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 Shi Ji Gu Lue 釋氏稽古略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釋氏稽古略序[0737a05] 吳興有大比丘。曰寶洲岸公。博學通古今。甞 考釋氏事實上下數千載。年經而國緯著書 一編。曰稽古手鑑。既又以為未備。復因其舊
輯而廣之為稽古略。至正十四年秋九月。太 原劉堯輔為之持其書。請於余為序以冠其 編首。因取而閱之。蓋自有佛以來。凡名師大
德之行業出處。以及塔廟之興壞。僧侶之眾 寡。靡不具載。本之內典。參之諸史。旁及於 傳記。而間以事之著顯者為之據。將以侈歷
代之際遇而寓勸戒於其間。歲月先後。攷覈 精審無所遺闕。可謂瞻且詳矣。然猶以略名 之寶洲自謙也。竊甞怪夫佛之為教。自身毒
萬里。遠至於中國。愈久益盛。根本深固而不 可搖拔。其故何也。豈非扶植其教者代有其 人與。若是編之所記。往往皆英偉魁傑之才。
自重不屈。卓然有立。而使王公卿大夫向慕 崇信奔走之不暇。則其扶植之功為何如。此 師所以加之纂述表而出之之意也。傳之言
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佛氏之書非余之所學。 余特嘉其聞見之博用心與力之。勒道雖不 同而不可以不序。嗚呼觀其書而見其教之
盛。知彼之扶植為有人。則亦可以有感也夫。
[0737a27] 中山李桓序
[0737a28] 大明嘉靖癸丑歲姑洗月甲申日句曲天王 寺後 學沙門 昌腹 重刊
[0737b03] 余甞略涉三教之書。道雖不同而理則一。松 江南禪寶洲岸公。博通古今考傳記。以釋氏 出處之迹。褒集成書。凡四帙。名曰稽古略。夫
稽古二字始於唐虞。其來尚矣。予恭守是邦。 得觀寶洲以古史之說而名其書。備述佛祖 西來之意。浩浩瀚瀚端有源委。嗚呼自非慧
性通徹深蘊佛之奧者。孰能若是哉。後之學 者。苟能以寶洲之心為心。何患不到見性成 佛之境耶。噫。
[0737b12] 至正乙未孟夏吉旦洛陽崔 (思誠) 謹題
稽古略序
[0737b17] 先師古今和尚承祖席之遺。主海潮寺凡二 十有四年。興廢舉墜。宏暢宗風。四方來歸依 者踵趾相接。咸豐壬子。先師謝事退休。傳之
於清道。顧以根業淺薄。未能仰承付莂之重。 復丁庚辛之難。寺燬於火。同治三年甲子。清 道就舊址。結茅募緣。思為得尺得寸之計。辱
海內檀越爭先佈捨。遂以次規復佛宇。增建 禪堂。俾雲遊緇素得所棲息。清道不敢自詡 其功能。實先師慈芘有以默相之也。復念寺
眾群集。晨夕焚修。不有經典。如滅燭夜行。曷 窺宗旨。而浙中五山十剎諸道場。備蒙列 聖寵頒 龍藏。悉付劫灰無一存者。光緒辛 巳。銳意北行上書。政府達之
宸聽。得旨頒 賜龍藏全部。儀衛副焉。敬謹捧歸建閣尊藏。 以為山門之寶。時清道世臘已七十矣。朽鈍 如昔。因退居別院。以承先師之遺意。重念先
聖真言密諦。實儒者之經傳。景德傳鐙高僧 聖僧列傳。佛祖通載諸書實。儒者之史鑑。名 賢語錄箋疏。實儒者之子與集。禪宗漸頓即
儒者之體用。四十二章經與中庸之澈上澈 下同其功用。苟不潛心搜索。何以超入上乘。 元至正初。覺岸禪師撰釋氏稽古略四卷。實
竺典之叵編。吾人之寶筏。箸錄於四庫全書。 而世少傳本。末學後世無從窺測。法徒寶藏 此書。後附明僧大聞續略三卷。惜多損剝。復
假錢塘丁氏八千卷樓藏本。斠勘精審。循翻 雕古書之例。不更寫樣。以原書重付手民。敬 列 欽定提要。辨之簡端。所以廣布 皇仁
昭示來學。不學如清道者。藉得附名編末。實 深幸焉。
[0737c21] 光緒十二年太歲在丙戌四月八日衲清道 謹識
國朝圖 (本五運紀)
[0738a01] 
釋迦文佛宗派祖師授受圖略 (本正宗記)
[0739a14] ┌───────┐
[0739a15] ┌─優羅陀───┐ ┌─淨飯王──┐┌─釋迦文佛─┘┌─摩訶男 │
[0739a16] └──────┐│ │ ││ ┌┤ │
[0739a17] ┌─懿師摩──┘│ │ └┤ │└─阿那律 │
[0739a18] └──────┐│ │ 斛飯王──┐└─難陀尊者 │ │
[0739a19] ○大善生王─┘│ │ └───────┘ │
[0739a20] ┌───────┘┌┤ │
[0739a21] └─瞿羅───┐ ││ ┌───────┐┌─跋提尊者 │
[0739a22] ┌──────┘ ││ 甘露飯王─┘┌─調達 ││ │
[0739a23] └─尼浮羅──┐ ││ ┌┤ └┤ 提沙尊者 │
[0739a24] ┌──────┘ ││ ││ │ │
[0739a25] └─師子頰────┘└─白飯王──┘└─阿難尊者 └─甘露味女 │
[0739a26] ┌─────────────────────────────────┘
[0739a27] └ 一祖摩訶迦葉尊者 二祖阿難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四祖優波毱多尊者
[0739a28]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彌遮迦尊者 七祖婆須密尊者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0739a29] 九祖伏馱蜜多尊者 十祖脇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馬鳴大士
[0739a30] 十三祖迦毘羅大士 (台宗初祖) 十四祖龍樹大士 十五祖迦那提婆大士 十六祖羅睺羅多大士
[0739a31] 十七祖僧迦難提大士 十八祖伽耶含多大士 十九祖鳩摩羅多大士 二十祖闍夜多大士
[0739a32] 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大士 二十二祖摩那羅大士 二十三祖鶴勒那大士 二十四祖師子尊者
[0739a33]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二十八祖菩提達磨尊者
[0740a01] 二十九祖 (東土二祖) 慧可尊者 三十祖 (東土三祖) 僧粲尊者 三十一祖 (東土四祖) 道信尊者 三十二祖
(東土五祖) 弘忍尊者
[0740a02] 三十三祖 (東土六祖) 慧能尊者────────────────────────────────────────┐
[0740a03] ┌─────────────────────────────────────────────────────┘
[0740a04] │ ┌───────────┐
[0740a05] │┌─南嶽讓─┘┌────龍潭信─┐ └─────馬祖一─┐ ┌────趙州諗 ┌────大溈忠─┐
[0740a06] └┤ │ ┌─────┘ ┌──────┘ │ │ ┌─────┘
[0740a07] └─青原思─┐│ └─德山鑒─┐ │┌─南泉願────┘┌───汾陽昭─┐ │ └─普庵肅
[0740a08] ┌─────┘│ ┌─────┘ └┤ │ ┌─────┘ │
[0740a09] └─石頭遷─┐│ └─雪峯存 ─┐ └─百丈海─┐ │ └─石霜圓─┐ │┌───應庵華─┐
[0740a10] ┌──────┘│┌──────────┘┌───────┘ │ ┌─────┘ ││ ┌─────┘
[0740a11] │┌─天皇悟──┘│┌─○雲門偃─┐ │┌──黃 蘗 運 ─┐│ └─楊岐會─┐ ││ └─密庵傑─┐
[0740a12] └┤ ││┌─────┘ └┤ ││ ┌─────┘ ││ ┌─────┘
[0740a13] └─藥山儼─┐ ││└─巴陵鑒─┐ └─○大溈祐─┐ ││ └─白雲端─┐ ││ └─靈隱岳
[0740a14] ┌───────┘ └┤┌─────┘ ┌─────┘ ││┌──────┘ ││
[0740a15] │┌──船子誠─┐ │└─雙泉寬 └─仰山寂─┐ │││┌─五祖演───┐ ││ ┌─天童全
[0740a16] ││┌─────┘ │ ┌─────┘ ││└┤ │ ││ │
[0740a17] ││└─夾山會─┐ └──玄沙備─┐ └─南塔涌 ││ └─瑯瑘覺 │ ││ │ 育王光
[0740a18] └┤┌─────┘ ┌─────┘ ┌─────────┘│┌────────┘ ││ │
[0740a19] │└─上藍超 └─羅漢琛─┐ └─○臨濟玄─┐ ││┌─佛眼遠─────┘│ │ 東林顏
[0740a20] │ ┌──────┘ ┌─────┘ │││ │ │
[0740a21] └──雲巖晟─┐ └─○法眼益─┐ └─興化獎─┐ │└┤ 佛果勤─┐ │┌┤ 大禪明
[0740a22] ┌──────┘ ┌──────┘ ┌─────┘ │ │ │ │││
[0740a23] └─○洞山价─┐ │┌─天台韶─┐ └─南院顒─┐ │ └─佛鑑懃 │ │││ 有○者
[0740a24] ┌─────┘ └┤ │ ┌─────┘ │┌──────┘ │││
[0740a25] └─曹山寂─┐ └─永明潛 │ └─風穴沼─┐ ││┌─虎丘隆──────┘││ 禪分五
[0740a26] ┌─────┘ ┌─────┘ ┌─────┘ │└┤ ││
[0740a27] └─鹿門真 └─永明壽 └─首山念─────┘ └─大慧杲───────┘└─宗之始
釋氏稽古略
烏程職里寶相比丘釋 覺岸 寶洲 (編集再治)
三皇
太昊庖犧氏
[0740b07] 風姓。以木德王。都宛丘 (今汴梁路陳州郡名淮陽。禹貢豫州之域) 。上 古之人捕逐禽獸。食肉衣皮難以致之。太昊
教民作網罟。以佃以漁豢養六畜。且以犧牲 享神祇故。曰庖犧氏。後世曰伏犧氏。始畫八 卦造書契。由是文籍生焉。以龍紀官。在位一
百一十六年。易曰。伏犧刳木為舟。剡木為楫。 琴操曰。伏犧作琴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通 曆曰。伏犧作二十五絃之瑟。以制婚姻之禮。 圖經曰。庖犧生 陝
西鞏昌路秦州成紀縣。母 曰華胥。禹貢雍州之域也。晉寧路河中府霍 州有伏牛臺。伏犧伏牛乘馬之所。女媧墓在 焉 (冀州之域) 淮西廬州有女媧古廟。
[0740d01] 女媧氏 共工氏 大庭氏 柏皇氏 中皇氏 栗陸氏 驪連氏 赫胥氏 尊盧氏 混沌氏 昊英氏 朱襄氏 葛天氏 陰康氏 無懷氏
[0740d05] 宋哲宗元祐五年二月。諸葛深紹運圖曰。已 上十五氏。合一萬七千七百八十七年。
[0740d07] 社稷神 風俗通曰。共工氏之子曰修。好遠 遊。舟車所至。足跡所達。靡不窮覽。故祀以 為社神。左傳曰。共工氏有子曰勾龍氏。平水
土故祀以社。禮記曰。共工氏之 覇 九州也。其 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又厲山氏 之有天下也。其子柱能植五穀。故祀以為稷。
蔡邕獨斷曰。周棄播殖百穀。以稷為百穀之 長。因以稷名。其神棄周后稷也。
炎帝神農氏
[0741a07] 姜姓。繼伏犧氏。王火德。都魯。今東平路禹 貢兗州之域。時人茹草飲水。食木實肉禽獸。 多疾病。炎帝求可食之物。教以火食。時天雨
粟。乃教民播種五穀。作陶治斤斧耒耜鋤鎒。 以墾草莽。而五穀興故曰神農氏。又甞百草。 一日遇七十毒。以一人不足為養。日中為市
乃通有無。以火紀官。在位一百二十年。桓譚 新論曰。神農氏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 明之德。廣雅曰。神農氏琴長三尺六寸。上有
五弦。曰宮商角徵羽。周文王增二弦。曰少宮 少商也。
[0741a18] 帝承 帝臨 帝明 帝宣 帝釐 帝哀 帝榆 帝岡 已上八帝皆神農氏。合五 百一十年。末年諸侯相伐。歸之黃帝。
黃帝有熊氏
[0741a22] 公孫姓。軒轅名。有熊國君少典之子。神農氏 為天子。諸侯相侵伐。神農氏弗能征。諸侯侵 陵。最彊暴者惟蚩尤。軒轅修德治兵。與炎帝
氏戰而勝之。擒蚩尤於涿鹿殺之 (今大都路涿州郡名范陽豫域) 。 於是諸侯咸歸軒轅。推軒轅代神農氏為天 子。黃帝元年丁亥始立制度。天下不順者從
而征之。其土地東至于海。西至于崆峒 (今甘肅省肅州 路雍州域) 。南至于海。北逐獯鬻。邑於涿鹿之阿。遷 徙無常。以兵師為營衛。以雲紀官。有土德之
瑞。舉風后力牧犬山稽常先大鴻得六相。而 天地治神明至。帝受河圖。見日月星辰之象。 於是始有星官之書。命大撓探五行之情。占
斗綱所建。於是始作甲子。命容成造曆。命隷 首作算數。命伶倫造律呂。命車區占星氣。容 成兼而總之。為文章以表貴賤。作舟車以濟
不通。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八家為井。 井一為隣。隣三為朋。朋三為里。里五為邑。邑 十為都。都十為師。師十為州。設左右大監。監
於萬國。舉封禪之禮。作咸池之樂遠夷之國 莫不入貢。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 十二姓。姬酉祁已縢箴任荀僖姞儇休。正妃
二子一曰玄囂二曰昌意。皆得為諸侯。黃帝 崩。人以為僊去。帝在位一百一十年 (史記) 。皇甫 謐曰。黃帝生 陝 西鞏昌路秦州壽丘。塚在寧 州橋山
(雍州之域) 。黃帝上昇之地鼎湖 (今淅東道處州路仙都山陽域) 。 蚩尤塚 (今東平路闞鄉) 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
出。如疋絳帛。民名為蚩尤旗。
[0741b20] 易乾鑿度曰。昔燧人氏仰觀斗極以定方名。 庖犧因之而畫八卦。黃帝受命。使大撓造甲 子。容成次曆數。五行九宮之說自此而興。故
說卦云。陽數九者。立天之道曰陰與陽陰。二 陽一則天有三焉。立地之道曰柔與剛。柔二 剛一則地亦有三焉。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義
二仁一則人亦有三焉。三三合九。陰陽相包 以成萬物。
[0741b28] 指南車 黃帝蚩尤戰。蚩尤為大霧。軍士皆 迷。黃帝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遂擒蚩尤殺之 有熊國 今河南新鄭是也 (史記) 。
五帝
少昊金天氏
[0741c04] 巳姓。黃帝子。字青陽。王金德。都窮桑 (今濟寧路兗州 曲阜) 。有鳳凰之瑞。因之以鳥紀官。在位八十四 年。壽終一百歲。
顓頊高陽氏
[0741c08] 昌意之子。黃帝孫也。以水德。都帝丘 (今東昌路濮州兗域) 。 生八才子。謂之八凱。少昊氏之衰。人民雜糅。
民瀆于祀。祭享無度。帝平九黎之亂。神人不 雜。無相侵瀆。作曆以孟春為元。故帝為曆宗 也。土地東至蟠木。西至流沙。南至交趾。北至 幽陵 (今燕京也)
在位七十八年。海外經曰。東海中有 山名曰度索。上有大桃樹。屈蟠三千里。地里 誌曰。流沙在甘肅省甘州路。郡名張掖。
帝嚳高辛氏
[0741c17] 蟜極之子。黃帝曾孫也。王木德。都西毫 (今河南府 路偃師縣也。古洛州像域) 。帝生而神聖。自言其名。順天之義。
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取天地之財而節 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推日月而迎送之。 明鬼神而敬事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
服從。生八才子謂之八元。在位七十年。壽終 一百五歲。崩葬今大名路開州秋山 (兗冀二州之域) 。子 摯 (音至) 立在位九年。而不善。禪于唐侯
(堯也) 。
帝堯陶唐氏
[0741c26] 帝嚳子。摯之弟也。摯立封堯為陶侯。改封唐 故曰陶唐氏。伊祁姓也。堯既受摯禪。以火 德。都平陽 (今晉寧路冀州之域)
。茅茨不剪。土階三尺蓂 莢生于庭蓂草也。一日生一莢。至十五日成 十五莢。十六日落一莢。至三十日落而盡 (月小 連落二莢)
。更生更落。帝自奉甚薄。賦役甚寡是時有 大風猰 (苦八反) [狂-王+俞] (音俞) 封豨 (胡鬼反) 脩蛇。皆為民害。帝
乃使羿繳大風於青丘之澤 (東方澤名) 殺猰 [狂-王+俞] 。斷脩 蛇於洞庭。擒封豨於桑林。民乃悅。洪水為災。 四岳舉鯀 (禹之父也)
。治水九年弗成。帝之子丹朱不 肖求賢德可以遜位者。群臣舉舜。帝以二女 妻舜。歷試諸難。納于大麓 (今順德路) 。烈風雷雨不
迷。使之攝位。又二十八年帝崩。堯在位通舜 攝共九十八年。壽一百九十八歲。堯作樂曰 大章。舜避堯之子丹朱於河南 (今汴梁地) 。天下朝覲
訟獄者不歸丹朱而歸舜。舜乃即天子位 (史記) 書堯典曰放勳。蔡氏沈曰。放勳者總言堯 之德業也。
帝舜有虞氏
[0742a16] 曰重華。稱都君。黃帝八代孫。黃帝生昌意。昌 意生顓頊。顓頊生窮蟬。窮蟬生康敬。康敬 生句芒。句芒生蟜牛。蟜牛生瞽瞍。瞽瞍生舜。
姚姓。舜母死。繼母生象。父母及象。常欲殺 舜。舜盡孝悌之道事父母。待其弟尤恭。耕於 歷山 (河東) 。漁於雷澤 (兗州) 。陶於河濱
(今濟陰定陶西南陶丘亭) 。 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二十以孝聞。 年三十堯以二女妻之。將遜以位。舜舉高陽
氏高辛氏之子八凱八元。凱主后土。元布五 教於四方。堯於是使舜攝位。帝鴻氏有不才 子。號曰渾沌。驩兜也。少皡氏有不才子。號
曰窮奇。共工氏顓頊氏有不才子。號曰檮杌。 鯀也。縉雲氏有不才子。號曰饕餮。三苗也。是 謂四凶。仕於堯。堯未能去。舜皆投諸四裔。舉
禹以治水。舜攝堯位二十八年。堯崩舜即天 子位。以土德王。都蒲阪 (今晉寧路河中府也) 。彈五弦琴 歌南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正曆數閏餘成
歲。作樂曰九韶。苗民逆命。敷之德舞干羽 于兩階七旬。有苗來格。子商均不肖。舜薦禹 於天。使之代己位。在位五十年。南巡狩崩于 蒼梧之野
(今廣西道梧州路郡名蒼梧荊州域) 。壽一百一十歲。禹避 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之人不歸商均而 歸禹。禹遂即天子位。國號夏 舜欲造漆器。 遇諫而止
(又見唐太宗貞觀十七年) 。
[0742b11] 瑞誕 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感而生少 皡 (史記) 。有星如虹感女樞而生顓帝 (書疏) 。舜母 感大虹而生舜
(帝王世紀) 。
[0742b14] 少皡之前。天下之號象其德。顓頊以來。天下 之號因其名。若高陽高辛。皆所興之地。
[0742b16] 宋神宗元豐三年。祕書丞劉恕字道原著外 紀曰。六經惟春秋及易彖象文言說封序卦 雜卦仲尼所作。詩書仲尼所刪定。皆不稱三
皇五帝三王。易下繫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 下也。包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 舜氏作。繼世更王而無三五之數。或以包犧
至舜為五帝。孔子未甞道。學者不可附會臆 說也。管子稱。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 王。謀得兵勝者 覇 。孔頴達曰。管子書或是後
人所錄。非本書也。莊子列子皆寓言誕妄。秦 漢學者宗其文辭論議。故競稱三皇五帝。而 不知古無其人。仲尼未甞道也。梁武帝以伏
犧神農燧人為三皇。黃帝少皡帝嚳帝摯帝 堯為五帝。舜非三王。亦非五帝。與三王為四 代其指不通。歷世紛紛莫知定論也。太史公
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 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 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繫姓。儒者
或不傳。余甞西至崆峒。北過涿鹿。東漸於海。 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 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索
隱曰。古文即帝德帝繫二書也近是。聖人 之語子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繫姓章 矣。顧第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
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 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并論次擇其 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夏
* 帝禹
* 王啟
* 太康
* 仲康
* 王相
* 少康
* 王杼
* 王槐
* 王芒
* 王泄
* 不降
* 王扃
* 王廑
* 王孔甲
* 王皐
* 王發
* 履癸 (桀也)
帝禹
[0742c19] 姓姒氏。黃帝之孫。顓頊生鯀。鯀生禹。當堯之 時洪水滔天。堯命鯀治水無功殛之死。舜攝 位舉禹續父業。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
之門不入。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 (充苪反) 。山行乘梮 (拘玉反) 。行相地所有以貢及山川 之便利。於是水害皆息。九州攸同。四隩可居。
堯於是錫禹玄圭。告其成功。舜即正位。使禹 為司空。以宅百揆。天錫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天與禹洛出書。神龜負文列于背。有數至于
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舜之子商均不 肖。舜薦禹於天使代己位。舜崩。天下之人不 歸商均而歸禹。禹即天子位。國號夏。以金
德都韓。今汴梁路鈞州陽翟也。豫域仍有虞 以建寅月為歲首。十寸為尺。色尚黑。牲用 玄。以黑為徽號。作樂曰大夏。夏大也。言能 大堯舜之德也。懸鐘鼓磬鐸鞀
(音挑) 而以待四 方之士。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諭以義者擊 鐘。告以事者振鐸。語以憂者擊磬。有獄訟者 搖鞀。初舜分天下為十二州。禹復為九州。收
天下美銅鑄為九鼎。以象九州。昔黃帝作車。 少皡加牛。奚仲加馬。禹命奚仲為車。正建旌 旗斿旐。以別尊卑等級。古有醴酪。禹時儀狄
作酒。禹飲而甘之。遂疎儀狄絕旨酒曰。後世 必有以酒亡國者。禹任皐陶益以國政。禹娶 塗山氏女生子啟。禹南巡狩會諸侯于塗山。
承唐虞之盛。執玉帛者萬國。又致于會稽。防 風氏後至。禹戮之。有典則以貽子孫。禹甞薦 益於天。七年禹崩。在位九年。壽一百歲。益避
位於箕山。天下之人不歸益而歸啟。啟乃即 天子位 文命蔡沈曰。即禹貢所謂東漸西 被朔南暨聲教者是也。
[0743a21] 神龜出洛。今河東山西道懷孟路孟州 之孟津。周武王伐紂。師會盟津者是也。 冀域塗山氏之國。今淮西安豐路臨濠
府會稽。今浙東道越州紹興路也。並揚 域禹崩于會稽橇。孟康云。形如箕行 泥上。梮謂以鐵為。如錐頭長半寸。施之 履下。上山不跌。
王啟
[0743a29] 禹之子。母塗山氏女。在位十年崩。
太康
[0743b02] 啟子荒逸畋獵洛水之表。十旬弗歸。有窮后 羿因民之困距之於河。厥弟五人作歌以怨 之。尚書也。在位三十年。失國不得歸。后羿立
太康之弟仲康。
仲康
[0743b07] 太康弟。羿立之。微弱義和湎淫。政出于羿。在 位十四年。
王相
[0743b10] 仲康子。為羿所逐失國居商丘。今河南府路 歸德府也。依同姓斟灌斟鄩氏。羿自立號有 窮。后羿自鉏遷于窮石。因夏氏代夏政。不修
民事淫于原獸。棄賢不用。信用伯明氏之讒 子寒浞。行媚于內。施賂于外。愚弄其民。復愚 於羿。羿趨田家。眾殺羿而烹之。以食其子。其
子不忍食殺于窮門。羿在位八年。寒浞因羿 室。不改有窮之號。生澆及豷。浞使澆殺斟灌 氏及斟鄩氏滅夏王相。相后乃有仍國君之
女方娠。逃自竇歸于有仍生少康。浞處澆于 過。處豷于戈。少康既長為仍牧正。澆求之。逃 奔有虞為庖正。虞君妻以二姚。而邑諸綸有 田一成 (十里也)
。有眾一旅 (五百人也) 。布德收夏眾。有夏 遺臣曰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餘民以滅浞。 而立少康。少康使其臣女艾滅澆于過。使其
子季杼滅豷于戈。有窮遂亡。浞在位三十二 年。史記司馬貞索隱曰。左傳魏莊子曰。帝相 既被篡殺。中間經羿浞二氏。蓋三數十年而
此紀總不言之。直云帝相崩少康立。疎略之 甚。相在位二十八年。
少康
[0743c02] 帝相子滅浞還舊都復禹之跡。夏道復興民 安。在位二十一年。
[0743c04] 越
[0743c05] 少康封少子無餘於會稽。號曰於越。自後 二十世。周敬王時勾踐稱王。與吳王戰敗 吳於 檇 李 (今淅西道嘉興路秀州也。揚域)
。復滅吳吳敗越於 夫椒 (吳郡太湖中椒山也) 。勾踐用臣范蠡大夫種等謀 計。周元王三年遂乃滅吳。越後為楚所併 (圖經) 。
[0743c11] 勾踐世家 史記曰。夏后帝少康封庶子於 會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斷髮。披草萊而邑 焉。後二十餘世至允常。允常之時與吳王闔
廬戰而想怨伐。允常卒子勾踐立。是為越 王。元年吳王闔廬聞允常死。方興師伐越。越 王勾踐襲擊吳師。吳師敗於 檇 李。射傷吳王 闔廬
(杜預曰。吳郡嘉興縣南有 檇 李城) 。闔廬且死。告其子夫差 曰。必毋忘越。三年勾踐聞吳王夫差日夜勒 兵。且以報越。越欲先吳未發往伐之。范蠡諫
曰不可。臣聞兵者凶器也。戰者逆德也。爭者 事之末也。陰謀逆德好用凶器。試身於所末 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決之矣。
遂興師。吳王聞之悉發精兵擊越。敗之夫椒 (杜預曰。夫椒在吳郡吳縣太湖中椒山是也) 。越王乃以餘兵五千人保棲 於會稽 (杜預曰。上會稽山也)
。吳王追而圍之。越王謂范 蠡曰。以不聽子故至於此。為之奈何。蠡對曰。 持滿者與天 (韋昭曰。與天法天也。天道盈而不溢) 。定傾者與人 (虞翻
曰。人道尚謙卑以自牧) 。節事者以地 (韋昭曰。時不至不可彊生。事不究不可彊成) 。卑 辭厚禮以遺之不許而身與之市 (韋昭曰。市利也。謂委管籥
屬國家以身隨之) 勾踐曰諾。乃令大夫種行成於吳。膝 行頓首曰。君王亡臣勾踐使陪臣種敢告下執 事。勾踐請為臣妻為妾。吳王將許之。子胥言
於吳王曰。天以越賜吳勿許也。種還以報勾 踐。勾踐欲殺妻子燔寶器觸戰以死。種止勾 踐曰。夫吳太宰噽貪。可誘以利請行告之。於
是勾踐乃以美女寶器令種間獻吳太宰噽。 噽受乃見大夫種於吳王。種頓首言。曰願大 王赦勾踐之罪。盡入其寶器。不幸不赦。勾踐
將盡殺其妻子燔其寶器。悉五千人觸戰必 有當也。噽因說吳王曰。越以服為臣。若將赦 之此國之利也。吳王將許之。子胥進諫曰。今
不滅越後必悔之。勾踐賢君。種蠡良臣。若反 國將為亂。吳王弗聽。卒赦越罷兵而歸。勾踐 之困會稽也。喟然嘆曰。吾終於此乎。種曰湯
繫夏臺。文王囚羑里。晉重耳犇翟。齊小白 犇莒。其卒王 覇 。由是觀之。何遽不為福乎。吳 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
坐。坐臥則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汝忘會稽 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如肉。衣不 重裘。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弔死。與
百姓同其勞。欲使范蠡治國政。蠡對曰。兵甲 之事。種不如蠡。鎮撫國家親院百姓。蠡不 如種。於是舉國政屬大夫種。而使范蠡與大
夫柘稽行成為質於吳。二歲而吳歸蠡。勾踐 自會稽歸七年。拊循其士民。士民欲用以報 吳。大夫逢同諫曰。國新流亡。今乃復殷給繕
飾備利吳必懼。懼則難必至。且鷙鳥之擊也 必匿其形。今夫吳兵加齊晉。怨深於楚越。名 高天下。實害周室。德少而功多。必淫自矜。為
越計莫若結齊親楚附晉以厚吳。吳之志廣 必輕戰是。我連其權三國伐之。越承其弊可 克也。勾踐曰善。居二年。吳王將伐齊。子胥
諫曰。未可。臣聞勾踐食不重味。與百姓同苦 樂。此人不死必為國患。吳有越腹心之疾。齊 與吳疥 癬 也。願王釋齊先越。吳王弗聽。遂伐
齊敗之艾陵。虜齊高國以歸讓子胥。子胥曰。 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殺。王聞而止之。越 大夫種曰。臣觀吳王政驕矣。請試甞之貸粟
以卜其事請貸。吳王欲與。子胥諫勿與。王遂 與之。越乃私喜。子胥言曰。王不聽諫。後三 年吳其墟乎。太宰噽聞之乃數與子胥爭越
議。因讒子胥曰。伍員貌忠而實忍人。其父兄 不顧。安能顧王。王前欲伐齊。員彊諫已而有 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備伍員。員必為亂。與逢
同共謀讒之王。王始不從。乃使子胥於齊。聞 其託子於鮑氏。王乃大怒曰。伍員果欺寡人 欲反。使人賜子胥屬鏤劒以自殺。子胥大笑 曰。我令而父 覇
。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吳國半 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讒誅我。嗟乎嗟乎 一人固不能獨立。報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吳 東門。以觀越兵入也。於是吳任噽政居三年。
勾踐召范蠡曰。吳已殺子胥。導諛者眾可乎。 對曰未可。至明年春。吳王北會諸侯於潢池。 吳國精兵從王。惟獨老弱與太子留守。勾踐
復問范蠡。蠡曰可矣。乃發習流二千教士四 萬人君子六千人 (韋昭曰。君子王所親近有志行者。猶吳所謂資良齊所謂士也。虞翻 曰。言君養之如子)
諸御千人伐吳。吳師敗遂殺吳太子。 吳告急於王。王方會諸侯於潢池。懼天下聞 之乃祕之。吳王已盟潢池。乃使人厚禮以請
成越。越自度亦未能滅吳。乃與吳平。其後四 年。越復伐吳。吳士民罷弊輕銳盡死於齊晉。 而越大破吳。因而留圍之三年。吳師敗已。越
遂復棲吳王於姑蘇之山。吳王使公孫雄 (虞翻曰吳大夫) 肉袒膝行而前請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 腹心。異曰甞得罪於會稽。夫差不敢逆命。得
與君王成以歸。今君王舉玉趾而誅孤臣。孤 臣惟命是聽意者亦欲如會稽之赦孤臣之罪 乎。勾踐不忍欲許之。范蠡曰。會稽之事天
以越賜吳。吳不取。今天以吳賜越。越其可逆 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罷非為吳耶。謀之二 十二年。一旦而棄之可乎。且夫天與弗取反
受其咎。伐柯者其則不遠。君忘會稽之厄乎。 勾踐曰。吾欲聽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 鼓進兵曰。王已屬政於執事 (虞翻曰。執事蠡自謂也) 。使者
去。不者且得罪。吳使者泣而去。勾踐憐之。乃 使人謂吳王曰。吾置王甬東君百家 (杜預曰。甬東會稽 句章縣東海中州也)
。吳王謝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 殺乃蔽其面曰。吾無面以見子胥也。越王乃 葬吳王。而誅太宰噽。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
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周元 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為伯。當是時越兵橫行 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 覇 王。范蠡遂去自
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 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 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
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劒曰。子教寡人伐吳 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 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勾踐卒。子王鼫與立。
又五世王無彊伐楚。楚威王伐越。殺王無彊 就除 (史記) 。
王杼
[0745a07] 少康子。在位十七年。
王槐
[0745a09] 杼子。在位二十六年。
王芒
[0745a11] 槐子。在位十八年。索隱曰。芒音亡。鄒誕生。 音荒放反。
王泄
[0745a14] 芒子。六夷服從。始加爵命之制。在位十七 年。
王不降
[0745a17] 泄子。在位五十九年。
王扃
[0745a19] 不降弟。在位二十二年。
王廑
[0745a21] 扃子。在位二十年。
王孔甲
[0745a23] 廑子。不務修德。諸侯多叛。在位三十二年。
王皐
[0745a25] 孔甲子。在位十一年。
王發
[0745a27] 皐子。在位十三年。
王履癸
[0745a29] 發子。是為桀。自孔甲以來。諸侯多叛。桀暴戾 無道。百姓患之。伐有施氏娶其女妹喜寵之。 桀自恃天命。指日曰。日亡吾乃亡。關龍逢
黃圖陳諫桀殺之。湯使人哭之。桀怒囚湯於 夏臺。既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畏服。桀起九夷 之師伐湯。九夷之師不至。伊尹佐湯伐桀于
鳴條。今晉寧路解州。桀戰不勝。奔於三朡之 國。湯又從而伐之。放於南巢而死。在位五十 一年。夏氏亡。
[0745b09] 右夏十七主合四百三十二年。天下歸商 (史記 註四百七十八年) 。
[0745b11] 按周禮自堯已前未有郡縣。舜巡五嶽始見 州名。尚書禹貢已來方陳州號。春秋之時縣 大郡小。以郡屬於縣。漢高已來以縣屬郡。典
誥所明九州禹跡百郡秦并是也。
商
* 帝湯
* 外丙
* 仲壬
* 太甲
* 沃丁
* 大庚
* 小甲
* 雍 己
* 太戊
* 仲丁
* 外壬
* 河亶甲
* 祖乙
* 祖辛
* 沃甲
* 祖丁
* 南庚
* 陽甲
* 盤庚
* 小辛
* 小乙
* 武丁
* 祖庚
* 祖甲
* 廩辛
* 庚丁
* 武乙
* 太丁
* 帝乙
* 受辛 (紂也)
帝湯
[0745b22] 黃帝之後。初帝嚳次妃簡狄。見玄鳥墮卵。取 而吞之生契 (音薛) 。契仕事唐虞為司徒。教民
有功封於商。賜姓子氏。契生昭明。昭明生相 土。相土生昌若。昌若生曹圉。曹圉生冥。冥生 振。振生微。微生報丁。報丁生報乙。報乙生
報丙。報丙生主壬。主壬生主癸。主癸生天乙。 是為成湯。為夏方伯。葛伯不祀仇餉。湯始征 之。是時伊尹耕于有辛之野。湯使人以幣聘
之。因說湯伐夏以救民之事。湯進伊尹于桀。 桀不能用。伊尹復歸湯。桀之賢臣費昌亦歸 於湯。湯出見張網四面。湯為解其三面。更其
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 下。不用命者入吾網。漢南諸侯聞之曰。湯德 及禽獸。歸之者四十餘國。桀暴虐萬姓。伊尹
相湯伐桀。費昌為御戰于鳴條 (解州也) 桀師敗績。 湯放桀於南巢。諸侯大會。湯退就諸侯之位 曰。天下惟有道者可以處之。可以治之。三讓。
諸侯皆推湯。於是即天子位。以水德都亳 (今河南府路偃師縣是也) 。除桀之邪虐。以寬治民。民喜遠近 歸之。改正朔。夏之前皆以建寅之月為正月。
湯既革夏命。乃以建丑之月為正月。十二寸 為尺。色尚白。牲用白。以白為徽號。服旱冠而 縞衣。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為之。作樂曰大
濩。在位十三年崩。壽一百歲。太子太丁早卒。 次子外丙立。
外丙
[0745c19] 湯次子在位二年 古史考伊尹生於空桑。今 汴梁路陳留有空桑故城是也。
仲壬
[0745c22] 外丙弟在位四年。
太甲
[0745c24] 湯太子太丁之子。既即位不明厥德。顛覆湯 之典刑。伊尹放之桐宮 (湯墓所也) 。伊尹乃攝政當國
以朝諸侯。太甲居桐三年。自怨自艾處仁遷 義。伊尹乃以冕服奉太甲。復歸于亳。太甲增 加修德。諸侯咸歸。保惠庶民。不敢侮鰥寡。號 為太宗。在位三十三年。
沃丁
[0746a02] 太甲子。在位二十九年。
太庚
[0746a04] 沃丁弟。在位二十五年。
小甲
[0746a06] 太庚子。在位三十六年。
雍 己
[0746a08] 小甲弟。商道寖衰。諸侯或不至。在位十四年。
太戊
[0746a10] 雍 己 弟。以伊隲為相。亳有祥桑穀共生于朝 一暮大拱大戊問於伊隲。隲曰。妖不勝德。 君之政其有闕歟。太戊於是修先王之政。明
養老之禮。早朝晏退。問疾弔喪。三日而祥枯 死。三年遠方重譯。而至者七十六國。有賢臣 巫咸臣扈等共輔佐之。商道復興。號稱中宗。 在位七十五年。
仲丁
[0746a18] 太戊子。亳都有河決之害遷于囂。藍夷為寇。 仲丁征之。在位十二年 囂音敖 (山名) 有倉曰 敖倉。汴梁路鄭州鴻溝在焉。
外壬
[0746a22] 仲丁弟。在位五年。
河亶甲
[0746a24] 外壬弟。囂有河決。遷都于相。在位十年商復 衰相 (河東山西道彰德路也。古相州郡名。郡冀州之域大名路滑州內黃縣有河亶甲所築之城。大名
充冀二州之域) 。
祖乙
[0746a28] 河亶甲之子。相州河決。遷都子耿。商道復興。 在位十九年 耿今晉寧路河中府古蒲州也 冀域。
祖辛
[0746b03] 祖乙子。在位十六年。
沃甲
[0746b05] 祖辛弟。在位二十年。
祖丁
[0746b07] 祖辛子。在位三十一年。
南庚
[0746b09] 沃甲子。在位二十九年。
陽甲
[0746b11] 南庚弟。自仲丁已來。子弟爭立。九世亂。諸侯 莫朝。商復衰。在位八年。
盤庚
[0746b14] 陽甲弟。商道寖衰。又有河決之害。復遷于亳。 臣民怨遷。盤庚作書告諭之。行湯之政。商道 復興。在位二十九年 改商曰殷。
小辛
[0746b18] 盤庚弟。殷道又衰。在位二十二年。
小乙
[0746b20] 小辛弟。自為太子時。備知民事艱難。在位二 十一年。
武丁
[0746b23] 小乙子。居喪三年不言。夢上帝賚以良弼。乃 圖其形求於天下。得傅說於版築之間。命以 為相。政事修舉三年。蠻夷編髮重譯來朝者
六國。自是章服多用翟羽。鬼方無道。武丁伐 之。三年乃克。殷道復興。號為高宗。在位五十 九年。
[0746b29] 鬼方。契 (音乞) 丹也。鮮卑 (山名) 之遺種。北狄之 國號。居黃水之南黃龍江之北。在秦漢曰匈 奴。在隋唐曰突厥
(音) 。漢書音義。夏曰獯鬻。商 曰鬼方周曰玁狁。
祖庚
[0746c05] 武丁子。在位十七年。
祖甲
[0746c07] 祖庚弟。殷復衰在位十七年。
廩辛
[0746c09] 祖甲子。在位六年。
庚丁
[0746c11] 祖甲次子。在位二十三年。
武乙
[0746c13] 庚丁子。時東夷寖盛。分遷海岱。在位五年。獵 於河渭之間被震崩 遷都朝歌。今山西衛 輝路冀域。
太丁
[0746c17] 武乙子。在位十四年。時周公季伐戎羌克之。 太丁命公季為牧師 (官名) 。即周祖王季也。
帝乙
[0746c20] 太丁子。殷益衰。在位四十七年。帝乙之妾有 子。長曰微子啟。次曰中衍。季曰受德紂也。 母為后。紂尚幼。帝乙及后欲立啟為太子。太
史據法爭之曰。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乃 立紂。
受德
[0746c26] 紂也。帝乙之子。一名辛。都朝歌。漢曰殷都。 即牧野之墟 (今山西衛輝路冀州之域) 紂伐有蘇氏。獲其女妲
已嬖之。惟其言是從。比干諫之。紂怒剖比干。 紂始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不盛 以土簋。將為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羹菽
藿衣短褐而舍於茅茨之下。則錦衣九重高 臺廣室稱此。以求天下不足矣。遠方珍奇之 物。輿馬宮至之漸。自此而始。故吾畏其卒也。
紂以周侯昌及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進女 於紂。女以禮自閑。紂不喜殺之 [醢-右+(乞-乙+口)] 九侯鄂侯 爭之併殺鄂侯周侯聞之歎息崇侯虎因而譖
昌於紂。紂乃囚昌於羑里 (今彰德路冀州之域) 。閎夭散宜 生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之美女驪戎之文馬 有熊之尤駟及珍怪奇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
之。紂大說。乃赦昌授昌曰西伯。賜弓矢斧鉞。 使西伯得征伐。西伯行政善。諸侯來歸之。昌 受西伯之命凡九年卒。又二年昌之子發會
諸侯盟津伐紂。紂戰不勝。入登鹿臺之上。衣 珠玉自燔。在位三十四年。殷亡。
[0747a16] 右商三十主合六百二十八年天下歸周。
周
[0747a18] 劉恕周外紀曰。文武其先祖后稷名棄。其 母有邰 (音台) 氏女曰姜原。為帝嚳元妃。出野 見巨人跡。說而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
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辟之不 踐。徙置林中。多人遷之。又棄於渠中水上。 飛鳥以翼覆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
初因棄之故曰棄。好耕農相地之宜穀者 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為農師。 天下得其利有功封於邰。號曰后稷。別姓
姬氏。后稷卒不窟立。不窟卒子鞠立。鞠卒 子公劉立。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后稷 之業。百姓懷之。多從而保焉。周道之興。實 由此。始公劉卒子慶節立國於豳
(今陔西路佛州) 。慶 節卒子皇僕立。皇僕卒子羌弗立。羌弗卒 子毀隃 (容朱切) 立。毀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
高圉立。高圉卒子亞圉立。亞圉卒子公叔 祖立。公叔祖卒子古公亶父立 (大王也) 。古公亶 父復修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戴
之。獯鬻戎狄攻焉。古公遂去豳。渡漆水踰 梁山。止於岐山之下 (山在扶風。今 陝 西風翔府) 。豳人舉國 扶老携弱。歸古公於岐下 (皇甫 諡
曰。邑於周地故始改國曰周) 。 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其妃大姜 生少子曰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太 任生子曰昌。昌生有聖瑞。太伯虞仲知古
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亡如荊蠻。文身斷 髮以讓季歷。古公卒子季歷立。季歷篤於 仁義。諸侯順之。王季卒子昌立 (西伯) 。
* (西伯昌文王也)
* 武王
* 成王
* 康王
* 昭王
* 穆王
* 共王
* 懿王
* 孝王
* 夷王
* 厲王
* 共和
* 宣王
* 幽王 (擕王)
* 平王
* 桓王
* 莊王
* 僖王
* 惠王
* 襄王
* 頃王
* 匡 王
* 定王
* 簡王
* 靈王
* 景王 (悼王)
* 敬王
* 元王
* 貞定王 (涼生思王)
* 考王
* 威烈王
* 安王
* 烈王
* 顯王
* 慎 靚王
* 赧王
文王
[0747b24] 姬姓昌名。受殷命為西伯。凡九年卒。壽九十 七歲。高辛氏之後也。伯夷叔齊者孤竹君之 子。讓國不仕。聞西伯善養老歸焉。太顛閑夭
散宜生鬻子辛甲之徒皆歸之。呂望年八十 餘釣渭水。西伯獵載之歸。尊為太公。虞苪爭 田質於西伯。入境見耕者讓畔行者讓路。慚
而還。以所爭之田讓而不取。漢南諸侯聞而 歸者四十餘國。西伯卒子發嗣位。
[0747c03] 孤竹君之國今遼西之地周封箕子於朝 鮮者是也隷遼陽省古肅慎地。
武王
[0747c06] 諱發。西伯昌之子。既嗣位。以太公望為師。以 弟周公且為輔。召公奭畢公高皆左右東觀 (音 貫) 。兵至于盟 (音孟) 津
(今懷孟路孟州) 。諸侯不期而會者八 百。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未也。乃還師而歸。 居二年紂暴虐滋甚。殺王子比干囚箕子。紂 之兄微子乃抱其樂器而犇
(音奔) 周。於是武王 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伐。乃東伐 紂。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諸侯咸會陳師牧 野 (即紂之都今河東山西道衛輝路也)
。紂發兵七十萬人拒武王。眾 倒戈無戰心而潰。紂乃登於鹿臺之上。衣其 珠玉。自燔於火而死。武王斬紂頭。懸大白之 旗。於時諸侯尊武王為天子。己卯武王元年
殷初定。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紂之子 武庚治殷。命召公奭釋箕子之囚。畢公釋百 姓之囚。表商容之間。命南宮括散鹿臺之財。 發鉅橋 (今廣平路)
之粟。以拯貧弱氓隷。命閎夭封 比干之墓 (衛輝路庸城也) 。命宗祝饗祠于軍。乃罷兵西 歸。武王追思先聖。褒封神農之後於焦 (今 亳 州) 。
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蘇 (隷幽州) 。帝舜之後 於陳。大禹之後於 杞 。封功臣謀士。師尚父為 首於營丘曰齊。周公於曲阜曰魯。召公於薊
曰北燕。畢公高於畢。弟叔鮮於管 (鄭州) 叔度於 蔡。叔振鐸於曹。叔武於郕。叔處於霍。康叔封 衛。聃季載皆少未封。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封
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四十人。改正 朔以建子月為正月。色尚青。服以冕。王木 德。以居鎬。武王問箕子。以天道作洪範 (尚書篇名) 。
封箕子於朝鮮 (今遼西地) 。而不臣也。餘各以次受 封。武王將營居於洛邑。縱馬於華山之陽。放 牛於桃林之野 (河南府路 陝 西)
。偃干戈振兵釋旅。王二 年有疾。周公為壇告太王王季文王。請代武 王之死。武王遷都於鄗。文王之廟在酆 (並今 陝 西安西 路也)
。武王作樂曰大武。在位七年。壽九十三。初 舜肇十二州以冀州南北廣大分燕北地為幽 州夏殷併幽為冀。周襄王二十八年。北燕伯
朝晉稱北燕。蓋有南燕故也。堯之後其南燕 乎。北燕姬姓召公之後也。南燕姞姓后稷妃 家也。
[0748a15] 詩 初殷紂命西伯昌典治南國。江漢汝旁 之諸侯作邑於酆。西伯命岐邦周召之地。為 周公旦召公奭之 采 地。至武王定天下。巡狩
述職陳誦諸侯之詩。以觀民風。得周召二公 之德教尤純。屬之太師。分而國之。曰周南國 風召南國風。周公作樂。用之鄉人焉。用之邦 國焉。
[0748a22] 文王時詩三十六篇。
[0748a23] 周南 十一篇。關睢葛覃卷耳樛木螽斯 桃夭兔罝芣苜漢廣汝墳麟之趾。
[0748a25] 召南 十二篇。鵲巢 采 蘩草蟲 采 蘋行露 羔羊殷其雷標有梅小星江有氾野有死麕 騶虞。
[0748a28] 小雅 八篇。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伐水天 保 采 薇出車杈杜。
[0748b01] 大雅 五篇。棫樸思齊皇矣靈臺旱麓。
[0748b02] 武王時詩六篇。
[0748b03] 召南 二篇。甘棠何彼穠矣。
[0748b04] 小雅 四篇。魚麗南陔白華華黍。
[0748b05] 頌 四篇。時邁桓賚般。
陳
[0748b07] 帝舜之後虞幕裔孫閼父之子胡公滿。武 王克殷。以元女太姬妻之封諸陳。賜姓媯 氏。媯蕩是也。國陳 (今汴梁路陳州)
。自滿五世至慎公 年不可考。慎公圉成之子幽公立而後可 紀。二十四君。合六百四十五年。始武王元 年己卯終敬王四十二年癸亥。
周共和元年 陳幽公寧十四年
共和十一年 僖公孝元年
宣王三十三年 武公靈元年
幽王□年 夷公說元年
幽王五年 平公燮元年
平王十七年 文公圉元年
平王二十三年 桓公鮑元年
桓王十四年 厲公佗元年
桓王二十四年 利公躍元年莊公楚元年
莊王五年 宣公杵臼元年
襄王五年 穆公欵元年
襄王二十一年 共公朔元年
頃王六年 靈公平國元年
定王九年 成公午元年
靈王四年 哀公弱元年
景王三十六年 惠公吾元年
敬王十五年 懷公柳元年
敬王十九年 閔公越元年
敬王四十二年 陳為楚滅
齊
[0748b21] 太公望生冀州。其先出於神農氏。甞為四 嶽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賜姓姜氏封於呂。 至太公望為文王武王師。號尚父。封於齊。 都營丘
(今山東益都路古青州也) 。武王命太公曰。五侯九 伯汝得征之。齊由此得征伐為上國。自尚 父七世至獻公年不可考。獻公子武公立
年始可紀。始武王元年己卯至安王二十 三年壬寅。康公薨於海上。國為田氏。秦始 皇帝二十六年庚辰王建降于秦。通三十 一主合七百四十四年國亡。初陳敬仲十
一世孫完。周惠王五年奔齊。以陳氏為田 氏。五世生桓子。始大於齊。又三世成子得 齊政。田常生襄子盤。盤生莊子白。白生太
公和。相齊。齊康公淫於酒色不聽政。安王 十一年田和遷康公於海上。使食一城以 奉其先祀。安王十三年田和會魏文侯楚 人衛人於濁澤求為諸侯。魏文侯為之請
於王及諸侯。王許之。十六年王命和為侯 王十七年和薨。子桓公午立。王二十三年。 齊康公薨於海上無子。田氏遂并齊而國 之。是歲桓公午亦薨子。威王田齊立。田
氏冐齊入戰國。
周共和元年 武公壽十年
宣王四年 厲公無忌元年
宣王十三年 文公赤元年
宣公二十五年 成公說元年
宣王三十四年 莊公 [日*冓] 元年
平王四十一年 僖公祿父元年
桓王二十三年 襄公諸兒 元年無知
莊王十二年 桓公小白 元年始 覇
惠王十年賜命 齊為侯伯無詭
襄王十年 孝公昭元年
襄王二十年 昭公潘元年
匡 王元年 懿公商人元年
匡 王五年 惠公元元年
定王九年 頃公無野元年
簡王五年 靈公環元年
靈王十九年 莊公光元年
靈王二十五年 景公杵臼元年
敬王三十一年 孺子茶元年
敬王三十二年 悼公陽位元年
敬王三十六年 簡公壬元年
敬王四十年 平公驁元年
貞定王十四年 宣公積元年
威烈王二十二年 康公貸元年
安王十一年田和 遷康公於海上
安王十三年 田和求為諸侯
安王十六年王命 太公田和為諸侯
安王十七年和薨 桓公午元年
安王二十四年 齊威王田齊元年
顯王三十七年 宣王 元年
赧王二年 湣王 元年
赧王三十二年 襄王法章元年
赧王五十一年 王建元年
秦始皇二十六年 五建降秦國亡
[0748c26] 顯王四十三年。齊宣王以孟軻為上卿。赧王 十七年。秦請齊孟甞君田文為相。既而不用 乃囚之得亡去。赧王二十九年。齊湣王既滅
宋。欲并二周為天子。燕昭王謀伐齊。諸侯害 齊王之暴。皆爭合謀赧王三十一年。燕以樂 毅為上將軍。并將秦魏韓趙之兵伐齊。齊師
大敗。齊王走莒。楚使淖齒弑之。赧王三十二 年。齊亡臣王孫賈相與求湣王子法章立之。 是為襄王。保莒三十六年。齊田單火牛復齊。
始皇二十六年。秦攻齊。齊王建降秦。遷建於 共 (衛州共城) 。餓而死。齊田氏一百八十二年。合尚 父之初封共九百二十六年。
魯
[0749a12] 周公旦。文王子。武王弟也。佐武王克殷。封 於魯。都曲阜 (而今山東濟寧路兗州九州之□也) 。周公留佐王。其
子伯禽就受封之國。至獻公之子慎公濞 年世乃可紀。始武王元年己卯。終秦孝文 王元年辛亥。三十四君合八百七十三年。 楚考烈王滅之。遷頃公為家人。
周共和元年 慎公濞七年
宣王十一年 武公敖元年
宜王十三年 懿公戲元年
宣王二十二年 伯御自立
宣王三十三年 孝公稱元年
平王三年 惠公不皇元年
平王四十九年 隱公息始元年
桓王九年 桓公允元年
莊王四年 莊公同元年
惠王十六年 閔公開元年
惠王十八年 僖公甲元年
襄王二十六年 文公興元年
匡 王五年 宣公俀元年
定王十七年 成公黑肱元年
簡王十四年 襄公午元年
景王四年 昭公祠元年
敬王十一年 定公宋元年
敬王二十六年 哀公蔣元年
考王十一年 元公嘉元年
威烈王十七年 穆公衍元年
安王二十六年 共公奮元年
顯王十五年 康公毛元年
顯王二十四年 景公偃元年
慎靚王五年 平公旅元年
赧王十九年 湣公賈元年
赧王四十二年 頃公 元年
秦孝文王元年 國亡
[0749a27] 惠王十四年魯莊公立叔孫氏
[0749a28] 三桓 惠王十七年魯閔公立孟孫氏
[0749a29] 惠王三十年魯僖公立季孫氏
北燕
[0749b02] 召公奭。武王弟。武王克殷。封之於北燕 (薊州冀州) 。時自 陝 以西。召公主之。聽訟治民各得
其所。公卒民懷之。以其甞聽事甘棠樹下 不敢伐。作甘棠詩以美之。召公下九世年 不可考。惠侯立而後可紀。始武王元年己 卯。顯王三十六年入戰國 周共和
(元年) 惠 侯 (元年) 。
宣王二年 僖侯 元年
宣王二十八年 頃侯 元年
平王五年 哀侯 元年
平王七年 斳侯 元年
平王四十三年 穆侯 元年
桓王十年 宣侯 元年
桓王二十三年 桓侯 元年
莊王七年 莊公 元年
頃王二年 襄公 元年
定王六年 宣公 元年
定王二十一年 昭公 元年
簡王十二年 武公 元年
靈王十八年 文公 元年
靈王二十四年 懿公 元年
景王六年 惠公 元年
景王十年 悼公 元年
景王十七年 共公 元年
景王二十二年 平公 元年
敬王十六年 簡公 元年
敬王二十八年 獻公 元年
貞定王五年 考公 元年
貞定王二十年 成公 元年
考王八年 閔公 元年
烈王四年 僖公 元年
烈王七年 桓公 元年
顯王八年 文公元年
顯王三十四年 文公卒
顯王三十七年 易王 元年
慎靚王元年 王噲 元年
赧王四年 昭王平元年
赧王三十六年 惠王 元年
赧王四十四年 武成王元年
赧王五十九年 孝王 元年
秦昭襄王五十三年 王喜 元年
始皇帝二十五年 國滅
[0749b21] 顯王三十四年。燕文公卒。合七百九十年。自 後入戰國也。顯王四十六年。燕稱王。赧王三 年燕王噲十年也。噲以國讓其相子之為王。
燕人攻子之國大亂。齊王伐燕。取子之 [醢-右+(乞-乙+口)] 之 殺燕王噲。燕人共立大子平。是為昭王。昭王 築臺置千金於臺上。以招延天下士。郭隗始
應之。秦始皇二十五年。秦虜燕王喜國滅。燕 入於戰國凡一百六年。合初封共八百九十 六年。
蔡
[0749c04] 叔度文王子。武王封之使之相武庚 (殷紂王子) 。與 管叔流言作亂。周公相成王。放叔度於郭 隣。其子胡率德改行。復封於蔡
(今汴梁路汝寧。有古蔡州 豫州之域) 。自叔度五世至厲侯年不可考。厲侯子 武侯立而後可紀。始武王元年己卯。終貞 定王二十二年甲午。二十五君合六百七
十六年。楚惠王滅。
周共和元年 武侯二十三年
共和五年 定侯元年
宣王十九年 僖侯所事元年
平王十年 共侯與元年
平王十二年 戴侯元年
平王二十二年 宣侯楷父元年
桓王六年 桓侯封人元年
莊王三年 哀侯獻舞元年
惠王三年 穆侯盻元年
襄王七年 莊王田牛元年
匡 王二年 文侯申元年
定王十六年 景侯同元年
景王三年 靈侯般元年
景王十六年 平侯盧元年
景王二十四年 悼侯東齒元年
敬王二年 昭侯甲元年
敬王三十年 成侯朔元年
貞定王十三年 聲侯產元年
貞定王十七年 元侯齊元年
貞定王二十二年 國亡
[0749c18] 初莊王十五年。蔡哀侯為楚虜。在楚九年而 卒。
曹
[0749c21] 叔振鐸。文王子。武王封之於曹 (濟寧路曹州也。豫州之域) 。 五世至孝伯年不可考。孝伯之子夷伯立
而後可紀。始武王元年己卯。終敬王三十 三年甲寅。二十五君合六百三十六年。宋 景公滅之。
周共和元年 僖伯喜二十四年
共和八年 幽伯強元年
宣王三年 戴伯蘇元年
宣王三十三年 惠伯兕元年
平王十二年 穆公武元年
平王十五年 桓公終生元年
桓公十九年 莊公射姑元年
惠王七年 僖公夷元年
惠王十六年 昭公班元年
惠王二十五年 共公襄元年
頃王元年 文公壽元年
定王十三年 宣公盧元年
簡王九年 成公負芻元年
靈王十八年 武公勝元年
景王十八年 平公須元年
景王二十二年 悼公午元年
敬王六年 聲公野元年
敬王十一年 隱公通元年
敬王十五年 靖公露元年
敬王十九年 曹伯陽元年
敬王三十三年 國滅
吳
[0750a07] 泰伯弟虞仲之後也。初古公亶父 (大王也) 。長子 曰泰伯。次曰虞仲。少曰季歷 (王季也) 。季歷生 昌 (文王也)
。昌生有聖瑞。泰伯虞仲知古公欲立 季歷以傳昌。乃亡如荊蠻。文身斷髮以讓 季歷。是曰勾吳。號為吳泰伯。無子。虞仲生
季簡。季簡生叔達。叔達生周章。武王克殷 求其後得周章。時已君吳矣。因封之於吳 (今浙西道平乃路揚州之域也) 。十三世至去齊年不可考。去齊
子壽夢立。吳始大稱王而後可紀。始武王 元年己卯終元王三年戊辰。二十君六百 五十年。越勾踐滅之。
周簡王元年 壽夢元年
靈王十一年 諸樊元年
靈王二十五年 餘祭 元年
景王元年 餘昧 元年
景王十九年 王僚 元年
敬王六年 闔閭光元年
敬王二十五年 夫差 元年
元王三年 國為越滅
[0750a21] 壽夢 (一名菜) 諸樊 (一名遏) 餘昧 (一名夷末) 闔閭 (一名光) 王 [嘹-口+彳] 壽
夢第三子餘昧之子州于也。號王 [嘹-口+彳] 專諸刺 之。壽夢有三子。長曰諸樊。次曰餘祭。少曰餘 昧。闔閭諸樊之長子也。
成王
[0750a26] 誦。武王子。即位年十三周公居冢宰攝政。元 年丙戌管叔蔡叔霍叔皆文王子。流言曰。公 將不利於孺子。武庚從而同反。周公作大誥
奉王命以討之。二年周公居東討武庚管叔 誅之。放蔡叔於郭隣。降霍叔為庶人。東土以 寧。六年周公作樂曰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
又作樂曰武。以象武王之武功也。七年初武 王作邑於鎬京。謂之宗周。是為西都將營成 周。居於洛邑而未果。至是成王如武王之志。
定鼎于郟鄏。二月使召公先相宅。三月周公 至洛興工營築。謂之王城。是為東都。南係於 洛水。北因于郟山。周公又營成周。成王居洛
邑。遷殷頑民於成周。復還歸西都。十二月周 公歸政於成王。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內七年 周公攝政。
[0750b14] 食貨 初虞夏商之世。幣金有三品。或黃或 曰或赤或錢或布或刀或龜具。至是太公望 乃立九府圜法。錢圜凾方。輕重以銖。布帛廣
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匹。故貨寶於金。利 於刀。流於泉。布於布。束於帛 (漢食貨志) 。
[0750b19] 詩 成王時。雅頌五十篇。
[0750b20] 小雅 十篇。棠棣崇丘由庚南山有臺菁菁 者莪彤弓蓼蕭湛露南有嘉魚由儀。
[0750b22] 大雅 十三篇。文王大明綿下武生民行葦 文王有聲既醉鳧鷖般樂公劉洞酌卷阿。
[0750b24] 頌 二十七篇。清廟維清烈文天作我將執 競思文臣工噫嘻振鷺豐年有瞽載見有客訪 落敬之小毖載芟良耜絲衣閔予小子昊天有
成命維天之命潛雝武酌。
[0750b28] 豳國風 周公居東思公劉居豳憂念民事。序 已志豳國變風作七篇。七月鴟鴞東山破斧 伐柯九罭狼跋 (豳今 陝
西開城路風翔府之邠州雍州之域也) 。
晉
[0750c03] 叔虞成王母弟。王五年削桐葉為圭。戲曰。 吾以此封若。史佚請擇日。王曰。吾與之戲 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周公成之。遂封
叔虞於堯之故墟。曰唐侯。都翼。叔虞子燮 改唐曰晉。都平晉縣 (今冀寧路即大原路古并州也。冀州之域) 。至 昭侯。封文侯之弟成師於曲沃號桓叔。至
景公遷新田 (絳邑) 謂曲沃。為故絳。晉自叔虞 至厲侯福五世年不可考。厲侯子靖侯立 而後可紀。始成王五年庚寅。終安王二十
六年乙巳。三十八君合七百四十六年。魏 韓趙共廢晉靖公為家人。三分其地。曲沃 桓叔生莊伯。莊伯生武公。繼世為曲沃之
君。強盛常有滅晉之志。惠王二年。武公伐 晉而滅之。當是時天子之使適在晉。故大 夫為之請命于天子之使。天子之使為之 請命天子。王使號父。命曲沃武公以軍為
晉侯。桓叔晉穆公之子也。
[0750c20] 曲沃翼城二縣隷絳州。聞喜安邑二縣隷 解州。皆屬晉寧路。即平陽路古晉州也。冀 州之域。
周共和元年 靖公宜臼十八年
共和二年 僖侯司徒元年
宣王六年 獻侯籍元年
宣王十七年 穆侯費生元年
宣王四十四年 殤叔元年
幽王二年 文侯仇元年
平王二十六年 昭侯伯元年
平王三十二年 孝侯平元年
平王四十八年 鄂侯却元年
桓王三年 哀侯光元年
桓王十一年 小子侯元年
桓王十六年 侯緡元年武公殺之
惠王元年 獻公說諸元年
襄王二年 惠公夷吾元年
襄王十五年 懷公圉元年
襄王十六年 文公重耳始 覇 元年
襄王三十五年 襄公驩元年
襄王二十二年 靈公提元年
定王元年 成公黑臀元年
定王八年 景公繻元年
簡王六年 厲公壽曼元年
簡王十四年 悼公周元年
靈王十五年 平公彪元年
景王十四年 昭公夷元年
景王二十一年 頃公去疾元年
敬王九年 定公午元年
元王三年 出公鑿元年
貞定王十三年 哀公驕元年
考王四年 幽公柳元年
威烈王七年 烈公上元年
安王十年 考公頃元年
安王二十五年 靖公俱酒元年
安王二十六年 國滅
[0751a06] 晉有六卿。曰智氏.趙氏.韓氏.魏氏.范氏.中 行氏。彊而專權。晉侯卑弱不能制。貞定王 十一年智氏與韓趙魏共滅范氏中行氏分其
地。貞定王十二年晉侯怒四卿之驕暴。告齊 魯欲伐之。四卿乃反攻公。公奔齊死之。是曰 出公。乃立哀公。貞定王十三年智氏又約韓
魏共伐趙。三年不能克。趙乃約韓魏。反攻智 伯。滅其族三分智伯之地。
宋
[0751a15] 武王元年封殷紂之庶子武庚治殷。既叛 而誅之。周公東歸。成王封殷帝乙之裔微 子。以代殷後國號宋。用殷之禮樂於周為 客而不臣國應天府
(今沛梁路歸德府豫州之域也) 自微子至 厲公 賦 年不可考。厲公子僖立公而後可 紀。始成王二年丁亥。終赧王二十九年乙
亥。王偃無道齊魏楚共滅之。三十二君合 八百三十九年。
周共和元年 僖公舉十八年
共和十二年 惠光覸元年
宣和二十八年 哀公 元年
宣王二十九年 戴公 元年
平王六年 武公司空元年
平王二十四年 穆公和元年
平王四十三年 穆公和元年
桓王元年 殤公與夷元年
桓王十年 莊公馮元年
莊王六年 閔公捷元年
莊王十五年 游弑閔公自立
僖王元年 桓公御說殺游元年
襄王二年 襄公茲父元年
襄王十六年 成公王臣元年
襄王三十三年 昭公杵臼元年
匡 王二年 文公鮑革元年
定王十九年 共公瑕元年
簡王十一年 平公成元年
景王十四年 元公佐元年
敬王四年 景公頭曼元年
貞定王元年 昭公特元年
威烈王二十三年 悼公購由元年
安王七年 休公由元年
烈王四年 辟公辟兵元年
顯王四十一年 康王偃元年
赧王二十九年 國滅
[0751b04] 詩 商頌五篇那祀成湯也。烈祖祀中宗也。 玄鳥祀高宗也。長發太禘也。殷武祀高宗也。 嚴粲詩註曰。微子為商之後。故商之禮樂皆
存於宋。至七世傳之戴公。其間禮樂廢壞。亦 非戴公之罪。自戴公而上。微子而下。其所由 來者漸矣。有正考甫者。得商頌之十二篇。於
周之太師。宋之禮樂雖為廢壞。然正考甫得 商頌於周之太師。是商之禮樂雖失之於宋。 而得之於周也。周用六代之樂。樂章固常存
之。故得有商頌也。然商頌十二篇。今乃有五 篇。蓋刪詩時。又已亡其七矣 (詩輯) 。
衛
[0751b16] 周公既伐管蔡。以殷民半封康叔於衛 (今山西衛 輝路古衛州也。冀州之域) 。七世至頃侯年不可考。頃王之
子僖侯立。而後可紀。始成王二年丁亥終 秦二世元年壬辰。四十一主合九百單六 年。懿公時狄侵衛。懿公出奔。戴公立野處
漕邑。齊桓公攘戎狄。城楚丘而封之。衛文 公徙居楚丘。是以衛國風木瓜美齊桓公 也。
周共和元年 僖侯十四年
宣王十六年 武公和元年
平王十四年 莊公楊元年
平王三十七年 桓公完元年
桓王元年 州吁元年
桓王二年 宣公晉元年
桓王二十一年 惠王朔元年
莊王九年 衛惠公十二年
惠王九年 懿公赤元年
惠王十七年 戴公申元年
惠王十八年 文公叡元年
襄王十八年 成公鄭元年
定王八年 穆公遨元年
定王十九年 定公贜元年
簡王十年 獻公衍元年
靈王十四年 殤公秋元年
景王二年 襄公惡元年
景王十一年 靈公元元年
敬王二十八年 出公輒元年
敬王四十年 莊公崩憒元年
敬王四十三年 侯起元年
貞定王元年 悼公默元年
貞定王十七年 敬公弗元年
考王十年 昭公紏元年
威烈王王元年 襄公亹元年
威烈王十二年 慎公頹元年
烈王四年 聲公訓元年
顯王八年 成侯速元年
顯王二十二年 衛貶自侯服屬三晉
顯王三十四年 平侯元年
顯王四十五年 自貶曰君嗣君元年
赧王三十三年 懷君元年
秦昭襄王五十五年 元君元年
秦始皇十八年 君角元年
秦二世元年滅 之廢角為庶人
楚
[0751c09] 顓頊之後裔。世居蠻荊為君長。周初有鬻 熊事文王。成王時封其孫熊繹于楚。姓 羊 氏 ( 羊 音靡) 為楚子
(今荊湖北道江陵路古荊州也。禹貢九州之一。後漢光武起兵綠林山。即 此地是也) 。熊繹九世至熊延年不可考。熊延子熊 勇立。而後可紀。始成王至威烈主三十
四年悼王立合七百十五年入戰國。赧王 十六年秦伐楚劫懷王。十八年懷王亡歸。 秦追及之。懷王薨于秦。赧王五十三年楚 考烈王寇元年徙都壽春
(今淮西安豊路) 秦昭襄王 五十四年。楚遷於鉅陽。楚自悼王元年至 始皇二十四年得一百七十九年。
周共和元年 熊勇
共和五年 熊嚴元年
宣王三年 熊霜元年
宣王元年 熊綢元年
宣王二十九年 熊鄂元年
宣王三十八年 若敖熊儀元年
平王八年 霄敖熊坎元年
平王十四年 蚡胃熊眴元年
平王三十一年武王 熊通始稱王元年
莊王八年 文王熊貲元年
惠王元年 堵敖熊艱元年
惠王六年 成王熊渾元年
襄王二十七年 穆王商臣元年
頃王六年 莊王侶元年
定王十七年 共王審元年
靈王十三年 康王昭元年
景王元年 郟敖豪元年
景王五年 靈王 虔 元年
景王七年 平王疾棄元年
敬王五年 昭王珍元年
敬王三十一年 惠王章元年
考王十年 簡王中元年
威烈王十九年 聲王當元年
威烈王二十四年 悼王元年入戰國
安王二十二年 臧肅王元年
烈王七年 宣王元年
顯王三十年 威王元年
顯王四十一年 懷王元年
赧王十七年 襄王元年
赧王五十三年 考烈王寇元年
秦始皇十年 幽王元年
始皇二十年 王負芻元年
始皇二十四年 國滅
康王
[0752a05] 釗。成王子。修文武之業。天下安寧刑措不用。 在位二十六年。
昭王
[0752a08] 瑕康王子。王道微闕。楚人不朝。王乃南征。 國人以膠船乘王。至中流膠液。王及祭公皆 溺死。在位五十一年。
[0752a11] 釋迦牟尼佛按。明教大師正宗記曰。天地 更始。閻浮洲方有王者興曰大人。大人者沒 後。王因之繼作而不已。古今殆不可勝數。後
世有王者曰大善生。大善生出懿師摩。懿師 摩出憂羅陀。憂羅陀出瞿羅。瞿羅出尼浮羅。 尼浮羅出師子頰。師子頰出淨飯王。然此七
世皆王獨懿師摩。淨飯號為聖王。如來即出 於淨飯聖王者也。始如來以往世。會然燈佛 於蓮華大城。然燈授之記曰。汝後成佛如我。
號曰釋迦牟尼。更劫無數逮迦葉佛世。廼以 菩薩成道。上生於覩史陀天。應其補處。號護 明大士。及其應運適至。大士乃以迦毘羅國
處閻浮提之中。白淨飯王真轉輪族。宜因之 以生。即捐天壽。示乘白象從日中降神於其 母摩耶夫人右脇而止。及其將生。摩耶乃往
國苑無憂木下。其花方妍。夫人欲取之舉手。 聖子乃自其右脇而誕。神龍澍水以澡之。地 發金蓮以承之。聖子乃四方各蹈七步。以手
上下指之曰。四維上下唯我最尊。王尋持之 與謁天廟。天像起為之致禮還宮。大集賢者。 為其名之號曰薩婆悉達。稍長命師傅。教以
世書。未幾立為太子。為娶太子已大潔清。雖 示同世娶。而非有凡意。以夙業緣乃指其妃 之腹云。却後六年。汝當生一男。一旦命駕欲
遊。雖更出四門。而皆有所遇。終以其老病死 與沙門者感之。而出家之意愈篤。太子時年十 九歲。二月八夜。乘馬出自北門。至檀特山。小
息林間。遂釋衣冠。自以其所佩寶劍絕其鬚 髮。誓曰。願共一切斷此煩惱。淨居天化人以 僧伽梨致太子。因得法服服之。進入其山嘉
處彌樓寶山居。其阿藍伽藍習不用處定。三 年復進欝頭藍處。習非非想定。三年進象頭 山。雜外道輩為之苦行。日食麻麥。居六年。以
無心意無受行。而外道亦化。聖人乃自思之 曰。今此苦行非正解脫。吾當受食而後成佛。 即沐浴於尼連河。受牧牛氏女所獻乳麋。尋
詣畢鉢木下。天帝化人擷瑞草以席其坐。以 二月七日之夕 (周建子為正月丑為二月漢正復建寅丑為十二月) 入正三昧。
八日明星出時示廓然大悟。乃成等正覺。陞 金剛座。天帝師之請轉法輪。先是憍陳如五 人侍從於山中。至此首與度之。故入鹿野苑
談四諦法。然因是而得道果者亦億計。遂獨 之摩竭提國。化優樓迦葉弟兄三人。時國主 瓶沙王有竹林園。施佛為精舍。請如來館之。
未幾王舍城舍利弗目犍連皆從受化。如來 曰彼二來者當為我上足弟子。於是度之。初 大迦葉入山習禪。至是趣竹林精舍。如來起
迎謂眾曰。吾滅後。而法被來世六萬歲者此 人之力也。是時如來成道已六載矣。後迎之 還國。以見父王。父王大喜。因詔其族。五百
貴子從之出家。及其還宮也。其子羅睺羅禮 之。持聖人之衣而告眾曰。此正如來也。用是 為母釋其群疑。其後以化期將近。乃命摩訶
迦葉曰。吾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 微妙正法今付於汝。汝當護持。并勅阿難。副 貳傳化無令斷絕。而說偈曰。法本法無法。無
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偈已復 謂大迦葉曰。吾將金縷僧伽梨衣亦付於汝。 汝其轉授補處慈氏佛。俟其出世。宜謹守之。
大迦葉敬奉佛勅。世尊一旦往拘尸那城娑 羅雙木之間。欲般涅槃。會純陀長者懇獻供 養。如來因之復大說法。度須跋陀羅。右脇而
臥。泊然大寂。內之金棺。待大迦葉至。而後三 昧火燔然。自焚燼已而舍利光燭天地。天人 神龍分而塔之 (正宗記) 。又曰。稽夫如來之生也。
當此周昭王九年甲寅之四月八日。其出家 也當昭王之二十七年壬申之二月八日。其 成道也當昭王三十三年之戊寅。其滅度也 當穆王三十六年壬申之二月十五日。化已
凡一千一十七年。以漢孝明帝永平十年丁卯 之歲而教被華夏。嗚呼如來示同世壽凡七 十九歲。以正法持世方四十九年化度有情。
其不可勝數。若如來之生與滅及其出家成 道。或當周昭王穆王之年。然自周武王至厲 王皆無年數。及宣王方有之。舊譜乃曰。昭王
九年二十七年三十三年。穆王之三十六年。 或者頗不以為然。吾甞辯之。故考太史公三 代世表。視其序曰。余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
年數。稽其曆譜諜。終始五德之傳。古文咸不 同乖異。夫子之弗論次其年月豈虛哉。以此 驗三代已前非實無年數。蓋太史公用孔子
為尚書之志。故不書其年。乃作世表嵩又 評曰。其付法於大迦葉者。其於何時必何以 明之。曰涅槃會之初。如來告諸比丘曰汝等
不應作如是語。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已付 囑摩訶迦葉。是迦葉者當為汝等作大依止。 此其明矣 (涅槃經第二卷) 。正宗記又評曰。寶林傳燈二
書。皆書天竺諸祖入滅之時。以合華夏周秦 之歲甲。然周自宣王已前未始有年。又支竺 相遠數萬餘里。其人化滅。或有更千餘歲。其
事渺茫隔越吾恐以重譯比校。未易得其實。 輒略其年數甲子。且從而存其帝代耳。唯釋 迦文佛菩提達磨至于中國六世之祖。其入 滅年甲稍可推校。乃備書也
(出明教大師正宗記) 傳法正 宗記者宋杭州佛日禪師契嵩之所作也。師 廣西道藤州鐔津李氏子。母鍾氏。七歲出家 事東山沙門。十三得度。十九遊方下沅湘涉
衡嶽。謁神鼎諲禪師。諲與語奇之。然無所契 悟。遊袁筠間。受記莂於洞山聰公。遍參知 識。夜則頂戴觀音像誦其號。必滿十萬乃寢。
世間經書章句不學。而能作原教十餘萬言。 明儒釋之道一貫。以抗宗韓排佛之說後居 杭州靈隱永安蘭若。著禪門定祖圖。傳法正
宗記。輔教編上仁宗皇帝萬言書。經開封府 繳進。嘉祐七年三月十七日。賜付傳法院編 次入藏下詔褒寵賜號明教大師。宰相韓琦
大參。歐陽脩延見而尊禮之。歐曰。不意僧中 有此郎既東還棲永安。神宗熙寧五年六月 四日晨興寫偈曰。後夜月初明吾今喜獨行不
學大梅老。貪隨鼯鼠聲。至中夜而化。闍維不 壞者五。曰頂曰耳曰舌曰童真曰念數珠。其 頂骨出舍利。紅白晶潔。是月八日。道俗合諸
不壞者。葬於故居永安蘭若之左。壽六十六 歲。僧臘五十三。詳見尚書屯田員外郎陳舜 俞撰師行業紀。師字仲靈。號潛子。法嗣洞山
聰禪師。聰嗣文殊真。真嗣德山密。密嗣雲門 偃禪師 (五燈會元) 。釋迦牟尼如來賢劫第四佛也。
[0753b12] 五比丘者。憍陳如。頞鞞。跋提。十力迦葉。摩 男。俱利。頌曰。頞鞞跋提并俱利。此三屬在父 之親。陳如十力母之親。初轉法輪先度此。
[0753b15] 迦葉弟兄三人者。優樓頻羅迦葉。伽耶迦葉。 那提迦葉也。非大迦葉。兼其徒侶一千人。又 度王舍城舍利弗目犍連。兼其徒侶各一百
人。那舍長者子等五十人。是眾隨佛行住故。 經前列眾稱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也。經存大 數。故略五人。
[0753b21] 世尊拈華。迦葉微笑。出大梵王問佛決疑經 云。佛在靈鷲山中。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羅華 持以獻佛。世尊拈華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
措。獨有迦葉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 藏涅槃妙心。分付迦葉。詳見宋神宗熙寧十 年丞相王荊國公說。
[0753b27] 結集法藏見一祖迦葉下。
[0753b28] 四諦法者苦集滅道也。一苦諦。別則二十五 有。總則六道生死。二集諦。即見思惑。又云 見修。又云四住。又云染污無知。又云取相惑。
又云枝末無明。又云通惑。又云界內惑。名 雖不同但見思耳。三滅諦。滅前苦集顯遍真 理。因滅會真滅非真諦。四道諦。略則戒定
慧。廣則三十七道品。道品者四念處四正勤 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然四諦 之中分世出世。前二諦為世間因果。苦果集
因。後二諦為出世間因果。滅果道因。且何故 世出世前果後因。蓋聲聞根鈍。知苦斷集慕 果修因。是故然也。
穆王
[0753c12] 滿。昭王子。在位五十五年。壽終一百五歲。徐 夷作亂。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 其偪。分命東方諸侯。徐子王之。徐子嬴姓。地
方五百里行仁義得朱弓矢自以為得天瑞。 乃稱偃王陸地而朝者三十六國。王正西巡 狩樂而忘返聞徐子 僭 號。乃命造父為御而
歸以救偃王之亂。命楚伐徐。徐子北走彭 城 (今徐州青兗域) 百姓隨之者以萬數。穆王乃以趙城 封造父。其族由此為趙氏。
共王
[0753c22] 繄扈。穆王子。在位十年。
懿王
[0753c24] 囏。共王子。徙都槐里。史記載王有詩。今無 之。蓋逸詩也。在位二十五年 槐里。今 陝 西 安西路興平縣雍域。老子聃所葬之地。
[0753c27] 詩 齊太公五世哀公荒淫。懿王使烹焉。齊 之變風始作五篇。鷄鳴還著東方之日東方 未明。
孝王
[0754a02] 辟方。懿王弟。時有詩。今無之。蓋逸詩也。王 在位十五年。
[0754a04] 西天一祖摩訶迦葉尊者摩竭陀國人也。姓 婆羅門。其父號飲澤。母號香志。生而其體金 色。初名迦葉波。此曰飲光。蓋取其體之金
色光明照耀飲諸光明也。懇父母求出家。為 沙門入山。以杜多行自修。會空中有告者曰。 佛已出世。請往師之。尊者趨於竹林精舍。特
申恭敬。如來乃分座命之坐。時大眾皆驚。謂 其何以與此。如來為眾廣說其夙緣。以斷群 疑。尋為之說法。而尊者即座成道。然其積修
勝德。而智慧高遠故。如來甞曰。我今所有 大慈大悲四禪三昧無量功德以自莊嚴。而 迦葉比丘亦復如是。一朝乃以正法付之。囑
其相傳無令斷絕。復授金縷袈裟命之轉付 彌勒。及如來大般涅槃。而尊者方在耆闍崛 山。是時地震。光明照耀。即以天眼知之。乃
謂眾曰。佛涅槃矣。嗟乎正法眼滅。世間空 虛。與其徒即趨拘尸那城。既至雙木之間。而 如來既化內於金棺。尊者大慟。遂感如來足
出於棺。以慰其哀慕。尋致栴檀白 [疊*毛] 以資其 闍維。既經七日。迦葉告五百阿羅漢。令詣十 方集諸羅漢王舍城雙樹間。至中夏安居。於
十五日結集三藏。闍王日給千人飯食。滿足 一夏。爾時迦葉告諸比丘。佛已茶毘。金剛 舍利宜與人天為其福田。吾等比丘當務結
集以惠來世為其大明。即以神通自昇須彌 之頂。而說偈曰。如來弟子且莫涅槃。得神通 者當赴結集。遂擊金鐘。其偈因鐘聲而普聞。
故應真羅漢皆會於畢鉢羅巖。唯阿難以漏 未盡不得即預。宿戶外。終夕思之及曉乃得 正證。遂扣戶以告迦葉。迦葉曰。若然汝可以
神通自戶鑰中入。阿難如其言而至。是時僉 議。三藏者宜何為先。迦葉曰。宜先修多羅。 因謂諸聖曰。此阿難比丘多聞總持有大智
慧。常隨如來。梵行清淨。所聞佛法如水傳 器。無有遺餘。佛所讚嘆。聰敏第一。宜可請彼 集修多羅藏。大眾默然。迦葉告阿難曰。汝今
宜宣法眼。阿難聞語信受。觀察眾心而宣偈 言。比丘諸眷屬離佛不莊嚴。猶如虛空中眾 星之無月。說是偈已禮眾僧足。陞法座而宣
是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說某經。乃至 人天等作禮奉行。時迦葉問諸比丘。阿難所 言不錯謬乎。皆曰不異世尊所說。次命優婆
離以集毘尼藏。復命阿難集阿毘曇達磨藏。 他部命迦旃延已。而迦葉尊者即入願智三 昧觀其所集。果無謬者。然尊者處世方四十
五年。終以結集既畢。而說法度人亦無量矣。 念自衰老。宜入定於雞足山以待彌勒。故 命阿難曰。昔如來將般涅槃預以正法眼付
囑於我。我將隱矣。此復付汝。汝善傳持無使 斷絕。乃說偈曰。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 於一法中。有法有不法。阿難作禮奉命。尊者
入定於山。當此周孝王之世也 (正宗記) 。
夷王
[0754b28] 燮。孝王子。覲禮不明。王下堂而見諸侯。荒服 不朝。命虢公帥六師伐太原之戎。至於俞泉 獲馬千疋。王在位十六年。壽六十歲。
[0754c02] 詩 衛康叔七世至頃侯政衰。衛風始變。詩 一篇。 邶 柏舟。
[0754c04] 二祖阿難尊者 王舍城人也。姓剎帝利。白 飯王之子。釋迦如來之從弟也。始名阿難陀。 此云慶喜。亦名歡喜。如來成道之夕。生王之
家大慶。且喜以故名之。投佛出家。多聞博達。 智慧無礙。世尊以為總持第一。有大功德。受 持法藏。如水傳器。乃命之以為侍者。至是垂
入涅槃。至殑伽河。又念。先時所度弟子宜當 來集。須臾五百羅漢自空而下。中有二羅漢。 一曰商那和脩。一曰末田底迦。尊者知其皆
大法器。而命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藏付大 迦葉。迦葉入定而付於我。我今將滅。用傳汝 等。汝受吾教當聽偈言。本來付有法。付了言
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復謂商那 和脩曰。汝善行化護持正法無令斷絕。謂末 底迦曰。昔佛記云。滅度五百歲中當汝于罽
賓國敷宣大法。後宜往之以興教化已。而尊 者踊身虛空現十八變。入風奮迅三昧而滅 分舍利。一分奉忉利天。一分奉娑竭羅龍宮。
一分奉毘舍離王。一分奉阿闍世王。各起寶 塔而供養之。當此周夷王之世也 (正宗記) 。
[0754c24] 十八變 出文句補註章。
[0754c25] 右脇出水 左脇出火 左脇出水
[0754c26] 右脇出火 身上出水 身下出火
[0754c27] 身下出水 身上出火 履地如水
[0754c28] 履水如地 空沒現地 地沒現空
[0754c29] 虛空中行 虛空中住 虛空中坐
[0755a01] 虛空中臥 空現大身 大復現小
厲王
[0755a03] 胡。夷王子暴虐。萬民弗忍。後三年叛王出奔 于彘。周公召公二相以太子靜尚幼。乃相與 和協。共理國事稱曰共和。王崩于彘。在位四
十年。
[0755a07] 詩 王之變雅始作。
[0755a08] 大雅 五篇。民勞板蕩抑桑柔。
[0755a09] 陳風始變 幽公二篇。宛丘東門之 [示*分] 。
[0755a10] 檜風始變 四篇。羔裘素冠隰有萇楚匪風。
共和
[0755a12] 周公召公共理國事。至十四年王崩于彘。太 子靜既長於召公之家。二相共立之。是為宣 王。
[0755a15] 釋迦文佛舍利寶塔 東天竺國阿育王碎七 寶末造八萬四千寶塔。盡收西域及龍宮所 藏世尊舍利。一一塔之。命耶舍尊者舒指放
光八萬四千道令捷疾鬼各隨一光盡處安置 一塔。遍娑婆界。震旦國者一十九所。至西晉 武帝太康三年。有劉薩訶者。病死入冥見梵
僧。指往會稽育王塔處。讖悔得甦。出家名 慧達。至會稽遍求不見。偶一夜聞地下鐘聲。 即誠懇經三日。忽從地涌寶塔。高一尺四寸
廣七寸。佛像悉具。達既見塔精勤禮懺。廣瞻 瑞像。今明州阿育王山廣利禪寺佛舍利塔 是也。育王造塔之時。當此周厲王共和之世 也 (阿育王山塔傳) 。
宣王
[0755a29] 靜。厲王子。周公召公輔王修政。法文武成康 之遺風。王命召公伐平淮夷。申伯仲山甫順 天下。更失理喻德教舉遺士。海內翕然向風。
諸侯復宗周。周道中興。尹吉甫作詩美之。王 在位四十六年。
[0755b05] 詩 宣王詩二十篇。
[0755b06] 小雅 十四篇。六月 采 芑 車攻吉日鴻雁庭燎 沔 水鶴鳴祈父白駒黃鳥我行其野斯于無羊。
[0755b08] 大雅 六篇。雲漢崧高烝民韓奕江漢常武。
[0755b09] 衛國風 武公一篇。鄘柏舟。
[0755b10] 陳風 釐公三篇。衡門東門之池東門之揚。
鄭
[0755b12] 宣王二十二年。封弟友於鄭 (今汴梁路鄭州郡名榮陽豫州之域。 初管叔之國也) 二十二主四百三十二年韓滅之。
周宜王二十二年 桓公友元年
平王元年 武公掘突元年
平王二十八年 莊公寤生元年
桓王二十年 厲公突元年
莊王元年 昭公忽元年
莊王三年 子亹元年
惠王五年 文公捷元年
襄王二十五年 穆公蘭元年
定王二年 靈公夷元年
定王三年 襄公堅元年
定王二十一年 悼公費元年
簡王二年 成公踚元年
簡王十四年 僖公輝元年
靈王七年 簡公嘉元年
景王十六年 定公寧元年
敬王七年 獻公蠆元年
敬王二十年 聲公勝元年
貞定王七年 哀公易元年
貞定王十五年 共公丑元年
威烈王三年 幽公已元年
威烈王四年 儒公駘元年
安王七年 康王乙元年
烈王元年鄭康王 二十年也為韓滅
秦
[0755b23] 嬴姓。其先出高陽氏。顓帝裔孫女修子大 業生柏翳曰大費。佐禹平水土。其後造父 御穆王。得幸封於趙 (今 陝 西
[(工*凡)/車] 昌路秦州也。雍州之域。本西戎之地) 。大 費十九世生非子。為孝王主馬。蕃息賜邑 之號嬴秦為附庸至秦仲。宣王授命作大
夫。始有車馬禮樂之好。秦仲之孫襄公。值 幽王為西戎所敗。平王東遷將兵救周有 功。平王元年賜之地。始命為諸侯聘。享平 王六年秦文公都隴州 (隸
[(工*凡)/車] 昌路) 始孝王賜邑之。 赧王九年昭襄元年也。三十君合五百六 十三年。昭襄王併周。赧王崩。
[0755c06] 秦風始變詩一篇 車 粼 美秦仲也。
周共和元年 秦仲四年
宣王七年 莊公元年
幽王五年 襄公元年
平王六年 文公元年都隴
桓王五年 寧公元年
桓王十七年 出子元年
桓王二十三年 武公元年
惠王二年 宣公元年
惠王十四年 成公元年
惠王十八年 穆公任郟元年
襄王三十二年 康公罃元年
匡 王五年 共公和元年
定王四年 桓公元年
簡王十年 景公后元年
景公九年 哀公元年
敬王二十年 惠公元年
敬王三十年 悼公元年
元王元年 厲共公元年
貞定王二十七年 躁公元年
考王十三年 懷公元年
威烈王二年 靈公元年
威烈王十二年 簡公悼子元年
安王二年 惠公元年
安王十六年 出公元年
安王十八年 獻公元年
顯王五年獻公敗晉 師王賜公黻 攜 之服
顯王八年 孝公元年
顯王三十二年 惠文王元年
赧王五年 武王元年
赧王九年 昭襄王元年
[0755c17] 顯王十九年。秦商鞅築冀闕宮庭於咸陽。徙 都之。併諸小鄉聚集為一縣。縣置令丞。凡三 十一縣。廢井田。開阡陌。平斗桶方斛權衡 丈尺。
[0755c21] 顯王三十年。秦入戰國。顯王四十五年秦惠 文王改其國之十四年為元年。赧王五十九 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也。併周遷九鼎 (西周滅)
。
[0755c24]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摩突羅國人也。亦名 舍那婆斯。姓毘舍多。父林勝。母嬌奢耶。在 胎六年而生。梵語商諾迦此云自然服。即西
域九枝秀草名也。若聖降生則此草生於淨 潔之地。和修生時瑞草斯應。持法行化尋於 吒利國。得優波毱多以為給侍。祖問之曰。汝
年幾耶。毱多曰。我年十七。祖曰。汝身十七性 十七耶。多曰。師髮已白。為髮白耶心白耶。祖 曰。我但髮白。非心白也。多曰。我身十七非
性十七。後三載遂為剃落授具。至是付以正 法偈曰。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說是心法 時。是法非心法。付法已隱于罽賓國南象白
山中。後於三昧中見弟子毱多有五百徒眾 常多懈慢。乃往彼現龍奮迅三昧以調伏之。 而說偈曰。通達非彼此。至聖無長短。汝除輕
慢意。疾得阿羅漢。五百比丘依教奉行。尊者 乃現十八變火光三昧。用焚其身。毱多收舍 利。葬於梵迦羅山。當此宣王之世也 (正宗記) 。
幽王
[0756a16] 宮涅。宣主子。嬖於褒姒。信虢石父之譖。廢申 后。放太子宜臼于申。以褒姒為后生子余。王 寵信褒姒。西戎之兵殺王驪山下虜褒姒。王
在位十一年虢公立王子余。國人不順。立未 經年晉文侯殺余。是曰 攜 王。諸侯即申國。 立故太子宜臼。是曰平王 ( 已 上之年月春秋前) 。
[0756a22] 詩 幽王之詩。
[0756a23] 小雅 四十三篇。節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 無正。小旻小宛小弁巧言何人斯巷伯谷風蓼 莪四月。北山無將大車小明鼓鐘楚茨信南山
甫田大田瞻彼洛矣裳裳者華。桑扈鴛鴦頗弁 車牽青蠅賓之初筵魚藻采菽角弓苑柳。都人 士采綠黍苗隰桑白華綿蠻瓠葉漸漸之石苕 之華何草不黃。
[0756b01] 大雅 二篇瞻印召旻。
平王
[0756b03] 宜臼。幽王子。在位五十一年。幽王既被害。酆 鄗逼近戎狄。不可居。乃東遷都于洛邑。王 室微弱。號令不行。政由方伯。齊楚秦晉漸大。
[0756b06] 詩 平王桓王莊王詩通十篇。
[0756b07] 貶為王國風 平王 (六篇) 黍離君子于役君子 陽陽揚之水中谷有蓷葛藟桓王 (三篇) 兔爰采 葛大車。莊王一篇。丘中有麻。
[0756b10] 衛風 四篇。淇奧綠衣考槃碩人。
[0756b11] 鄭風始變 一篇緇素。
[0756b12] 唐風 晉也七篇。山有樞楊之水椒聊綢繆 林杜恙裘 [(上/矢)*烏] 羽。
[0756b14] 秦風 四篇。駟鐵美襄公也。始受命為諸侯 有佃狩園囿焉。小戎兼葭終南。
[0756b16] 陳風僖公一篇。墓門。
[0756b17] 四祖優波毱多尊者 吒利國人也。姓首陀。 父善意。年十七出家。二十證果。隨方行化。魔 宮震動。魔波旬俟尊者定。密持纓絡縻于祖
頸。祖出定知魔所為。乃以人狗蛇三尸化為 華鬘。酬奉波旬尸蛆臭穢。波旬厭惡。盡己神 力不能去。乃趨梵王求去尸穢。梵王曰。此十
力弟子所作。我不可釋。汝須歸心尊者。為 說偈曰。若因地倒。還因地起。離地求起。終無 是理。波旬乃哀露懺悔。尊者謂曰。汝可口自
唱言歸依三寶。魔王合掌三唱歸依佛歸依 法歸依僧。華鬘悉除。波旬大喜作禮說偈曰。 稽首三昧尊。十力聖弟子。我今願迴向。勿令
有劣弱。作禮而去。尊者每度一弟子。以一 籌置於石室。其室縱十八肘。廣十二肘。充 滿其間。以法付提多迦偈曰。心自本來心。本
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付法已 踊身虛空作十八變。却復本座。跏趺而逝。提 多迦以室內籌用焚師軀。收舍利建塔供養。 當此周平王之世也
(正宗記) 今住持以方丈曰籌 室者取此。
[0756c08] 十力 是處非處力。知業力。三昧力。知根力。 知欲力。知性力。至道力。宿命力。天眼力。無 漏力。
[0756c11] 春秋 魯史也。孔子作春秋。始魯隱公元年。 平王四十九年也。孔子以平王為東周之始 王。隱公讓國之賢君。始起此者。蓋寓褒貶賞
罰。以正一王之法 (劉恕外紀) 。
桓王
[0756c16] 林平王孫。太子泄早世乃立在位二十三年。 初平王東遷。晉鄭來輔。諸侯賓從。王奪鄭伯 政鄭不朝。王乃伐鄭。師敗王傷。自是天子威
令弱矣。
[0756c20] 詩 王國風三篇見平王下。
[0756c21] 衛風 州吁宣公惠公二十六篇。
[0756c22] 衛 竹竿伯兮有狐芃蘭河廣。
[0756c23] 邶 燕燕日月終風擊鼓凱風雄雉匏有苦葉 谷風式微旄丘簡兮泉水北門北風靜女新臺 二子乘舟。
[0756c26] 鄘 君子偕老牆有茨桑中鶉之奔奔。
[0756c27] 魏風 七篇葛屨汾沮洳園有桃陟岵十畝之 間伐檀碩鼠。
[0756c29] 邶鄘附衛。
莊王
[0757a02] 佗。桓王子。在位十五年。
[0757a03] 詩 王國風一篇。見平王下。
[0757a04] 齊風 襄公六篇。南山甫田盧今敝筍載馳 猗嗟。
[0757a06] 鄭風 六篇。將仲子叔于田大叔于田恙裘 遵大路女曰鷄鳴。又二篇。褰裳湊洧。
[0757a08] 五祖提多迦尊者 摩伽陀國人也。未詳其 姓。初名香眾。梵語提多迦此云通真量。初香 眾從毱多尊者求出家。毱多問之曰。汝身出
家心出家耶。香眾曰。我來出家非為身心。毱 多曰。不為身心。復誰出家。曰。夫出家者無 我我故。無我我故即心不生滅。心不生滅。則
是常道諸佛亦常。心無形相。其體亦然。毱多 曰。汝當大悟心自通達。宜依佛法僧紹隆聖 種。即為剃落受具足戒。名之曰提多迦。授以
大法。提多迦得法已。行化至中印度。其國有 大仙者八千人。其首曰彌遮迦。師眾詣尊者 而禮之。遂求出家。其徒仙眾從之而俱求出
家。尊者受之。鬚髮自除。袈裟著體。尊者命遮 迦曰。昔如來以大法眼密付大迦葉。展轉而 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傳持勿絕。聽吾偈曰。
通達本心法。無法無非法。悟了同未悟。無心 亦無法。偈已尊者起身大虛作十八變。用火 光三昧而自焚之。彌遮迦與眾收其舍利。建
塔於班茶山供養之。當此周莊王之世也 (正宗記) 。
釐王
[0757a28] 胡齊。莊王子。在位五年。齊桓公始 覇 會諸侯 為盟主用管仲為政。號曰仲父。四民不使雜 處。制國為二十一鄉。作內政而寄軍令。謹正
鹽筴。
[0757b03] 詩 唐風晉也。武公二篇。無衣有杖之杜。
[0757b04] 鄭風 十一篇。有女同車山有扶蘇籜兮狡 童丰東門之墠風雨出其東門子衿揚之水野 有蔓草。
惠王
[0757b08] 閬。釐王子。在位二十五年。初莊王愛少子子 頹。欲立為太子不克。惠王二年秋。邊伯五大 夫怨惠王。召燕衛伐周。王出奔溫居于鄭。燕
衛及諸大夫立頹為王。四年鄭伯虢公帥師 伐王城。殺子頹及五大夫。奉惠王歸周。二十 四年惠王崩。襄王不敢發喪。畏叔帶也。告
難於齊。二十五年諸侯謀王室。既定而後發 喪 (史記) 。
[0757b16] 詩 唐風二篇。葛生采苓。
[0757b17] 鄭風 一篇。清人。
[0757b18] 曹風 一篇。蜉蝣。
[0757b19] 衛風 二篇。定之方中載馳。
[0757b20] 魯頌 魯僖公在位三十三年。至是季孫行 父請命于周。而史克作頌四篇。稱僖公也。 駉 有駜泮水閟宮史克魯之史官也。
襄王
[0757b24] 鄭惠王子。在位三十三年。初惠王少子叔帶 有寵。惠后欲立之而不克。至是叔帶欲與戎 狄伐周。王知之將誅叔帶。叔帶奔齊。王元年
齊桓公會諸侯于葵丘 (今汴梁路雍州古 匡 城。論語子畏於 匡 者是也。豫州之域) 八年王以戎難告齊。齊桓公使諸侯戍周。襄
王九年齊桓公卒。王十七年狄人奉叔帶伐 周。襄王奔鄭。狄人立叔帶為王。是時晉文公 避驪姬之難始返國。襄王告急于晉。晉文公
帥諸侯伐周。而殺叔帶。奉襄王歸周。王賜文 公為侯伯。
[0757c05] 詩衛風 文公三篇。螮蝀相鼠于旄。又一篇。 木瓜。美齊桓公也。
[0757c07] 陳風 宣公二篇。防有鵲巢月出。
[0757c08] 秦風 穆公一篇。黃鳥。康公四篇。晨風無衣 渭陽權輿。
[0757c10] 六祖彌遮迦尊者 中印度人也。未詳姓氏。 一日至北天竺國。市中一人持酒器逆祖曰。 尊者何方而來。欲往何所。祖曰。從自心來。欲
往無處。曰識我手中物否。祖曰。此是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