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 Zu Lidai Tong Zai 佛祖歷代通載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祖歷代通載序[0477a05] 浮圖氏之論世。動以大劫小劫為言。中國文字未通。蓋不可知也。摩騰竺法蘭至漢而後。釋迦佛之生滅。可以逆推其歲年。自是中國之人。得以華言記之。自天竺及旁近諸國東來者。莫盛於西晉。至于姚秦石趙等國。其人則鳩摩羅什佛圖澄那連耶舍曇無讖諸師。而東土卓絕奇偉之士。生肇融叡等相為羽翼。翻譯經義盡為華言。而佛理之精無不洞究。先覺之士至有逆知。其至理之未至者。佛學之行莫博於此時矣。彌天道安至於遠公辟地東南佛陀耶舍遠相從游而辟世。君子相依於離亂之世。乃若寶公雙林諸公起而說法。而佛學大盛於東南矣。若夫智者弘法華於天台。三藏開般若於唐初。清涼廣華嚴於五臺。密公說圓覺於草堂。宣公嚴律教於南山。金剛啟祕密於天寶。大小三乘唯識等論。專門名家豪分縷析。汗牛充棟。學者千百。有皓首而不能窮極者焉。達磨之來則有五傳其衣。五宗斯立。同源異派自梁歷宋。謂之傳法正宗。我
[0477a25] 國朝祕密之興義學之廣。亦前代之所未有。此其大略也。記載之書昔有寶林等傳。世久失傳。而傳燈之錄僧寶之史。僅及禪宗。若夫經論之師各傳於其教。宰臣外護因事而見錄。豈無遺闕。近世有為佛祖統紀者。儗諸史記書事無法。識者病焉。時則有若嘉興祥符禪寺住持華亭念常。得臨濟之旨於晦機之室。禪悅之外博及群書。乃取佛祖住世之本末。說法之因緣。譯經弘教之師。衣法嫡傳之裔。正流旁出散聖異僧。時君世主之所尊尚。王臣將相之所護持。論駁異同參考訛正。二十餘年始克成編。謂之佛祖歷代通載。凡二十二卷。其首卷則言彰所知論器世界情世界道果無為五論。則我
[0477b10] 世祖皇帝時。
[0477b11] 發思八帝師對
[0477b12] 御之所陳說。是以冠諸篇首。其下則以天元甲子。紀世主之年。因時君之年。紀教門之事。去其繁雜謬妄。存其證信不誣。而佛道世道污隆盛衰。可竝見於此矣。嗟夫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塵影起滅何足記哉。甞見溈山有問於仰山。每有年代深遠之對。則亦憫先覺之無聞者乎。而法華一經。前劫後劫十號無二。又曰。觀彼久遠猶古今日。則此書宜在所取乎。至正元年六月十一日。微笑菴道人虞集序。
華亭梅屋常禪師本傳通載序
[0477b23] 夫語言文字。載道之器。傳遠之用。歷千古微簡牘。何以紀事考實耶。
[0477b25] 大成至聖。春秋作而賊亂懼。
[0477b26] 大覺世尊。經律集而賢哲興。其五經六藝諸子百家。立言垂訓。後之來學明今酌古。遊心仁義。非編冊之益乎。佛祖歷代通載。梅屋禪師之所作也。其文博其理明。敘事且實出入經典考正宗傳。殊有補於名教。至正辛巳。翰林道園虞公。序冠其首益尊韙之。禪師世居華亭。黃姓。父文祐。母楊氏。初祈嗣於觀世音。忽一夕夢僧龐眉雪髮。稱大長老託宿焉。因而娠。至元壬午三月十有二日誕于夜。神光燭室異香襲人。逾日不散。既長喜焚香。孤坐。風骨秀異氣宇英爽。年十二懇父母求出家。母鍾愛之。誘以世務終莫奪其志。遂舍之。依平江圓明院體志。習經書尚倜儻。疏財慕義棲心律典。元貞乙未江淮總統所。授以文憑。薙髮受具。弱冠遊江浙大叢林。博究群經。宿師碩德以禮為羅延之。皆撝謙弗就。至大戊申。佛智晦機和尚。自江西百丈。遷杭之淨慈。禪師往參承值上堂。佛智舉太原孚上座聞角聲因緣。頌云。琴生入滄海。太史遊名山。從此揚州城外路。令嚴不許早開關。有省於言下。投丈室呈所解。佛智頷之。遂俾掌記室。囑之曰。真吾教偉器。外護文苑之奇材也。服勤七年。延祐乙卯佛智遷徑山。禪師職後版。表率明年。
[0477c21] 朝廷差官理治教門。承遴選瑞世嘉興祥符。至治癸亥夏五乘驛赴
[0477c23] 京繕寫黃金
[0477c24] 佛經。暇日得以觀光三都遊覽勝概。禮五臺曼殊室利。披燕金遺墟之迹。由以動司馬撰書之志。出入翰相之門討論墳典。陞諸名師堂奧講解經章。如司徒雲麓洪公別峯印公。皆尊愛之。
[0477c29] 帝師命坐授食。聞大喜樂密乘之要。自京而回姑蘇。萬壽主席分半座以延說法。眾服其有德。自非宿有靈姿稟慧多生。曷以臻其明敏。著述祖禰彰顯正教。致公卿大人篤敬也耶。至大間愚執侍佛智。獲奉教于禪師。知梗概而序之。禪師諱念常。梅屋其號焉。至正四年三月。松江余山昭慶住持比丘覺岸謹序。
佛祖歷代通載凡例
[0478a09] 一世祖皇帝玉音一百段。出弘教集。實帝師大臣欽承對旨。謹置于編。
[0478a11] 一帝師所說彰所知論。冠于篇者尊之也。
[0478a12] 一吾佛世尊未生以前時代。本不與書。欲便初學。卷自太古始。
[0478a14] 一往古帝王。即位改元崩殂及僭國之主。宰臣護教尊法者。略見始末。餘不書。
[0478a16] 一帝王於聖教御製贊序及大臣碩儒撰述。其間有關大教者。皆具載焉。
[0478a18] 一僧道對析論辨。詳收始末以備參考。
[0478a19] 一世尊示滅之後。凡經百年必書。其於旃檀像及教被東土之年倣此。
[0478a21] 一佛祖傳法偈。翻譯詳見梁大同六年。
[0478a22] 一教門隆替。並依史籍編錄。使來學知有自焉。
[0478a24] 一諸祖事實。備載于示寂之年。倣先經終義之例。
[0478a26] 一屏山居士鳴道集說。凡二百一十七篇。今錄一十九篇。蓋彰其識見耳。
[0478a28] 一教門事要。異同訛正略加考定。據諸傳記摭集。不以私臆謬加論辨。或恐繁失於冗簡失於陋。以俟博雅之士。改而正之。
[0478b02] 一太史公史記稱。黃帝三十八年。命風后定甲子。始因而編之。隨年列為橫曆于上。
[0478b04] 佛祖歷代通載凡例。
佛祖歷代通載目錄
[0478b09] 第一卷
[0478b10] (一)七佛偈(二)彰所知論器世界品(三)日輪(四)月輪(五)諸星宿(六)妙高山三十三天(七)情世界總有六種(八)人祖大梵(九)三末多王及諸王種(十)器世界壞(并贊)
[0478b14] 第二卷
[0478b15] (一)盤古王 (二)天皇 (三)地皇 (四)人皇 (五)五紀 (六)有巢氏 (七)燧人氏 (八)伏羲氏 (九)社神 (十)神農氏 (十一)黃帝 (十二)少昊 (十三)顓頊 (十四)帝嚳 (十五)唐堯 (十六)虞舜 (十七)夏后氏 (十八)殷湯 (十九)周文王 (二十)武王 (二十一)成王(立七廟制) (二十二)稷神 (二十三)四國諸侯 (二十四)康王
[0478b21] 第三卷
[0478b22] (一)周昭王(二)世尊示降生(三)世尊示出家
[0478b23] (四)穆王(五)世尊示成道(六)瑞像緣起(七)世尊示說法(八)世尊示涅槃
[0478b25] (九)孝王(十)第一祖摩訶迦葉(十一)秦非子
[0478b26] (十二)厲王(十三)二祖阿難(十四)上座大眾二部
[0478b27] (十五)宣王(十六)三祖商那和脩(十七)王殺杜伯感報
[0478b29] (十八)平王(十九)四祖優波毱多
[0478c01] (二十)莊王(二十一)五祖提多迦
[0478c02] (二十二)襄王(二十三)六祖彌遮迦
[0478c03] (二十四)定王(二十五)老聃生于楚(二十六)七祖婆須密
[0478c05] (二十七)靈王(二十八)孔子生于魯
[0478c06] (二十九)景王(三十)八祖佛陀難提
[0478c07] (三十一)敬王(三十二)九祖伏馱密多
[0478c08] (三十三)貞定王(三十四)十祖脇尊者
[0478c09] 第四卷
[0478c10] (一)周安王(二)十一祖富那耶舍
[0478c11] (三)顯王(四)十二祖馬鳴大士
[0478c12] (五)赧王(六)十三祖迦毘摩羅
[0478c13] (七)秦始皇(八)室利防等十八化人(九)十四祖龍樹尊者
[0478c15] (十)西漢文帝(十一)十五祖迦那提婆
[0478c16] (十二)武帝(十三)十六祖羅睺羅多
[0478c17] (十四)昭帝(十五)十七祖僧迦難提
[0478c18] (十六)宣帝(十七)論師無著天親
[0478c19] (十八)成帝(十九)十八祖伽耶舍多
[0478c20] (二十)新室王莽(二十一)十九祖鳩摩羅多
[0478c21] (二十二)東漢明帝(二十三)帝夢金人(二十四)教流東土(二十五)摩騰竺法蘭(二十六)釋道比較焚經(二十七)二十祖闍夜多
[0478c24] 第五卷
[0478c25] (一)安帝(二)二十一祖婆脩盤頭
[0478c26] (三)桓帝(四)安世高至洛(五)二十二祖摩拏羅
[0478c27] (六)靈帝(七)竺佛朔至洛(八)黃巾作叛
[0478c28] (九)獻帝(十)牟子理惑論(十一)漢史范曄論釋(十二)袁宏論佛(十三)康猛竺大力至京(十四)二十三祖鶴勒那(十五)道始作靈寶醮章
[0479a03] (十六)三國魏文帝
[0479a04] (十七)蜀先生
[0479a05] (十八)吳大帝(十九)維祇難支謙
[0479a06] (二十)明帝(二十一)曹植傳
[0479a07] (二十二)齊王芳(二十三)康僧會至吳(二十四)吳闞澤論佛(二十五)二十四祖師子尊者(二十六)曇摩迦羅等傳律
[0479a10] (二十七)高貴鄉公(二十八)罽賓賊亂累釋
[0479a11] (二十九)陳留王(三十)沙門朱士衡講經始
[0479a12] 第六卷
[0479a13] (一)西晉武帝(二)吳皓毀神祠及梵宇(三)竺法護至京(論)(四)育王塔緣起
[0479a15] (五)惠帝(十六國附見)(六)鮑靖撰三皇經(七)竺耆域至洛
[0479a17] (八)愍帝(九)維衛迦葉石像至吳
[0479a18] (十)元帝(有敘)(十一)沙門吉友至建康
[0479a19] (十二)明帝(十三)二十五祖婆舍斯多
[0479a20] (十四)成帝(十五)三藏惠理至杭(十六)庾氷議令僧拜俗(十七)何充議不應拜俗
[0479a22] (十八)穆帝(十九)佛圖澄示寂(論)(二十)釋涉公入寂(二十一)沙門于法開醫術
[0479a24] (二十二)哀帝(二十三)詔竺潛講經(二十四)詔支遁繼講(二十五)郄超慕佛
[0479a26] (二十六)廢帝(二十七)釋道安法師(論)(二十八)孫綽(二十九)許詢(三十)桓溫末年奉法
[0479a28] (三十一)簡文帝(三十二)詔法曠禳星
[0479a29] 第七卷
[0479b01] (一)東晉武帝(二)東林惠遠法師(三)劉遺民卒(四)符秦德星現獲安什(五)秦主姚萇感報(六)北魏道武皇帝(七)二十六祖不如密多
[0479b04] (八)安帝 (九)太山竺僧朗 (十)北魏興佛教詔 (十一)羅什法師(論) (十二)道[契-大+石]僧正 (十三)道融與婆羅門辯論 (十四)道恒道標抗表行道 (十五)僧叡四海僧望 (十六)僧肇詳定經論 (十七)天竺弗多羅尊者 (十八)佛陀耶舍尊者 (十九)柏玄下書令僧拜俗 (二十)沙門不敬王者論(五) (二十一)佛馱跋陀被擯 (二十二)招淵明入社 (二十三)法果初受封爵
[0479b12] (二十四)法顯西天取經始(二十五)三藏曇無讖至姑臧(二十六)道生法師竪石為徒
[0479b14] (二十七)恭帝(二十八)北魏崔浩薦寇謙之(論)(二十九)玄高禪師被譖(三十)齊著作魏收佛老志
[0479b17] 第八卷
[0479b18] (一)宋文帝 (二)神僧杯渡 (三)求那跋陀羅入朝 (四)帝幸大莊嚴寺 (五)謝靈運伏誅 (六)求那跋摩三藏 (七)蕭京尹請制建寺像 (八)帝幸曲水 (九)惠琳叛教獲報(論) (十)詔法瑗主天保寺 (十一)浩譖太子及僧玄高 (十二)魏寇謙之脩張魯術 (十三)魏武詔誅天下沙門 (十四)魏武受籙建靚輪宮 (十五)魏崔皓伏誅(論) (十六)沙門曇始至魏救法 (十七)魏又下詔復釋
[0479b27] (十八)武帝(十九)二十七祖般若多羅(二十)詔求那跋陀羅(二十一)詔道猷為新安法主(二十二)中興寺寶亮法師(二十三)羗人高闍反累釋(二十四)右司陳僧拜俗(二十五)朱靈期遇聖僧(二十六)姚興欽重僧導
[0479c03] (二十七)廢帝(二十八)疏勒王送佛衣
[0479c04] (二十九)明帝(三十)寶誌大士(三十一)康居邵碩公(三十二)詔僧瑾為僧正(三十三)魏史釋老志
[0479c07] (三十四)齊太祖(三十五)帝幸僧遠所居
[0479c08] (三十六)武帝 (三十七)勅法獻為僧主 (三十八)玄暢首述華嚴疏(論) (三十九)寶誌獄中顯化 (四十)曇超為龍說法 (四十一)顧歡夷夏論 (四十二)司徒袁粲駁夷夏論 (四十三)孟景翼正一論 (四十四)張融作門律闢之(論) (四十五)魏詔度僧尼
[0479c14] (四十六)東昏侯(四十七)陳顯明造步虛經
[0479c15] (四十八)和帝(四十九)僧伽跋陀羅律藏
[0479c16] 第九卷
[0479c17] (一)梁武帝 (二)陶弘景造太清經 (三)詔誌公任便宣化 (四)郗氏夫人求懺 (五)帝舍邪歸正願文 (六)何點何胤不仕 (七)帝注大品命法雲講 (八)魏主尚釋 (九)詔僧旻講勝鬘經 (十)帝製涅盤疏序 (十一)宗廟祭祀戒殺 (十二)沈休文中食論 (十三)魏胡太后建寺 (十四)惠皎著高僧傳 (十五)僧朗及道英神異 (十六)帝受歸戒 (十七)僧達入水觀 (十八)僧藏諫帝律僧 (十九)藏登御座 (二十)魏評釋道 (二十一)魏書佛老志 (二十二)初祖達磨大師(論) (二十三)昭明太子 (二十四)劉勰出家 (二十五)雙林傅大士 (二十六)惠約法師 (二十七)高王經緣起 (二十八)譯佛祖偈始末 (二十九)隱士阮孝緒 (三十)古今書籍之數 (三十一)逆賊侯景反 (三十二)梁史魏徵論
[0480a03] (三十三)簡文帝(三十四)北齊台宗惠文禪師
[0480a04] (三十五)元帝(三十六)真諦三藏(三十七)荊山居士陸法和(三十八)北齊詔稠禪師
[0480a06] (三十九)敬帝(四十)北齊勅陸脩靜與曇顯角試(四十一)北齊杜弼(四十二)齊著作王劭述佛(四十三)周惡黑衣廢釋
[0480a09] 第十卷
[0480a10] (一)陳高祖(二)柏岩稠禪師(三)洪偃法師(四)寶瓊法師(五)衛元嵩上疏減僧
[0480a12] (六)廢帝(七)天台惠思禪師
[0480a13] (八)宣帝(九)周武命三教伸述利病(十)周武滅佛(十一)甄鸞上笑道論(十二)道安著二教論(十三)周武登座序廢立義(十四)靜藹以法滅舍身(十五)任道琳伸請復教
[0480a17] (十六)隋文帝 (十七)下詔復教 (十八)法師曇延授帝八戒 (十九)釋尼智仙傳 (二十)律師靈藏陪駕 (二十一)李士謙喻報應說 (二十二)二祖惠可大師 (二十三)天台智者禪師 (二十四)詔三十州建塔 (二十五)文中子講道(負苓篇附并論) (二十六)闍那笈多譯法華經 (二十七)詔問洪山智舜禪師
[0480a24] (二十八)煬帝(二十九)詔僧道拜俗明瞻登對而罷(三十)三祖僧璨大師(三十一)楊宏率僧道論議
[0480a27] (三十二)恭帝(三十三)神僧法喜傳(并論)第十一卷
[0480a29] (一)唐高祖(二)詔僧道論議定優劣(三)傅奕疏請滅釋(四)李師政內德論(辨惑篇附)(五)詔汰釋道二教
[0480b03] (六)太宗 (七)帝問群臣治政難易 (八)勅建寺以度陳亡 (九)玄奘往西天求法 (十)勅葬玄琬法師 (十一)詔度僧尼建寺 (十二)太子問張士衡奉佛事 (十三)詔道先釋後 (十四)勅魏王泰祭虞世南 (十五)詔三學秀異論議 (十六)惠琳被譖 (十七)華嚴杜順法師 (十八)傅奕感報 (十九)丞相蕭瑀傳 (二十)帝幸弘福寺 (二十一)祇羅國主仰唐聲教 (二十二)原州瑞石記國禎祥 (二十三)玄奘齎經歸朝 (二十四)三藏進新譯經請序 (二十五)祕讖女主代有天下 (二十六)帝勸奘師罷道為政 (二十七)奘陳辭願終身行道 (二十八)帝製三藏聖教序(謝表附) (二十九)太子繼聖教序 (三十)賜奘百金磨衲 (三十一)詔創弘法院留奘師 (三十二)詔建大慈恩寺 (三十三)詔奘陪駕 (三十四)史贊并論
[0480b19] 第十二卷
[0480b20] (一)唐高宗 (二)四祖道信大師 (三)勅建大慈恩塔 (四)惠寬禪師及姐信相 (五)天竺致書奘師(答書附) (六)立法師斥呂才論 (七)制設官監護譯經 (八)御製大慈恩寺碑(謝表附) (九)奘法師示疾 (十)詔辨二教先後 (十一)牛頭法融禪師 (十二)追僧道論議 (十三)奘法師表辭還山 (十四)復追僧道論議 (十五)屈僧拜俗道宣上疏 (十六)法師玄奘示寂 (十七)道世法師辯道經真偽 (十八)南山道宣律師 (十九)詔僧道定奪化胡經 (二十)五祖弘忍大師(史贊) (二十一)佛陀波利尊者 (二十二)慈恩窺基法師 (二十三)道世著法苑珠林
[0480c03] (二十四)則天武后 (二十五)始定母服及建明堂 (二十六)慶山始出 (二十七)譯華嚴大經 (二十八)詔康法藏為僧 (二十九)詔嵩山惠安禪師 (三十)義淨三藏自西土回 (三十一)斂僧錢鑄佛像(論) (三十二)詔賢首法藏講新經 (三十三)鑄像成百僚禮祀
[0480c09] (三十四)中宗 (三十五)房融潤文譯楞嚴 (三十六)詔六祖不起 (三十七)大通神秀禪師(張說作記) (三十八)神僧萬回法雲公(論) (三十九)詔僧道齊行並集 (四十)安國師卒 (四十一)詔三藏實叉難提 (四十二)泗洲大聖 (四十三)召道岸律師授戒 (四十四)菩提流志譯寶積經 (四十五)詔一行赴闕不起
[0480c16] 第十三卷
[0480c17] (一)唐睿宗(二)六祖惠能大師
[0480c18] (三)玄宗 (四)永嘉玄覺禪師 (五)詔一行禪師赴闕 (六)嵩岳元珪禪師(論) (七)天竺三藏無畏至京 (八)宋璟禮六祖塔 (九)詔一行改撰大衍曆 (十)智昇上藏經目錄 (十一)一行製黃道儀成 (十二)郭行女甞齋感報 (十三)牛雲求聰感應 (十四)日本始有律 (十五)三藏菩提流志卒 (十六)嵩山破竈墮 (十七)一行示寂(論) (十八)般若心經序(張說作) (十九)重定五服制 (二十)三藏金剛智卒 (二十一)義福禪師卒 (二十二)恒州張果先生 (二十三)三藏無畏卒 (二十四)不空三藏降狂象(論) (二十五)法秀獻回向寺玉簫 (二十六)李長者著華嚴合論 (二十七)青原行思禪師 (二十八)興唐寺普寂卒 (二十九)太子詹事嚴挺之 (三十)詔本淨禪師赴闕 (三十一)南嶽懷讓禪師 (三十二)詔道士吳筠問道 (三十三)制僧尼給祠部始 (三十四)詔不空驗羅思遠 (三十五)鶴林玄素禪師 (三十六)詔立毘沙門天王祠 (三十七)台宗左溪玄朗禪師 (三十八)天台法門議(梁肅作) (三十九)魯山元德秀卒(論)
[0481a09] (四十)肅宗(四十一)閬州斬畫像(四十二)納錢度僧道始(四十三)新羅無漏凌空立化(四十四)詔南陽惠忠禪師(四十五)詔置放生池碑(顏真卿撰)(四十六)王摩詰卒(四十七)真如升天授十三寶
[0481a14] 第十四卷
[0481a15] (一)唐代宗 (二)良賁造新仁王經疏 (三)道義始作盂蘭盆會 (四)杜鴻漸問法於無住禪師(論) (五)清涼澄觀國師 (六)召忠國師試太白山人 (七)詔徑山國一禪師 (八)牛頭惠忠禪師 (九)忠國師試大耳三藏(論) (十)不空三藏碑(嚴郢作) (十一)曇一律師碑(梁肅作) (十二)三祖鏡智禪師碑(獨孤及作) (十三)撫州寶應戒壇記(顏真卿作) (十四)史華與僧崇惠角法 (十五)李源訪圓澤 (十六)詔耽源問無縫塔話 (十七)天柱山崇惠禪師
[0481a25] (十八)德宗 (十九)千臂千鉢文殊經序 (二十)南岳明瓚禪師 (二十一)荊溪湛然禪師 (二十二)止觀統例(梁肅作) (二十三)御製大乘六波羅蜜經序 (二十四)馬祖道一禪師 (二十五)大珠惠海禪師 (二十六)石頭希遷禪師 (二十七)詔清涼講華嚴經題 (二十八)詔清涼講華嚴宗旨 (二十九)東林熙怡律師碑(許堯佐作) (三十)黃石岩記(劉軻作) (三十一)雲峯法證律師 (三十二)陸羽傳 (三十三)東都聖善凝公 (三十四)幽州盤山寶積禪師 (三十五)濬上人歸淮南序(子厚作) (三十六)南嶽般州和上碑(子厚作)
[0481b07] (三十七)順宗(三十八)鸚鵡舍利記(韋臯作)(三十九)帝問法於佛光滿禪師
[0481b09] 第十五卷
[0481b10] (一)唐憲宗 (二)鵝湖大義禪師 (三)寒山拾得豐干 (四)荊州天皇道悟禪師 (五)荊州天王道悟禪師(并論) (六)江西北蘭讓禪師 (七)上問政寬猛孰先 (八)信州草衣記(德輿撰) (九)上問澄觀華嚴法界 (十)無著禪者入五臺 (十一)詔懷惲禪師居上寺 (十二)龐居士 (十三)彌陀和尚碑(子厚作) (十四)永州淨土院記(子厚作) (十五)智辯法師施食感報 (十六)道樹法師降夭幻 (十七)百丈懷海禪師 (十八)大明律師碑(子厚作) (十九)馬總奏六祖諡碑(子厚作) (二十)五臺鄧隱峯 (二十一)歸宗智常禪師 (二十二)布毛會通侍者 (二十三)重巽赴中丞請序(子厚作) (二十四)陝右馬郎婦 (二十五)上弘律師碑(白樂天作) (二十六)台教元浩禪師 (二十七)詔迎佛骨韓愈排佛表 (二十八)韓潮州遇大顛辨論 (二十九)潮陽大顛禪師 (三十)柳州刺史子厚 (三十一)北山神清法師
[0481b27] (三十二)穆宗(三十三)鳥窠禪師(三十四)詔無業禪師不赴(三十五)龍潭崇信禪師(三十六)杭永福石壁經記(元微之作)(三十七)王智興冐禁置戒壇(三十八)福州古靈禪師
[0481c02] 第十六卷
[0481c03] (一)唐敬宗(二)詔劉從政資質仙事
[0481c04] (三)文宗 (四)藥山惟儼禪師碑 (五)李翱作復性書(二) (六)蘇州重玄石經碑(白居易作) (七)丹霞天然禪師 (八)凌行婆 (九)蛤蜊中現菩薩像 (十)李訓上疏沙汰僧尼 (十一)南泉普願禪師 (十二)大達法師碑(裴休作) (十三)清涼國師碑銘(御贊附) (十四)圭峯宗密禪師
[0481c10] (十五)武宗(十六)潭州雲岩晟禪師(十七)帝銳意永仙詔(僧道論議)(十八)作望仙臺於禁中(十九)勅併省天下佛寺(二十)詔下廢釋(史贊)
[0481c13] (二十一)宣宗 (二十二)詔復釋氏 (二十三)香山居士白居易 (二十四)貶李德裕詔 (二十五)華林善覺禪師 (二十六)黃蘗希運禪師 (二十七)詔弘辯問南北宗旨 (二十八)復廬山東林碑(崔黯作) (二十九)溈山靈祐禪師 (三十)李節贈疏言序 (三十一)詔羅浮軒轅問攝生 (三十二)補陀示現事跡
[0481c20] 第十七卷
[0481c21] (一)唐懿宗(二)大慈寰中禪師(三)德山宣鑑禪師(四)臨濟義玄禪師(五)長沙景岑禪師(六)洞山良价禪師(七)悟達國師知玄傳(八)裴相國禪源詮序(九)詔迎佛骨(史贊附)
[0481c25] (十)僖宗(十一)夾山善會禪師(十二)岩頭全豁禪師
[0481c27] (十三)昭宗(此下十三處覇)(十四)仰山惠寂禪師(十五)趙州從諗禪師(十六)雲居道膺禪師
[0481c29] (十七)五代(十八)梁太祖朱溫(十九)雪峯義存禪師(二十)玄沙師備禪師(二十一)惟勁集寶林傳
[0482a03] (二十二)末帝(二十三)明州布袋和上
[0482a04] (二十四)唐莊宗李存勗(二十五)興化存獎禪師
[0482a05] (二十六)明宗(二十七)長慶惠稜禪師(二十八)聖節設立試僧科
[0482a07] (二十九)晉石敬瑭(三十)打鐘息苦緣起
[0482a08] (三十一)遼主德光御汴宮
[0482a09] (三十二)漢劉知遠(三十三)雲門文偃禪師
[0482a10] (三十四)周郭威(三十五)南院惠顒禪師
[0482a11] (三十六)世宗(三十七)詔廢釋造僧帳(三十八)清涼文益禪師
[0482a13] 第十八卷
[0482a14] (一)宋太祖(二)詔雕佛經一藏(三)德韶國師示寂(四)風穴延沼禪師(五)永明智覺禪師(六)吳越王作宗鏡序(七)宗鏡後序(楊無為作)
[0482a17] (八)太宗(九)御製三藏聖教序(十)贊寧修大宋僧傳(十一)詔立譯經院(十二)趙普報應(十三)香林澄遠禪師(十四)南安自嚴尊者(十五)首山省念禪師
[0482a21] (十六)真宗 (十七)帝製繼聖教序 (十八)道原集傳燈錄 (十九)詔諸路建天慶觀 (二十)孤山智圓法師 (二十一)汾陽善昭禪師 (二十二)賜天台教入藏 (二十三)大陽警玄禪師 (二十四)四明法智講師 (二十五)長水子璿法師 (二十六)慈雲遵式懺主 (二十七)御製廣燈錄序 (二十八)慈明楚圓禪師 (二十九)楊岐方會禪師 (三十)言法華 (三十一)李覯留意佛書 (三十二)浮山法遠禪師 (三十三)詔懷璉禪師住淨因 (三十四)雪竇重顯禪師 (三十五)華嚴道隆禪師 (三十六)達觀曇頴禪師 (三十七)天衣義懷禪師 (三十八)歐陽脩問臨終事 (三十九)天鉢重元禪師
[0482b05] (四十)英宗(四十一)雲峯文悅禪師(四十二)詔賜民間寺額
[0482b07] 第十九卷
[0482b08] (一)宋神宗(二)圓通居訥禪師(三)明教契嵩禪師(四)白雲守端禪師(五)華亭惠辨都師(六)吉州慶間禪師(七)舒州義青禪師(八)嘉興真如法堂記(司馬光作)(九)金國李屏山論(十)明道厭科舉立論(十一)金國屏山有辨
[0482b13] (十二)哲宗 (十三)送蹇拱辰參照覺(張無盡作) (十四)高麗義天僧統 (十五)晉水淨源禪師 (十六)蔣山贊元禪師 (十七)蘇老泉圓覺院記 (十八)東坡磨衲贊 (十九)圓通法秀禪師 (二十)東林常總禪師 (二十一)玉泉承皓禪師 (二十二)辨才元淨法師 (二十三)淨因道臻禪師 (二十四)智海慕喆禪師 (二十五)雲居元祐禪師 (二十六)佛印了元禪師 (二十七)瑞光宗本禪師 (二十八)黃龍祖心禪師
[0482b22] (二十九)徽宗 (三十)御製續燈錄序 (三十一)蘄州五祖法演禪師 (三十二)法雲善本禪師 (三十三)蔡京食鶉感夢 (三十四)大樹惠持入定 (三十五)帝幸玉清昭陽宮 (三十六)女真叛遼 (三十七)死心悟新禪師 (三十八)靈芝元照律師 (三十九)林靈素以術要君 (四十)黃龍惟清禪師 (四十一)佛鑑惠懃禪師 (四十二)上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