐道場也。故經云。修四念處名坐道
場。斯之謂也。然十界百如在心稱不可思 義。名相寂絕者。約心辨坐道場入涅槃。意趣 玄微亦不可思議也。四正勤者。觀心十界。未
生六道惡心勤遮令莫生。已生勤斷令滅。未 生四聖善心勤令生。已生勤令增長。是名四 正勤。又勤滅九界勤生佛界也。四如意足者。
靜定也。前修念處正勤。皆是慧性。慧多則散。 次修如意定。用制其散令定慧均平。使觀 照明了。經云。一切眾生有三種定。謂上中
下。下者。心數定也。中者。味禪定也。上者。佛 性首楞嚴定。是則眾生皆有寂定之本習。今 修如意息散歸本定也。經云。一切眾生即菩提
相。即本有智明。今修念處使還源本淨也。 五根者。謂信進定慧念也。上修念處如意。 定慧寂照。心源十界百如明了無疑。信根生
也。正勤轉進即精進根。生念慧轉明即慧根 生也。如意增進定根生也。定慧均平念根生 也。五力者。謂信進定慧念。力者。信破疑障。
進破懈怠障定破亂障慧破癡障。念破邪障。 能破五障故。名五力也。七覺者。謂喜進擇除 捨定念也。上雖定慧照明心源。不悟者。恐沈
浮不一故。用七覺調停令得一心。經云。御以 一心遊於八正路也。何者。心若沈昏。當用擇 喜進三覺分策起也。心若浮散。當用除捨定
三覺分息亂也。心若不沈不浮。當用念覺分 寂照心源也。又偏觀心空即沈相。偏觀心假 即浮相。正觀中道即不沈不浮。名一心也。若
七覺不入。當更修八正道也。觀心十界百如 如上念處之觀。觀心非枯非榮而枯榮雙照。 一心圓具三觀。名為正見。研思此理名正思
惟。為他說心正觀名為正語。此觀能感妙果 名為正業。以此慧名為正命。一心中道名為 正念。此觀能破二邊之惑。名為正慧。此觀
能止二邊亂名為正定也。譬者四念處如種 子。正勤如抽芽。五根如根生。五力如莖葉。 七覺為華。八正如果。故經云。覺意淨妙華
解脫智慧果。斯之是也。然道品將到涅槃城。 有空無相無作三門。亦名三解脫。亦名三三 昧。從正見入定發無漏智名大臣。定名大
王。故名三三昧非智不禪也。正定生正見發 無漏定為大臣。正見為大王。名三解脫非禪 不智也。三藏苦下空無我二為空門。滅下四
為無相門。集道八苦下二足為十名無作門。 通教苦集皆空即空門。亦不計空相名無相 門。亦無能觀者。名無作門。別教從假入空即
空門。亦無空相即從空出假。名無相門。既無 空相亦無假相。即入中道。亦無中道相。可願 求名無作門。圓教三三昧即圓用也。既次第
破入宜別教三三昧門入涅槃也。七修六度 助道。何者上修道品調停而真明不開。慳貪 心蔽保愛身財。惑亂心神。苟求障於理觀。
經云。貪狼於財色。坐之不得道。斯由不能捨 依正二報。貪愛纏綿豈能悟道者也。至如薩 陀波崙捨難捨之髓。賣難賣之身。以求般
若。何況資財者乎。斯則豈不果願於香城。契 般若於東土者也。然積劫空喪身財未曾為 道。今能捨必亡之身。求道取盡何憂不會。
世有人怒勇亡身入陣。斯之等類死亡者億 兆。經云。刀兵死者必墮地獄。竟何利之。有 今行者。必能怒勇亡身攻破四魔王。豈不解
髻中明珠而與之者也。或正修觀時破戒心 起。三業乖違犯於戒律。使理觀不開。經云。尸 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所以加心。持戒以為
橋梁。以為戒足生死大河。方可得度也。所以 菩薩為度生死大海。護惜浮囊微塵不棄。行 者當軌之也。或修觀時瞋恚蔽生。常思九
惱以障理觀。爾時當修忍心。經云。忍辱第 一道涅槃佛稱最。彼以曲來我以直應。誠心 無瞋於理自直。經云。瞋時常著如來衣。如來
衣者。柔和忍辱是。又經云。設眾惡來加念佛 故應忍。若存聖言無事不成也。或修觀時懈 怠心生不能開悟。當加精進。夫建小事心不
決至。尚不能成。況欲排五住之重關。度生 死之大海。而不勤勞。妙道何由可契。至如波 崙傍立於衢。經無量時不念疲勞。不念晝夜。
不念飲食。但念何時得見曇無竭菩薩得聞 般若。以其精進遂感冥通耳。故云。諸佛一心 勤精進故。得三菩提。何況餘善法耶。所以仙
人禮白骨謝往昔之勤。餓鬼打死尸報其昔 懈。今不打身進道。後勞思何益也。或時正修 觀而散亂心生。爾時當加修禪寂也。經云。十
劫坐道場。身體及手足寂然安不動。斯則理 觀何能不發者耶。釋論云。囂塵蔽天日。天雨 能淹之。覺觀風動心。禪定能滅之。禪為清
泠水。能洗諸塵勞。禪為利智藏。功德之福 田。故知禪有種種功能。宜加心修之助理觀 也。或正修觀時闇心生。當修善巧方便。何
者上修圓觀。觀生死即是涅槃煩惱即是菩 提。而於生死不生怖心。多生懈慢所以應修 苦空無常無我。觀五種不淨助道策理觀。何
以然。理雖圓通而未能證。何能即免無常怖 畏者耶。斯略明六度助發理觀。若不開悟。當 更觀此助道六度。即不可思議攝道品理觀
一切法門。即知六度功力大能破惑事理兼 修也。如檀度攝道品中捨覺分。捨二邊生死。 經云。捨與生死後際等。離生老病死。得不壞
常住者。中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 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今觀心六道界生滅 而捨煩惱。即是因緣所生法。三藏事檀捨
也。觀心二乘界即是空。而捨生死前際也。觀 心菩薩界即假。而捨生死後際也。觀心佛界 即中道。而離生老病死。得不壞常住。斯則
一心圓觀十界者。即是圓修四教道品事理 捨檀。圓捨生死後際。得不壞常住。是則事 理檀度具足也。若未悟者。更修道品中正業
正命。為戒度所攝。上說約心辨道品六度。今 還約心辨事理十種戒也。何者觀心六道界 因緣生法。持不缺戒乃至不雜等四戒也。觀
心二乘界者。即持隨道無著兩戒也。觀心菩 薩界者。即持智所讚自在二戒也。觀心佛界 者。即持隨定具足戒也。是則觀心六道因緣
生滅三藏事中道品。正業正命之戒。觀心即 空即假即中。持通別圓之教理中道品正業 正命之戒。斯則圓觀十界即事理持戒也。若
未開悟。當更思道品五根中念根。五力中念 力。七覺中念覺。八正中正念。即為忍度所 攝也。今例前還約觀心中六道界。即因緣生
法事中伏忍。觀心中二乘界。即空即柔順 忍。觀心中菩薩界。即假名無生忍。觀心中 佛界。即中名寂滅忍。此三忍是理。是即圓
觀心十界具足事理修忍也。若未悟者。更思 道品八精進也。觀心中六道界。即事精進。 觀心中二乘界。即空精進。觀心中菩薩界。即
出假精進故。經云於生死意而有勇也。觀心 中佛界即中精進。經云諸佛一心精進得三 菩提也。是則圓觀心十界具事理精進也。若
未悟者更思道品八定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 覺分正定為禪度所攝也。觀心中六道界是 修事中四禪四定等定也。觀心中二乘界是 修觀鍊熏修真諦三昧定也。觀心中菩薩界
是修俗諦三昧也。觀心中佛界是修九種大 禪首楞嚴王三昧也。是則圓觀心中十界具 修事理諸禪也。若未悟者當更思道品中十 慧。四念處慧慧根慧力擇喜兩覺分正見正
思惟。此慧為般若度所攝也。若觀心中六道 界是事修世智。觀心二乘界是修一切智。觀 心菩薩界是修道種智。觀心佛界是修一切
種智。是則觀心中十界具事理諸波羅蜜也。 然三藏菩薩多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