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plement to the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續高僧傳
Scroll 1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續高僧傳卷第十六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習禪初 正傳二十三 附見十五
[0550a06] 梁鍾定林寺釋僧副傳一
[0550a07] 梁鍾山延賢寺釋慧勝傳二 (慧初)
[0550a08] 梁江州廬山釋道珍傳三 (法歸 慧景)
[0550a09] 魏嵩岳少林寺天竺僧佛陀傳四
[0550a10] 齊鄴下南天竺僧菩提達摩傳五 (道宵)
[0550a11] 齊鄴中釋僧可傳六 (向居士 化公 廖公 和公 法林 僧那 慧滿)
[0550a12] 齊林慮山洪谷寺釋僧達傳七
[0550a13] 齊鄴西龍山雲門寺釋僧稠傳八
[0550a14] 後梁南雍州襄陽景空寺釋法聰傳九
[0550a15] 陳鍾山開善寺釋智遠傳十
[0550a16] 後梁荊州覆船山釋法常傳十一
[0550a17] 後梁荊州長沙寺釋法京傳十二
[0550a18] 後梁荊州玉泉山釋法懍傳十三
[0550a19] 後梁荊州支江禪慧寺釋惠成傳十四
[0550a20] 後梁荊州玉泉山釋法忍傳十五
[0550a21] 周京師大追遠寺釋僧實傳十六
[0550a22] 周京師天寶寺釋僧瑋傳十七
[0550a23] 周京師大福田寺釋曇相傳十八
[0550a24] 隋滄州蘭若沙門釋道正傳十九
[0550a25] 隋懷州栢尖山寺釋曇詢傳二十
[0550a26] 隋江州廬山化城寺釋法充傳二十一
[0550a27] 隋京師真寂寺釋信行傳二十二 (裴玄證)
[0550a28] 隋襄州景空寺釋慧意傳二十三 (法永 岑闍梨 智曉)
[0550a29] 釋僧副。姓王氏。太原祁縣人也。弱而不弄。 鑒徹絕群。年過小學識成景行。鄉黨 稱奇。不仁者遠矣。而性愛定靜。遊無遠近。
裹糧尋師訪所不逮。有達摩禪師。善明 觀行。循擾巖穴言問深博。遂從而出家。義 無再問一貫懷抱。尋端極緒為定學宗 焉。後乃周歷講座備甞經論。並知學唯為
己聖人無言。齊建武年南遊楊輦。止於鍾 山定林下寺。副美其林藪。得栖心之勝壤 也。行逾氷霜言而有信。三衣六物外無 盈長。應時入里道俗式瞻。加以王侯請道
頹然不作。咫尺宮闈未嘗謁覲。既行為物 覽。道俗攸屬。梁高素仰清風。雅為嗟貴。 乃命匠人考其室宇於開善寺以待之。恐 有山林之思故也。副每逍遙於門。負杖而
歎曰。環堵之室蓬戶甕牖。匡坐其間尚足 為樂。寧貴廣廈而賤茅茨乎。且安而能 遷。古人所尚何必滯此。用賞耳目之好耶。 乃有心岷嶺觀彼峨眉。會西昌侯蕭淵藻。
出鎮蜀部。於即拂衣附之爰至井絡。雖途 經九折無忘三念。又以少好經籍。執卷 緘默動移晨晷。遂使庸蜀禪法自此大行。 久之還返金陵。復住開善。先是胡翼之山
有神人現。以慧印三昧授與野人何規曰。 可以此經與南平王觀為病行齋三七日 也。若不曉此法。問之於副。時以訪之。果是
其曾所行法。南平遂行齋祀。疾便康復。豈 非內因外構更相起予。不久卒於開善寺。 春秋六十有一。即普通五年也。窆於下定
林之都門外。天子哀焉。下勅流贈。初疾殛 之時。有勸脩福者。副力疾而起厲聲曰。貨 財延命去道遠矣。房中什物並施招提僧。
身死之後但棄山谷。飽於鳥獸不亦善乎。 勿營棺隴以乖我意。門徒涕淚不忍從之。 將為勒碑旌德。而永興公主素有歸信。進 啟東宮請著其文。有令遣湘東王繹為之。
樹碑寺所。
[0550c08] 釋慧勝。交阯人。住仙洲山寺。栖遁林澤閑 放物表。誦法華日計一遍。亟淹年序。衣食 節約隨身遊任。從外國禪師達摩提婆。學
諸觀行。一入寂定周晨乃起。彭城劉繢出 守南海。聞風遣請携與同歸。因住幽栖寺。 韜明祕采常示如愚。久處者重之。禪學 者敬美。幽栖寺中絕無食調。唯資分衛大
遵清儉。永明五年。移憩鍾山延賢精舍。自 少及老心貞正焉。以天鑒年中卒。春秋七 十。時淨名寺有慧初禪師者。魏天水人。在
孕七月而生。纔有所識好習禪念。嘗閑居 空宇。不覺霆擊大震。斯固住心深寂未 可量也。而志高清遠淡然物外。晚遊梁 國住興皇寺。閑房攝靜珪璋外映。白黑諮
訪有聲皇邑。武帝為立禪房於淨名寺。以 處之。四時資給。禪學道俗雲趣請法。素懷 恢廓守志淳重。貴勝王公曾不迎候。普通五
年卒。春秋六十八。葬鍾山之陰。弟子智顒 樹碑墓側。御史中丞吳郡陸倕製文。
[0550c27] 釋道珍。未詳何人。梁初住廬山中。恒作彌 陀業觀。夢有人乘船處大海中。云向阿彌 陀國。珍欲隨去。船人云。未作淨土業。謂須
經營浴室并誦阿彌陀經。既覺即如夢所 作。年歲綿遠。及於房中小池降白銀臺。 時人不知。獨記其事安經函底。及命過時。 當夕半山已上如列數千炬火。近村人見
謂。是諸王觀禮。旦就山尋。乃云珍卒。方 委冥祥外應也。後因搜檢經中方知往生 本事。遂封記焉用示後學。時此山峰頂寺 有法歸禪師者。本住襄陽漢陰。出家昧靜
為務。感夢有神來請。遂往廬山遊歷諸 處。忽然驚覺。乃尋夢而往。但廬山者生來 不到。及至彼處樹石寺塔宛如前夢。方知 為廬山神之所請也。依而結宇晨夕繼業。
遂終山舍。時又有慧景禪師者。清卓出類 不偶道俗。狐行林阜。禪慧在宗。及其終 後。乃返掘兩指。人有捋者雖伸還屈如 前故傳所紀。獲二果矣。當景卒旦。山峰
松樹並雨甘露。今名甘露峰是也。生常感 二鳥依時乞食。及其沒後絕迹此山。斯 之三德。道扇梁朝樹銘山阿。各題芳績 矣。
[0551a21] 佛陀禪師。此云覺者。本天竺人。學務靜攝 志在觀方。結友六人相隨業道。五僧證果。 惟佛陀無獲遂。勤苦勵節如救身衣。進退
惟谷莫知投厝。時得道友曰修道藉機時 來便剋。非可斯須徒為虛死。卿於震旦 特是別緣。度二弟子深有大益也。因從之 遊歷諸國。遂至魏北臺之恒安焉。時值孝
文敬隆誠至別設禪林。鑿石為龕結徒定 念。國家資供倍架餘部。而徵應潛著。皆異 之非常人也。恒安城內康家。貲財百萬。崇
重佛法。為佛陀造別院。常居室內自靜遵 業。有小兒見門隙內炎火赫然。驚告院主。 合家總萃。都無所見。其通徵玄。觀斯例 眾也。識者驗以為得道矣。後隋帝南遷
定都伊洛。復設靜院勅以處之。而性愛幽 栖林谷是託。屢往嵩岳高謝人世。有勅就 少室山為之造寺。今之少林是也。帝用居
處。四海息心之儔。聞風響會者。眾恒數百。 篤課出要成濟極焉。時或告眾曰。此少林 精舍別有靈祇衛護。一立已後終無事乏。 由使造者彌山而僧廩豐溢沿彼至今將
二百載。雖荒荐頻繁而寺業充實。遠用比 之佛陀無謬傳矣。時又入洛將度有緣。沙 門慧光年立十二。在天門街井欄上。反蹋 蹀 [堶-土+金]
。一連五百。眾人諠競異而觀之。佛陀因 見惟曰。此小兒世戲有工。道業亦應無昧。 意欲引度。權以杖打頭。聲響清徹。既善聲
論。知堪法器。乃問。能出家不。光曰。固其 本懷耳。遂度之。解冠終古。具如別傳。又 令弟子道房度沙門僧稠。教其定業。自化
行東夏。惟此兩賢得道記之。諒有深疑。 年漸遲暮不預僧倫。委諸學徒自相成業。 躬移寺外別處零房。感一善神常隨影護。 亦令設食而祠饗之。後報欲終。在房門之
壁手畫神像。于今尚存。
[0551b27] 菩提達摩。南天竺婆羅門種。神慧疎朗。聞皆 曉悟。志存大乘冥心虛寂。通微徹數定學 高之。悲此邊隅以法相導。初達宋境南越。
末又北度至魏。隨其所止誨以禪教。于 時合國盛弘講授。乍聞定法多生譏謗。有 道育慧可。此二沙門。年雖在後而銳志高 遠。初逢法將知道有歸。尋親事之經四
五載。給供諮接。感其精誠誨以真法。如是 安心謂壁觀也。如是發行謂四法也。如是 順物教護譏嫌。如是方便教令不著。然則
入道多途。要唯二種。謂理行也。藉教悟宗。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令捨偽歸 真。疑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
不移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為名理 入也。行入四行萬行同攝。初報怨行者。修 道苦至當念往劫。捨本逐末多起愛憎。今 雖無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無怨對。經
云。逢苦不憂。識達故也。此心生時與道無 違。體怨進道故也。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 苦樂隨緣。縱得榮譽等事。宿因所構今方
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隨緣心無 增減。違順風靜冥順於法也。三名無所求 行。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道士悟
真理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三界皆 苦誰而得安。經曰。有求皆苦。無求乃樂也。 四名稱法行。即性淨之理也。摩以此法開
化魏土。識真之士從奉歸悟。錄其言誥卷 流于世。自言年一百五十餘歲。遊化為務 不測于終。
[0551c27] 釋僧可。一名慧可。俗姓姬氏。虎牢人。外覽 墳素內通藏典。末懷道京輦默觀時尚。 獨蘊大照解悟絕群。雖成道非新。而物貴
師受。一時令望咸共非之。但權道無謀顯會 非遠。自結斯要誰能繫之。年登四十。遇 天竺沙門菩提達摩遊化嵩洛。可懷寶知
道一見悅之。奉以為師。畢命承旨。從學六 載精究一乘。理事兼融苦樂無滯。而解非 方便慧出神心。可乃就境陶研淨穢埏埴
方知。力用堅固不為緣陵。達摩滅化洛濱。 可亦埋形河涘。而昔懷嘉譽傳檄邦畿。使 夫道俗來儀請從師範。可乃奮其奇辯呈 其心要。故得言滿天下意非建立。玄籍遐
覽未始經心。後以天平之初。北就新鄴 盛開祕苑。滯文之徒是非紛舉。時有道恒 禪師。先有定學王宗鄴下。徒侶千計。承 可說法情事無寄。謂是魔語。乃遣眾中通
明者。來殄可門。既至聞法泰然心服。悲感 盈懷無心返告。恒又重喚亦不聞命。相從 多使皆無返者。他日遇恒。恒曰。我用爾許
功夫開汝眼目。何因致此諸使。答曰。眼本 自正。因師故邪耳。恒遂深恨謗惱於可。貨 賕俗府非理屠害。初無一恨幾其至死。恒
眾慶快。遂使了本者絕學浮華。謗黷者操 刀自擬。始悟一音所演。欣怖交懷。海迹蹄 瀅淺深斯在。可乃縱容順俗。時惠清猷乍 託吟謠。或因情事澄汰恒抱寫割煩蕪。
故正道遠而難希。封滯近而易結。斯有由 矣。遂流離鄴衛亟展寒溫。道竟幽而且玄。 故末緒卒無榮嗣有向居士者。幽遁林野
木食。於天保之初道味相師。致書通好曰。 影由形起響逐聲來。弄影勞形。不知形之 是影。揚聲止響。不識聲是響根。除煩惱 而求涅槃者。喻去形而覓影。離眾生而
求佛喻默聲而尋響。故迷悟一途愚智非 別。無名作名。因其名則是非生矣。無理 作理。因其理則諍論起矣。幻化非真誰是 誰非。虛妄無實何空何有。將知得無所得
失無所失。未及造談聊伸此意。想為答之。 可命筆述意曰。說此真法皆如實。與真 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謂瓦礫。豁然自 覺是真珠。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
皆如。愍此二見之徒輩。申詞措筆作斯 書。觀身與佛不差別。何須更覓彼無餘。其 發言入理未加鉛墨。時或纘之。乃成部類。
具如別卷。時復有化公彥公和禪師等。各 通冠玄奧。吐言清逈托事寄懷。聞諸口實。 而人世非遠碑記罕聞。微言不傳清德誰
序。深可痛矣。時有林法師。在鄴盛講勝鬘 并制文義。每講人聚乃選通三部經者。 得七百人。預在其席。及周滅法與可同學 共護經像。初達摩禪師以四卷楞伽授可
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 度世。可專附玄理如前所陳。遭賊斫臂。 以法御心不覺痛苦。火燒斫處血斷帛裹 乞食如故。曾不告人。後林又被賊斫其
臂。叫號通夕。可為治裹乞食供林。林怪可 手不便怒之。可曰。餅食在前何不自裹。 林曰。我無臂也。可不知耶。可曰。我亦
無臂。復何可怒。因相委問方知有功。故世 云無臂林矣。每可說法竟曰。此經四世之後 變成名相。一何可悲。有那禪師者。俗姓馬
氏。年二十一居東海講禮易。行學四百南 至相州遇可說法。乃與學士十人出家受 道。諸門人於相州東設齋辭別哭聲動邑。 那自出俗。手不執筆及俗書。惟服一衣一
缽 。一坐一食以可常行。兼奉頭陀。故其所 往不參邑落。有慧滿者。滎陽人。姓張。舊 住相州隆化寺。遇那說法便受其道專
務無著。一衣一食但畜二針。冬則乞補。夏 便通捨覆赤而已。自述一生無有怯怖。身 無蚤虱睡而不夢。住無再宿。到寺則 破柴造履。常行乞食。貞觀十六年。於洛州
南會善寺側宿栢墓中。遇雪深三尺。其旦 入寺見曇曠法師。怪所從來。滿曰。法友來 耶。遣尋坐處。四邊五尺許雪自積聚不可
測也。故其聞有括訪諸僧逃隱。滿便持衣 缽 周行聚落無可滯礙。隨施隨散索爾虛 閑。有請宿齋者。告云。天下無人方受爾請。
故滿每說法云。諸佛說心。令知心相是虛 妄法。今乃重加心相。深違佛意。又增論議 殊乖大理。故使那滿等師常齎四卷楞伽 以為心要。隨說隨行不爽遺委。後於洛陶
中無疾坐化。年可七十。斯徒並可之宗系。 故可別敘。
[0552c25] 釋僧達。俗姓李。上谷人。十五出家。遊學北 代聽習為業。及受具後宗軌毘尼。進止 沈審非先祖習。年登二夏。為魏孝文所重。
邀延廟寺闡弘四分。而形器異倫見者驚 奉。虎頭長耳雙齒過寸。機論適變時其高 美。與徐州龍達各題稱謂。尋復振錫洛都。
因遇勒那三歲。奉其新誨。不久值那遷化。 覆述地論聲駭伊穀。令望歸信相次稱謁。 後聽光師十地發明幽旨。遂從受菩薩戒 焉。因從請業有名學眾。又南會徐部隨通
地論。梁武皇帝撥亂弘道。銜聞欣然遂即 濟江造宮請見。勅駙馬殷均。引入重雲殿。 自晝通夜傳所未聞。連席七宵帝歎嘉瑞。
因從受戒。誓為弟子。下勅住同泰寺。降禮 供奉。旬別入殿開示弘理。年移一紀道懷 有據。請辭還魏。乃經七啟方許背梁。時
兗州行臺侯景為造二寺。山名天觀。治曰。 丈六達念身為苦器難可維持。乃試履 裁約。餌苓斷粒。自此終報。資用通生。未 為魏廢帝中王勅僕射高隆之召入鄴都。
受菩薩戒。暨齊文宣特加殊禮。前後六度 歸崇十善。達性愛林泉居閑濟業。帝為達 於林慮山黃華嶺下立洪谷寺。又捨神武 舊廟造定寇寺。兩以居之。初達經營山寺
將入谷口。虎踞其前。乃祝曰。欲造一寺福 被幽靈。若相許者。可為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