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hronicle of Buddhism in China 佛祖統紀
Scroll 1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祖統紀卷第十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0201a05] 章安旁出世家 (旁出之二)
* (二世) 龍興弘景禪師
* 南岳大慧禪師
* 嘉祥 吉藏禪師
* 天台明曠禪師
* 玉泉道素禪 師
* (三世) 耆闍智拔禪師 (嗣藏師)
[0201a09] 天宮旁出世家
* (二世) 永嘉真覺禪師
[0201a10] 左溪旁出世家
* (二世) 焦山神邕禪師
* 支硎道遵禪師
* 佛隴 大義禪師
* 紫金元宗禪師
* 四明道源禪 師
* 婺女清辯禪師
* 婺女行宣禪師
* 婺 女圓淨禪師
* 婺女法開禪師
* 三衢道賓 禪師
* 三衢慧從禪師
* 毘陵守真禪師
* 錢唐法燈禪師
* 錢唐法真禪師
* 會稽法 源禪師
* 新羅法融禪師 (下三人左溪紀)
* 新羅理應 禪師
* 新羅純英禪師
* 居士傅禮
* 居士 王元福
* (三世) 焦山智昂禪師 (下四人嗣邕師)
* 焦山 靈澈禪師
* 焦山進明禪師
* 焦山慧照禪 師
* 支硎靈輸禪師 (下四人嗣遵師)
* 支硎法盛禪師
* 支硎道忻禪師
* 支硎靈源禪師
[0201a23] 荊溪旁出世家
* (二世) 南岳普門禪師
* 龍興元皓禪師
* 華頂 行滿禪師
* 天台智度禪師
* 建安法顒禪 師
* 雲峯法證禪師
* 無姓法劍法師
* 翰 林學士梁肅
* 吏部郎中李華
* 散騎常侍 崔恭 (下四人皓師傳)
* 諫譏大夫田教
* 身通三十 九人 (大師傳論)
* (三世) 曇環禪師 (嗣門師)
* 智淨禪師 (此下五人 嗣皓師)
* 仲義禪師
* 子瑜禪師
* 道如禪師
* 仲良禪師
* 龍興重巽法師
* (四世) 中丞柳公綽
* 刺史柳宗元
* 中書鄭綑
* 刺史孟簡
[0201b05] 興道旁出世家
* 興善守素禪師
* 日本最澄禪師
[0201b07] 至行旁出世家
* 天台良湑禪師 (下二人至行紀)
* 天台敬文法師
* 天 台光韶法師
* 天台維蠲法師
* 天台刺 史韋珩 (至行本紀)
[0201b11] 正定旁出世家
* (二世) 天台敬休法師
* 天台慧凝法師
* (三世) 天 台處源法師 (嗣凝師)
* (四世) 天台玄廣法師
[0201b14] 妙說旁出世家
* (二世) 國寧常操法師
* (三世) 國寧義從法師
* (四世) 國 寧德儔法師 (嗣從師)
* (五世) 定水慧贇法師 (四明下二人嗣儔師)
* 法性修雅法師 (會稽)
[0201b19] 高論旁出世家
* (二世) 慈光志因法師
* 演教覺彌法師 (錢唐龍興)
* (三世) 慈光悟恩法師 (此下四人嗣因師)
* 雍熙可榮法師 (姑蘇)
* 海南懷贄法師
* 錢唐義清法師
* (四世) 奉先源清法師
* 靈光洪敏法師
* 慈光 可嚴法師
* 慈光文備法師
* (五世) 梵天慶昭法師 (此下四人嗣清師)
* 孤山智圓法師
* 崇福慶巒法師 (錢唐)
* 開元 德聰法師 (會稽)
* 廣慧蘊常法師 (錢唐嗣嚴師)
* (六世) 永 福咸潤法師 (此下三人嗣昭師)
* 報恩智仁法師 (會稽)
* 永嘉繼齊法師
* 孤山 惟雅法師 (嗣圓師)
* (七世) 永福善朋法師 (會稽嗣潤師)
[0201c04] 淨光旁出世家
* (三世) 慧光宗昱法師 (國清)
* 廣教澄彧法師 (錢唐)
* 廣教寶翔法師 (錢唐)
* 石壁行靖法師 (錢唐)
* 石壁行紹法師
* 勝光瑞先法師 (天台)
* 通鑑知廉法師
* 崇法願齊法師
* 高麗諦 觀法師
* 吳越錢忠懿王
* 常寧契能法師 (溫此下十師嗣昱師)
* 通照覺明法師 (錢唐千頃)
* 安國至臻 法師 (下並錢唐)
* 寶山懷慶法師
* 明教曉乘法師
* 寶藏悟真法師
* 頂山懷至法師 (姑蘇)
* 靈 鷲志倫法師 (下並錢唐)
* 安國肅閑法師
* 慈惠 慶文法師 (會稽)
[0201c15] 寶雲旁出世家
* (二世) 天竺遵式法師
* 延慶異聞法師
* 興國 有基法師 (四明)
* 廣慧體源法師 (四明與矩師書)
* 承天 清曉法師 (錢唐)
* 錢唐善信法師 (四明本紀)
章安旁出世家
[0201c20] 禪師弘景。富陽文氏。貞觀二十二年。於玉 泉奉勅得度。依章安稟受止觀。常誦法 華。蒙普賢示身證明。天童奉侍左右。後於
寺南十里別立精舍曰龍興。天后證聖元 年。詔同實叉難陀等譯華嚴。自天后至中 宗。凡三詔。入宮供養為受戒師。後乞還山。
帝勅於林光宮。同天下名僧二十人修福置 齋。帝親賦詩。令中書令李嶠等應和以為 贈。師捧詩長揖振錫而行。天下榮之。
[0201c29] 禪師吉藏。金陵人。七歲依興皇朗法師出 家。咨決大義。後遊會稽止嘉祥寺。講演法 華自著章疏。智者再歸天台。師與禪眾百
餘人奉疏請講法華不赴。暨章安弘法稱 心。因求法華玄義。發卷一覽。即便感悟。乃 焚棄舊疏深悔前作。來投章安咨受觀法。 煬帝時勅住京師日嚴寺。開演妙經四部
雲擁。唐高祖詔居延興寺。一日晨起沐浴焚 香。稱佛名安坐而化。平時寫造妙經二千 部。講法華三百遍。大品華嚴維摩大論。各
數十遍。並著章疏行世。臨終之日製死不 怖論。投筆而化。
[0202a12] 禪師明曠。天台人。依章安稟教觀。廣化四 眾專誦法華。章安撰八教大意。師首於三 童寺錄受。平時著述甚多。今所存心經疏 耳。
[0202a16] 禪師大慧。唐太宗賜號而忘其名。初聞章 安說止觀即得妙悟。隱居南岳專事修禪。 鳥獸馴於坐隅。人服慈化。
[0202a19] 禪師智拔。襄陽張氏。六歲依常濟寺出家。 日誦法華五紙。經中理義略有規繩。常曰。 斯經乃諸佛出世大事也。一人一道非弘不
通。周聽既畢。入京師值吉藏禪師。命令覆 述。師曰。一乘為雲遂分為三亦可一乘為 雨分為三否。眾無對。藏師曰。拔公此問深
得經旨。遂囑以大法。後住耆闍山寺。常講 法華一年五遍。貞觀十四年九月。於信士張 英家開法華題竟。與眾言別。即於座上 加趺而化。
天宮旁出世家
[0202b01] 禪師玄覺。永嘉戴氏。出家遍探三藏。精天 台止觀圓妙法門。四威儀中常冥禪觀。因左 溪朗公謝厲。遂與東陽策禪師。同詣曹溪
見六祖振錫携瓶遶祖三匝。祖曰。夫沙門 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何方而至生 大我慢。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祖曰。何不
體取無生了無速乎。師曰。體即無生了本 無速。祖曰。如是如是。於時大眾無不愕然。 師方具威儀參禮。須臾告辭。祖曰。返太速
乎。師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祖曰。誰知非 動。師曰。仁者自生分別。祖曰。汝甚得無生 之意。師曰。無生豈有意耶。祖曰。無意誰當
分別。師曰。分別亦非意。祖曰。善哉善哉。少 留一宿。時謂之一宿覺。翌日下山復回溫 江。學者輻湊。號真覺大師。睿宗先天元年。
安坐示滅塔於西山。賜諡無相大師。塔曰 淨光。慶州刺史魏靖。緝所著文為十卷號 永嘉集。
[0202b19] 因草菴曰。魏靖收遺文總十篇為一集。 答友人書。尚附其中。而不收證道歌者 何耶。抑有說焉。以證道名歌。而如來設
教修證之法。不出藏通別圓。今所謂道 者。藏通修證乎。別圓修證乎。若舍此而別 有修證者。得非永明所謂不依地位天 魔外道者乎。義神智曰。討疏尋經分別
名相自不達耳。非經論過。不知討誰疏 耶。若慈恩等疏則可耳。若天台疏皆有方 軌。攝法入心觀與經合。非數他寶。豈可 謂之分別名相而已哉。
[0202c01] 洪覺範曰。梵僧覺稱。謂西竺目此歌。為 東土大乘經。若以義天跋別傳議例之。 此歌特未遭有識者。焚之耳。
[0202c04] 論曰。左溪本紀。稱為真覺為同門友。真 覺傳中。稱左溪激厲遂謁曹溪。而又言 精於天台止觀之道。是知同學於天宮
無可疑者。況永嘉集中全用止觀遮照之 旨。至此當益信。是宜繫之天宮用見師 授之意。但世傳證道歌。辭旨乖戾。昔人謂 非真作。豈不然乎。
左溪旁出世家
[0202c12] 禪師神邕。字道恭。晉太尉蔡謨之後。世居越 之諸暨。在襁褓中聞唱經聲必凝神靜聽。 年十三入道。依法華俊師。開元二十六年。
奉勅得度。從儼師學四分律。儼曰。此子必 為學者司南。既而去依左溪。學止觀法華 玄義。五夏敷演。聽者悅服。天寶中遊長安
居安國寺。公卿問道結轍而至。適安史繼亂 振錫東歸。道出襄漢。有著作郎韋子春。學 瞻氣剛與之酬酢。子春墮負滿座驚服。中 書舍人范咸歎曰。師可謂塵外摩尼
(取若珠之明瑩不染 塵也) 論中師子 (取其論說若師子吼) 既返故鄉。居法華寺。 自至德訖大歷。頻受眾請登壇受戒。自
丹陽以南。金華以北。稱為教授師。建伽藍 於焦山賜額。大歷初。中岳道士吳 [竺-二+切] 。造論 毀佛。觀察使陳少遊。請決之。師約吳 [竺-二+切]
面 論邪正。旗鼓纔臨 [竺-二+切] 已敗北。遂著翻邪論 三卷以攻餘黨。弟子智昂靈澈進明慧照等。 依學有年。咸明禪慧。為當時聞人焉。
[0203a01] 禪師道遵。字宗達。吳興張氏。年二十。受具 戒學毘尼。復參左溪習止觀及法華三昧。 嘗從容謂門人曰。堯舜之民不必獨義。教
之至也。教若不至民何咎焉。乃廣寫法華。 置經院於姑蘇支硎山。舉高行沙門二七人。 常持法華。以燭繼晝。用揚大雄之慈聲。大
歷元年。郡刺史韋元甫。尚書劉晏等。尊慕大 乘相與表奏。賜名法華道場。於是自江以 東。置經院者十七所。皆法於師也。師於
山中鑄像寫經。講演妙法臨壇度人。歲 無虛景。天寶元年。於靈巖道場行法華三 昧。忽覩大明上燭於天。身在光中以問荊 溪。溪釋之曰。智惠光明從心流出。將以顯
發第一義天者也。又嘗見此身在空中坐。 先達謂是垢盡理明洞達無礙之相。興元元 年七月晦。無疾告終。寺眾同夢大殿忽傾。
咸知法匠將亡之兆。傳教門人靈輸法盛道 忻靈源。皆善弘禪法云。
[0203a19] 禪師大義。蕭山徐氏。七歲授經傳。日誦數 千言。年十二。入道於山陰靈隱寺。中宗登 位覃恩度人。試誦法華中選第一。開元
中。因喪親入佛隴閱大藏以益冥報。遂 謁左溪稟受止觀大悟玄旨。常誦法華涅 槃大小戒本。以為正業。臨終之日。眾聞弦 管之聲。議者謂天帝迎請誦經之相。
[0203a26] 禪師元宗。永嘉吳氏。遊學至江陵。謁左溪 稟受禪要。後於紫金山專修禪觀。初是山 中多虎自師卜居。絕不見跡。一日學徒
盛集。忽一老人趨拜座前。自言弟子乃虎。在 此噬人多矣。因師開化得脫業軀。今將生 天上特來報謝。言訖不見。大歷二年。端坐 示滅。
[0203b04] 禪師道源。四明人。受業大寶寺 (今慈溪永明) 久依 左溪咨受止觀之法。洞達奧旨。學眾心服
(李華左溪碑云。明州道源。飽左溪之道味) 。
[0203b07] 禪師法源。受業越之法華。學左溪得其道 (顏真卿。撫州寶應寺戒壇記。乃請止觀大師法源。法泉。同住熏修。時大歷六年也) 。
荊溪旁出世家
[0203b10] 禪師普門。岳陽何氏。父玠為常州儀興尉。因 家焉。師幼勤學問。登進士第入仕於朝。一 旦悟世虛偽。抽簪去髮居南岳寺。左右唯
儒釋典籍。麻衣葛履而已。既而去謁荊溪。 學止觀法華之旨深有造詣。善屬文。尚古 意。荊溪敬之待以友道。為釋籤輔行兩序。
自稱普門子。其辭簡健。歷指習禪者之弊。 梁肅稱之曰。東南高僧普門元皓。予甚深之 友也 (送虛師序) 貞元八年季冬六日。示寂於君山
之偏室。春秋八十四。傳教門人曇環。集遺 文二百篇行於世 (儀興縣君山鄉。淨樂寺。荊溪之受業。相去數里。有南 岳寺) 。
[0203b22] 禪師元皓。字廣成。吳門秦氏。初於龍興寺 從荊溪受法華止觀之道。宴處山林居心 三昧。後住開元寺。梁田二君勸其著述。乃
注解涅槃。於首序中自錄所證。著疏之時。 感庭階產異華。人世莫識。五采靈禽飛翔 往來。元和十二年仲冬示寂。塔於虎丘之南
原。師之同學知名者百餘人。不列僧數者。 翰林梁肅。諫議田敦。常侍崔恭三人也。門人 稟教名世者。智淨。仲儀。子瑜。道如。仲良 輩。
[0203c03] 禪師行滿。萬州南浦人。首造石霜學禪法。 後住天台。聽荊溪說止觀頓悟妙旨。因棲 止華頂峯下智者院充茶頭。夜臥土床。燒
糞掃以煖其下。脫衣就床。蚤蝨群唼。或捫 其衣。寂無有也。所居檻外大松上有寄生 小樹。遇師出坐必嫋嫋低俯。時謂此樹為茶 頭作禮 (嫋而酌反長也)
師於四十年間未嘗便溺。或 謂大士現身。受食而實不食。故致此也。開 寶中。預告人曰。我且行矣。即請眾誦文殊 號。泊然而化。年八十八。嘗著涅槃疏。禪師
法顒。於毘陵建安寺築止觀堂。請荊溪講 說其中。梁肅為作止觀堂記。
[0203c15] 梁肅。字敬之。安定人。大歷貞元間。文士多尚 古學。唯肅最稱淵奧。柳子厚記先友亦稱。其 最善為文。嘗學天台之道於荊溪。深得心
要。執弟子禮甚恭。以止觀文義弘博覽者 費日。乃刪定為六卷 (慈雲有云。文雖簡要。而修相闕略) 。又述 統例以繫於後。謂止觀是救世明道之書。
又為大師傳論。備敘傳教之大統。世謂論 其文則雄深雅健。語其理則明白洞達。御 史崔恭論之曰。知法要識權實。作天台禪 林寺碑。達教源用境智。作荊溪大師碑
(見崔恭作梁氏集序) 又曰。朝廷尚德。故以公為太子侍 讀。國尚實錄。故以公為史舘修撰。發號令 敷王猷。故以公為翰林學士。三職齊著。則
公之官於朝。不為不達矣。年過四十。士林 歸宗比夫顏子黃叔度。不為不壽矣。彼碌 碌者老於郎署。白首人世又何補哉。
[0204a02] 李華。字遐叔。趙州贊皇人。累中進士宏辭 科。天寶十一年。徙右補闕。安錄山亂屏居江 南。李峴。表置幕府。擢吏部員外。即苦風
痺。去官客山陽。勒子弟農。安於窮槁。晚 事浮圖法。不甚著書。唯士大夫家傳墓版。 州縣碑頌。時時齎金帛往請。乃強為應。嘗
從荊溪受止觀。為述大意一篇。大歷初卒 於家。
興道旁出世家
[0204a11] 法師守素。初從邃師受觀心之法。既悟玄 旨。入居京師大興善寺。足不越閫長誦法 華。至三萬七千餘部。夜則虎狼侍座聽經。
食則烏鵲就掌取粒。沙門幽玄贈之詩曰。 三萬蓮經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門塵。時以 為實錄。
高論旁出世家
[0204a18] 法師悟恩。字修已。路氏常熟人。年十三。聞 誦彌陀經心有所感。遂投破山興福寺 求度。初學毘尼。聞天台三觀六即之說深
符其意。晉開運初。造錢唐慈光因師室。因 講次覆述剖析幽微。時稱義虎。及繼踵開 法。道名大播。初是一家教典。自會昌毀廢
文義殘闕。師尋繹十妙研覈五重。講演大 部二十餘過。法華大意昭著於世。師之力 也。與人言。不問賢愚悉示一乘圓意。或疑
不善逗機。師曰。與作毒鼓之緣耳。平時一 食。不離衣鉢。不畜財貨臥必右脇。坐必加 趺。晨粥親視明相。每布薩 (此云淨住) 大眾雲
集。潛然淚下。蓋思大集有無戒滿閻浮之 言也。每以淨業誨人。往生者多感瑞相。 雍熙三年八月朔。中夜有白光自井而出。 謂門人曰。吾報緣盡矣。乃絕粒禁言一心
念佛。忽夢擁納沙門。執金罏焚香。三遶其 室。自稱灌頂。吾已生淨土。嘉汝所修。故來 相迎。夢覺語其徒。猶聞異香。二十五日。為
眾說止觀指歸及觀心大義。即端坐面西而 逝。寺眾文偃。聞空中絲竹鈴鐸之音。久而漸 遠。荼毘得舍利無算。後三十一年。法孫智
圓。獲遺骨於學眾。乃鑿石為塔。葬於馬腦 坡。
[0204b13] 法師文備。字昭本。福之侯官鄭氏誦法華維 摩圓覺十六觀小般若等。精練不忘。晉天福 間。至會稽傳百法論。聞天台三觀為學者
指南。遂來謁因師晝夜研心。凡法華淨名 光明疏句止觀諸文。悉洞其旨。每與同門恩 師。覆述觀法莫逆於心。恩謂人曰。備雖
後進。已與吾並驅於義解之途矣。恩師既 沒。復北面事恩以卒其業。師氣度深靖終日 如愚。或勸其誨人。師曰。講授滿門祖風未
墜。抗迹開居從吾所好。於是陶神妙觀。 坐忘一室者。三十餘秋。雍熙二年八月。微 疾凭几三出圓相謂侍人曰。此吾所見淨 土事也。言訖累足而逝。
[0204b26] 法師慶昭。字子文。錢唐胡氏。幼依開化院出 家。十三受具戒。學天台之道。於奉先清師 用力十七年。奉先謝世。眾請師嗣講。宛有
父師之風。未幾徙居石壁。屬城南梵天。遇 明舍所居為講院。師徇請來居。講風大振。 天禧元年四月。無疾而化。平時講說法華止
觀諸部。共百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