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高僧傳
Scroll 1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高僧傳卷第十三 (興福經師導師)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興福第八 (十四人)
* 釋慧達一
* 釋慧元二
* 釋慧力三
* 釋慧受四
* 釋僧慧五
* 釋曇翼六
* 釋僧洪七
* 釋僧亮八
* 釋法意九
* 釋慧敬十
* 釋法獻十一
* 釋法獻十二
* 釋僧護十三
* 釋法悅十四
[0409b13] 釋慧達。姓劉。本名薩河。并州西河離石人。 少好田獵。年三十一忽如暫死。經日還蘇。 備見地獄苦報。見一道人云。是其前世師。
為其說法訓誨令出家往丹陽會稽吳郡 覓阿育王塔像。禮拜悔過以懺先罪。既醒 即出家學道。改名慧達。精勤福業。唯以禮 懺為先。晉寧康中至京師。先是簡文皇帝
於長干寺造三層塔。塔成之後每夕放光。 達上越城顧望見此剎杪獨有異色。便往 拜敬晨夕懇到。夜見剎下時有光出。乃告 人共掘。掘入丈許得三石碑。中央碑覆中
有一鐵函。函中又有銀函。銀函裏金函。金 函裏有三舍利。又有一爪甲及一髮。髮申 長數尺。卷則成螺。光色炫燿。乃周敬王時
阿育王起八萬四千塔。此其一也。既道俗 歎異。乃於舊塔之西更竪一剎。施安舍利。 晉太元十六年。孝武更加為三層。又昔晉 咸和中丹陽尹高悝。於張侯橋浦裏掘得
一金像。無有光趺。而製作甚工。前有梵 書云。是育王第四女所造。悝載像還至長 干巷口。牛不復行非人力所御。乃任牛所 之。徑趣長干寺。爾後年許。有臨海漁人
張係世。於海口得銅蓮華趺浮在水上。即 取送縣。縣表上上臺。勅使安像足下。契 然相應。後有西域五僧詣悝云。昔於天竺 得阿育王像。至鄴遭亂藏置河邊。王路既
通尋覓失所。近得夢云。像已出江東為高 悝所得。故遠涉山海欲一見禮拜耳。悝即 引至長干。五人見像歔欷涕泣。像即放光
照于堂內。五人云。本有圓光今在遠處。亦 尋當至。晉咸安元年交州合浦縣採珠人董 宗之。於海底得一佛光。刺史表上。晉簡文
帝勅施此像。孔穴懸同光色一重。凡四十 餘年東西祥感光趺方具。達以剎像靈異倍 加翹勵。後東遊吳縣禮拜石像以像於 西晉將末建興元年癸酉之歲。浮在吳松江
滬瀆口。漁人疑為海神。延巫祝以迎之。於 是風濤俱盛駭懼而還。時有奉黃老者。謂是 天師之神。復共往接飄浪如初。後有奉佛居
士吳縣民朱應。聞而歎曰。將非大覺之垂應 乎。乃潔齋共東雲寺帛尼及信者數人到 滬瀆口。稽首盡虔歌唄至德。即風潮調靜。
遙見二人浮江而至。乃是石像。背有銘誌 一名惟衛。二名迦葉。即接還安置通玄寺。 吳中士庶嗟其靈異。歸心者眾矣。達停止通
玄寺首尾三年。晝夜虔禮未嘗暫廢。頃之進 適會稽禮拜 � 塔。此塔亦是育王所造。歲 久荒蕪示存基蹠。達翹心束想乃見神光
焰發。因是修立龕砌。群鳥無敢棲集。凡近 寺側畋漁者必無所獲。道俗傳感莫不移 信。後郡守孟顗。復加開拓。達東西覲禮屢 表徵驗。精勤篤勵終年無改。後不知所
之。
[0410a08] 釋慧元。河北人。為人性善喜慍無色。常習 禪誦經。勸化福事以為恒業。晉太元初於 武陵平山立寺。有二十餘僧。飧蔬幽遁永
絕人途。以太元十四年卒。卒後有人入 武當山下見之。神色甚暢。寄語寺僧勿使 寺業有廢。自是寺內常聞空中應時有磬 聲。依而集眾未嘗差失。沙門竺慧直居之。
直精苦有戒節。後絕粒唯餌松柏。因登山 蟬蛻焉。
[0410a17] 釋慧力。未知何人。晉永和中來遊京師。常 乞食蔬苦頭陀修福。至晉興寧中啟乞 陶處以為瓦官寺。初標塔基是今塔之西。
每夕標輒東移十餘步。旦取還已復隨徙。 潛共伺之。見一人著朱衣武冠拔標置東 方。仍於其處起塔。今之塔處是也。記者 云。寺立後三十年。當為天火所燒。至晉
孝武太元二十一年七月夜自然火起。寺僧 數十都無知者。明旦見塔已成灰聚。帝曰。 此國不祥之相也。即勅楊法尚李緒等速令
修復。至九月帝崩。有戴安道所製五像及 戴顒所治丈六金像。昔鑄像初成。而面首 殊瘦。諸工無如之何。乃迎顒看之。顒曰。
非面瘦也。乃臂胛肥耳。既鑢減臂胛而面 相自滿。諸工無不歎息。又有師子國四尺 二寸玉像。並皆在焉。昔師子國王。聞晉孝
武精於奉法。故遣沙門曇摩抑遠獻此佛。 在道十餘年。至義熙中乃達晉。司徒王謐 嘗入臺見東掖門口有寺。人擲樗戲樗 所著處輒有光出。怪令掘之得一金像。
合光趺長七尺二寸。謐即啟聞宋高祖迎 入臺供養。宋景平末送出瓦官寺。今移龍 光寺。
[0410b11] 釋慧受。安樂人。晉興寧中來遊京師。蔬食苦 行常修福業。嘗行過王坦之園。夜輒夢於 園中立寺。如此數過。受欲就王乞立一
間屋處。未敢發言。且向守園客松期說 之。期云。王家之園恐非所圖也。受曰。 若令誠感何憂不得。即詣王陳之。王大 喜。即以許焉。初立一小屋。每夕復夢見一青
龍從南方來化為剎柱。受將沙彌試至新 亭江尋覓。乃見一長木隨流來下。受曰。必 是吾所見者也。於是雇人牽上。竪立為 剎。架以一層。道俗競集咸歎神異。坦之即
捨園為寺。以受本鄉為名號曰安樂寺。 東有丹陽尹王雅宅。西有東燕太守劉鬪宅。 南有豫章太守范寧宅。並施以成寺。後有
沙門道靖道敬等。更加修飾。于今崇麗焉。
[0410b26] 釋僧慧。未知何人。少來好修福業。晉義 熙中共長安人行長生。立寺於京師破塢村 中。始迂域其處起草屋數間。便集僧設
齋。至中夜堂內兩燈忽自然行進前數十 步。油纂如故無所傾覆。大眾驚嗟訪諸耆 老咸言。燈所移處是昔時外國道人起塔之 基。於是就共修立。以燈移表瑞。因號崇明
寺焉。
[0410c05] 釋僧翼。本吳興餘杭人。少而信悟。早有絕 塵之操。初出家止廬山寺依慧遠修學。蔬 素苦節見重門人。晚適關中。復師羅什。經
律數論。並皆參涉。又誦法華一部。以晉義 熙十三年與同志曇學沙門俱遊會稽履 訪山水。至秦望西北見五岫駢峯有耆闍 之狀。乃結草成菴。稱曰法華精舍。太守孟
顗富人陳載。並傾心挹德贊助成功。翼蔬 食 澗 飲三十餘年。以宋元嘉二十七年卒。春 秋七十。立碑山寺旌其遺德。會稽孔逭
製文。翼同遊曇學沙門。後移卜秦望之北。 號曰樂林精舍。有韶相灌蒨。並東岳望僧咸 共憩焉。時有釋道敬者。本瑯瑘胄族。晉右將
軍王羲之曾孫。避世出家。情愛丘 壑 棲于 若耶山。立懸溜精舍。敬後為供養眾僧。 乃捨具足。專精十戒云。
[0410c21] 釋僧洪。豫州人。止于京師瓦官寺。少而修 身整潔。後率化有緣造丈六金像。鎔鑄始 畢。未及開模。時晉末銅禁甚嚴。犯者必死。
宋武于時為相國。洪坐罪繫于相府。唯 誦觀世音經。一心歸命佛像。夜夢所鑄像 來。手摩洪頭問怖不。洪言。自念必死。像 曰無憂。見像胸方尺許銅色燋沸。會當行
刑府參軍監殺。而牛奔車壤。因更剋日。續 有令。從彭城來云。未殺僧洪者可原。遂 獲免。還開模見像胸前果有燋沸。洪後以 苦行卒矣。
[0411a03] 釋僧亮。未知何人。少以戒行著名。欲造 丈六金像。用銅不少。非細乞能辦。聞湘州 界銅溪伍子胥廟多有銅器。而廟甚威嚴無
人敢近。亮聞而造焉。告刺史張邵借健人 百頭大船十艘。邵曰。廟既靈驗犯者必斃。 且有蠻人守護。詎可得耶。亮曰。若果福德
與檀越共。如其有咎躬自當之。邵即給 人船。三日三夜行至廟所。亮與手力一時 俱進。未至廟屋二十許步。有兩銅鑊容 百餘斛。中有巨蛇長十餘丈出遮行路。亮
乃正儀執錫。呪願數十言。蛇忽然而隱。俄 見一人秉竹笏而出。云聞法師道業非凡 營福事重。今特相隨喜。於是令人輦取。廟
銅既多十不取一。而舫已滿。唯神床頭有 一唾壺。中有一蝘蜓長二尺許。乍出乍入。議 者咸云。神最愛此物。亮遂不取。於是而去。
遇風水甚利。比群蠻相報追逐不復能及。 還都鑄像既成。唯焰光未備。宋文帝為造 金薄圓光安置彭城寺。至宋太始中。明帝 移像湘宮寺。今猶在焉。
[0411a23] 釋法意。江左人。好營福業起五十三寺。晉 義熙中鍾山祭酒朱應子。先是孫恩建義之 黨竄居此山。分其外地少許。與意為寺號
曰延賢寺。後杯度去來此寺云。此處尋有 諸變。後時當好地對天堂易為福業。俄為 野火所燒。後齊諧及張寅等。藉杯度之旨。
語在度傳。乃與意共行山地更欲修立。而 無水不可住。意惟杯度之言。乃竭誠禮懺。 乞西方池水。經于三日懇惻彌至。忽聞空
中有聲撲然著地。意恐是金帛。試令人掘。 入二尺許泫然清流遂成 澗 不絕。於是立 寺。意後不知所終。
[0411b06] 釋慧敬。南海人。少遊學荊楚亦博通經論。 而常以福業為務。故義學不得全功。凡 所之造皆興立塔像助成眾業。後還鄉復
修理雲峯永安諸寺。敬既精於戒節。而志 操嚴明。故嶺外僧尼咸附諮稟。後被勅為僧 主。訓領有功。敬有一奴子及沙彌。忽為鬼
所打。後山精見形。詣敬具謝愆失云。部 屬不解橫撓法師眷屬。有頃悉皆平復。凡 興造福業。皆迴向西方。臨終之日室有奇 香。經久乃歇。
[0411b16] 釋法獻。廣州人。始居北寺。寺歲久凋衰。獻 率化有緣更加治葺。改曰延祥。後入藏 薇山創寺。寺成後有兩童子。携手來歌
云。藏薇有道德。歡樂方未央。言終忽然 不見。舉寺驚嗟。咸歎神異。獻後入禪忽見 一人來云。磬繩欲斷何不治。獻驚起往視
垂將委地。由其手接得無折損。獻出家以 來常勸化福事。而棲心禪戒。未嘗虧節。後 不知所終。
[0411b25] 釋法獻。姓徐。西海延水人。先隨舅至梁州 乃出家。至元嘉十六年。方下京師止定林 上寺。博通經律志業強捍。善能匡拯眾
許修葺寺宇。先聞猛公西遊備矚靈異。乃 誓欲忘身往觀聖迹。以宋元徽三年發踵 金陵。西遊巴蜀。路出河南。道經芮芮。既到 于闐欲度葱嶺值棧道斷絕。遂於于闐而
反。獲佛牙一枚舍利十五身并觀世音滅罪 呪及調達品。又得龜茲國金鎚鍱像。於是而 還。其經途危阻見其別記。佛牙本在烏纏
國。自烏纏來芮芮。自芮芮來梁土。獻齎 牙還京。五十有五載。密自禮事餘無知者。 至文宣感夢。方傳道俗。獻律行精純德為
物範。瑯瑘王肅王融吳國張融張綣沙門慧 令智藏等。並投身接足崇其誡訓。獻以永 明之中。被勅與長干玄暢同為僧主。分任
南北兩岸。暢本秦州人。亦律禁清白。文惠太 子奉為戒師。獻後被勅三吳使妙簡二眾。 暢亦東行重申受戒之法。時暢與獻二僧皆
少習律檢不競當世。與武帝共語。每稱 名而不坐。後中興僧鍾。於乾和殿見帝。帝 問鍾如宜。鍾答。貧道比苦氣。帝嫌之。乃
問尚書王儉。先輩沙門與帝王共語。何所 稱正殿坐不。儉答。漢魏佛法未興。不見 其記傳。自偽國稍盛。皆稱貧道亦預坐。 及晉初亦然。中代有庾氷桓玄等。皆欲使
沙門盡敬。朝議紛紜事皆休寢。宋之中朝亦 頗令致禮。而尋竟不行。自爾迄今多預 坐而稱貧道。帝曰。暢獻二僧道業如此。尚
自稱名。況復餘者。挹拜則太甚。稱名亦無 嫌。自爾沙門皆稱名於帝王。自暢獻始 也。暢以建武初亡。春秋七十有五。獻以建
武末年卒。與暢同窆于鍾山之陽。獻弟子 僧祐為造碑墓側。丹陽尹吳興沈約製文。 獻於西域所得佛牙及像。皆在上定林寺。 牙以普通三年正月。忽有數人並執仗。初
夜扣門稱。臨川殿下奴叛。有人告云。在佛 牙閣上。請開閣檢視。寺司即隨語開閣。 主師至佛牙座前開函取牙。作禮三拜。 以錦手巾盛牙。繞山東而去。至今竟不
測所在。
[0412a08] 釋僧護。本會稽剡人也。少出家。便剋意常 苦節戒行嚴淨。後居石城山隱嶽寺。寺北有 青壁。直上數十餘丈。當中央有如佛焰
光之形。上有叢樹曲幹垂陰。護每經行至 壁所。輒見光明煥炳聞絃管歌讚之聲。 於是擎爐發誓願。博山鐫造十丈石佛。以 敬擬彌勒千尺之容。使凡厥有緣同覩三
會。以北齊建武中招結道俗。初就彫剪 疏鑿移年僅成面樸。頃之護遘疾而亡。臨 終誓曰。吾之所造本不期一生成辦。第二 身中其願剋果。後有沙門僧淑纂襲遺功。
而資力莫由未獲成遂。至梁天監六年。有 始豐令吳郡陸咸。罷邑還國。夜宿剡溪值 風雨晦冥。咸危懼假寐。忽夢見三道人來告
云。君識信堅正自然安隱。有建安殿下感患 未瘳。若能治剡縣僧護所造石像得成就 者必獲平豫冥理非虛宜相開發也。咸還 都經年稍忘前夢。後出門乃見一僧云。聽
講寄宿。因言。去歲剡溪所囑建安王事猶 憶此不。咸當時懼然。答云不憶。道人笑曰。 宜更思之。仍即辭去。咸悟其非凡。乃倒屣
諮訪追及百步。忽然不見。咸豁爾意解具 憶前夢。乃剡溪所見第三僧也。咸即馳啟 建安王。王即以上聞。勅遣僧祐律師專任像
事。王乃深信益加喜踊充遍。抽捨金貝誓 取成畢。初僧祐未至一日。寺僧慧逞夢見 黑衣大神翼從甚壯立于龕所商略分數。 至明旦而祐律師至。其神應若此。初僧護
所創鑿龕過淺。乃鏟入五丈。更施頂髻。及 身相克成瑩磨將畢。夜中忽當萬字處色 赤而隆起。今像胸萬字處猶不施金鎛而 赤色在焉。像以天監十二年春就功。至十
五年春竟。坐軀高五丈立形十丈。龕前架三 層臺。又造門閣殿堂并立眾基業以充供 養。其四遠士庶並提挾香華萬里來集。供施
往還軌迹填委。自像成之後。建安王所苦 稍瘳。本卒已康復。王後改封。今之南平王 是也。
[0412b17] 釋法悅者。戒素沙門也。齊末勅為僧主。止 京師正覺寺。敦修福業四部所歸。悅嘗聞 彭城宋王寺有丈八金像乃宋車騎徐州刺
史王仲德所造。光相之工江左稱最。州境 或應有災崇。及僧尼橫延釁戾。像則流汗。 汗之多少則禍患之濃淡也。宋泰始初彭城 北屬群虜共欲遷像。引至萬夫竟不能
致。齊初兗州數郡欲起義南附。亦驅逼眾 僧助守營塹。時虜帥蘭陵公攻陷此營獲 諸沙門。於是盡執二州道人幽繫圍裏。 遣表偽臺誣以助亂。像時流汗舉殿皆濕。
時偽梁王諒鎮在彭城。亦多小信向親往 像所使人拭之隨出。終莫能止。王乃燒香 禮拜至心誓曰。眾僧無罪。弟子自當營護不 使罹禍。若幽誠有感願拭汗即止。於是
自手拭之。隨拭即燥。王具表其事。諸僧皆 見原免。悅既欣覩靈異誓願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