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 Jing Lu 宗鏡錄
Scroll 2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鏡錄卷第二十七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0567a07] 夫身受心法。俱無自性。了不可得。即四念處。 觀善不善法從心化生。即四正勤。心性靈通。 隱顯自在。即四神足。信心堅固。湛若虛空。即
五根五力。覺心不起。即七覺支。直了心性。邪 正不干。即八正道。眼如乃至意如。心境虛融。 即六神通。所以舍利弗不達常寂三昧。目連
通不現前。說法不當。以未得法空神通故。台 教云。觀於一心欻有一切心。觀一切心倏無 諸心。心無有無。通至實相。即神通也。義海云。
謂此塵無體。不動塵處。恒遍十方剎海。無來 去之相。是神足通。不起于本座。遍遊於十方。 又見塵法界無際。而有理事教義。一切菩薩
皆同證入。皆同修習此法。更無別路。是他心 通。見塵法界。解行現前之時。即知過去曾於 佛所。親聞此法。以觀心不斷。是故今日得了。
是宿命通。又見塵性空寂。無相可得。即不二 見。若見相即為二也。由無相即無有二。名天 眼通。經云。不以二相見。名真天眼。又了塵無
生。無性空寂。即執心不起。是漏盡通。經云。斷 結空心我。是則無有生。又聞說塵法界差別 之聲。即知一切聲全是耳。不復更聞也。然此
聞無緣。無得。於聲。悟一切法。是常聞一切佛 法。為天耳通。金剛三昧經云。大力菩薩言。何 謂存三守一入如來禪。佛言。存三者。存三解
脫。守一者。守一心。如入如來禪者。理觀心如。 入如是地。即入實際。華嚴經頌云。佛子住於 此。念念入三昧。一一三昧門。闡明諸佛境。
禪經序云。質微則勢重。質重則勢微。如地質 重故。勢不如水。水性重故。力不如火。火不如 風。風不如心。心無形故。力最無上。神通變化。
八不思議。心之力也。又能所融通。自他一 體。即四攝法。不得身口意。常隨智慧行。即十 八不共法等。畢至得果受記。皆不離一心。如
海龍王經云。心淨無垢。則為受訣。乃至佛語 龍王。其心意識無所住立。則為受決。諸法如 是。以無因緣。諸法本諦。覺了諸法平等無異。
則成無上正真之道。究竟求本。無有受決。及 成佛道。若授決者。若受決已。所以者何。諸 法無形。本末悉斷。皆無有主。一切諸法。從因
緣轉。乃至諸法無二。用本一故。諸法本一。離 若干故。乃至無量無邊教海行門。皆是自心 發現。自心引出。終無一法一行。從外而成。若
起念外求。隨他勝境。悉是魔事。故經云。作斯 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故知心 正事正。心邪事邪。若未達一心。觸途皆偽。正
行亦成邪行。佛門變作魔門。若入宗鏡之中。 無往不利。苦行亦成妙行。邪宗即是正宗。只 如五熱炙身。外道一法。若了之。則勝熱為無
分別智焰之門。若昧之。則尼乾作大我見嚴 熾之解。是以法無邪正。道在變通。如西天尼 乾子。五熱炙身。生大邪見。佛弟子謂之言曰。
善男子。如世人駕牛車於路。欲速有所至。打 牛即是。打車。即是。尼乾聞之。勃然作色。佛弟 子曰。善男子。牛喻於心。車喻於身。何得苦身
而不修心。不用炙身。應當炙心。華嚴經云。復 有十千緊那羅王。於虛空中。唱如是言。善男 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我等所住宮殿。諸
多羅樹。諸寶鈴網。諸寶繒帶。諸音樂樹。諸妙 寶樹。及諸樂器。自然而出佛聲法聲。及不退 轉菩薩僧聲。願求無上菩提之聲。云某方某
國。有某菩薩發菩提心。某方某國。有某菩薩 修行苦行。難捨能捨。乃至清淨一切智行。某 方某國。有某菩薩往詣道場。乃至某方某國。
有某如來。作佛事已。而般涅槃。善男子。假使 有人。以閻浮提一切草木。粖為微塵。此微塵 數。可知邊際。我宮殿中寶多羅樹。乃至樂器。
所說菩薩名如來名。所發大願。所修行等。無 有能知其邊際。善男子。我等以聞佛聲法聲 菩薩僧聲。生大歡喜。來詣其所。時婆羅門。即
為我等如應說法。令我及餘無量眾生。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是以於一心 正觀之中。最為樞要。少用心力。成大菩提。故
華嚴私記云。此經中總是法身作多種名字。 如人天十善五戒為身。聲聞四諦。緣覺十二 因緣。菩薩六度。佛種智為身。身是聚義。於法
身中。隨行位。功德聚處名身。若有情身相。皆 是法身所起。若無情國土。盡從佛智所現。終 無纖毫於宗鏡外。別有異體。而能建立。故經
云。若一法是有非無。摩訶衍不能勝出。若更 有一法。則不得稱獨尊獨勝。為萬有之所依 矣。所以隨根不同。見有多種。遂於十波羅蜜。
五教不同。一小乘教。不成波羅蜜。二始教。要 是菩薩種性人方有故。又各有體性。或說俱 空。三終教。一一皆從真如性功德起。四頓教。
一一皆不可說。謂不施不慳。乃至不智不愚 等。一切皆絕。若十若六皆悉亡言。五圓教。一 一圓融。具德無盡。又此十波羅蜜。可以意得。
一念相應心捨。則具十度。捨而不取為施。不 為諸非所污。即戒。忍可非有為忍。離身心相 為進。寂然不動為定。決了無生為般若。雖空
不礙知相為方便。希齊佛果是願。思擇不動 為力。決斷分明為智。一念方寸。十度頓圓。故 華嚴經中。七地菩薩。念念具足十波羅蜜。是
以十度若圓。八萬四千法門。一時齊應。凡曰 祖教。或淺或深。但即之於心。理無不盡。若心 外行事。則取相輪迴。任歷三祇。終成妄想。是
以儒童曰。昔我於無數劫。國財身命施人無 數。以妄想心施。非為施也。今日以無生心五 華施佛。始名施耳。故華嚴經頌云。設於無數
劫。財寶施於佛。不知佛實相。此亦不名施。又 云。於一切善根。生自善根想。乃至於一切行。 生自行想。夫一切差別事相。縱橫境界。若於
相上觀察。則行布難明。若於體內消融。悉皆 平等。故先德云。萬事驅歸體處平。是非自向 心中混。所以傅大士頌云。還原去。心性不
沈浮。安住王三昧。萬行悉圓收。
[0568a25] 問。萬行唯 心。則因心起行。夫道場法。則全在事相而修。 云何總攝千途。咸歸一道。
[0568a27] 答。我此宗門一乘 之妙。唯以一念心。照真達俗。成無上覺。名 為道場。何者。照真則理無不統。達俗則事無
不圓。所以維摩經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 成就一切智故。什法師釋云。二乘法。以三十 四心成道。大乘一念則礭然大悟。具一切智
也。肇法師解云。一切智者。智之極也。明若 晨曦。眾冥俱照。澄若靜淵。群像並鑒。無知而 無所不知者。其唯一切智乎。何則。夫有心則
有封。有封則有疆。封疆既形。則其智有涯。其 智有涯。則所照不普。至人無心。無心則無封。 無封則無疆。封疆既無。則其智無涯。其智無
涯。則所照無際。故以一念一時。必知一切法 也。又道場者。實相理遍為場。萬行通證為道。 則道無不至。場無不在。若能懷道場於胸中。
遺萬累於身外者。雖復形處憒鬧。跡與事隣。 乘動所遊。無非道場也。所以禪要經云。棄諸 蓋菩薩白佛言。世尊。曾聞如來而坐道場。道
在何處。為近為遠。而可見不。佛言。善男子。 法身遍滿。無非佛土。十方世界。五陰精舍。性 空自離。即是道場。云何問言為近遠耶。善男
子。若能悟解。道在身心。如是之人。則名為見。 諸法無行經云。文殊師利言。世尊。一切眾生 皆是道場。是不動相。文殊師利。云何是事名
不動相。世尊。道場者。有何義。文殊師利。一切 法寂滅相。無相。無生相。無所有相。不可取相。 是名道場義。世尊。一切眾生。不入此道場耶。
佛言。如是如是。是故世尊。一切眾生皆是道 場。名不動相。華嚴經頌云。如是一切人中主。 隨其所有諸境界。於一念中皆了悟。而亦不
捨菩提行。又經云。一剎那心。覺一切法。究竟 無餘。是妙菩提。今亦不礙事相道場。以即法 恒真。相在無相。理外無事。無相在相。又無相
在相。則隱顯同時。相在無相。則空有一際。悲 華經云。雖修淨土。其心平等。猶如虛空。雖行 道場。解了三界。無有異相。斯則行事而不失
理。照理而不廢事。事理無礙。其道在中。是以 觀和尚。於一心門立十淨土。成十種如來。坐 十種道場。說十種法門。一金剛如來。在於金
剛道場。能說金剛法門。以自心智。見我心性。 此心從本來。永無諸相。猶如虛空。湛然不動。 明見之心。名金剛如來。所說金剛法門者。如
經偈云。菩薩智慧心。清淨如虛空。無性無依 處。一切不可得。所云十淨土者。如經云。十方 國土。皆如虛空。二解脫如來。在於無著道場。
能說無著法門。有為無為。一切諸法相。皆從 心出。無不心也。能出自心。尚無體相。云何依 心所出諸法。有實體也。即體與相。一味無別。
有何所著。是名解脫如來。所說無著法門。如 論云。以一切法。皆從心起。一切分別。皆分別 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三般若如來。在於
無住道場。能說無住法門。經云。入三世間中。 自身所住處。隨求之處。永無自性。故不得住 相。是故當知。一切諸相。一無住之法。隨緣之
時。相即相融。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能解無住 之心。名般若如來。恒說無住法門。四摩訶衍 如來。於無礙道場。說無礙法門。譬如虛空不
動。出生諸色。雖出諸色。不虛空外。唯空所作 色。色空無礙。融無二相。修心亦然。理事無礙。 理者心也。事者身也。從本已來。色心無二。如
是身心無礙。名為摩訶衍如來。說無礙法門。 五菩提如來。在於無相道場。能說無相法門。 經云。四大無主。身亦無我。此離能所之相。名
為佛身。如是觀心不絕者。觀心行處。圓備實 相。名菩提如來。一切眾生。即菩提相故。六實 際如來。在於無際道場。能說實際法門。所謂
以自眼見小物時。其物相入於眼內。其物至 微。以無內故。則含無外法界大相。以此知一 剎那心。見物相時。即後念心中。無有物相。前
心後念皆自心故。明知不動塵量。遍至法界。 則自心實際。遍一切處。經云。有所興業而有 所作。即為魔事。六根無所進。不行諸法。名平
等精進。七真如如來。在於常住道場。能說常 住法門。觀心周遊於塵剎中。湛然凝寂。此凝 寂心。稱至於緣。不失本體。以是故盡未來際。
值緣恒不動。故名常住法也。如經云。有為無 為一切諸法。有佛無佛。性相常住。無有變異。 八法界如來。在於法界道場。能說法界法門。
法者。實相心。界者。依此心所出諸剎。譬如大 海所生諸物。皆無不海。一切諸法。皆從實相 心所生。皆無不心。是故當知。眼中所見色。耳
中所聞聲。皆真法也。以一切法唯一法故。如 經云。一切法唯一相故。九法性如來。在於法 性道場。說法性法門。不分凡聖善惡之法。名
為性。是不分法法界同中。重重無盡。一中解 無量。法性無盡故。所以得知皆無盡者。法 界中入一一緣覓時。盡未來際無所得故。十。
涅槃如來。在於寂滅道場。能說寂滅法門。一 切法皆是涅槃。能得此意人者。於動作處。見 寂滅法。不離生死。常得涅槃。不捨無常之身。
恒得常身。經云。眾生如。一切法如。如無有 生。如無有滅。以此義故。舉足下足不離道場。 於念念中常作佛事。故知通達一念。法法周
圓。諦了一心。門門具足。則無邊佛事。不出一 塵矣。又智身。遍坐法性道場。法身。非坐而坐 道場。法門身。安坐萬行道場。幻化身。安坐水
月道場。智身者。即法。性是所證。以能證智安 處理故。證理之處。是得道之場。法身者。法身 既無能所。故曰非坐。非坐之坐。湛然安住。
名坐道場。法門身者。如云布施是道場。不望 報故等。以萬行為得道之處。即是道場。幻化 身者。涅槃經云。吾今此身。是幻化身。則所得
道處。如水中月。故昔人云。修習空華萬行。安 坐水月道場。降伏鏡像天魔。證成夢中佛果。 意云若因若果。皆從緣生。如夢幻故。是以若
實若幻。皆是一心。以實是心之性。幻是心之 相。以因了相虛。見自心性時。是得道之處。故 云道場。如是解者。舉下之間無非道場矣。則
念念皆成無盡法門。念念悉證法華三昧。如 台教所明。法華三昧者。即是四一。理一教一。 行一人一。觀一心三諦。理一。一心三觀。行一。
作觀者。人一。能詮觀境。教一。又法身。理一。般 若。教一。解脫。行一。和合三法成假名。人一。即 觀行如來。約六即。位位四一。於一念中。念念
四一。一色一香。無非四一。作如此觀行。何法 不是法華三昧也。何者。以教理是心之所詮。 人行是心之所作。以俱不出一心故。云塵塵 念念。皆是法華三昧。
[0569b28] 問。既稱一心一身。云 何立種種身相。種種法門。
[0569b29] 答。斯乃萬化之 原。一真之本。隨緣應用。猶如意珠。對物現形。 若大圓鏡。是以能包萬像。是大法藏。出生無
盡。是無盡藏。妙慧無窮。是大智藏。法法恒 如。是如來藏。本性無形。是淨法身。體合真 空。是虛空身。相好虛玄。是妙色身。妙辯無
窮。是智慧身。隱顯無礙。是應化身。萬行莊 嚴。是功德身。念念無滯。是入解脫法門。心 心寥廓。是入空寂法門。六根自在。是入無礙
法門。一念不生。是入無相法門。又此中旨趣。 若相資。則唯廣唯大。演之無際。若相攝則唯 微唯細。究之無蹤。斯乃離有無而不壞有無。
標一異而非一異。則四邊之火莫能燒。百非 之垢焉能染。但隨緣顯現。如空谷響。故大涅 槃經云。譬如一人。多有所能。若其走時。則名 走者。若收 刈
者復名 刈 者。若作飲食。名作 食者。若治材木。則名工匠。鍛金銀時。言金銀 師。如是一人。有多名字。法亦如是。其實是一。
而有多名。故知約用分多。體恒冥一。廬山遠 大師云。唯一知性。隨用分多。非全心外。別有 諸數。譬如一金作種種器。非是金外別有器
體。隨用別分受想行等。各守自相。得言有數。 如金與器。非無差別。金器雖別。時無前後。心 法如是。若言定一。金時。應當無其諸器。若言
定別。器應非一金。心法一異。准此可知矣。是 以若但指金則失器。壞於世諦。若但指器則 失金。隱於真諦。所以性淨隨染。舉體成俗。即
生滅門。染性常淨。本來真淨。即真如門。斯則 即淨之染。不礙真而恒俗。即染之淨。不破俗 而恒真。是故不礙一心。雙存二諦。乃至無量
身雲。無量法門。隨義雖分。一心不動。是以眾 聖所歸。無非法也。法即心也。是以法能成佛。 大報恩經云。佛以法為師。般若經云。我初成
道。觀誰可敬。可讚。無過於法。法能成立一切 凡聖故。台教云。若觀如來藏心地法門。即是 觀如來。眼耳鼻舌身意。豁然真發。得見佛性。
三智現前。三身具足。故知舒為萬法。卷即一 心。一中無量。無量中一。如華嚴經云。爾時文 殊師利菩薩。問德首菩薩言。佛子。如來所悟。
唯是一法。云何乃說無量諸法。現無量剎。化 無量眾。演無量音。示無量身。知無量心。現無 量神通。普能震動無量世界。示現無量殊勝
莊嚴。顯示無邊種種境界。而法性中。此差別 相皆不可得。時德首菩薩。以頌答曰。佛子所 問義。甚深難可了。智者能知此。常樂佛功德。
譬如地性一。眾生各別住。地無一異念。諸佛 法如是。亦如火性一。能燒一切物。火焰無分 別。諸佛法如是。亦如大海一。波濤千萬異。水
無種種殊。諸佛法如是。亦如風性一。能吹一 切物。風無一異念。諸佛法如是。亦如大雲雷。 普雨一切地。雨滴無差別。諸佛法如是。亦如
地界一。能生種種芽。非地有殊異。諸佛法如 是。亦如無雲曀。普照於十方。光明無異性。諸 佛法如是。亦如空中月。世間靡不見。非月往
其處。諸佛法如是。譬如大梵王。應現滿三千。 其身無別異。諸佛法如是。故知此宗鏡一心 之旨。名具足道。是圓頓門。就緣起則無邊。約
真性則無二。一多交徹。存泯同時。如法藏法 師云。明不二者。若執塵與心為一。遮言不一。 以心所現。非無緣故。若執塵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