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 Zu Lidai Tong Zai 佛祖歷代通載
Scroll 1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十六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 住持華亭念常集
[0628c17] 唐
[0628c18] (一 乙巳) 敬宗湛 (穆宗長子。母太后王氏。游戲無度狎匿群小。性復遍急。為克明弑之。年十八崩。葬 莊陵。在位二年) 改寶曆。
[0628c20] (二) 八月。遣中使詣天台採求靈藥詔道士劉 從政。入宮資質仙事。署光祿卿。別號升玄 先生。
[0628c23] (丙午) 三月。命道士孫準製長生藥。署準為翰 林待詔。
[0628c25] 四月帝畋獵夜歸。與宦官酣飲擊毬。俄燭 滅遇弑。年十八。大臣裴度等迎皇太弟江 王立之。是為文宗。
[0628c28] 五月下詔。革兩朝淫侈不法之務。捕道士 孫準等二十八人及佞憎惟真。民服流于 嶺表。
[0629a02] (三 丁未) 文宗昂 (穆宗次子。虛懷聽納而不能堅決。用李訓鄭注欲盡誅仕宦。仇士良等陰覺。縱兵殺
宰相王渥等二十餘人。帝三十二歲崩。在位十四年) 改太和。
[0629a04] (戊申) 十月江西觀察使沈傅師奏。帝誕月請 於洪州起方等戒壇度僧資福。制曰。不度 僧尼累有勅命。傅師忝為方面違禁申請。
宜罰俸料一月。
[0629a08] (四) 澧州藥山禪師惟儼卒。大儒唐伸為之碑 曰。上嗣位明年。澧陽郡藥山釋氏大師。以 十二月六日終于修心之所。後八年門人
狀先師之行。西來京師告于崇敬寺大德。 求所以發揮先師之耿光垂於不朽。崇敬 大德於余為從母兄也。嘗參徑山得其心 要。自興善寬敬示寂之後。四方從道之人
質疑傳妙。罔不詣崇敬者。嘗謂伸曰。吾道 之明於藥山。猶爾教之聞於洙泗。智炬 雖滅法雷猶響。豈可使明德不照至行堙 沒哉。惟大師生南康信豐。自為童時未嘗
處群兒戲弄中。往往獨坐如念如思。年十 七即南度大庾抵潮之西山得惠照禪師。 乃落髮服緇執禮以事。大曆中受具於衡 岳希琛律師。釋禮矩儀動如夙習。一朝乃
言曰。大丈夫當離法自靜。焉能屑屑事細 行於衣巾耶。是時南嶽有遷。江西有寂。 中岳有洪。皆悟心契。乃知大圭之質豈俟 磨礱。照乘之珍難晦符彩。自是寂以大乘
法聞四方。學徒至於指心傳要。眾所不能 達者。師必默識懸解。不違如愚。居寂之 室垂二十年。寂曰。汝之所得。可謂浹於心
術布於四體。欲益而無所益。欲知而無所 知。渾然天和合於本無。吾無有以教矣。佛 以開示群盲為大功。度滅眾惡為大德。爾
當以功德普濟群迷。宜作梯航無久滯此。 由是陟羅浮涉清涼。歷三峽遊九江。貞元 初因憩藥山喟然嘆曰。吾生寄世若萍蓬 耳。又何効其飄轉耶。既披蓁結菴才疪趺
座。鄉人知者因齎携飲食奔走而往。師曰。 吾無德於人。何以勞人乎哉。並謝而不受。 鄉人跪曰。願聞日費之具。曰米一升足矣。
自是嘗以山蔬數本佐食。一食訖就座轉 法華華嚴涅槃。晝夜若一。終始如是殆三 十年矣。遊方求益之徒。知教之在此。後 數歲而僧徒葺居禪室梁棟鱗差。其眾不
可勝數。至於沃煩正覆道源成流。有以見 寂公先知之明矣。忽一旦謂其徒曰。乘郵 而行。及莫而息。未有久行而不息者。吾
至所詣矣。吾將有息矣。靈源自清。混之者 相。能滅諸相是無有色。窮本絕外汝其悉 之。語畢隱几而化。春秋八十四。僧臘六十
夏。入室弟子冲虛等遷座。建塔于禪居之 東。遵本教也。始師嘗以大綀布為衣。以 竹器為蹻。自薙其髮自具其食。雖門人 數百童侍甚廣。未嘗易其力。珍羞百品鮮
果駢羅。未嘗易其食。冬裘重燠夏服輕疎。 未嘗易其衣。華室靖深香榻嚴潔。未嘗易 其處。麋鹿環繞猛獸伏前。未嘗易其觀。貴
賤迭來頂謁床下。未嘗易其禮。非夫罄萬 有契真空離攀緣之病本性清淨乎物表。 焉能遺形骸忘嗜欲久而如一者耶。其他 碩臣重官歸依修禮於師之道。未有及其
門閫者。故不列之於篇。銘曰。一物在中。觸 境而搖。我示其源。不境不跳。西方聖人。實 言其要。其要既得。可言其妙。我源自濟。我
真自靈。大包萬有。細出無形。曹溪所傳。徒 藏于密。身世俱空。曾何有物。自見曰明。是 為至精。出沒在我。誰曰死生。刻之琬琰。
立之岩岫。作碑者伸。期於不朽。
[0629c10] (五) 李翱作復性書。其一曰。人之所以為聖 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 哀懼愛惡欲七者情之所為也。情既昏性
斯匿矣。非性之過也。七者。循環而交來。 故性不能統也。水之渾也其流不清。火之 烟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過。沙不渾
流斯清矣。烟不欝光斯明矣。情不作性斯 統矣。性者天之命也。聖人得之不惑者也。 聖人者豈無情耶。聖人者寂然不動。不往
而到。不言而信。不耀而光。制作參乎天 地。變化合於陰陽。雖有情也未嘗有情也。 然則百姓者豈其無性耶。百姓之性與聖 人之性弗差也。雖然情之所昏交相攻。未
始有窮。故雖終身而不自睹其性焉。火之 潛於山石林木之中。非不火也。江河淮濟 之末流而泉于山。非不水也。石不敲木弗 磨。則不能燒其山林而燥萬物。泉之源弗
疏。則弗能為江為河為淮為濟。東匯大壑 浩浩湯湯為弗測之深。情之動弗息。則 弗能復其性而燭天地為不極之明。是故 誠者聖人之性也。寂然不動廣大清明。照
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語默無 不處極也。復其性者。賢人循之而不已者 也。不已則能歸其源矣。聖人知人之性皆 可以循之其不息而至於聖也。故制禮以
節之。作樂以和之。安於仁樂之本也。動 而中禮之本也。故在車則聞和鸞之聲。行 步則聞佩玉之音。無故不廢琴瑟。視言行 循禮法而動。所以教人忘嗜欲而歸性命
之道也。道者至誠而不息也。至誠而不息 則虛。虛而不息則明。明而不息則照天地 而無遺。非他也。此盡性命之道也。哀哉。人
人可以及於此。莫之止而不為也。不亦惑 耶。昔者聖人以傳於顏子。顏子得之拳拳 不失。不遠而復。其心三月不違仁。子曰。 回也其庶乎屢空。其所以未到聖人者一
息耳。非力不能也。短命而死故也。其餘升 堂者。蓋皆傳也。一氣之所春。一雨之所膏。 而得之者各有淺深。不必均也。曾子之死
也。曰吾何求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斯 正性命之言也。子思仲尼之孫。得祖之道。 述中庸四十九篇。以傳于孟軻。孟軻曰。我
四十不動心。軻之門人達者。公孫丑萬章 之徒。蓋傳之矣。遭秦焚書。中庸之弗焚者 一篇有焉。於是此道廢闕。其教授者唯節
文章句。威儀擊劍之術相師焉。性命之源 則吾弗能傳矣。道之極於剝也必復。吾自 六歲讀書。但為辭句之學。志于道者四年 矣。與人言之。未嘗有是我者也。南觀濤
江入于越。而吳興陸參存焉。與之言。陸參 曰。子之言尼父之心也。東方有聖人焉。不 出乎此也。西方有聖人焉。亦不出乎此也。
唯子行之不息而已矣。嗚呼性命之書雖 存。學者莫能明。是故皆入於莊列老釋。不 知者謂夫子之徒不足以窮性命之道。信 之者皆是也。有問於我我以吾之所知傳
焉。遂書于書。以開誠明之源。而闕絕廢 棄不揚之道。幾可以傳。於是命曰復性書。 以治乎心以傳乎人。於戲夫子復生不廢 吾言矣。其二曰。或 (問曰)
人之昏也久矣。將 復其性者必有漸也。敢問其方。曰弗慮弗 思。情則不生。情既不生乃為正思。正思者 無思無慮也。易曰。天下何思何慮。又曰。
閑邪存其誠。詩曰。思無邪。曰已矣乎。曰未 也。此齋戒其心者也。猶未離於靜焉。有 靜必動。有動必靜。動靜不息。是乃情也。易
曰。吉凶悔吝生乎動者也。焉能復其性耶。 曰如之何。曰方靜之時知心無思者。是齋 戒也。知本無有思動靜皆離寂然不動。是
至誠也。中庸曰。誠則明矣。易曰。天下之動 貞夫一者也。問曰。不慮不思之時。物格 于外情應于內。如之何而可止也。以情止
情其可乎。曰情者性之邪也。知其為邪本 無其心寂然不已邪思自息。惟性明照。邪 也何所生如以情止情。是乃大情也。情 之相止。其有已乎。易曰。顏氏之子其殆庶
幾乎。其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易曰。不遠復無祇悔元吉。問曰。本無有思 動靜皆離。然則靜之來也其不聞乎。物之
形也其不見乎曰不覩不聞。是非人也。視 聽昭昭而不起聞見者斯可矣。無不知也。 無不為也。其心寂然光照天地。是誠之明
也。大學曰。致知在格物。易曰。無思也無為。 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 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曰敢問。致知在格
物何謂也。曰物者萬物也。格者來至也。物 至之時其心昭昭然辨焉。而不著於物者。 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知至故意誠。意
誠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故家齊。家齊 而國理。國理而天下平。此所以能參天地 者也。易曰。與天地相似。故不違。智周乎萬
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 之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 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
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一陰一 陽之謂道。此之謂也。曰生為我說中庸。曰 不出乎前矣。曰我未明也。敢問。何謂天命
之謂性。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性者天之 命也。率性之謂道。曰何謂也。曰率循也。 循其源而反其性者道也。道也者至誠也。
至誠天之道也。誠者定也不動也。修道之 謂教。何謂也。曰教也者人之道也。擇善而 固執之者也。修是道而歸其本者明也。教
也者則可以教天下矣。顏子其人也。道也 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說者曰。其 心不可須臾動焉故也。動則遠矣。非道矣。
變化無方未始離於不動故也。是故君子 戒謹乎其所不覩。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 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謹其獨也。說者曰。
不覩之覩。見莫大焉。不聞之聞。聞莫甚 焉。其心不動。是弗覩之覩。弗聞之聞也。 其復之不遠矣。故謹其獨。謹其獨者守其
中也。問曰。昔之解中庸者。與生之言皆不 同何也。曰彼以事解。我以心通者也。曰彼 亦通於心乎。曰吾不知之。問人之性猶聖
人之性。嗜欲愛惡之心何自而生耶。曰情 者妄也邪也。曰邪與妄則無所因矣。妄情 滅息本性清明周流六虛。所以謂之能復
其性也。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語曰。朝 聞道夕死可也。能正性命故也。曰情之所 昏性即滅矣。何以謂之。猶聖人之性也。曰
水之清澈。其渾之者沙泥也。其渾也性情 豈遂無有耶。久而不動沙泥自沈。清明之 性鑒乎天地。非自外來也。故其渾也性本 不失。及其復也性亦不生。人之性亦猶水
也。問曰。人之性本皆善。而邪情昏曰。敢 問聖人之性將復為嗜欲所渾乎。曰不復 渾矣。情本邪也妄也。邪妄所翳性不能復。
聖人既復其性矣。知情之所為邪。邪既為 明所覺矣。則無邪。邪何由生乎。曰敢問死 何所之耶。曰聖人之所不明書于策者也。
易曰。原始要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 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斯盡之 矣。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則原其始反其終。
可以盡其生之道。生之道既盡。則死之說 不學而通矣。此非所急也。子修之不息。其 自知之。吾不可以章章然言非書矣。其三
曰。晝而作夕而休者凡人也。作乎非作者 與物皆作。休乎非休者與物皆休。吾則不 類於凡人。晝無所作夕無所休。作非吾作
也。作有物。休非吾休也。休有物。休耶作 耶。二皆離而不存予之所存者。終不亡且 離矣。人之不力於道者。昏不思也。天地之
間萬物生焉。人之與萬物一也。其所以異 於鳥獸虫魚者。豈非道德之性全乎哉。受 一氣而成形。一為物而一為人。得之甚難 也。生乎世又非深長之年也。以非深長之
年。行甚難得之身。而不專專於大道。肆 其心之所為。其所以異於鳥獸虫魚者亡 矣。昏而不思。其昏也終不明矣。吾之年三 十有九矣。思十九年時如朝日也。思九年
時亦如朝日也。人之受命。其長者不過七 十八十年。九十百年者希矣。當百年之時 而視乎九十時也。與吾此日之思於前也 遠近其能大相懸也。其又能遠於朝日之
時耶。然則人之生也。雖享百年若雷電之 驚相激也。若風之飄而旋也可知矣。況百 千人無一及百年之年哉。故吾之終日志 於道。猶懼未及也。彼肆其心之所為者獨
何人耶。
[0631b25] (己酉) ○ (雲代蔚三州山谷間石化為麫民取食之) 。
[0631b26] (六) 蘇州重玄寺。刊石壁經成。刺史白居易 為之碑曰。碑在石壁東次。石壁在廣德法 華院西南隅。院在重玄寺西若干步。寺在
蘇州城北若干里。以華言唐文刻釋氏經 典。自經品眾佛號以降字加金焉。夫開示 悟入諸佛知見。以義度無邊。以圓教垂無 窮。莫尊於妙法蓮華經。凡六萬九千五百
五言。證無生忍造不二門。住不可思解脫。 莫極我維摩詰經。凡二萬七千九十二言。 攝四生九類入無餘涅槃實無得度者。莫 出於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凡五千二百八
十七言。禳罪集福淨一切惡道。莫急於佛 頂尊勝陀羅尼經。凡三千一十言。應念順 願願生極樂土。莫急於阿彌陀經。凡一千 八百言。用正見觀真相。莫出於觀普賢菩
薩行法經。凡六千九百九十言。詮自性認 本覺。莫過於實相法密經。凡三千二百五 言。空法塵依佛智。莫過於般若波羅密多 心經。凡二百五十八言。是八種經具十二
部。合一十一萬六千八百五十七言。三乘 之要旨。萬佛之祕藏盡矣。是石壁積四重 高三尋長十有五丈厚尺有咫。有石蓮敷 覆其上下。有石神固護其前後。火水不能
燒漂。風日不能搖消。所謂施無上法盡未 來際者也。唐長慶二年冬作。太和三年春 成。律德沙門清晃矢厥謀。清海繼厥志。門
弟子南容成之。道則終之。寺僧契元捨藝 而書之。郡守居易施辭而讚之。讚曰。佛 滅度後。世界空虛。惟是經典。與眾生俱。
設復有人。書貝葉上。藏檀龕中。非堅非 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