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plement to the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續高僧傳
Scroll 2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三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護法上 本傳六 附見四
[0624b16] 魏洛都融覺寺釋曇無最傳一
[0624b17] 齊逸沙門釋曇顯傳二
[0624b18] 周終南山避世峯釋靜藹傳三 (慧宣)
[0624b19] 周京師大中興寺釋道安傳四 (慧俊 慧影 寶貴)
[0624b20] 周新州願果寺釋僧勔傳五
[0624b21] 隋京師雲花寺釋僧猛傳六
[0624b22] 釋曇無最。姓董氏。武安人也。靈悟洞微飡 寢玄祕。少稟道化名垂朝野。為三寶之良 將。即像法之金湯。諷誦經論堅持律部。偏
愛禪那心虛靜謐。時行汲引咸所推宗。兼 博貫玄儒尤明論道。故使七眾望塵奄有 繁鬧。最厭世情重將捐四部。行施獎誨多 以戒禁為先。丞動物機信用雲布。曾於邯
鄲崇尊寺說戒。徒眾千餘。並是常隨門學。 至四月三十日布薩行籌依位授受。常計 之外乃長六十。最居坐端深怪其異。既 無外眾通夕懷疑。明旦重推。有人見從邯
鄲城西而來者。竝異倫大德。衣服正帖翔 步閑雅。亦有見從鼓山東面而來。或於中 路逢者皆云。往赴崇尊聽僧說戒。如是數 般節級勘其年齒相扶人數多少洽滿六十
焉。故知道會聖心。是幽靈遐降。竹林群隱 明非妄承。最德洽釋宗屢當時望。後勅 住洛都融覺寺。寺即清河文獻懌所立。 廊宇充溢周于三里。最善弘敷導。妙達涅
槃華嚴。僧徒千人常業無怠。天竺沙門菩 提留支見而禮之。號為東土菩薩。嘗讀最 之所撰大乘義章。每彈指唱善。飜為梵字。 寄傳大夏。彼方讀者皆東向禮之為聖人
矣。然其常以弘法為任。元魏正光元年。明 帝加朝服大赦。請釋李兩宗上殿。齋訖侍 中劉騰宣勅。請諸法師等。與道士論義。時
清道館道士姜斌。與最對論。帝問。佛與老 子同時不。姜斌曰。老子西入化胡。佛時 以為侍者。文出老子開天經。據此明是同
時。最問曰。老子周何王而生。何年西入。斌 曰。當周定王三年。在楚國陳郡苦縣厲鄉 曲人里。九月十四日夜生。簡王四年為守藏
吏。敬王元年八十五。見周德陵遲。遂與散 關令尹喜。西入化胡。約斯明矣。最曰。佛 當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
二年二月十五日滅度。計入涅槃經三百四 十五年始到定王三年。老子方生。生已年八 十五。至敬王元年凡經四百三十年。乃與
尹喜西遁。此乃年載懸殊。無乃謬乎。斌曰。 若如來言出何文紀。最曰。周書異記漢法 本內傳。並有明文。斌曰。孔子制法聖人。當
時於佛逈無文志何耶。最曰。孔氏三備 卜經。佛之文言出在中備。仁者識同管窺 覽不弘遠。何能自達。帝遣尚書令元又宣
勅。道士姜斌論無宗旨。宜令下席。又議。開 天經是誰所說。中書侍郎魏收。尚書郎祖 瑩。就觀取經。大尉蕭綜太傅李寔。衛尉許
伯桃。吏部尚書邢欒。散騎常侍溫子昇等。一 百七十人。讀訖奏云。老子止著五千文。餘 無言說。臣等所議。姜斌罪當惑眾。帝時加
斌極刑。西國三藏法師菩提留支苦諫。乃止 配徒馬邑。最學優程舉繼乎魏史。藉甚 騰聲移肆通國。遂使達儒朝士降階設敬 接足歸依。佛法中興惟其開務。後不測其
終。
[0625a19] 釋曇顯。不知何人。元魏季序遊止鄴中。 栖泊僧寺的無定所。每有法會必涉其 塵。皆通諮了義隱文。自餘長唱散說。便捨而
就餘講。及後解至密理。顯便輒已在聽。時 以此奇之。而覩其儀服猥濫名相非潔。頻 復輕削。故初並不顧錄。惟上統法師深知
其遠識也。私惠其財賄以資飲噉之調。或 因昏醉臥于道邊。時復清卓整其神器。 及文宣受禪齊祚大興。天保年中。釋李二 門交競優劣。屬道士陸修靜妄加穿鑿。廣
制齋儀縻費極繁。意在王者遵奉。會梁武 啟運。天監三年。下勅捨道。帝手制疏文極 周盡。修靜不勝其憤。遂與門人及邊境亡 命叛入北齊。又傾散金玉贈諸貴遊。託
以襟期冀興道法。帝惑之也。乃出勅召諸 沙門與道士對挍道術。爾時道士呪諸沙 門衣鉢或舉或轉。或呪諸方梁橫竪於地 者。沙門曾不學方術默無一對。士女擁閙
貴賤移心。並以靜徒為勝也。靜迺高談自 伐矜衒道術。唱言曰。神通權設抑挫強侮。 沙門現一我當現二。今薄示微術。並辭屈
退。事亦可見。帝命上統令與靜捔試。上 曰。方術小伎俗儒恥之。況出世也。雖然天 命相拒豈得無言。可令最下座僧對之。時
顯位居末席。酒醉酣盛扶舉登座。因立而 笑。眾皆憚焉。而是上統所遣。不敢有諫。顯 語李宗云。向誇現術一之與二者深有致
矣。即於座上翹足而立曰。吾已現一矣。卿 可現二。各無言對。顯曰。向呪諸衣物飛 舉者。試卿術耳。命取稠禪師衣鉢呪之。皆
無動搖。帝勅十人舉之。不動如故。乃以 衣置諸梁木。帖然無驗。諸道士等相顧無 顏。猶以言辯為勝。乃曰。佛家自號為內。
內則小也。詺道家為外。外則大也。顯應 聲曰。若然則天子處內。定小庶人矣。靜 與其眾緘口無言。文宣處座目驗臧否。 其徙爾日皆捨邪從正求哀濟度。未發心
者勅令染剃。故斬首者非一。自號神仙者。 並上三爵臺。令其投身飛逝。悉委尸于 地。偽妄斯伏。乃下詔曰。法門不二真宗在
一。求之正路寂泊為本。祭酒道者世中假 妄。俗人未悟仍有祇崇麴糵是味清虛焉 在。瞿晡斯甜。慈悲永隔。上異仁祠下乖 祭典。宜皆禁絕不復遵事。頒勒遠近咸
使知聞。其道士歸伏者。並付昭玄大統上法 師度聽出家廣如別傳所載。于時齊境一 心奉佛。國無兩事。迄于隋運方漸開宗。至 今東川此 裔
猶少。傳者曰。達化護持融尚馳 名秦世。小以致遠。顯公著績高齊。知人難 哉上統揣其骨。則千里駿足。異世同駕。以 貌取人。失之自古。則徒飾玄黃矣。復何
能抗禦之哉顯竟以放達流俗。潛遁人世。不 知所之。
[0625c14] 釋靜藹。姓鄭氏。榮陽人也。夙標俗譽。以溫 潤知名。而神器夷簡卓然物表。甫為書生 博志經史。諸鄭魁岸者咸賞異之謂興吾宗
黨其此兒矣。與同伍遊寺。觀地獄圖變 顧諸生曰。異哉。審業理之必然。誰有免斯 酷者。便強違切諫。二親不能奪志。鄭宗固
留。藹決烈愛縛。情分若石。遂獨往百官 寺。依和禪師而出家。時年十七。具戒已後 承仰律儀。護持明練時所戴重。又從景法
師聽大智度論。一聞神悟謂敞重幽。更習 先解便知濫述。周行齊境顧問知津。講 席論堂亟陳往復詞令詳雅理趣清新。皆略
無承導。終于世累。乃撫心曰。余生年不幸。 會五濁交亂。失於物議得在可鄙。進退惟 谷高蹈可乎。遂心口相弔擯影嵩岳。尋括經
論用忘寤寐。然於大智中百十二門等四 論。最為投心所崇。餘則旁纘異宗。成其 通照。言必藻繢珠連。書亦草行相貫。高為 世重罕不華之。後自悟曰綺文爽理華寔
亂真。豈流宕忘返不思懲艾乎。自爾誓而 斷之。惟以釋道東騖並味前聞。恐涉邪 津悔於晚學。又入白鹿山。逖觀黃老。廣 攝受之途。莊惠詭駁標寓言之論。未之尚
也。聞有天竺梵僧碩學高行世之不測西 達咸陽。藹求道情猛欣所聞見。私度關塞 載離寒暑。既至渭陰。未及洗足。即申謁
敬。昔聞今見。見累於聞。大鼓徒揚。資訪無 指。乃潛形倫伍陶甄舊解。蕪沒遜遁知我 者希。掩抑十年。達窮通之數。體因緣之理。
附節終南有終焉之志。煙霞風月用 祛 亡 反。峯名避世依而味靜。惟一繩床廓無庵 屋。露火調食絕諸所營。召彼癘徒誨示
至理。令其致供日就噉之。雖屬膿潰橫流。 對泣而無厭惡。由是息心之眾。往結林 中。授以義方欝為學市。山本無水須便飲 澗
。嘗於昏夕學人侍立。忽降虎來前掊 地而去。及明觀之漸見潤濕。乃使洮淈 飛泉通注。從是遂省下 澗 。須便挹酌。今錫
谷避世堡虎掊泉是也。藹立身嚴恪達解超 倫。據林引眾講前四論。意之所傳樂相 弘利。其說法之規。尊而乃演。必令學侶袒立
合掌慇懃鄭重經時方遂。乃勅取繩床。周 繞安設致敬坐訖。藹徐取論文。手自指摘。 一偈一句披釋取悟。顧問聽者所解云何。令 其得意方進後偈。旁有未喻者更重述
之。每日垂講此法。無怠。常自陳曰。余厭法 慢法。生不值佛世。縱聞遺教心無信奉。恒 懷怏怏。終須練此身心。有時試縱惟欲。
誠心造惡。有時攝念。惟願假修相善。如此 不名安身。如此不名清心。故約己制他。 誠非正檢。然末世根緣多相似耳。必厭煩 屈者須住。不辭具儀者離此。其開蒙敦
勵。皆此類也。有沙門智藏者。身相雄勇智 達有名。負糧二石造山問道。因見橫枝格 樹。戲自稱身。遇為藹見。初不呵止。三日已
後方召責云。腹中他食何得輒戲。如此自 養。名為兩足狗也。藏銜泣謝過。終不再 納。遂遣出山。沙門曇延道安者。世號玄門
二傑。當時頂蓋名德相勝。及論教體紛諍 由生。諮藹取決。讓謝良久方為開散。兩情 通悅不覺致禮。各嗚一足跪而啟曰。大師
解達天鑒。應處世攝導。今則獨善其身。 喪德泉石。未見其可。藹曰。道貴行用不 即在言。余觀時進退。故且隱居求志耳。爾
後事故入城。還歸林野。屬周武之世。道士 張賓。譎詐罔上冒增榮寵。潛進李氏欲廢 釋宗。既縱倖紫宸蠅飛黃屋。與前僧衛元
嵩脣齒相副。帝精悟朗鑒內烈外溫。召僧 入內七霄禮懺。欲親覩僣犯冀申殿黜。 時既密知各加懇到。帝亦七夕同僧不眠。 為僧讚唄並諸法事。經聲七囀莫不清
靡。事訖設會。公陳本意。有猛法師者。氣調 高拔。躬抗帝旨。言頗激切。眾恐禍及其身。 帝但述懷曾無 赧 退。藹聞之嘆曰。朱紫雜
糅狂哲交侵至矣。可使五眾流離四民倒 惑哉。又曰。飡周之粟飲周之水。食椹懷 音寧無酬德。又為佛弟子。豈可見此淪 湑坐此形骸晏然自靜。寧大造於像末。分
爼醢於盜跖耳。徑詣闕上表理訴。引見登 殿。舉手唱言曰。來意有二。所謂報三寶慈 恩。酬檀越厚德。援引經論子史傳記。談敘
正義。據證顯然。然旦至午。言無不詣。明 不可滅之理。交言支任抗對如流。梗詞厲 色鏗然無撓。百僚近臣代之戰慄。而神氣
自若不阻素風。帝雖愜其詞理。而滅毀之 情已決。既不納諫又不見遣。藹又進曰。釋 李邪正人法混并。即可事求未煩聖慮。陛
下必情無私隱涇渭須分。請索油鑊。殿庭 取兩宗人法俱煮之。不害者立可知矣。帝 怯其言乃遣引出。時宜州沙門道積者。次
又出諫。俱不用言。乃與同友七人。於彌勒 像前禮懺七日。既不食已一時同逝。藹知 大法必滅不勝其虐。乃携其門人三十有
餘入終南山。東西造二十七寺。依巖附險。 使逃逸之僧得存深信。及法滅之後。帝遂 破前代關東西數百年來官私佛法。掃地 並盡。融刮聖容焚燒經典。禹貢八州見成
寺廟出四十千。並賜王公充為第宅。三方 釋子減三百萬。皆復軍民還歸編戶。三寶福 財其貲無數簿錄入官。登即賞費分散蕩盡。
初於建德三年五月行虐關中。其禍既畢。 至六月十五日罷朝。有金城公任氏部。 於所治府與諸左右彷徉天望。忽見五六 段物飛騰虛空在於鳥路。大者上摩青
霄。大如十斛囷許。漸漸微沒。自餘數段小 復低下。其色黃白。卷舒空際類幡無脚爾 日天清氣靜纖塵不動。但增炎曦而已。因 往冬官府道經圓土。北見重牆上有黃
書橫拖棘上。及往取之乃是摩訶般若經 第十九卷。問其所由。答云。從天而下飛揚 墜此。于時三寶初滅刑法嚴峻。略示連席
之官。乃藏諸衣袖。還緘篋笥。屬隋興運轉 牧冀州。爰命所部從事趙絢。敘之曰。有清 信大士。具官。身嬰俗累。恕崇法理。精感明
靈神化斯應。遂使群經騰翥。等扶搖之上 昇。隻卷飄返。若丹烏之下降。其去也明惡 世之不居。其來也知善人之可集。應瑞乎
如彼。聖著乎如此。我皇出震乘乾更張琴 瑟。親臨九服躬總八荒。知三寶之可崇。 體四生之不固。遂頒海內修淨伽藍。是使
像法氤氳同諸舍衛。僧尼隱軫還類提河。特 以此經像明靈著。自非積善焉能致斯。敢 事旌表傳芳後葉。初武帝知藹志烈。欣欲
見之。乃勅三衛二十餘人。巡山訪覓氈衣 道人。朕將位以上卿共治天下。藹居山幽 隱追蹤不獲。後於太一山錫谷潛遁。覩大 法淪廢道俗無依。身被執纏無力毘贊。
告弟子曰。吾無益於世。即事捨身。故先相 告。眾初不許。慕從聞法。便開覽大小諸 乘。撰三寶集二十卷。假興賓主會遣疑情。
抑揚飛伏廣羅文義。弘讚大乘光揚像代。 并錄見事指掌可尋。冀藏諸巖洞。庶後代 之再興耳。自藹入法行大慈門。繒纊皮革 一無踐服。惟履毳布終于報盡。後厭身情
迫獨據別巖。勅侍者下山。明當早至。藹 加坐盤石留一內衣。自條身肉。段段布 於石上。引腸掛于松枝。五藏都皆外見。自
餘筋肉手足頭面。剮折都盡。並惟骨現。以 刀割心捧之而卒。侍人心驚通夜失寐。明 晨走赴。猶見合掌捧心。身面西向加坐如
初。所傷餘骸一無遺血。但見白乳滂流凝 于石上。遂累石封外。就而殮焉。即周宣政 元年七月十六日也。春秋四十有五。弟子等
有聞當世。具諸別傳親侍沙門慧宣者。內 外博通奇有志力。痛山頹之莫仰。悲梁壞 之無依。爰述芳猷樹碑塔所。後有訪道 思賢者。入山禮敬循諸崖險。乃見藹書
遺偈在于石壁。題云。初欲血書。本意不謂 變為白色。即是魔業不遂。所以墨書其文。 曰諸有緣者。在家出家若男若女。皆悉好住
於佛法中莫生退轉。若退轉者即失善利。 吾以三因緣捨此身命。一見身多過。二不 能護法。三欲速見佛輒同古聖。列偈敘 之。
無益之身 惡煩人功 解形窮石
散體巖松 天人修羅 山神樹神
有求道者 觀我捨身 願令眾生
見我骸骨 煩惱大船 皆為覆沒
願令眾生 聞我捨命 天耳成就
菩提究竟 願令眾生 憶念我時
具足念力 多聞總持 此報一罷
四大彫零 泉林逕絕 巖室無聲
普施禽獸 乃至蜫蟲 食肉飲血
善根內充 願我未來 速成善逝
身心自在 要相拔濟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