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 Bang Yigao 樂邦遺稿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樂邦遺稿卷下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
釋不可以少善根得生彼國
[0241a07] 慈恩彌陀通贊鈔云。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 德因緣得生彼國者。良恐眾生曾聞佛說臨 終十念即得往生。我今天命未盡。且當放逸。
為遮於此故。言不可以少善根得生彼國。言 我今天命未盡者。即愚人見解也。人命無常 如同轉燭。何得久住乎。如佛在世。有諸比丘
作無常觀。佛問云何。比丘答言。出息不保入 息。佛言。真得無常相也。
海慧禪師示心淨土淨
[0241a16] 傳燈錄載。海慧禪師一日有學人問曰。願生 淨土未審。實有淨土否。師曰。經云。欲得淨 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若心清
淨。所在之處皆為淨土。譬如生國王家決定 紹王基業。發心向佛道。是生淨佛國。其心若 不淨。在所生處皆是穢土。淨穢在心。不在國 土也。
大智律師示事理不二
[0241a24] 師甞為山陰慈慧文法師作淨土集序。其略 曰。古今學佛多惑事理。謂理則纖塵不立。言 事則萬像森羅。凝心住寂則為理觀。動用造
修則為事行。遂引古云。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佛事門中不捨一法。斯乃理事敵立。空有並 馳也。予甞變其語曰。實際理地不少一塵。佛
事門中不立一法。何則由實際理具一切法。 豈少一塵乎。由佛事門離一切相。豈存一法 乎。如此則方見理事一如空有不二矣。
女子坐亡骨生蓮華
[0241b05] 雜說云。溫州民間有一女子。忽坐亡。後於灰 骨器中乃生青蓮華一朵。眾人奇之。時智覺 壽禪師聞見。說偈讚之曰。性心之門千聖同
倫。神歸淨土蓮出灰盆。
圓辨法師說唯心淨土
[0241b10] 延慶圓辨法師有唯心淨土說。已刻前錄。今 於寶珠集又得其要曰。唯心淨土一而已矣。 良由彌陀悟我心之寶剎。我心具彌陀之樂
邦。雖遠而近不離一念。雖近而遠過十萬億 剎。譬如青天皓月影臨眾水。水不上升月不 下降。水月一際自然照映者也。
解空法師彌陀尊像讚
[0241b17] 四明寶雲道場有義學思覺。命工畫阿彌陀 佛接引化像。冀欲增長念佛三昧也。持見延 慶竹菴。可觀稽首說偈讚之曰。
紫金光聚 白玉明毫 唯心本性
境界非高 三輩九品 八德四光
一念清淨 即見西方
補淨土禮文法寶讚
[0241b24] 天台白雲山有淨圓法師。傳天台教觀。甞作 西方禮文。靈芝大智律師序而行之。語造天 成。誠與天竺懺本竝駕。於中但列四聖。而缺
讚法一章。霅川李楫居士克意淨業。甞補之 曰。至心歸命禮西方安樂土一切法門微妙 圓乘清淨法藏。
佛演圓乘今十劫 法門無盡等虛空
風吟寶葉契真經 波動金渠詮妙典
變化又聞鸚鵡舌 宣流復有頻伽聲
七經專讚義洪深 法性如空無所說
懷玉禪師乘金臺往生
[0241c06] 大宋高僧傳曰。台州有禪師懷玉。執持律法。 名節峭然。唯服布衣一食。長坐不臥。日誦彌 陀佛五萬聲。通課彌陀經三十萬卷。一日忽
見西方聖眾。數若河沙。內有一人。擎一銀臺 從窓而入。玉曰。我自欲得金臺往生。於是而 隱。玉倍復精進。後時即聞空聲。曰。師頭上已
有光暈。請加趺結印。時佛光滿室。師乃言去。 弟子問。何往。師說偈曰。清淨皎潔無塵垢。蓮 華化生為父母。我修道來經十劫。出示閻浮
厭眾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娑婆歸淨土。 說已含笑而終。太守段懷然見而異之。作偈 贊曰。我師一念登初地。佛國笙歌兩度來。唯
有門前古槐樹。枝低秖為挂金臺。
憲章法師誓取金臺往生
[0241c20] 政和中有憲章師仲憫。三衢人也。受業于郡 之祥符寺。少年負笈趨永嘉忠法師之室。久 之氷寒藍碧。即往錢唐南屏文公輪下卒其
業。眾服其議論。遂以虎子稱之。後還鄉董浮 石山。戶外屨滿。師大其言曰。吾座下若無五 百眾。則不講本部。師遽出此言。故一生唯講
小部帙耳。洎師之終。乃急歸本業寺。集大眾 於大法堂上。師登師子座方趺足。忽見西方 銀臺而至。乃喝一聲曰。吾平生解第一義。誓
取金臺往生。何為不然。於是瞑目而終。見者 莫不驚呼。所謂師子座者。蓋以木雕飾。宛其 生者。高一丈餘。上安蓮華臺座。是寺多出高
流。每以是為升陟之階。唯師一登之。後無復 繼者。于今寺革為禪。則棄之於殿角矣。吾宗 有志昭師經由是寺。偶一耆宿得其說云。
生死本無隨妄而有
[0242a07] 孤山閑居編云。夫枝必有根。流必有源。生 實死之根源也。既有其生。安得無死。故大 經曰。功德黑暗姊妹相隨。有智主人二俱不
受。此則不受其生故無其死。若夫天理寂然 曾無生滅之朕。妄情紛動遂見去來之跡。譬 以清淨目觀晴明空。都無瑕翳。苟瞪目勞視。
則狂華亂生。華既有生。而亦有滅。愚者好華 生而惡華滅。而不知華本自無也。故楞嚴曰。 一切眾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 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流轉。
唐肅宗皇帝問南陽國師
[0242a18] 直指淨土決疑集云。唐肅宗皇帝一日召南 陽忠國師。問曰。捨此陰身當生何處耶。師答 曰。一真妙性圓同太虛。本無生滅。若隨物應
現。亦隨眾生作念去來耳。若也念合太虛真 性。捨此已後。隨意往生十方佛國。如古德道。 各各自努力。龍華會中相見是也。昔有無著
等三人。並隨願往生慈氏天宮。若人見性。捨 此穢身。並歸諸佛會裏也。
[0242a26] 問意甚親。答猶通漫。且隨意往生之語。並 歸諸佛會裡之言。既不能專修佛國之行。 何緣託識他方。余愛楊無為頌。曰。淨土周
沙界。云何獨指西。但能從一入。觸處是菩 提。此則通示。而不妨別修。世人可不慕西 方一其志而修之乎。
唐溫尚書問圭峰禪師
[0242b04] 傳燈錄紀。溫造尚書問圭峰密公曰。悟理息 妄之人不結業。一期壽盡靈性何依耶。師答 曰。一切眾生具有覺性靈明。與佛無殊。但以
無始未曾了性妄執我相故。生愛惡等情。隨 情造業。遂長劫輪迴。然則身中覺性未曾生 死。若能明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無生。何有
依託。但多生習性喜怒哀樂微細流注難以 卒除。須長覺察。豈可一生所修便同諸佛力 用。但可以空寂為體。勿認色身。以靈知為心。
勿認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隨之。臨命終時。自 然業不能繫。雖有中陰。所向自由。天上人間 隨意寄託。若愛惡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
身。唯圓覺大智朗然獨存。名之為佛矣。
[0242b17] 若言天上人間隨意寄託。則是所修不超 三界。既不超三界。則還墮輪迴之中。古人 所謂野火燒難盡。春風吹又生者也。若言
不受分段之身。畢竟此人託生何處。若言 大智獨存名佛。畢竟此佛四教辨判成何 佛身。固知若不善吾台宗一家所用經論 五住二死三身四土之旨。則未可與言修
行趣果之道也。昔苕溪論席解紛委明此 義。其略曰。六住大士尚存分段之生。四果 真人猶有變易之死。果能深究此等言教。 則超登彼岸。自有捷徑。誠難以惑於他修
矣。
真歇禪師示眾文
[0242c01] 真歇了禪師示眾云。悟得紙衣下事。只解恁 麼去。明得一色邊事。未會先師意。自餘則隱 峰倒卓。灌溪步歸。無業問隨後之人。大顛說
無聲三昧。或聞鼯鼠而便脫。或為愚癡而再 來。或竪指而休。或翻船而往。一一坐亡立化。 箇箇逞神現通。其顯也目擊正容。其混也忘
蹤失跡。用得純熟。措手自由。滿路光生逈無 依著。此乃衲僧平常轉身亦未足為奇也。若 也已見未明。眼光落地。如生龜脫殼。似方木
逗圓。為形軀之所滯。被火風之所迫。蓋一生 念念散亂。心識分飛。臨終之時。暫欲澄心靜 慮。閉目合眼。意不為幻妄磨滅者。豈易得乎。
要須硬鱍鱍地壁立千仞。一念恁麼去徹底 休歇。去氣息都無。去那邊了却去。直得行如 鳥道。坐若虛空。空想亦無。箇點靈明逈然超
卓曾無改變也。只如今日。還有光影落時不 昧生死底漢麼。良久云。五蘊身全尚不知。百 骸散後何處覓。
王朝散勸修西方文
[0242c20] 寶珠集曰。嘉禾王衷居錢唐西湖。政和中舉 隱逸。朝廷以處士旌之。甞結蓮社。作文告諭 曰。愚甞參小本禪師。師嚴重動皆抵拒。唯衷
再三許進一步。然於自省處猶未了了。續 沿 幹止宿秀州崇寧寺。晨朝偶聞眾僧諷彌陀 經。心忽有所感曰。我禪門用心有年。自恨無
劄脚處。今聞阿彌陀佛居西方令我信願求 生。豈非究竟處乎。於是發心修之已一十九 年。未甞一日違缺。蓋於心警悟自得。有若禪
宗之了達也。既得此已復念利他。昔有僧法 持。專修淨業。命終聞天樂異香。良久復穌曰。 吾生平修淨業。而不能利他為恨。吾死後。乞
露屍於松林之下。施與烏鳶螻蟻。使食我血 肉者皆生淨土。言已瞑目。寺僧即睹神旛數 首從日西下。旛出異光以燭其室。故知自利
者必利人。今衷謹於居處結白蓮社。募人同 修。有欲預者。不限尊卑貴賤士庶僧尼。但發 心願西歸者。普請入社也。左朝散大夫處士
王衷謹勸。然處士建修此社。經歷年所。願行 之功。後果不疾面西而化。其淨土經教真不 負於人。但患世人不肯於經教耳。
論唯心淨土有理有跡
[0243a13] 龍舒曰。世有專於參禪者云。唯心淨土豈復 更有淨土。自性彌陀不必更見彌陀。此言似 之而非也。何則西方淨土有理有跡。論其理
則能淨其心故一切皆淨。誠為唯心淨土矣。 論其跡則實有極樂世界。佛詳覆言之。豈妄 語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謂自性彌陀者固不
妄矣。然卒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彫聖像 必加功力然後能成。不可遽指良材而謂物 象之華麗也。是所謂唯心淨土而無復更有
淨土。自性阿彌不必更見阿彌者非也。又或 信有淨土。而泥唯心之說。乃謂西方不足生 者。謂參禪悟性超佛越祖阿彌不足見者。皆
失之矣。蓋此言甚高切。恐不易到也。故修西 方見佛得道則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參禪悟 性超佛超祖。為甚難。況修淨土者。且不礙於
參禪。何參禪者必薄於淨土也。
勸參禪者不妨修西方
[0243b01] 龍舒曰。參禪大悟遂脫生死輪迴。固為上矣。 然至此者恐少。若修西方。則直截輪迴。萬不 漏一。故今勸參禪之人。每日留頃刻之暇修
於西方。若果大悟得超輪迴。去佛地尚遠。更 往見阿彌陀佛。展禮致敬。有何不可。若未得 大徹悟者。壽數忽盡。且徑往西方見佛聞法。
何患不大悟也。若不修西方。則未免隨業受 異報也。
修西方如現受官職
[0243b10] 龍舒曰。參禪取大悟。不肯修西方。如人有一 品官而不受。必欲修學為大魁。其志甚美。然 大魁不可必得。不如且受一官。然後一面修
學。如得大魁。則錦上添花。若不得。則不失其 為官人。修西方者。且受一官之謂也。一面修 學。兼參禪之謂也。不得大魁者。參禪未悟之
謂也。不失其為官人者。直脫輪迴之謂也。既 生西方。烏有不大悟者哉。
弘覺法師為曇諦師
[0243b19] 梁高僧傳紀。僧曇諦吳 興 人。父彤為冀州別 駕。母黃氏晝寢。夢見一僧呼黃為母。寄一 麈
尾并二鐵鏤書鎮。眠覺見二物具存。因而懷 孕生諦。諦五歲時。母以二物示之。諦曰。前 身為秦王講法華經賜我者也。年至十歲出 家。隨父見關中僧道
[契-大+石] 。忽喚 [契-大+石] 名。 [契-大+石] 曰。童子 何以呼宿士名。諦曰。和尚是諦沙彌。為眾僧
採藥。被野猪所傷。不覺失聲也。 [契-大+石] 悟而泣曰。 子即先師弘覺法師也。因問。弘覺捨命正是 寄物之日。事實驗矣。
乘禪師為薛刺史作子
[0243c01] 續高僧傳云。元魏間乘禪師專持法華經。命 終託生河東薛氏家。生而能言宿世事。而不 樂處俗。復願為僧。其父任泗州守。隨父赴官。
便往中山七帝寺。恍然記得昔處。因尋本時 弟子語曰。汝頗記從吾渡水往狼山時。乘禪 師者我身是也。弟子唯然。父母恐其出家。便 與納室。從此即忘宿世之事矣。
齊君佐前身是講僧
[0243c09] 大宋高僧傳載。吳郡士人齊君佐勤學為詩。 常困游吳楚間。元和中經錢唐。欲求飡天竺。 至孤山飢不能前。因臨流而泣。忽有一梵僧。
顧而笑曰。法師秀才旅游貺味足否。佐曰。貺 味已足。法師之呼何耶。僧曰。子不記講法華 經於同德寺乎。佐曰。不記。僧即於囊中出一
棗子與食。佐乃悟知前世講經之事。僧曰。當 時五人。唯我一人得度。獨汝為凍餓之士。佐 曰。余四十許年日唯一飡。身擁一褐。福不完
也。僧曰。由汝師子座上廣說異端使後學生 疑。戒缺質傴。報應宜然。僧言已不見。佐即投 靈隱寺。出家為僧。更名鑑空。後立行高節而 終。
永禪師後身為房太尉
[0243c23] 唐明皇雜錄云。房琯字次律。開元中宰桐廬。 與形真人和璞携手閑步。至夏口村。入一廢 佛寺。璞坐於松下。以杖扣地。令侍人掘深數
尺。得一瓦甕。內皆是婁師德與永禪師書畫。 璞曰。君省此否。琯恍然記前世為永禪師也。 僧仲殊詩曰。陋以房次律。因循墮流俗。蓋譏 其失志也。
遜長老後身為李侍郎
[0244a02] 夷堅志曰。李侍郎名彌遜。字似之。為臨川太 守。一日父忌辰往疎山飯僧。與堂頭行滿長 老共飯。滿年八十餘。熟視李曰。公乃遜老乎。
李不應。滿又曰。遜老余同門兄也。上下字與 公皆同。余自公守此土。已疑之。今日察公言 笑動止精彩。無少異。公必其後身也。李扣遜
之亡則元祐戊辰正月。乃李初生之歲也。李 本號彌遠。偶夢中有人。為改為遜。後果中第。 李信之。歸家揭燕寢名小雲堂。賦詩見意曰。
老子何因一念差。肯將簪髮換袈裟。同參尚 有滿兄在。異世猶將遜老誇。結習未忘能作 舞。因緣那得見拈花。卻將淨業尋歸路。淡泊 何如居土家。
誦法華經尼墮倡妓
[0244a16] 遯齋閑覽記。歐陽文忠公知頴州日。有官奴 盧媚兒。姿貌端秀善談笑。口中常作蓮華香 散越。滿座人皆奇之。而莫測其由。俄有一僧。
自蜀地來。頗知人前生事。公因語之。僧曰。此 女前身甞為尼。誦蓮經三十年。一念之誤流 墮至此。公未之信。因問之曰。汝曾讀法華經
否。奴曰。失身於此所不暇也。公命取是經示 之。一覽輒誦如素熟者。易以他經則不能也。 僧言真可信矣。
青草堂後身為曾魯公
[0244a26] 龍舒淨土文曰。本朝有二青草堂。在前者年 九十餘。有曾家婦女常為齋供。及布施衣物。 草堂感其恩。乃語之曰。老僧死當為夫人作
兒子。一日婦人忽產。遣人往看草堂。已坐亡 矣。所生子即曾魯公也。以前世為僧修福慧 故。少年登科。其後作宰相。此亦誤也。蓋不
出生死而在輪迴世界中。以區區恩惠。為人 作子。不脫貪愛。其失計甚矣。
喆禪師後身為大貴人
[0244b06] 龍舒淨土文曰。有真如喆禪師。名行尊宿也。 住京師大剎。四十年坐禪不睡。歸寂後。雖紙 襖亦出舍利。中貴愛樂以三十千買之。禪師
若修西方。必為不退轉菩薩矣。而不曾修此。 死後乃生大富貴處。一生憂苦。可哀也哉。永 嘉云。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喆
之不了生死大事。生大富貴處。滿前生願心。 而多憂苦者。還百生千世之宿債也。
古長老後身生宰相家
[0244b15] 龍舒淨土文曰。有惠古長老云。先住舒州太 平。次遷浙東大剎道德名世。緇白歸之。無何 死後託生一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