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 Jing Lu 宗鏡錄
Scroll 6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鏡錄卷第六十五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0780a05] 夫能所之見。則心境宛然。聖人知見。如何甄 別。
[0780a06] 答。雙照有空。不住內外。似谷答聲而絕 慮。如鏡鑒像而無心。妙湛圓明。寂而常照。故 云常在正念。亦名正知。非是有念有知。亦非
無念無知。有無皆想。俱非正知。但無念而照。 名曰正知。若唯無念。寂而失照。若但照體。照 而失寂。並稱不正。正在雙行。還原集云。聖人
有二種用心。一不見一切物皆空。唯見於空。 不見一切物。二見一切物即空。了了見一切 有。不住於有。了了見一切空。不住於空。雙照
有無。分別宛然。而無念動。猶如明鏡。覩其色 像。一切皆於中現。用心亦爾。得其妙性起 照。照見一切。了了知無所知。了了見無能見。
無能。不廢常見。見性。既常。無一間斷。分明徹 照十方。淨無瑕穢。內外圓明。廓周法界。亦名 毘盧遮那無障礙眼。圓滿十方。照見一切佛
剎。即此義也。所以達人見聞。不落能所。既非 是有見。亦非無見。但不生二相。常合真空。是 以全色為眼。常見色而無緣。全眼為色。恒稱
見而非我。以色是所緣之境。眼是能緣之根。 今即是眼。故無緣也。又眼是我能見。今全為 色。正見之時。即非我也。則色心無二能所非
殊。所以影公頌云。法性不並真。聖賢無異道。 故大集經云。慧燈三昧者。即是諸法無二相 也。無二相者。不在有無。不出有無。夫有無者。
以惑情所執。有無皆失。理。無惑計。有無皆真。 是知諸法。非實非虛。非空非有。若無於有。不 成於無。若無於無。不成於有。有無交徹。萬化
齊融。又約聖人親證見聞之境。有其四種。所 以大涅槃經云。約佛妙證。有四種聞。一不聞。 聞二不聞不聞。三聞不聞。四聞聞。台教釋云。
初入證道。修道忽謝。無所可有。名為不聞。真 明豁開。無所不照。即是於聞。故名不聞。聞證 得如是大般涅槃。無有聞相。故名不聞不
聞。證起惑滅。名聞不聞。寂而常照。隨扣則應。 名曰聞聞。初句證智。次句證理。第三句證斷。 第四句證應。若事若理。智斷自他。於初智證
之中。具足無缺。此一妙證。盡涅槃海。復次不 聞聞。是證了因。聞不聞。是證緣因。不聞不 聞。是證正因。聞聞。是證境界。乃至明四種。生
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生。亦同四種聞義。 一生生。是因緣所生法。二生不生。是我說即 是空。三不生生。是亦名為假名。四不生不生。
是亦名中道義。若能了此四生之無生。方達 聖人見聞之境。是以不取不捨。達一道之原。 非有非空。見諸法之實。如肇論云。且夫心之
有也。以其有有。有自不有。故聖心不有。有不 有有。故有無有。有無有故。則無無。無。無故。聖 心不有不無。不有不無故。其神乃虛。何者。夫
有也。無也。心之影響也。言也。象也。影響之所 攀緣也。有無既廢。則心無影響。影響既淪。則 言象莫測。言象莫測。則道絕群方。道絕群方。
故能窮靈極數。窮靈極數。乃曰妙盡。妙盡之 道。本乎無寄。夫無寄在乎冥寂。冥寂故。虛以 謂之。妙盡在乎極數。極數故。數以應之。數以
應之。故動與事會。虛以謂之。故道超名外。道 超名外。因謂之無。動與事會。因謂之有。謂之 有者。應夫有為。強謂之然耳。彼何然哉。故經
云。聖智無知。而無所不知。無為而無所不為。 此無相寂然之道。豈曰有而為有。無而為無。 動而乖靜。靜而廢用耶。而今之談者。多即言
以定旨。尋大方而徵隅。懷前識以標玄。存所 存之必當。是以聞聖有知。謂之有心。聞聖無 知。謂等大虛。有無之境。邊見所存。豈是處中
莫二之道乎。何者。萬物雖殊。然性本常一。不 可而物。然非不物。可物於物。則名相異陳。不 物於物。則物而即真。是以聖人不物於物。不
非物於物。不物於物。物非有也。不非物於物。 物非無也。非有所以不取。非無所以不捨。不 捨故。妙存則真。不取故。名相靡因。名相靡因。
非有知也。妙存即真。非無知也。故經云。般若 於諸法。無取無捨。無知無不知。此攀緣之外。 絕心之域。而欲以有無詰者。不亦遠乎。釋曰。
夫說有說無。是心之影響。豈當真實乎。若能 窮其靈智之原。極乎心數之表。則可妙盡其 道矣。自然真心無寄。不屬有無。不以有。故虛
以謂之。不以無。故數以應之。然此猶是強言。 則聖智無心於彼此。故云聖人不物於物。不 非物於物。不物於物。故名相靡因者。以不取
諸法。無法當情。則名相無因得起。不非物 於物。故妙存即真者。以不捨諸法故。無法可 捨。則見諸法之實性。湛然常住。妙體恒真。此
真實甚深般若。豈在即言審定。隨意思量。說 有說無。非有非無之所能及。故云此攀緣之 外。絕心之域。而欲以有無詰者。不亦遠乎。應 當妙證之時。自然明了。
[0781a03] 問。此佛之知見。如 何開示悟入。
[0781a04] 答。若約教。天台文句疏。配圓教 四位。開即十住。示即十行。悟即十向。入即十 地。華嚴記釋大意云。謂開除惑障。顯示真
理。令悟體空。證入心體。若禪門南北二宗釋 者。北宗云。智用是知。慧用是見。心不起名 智。智能知五根。不動名慧。慧能見。是佛知見。
心不動是開。開者。開方便門。色不動是示。示 者。示真實相。悟即妄念不生。入即萬境常寂。 南宗云。眾生佛智。妄隔不見。但得無念。即本
來自性寂靜。為開。寂靜體上。自有本智。以本 智能見本來自性寂靜。名示。既得指示。即見 本性。佛與眾生本來無異。為悟。悟後於一切
有為無為。有佛無佛。常見本性。自知妄想無 性。自覺聖智。是故菩薩。前聖所知。轉相傳授。 即是入義。海龍王經云。心不住內。亦不遊外。
識無所住。度於一切墮顛倒者。乃至見諸法 寂。觀諸法默。諸法寂寞。無行無處。諸法澹然。 無所成就。普觀諸法。皆已如是。如是觀者。是
為法觀。法觀如是。不見諸法之所歸趣。其有 見法而不觀者。不以見法而成觀也。無求無 曉。不知不見。是為見法。法華經云。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亦不分別。是男是女。又昔人云。亦 無見。亦無聞。無見無聞真見聞。又肇法師云。 閉智塞聰。獨覺冥冥者矣。如是則默契寂知。
俱通宗鏡矣。所以首楞嚴經云。佛告阿難。吾 復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云何名見。云何 不見。阿難言。世人因於日月燈光。見種種相。
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阿 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 暗。此但無明。云何無見。阿難。若在暗時。不見
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 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若復二相自相陵奪。 非汝見性。於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云
何不見。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 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通之時。見非 是通。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汝復
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 能及。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
[0781b12] 問。聖 人見實相之妙色。惑情還見不。
[0781b13] 答。唯見不 實。不見不實之實。如見杌為賊。不見杌也。又 如一真空理。見成二諦。若世人知者。名為世
俗諦。出世人知。名第一義。其所知處。未必懸 殊。其所知境。各從心現。如瞖目見明珠有纇。 淨眼觀瑩淨無瑕。美惡唯自見殊。珠體本末 如一。
[0781b19] 問。眾生不見實色者。凡有所見。還成 妄不。
[0781b20] 答。雖然不實。亦不成妄。如見杌為賊。 賊何所有。以無體故。華嚴經頌云。若能了邪 法。如實不顛倒。知妄本自真。見佛即清淨。起
信論云。雖有染心。而常恒不變。法藏和尚云。 眾生異見不妄。所以從凡願求佛地。若異見 妄。終不從凡趣真佛地。何以故。眾生界即佛
界。佛界即眾生界。是以從凡入聖。從聖現凡。 名字有差。一體不動。然此宗鏡錄。唯論一實。 如法華經以實相為體。此實之一字。雖普該
萬法。以是彼之體性故。統論其宗。即不簡真 偽。若以見解智證論之。則須分優劣。以情 懷取捨。智有淺深故。法華玄義云。夫正體玄
絕。一往難知。又邪小之名。亂於正大。譬如魚 目。混雜明珠。故須簡偽。即為六意。一就凡簡。 二就外簡。三就小簡。四就偏簡。五就譬簡。六
就悟簡。一就凡簡者。釋論云。世典亦稱實者。 乃護國治家稱實也。外道亦稱實者。邪智僻 解謂為實也。小乘稱實者。厭苦穌息。以偏真
為實也。如是等。但有實名。而無其義。何者。世 間妖幻道術。亦稱為實。多是鬼神媚法。此法 入心。迷醉狂亂。自衒善好。謂勝真實。立異動
眾。示奇特相。髑髏盛屎。約多人前。張口大 咽。或生魚臭肉。增狀哺食。或裸形弊服。誇傲 規矩。或直來直去。不問不答。種種譎詭詃誘
無智。令信。染惑著。已求脫叵得。內則病害其 身。外則誅家滅族。禍延親里。現受眾苦。後受 地獄長夜之苦。生生障道。無解脫期。此乃世
間現見。何實可論。鈍使愛論攝。若周孔經籍。 治法禮法。兵法醫法。天文地理。八卦五行。世間 墳典。孝以治家。忠以治國。各親其親。各子其
子。敬上愛下。仁義揖讓。安于百姓。霸立社 稷。若失此法。強者陵弱。天下燋遑。民無聊 生。鳥不暇栖。獸不暇伏。若依此法。天下太平。
牛馬內向。當知此法。乃是愛民治國。而稱為 實。金光明經云。釋提桓因。種種勝論。即其 義也。蓋十善意耳。修十善。上符天心。諸天歡
喜。求天然報。此法為勝。故言勝論耳。又大梵 天王說出欲論。即是修定。出欲淤泥。亦是愛 論攝耳。世又方術。服藥長生。鍊形易色。飛仙
隱形者。稱此藥方。祕要真實。此亦愛論鈍使 攝耳。二就外簡者。即是外道典籍也。若服藥 求知。聰利明達。推尋道理。稱此藥方。為勝為
實者。藥力薄知。不能鑒遠。觸藥則失。藥歇 則失。亦非實也。若此間莊老。無為無欲。天真 虛靜。息諸誇仙。棄世絕智等。直是虛無。其抱
尚不出單四見外。何關聖法。縱令出單四見 外。尚墮複四見中。見網中行。非解脫道。若外 國論力。受梨唱募。撰五百明難。其一云。瞿曇
為一究竟道。為眾多究竟道。佛言。但一究竟 道。論力云。諸師各各說究竟道。佛指鹿頭。汝 識其人不。論力言。識究竟道中。其為第一。佛
言。若其得究竟道。云何自捨其道。為我弟子 耶。論力即悟。歎佛法中。獨一究竟道。又如長 爪云。一切論可破。一切語可轉。觀諸法實相。
于久不得一法入心。釋論云。長爪執亦無見。 又云。亦計不可說見。如斯流類。百千萬種。虛 妄戲論。為惑流轉。見網浩然。邪智瀾漫。觸境
生著。或時襵牒。有無為有。無有為無。乃至有 非有非無為有。無非有非無為無。百千番牒。 悉皆見倒。生死諸邊。非真實也。大涅槃經云。
被無明枷。繫生死柱。遶二十五有。不能得脫。 即此義也。三就小簡者。聲聞法中。亦云離有 離無。名聖中道。大集經云。拘隣如沙門。最初
獲得真實之知見。然小乘不運大悲。不濟眾 生。功德力薄。不求作佛。不深窮實相。則智慧 劣弱。雖云離有離無。名聖中道。乃以斷常二
見邊真諦。為中道。無漏慧。名為見。證涅槃法。 名為知。雖斷見思。除滅分段。而住草庵。非究 竟理。對前生死有邊。即涅槃無邊。二俱可破
可壞。非真實道故。不名實相也。四就偏簡者。 諸大乘經。共二乘經人。帶方便說者。名字既 同。義須分別。如摩訶衍中云。三乘之人。同以
無言說道斷煩惱。中論云。諸法實相。三人共 得者。二乘之人。雖共稟無言說道。自求出苦。 無大悲心。得空則止。鈍根菩薩亦爾。利根
菩薩。大悲心。為物。深求實相。共實相者。智如 螢火。是故非實。不共實相。智如日光。是故為 實。大涅槃經云。第一義空。名為智慧。二乘但
空。空無智慧。菩薩得不但空。即中道慧。即此 慧寂而常照。二乘但得其寂。不得寂照。故非 實相。菩薩得寂。又得寂照。即是實相。見不空
者。復有多種。一見不空。次第斷結。從淺至深。 此乃相似之實。非正實也。二見不空。具一切 法。初阿字門。則解一切義。即中即假即空。不
一不異。無三無一。二乘但一即。別教但二即。 圓具三即。三即真實相也。釋論云。何等是實 相。謂菩薩入於一相。知無量相。無量相又入
一相。二乘但入一相。不能知無量相。別教 雖入一相。又入無量相。不能更入一相。利根 菩薩。空。故入一相。即假。故知無量相。即中。更
入一相。如此菩薩。深求智度大海。一心即三。 是真實相體也。華嚴不共二乘。但約菩薩。三 智次第得。亦非正實。不次第得者。是正實也。
若方等中。四人得三智。三人為虛。一人為實。 大品三慧。說三智。屬三人。前二不深求。淺而 非實。後一人深求一心三智。是故是實。此經
云。汝實我子。無復四三之人。十方諦求。更無 餘乘。但一實相智。決了聲聞法。但說無上道。 純是一實體也。大涅槃經云。一實諦者。則無
有有無。有無無二故。名一實諦。又一實諦。名 無虛偽。又一實諦。無有顛倒。又一實諦。非魔 所說。又一實諦。名常樂我淨。常樂我淨。無空
假中之異。異則為二。二故非一實諦。一實諦 即空即假即中。無異無二故。名一實諦。若有 三異。即為虛偽。虛偽之法。不名一實諦。無三
異故。即一實諦。若異即是顛倒。顛倒未破。非 一實諦。無三異故。無顛倒。無顛倒故。名一實 諦。異者不名一乘。三法不異。具足圓滿。名為
一乘。是乘高廣。眾寶莊校。故名一實諦。魔雖 不證別異空假。而能說別異空假。若空假中 不異者。魔不能說。魔不能說。名一實諦。若空
假中。異者。名顛倒。不異者。名不顛倒。不顛倒 故。無煩惱。無煩惱故。名為淨。無煩惱則無業。 無業故名為我。無業故無報。無報故名樂。無
報則無生死。無生死則名常。常樂我淨。名一 實諦。一實諦者。即是實相。實相者。即經之正 體也。如是實相。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破一
切凡夫愛論。一切外道見論。即假故。破三藏 四門小實。破三人共見小實。即中故。破次第 偏實。無復諸顛倒小偏等因果四諦之法。亦
無小偏等三寶之名。唯有實相因果四諦三 寶。宛然具足。亦具諸方便因果四諦三寶。何 以故。實相是法界海故。唯此三諦。即真實相
也。又開次第之實。即是圓實。證道。是同故。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