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plement to the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續高僧傳
Scroll 2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六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感通下 正傳四十五 附見二人
[0667a06]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道密傳一
[0667a07] 隋京師經藏寺釋智隱傳二
[0667a08] 隋中天竺國沙門闍提斯那傳三
[0667a09] 隋京師勝光寺釋明誕傳四
[0667a10]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明璨傳五
[0667a11]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慧重傳六
[0667a12] 隋京師勝光寺釋寶積傳七
[0667a13] 隋京師仁法寺釋道端傳八
[0667a14] 隋京師勝光寺釋道粲傳九
[0667a15]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明芬傳十
[0667a16]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僧蓋傳十一
[0667a17] 隋京師日嚴寺釋曇瑎傳十二
[0667a18] 隋京師隨法寺釋道貴傳十三
[0667a19] 隋京師玄法寺釋僧順傳十四
[0667a20] 隋京師沙門寺釋法顯傳十五
[0667a21]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僧世傳十六
[0667a22] 隋京師靜覺寺釋法周傳十七 (景暉)
[0667a23] 隋京師延興寺釋慧誕傳十八
[0667a24]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智光傳十九
[0667a25] 隋京師弘善寺釋智教傳二十
[0667a26] 隋京師沙門釋圓超傳二十一
[0667a27] 隋京師光明寺釋慧藏傳二十二 (法順)
[0667a28]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寶憲傳二十三
[0667a29] 隋京師勝光寺釋法朗傳二十四
[0667b01] 隋京師真寂寺釋曇遂傳二十五
[0667b02]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曇觀傳二十六
[0667b03] 隋京師延興寺釋靈達傳二十七
[0667b04]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僧昕傳二十八
[0667b05] 隋京師空觀寺釋玄鏡傳二十九
[0667b06] 隋京師弘濟寺釋智揆傳三十
[0667b07] 隋京師勝光寺釋僧範傳三十一
[0667b08] 隋京師淨影寺釋寶安傳三十二
[0667b09] 隋京師仁覺寺釋寶巖傳三十三
[0667b10] 隋京師無漏寺釋明馭傳三十四
[0667b11]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道生傳三十五
[0667b12] 隋京師勝光寺釋法性傳三十六
[0667b13] 隋京師沙門釋辯寂傳三十七
[0667b14]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靜凝傳三十八
[0667b15] 隋京師揚化寺釋法楷傳三十九
[0667b16] 隋京師轉輪寺釋智能傳四十
[0667b17] 隋京師真寂寺釋曇良傳四十一
[0667b18] 隋京師靜法寺釋智嶷傳四十二
[0667b19] 隋京師沙門釋道嵩傳四十三
[0667b20] 隋京師淨影寺釋道顏傳四十四
[0667b21] 隋京師淨影寺釋淨辯傳四十五
[0667b22] 釋道密。姓周氏。相州人。初投耶舍三藏。師 習方藝。又從鄴下博聽大乘。神思既開理 致通衍。至於西梵文言繼迹前烈。異術勝
能聞諸齊世。隋運興法翻譯為初。勅召入 京住大興善。師資道成復弘梵語。因循法 本留意傳持。會仁壽塔興銓衡德望。尋下
勅召。送舍利于同州大興國寺。寺即文帝所 生之地。其處本基般若尼寺也。帝以後魏大 統七年六月十三日。生於此寺中。于時赤光
照室流溢外戶。紫氣滿庭狀如樓闕。色 染人衣。內外驚禁。嬭母以時炎熱就而扇 之。寒甚幾絕。困不能啼。有神尼者名曰 智仙。河東蒲坂劉氏女也。少出家有戒行。
和上失之。恐其墮井。見在佛屋。儼然坐 定。時年七歲。遂以禪觀為業。及帝誕日。無 因而至。語太祖曰。兒天佛所祐。勿憂也。
尼遂名帝為那羅延。言如金剛不可壞也。 又曰。此兒來處異倫。俗家穢雜。自為養之。 太祖乃割宅為寺。內通小門。以兒委尼。
不敢名問。後皇妣來抱。忽見化而為龍。驚 遑墮地。尼曰。何因妄觸我兒。遂令晚得 天下。及年七歲告帝曰。兒當大貴從東國
來。佛法當滅由兒興之。而尼沈靜寡言。時 道成敗吉凶。莫不符驗。初在寺養帝。年 十三方始還家。積三十餘歲略不出門。
及周滅二教。尼隱皇家。內著法衣。戒行不 改。帝後果自山東入為天子。重興佛法。皆 如尼言。及登祚後。每顧群臣。追念阿
闍梨以為口實。又云。我興由佛法。而好食 麻豆。前身似從道人裏來。由小時在寺。 至今樂聞鍾聲。乃命史官王劭。為尼作 傳。其龍潛所經四十五州。皆悉同時為大
興國寺。因改般若為其一焉。仁壽元年。帝 及后宮。同感舍利。並放光明。砧磓試之宛 然無損。遂散於州部。前後建塔百有餘所。
隨有塔下皆圖神尼。多有靈相。故其銘云。 維年月。菩薩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堅。敬白十 方三世一切三寶弟子。蒙三寶福祐。為蒼生
君父。思與民庶共建菩提。今故分布舍利。 諸州供養。欲使普修善業同登妙果。仍為 弟子。法界幽顯。三塗八難。懺悔行道。奉請
十方常住三寶。願起慈悲。受弟子等請。降 赴道場證明弟子。為諸眾生發露懺悔。文多 不載。密以洽聞之譽。送此寺中。初下塔時。
一院之內光明充塞。黃白相間兼赤班氣。 旋遶朗徹。久而乃滅。道俗內外咸同一見。寺 有四門。門立一碑。殿塔廊廡及以生地。莊
嚴綺麗晃發城邑。仁壽之末。又勅送于鄭 州黃鵠山晉安寺。掘基至水。獲金像一軀。 高尺許。儀制特異。正下塔時。野鳥群飛旋
繞塔上。事了便散。又見金花三枚騰空久之 下沒。基內又放螢光。後遂廣大。遶塔三 匝。寺本高顯素無泉水。洎便下汲。一夕
之間去塔五步。飛泉自涌有同浪井。廣如 王劭所紀。及大業伊始。從治雒陽。上林園 中置翻經館。因以傳譯。遂卒於彼所出諸 經如費氏錄。
[0668a21] 釋智隱。姓李氏。貝州人。即華嚴藏公之弟子 也。自少及長。遵弘道義。慧解所傳受無再 請。而神氣俊卓雅尚清虛。時復談吐。聽者忘
倦。開皇七年。勅召大德。與藏入京住大興 善。通練智論阿毘曇心及金剛般若論。明 其窟冗。至十六年。以解兼倫例須有紹 隆。下勅補充講論眾主。於經藏寺還揚
前部。仁壽創福。勅送舍利于益州之法聚 寺。寺即蜀王秀之所造也。道適卭蜀。開化 彌昌。傾其金貝。尋即成就。晚又奉送置塔
莘州。天雨異花人得半合。又放紫光變為 五色。盲者來懺欻獲雙目。捨杖而歸。風躄 等病其例皆爾。及將下瘞。天雨銀花。放白
色光前後非一。正入塔時。感五色雲下覆 函上。重圓如蓋。大鳥六頭旋遶雲間。閉訖 俱散。隱以事聞。帝大悅。付於著作。卒於 京室。
[0668b09] 闍提斯那。住中天竺摩竭提國。學兼群藏。 藝術異能通練於世。以本國忽然大地震 裂。所開之處極深無底。於其坼側獲一
石碑。文云。東方震旦國名大隋。城名大興。 王名堅意建立三寶起舍利塔。彼國君臣 欣感嘉瑞相慶希有。乃募道俗五十餘人。
尋斯靈相。初發祖送並出王府。路遠賊掠。 所遺蕩盡惟餘數人。逃竄達此。以仁壽二 年至仁壽宮。計初地裂獲碑之時。即此土
開皇十四年也。行途九載方達東夏。正逢天 子感得舍利諸州起塔。天祥下降地瑞上 騰。前後靈感將有數百。闔國稱慶佛法再 隆。有司以事奏聞。帝以事符大夏陳迹東
華。美其遠度疑是證聖。引入大寶殿。躬 屈四指顧問群僚。解朕意不。僉皆莫委。 因問斯那。又解意不。答曰。檀越意謂貧道
為第四果人耶。實非是也。帝甚異之。乃置 于別館。供給華重膳夫以酒酵和麵擬 為 䴵 調候時不起因以問那。答曰。此不合
食。便用水溲煮之。與常酵者不異。上問。 今造靈塔遍於諸州。曹 陝 二州特多祥瑞。 誰所致耶。答曰。 陝 州現樹地藏菩薩。曹州光
花虛空藏也。又問。天花何似。答曰。似薄雲 母。或飛不委地。雖委地而光明奇勝。帝密 以好雲母及所獻天花各一箱。用示諸人。
無有別者。恰以問那。那識天花而退雲 母。及獻后云崩。空發樂音。并感異香。具以 問由。答曰。西方淨土名阿彌陀。皇后往生。
故致諸天迎彼生也。帝奇其識鑒。賜綿絹 二千餘段。辭而不受。因強之。乃用散諸福 地。見感應傳。
[0668c11] 釋明誕。姓史。衛州汲人。律儀行務履顧前 賢。通十地地持。赴機講解。攝大乘論彌見 弘演。後入京住勝光寺。溫柔敦厚姓無迫
暴。有勅召送舍利于襄州上鳳林寺基趾。 梁代雕飾隋初顯敞。高林跨谷連院。松竹交 映泉石相喧。邑屋相望索然閑舉。有遊覽
者皆忘返焉。文帝龍潛之日。因往禮拜乞願 弘護。及踐寶位追惟往福。歲常就寺廣設 供養。仍又改為大興國寺。及誕之至彼安
厝塔基。寺之東院鑿地數尺獲琉璃瓶。內 有舍利八枚。聚散呈祥形質不定。或現全 碎顯發神奇。即與今送同處起塔。又下 穿掘得石。銘云。大同三十六年已後。開仁
壽之化。依檢梁歷有號大同。至今歲紀 髣髴符會。誕欣感嘉瑞。乃表奏聞。寺有金 像一軀。舉高丈六。面部圓滿相儀充備峙
于堂內。眾鳥無敢踐足。庭前樹碑。庾信文 蕭雲書。世稱冠絕。誕歷覽徽猷。講授相接。 終于本寺。
[0669a01] 釋明璨。姓韋。莒州沂水人。十歲出家。二十受 具。中途尋閱備通經史。稟性調柔初不陳 怒。未及三夏頻揚成論及涅槃經。值廢
教隱倫避世林澤。還資故業重研幽極。周 宣創開陟岵。慧遠率侶登之。璨時投足歸 師諸部未久深悟。遂演於世。講徒百數心 計明白。開隱析疑善通問難。精慮勃興未
曾沈息。加又福德所被聞見欣然。勅召入京 住大興善。仁壽初歲。召送舍利于蔣州之栖 霞寺。今之攝山寺也。本基靈異前傳具詳。而
璨情存傳法。所在追訪。乃於江表獲經一 百餘卷。並是前錄所遺。及諸闕本。隨得 福利處處傳寫。末住大禪定寺。弘法為務。
春秋良序頻往藍田。登山臨水。欣其得性 唐初卒。
[0669a16] 釋慧重。姓郭。雍州人。志幹威稜不怯邪障。 鬼神林屋聞有栖止無往不降。淨持戒地 明解攝論。履遊名教清逈不群。住大興善。
博綜機要榮達敘顧。辯章言令寫送有法。 仁壽置塔。勅召送舍利于泰山之岱岳寺。初 至放光。乃至入塔相續流照。岳上白氣三
道下流。至于基所。岳神廟門無故自開。如 是者三。識者以為神靈歸敬故也。四年建 塔。又送于隆州禪寂寺。初至設齋。忽有野
鹿。從南山下度嘉陵江直趣塔所。人以手 摩自然依附。乃至下訖其鹿方去。夜放大 光在佛堂上。焰高數丈青赤流集。眾人同
見。三日打剎。合州喜捨。紫雲覆塔。雨金銀 花遍於城邑。其收得者乃有五色相鏤。又 獲舍利五枚於天花上。浮汎旋轉合散隨 心。州內修梵寺先為文帝造塔。有一分
舍利。欲與今塔。同日下基。其夜兩塔雙放 光明。朗照幽顯至曉方滅。同覩此瑞無 數千人。將下之晨又雨銀花。變轉非一。重
還京室。改革前度專修禪悔。晝夜十有二 時。禮五十三佛。餘則加坐正念。畢世終 業。
[0669b09] 釋寶積。姓朱。冀州條人。割略愛網訪道為 任。浮遊靡定不存住止。齊亡法毀潛隱太 山。迴互魯兗乃經年稔。開皇十四寺。隋高
東巡候駕請謁。一見便悅。下勅入京住勝 光寺。講揚智論及攝大乘。而體量虛廓不 計仇隙。曾有屏毀達其耳者。解衣遺之
曰。卿見吾過。真吾師友。仁壽初年。勅送舍 利於華岳思覺寺。寺即左僕射楊素之所立 也。初下之晨。雲垂四布雪滿山邑。天地奄
暗逼目無見。及期當午忽爾天清日朗。 現五色雲於塔基上。去地五丈。圓如輪蓋。 遙有見者。望其蓋上朱光赫奕。團團直上
遠連天際。暨于覆了雲合光收。還如晨旦。 積後卒於京室。
[0669b23] 釋道端潞州人。出家受具。聽覽律藏。至於 重輕開制銓定綱猷。雅為宗匠。晚入京都 住仁法寺。講散毘尼神用無歇。時程俊舉
後學欽之。加復體尚方言梵文書語。披葉 洞識了其深趣。勤心護法匡攝有功。仁壽 中年。勅送舍利于本州梵境寺。初入州界。山
多無水。忽有神泉涌頂。流者非一。舊痾夙 痼飲無不愈。別有一泉病飲尋差。若咽酒 肉必重發動。審量持戒永除休健。端以事 聞後還京寺。常樂弘演。終于本寺。
[0669c04] 釋道璨。恒州人。慧學如神。鑽求攝論華嚴 十地。深疑伏旨解其由緒。志尚幽靜不務 奢華。重義輕財自小之大。後入關輦便
住勝光。訪道求賢栖遑靡託。仁壽起塔。勅 召送舍利于許州辯行寺。初至塔寺。堂中佛 像素無靈異。忽放大光通爥院宇。舍利
上踊金瓶之表。又放光明遶瓶旋轉。既屬 炎熱。將入塔時感雲承日。覆訖方滅又於 塔側造池供養。因獲古井。水深且清輕軟 甜美。舉州齊調一從此井而無竭濁。莫不
嗟嘆。璨後不測其終。
[0669c15] 釋明芬。相州人。齊三藏耶舍之神足也。通解 方俗妙識梵言。傳度幽旨莫匪喉舌。開皇 之譯。下勅追延。令與梵僧對傳法本。而意
專撿失好住空閑。味詠十地言輒引據。問 論清巧通滯罕倫。仁壽下勅。令置塔于慈 州之石窟寺。寺即齊文宣之所立也。大窟像 背文宣陵藏中諸雕刻駭動人鬼。芬引舍
利去州三十許里。白雲欝起從寺至輿長 引不絕。耿耿橫空中有天仙飛騰往返。竟 日方滅。明旦將曉還有白雲長引來迎。雲 中天仙如昨無異。人眾同見傾目叵論。識
者以為石窟之與鼓山連接密爾。竹林仙 聖響應之乎。既至山塔。東面有泉。眾生 飲皆病愈。芬後卒于興善。所著眾經。如費 氏錄。
[0670a01] 釋僧蓋。恒州人。曾遊太原。專聽涅槃。晚至 洛下還綜前業。蓋聞經陳念慧攝慮為先。 遂廢聽業專思定學。陶思既久彌呈心過。
遂終斯習後入京師周訪禪侶。住大興善。 垂帷斂足不務世談。近局異乘略不霑口。 吐言清遠尠不高之。仁壽二年。勅送舍利
于滄州。四年又勅送于浙州之法相寺。初營 石函本惟青色。及磨治了變為鮮錦。布 彩鋪發。又見僧形但有半身。及曉往觀 僧變為佛。光焰神儀都皆明著。又現三字。
云人王子也。佛前又現雄鷄之象。冠尾圓 具或現仙鳳天人諸相甚眾。南鄉縣民多業 屠獵。因瑞發心受戒永斷。後於他日有採 柴者。於法相寺南見有樸樹。乃生奇異
果。僅有百顆。其色紅赤如蓮欲開。折取二 枚來用供塔。官庶道俗千有餘人。同往折 取。味如蒲桃。并果表奏。帝驚訝其瑞蓋。 後住禪定寺。唐初即世九十餘矣。
[0670a19] 釋曇瑎。江都人。少學成實兼諸經論。涅槃 大品包蘊心目。雖講道時缺。而以慧解馳 名。每往法筵亟陳論決。徵據文旨。學者憚
焉。常讀經盈箱滿 [止/ㄆ/木] 。記注幽隱追問老 耄。皆揖其精府反啟其志。瑎乃為斟酌通 問盤梗。自江左右歷覽多年。傳譽不爽實
鍾華望。煬帝昔為晉王。造寺京室諸方搜 選。延瑎入住。內史令蕭琮。合門昆季祖尋 義學。屈禮歸心奉以家僧。携現大小常處
第內。晨夕歡娛。講論正理惟其開悟。仁壽 之末。勅送舍利于熙州環谷山山谷寺。古 傳云。昔有齊人郭智辯。數遊環山之陽。世
俗重之。因以名焉。此寺即蕭齊高帝之所立 也。林崖重映松竹交參。前帶環川北背峻 嶺。江流縈繞寔為清勝。瑎巡此地仍搆 塔焉。初正月內當擬基處。屢放金光如一
綖許。十餘日中然後方息。舍利恰到如即 置基。先不相謀若同合契。皆大慶也。又初 到治。天本亢陽。人物燋渴。夜降大雨高下
皆足。無不賴幸。又放赤光流矚如火。行 道七夕又放大光。被諸山也。五千餘人 咸蒙斯瑞。及懺罪營福不可勝言。晚承 故業。迄于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