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jie Cidi Chu Men 法界次第初門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界次第初門總序[0664b05] 天台山修禪寺。沙門釋智顗。輒依經附論。撰法界次第初門三百科。裁為七卷。流傳新學。略為三意。一為讀經尋論隨見法門。脫有迷於名數者。二為未解聖教所制法門淺深之次第。三為學三觀之者。當以此諸法名相義理。一一歷心而轉作。則觀解無礙。觸境不迷。若於一念心中。通達一切佛法者。則三觀自然了了分明也。故出此三百科。名教仍當。名下略辨體相。始得三卷。
[0664b14] 法界次第初門目錄
[0664b15] 卷上之上
[0664b16] 名色初門第一
[0664b17] 五陰初門第二
[0664b18] 十二入初門第三
[0664b19] 十八界初門第四
[0664b20] 十六知見初門第五
[0664b21] 見愛二煩惱初門第六
[0664b22] 三毒初門第七
[0664b23] 五蓋初門第八
[0664b24] 十煩惱初門第九(亦名十使)
[0664b25] 九十八使初門第十
[0664b26] 十惡初門第十一
[0664b27] 十善初門第十二
[0664b28] 卷上之下
[0664b29] 三歸初門第十三
[0664c01] 五戒初門第十四
[0664c02] 四禪初門第十五
[0664c03] 四無量心初門第十六
[0664c04] 四無色定初門第十七(亦名四空定)
[0664c05] 六妙門初門第十八
[0664c06] 十六特勝初門第十九
[0664c07] 通明觀初門第二十(亦名通明禪)
[0664c08] 卷中之上
[0664c09] 九想初門第二十一
[0664c10] 八念初門第二十二
[0664c11] 十想初門第二十三
[0664c12] 八背捨初門第二十四
[0664c13] 八勝處初門第二十五
[0664c14] 十一切處初門第二十六
[0664c15] 十四變化初門第二十七
[0664c16] 六神通初門第二十八
[0664c17] 九次第定初門第二十九
[0664c18] 三三昧初門第三十
[0664c19] 師子奮迅三昧初門第三十一
[0664c20] 起越三昧初門第三十二
[0664c21] 卷中之下
[0664c22] 四諦初門第三十三
[0664c23] 十六行初門第三十四
[0664c24] 生法二空初門第三十五
[0664c25] 三十七品初門第三十六
[0664c26] 三解脫初門第三十七
[0664c27] 三無漏根初門第三十八
[0664c28] 十一智初門第三十九
[0664c29] 十二因緣初門第四十
[0665a01] 卷下之上
[0665a02] 四弘誓願初門第四十一
[0665a03] 六波羅蜜初門第四十二
[0665a04] 四依初門第四十三
[0665a05] 九種大禪初門第四十四
[0665a06] 十八空初門第四十五
[0665a07] 十喻初門第四十六
[0665a08] 卷下之下
[0665a09] 百八三昧初門第四十七
[0665a10] 五百陀羅尼初門第四十八
[0665a11] 四攝初門第四十九
[0665a12] 六和敬初門第五十
[0665a13] 八自在我初門第五十一(亦名八種變化)
[0665a14] 四無礙辯初門第五十二
[0665a15] 十力初門第五十三
[0665a16] 四無所畏初門第五十四
[0665a17] 十八不共法初門第五十五
[0665a18] 大慈大悲初門第五十六
[0665a19] 三十二相初門第五十七
[0665a20] 八十種好初門第五十八
[0665a21] 八種音聲初門第五十九
[0665a22] 三念處初門第六十
法界次第初門卷上之上
陳隋國師智者大師撰
名色初門第一
[0665b06] 一名 二色
[0665b07] 今辨法界初門。先從名色而始者。至論諸法 本原清淨。絕名離相。尚非是一。何曾有二。不 二而辨其二者。以行者初受一期妄報歌羅
邏時。但有名色二法。當知名色即是一切世 間出世間法之根本。能生一切法。普攝一切 法。即是一切法。若諸大聖分別說一切法
門。皆約名色而分別之。無有一法出於名色。 故智度論偈云。
一切諸法中 但有名與色
若欲如實觀 但當觀名色
雖癡心多想 分別於異事
更無有一法 出於名色者
[0665b19] 一名 心但有字故曰名也。即是心及相應 數法。雖有能緣之用而無質礙可尋。既異於 色而有心意識及諸數法種種之別名。故謂 之為名也。
[0665b23] 二色 有形質礙之法謂之為色。是十入及 一入少分。皆是質礙之法。並無知覺之用。既 異於心意識法。故稱為色也。
五陰初門第二
[0665b27] 一色陰 二受陰 三想陰 四行陰 五 識陰
[0665b29] 次名色而辨五陰者。以惑者迷名偏重故。大 聖教門開名則為四心。對色合為五也。此五 通稱為陰者。一往而釋。陰以陰覆為義。能覆
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長生死。集散不絕。故通 名為陰。
[0665c05] 一色陰 有形質礙之法名為色。色有十四 種。所謂四大五根五塵。此之十四。並是色法 也。
[0665c08] 二受陰 領納所緣名為受。受有六種。謂六 觸因緣生六受。但境既有違順。非違非順之 別。故六受亦各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之 異也。
[0665c12] 三想陰 能取所領之緣相名為想。想有六 種。謂取所領六塵之相。為六想也。
[0665c14] 四行陰 造作之心能趣於果名為行。行有 六種。大品經中。說為六思。思即是行。謂於六 想之後。各起不善業善業無動業也。
[0665c17] 五識陰 了別所緣之境名為識。識有六種。 即是六識。若諸論師多云。識在二心之前。 諸大乘經中。明識最居後。今依經為次料簡。
十二入初門第三
[0665c21] 內六根入 一眼入 二耳入 三鼻入 四舌入 五身入 六意入
[0665c23] 外六塵入 一色入 二聲入 三香入 四味入 五觸入 六法入
[0665c25] 次五陰而辨十二入者。以惑者迷色偏重故。 大聖教門。開色為十。心但為二。合為十二也。 通稱入者。入以涉入為義。根塵相對則有識
生。識依根塵仍為能入。根塵即是所入。今此 十二從所入受名。故通受入名。內六入者。 此之六法親故屬內。為識所依。故名為入。亦
名根者。根以能生為義。此六既並有生識之 功。故通名根也。
[0666a04] 一眼入 身分對色。能見色之處名眼。眼是 四大造色。體為十色共成。所謂四大四微。身 根微。眼根微也。
[0666a07] 二耳入 身分對聲。能聞聲之處名耳。耳是 四大造色。亦為十色共成。謂四大四微。身根 微。耳根微。
[0666a10] 三鼻入 身分對香。能聞香之處名鼻。鼻是 四大造色。亦為十色共成。謂四大四微。身根 微。鼻根微。
[0666a13] 四舌入 身分對味。能知味之處名為舌。舌 是四大造色。亦為十色所成。謂四大四微。身 根微。舌根微也。
[0666a16] 五身入 六分假合之體對觸。能覺觸處皆 名為身。身是四大造色。但有九色所成。謂四 大四微。身根微。
[0666a19] 六意入。心對一切法。即有能知法之用。名 之為意。意者即心王也。是中除諸心數法。但 取心王。以為意入。
[0666a22] 外六入者。此六法疎故屬外。識所遊涉。故名 為入。亦名塵者。塵以染污為義。以能染污情 識。故通名為塵也。
[0666a25] 一色入 一切對眼。所見之色名為色。色有 二種色。攝一切色。一正報可見色。眾生身色。 青黃赤白黑色等。二依報可見色。外無知青
黃赤白黑色等也。
[0666a29] 二聲入 一切對耳。所聞之色曰聲。聲有二 種聲。攝一切聲。一從正報色出聲。眾生語言 音聲也。二從依報色出聲也。
[0666b03] 三香入 一切對鼻。所聞之色名香。香有二 種香。攝一切香。一正報色處香。眾生身中香 臭也。二依報色出香。外一切無知色中所有 香臭。
[0666b07] 四味入 一切對舌。所知之色曰味。味有二 種味。攝一切味。一正報色處味。眾生身中之 六味也。二依報色處味。外一切無知色中所
有六味也。
[0666b11] 五觸入 一切對身。所覺之色名觸。觸有二 種觸。攝一切觸。一正報色處觸。眾生身中。冷 暖澁滑等十六觸也。二依報色處觸。外一切
無知色中冷暖等一十六觸也。
[0666b15] 六法入 一切對意所知之法名法。法有二 種法。攝一切法。一者心法。是中除心王。但取 相應諸心數法也。二者非心法。即過去未來
色法。及心不相應諸行。及三無為法。
十八界初門第四
[0666b20] 內六根界 一眼界 二耳界 三鼻界 四舌界 五身界 六意界
[0666b22] 外六塵界 一色界 二聲界 三香界 四味界 五觸界 六法界
[0666b24] 六識界 一眼識界 二耳識界 三鼻識 界 四舌識界 五身識界 六意識界
[0666b26] 次十二入。而辨十八界者。以惑者迷於名色 俱重故。開色為十。離名作八。合為十八界也。 通名界者。以界別為義。此十八法各有別體。
義無渾濫。故通受界名也。
[0666c01] 內六根界 此具如前明。內六根入中分別 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義者。欲使修觀之徒 推析無謬。不滯十六知見之妄計也。
[0666c04] 外六塵界 此具如前。外六塵入中分別其 相。乃更加以界之名義者。意同六根。中立界 名。
[0666c07] 六識界者。若根塵相對即有識生。識以識別 為義。識依於根。能識別於塵。故此六通名 識也。若了識從緣生。豈計有神使知謬取 也。
[0666c11] 一眼識界 眼根若對色塵。即生眼識。眼識 生時。即識色塵。故名眼識界也。
[0666c13] 二耳識界 耳根若對聲塵。即生耳識。耳識 生時。即識聲塵。故名耳識界也。
[0666c15] 三鼻識界 鼻根若對香塵。即生鼻識。鼻識 生時。即識香塵。故名鼻識界也。
[0666c17] 四舌識界 舌根若對味塵。即生舌識。舌識 生時。即識味塵。故名舌識界也。
[0666c19] 五身識界 身根若對觸塵。即生身識。身識 生時。即識觸塵。故名身識界也。
[0666c21] 六意識界 五識生已即滅。意為意識。此 意識續生。意識生時。即識法塵。若五識能生 意識。即以前五識為根。後意識為意識。此意
識滅次識續生。是則前意識生後意識。如是 亦脫傳受根識之名。皆以能生為根。所生為 識。今說所生之識。為意識界也。
十六知見初門第五
[0666c28] 一我 二眾生 三壽者 四命者 五生 者 六養育 七眾數 八人 九作者 十使作者 十一起者 十二使起者 十 三受者 十四使受者
十五知者 十六 見者
[0667a04] 次名色陰入界。而辨十六知見者。名色等法 中。神我本不可得。而未見道者。悉於名色等 法中。妄計有我。我所。計我之心。歷緣略辨。
即有十六知見之別。廣對諸緣。則妄計不可 稱數。因此顛倒。備起一切煩惱生死行業。今 為欲於後明生法二空等一切觀門。必須善
識假實之法。故略依傍大智度論釋之也。
[0667a11] 一我 若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無明不了。若 即若離中。妄計有我我所之實。故名我為也。
[0667a13] 二眾生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和合中。妄計 有我生。故名眾生。
[0667a15] 三壽者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有我 受一期果報壽有長短。故名壽者。
[0667a17] 四命者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命 根成就連持不斷。故名命者。
[0667a19] 五生者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能 起眾事。如父生子。名為生者。亦計我來人中 受生。故名生者。
[0667a22] 六養育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能 養育於他。故名養育。亦計我從生已來。為父 母養育。故名養育。
[0667a25] 七眾數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有 名色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等諸因緣。是眾法 有數故名眾數。
[0667a28] 八人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是行 人。異於非行之人。故名為人。亦計我生人道。 異於餘道。故名為人。
[0667b02] 九作者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有 身力手足。能有所作。故名作者。
[0667b04] 十使作者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 能役他。故名使作者。
[0667b06] 十一起者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 能造後世罪福業。故名起者。
[0667b08] 十二使起者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 我能令他起後世罪福業。故名使起者。
[0667b10] 十三受者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 當後身受罪福果報。故名受者。
[0667b12] 十四使受者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 我當令他受苦樂果報。故名使受者。
[0667b14] 十五知者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有 五根能知五塵。故名知者。
[0667b16] 十六見者 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 有眼根故。能見一切色。亦計我能起邪見。我 起正見名見者。
見愛二煩惱初門第六
[0667b20] 一見煩惱 二愛煩惱
[0667b21] 次名色陰入界。及我等十六。而辨見愛者。若 迷此假實二法。則倒想紛然。故三界流轉無 際。皆是煩惱使之然也。若論煩惱根本。不出
見愛。枝派分別。則科目甚多。所謂三毒五蓋 十使。九十八煩惱。八萬四千乃至塵沙等數。 此諸科目雖數有多少。而同是煩惱潤生之
力。體無殊別。但教門善巧。乃約增減之數而 制立之。故纓絡經云。見著二法迷法界色心。 廣起一切三界煩惱。通名煩惱者。煩以喧煩
為義。惱以逼亂為義。能喧煩之法逼亂行者 心神。致使真明不得開發。故名煩惱也。
[0667c03] 一見煩惱 邪心觀理名之為見。若於假實 之理。情迷而倒想邪求。隨見偏理妄執為實。 通名為見。見煩惱者。謂五利使。見諦所斷八
十八使。及六十二見等也。
[0667c07] 二愛煩惱 貪染之心名之為愛。若於假實 二事。情迷隨心。所對一切事境。染著纏綿。通 名為愛。愛煩惱者。謂五鈍使。思惟所斷十使。
及所斷結流。愛扼纏蓋纏等也。
三毒初門第七
[0667c12] 一貪毒 二瞋毒 三癡毒
[0667c13] 次見愛而辨三毒者。此二科既有合離之異。 事須分別。若合但取癡一分為見。餘一分及 貪恚。並合為愛也。若離則見愛之中各有三
毒。如此歷三界五行。則離出九十八使。一切 煩惱通名毒者。毒以沈毒為義。惱壞之甚。 故云沈毒。以其能壞出世善心。故名為毒 也。
[0667c20] 一貪毒 引取之心名之為貪。若以迷心對 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即是貪毒。歷三界 五行。十五貪使並是貪毒。但上二界煩惱既
薄故。別受愛名。
[0667c24] 二瞋毒 違忿之心。名之為瞋。若以迷心對 一切違情之境。便起忿怒。即是瞋毒。歷欲界 五行下。即有五瞋使。並是瞋毒。數人義上二
界無瞋也。
[0667c28] 三癡毒 迷惑之心名之為癡。若迷一切事 理之法。無明不了。迷惑妄取。起諸邪行。即是 癡毒。亦名無明。無明有二種。一者相應無明。
即是與三界五行下八十八使。相應共起。二 者不相應無明。即是三界五行下十五癡使 也。
五蓋初門第八
[0668a06] 一貪欲蓋 二瞋恚蓋 三睡眠蓋 四掉 悔蓋 五疑蓋
[0668a08] 次三毒而辨五蓋者。若論三毒之體。豈異五 蓋。但科目不同。名字增減有異。故次分別。所 以然者。若沒癡毒之名而離癡法。為睡眠掉
悔疑三蓋。足貪瞋為五蓋也。若開五蓋則煩 惱無量。通名蓋者。蓋以覆蓋為義。能覆蓋行 者清淨善心。不得開發。故名為蓋。而此五蓋
既的為在下所明諸禪正障。故須略辨其相。
[0668a15] 一貪欲蓋 引取心無厭足為貪欲。分別體 相。具如貪毒中說。三界五行中十五貪使。即 是貪欲蓋。
[0668a18] 二瞋恚蓋 忿怒之心名為瞋恚。分別體相。 具如前說。欲界五行五種瞋使。即是瞋蓋也。
[0668a20] 三睡眠蓋 意識惛熟曰睡。五情暗冥名眠。 若心依無記則增長無明。故意識惛惛而熟。 五情暗冥無所覺知。謂之睡眠也。數人說為
增心數法。猶屬見思所斷十五癡使攝也。
[0668a24] 四掉悔蓋 邪心動念曰掉。退思憂悴為悔。 若縱無明謬取。則戲論動掉心生。既所為乖 失。退思則有憂悔也。亦是增心數法。正屬見
諦所斷三十二見使。攝思惟斷。亦有少分也。
[0668a28] 五疑蓋 癡心求理。猶預不決。名之為疑。若 修道定等法。無明暗鈍。不別真偽。因生猶預。 心無決斷。皆謂疑也。世間通疑。非一正論。障
道之疑。即是見諦所斷。三界四行十二疑使 也。
十使初門第九
[0668b05] 五鈍使 一貪使 二瞋使 三無明使 四慢使 五疑使
[0668b07] 五利使 一身見使 二邊見使 三邪見 使 四戒取使 五見取使
[0668b09] 次五蓋而辨十使者。豈有十使異於五蓋。若 教門但為修定者說。略立三毒五蓋之數。若 為修慧者說。欲使明識所斷之惑無謬。故須
分別為十使也。所以然者。貪瞋二蓋。即是貪 瞋二使。睡蓋之本。即是癡使。離癡出慢。即為 慢使。疑蓋即疑使也。是為五鈍使。掉悔即是
邪思掉動之心。若細分別其相。則有五利五 鈍使之別。而此推之還是五蓋。分別為十使 也。若開十使。則出一切煩惱。此十通名使者。
使以驅役為義。能驅役行者心神。流轉三界。 故通受使名。亦名十煩惱。煩惱義如前說。
[0668b20] 一貪欲使 引取無厭。名曰貪欲。分別其相。 具如貪毒中說。見思所斷。三界五行中十五 貪。皆是貪使。
[0668b23] 二瞋恚使 忿怒之心。名之曰瞋。分別其相。 具如瞋毒中說。見思所斷。欲界五行中五恚。 即是恚使也。
[0668b26] 三無明使 迷惑不了之心。名為無明。若以 迷心緣境。隨有所起。則念念永失。而不知慚 愧者。皆是癡也。見思所斷。三界五行下十五
癡。即是無明使。
[0668c01] 四慢使 自恃輕他之心曰慢。若自恃種姓 富貴有德才能。輕蔑於他。即是慢也。慢有八 種。在下別出。乃至見思所斷。三界五行下十
五慢。皆是慢使也。
[0668c05] 五疑使 迷心乖理。猶預不決曰疑。分別其 相。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