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高僧傳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高僧傳卷第三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譯經下
* 釋法顯一
* 釋曇無竭二
* 佛馱什三
* 浮陀跋摩四
* 釋智嚴五
* 釋寶雲六
* 求那跋摩七
* 僧伽跋摩八
* 曇摩密多九
* 釋智猛十
* 畺良耶舍十一
* 求那跋陀羅十二
* 求那毘地十三
[0337b19] 釋法顯姓龔。平陽武陽人。有三兄並髫齓而 亡。父恐禍及顯。三歲便度為沙彌。居家 數年病篤欲死。因以送還寺信宿便差。
不肯復歸。其母欲見之不能得。後為立 小屋於門外以擬去來。十歲遭父憂。叔父 以其母寡獨不立。逼使還俗。顯曰。本不以 有父而出家也。正欲遠塵離俗故入道
耳。叔父善其言乃止。頃之母喪。至性過人。 葬事畢仍即還寺。嘗與同學數十人於田 中刈稻。時有飢賊欲奪其穀。諸沙彌悉奔
走。唯顯獨留。語賊曰。若欲須穀隨意所取。 但君等昔不布施。故致飢貧。今復奪人恐 來世彌甚。貧道預為君憂耳。言訖即還。賊棄
穀而去。眾僧數百人莫不歎服。及受大戒 志行明敏儀軌整肅。常慨經律舛闕。誓志尋 求。以晉隆安三年。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
嵬等。發自長安。西渡流沙。上無飛鳥下 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准 東西。望人骨以標行路耳。屢有熱風惡 鬼遇之必死。顯任緣委命直過險難。有頃
至葱嶺。嶺冬夏積雪。有惡龍吐毒風雨 沙礫。山路艱危壁立千仞。昔有人鑿石通 路傍施梯道。凡度七百餘所。又躡懸絙過 河數十餘處。皆漢之張騫甘父所不至也。
次度小雪山遇寒風暴起。慧景噤戰不能 前。語顯曰。吾其死矣。卿可前去勿得俱 殞。言絕而卒。顯撫之泣曰。本圖不果命也。
奈何復自力孤行。遂過山險。凡所經歷三十 餘國。將至天竺。去王舍城三十餘里有一 寺。逼冥過之。顯明旦欲詣耆闍崛山。寺
僧諫曰。路甚艱阻。且多黑師子亟經噉人。 何由可至。顯曰。遠涉數萬誓到靈鷲。身命 不期出息非保。豈可使積年之誠既至而
廢耶。雖有險難吾不懼也。眾莫能止。乃 遣兩僧送之。顯既至山。日將曛夕欲遂 停宿。兩僧危懼捨之而還。顯獨留山中燒 香禮拜。翹感舊跡如覩聖儀。至夜有三
黑師子來蹲顯前舐脣搖尾。顯誦經不輟 一心念佛。師子乃低頭下尾伏顯足前。顯 以手摩之。呪曰。若欲相害待我誦竟。若見 試者可便退矣。師子良久乃去。明晨還返
路窮幽梗。止有一逕通行。未至里餘忽逢 一道人。年可九十。容服麁素而神氣俊遠。顯 雖覺其韻高而不悟是神人。後又逢一少
僧。顯問曰。向耆年是誰耶。答云。頭陀迦葉大 弟子也。顯方大惋恨。更追至山所。有橫石 塞于室口遂不得入。顯流涕而去。進至迦
施國。國有白耳龍。每與眾僧約令國內豐 熟。皆有信効。沙門為起龍舍并設福食。每 至夏坐訖龍輒化作一小蛇。兩耳悉白。眾 咸識是龍。以銅盂盛酪置龍於中。從上
座至下行之遍乃化。去年輒一出顯亦親見。 後至中天竺於摩竭提邑波連弗阿育王 塔南天王寺得摩訶僧祇律。又得薩婆多律 抄雜阿毘曇心綖經方等泥洹經等。顯留三
年。學梵語梵書。方躬自書寫。於是持經像 寄附商客到師子國。顯同旅十餘。或留或 亡。顧影唯己。常懷悲慨。忽於玉像前見 商人以晉地一白團絹扇供養。不覺悽然
下淚。停二年。復得彌沙塞律長雜二含及雜 藏本。並漢土所無。既而附商人大舶循 海而還。舶有二百許人。值暴風水入眾皆
惶懅。即取雜物棄之。顯恐棄其經像。唯一 心念觀世音。及歸命漢土眾僧舶任風而 去得無傷壞。經十餘日達耶婆提國。停五
月。復隨他商東適廣州。舉帆二十餘日。夜 忽大風合舶震懼。眾咸議曰。坐載此沙 門使我等狼狽。不可以一人故令一眾俱 亡。共欲推之。法顯檀越厲聲呵商人曰。汝
若下此沙門亦應下我。不爾便當見殺。 漢地帝王奉佛敬僧。我至彼告王必當罪 汝。商人相視失色僶俛而止。既水盡糧竭唯 任風隨流。忽至岸見藜藋菜。依然知是
漢地。但未測何方。即乘船入浦尋村見獵 者二人。顯問此是何地耶。獵人曰。此是青 州長廣郡牢山南岸。獵人還以告太守李
嶷。嶷素敬信。忽聞沙門遠至躬自迎勞。顯 持經像隨還。頃之欲南歸。青州刺史請留 過冬。顯曰。貧道投身於不反之地志在弘
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師。就 外國禪師佛馱跋陀於道場寺。譯出摩訶僧 祇律方等泥洹經雜阿毘曇心垂百餘萬 言。顯既出大泥洹經。流布教化咸使見聞。
有一家失其姓名。居近朱雀門世奉正化。 自寫一部讀誦供養。無別經室與雜書共 屋。後風火忽起延及其家。資物皆盡。唯泥
洹經儼然具存。煨燼不侵卷色無改。京師共 傳咸歎神妙。其餘經律未譯。後至荊州卒 於辛寺。春秋八十有六。眾咸慟惜。其遊履諸 國。別有大傳焉。
[0338b26] 釋曇無竭。此云法勇。姓李。幽州黃龍人也。 幼為沙彌便修苦行。持戒誦經。為師僧所 重。嘗聞法顯等躬踐佛國。乃慨然有忘身
之誓。遂以宋永初元年招集同志沙門僧 猛曇朗之徒二十五人。共齎幡蓋供養之具。 發跡北土遠適西方。初至河南國。仍出 海西郡。進入流沙到高昌郡。經歷龜茲沙
勒諸國。登葱嶺度雪山。障氣千重層氷萬 里。下有大江流急若箭。於東西兩山之脇 繫索為橋。十人一過到彼岸已舉煙為幟。 後人見煙。知前已度方得更進。若久不見
煙則知暴風吹索人墮江中。行經三日復 過大雪山。懸崖壁立無安足處。石壁皆有 故杙孔處處相對。人各執四杙先拔下杙 手攀上杙展轉相攀。經日方過及到平
地相待料檢。同侶失十二人。進至罽賓國 禮拜佛鉢。停歲餘。學梵書梵語。求得觀世 音受記經梵文一部。復西行至辛頭那提河。
漢言師子。曰緣河西入月氏國。禮拜佛肉 髻骨及覩自沸木舫。後至檀特山南石 留寺。住僧三百餘人。雜三乘學。無竭停此 寺受大戒。天竺禪師佛馱多羅。此云覺救。
彼土咸云。已證果。無竭請為和上。漢沙 門志定為阿闍梨。停夏坐三月日。復行向中 天竺。界路既空曠唯齎石蜜為糧。同侶尚
有十三人。八人於路並化。餘五人同行。無 竭雖屢經危棘。而繫念所齎觀世音經未 嘗暫廢。將至舍衛國。野中逢山象一群。無
竭稱名歸命。即有師子從林中出。象驚惶 奔走。後渡恒河。復值野牛一群鳴吼而來。 將欲害人。無竭歸命如初。尋有大鷲飛來
野牛驚散。遂得免之。其誠心所感在險剋 濟。皆此類也。後於南天竺隨舶汎海達廣 州。所歷事跡別有記傳。其所譯出觀世音 受記經。今傳于京師。後不知所終。
[0339a03] 佛馱什。此云覺壽。罽賓人。少受業於彌沙 塞部僧。專精律品兼達禪要。以宋景平元 年七月屆于揚州。先沙門法顯。於師子國
得彌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譯而法顯遷化。 京邑諸僧聞什既善此學。於是請令出焉。 以其年冬十一月集于龍光寺。譯為三十 四卷。稱為五分律。什執梵文。于闐沙門智
勝為譯。龍光道生東安慧嚴共執筆參正。宋 侍中瑯瑘王練為檀越。至明年四月方竟。 仍於大部抄出戒心及羯磨文等。並行於 世。什後不知所終。
[0339a14] 浮陀跋摩。此云覺鎧。西域人也。幼而履操明 直聰悟出群。習學三藏偏善毘婆沙論。常 誦持此部以為心要。宋元嘉之中達于西
涼。先有沙門道泰。志用強果。少遊葱右遍 歷諸國。得毘婆沙梵本十有萬偈。還至姑 臧。側席虛衿企待明匠。聞跋摩遊心此
論。請為翻譯。時蒙遜已死子茂虔襲位。以 虔承和五年歲次丁丑四月八日。即宋元嘉 十四年。於涼州城內閑豫宮中請跋摩譯
焉。泰即筆受。沙門慧嵩道朗與義學僧三百 餘人考正文義。再周方訖。凡一百卷。沙門 道挻為之作序。有頃魏虜託跋壽西伐姑
臧。涼土崩亂。經書什物皆被焚蕩。遂失四 十卷。今唯有六十存焉。跋摩避亂西反。不 知所終。
[0339a29] 釋智嚴。西涼州人。弱冠出家。便以精懃著 名。納衣宴坐蔬食永歲。每以本域丘墟志 欲博事名師廣求經誥。遂周流西國進到
罽賓。入摩天陀羅精舍。從佛馱先比丘諮 受禪法。漸深三年功踰十載。佛馱先見其 禪思有緒。特深器異。彼諸道俗聞而歎曰。秦
地乃有求道沙門矣。始不輕秦類敬接遠 人。時有佛馱跋陀羅比丘。亦是彼國禪匠。 嚴乃要請東歸欲傳法中土。跋陀嘉其懇 至。遂共東行。於是踰沙越險達自關中
常依隨跋陀止長安大寺。頃之跋陀橫為 秦僧所擯。嚴亦分散憩于山東精舍。坐禪 誦經力精修學。晉義熙十三年。宋武帝西伐 長安剋捷旋斾。塗出山東。時始興公王恢
從駕遊觀山川至嚴精舍。見其同止三僧 各坐繩床禪思湛然。恢至良久不覺於是 彈指。三人開眼俄而還閉。問不與言。恢心 敬其奇訪諸耆老。皆云。此三僧隱居求志
高潔法師也。恢即啟宋武帝延請還都。莫 肯行者。既屢請懇至。二人推嚴隨行。恢懷 道素篤禮事甚殷。還都即住始興寺。嚴性 愛虛靖志避諠塵。恢乃為於東郊之際更
起精舍。即枳園寺也。嚴前於西域所得梵 本眾經未及譯寫。到元嘉四年。乃共沙門 寶雲譯出普曜廣博嚴淨四天王等。嚴在 寺不受別請。常分衛自資。道化所被幽顯
咸服。有見鬼者云。見西州太社間鬼相 語。嚴公至當避易。此人未之解。俄而嚴至。 聊問姓字果稱智嚴。默而識之密加禮異。
儀同蘭陵蕭思話婦劉氏疾病。恒見鬼來吁 可駭畏。時迎嚴說法。嚴始到外堂。劉氏便 見群鬼迸散。嚴既進為夫人說經。疾以之
瘳。因稟五戒。一門宗奉。嚴清素寡欲隨受 隨施。少而遊方無所滯著。稟性沖退不自 陳敘。故雖多美行世無得而盡傳。嚴昔未
出家時。嘗受五戒有所虧犯。後入道受具 足。常疑不得戒。每以為懼。積年禪觀而不 能自了。遂更汎海重到天竺諮諸明達。值
羅漢比丘具以事問羅漢。不敢判決。乃為 嚴入定往兜率宮諮彌勒。彌勒答云。得戒。 嚴大喜。於是步歸至罽賓。無疾而化。時年
七十八。彼國法凡聖燒身各處。嚴雖戒操 高明。而實行未辦。始移屍向凡僧墓地。而 屍重不起。改向聖墓則飄然自輕。嚴弟子
智羽智遠。故從西來報此徵瑞。俱還外國。 以此推嚴信是得道人也。但未知果向中 間若深淺耳。
[0339c18] 釋寶雲。未詳氏族。傳云。涼州人。少出家精 懃有學行。志韻剛潔不偶於世。故少以方 直純素為名。而求法懇惻亡身殉道。志
欲躬覩靈跡廣尋經要。遂以晉隆安之初 遠適西域。與法顯智嚴先後相隨。涉履流 沙登踰雪嶺。懃苦艱危不以為難。遂歷于 闐天竺諸國備覩靈異。乃經羅剎之野聞
天鼓之音。釋迦影迹多所瞻禮。雲在外域 遍學梵書。天竺諸國音字詁訓悉皆備解。後 還長安。隨禪師佛馱跋陀業禪進道。俄而
禪師橫為秦僧所擯。徒眾悉同其咎。雲亦 奔散。會廬山釋慧遠解其擯事。共歸京師 安止道場寺。眾僧以雲志力堅猛弘道絕 域。莫不披衿諮問敬而愛焉。雲譯出新
無量壽。晚出諸經多雲所治定。華戎兼通 音訓允正。雲之所定眾咸信服。初關中沙門 竺佛念善於宣譯。於符姚二代顯出眾經。
江左譯梵莫踰於雲。故於晉宋之際。弘通 法藏。沙門慧觀等。咸友而善之。雲性好幽 居以保閑寂。遂適六合山寺。譯出佛本行
贊經。山多荒民俗好草竊。雲說法教誘多 有改更。禮事供養十室而八。頃之道場慧 觀臨亡請雲還都總理寺任。雲不得已而 還。居道場歲許。復更還六合。以元嘉二十
六年終於山寺。春秋七十有四。其遊履外 國。別有記傳。
[0340a15] 求那跋摩。此云功德鎧。本剎利種。累世為 王治在罽賓國。祖父呵梨跋陀。此言師子 賢。以剛直被徙。父僧伽阿難。此言眾喜。因
潛隱山澤。跋摩年十四便機見俊達深有遠 度。仁愛汎博崇德務善。其母嘗須野肉令 跋摩辦之。跋摩啟曰。有命之類莫不貪生。
夭彼之命非仁人矣。母怒曰。設令得罪吾 當代汝。跋摩他日煮油誤澆其指。因謂母 曰。代兒忍痛。母曰。痛在汝身吾何能代。跋
摩曰。眼前之苦尚不能代。況三途耶。母乃 悔悟終身斷殺。至年十八相公見而謂曰。 君年三十當撫臨大國南面稱尊。若不 樂世榮當獲聖果。至年二十出家受
戒。洞明九部博曉四含。誦經百餘萬言。深 達律品妙入禪要。時號曰三藏法師。至 年三十罽賓王薨。絕無紹嗣。眾咸議曰。跋
摩帝室之胤。又才明德重。可請令還俗以 紹國位。群臣數百再三固請。跋摩不納。乃 辭師違眾林棲谷飲。孤行山野遁迹人世。 後到師子國觀風弘教。識真之眾咸謂已
得初果。儀形感物見者發心。後至闍婆國。 初未至一日闍婆王母夜夢見一道士飛 舶入國。明旦果是跋摩來至。王母敬以聖 禮從受五戒。母因勸王曰。宿世因緣得為
母子。我已受戒而汝不信。恐後生之因永 絕今果。王迫以母勅。即奉命受戒。漸染既 久專精稍篤。頃之隣兵犯境。王謂跋摩曰。
外賊恃力欲見侵侮。若與鬪戰傷殺必多。 如其不拒危亡將至。今唯歸命師尊不知 何計。跋摩曰。暴 寇 相攻宜須禦捍。但當起
慈悲心勿興害念耳。王自領兵擬之。旗 鼓始交賊便退散。王遇流矢傷脚。跋摩為 呪水洗之。信宿平復。王恭信稍殷。乃欲出 家修道。因告群臣曰。吾欲躬棲法門。卿
等可更擇明主。群臣皆拜伏勸請曰。王若捨 國則子民無依。且敵國凶強恃險相對。如 失恩覆則黔首奚處。大王天慈寧不愍念。
敢以死請申其悃愊。王不忍固違。乃就群 臣請三願。若許者當留治國。一願凡所王 境同奉和上。二願盡所治內一切斷殺。三
願所有儲財賑給貧病。群臣歡喜僉然敬諾。 於是一國皆從受戒。王後為跋摩立精舍。 躬自引材傷王脚指。跋摩又為呪治。有頃
平復。導化之聲播於遐邇。隣國聞風皆遣 使要請。時京師名德沙門慧觀慧聰等。遠挹 風猷思欲餐稟。以元嘉元年九月。面啟文
帝。求迎請跋摩。帝即勅交州刺史令汎舶 延致觀等。又遣沙門法長道沖道俊等往彼 祈請。并致書於跋摩及闍婆王婆多加等。 必希顧臨宋境流行道教。跋摩以聖化宜
廣不憚遊方。先已隨商人竺難提舶欲向 一小國。會值便風遂至廣州。故其遺文云。 業行風所吹遂至於宋境。此之謂也。文帝 知跋摩已至南海。於是復勅州郡令資發
下京。路由始興。經停歲許。始興有虎市山。 儀形聳孤峯嶺高絕。跋摩謂其髣髴耆闍。 乃改名靈鷲。於山寺之外別立禪室。室去
寺數里磬音不聞。每至鳴椎跋摩已至。或 冒雨不沾。或履泥不濕。時眾道俗莫不 肅然增敬。寺有寶月殿。跋摩於殿北壁手自 畫作羅云像及定光儒童布髮之形。像成之
後每夕放光。久之乃歇。始興太守蔡茂之深 加敬仰。後茂之將死。跋摩躬自往視說法安 慰。後家人夢見茂之在寺中與眾僧講法。
實由跋摩化導之力也。此山本多虎災。自 跋摩居之。晝行夜往。或時值虎。以杖按頭。 弄之而去。於是山旅水賓去來無梗。感德 歸化者十有七八焉。跋摩嘗於別室入
禪。累日不出。寺僧遣沙彌往候之。見一白 師子緣柱而上。亘空彌漫生青蓮華。沙彌 驚恐大呼往逐師子。豁無所見。其靈異無
方。類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