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plement to the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續高僧傳》
Scroll 1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續高僧傳卷第十八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習禪三 本傳十三 附見四
[0571a28] 隋西京禪定道場釋曇遷傳一
[0571a29] 隋蜀郡福緣道場釋僧淵傳二
[0571b01] 隋河東栖巖道場釋真慧傳三
[0571b02] 隋西京禪定道場釋慧瓚傳四
[0571b03] 隋西京淨住道場釋法純傳五 (慧昂)
[0571b04] 隋益州響應山道場釋法進傳六
[0571b05] 隋西京大禪定道場釋靜端傳七
[0571b06] 隋澤州羊頭山釋道舜傳八
[0571b07] 隋西京大禪定道場釋慧歡傳九
[0571b08] 隋河東栖巖道場釋智通傳十
[0571b09] 隋西京慈門道場釋本濟傳十一 (善智 道訓 道樹)
[0571b10] 隋終南山神田道場釋僧照傳十二
[0571b11] 唐并州大興國寺釋洪林傳十三
[0571b12] 釋曇遷。俗姓王氏。博陵饒陽人。近祖太原歷 宦而後居焉。少而俊朗爽異常倫。年十三 父母嘉其遠悟。令舅氏傳授。即齊中散大夫
國子祭酒博士權會也。會備練六經偏究 易道。剖卦析爻妙窮象繫。奇遷精采。乃 先授以周易。初受八卦相生。隨言即曉。始
學文半。餘半自通。了非師受悟超詞理。會 深異也。曾有一嫗失物。就會決之。得於 兌卦。會告遷曰。汝試辯之。應聲答曰。若
如卦判。定失金釵。嫗驚喜曰。實如所辯。遷 曰。兌是金位。字脚兩垂似於釵象耳。舅曰。 更依卦審悉盜者為誰。對曰。失者西家白 色女子。奉口
[髟/匆/心] 角可年十四五者將去。尋可 得之。後如言果獲。有問其故。遷曰。兌是 西方少女之位。五色分方。為白也。兌字上 點表 [髟/匆/心]
角之象。內有尖形表奉口之相。推 而測知。非有異術。舅乃釋策而歎曰。吾於 卜筮頗工。至於取斷依俙而已。豈如汝之 明耶。老舅實顧多慚。方驗宣尼之言後生
可畏也。乃更授以禮傳詩尚莊老等書。但 經一覽義無重問。于時據宗儒學獨擅英 聲。每言大小兩雅當時之諷刺。左右二史君 王之事言。禮序人倫樂移風俗。無非耳目
之翫。其勢亦可知之。未若李莊論大道。周 易辯陰陽。可以悟幽微。可以怡情性。究 而味之。乃玄儒之本也。當時先達頗蔑其幼
年。致或抗言褒貶者。遷辯對縱橫詞旨明 爛。無不挹謝其聲實。自爾留心莊易歸 意佛經。願預染衣得通幽極。二親愛之弗 許。懇誠歲久乃蒙放遣。初投饒陽曲李寺
沙門慧榮。榮頗解占相。知有濟器。告遷曰。 有心慕道理應相度。觀子骨法當類彌 天。自揣澄公有慚德義。可訪高世者以 副雅懷。遷雖屬伸勤請。而固遮弗許。又
從定州賈和寺曇靜律師而出家焉。時年二 十有一。本圖既遂襟期坦然。猛勵精勤昏曉 無倦。初誦勝鬘不日便了。怪而檢覆未差
一字。當夜問經中深疑。莫非妙義。既知神 思大成。乃與受具恣其問道。從師五臺山 此山靈迹極多。備見神異。後歸鄴下歷諸 講肆。棄小專大不以經句涉懷。偏就曇
遵法師。稟求佛法綱要。當有齊之盛釋教 大興。至於宮觀法祀。皆鋒芒馳騖。遷性不 預涉。高謝世利。眾咸推焉。密謂人曰。學為
知法。法為修行。豈以榮利即名為道。秦 世道恒。削迹巖藪。誠有由矣。遂竄形林慮 山黃花谷中淨國寺。蔬素覃思委身以道。
有來請問乍為弘宣。研精華嚴十地維摩楞 伽地持起信等。咸究其深賾。甞尋唯識論。 遂感心熱病。專憑三寶不以醫術纏情。
夜夢月落入懷。乃擘而食之。脆如氷片。甚 訝香美。覺罷所苦痊復。一旬有餘流味在 口。因其聖助食月成德。遂私改名以為 月德也。爾後每授人戒常云。於我月德前
三說受菩薩戒。逮周武平齊佛法頹毀。將 欲保道存戒。逃迹金陵。結侶霄征。間 行假導多被劫掠。進達壽陽曲水寺。顧法 屬曰。吾等薄運所鍾。屢逢群盜。若怨結不
解來報莫窮。眾可哀彼愚迷自責往業各 捨什物為賊營懺。冀於來世為法知識。 既而南濟大江安然利涉。由斯以推。誠齋 福之助也。初達楊都栖道場寺。掃衣分衛
攝念無為。時與同侶談唯識義。彼有沙門 慧曉智瓘等。並陳朝道軸江表僧望。曉學 兼孔釋妙善定門。瓘禪慧兩深帝王師表。 又有高麗沙門智晃。善薩婆多部。名扇當
塗為法城塹。並一見而結友于。再敘而高 冲奧。有欲以聞天子者。遷預知情事。謂 之曰。余以本朝淪覆正法凌夷。所以冒死 浮江得參梵侶。生平果志遂得有餘。結
援時榮幸願緘默。惟有國子博士張機。每 申盡禮請法。餘景時論莊易。竊傳其義用 訓庠序。因至桂州刺史蔣君之宅。獲攝大 乘論。以為全如意珠。雖先講唯識薄究通
宗。至於思搆幽微有所流滯。今大部斯洞 文旨宛然。將欲弘演未聞彼之家國。承 周道失御隋歷告興。遂與同侶俱辭建 業。緇素知友祖道新林。去留哀感各題篇
什。曉禪師命章賦詩曰。生平本胡越。關吳 各異津。聯翩一傾蓋。便作法城親。清談解 煩累。愁眉始得申。今朝忽分手。恨失眼中
人。子向涇河道。慧業日當新。我住 [邱-丘+千] 江 側。終為松下塵。沈浮從此隔。無復更來因。 此別終天別。迸淚忽沾巾。餘之名德並有
綴詞。久失其文。各執手辭袂。登石頭岸。 入舟動檝。忽風浪騰涌眾人無計。遷獨正 想不移。捧持攝論告江神曰。今欲以大 法開彼未悟。若北土無運命也如何。必應
聞大教請停風浪。冀傳法之功冥寄有屬。 言訖須臾恬靜安流達岸。時人以為此論譯 於南國。護國之神不許他境。事同迦延之 出罽賓為羅剎之稽留也。進達彭城。新舊
交集遠近欣赴。欝為大眾有一檀越。捨宅 栖之。遂目所住為慕聖寺。始弘攝論。又 講楞伽起信如實等論。相繼不絕。攝論北土
創開。自此為始也。徐州總管穀城公萬緒。 率諸僚佐擁篲諮承。盡弟子之禮。遷弘化 此土屢動暄涼。黑白變俗大有成業。自周
毀正法。遺形充野。乃勸獎有緣。於慕聖 寺多構堂閣。隨有收聚莊嚴供養。上柱國 宋公賀若弼長史張坦。出鎮楊州。承風思 展。結為良導。及諸道俗佇願德音。坦乃
手疏邀延。遷亦虛舟待吹。遠到廣陵。舉郭 迎望。歌梵遏雲霞。香花翳日月。桑門一盛 榮莫加斯。宋公名重位高。頗以學能傲誕。
遷應權授法。不覺心醉形摧。乃携其家屬。 從受歸戒。初停開善建弘攝論。請益千計。 不久徐方官庶思渴法言。江都纔了復迎 還北。盛轉法輪聲名遐布。屬開皇七年
秋。下詔曰。皇帝敬問徐州曇遷法師。承修 敘妙因勤精道教。護持正法利益無邊。誠 釋氏之棟梁。即人倫之龍象也。深願巡歷所
在承風飡德。限以朝務實懷虛想。當即 來儀以沃勞望。弟子之內閑解法相能轉 梵音者十人。並將入京。當與師崇建正法 刊定經典。且道法初興觸途草創。弘獎建立
終藉通人。京邑之間遠近所湊。宣揚法事 為惠殊廣。想振錫拂衣。勿辭勞也。尋望 見師不復多及。時洛陽慧遠。魏郡慧藏。清
河僧休。濟陰寶鎮。汲郡洪遵。各奉明詔同 集帝輦。遷乃率其門人。行途所資皆出天 府。與五大德謁帝於大興殿。特蒙禮接勞
以優言。又勅所司。並於大興善寺安置供 給。王公宰輔冠蓋相望。雖各將門徒十人。 而慕義沙門勅亦延及。遂得萬里尋師。於
焉可想。于斯時也宇內大通。京室學僧多 傳荒遠。眾以攝論初闢投誠請祈。即為敷 弘。受業千數。沙門慧遠領袖法門。躬處坐 端橫經稟義。自是傳燈不絕于今多矣。
雖則寰 宇 穿鑿時有異端。原其解起莫 非祖習。故真諦傳云。不久有大國不近 不遠大根性人。能弘斯論。求今望古豈
非斯人乎。十年春。帝幸晉陽。勅遷隨駕。 既達并部。又詔令僧御殿行道。至夜追遷 入內與御同榻。帝曰。弟子行幸至此。承大
有私度山僧。於求公貫。意願度之如何。遷 曰。昔周武御圖殄滅三寶。眾僧等或剗迹 幽巖。或逃竄異境。陛下統臨大運更闡法
門。無不歌詠有歸來投聖德。比雖屢蒙招 引度脫。而來有先後致差際會。且自天地 覆載莫匪王民。至尊汲引萬方寧止一郭蒙
慶。帝沈慮少時。方乃允焉。因下勅曰。自十 年四月已前。諸有僧尼私度者。並聽出家。 故率土蒙度數十萬人。遷之力矣。尋下勅
為第四皇子蜀王秀。於京城置勝光寺。即 以王為檀越。勅請遷之徒眾六十餘人。住 此寺中受王供養。左僕射高熲。右衛將軍
虞慶則。右僕射蘇威。光祿王端等。朝務之暇。 執卷承旨。四門博士國子助教劉子平。孔門 俊乂。屈膝飡奉。魏郡道士仇岳。洞曉莊老。
文皇欽重。入京造展共談玄理。遷既為帝 王挹敬侯伯邀延。抗行之徒是非紛起。或謂 滯於榮寵者。乃著亡是非論以示諸己。 其詞曰。夫自是非彼。美己惡人。物莫不
然。以皆然故舉世紜紜無自正者也。斯 由未達是非之患。乃致於此。言至患者 有十不可。一是非無主。二自性不定。三彼 我俱有。四更互為因。五迭不相及。六隱顯
有無。七性自相違。八執者偏著。九是非差別。 十無是無非。初明無適主者。此云我是。 彼云我是。彼此競取。乃令是非無定從。彼
云此非。此云彼非。彼此競興。遂使非無適 趣。或者必欲以是自歸以非屬彼者。此有 何理而可然耶。理不然故強為之者莫不 致敗耳。物豈知其然哉。文多不委。十三
年。帝幸岐州。遷時隨彼。乃勅蜀王布圍 南山。行春蒐之事也。王逐一獸入故窯 中。既失蹤迹。但見滿窯破落佛像。王遂罷
獵。具以事聞。遷因奏曰。比經周代毀道。靈 塔聖儀填委溝壑者多。蒙陛下興建已得 修營。至於碎身遺影尚遍原野。貧道觸目
增慟。有心無事。帝聞惘然曰。弟子庸朽垂 拱巖廊。乃使尊儀冒犯霜露。如師所說。朕 之咎也。又下詔曰云云。諸有破故佛像。仰
所在官司。精加檢括。運送隨近寺內。率土 蒼生口施一文。委州縣官人檢校莊飾。故 一化嚴麗遷寔有功。十四年。柴燎岱宗。
遷又上諸廢山寺并無貫逃僧。請並安堵。 帝又許焉。尋勅率土之內。但有山寺一僧 已上皆聽給額。私度附貫。遷又其功焉。又
勅河南王。為泰岳神通道場檀越。即舊朗公 寺也。齊主為神寶檀越舊靜默寺也。華陽 王為寶山檀越。舊靈巖寺也。又委遷簡齊
魯名僧來住京輦。其為世重誠無以加。文 帝昔在龍潛。有天竺沙門。以一顆舍利 授之云。此大覺遺身也。檀越當盛興顯。則來
福無疆。言訖莫知所之。後龍飛之後。迫 以萬機未遑興盛。仁壽元年。追惟昔言將 欲建立。乃出本所舍利。與遷交手數之。 雖各專意。而前後不能定數。帝問所由。
遷曰。如來法身過於數量。今此舍利即法身 遺質。以事量之。誠恐徒設耳。帝意悟。即請 大德三十人安置寶塔為三十道。建軌制
度一准育王。帝以遷為蜀王門師。王鎮梁 益。意欲令往蜀塔檢校為功。宰輔咸以 劍道危懸塗徑盤折。高年宿齒難冒艱阻。 更改奏之。乃令詣岐州鳳泉寺起塔。晨夕
祥瑞。以沃帝心。將造石函。於寺東北二 十里許。忽見文石四段光潤如玉大小平 正。取為重函。其內自變作雙樹之形。高三
尺餘。異色相宣。或有鳥獸龍象之狀。花葉旋 轉之形。以事上聞。帝大悅。二年春。下勅於 五十餘州分布起廟。具感祥瑞如別傳敘
之。四年又下勅於三十州造廟。遂使宇內 大州一百餘所皆起靈塔勸物崇善。遷寔 有功。及獻后云崩。於京邑西南置禪定寺。 架塔七層駭臨雲際。殿堂高竦房宇重深。
周閭等宮闕。林圃如天苑。舉國崇盛莫有 高者。仍下勅曰。自稠師滅後禪門不開。雖 戒慧乃弘而行儀攸闕。今所立寺既名禪 定。望嗣前塵。宜於海內召名德禪師百二
十人各二侍者並委遷禪師搜揚。有司具 禮。即以遷為寺主。既恩勅爰降。不免臨 之。綏撫法眾接悟賢明。皆會素心振聲 帝世。時大興善有像放光。道俗同見。以事
聞上。勅問遷曰。宮中尊像並是靈儀。比來 修敬光何不見。遷曰。但有佛像皆放光 明。感機既別有見不見。帝曰。朕有何罪生
不遇耶。遷曰。世有三尊各有光明。其用異 也。帝曰。何者是耶。答曰。佛為世尊。道為天 尊。帝為至尊。尊有恒政不可並治。所以佛
道弘教開示來業。故放神光除其罪障。 陛下光明充于四海。律令法式禁止罪源。即 大光也。帝大悅。遷美容儀善風韻。故臨
機答對如此。又器宇恢雅。含垢藏疾。妙於 定門練精戒品。天性仁慈寡於貪競。雖帝 王贈捨遠近獻餉。一無自給並資僧眾。或
濟接貧薄。追崇圖塔。又不重厚味。不飾 華綺。內有關籥外屏名利。顯助弘道冥 心幽隱。立志清簡不雜交遊。時俗頗以疎 傲為論。深鑒國士而體其虛心應物也。凡
有言述理無不當。皆能遣滯顯旨深矣。故 遠公每云。遷禪師破執入理。此長勝我。斯 言合也。而詞旨典正有文章。焉。雖才人沈
欝含豪。未能加也。夙感風痿之疾。運盡 重增卒於禪定。春秋六十有六。即大業三年 十二月六日也。葬於終南北麓勝光寺之山 園。鑿石刻銘樹于墳所。當停柩之日。
有一白犬不知何來。徑至喪所。雖遭遮 約終不肯去。見人哀哭犬亦號叫。見人止 哭犬亦無聲。與食不噉。常於喪所右縈 而臥。既輿柩隨行。犬便前後奔走。似如監
護之使。及下葬訖。便失所在。識者以犬為 防畜。將非冥衛所加乎。初未終之前。有夢 禪定佛殿東傾。數人扶之還正。惟東北一柱
陷地。拔之不出。遷房屬於陷角。故有先驗 之徵。既卒之後。有沙門專誠祈請欲知生 處。乃夢見淨土嚴麗故倍常傳。寶樹宮闕
欝然相峙。道俗徒侶有數千人。遷獨處金 臺為眾說法。雖夢通虛實。而靈感猶希。況 隨請而知。故當降靈非謬矣。所撰攝論疏
十卷。年別再敷。每舉法輪諸講停務。皆傾 渴奔注有若不足也。又撰楞伽起信唯識 如實等疏九識四月等章華嚴明難品玄解 總二十餘卷。並行於世。有沙門明則。為之
行狀覼縷終始見重京師。
[0574b07] 釋僧淵。姓李。廣漢郪人。家本巨富。為巴蜀 所稱。及淵初誕。天雨銅錢於庭。家內合運 處處皆滿。父運疲久口噓唱之錢不復下。
倉內貯米但及於半忽滿溢出。親姻外內莫 不歎其福報也。自少至長志幹殊人。行 則安而徐動。坐則儼而加趺。眼光外射焰焰 發越。容色玉潤狀若赤銅。聲若洪鍾響發
林動。兩足輪相十角分明。二手九井文理如 畫。年十八身長七尺。其父異之命令出家。 即而剃落住城西康興寺。今所謂福緣是 也。博尋人法訪無遠邇。經耳不忘蘊括
懷抱。奉戒守素大布為衣。瓶盋之外無 所蓄積。與同寺毅法師。交遊。二人即蜀郡 僧中英傑者也。相隨入京博採新異。有陟 岵寺沙門僧實者。禪道幽深帝王所重。便
依學定豁爾知津。經涉炎涼詳覈詞義。淵 研精定道。毅博通經術。丘索草隷靡不留 心。周氏廢教便還故寺。割東行房以為私
宅。餘者供官。隨氏運開更新締構。領匠伐 木。連雨兩月。淵執爐祈請。隨語便晴。造塔 須金盤。又請地府。隨言即掘。應命藏開
用足。餘金還歸本窟。詳斯福力今古未聞。 常給孤獨不逆人意。遠近隨助泉布若流。 又以錦水江波沒溺者眾。便於南路欲架 飛橋。則扣此機眾事咸集。昔諸葛武侯指
二江內。造七星橋造三鐵鐓。長八九尺徑 三尺許。人號鐵鎗。擬打橋柱。用訖投江。 頃便祈禱方為出水。淵造新橋將行竪 柱。其鐓自然浮水來至橋津。及橋成也。
又自投水。道俗歌謠于今逸耳。淵毅二師 並為物軌。晨夕問法無虧遺寄。毅以仁壽 二年十二月十一日寅時。告弟子曰。三界
無常。吾其化矣。言終神謝福緣本住。春秋 六十有九。淵聞之憫然曰。毅師已往我豈獨 留。俄而遘疾。遺語同瘞。即以其月十四日
又化。春秋八十有四。至十七日並窆於九 里堂焉。刊石紀之于寺堂。陳子良為文。
[0574c15] 釋真慧。 陝 州河北人。姓陳氏。河北諸陳代稱 冠族。遠稱漢右相陳平。中云魏向侯陳陟。 乃至江表陳代並出此鄉。真早厭身城。父
母留礙逼納妻室不免外情。玉潔之志涅 而逾淨。開皇十二年。年財及冠二親俱往。 既將出俗猶縈妻累。先勸喻已便為解髮。 資給道具送往尼寺。真往 陝
州大通寺清 禪師所。出家受具。清示以學方次第有本。 曰尸羅不淨三昧無由。令往鄴下靜洪律 師所。因循兩載備探幽致。又詣衛州淋落
泉詢禪師所。朝授夕悟經歷歲餘。於詢所 得略貫終始。禪侶三百嗟詠聲馳。詢摩其 頂堪傳燈法。令往山西啟諸未悟。真 以學日既少。恐有差分。更住陶研乃經兩
載。一一呈示去取無疑。開皇十八年承命西 歸。路經白鹿百家巖。時號幽絕。山勢窮美。 因登遊觀。又為留連夏坐栖之。又陳禪道。
至秋擇地無越晉川。遂之蒲坂首山麻谷。 創築禪宇。四眾爭趨端居引學蔚成定市。 十有八載成就極多。栖巖傑昂最稱深入。仁 壽四年召與僧名住栖巖寺。其為人也諒
直剛決。清儉退讓安苦忍樂。容止可觀。獨 處樂靜不希華靡。大業元年。餌黃精絕 粒百日。檢校教授坐禪禮懺不減生平。後 覺肥充。恐有學者便休服餌。於閑田原
北杯盤谷。夏坐虎窟。虎為之移。及秋虎還 返窟。常有山神節度時分。如有遲延必來 警覺。以大業十一年十月七日。因疾卒麻
谷禪坊。春秋四十有七。初將終夕神彩若 常。曰吾將生淨土。見蓮花相候。又聞異 鍾聲幽淨異香充蔚。斯相既至潛然而 絕。門人道俗依而闍維收骨。起塔於麻谷。
[0575a18] 釋慧瓚。俗姓王氏。滄州人。壯室出家。清貞自 遠。承稟玄奧學慕綱紐。受具已後偏業毘 尼。隨方聽略不存文句。時在定州居于律
席。講至寶戒。法師曰。此事即目卒難制斷 如何。瓚聞之私賤其說。時襆中有錢三百。 乃擲棄之。由是卒世言不及利。周武誅剪
避地南陳。流聽群師咸加芟改。開皇弘法 返迹東川。於趙州西封龍山。引攝學徒安 居結業。大小經律互談文義。宗重行科 以戒為主。心用所指法依為基。道聞遠流
歸向如市。故其所開悟。以離著為先。身則 依附頭陀行蘭若法。心則思尋念慧。識妄知 詮。徒侶相依數盈二百。繩床道具齊肅有
儀。展轉西遊路經馬邑。朔代并晉名行師 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