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 Jing Lu 宗鏡錄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鏡錄卷第三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0428a19] 夫教明一切萬法。至理虛玄。非有無之詮絕 自他之性。若無一法自體。云何立宗。
[0428a21] 答。若不立宗。學何歸趣。若論自他有無。皆是 眾生識心分別。是對治門。從相待有。法身自 體。中實理心。豈同幻有。不隨幻無。楞伽經云。
佛言。大慧。譬如非牛馬性。牛馬性。其實非有 非無。彼非無自相。古釋云。馬體上不得說牛 性是有是無。然非無馬自體。以譬法身上不得
說陰界入性是有是無。然非無法身自相。此 法空之理。超過有無。即法身之性。然有趣有 向。智背天真。無得無歸情生斷滅。但有之不
用求真規宛爾。無之自然足。妙旨煥然。則寂 爾有歸。恬然無間。頓超能所。不在有無。可謂 真歸。能通至道矣。
[0428b03] 問。以心為宗。如何是宗 通之相。
[0428b04] 答。內證自心第一義理。住自覺地。 入聖智門。以此相應。名宗通相。此是行時。非 是解時。因解成行。行成解絕。則言說道斷。心
行處滅。如楞伽經云。佛告大慧。宗通者。謂緣 自得勝進相。遠離言說文字妄想。趣無漏界 自覺地自相。遠離一切虛妄覺想。降伏一切
外道眾魔。緣自覺趣光明輝發。是名宗通相。 所以悟心成祖。先聖相傳。故達磨大師云。明 佛心宗。寸無差悟。行解相應。名之曰祖。又
偈云。亦不覩惡而生慊。亦不觀善而勤措。亦 不捨愚而近賢。亦不拋迷而就悟。達大道兮。 過量。通佛心兮。出度。不與凡聖同躔。超然。名 之曰祖。
[0428b16] 問。悟道明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云何說其行相。
[0428b17] 答。前已云。諸佛方便。不斷今 時。密布深慈。不令孤棄。已明達者。終不發言。 只為因疑故。問因問故答。此是本師。於楞伽
會上。為十方諸大菩薩。來求法者。親說此二 通。一宗通。二說通。宗通為菩薩。說通為童蒙。 祖佛俯為初機童蒙。少垂開示。此約說通。只
為從他覓法。隨語生解。恐執方便為真實。迷 於宗通。是以分開二通之義。宗通者。謂緣自 得勝進相。遠離言說文字妄想。乃至緣自覺
趣光明輝發。若親到自覺地。光明發時。得云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群盲眼開。分明照境。 驗象真體。終不摸其尾牙。見乳正色。豈在談
其鵠雪。當此具眼人前。若更說示。則不得稱 知時名為大法師。實見月人。終不觀指。親到 家者。自息問程。唯證相應。不俟言說。終不執
指為月。亦不離指見月。如大涅槃經云。譬如 有王。告一大臣。汝牽一象。以示盲者。爾時大 臣。受王勅已。多集眾盲。以象示之。時彼眾盲。
各以手觸。大臣即還。而白王言。臣已示竟。爾 時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眾盲 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
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 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 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
腹者。言象如瓮。其觸尾者。言象如繩。善男子。 如彼眾盲。不說象體。亦非不說。若是眾相。悉 非象者。離是之外。更無別象。善男子。王喻如
來應正遍知。臣喻方等大涅槃經。象喻佛性。 盲喻一切無明眾生。是諸眾生聞佛說已。或 作是言。色是佛性。何以故。是色雖滅。次第相
續。是故獲得無上如來三十二相如來常色。 如來色者。常不斷故。是說色名為佛性。譬如 真金。質雖遷變。色常不異。或時作釧作盤。然
其黃色初無改易。眾生佛性。亦復如是。質雖 無常。而色是常。以是故。說色為佛性。乃至說 受想行識等為佛性。又有說言。離陰有我。我
是佛性。如彼盲人。各各說象。雖不得實。非不 說象。說佛性者。亦復如是。非即六法。不離六 法。善男子。是故我說眾生佛性。非色不離色。
乃至非我不離我。善男子。有諸外道。雖說有 我。而實無我。眾生我者。即是五陰。離陰之外。 更無別我。善男子。譬如莖葉鬚臺。合為蓮華。
離是之外。更無別華。又佛言。善男子。是諸外 道。癡如小兒。無慧方便。不能了達。常與無常。 苦與樂。淨不淨。我無我。壽命非壽命。眾生非眾
生。實非實。有非有。於佛法中。取少許分。虛妄 計有。常樂我淨。而實不知常樂我淨。如生盲 人。不識乳色。便問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
色白如貝。盲人復問。是乳色者。如貝 [革*卬] 耶。答 言不也。復問。貝色為何似耶。答言。猶稻米粖。 盲人復問。乳色柔軟。如稻米粖耶。稻米粖者。
復何所似。答言。猶如雨雪。盲人復言。彼稻米 粖冷如雪耶。雪復何似。答言。猶如白鵠。是生 盲人。雖聞如是四種譬喻。終不能得識乳真
色。是諸外道。亦復如是。終不能識常樂我淨。 善男子。以是義故。我佛法中。有真實諦。非於 外道。夫真實諦者。宗鏡所歸。未聞悟時。不信
解者。所有說法。及自修行。皆成生滅折伏之 門。不入無生究竟之道。如菴提遮女經云。爾 時文殊師利。又問曰。頗有明知生而不生相。
為生所留者不。答曰有。雖自明見。其力未充。 而為生所留者是也。又問曰。頗有無知不識 生性。而畢竟不為生所留者不。答曰無。所以
者何。若不見生性。雖因調伏。少得安處。其不 安之相。常為對治。若能見生性者。雖在不安 之處。而安相常現前。若不如是知者。雖有種
種勝辯談說。甚深典籍。而即是生滅心。說彼 實相密要之言。如盲辯色。因他語故。說得青 黃赤白黑。而不能自見色之正相。今不能見
諸法者。亦復如是。但今為生所生。為死所死 者。而有所說者。乃於其人。即無生死之義耶。 若為常無常所繫者。亦復如是。當知大得空
者亦不自得空。故說有空義耶。故知能了萬 法無生之性。是為得道。大般若經云。佛言。善 現。以一切法空無所有。皆不自在。虛誑不堅。
故一切法。無生無起。無知無見。復次善現。一 切法性。無所依止。無所繫屬。由此因緣。無生 無起。無知無見。華嚴經云。如實法印。印諸業
門。得法無生。住佛所住。觀無生性。印諸境界。 諸佛護念。發心迴向。與諸法性。相應迴向。入 無作法。成就所作方便。是以不了唯心之旨。
未入宗鏡之人。向無生中。起貪癡之垢。於真 空內。著境界之緣。以為對治。成其輪轉。若能 返照。心境俱寂。如諸法無行經云。若菩薩見
貪欲際。即是真際。見瞋恚際。即是真際。見愚 癡際。即是真際。則能畢滅業障之罪。乃至凡 夫愚人。不知諸法畢竟滅相故。自見其身。亦
見他人。以是見故。便起身口意業。乃至不見 佛。不見法。不見僧。是則不見一切法。若不見 一切法。於諸法中。則不生疑。不生疑故。則不
受一切法。不受一切法故。則自寂滅。不思議 佛境界經云。爾時世尊。復語文殊師利菩薩 言。童子。汝能了知如來所住平等法不。文殊
師利菩薩言。世尊。我已了知。佛言。童子。何 者是如來所住平等法。文殊師利菩薩言。世 尊。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
法。佛言。童子。云何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是 如來所住平等法。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一 切凡夫。於空無相無願法中。起貪瞋癡。是故
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即是如來所住平等 法。佛言。童子。空豈是有法。而言於中。有貪瞋 癡。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空是有。是故貪瞋
癡亦是有。佛言。童子。空云何有。貪瞋癡。復云 何有。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空以言說故有。 貪瞋癡。亦以言說故有。如佛說。比丘有。無生
無起。無作無為。非諸行法。此無生無起。無作 無為非諸行法。非不有。若不有者。則於生起 作為諸行之法。應無出離。以有。故言出離耳。
此亦如是。若無有空。則於貪瞋癡。無有出離。 以有。故說離貪等諸煩惱耳。中觀論偈云。從 法不生法。亦不生非法。從非法不生。法。及於
非法。直釋偈意。法即是有。如色心等。非法是 無。如兔角等。若從法生法。如母生子。法生非 法。如人生石女兒。從非法生法。如兔角生人。
從非法生非法者。如龜毛生兔角。故般若假 名論云。復有念言。若如來但證無所得者。佛 法即一非是無邊。是故經言。如來說一切法。
皆是佛法。佛法謂何。即無所得。未曾一法。有 可得性。是故一切。無非佛法。云何一切。皆無 所得。經云。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云何非
耶。無生性故。若無生即無性。云何名一切法。 於無性中。假言說故。一切法無有性者。即是 眾生如來藏性。龐居士偈云。劫火燃天天不
熱。嵐風吹動不聞聲。百川競注海不溢。五嶽 名山不見形。澄清靜慮無蹤跡。千途盡總入 無生。故知諸法從意成形。千途因心有像。一
念澄寂。萬境曠然。元同不二之門。盡入無生 之旨。所以傅大士行路難云。君不見。諸法但 假空施設。寂靜無門為法門。一切法中心為
主。余今不復得心原。究撿心原既不得。當知 諸法併無根。又無生有二。如通心論云。一法 性無生。妙理言法。至虛言性。本來自爾。名曰
無生。二緣起無生。夫境由心現。故不從他生。 心籍境起。故不自生。心境各異。故不共生。相 因而有。故不無因生。亦云。一理無生。圓成實
性。本不生故。二事無生。緣生之相。即無生故。 止觀云。若釋金剛經。即轉無生意。度入不住 門中。種種不住。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等布
施。雖諸法不住。以無住法住般若中。即是入 空。以無住法住世諦。即是入假。以無住法住 實相。即是入中。此無住慧。即是金剛。三昧。能
破盤石沙礫。徹至本際。又如釋迦牟尼入大 寂定金剛三昧。天親無著論。開善廣解。詎出 無生無住之意。若得此意。千經萬論。豁矣無
疑。此是學觀之初章。思議之根本。釋異之妙 慧。入道之指歸。綱骨曠大。事理具足。一解 千從。法門自在。故知一切諸法。皆從無生性
空而有。有而非有。不離俗而常真。非有而有。 不離真而恒俗。則幻有立而無生顯。空有歷 然。兩相泯而雙事存。真俗宛爾。斯則無生而
無不生。不住二邊矣。如古德頌云。無生終不 住。萬像徒流布。若作無生解。還被無生固。
[0430a24] 問。以心為宗。理須究竟。約有情界。真妄似分。 不可雷同。有濫圓覺。如金鍮共爇。真偽俄分。 砂米同炊。生熟有異。未審以何心為宗。
[0430a26] 答。 誠如所問。須細識心。此妙難知。唯佛能辯。只 為三乘慕道。見有差殊。錯指妄心。以為真實。
認妄賊而為真子。劫盡家珍。收魚目以作驪 珠。空迷智眼。遂使愚癡之子。陷有獄之重關。 邪倒之人。溺見河之駭浪。戲熾焰於朽宅。忘
苦忘疲。臥大夢於長宵。迷心迷性。皆為執斯 緣慮。作自己身。遺此真心。認他聲色。斯則出 俗外道。在家凡夫之所失也。乃至三乘慕道。
法學。禪宗。亦迷此心。執佛方便。致使教開八 網。乘對四機。越一念而遠驟三祇。功虛大劫。 離寶所而久淹化壘。跡困長衢。斯即權機小
果。乃至禪宗不得意者之所失也。所以首楞 嚴經云。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 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
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 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 亂修習。猶如煮砂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
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 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 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
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 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釋曰。此二種 根本。即真妄二心。一者無始生死根本者。即
根本無明。此是妄心。最初迷一法界。不覺忽 起而有其念。忽起即是無始。如睛勞華現。睡 熟夢生。本無元起之由。非有定。生之處。皆自
妄念。非他外緣。從此成微細業識。則起轉識。 轉作能心。後起現識。現外境界。一切眾生。同 用此業轉現等三識。起內外攀緣。為心自性。
因此生死相續。以為根本。二者無始菩提。涅 槃元清淨體者。此即真心。亦云自性清淨心。 亦云清淨本覺。以無起無生。自體不動。不為
生死所染。不為涅槃所淨。目為清淨。此清淨 體。是八識之精元。本自圓明。以隨染不覺不 守性故。如虛谷任響。隨緣發聲。此亦如然。能
生諸法。則立見相二分。心境互生。但隨染淨 之緣。遺此圓常之性。如水隨風。作諸波浪。由 此眾生。失本逐末。一向沈淪。都不覺知。枉受
妄苦。雖受妄苦。真樂恒存。任涉昇沈本覺不 動。如水作波。不失濕性。唯知變心作境。以悟 為迷。從迷積迷。空歷塵沙之劫。因夢生夢。永
昏長夜之中。故經云。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 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以不了不動
真心。而隨輪迴妄識。此識無體。不離真心。元 於無相真原。轉作有情妄想。如風起澄潭之 浪。浪雖動而常居不動之源。似瞖生空界之
華。華雖現而匪離虛空之性。瞖消空淨。浪 息潭清。唯一真心。周遍法界。又此心不從前 際生。不居中際住。不向後際滅。昇降不動。性
相一如。則從上稟受。以此真心為宗。離此修 行。盡縈魔羂。別有所得。悉陷邪林。是以能動 深慈。倍生憐愍。故二祖求此妄心不得。初祖
於是傳衣。阿難執此妄心。如來所以呵斥。如 經云。佛告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 死。今復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
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 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 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
將眼見。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 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 耀。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
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 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 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
想相。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為 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阿難白佛言。世尊。我 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
如來。乃至遍歷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 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 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
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 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 眾無不疑惑。唯垂大悲。開示未悟。爾時世尊。
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於 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 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
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 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 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
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 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 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 別影事。我非勅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 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
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 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 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古釋云。能推者。
即是妄心。皆有緣慮之用。亦得名心。然不是 真心。妄心是真心上之影像。故云。汝身汝心。 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