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 Jing Lu 宗鏡錄
Scroll 6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鏡錄卷第六十八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0797c12] 夫既云約俗假立。心境雙陳。開之則兩分。合 之則一味。今約開義。則互相生。未有無心境。 曾無無境心。凡聖通論。都有幾境。
[0797c14] 答。大約 有三境。頌云。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見。帶質 通情本。性種等隨應。性境不隨心者。性境者。
性是實義。即實根塵四大。及實定果色等相 分境。言不隨心者。為此根塵等相分。皆自 有實種生。不隨能緣見分種生故。獨影唯從
見者。影為影像。是相分異名。為此假相分。無 種為伴。但獨自有。故名獨影。即空華兔角。過 去未來。諸假影像法。是此但從。能緣見分變
生。與見分同種。故名獨影。唯從見。帶質通情 本者。即相分。一半與本質同一種生。一半與 見分同一種生。故言通情本。情即能緣見分。
本即所緣本質。言性種等隨應者。隨應。是不 定義。謂於三境中名隨所應。有性。種。界繫。三 科。異熟等。差別不定。又廣釋云。性境者。為有
體實相分名性境。即前五識。及第八心王。并 現量第六識所緣諸實色。得境之自相。不帶 名言。無籌度心。此境方名性境。及根本智緣
真如時。亦是性境。以無分別任運轉故。言不 隨心者。都有五種不隨。一性不隨者。其能緣 見分。通三性。所緣相分境。唯無記性。即不隨
能緣見分通三性。二種不隨者。即見分從自 見分種生。相分從自相分種生。不隨能緣見 分心種生故。名種不隨。三界繫不隨者。如明
了意識緣香味境時。其香味二境。唯欲界繫。 不隨明了意識通上界繫。又如欲界第八緣 種子境時。其能緣第八唯欲界繫。所緣種子。
便通三界。即六八二識。有界繫不隨。四三科 不隨者。且五蘊不隨者。即如五識見分。是 識種收。五塵相分。即色蘊攝。是蘊科不隨。十
二處不隨者。其五識見分。是意處收。五塵相 分。五境處攝。是處科不隨。十八界不隨者。其 五識見分。是五識界收。五塵相分。五境界攝。
此是三科不隨。五異熟不隨者。即如第八見 分。是異熟性。所緣五塵相分。非異熟性。名異 熟不隨。獨影境者。謂相分與見分同種生。名
獨影唯從見。即如第六識緣空華兔角過未。 及變影緣無為。并緣地界法。或緣假定果。極 逈極略等。皆是假影像。此但從見分變生。自
無其種。名為從見。獨影有二種。一者無質獨 影。即第六緣空華兔角。及過未等所變相分。 是。其相分。與第六見分同種生。無空華等質。
二者有質獨影。即第六識緣五根種現。是皆 託質而起故。其相分。亦與見分同種而生。亦 名獨影境。三帶質者。即心緣心是。如第七緣
第八見分境時。其相分無別種生。一半與本 質同種生。一半與能緣見分同種生。從本質 生者。即無覆性。從能緣見分生者。即有覆性。
以兩頭攝不定。故名通情本。質即第七能緣 見分。本即第八所緣見分。又四句分別。一唯 別種。非同種。即性境。二唯同種。非別種。即獨
影境。三俱句。即帶質境。四俱非。即本智緣 如。以真如不從見分種生故。名非同種。又 真如當體是無為。但因證顯得。非生因所生
法故。名非別種。性種說隨應者。性即性境。種 謂種類。謂於三境中。各有種類不同。今皆須 隨應而說。又約八識分別者。前五轉識。一切
時中皆唯性境。不簡互用不互用。二種變中。 唯因緣變。又與五根同種故。第六意識有四 類。一明了意識。亦通三境。與五同緣實五塵。
初率爾心中是性境。若以後念緣五塵上方 圓長短等假色。即有質獨影。亦名似帶質境。 二散位獨頭意識。亦通三境。多是獨影。通緣
三世有質無質法故。若緣自身現行心心所 時。是帶質境。若緣自身五根。及緣他人心心 所。是獨影境。亦名似帶質境。又獨頭意識。初
剎那緣五塵。少分緣實色。亦名性境。三定中 意識。亦通三境。通緣三世有質無質法故。是 獨影境。又能緣自身現行心心所故。是帶質
境。又七地已前有漏定位。亦能引起五識。緣 五塵故。即是性境。四夢中意識。唯是獨影 境。第七識唯帶質境。第八識。其心王唯性境。
因緣變故。相應作意等五心所。是似帶質真 獨影境。
[0798b29] 問。三境以何為體。
[0798b29] 答。初性境。用 實五塵為體。具八法成故。八法者。即四大。地 水火風。四微。色香味觸等。約有為說。若能緣
有漏位中。除第七識。餘七皆用自心心所為 體。第二獨影境。將第六識見分所變假相分 為體。能緣即自心心所為體。第三帶質。即變
起中間假相分為體。若能緣有漏位中。唯六 七二識心心所為體。又成唯識論樞要誌云。 真色真心。俱是所緣。所變相分俱名性境。或
能緣心。而非妄執分別構畫。名為真心。真心 緣彼真色等境。所變相分。方名性境。若心緣 心所變。相分。相分無實。但帶質故。性者。體也。
體性是實。名為性境。獨影者。獨者。單也。單 有影像。而無本質。故相名獨。如緣龜毛石女 等相。或雖有質相分。不能熏彼質種。望質無
能。但有假影。亦名為獨。如分別心緣無為相。 及第八識心所相及。餘準此知。帶質之境者。 質者。周易云。形體也。帶者。說文謂之紳也。紳
也謂束。又方言云。帶謂行也。今云帶質。義通 二也。若依說文。謂即挾帶逼附之義。如紳束 也。若依方言。影仗質生。如因其路。行義方有。
然此相分。雖有能熏自及質種。然無實用。如 緣心相。相分之心。無慮用故。通情本者。情謂 見分。本謂質也。顯所變相。隨見隨質。以判種
性。二義不定。又境有二。一眾生遍計所執情 境。心外見法。名之曰境。二諸聖自在德用智 境。以從心現故。成其妙用智境。又二。一分劑
境。廣大無邊故。二所知境。唯佛能盡故。又有 二種。一是心境。唯心現故。張心無心外之境。 張境無境外之心。常含一味故。二是境界之
境。謂心境無礙。隱顯同時。體用相成。理事齊 現。
[0799a02] 問。心外無境。境外無心。云何又說心說 境。
[0799a03] 答。前已廣明。何須重執。一心四分。理教 無差。有境有心。方成唯識。如心緣境時。必有 相分故。如鏡照面時。有面影像也。量云。心緣
境是有法。心上必帶境之影像。宗因云。心對 外質。同喻如鏡照面時。
[0799a07] 問。智境各一。何分 多種。
[0799a08] 答。智因境分。有真俗之異。境從智立。 標凡聖之殊。約用似多。究體元一。
[0799a09] 如起信鈔 問云。境智為一為異。
[0799a10] 答云。智體無二。境亦無 二。智無二者。只是一智。義用有殊。約知真處。 名為真智。約知俗處。名為俗智。境無二者。謂
色即是空為真境。空即是色為俗境。由是證 真時必達俗。達俗時必證真。了俗無性。即是 真空。豈有前後耶。況無心外之境。何有境外
之心。是即心境渾融。為一法界。
[0799a16] 問。一心二 諦。理事非虛。證理性而成真。審事實而為俗。 皆具極成之義。不壞二諦之門。大小二乘。同 共建立。如何是極成之義。
[0799a19] 答。所成決定不 可移易。隨真隨俗。各有道理。瑜伽論云。一 有世間極成真實。二道理極成真實。世間極
成真實者。謂一切世間。於彼彼事。隨順假立。 世俗慣習。悟入覺慧所見同性。謂地唯是地。 非是火等。乃至苦唯是苦。非是樂等。樂唯是
樂。非是苦等。以要言之。此即如此。非不如此。 是即如是。非不如是。決定勝解。所行境事。一 切世間。從其本際。展轉傳來。想自分別。共所
成立。不由思惟籌量觀察。然後方取。是名世 間極成真實。道理極成真實者。依止現比。及 至校量極善思擇決定智。所行所知事。由證
成道理所建立。所施設義。是名道理極成真 實。
[0799b03] 問。離識有色。文義俱虛。心外無塵。教理 同證。其奈名言熏習。世見堅牢。若不微細剖 陳。難圓正信。只如外色。若麁若細。云何推檢。
知其本空。了了分明。成就唯識。
[0799b06] 答。麁細之 色。皆從識變。既從識有。外色全空。故經云。色 性自空。非色滅空。為未了者。更須破析。直
至極微。方信空現。識論云。餘乘所執離識實 有色等諸法。如何非有。彼所執色。不相應行。 及諸無為。理非有故。且所執色。總有二種。一
者有對。極微所成。二者無對。非極微成。彼有 對色。定非實有。能成極微。非實有故。謂諸極 微。若有質礙。應如瓶等。是假非實。若無質礙。
應如非色。如何可集成瓶衣等。又諸極微。若 有方分。必可分析。便非實有。若無方分。則如 非色。乃至雖非無色。而是識變。謂識生時。內
因緣力。變似眼等色等相現。即以此相。為所 依緣。然眼等根。非現量得。以能發識。比知是 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外有對色。理既不
成。故應但是內識變現。發眼等識。名眼等根。 此為所依。生眼等識。此眼等識。外所緣緣。理 非有故。決定應許自識所變。為所緣緣。謂能
引生似自識者。乃至由此定知。自識所變以 色等相。為所緣緣。見託彼生。帶彼相起故。然 識變時。隨量大小。頓現一相。非別變作眾多
極微。合成一物。為執麁色有實體者。佛說極 微。令其除析。非謂諸色實有極微。諸瑜伽師。 以假想慧。於麁色相。漸次除析。至不可析。假
說極微。雖此極微猶有方分。而不可析。若更 析之。便似空現。不名為色。故說極微。是色邊 際。由此應知。諸有對色。皆識變現。非極微成。
餘無對色。是此類故。亦非實有。或無對故。如 心心所。定非實色。諸有對色。現有色相。以理 推究。離識尚無。況無對色。現無色相。而可說 為真實色法。
[0799c07] 問。表無表色。不居身外。內所 動作。顯現非虛。如成業論偈云。由外發身語。 表內心所思。譬彼潛淵魚。鼓波而自表。此
表無表色。是實有不。
[0799c10] 答。識論云。且身表色。 若是實有。以何為性。若言是形。便非實有。可 分析故。長等極微不可得故。若言是動。亦非
實有。纔生即滅。無動義故。有為法滅。不待因 故。滅若待因。應非滅故。若言有色。非顯非形。 心所引生。能動手等。名身表業。理亦不然。此
若是動。義如前破。若是動因。應即風界。風無 表示。不應名表。故身表業。定非實有。然心為 因。令識所變手等色相。生滅相續。轉趣餘方。
似有動作。表示心故。假名身表。語表亦非實 有聲性。一剎那聲。無詮表故。多念相續。便非 實故。外有對色。前已破故。然因心故。識變似
聲。生滅相續。似有表示。假名語表。於理無違。 表既實無。無表寧實。然依思願善惡分限。假 立無表。理亦無違。
[0799c24] 問。經中說有三業。善惡 果報。不濫昇沈。云何撥無。豈不違教。
[0799c25] 答。不 撥為無。為顯識故。推其不實。於世俗門。善順 成立。識論云。不撥為無。但言非色。能動身思。
說名身業。能發語思。說名語業。審決二思。意 相應故。作動意故。說名意業。起身語思。有所 造作。說名為業。是審決思所遊履處故。通生
苦樂異熟果故。亦名為道。或身語表。由異發 故。假說為業。思所履故。說名業道。由此應知。 實無外色。唯有內識。變似色生。
[0800a04] 問。不相應 行。是實有不。
[0800a05] 答。識論云。不相應行。亦非實 有。所以者何。得非得等。非如色心及諸心所。 體相可得。非異色心及諸心所。作用可得。由
此故知。定非實有。但依色等分位假立。此定 非異色心心所有實體用。
[0800a09] 問。二無心定。無想 異熟。應異色心等有實自性。若無實性。應不 能遮心心所法。令不現起。
[0800a11] 答。識論云。若無心 位有別實法。異色心等能遮於心名無心定。 應無色時有別實法。異色心等。能礙於色名
無色定。彼既不爾。此云何然。又遮礙心。何須 實法。如堤塘等。假亦能遮。謂修定時。於定加 行。厭患麁動心心所故。發勝期願。遮心心所。
念心心所。漸細漸微。微微心時。熏異熟識。成 極增上厭心等種。由此損伏心等種故。麁動 等暫不現行。依此分位。假立二定。此種善故。
定亦名善。無想定前求無想果故。所熏成種。 招彼異熟識。依之麁動想等不行。於此分位。 假立無想。依異熟立。得異熟名。故此三法。亦 非實有。
[0800a23] 問。世間依想建立。有為之法皆虛。 俗諦從識施為。無體之門盡偽。且如聖教。文 句能詮。乃廣長舌相之所宣。妙觀察智之所
演。云何俱稱不實。咸是虛耶。
[0800a26] 答。諸聖演教 談詮。是依世俗文字。所以佛告三乘學者。只 令依義不依語。權藉教以明心。是以文字俱
無自性。亦從識變。廣百門論云。然諸世間。隨 自心變。謂有眾字和合為名。復謂眾名和合 為句。謂此名句。能有所詮。能詮所詮。皆自心
變。諸心所變。情有理無。聖者於中。如實知見。 云何知見。謂彼法。皆是愚夫虛妄識心分別 所作。假而非實。俗有真無。隨順世間。權說為 有。
[0800b06] 問。音聲可聞。色塵有對。可言心變。只如 時法無相。應為實有。
[0800b07] 答。有相尚空。無相何 有。時亦無體。延促由心。以始從一念。終成於 劫。念若不起。時劫本空。但有初中後等時量。
皆是唯識之時。廣百論破時品云。復次是則 一切若假若實。皆依世俗假相施設。云何汝 等。定執諸法。皆是實體。
[0800b12] 難。若一切法。皆非實 有。如何現前分明可見。
[0800b13] 答。鏡像水月。乾闥婆 城。夢境幻事。第二月等。分明可見。豈實有耶。 世間所見。皆無有實。云何以現證法是真。覺
時所見。一切非真。是識所緣。如夢所見。夢心 所見。決定非真。亂識所緣。如第二月。如是雖 無真實法體。而能為境生現見心。因斯展轉。
發生憶念。前後俱緣。非真有境。是故不可以 生憶念。證法是真。法既非真。時如何實。
[0800b20] 難。 若緣妄境。生於倒見。境可是虛。見應是實。
[0800b21] 答。 境既是虛。見云何實。如在夢中。謂眼等識。緣 色等境。覺時知彼二事俱無。妄境倒心。亦復 如是。愚夫謂有。聖者知無。
[0800b24] 難。有倒心境。二種 皆虛。無倒境心。俱應是實。
[0800b25] 答。世俗可爾。勝義 不然。以勝義中心言絕故。若於勝義心言絕 者。云何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