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plement to the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續高僧傳
Scroll 2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七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遺身篇第七 正傳十二 附見二
[0678a15] 南齊蜀部會州寺沙門釋法凝傳一
[0678a16] 周益部沙門釋僧崖傳二
[0678a17] 周雍州逸沙門釋普圓傳三
[0678a18] 隋終南山沙門釋普濟傳四 (又普濟)
[0678a19] 隋京師郊南逸僧釋普安傳五
[0678a20] 隋九江廬山沙門釋大志傳六
[0678a21] 唐偽鄭沙門釋知命傳七
[0678a22] 唐京師弘福寺釋玄覽傳八
[0678a23] 唐京師弘善寺釋法曠傳九
[0678a24] 唐終南豹林谷沙門釋會通傳十
[0678a25] 唐梓州沙門紹闍梨傳十一
[0678a26] 唐雍州新豐福緣寺釋道休傳十二
[0678a27] 釋法凝。會州人也。俗姓龐氏。初齊武帝夢遊 齊山。不知在何州縣。散頒天下覓之。時 會州父老奏稱。去州城北七里。臣人山是
舊號齊山。武帝遣於上立精舍。度僧給田 業。凝以童子在先得度。專心持戒道德日 新。月六年三齋供不斷。但以坐禪為念。出
禪則誦經。恒常入禪。百姓爭往看。而不敢 入。唯於窓中遙見。動經一月。出猶不食。大 德名僧多往勸之。雖復進食漸漸微少。後
年至七十。於佛像前置座而坐。初燒一指 晝夜不動。火然及臂。諸人與弟子欲往撲 滅。及有叫喚者。復有禁止不聽者。臂然火
焰彌熾。遂及身。七日七夜。時俗男女有號 哭自搥者。又有頂禮讚歎者。至身盡唯一 聚灰。眾共理之。於上起塔。今唯有一精舍 在。餘皆摧滅。
[0678b14] 釋僧崖。姓牟氏。祖居涪陵。晉義熙九年。朱 齡石伐蜀涪陵獽三百家。隨軍平討。因止 于廣漢金淵山谷。崖即其後也。而童幼少言
不雜俳戲。每遊山泉必先禮而後飲。或諦 視不瞬。坐以終日。人問其故。答曰。是身 可惡。我思之耳。後必燒之。及年長從戎。
毅然剛正。嘗隨伴捕魚。得己分者用投 諸水。謂伴曰。殺非好業。我今舉體皆現生 瘡。誓斷獵矣。遂燒其獵具。時獽首領數百
人。共築池塞。資以養魚。崖率家僮往彼觀 望。忽有異蛇長尺許。頭尾皆赤。須臾長大 乃至丈餘。圍五六尺。獽眾奔散。蛇便趣水。
舉尾入雲。赤光遍野。久之乃滅。尋爾眾聚。 具論前事。崖曰。此無憂也。但斷殺業。蛇 不害人。又勸停池堰。眾未之許。俄而隄防
決壞。時依悉禪師。施力供侍雖充驅使 而言語訥澁舉動若癡。然一對一言時合 大理。經留數載無所異焉。至玄冬之月。禪 師患足冷。命之取火。乃將大鑪炎炭。直
頓於前。禪師責之曰。癡人何煩汝許多火。 乃正色答曰。須火却寒。得火嫌熱。孰是癡 人。情性若斯何由得道。禪師謂曰。汝不畏
熱。試將手置火中。崖即應聲將指置火 中。振吒作聲。卒煙涌出。都不改容。禪師 陰異之。未即行敬。又以他日。諸弟子曰。崖
耐火。共推之火爐。被燒之處皆並成瘡。而 忻笑自如。竟無痛色。諸弟子等具諮禪師。 禪師喚來謂曰。汝於此學佛法。更莫漫作
舉動或亂百姓。答曰。若不苦身焉得成 道。如得出家一日便足。禪師遂度出家。自 為剃髮。但覺鬢鬚易除猶如自落。禪師置
刀於地。攝衣作禮曰。崖法師來。為我作師。 我請為弟子。崖謙謝而已。既法衣著體。四 輩尊崇歸命輸誠。無所悋惜。或有疾病之
處。往到無不得除。三十年間大弘救濟。年 踰七十心力尚強。以周武成元年六月。於 益州城西路首。以布裹左右五指燒之。有
問燒指可不痛耶。崖曰。痛由心起。心既無 痛。指何所痛。時人同號以為僧崖菩薩。或 有問曰。似有風疾。何不治之。答曰。身皆
空耳。知何所治。又曰。根大有對。何謂為 空。答曰。四大五根復何住耶。眾服其言。孝 愛寺兌法師者。有大見解。承崖發迹。乃率
弟子數十人往彼禮敬。解衣施之顧大眾 曰。真解波若非徒口說。由是道俗通集倍 加崇信。如是經日。左手指盡火次掌。骨髓
沸上涌。將滅火焰。乃以右手殘指。挾竹挑 之。有問其故。崖曰。緣諸眾生不能行忍。 今勸不忍者忍不燒者燒耳。兼又說法勸 勵。令行慈斷肉。雖煙焰俱熾以日繼夕
並燒二手。眉目不動。又為四眾說法誦經。 或及諸切詞要義。則頷頭微笑。時或心怠。 私有言者。崖顧曰。我在山中初不識字。今
聞經語。句句與心相應。何不至心靜聽。若 乖此者則空燒此手。何異樵頭耶。於是大 眾懍然莫不專到。其後復告眾曰。末劫輕慢
心轉薄淡。見像如木頭。聞經如風過馬耳。 今為寫大乘經教故燒手滅身。欲令信重 佛法也。闔境士女聞者皆來遶數萬匝。崖夷
然澄靜。容色不動。頻集城西大道。談論法 化。初有細雨殆將霑漬。便斂心入定。即雲 散月明。而燒臂掌骨五枚如殘燭燼。忽然各
生並長三寸。白如珂雪。僧尼僉曰。若菩薩滅 後。願奉舍利起塔供養。崖乃以口嚙新生 五骨。 [打-丁+犬] 而折之。吐施大眾曰。可為塔也。
至七月十四日。忽有大聲狀如地動天裂。 人畜驚駭。於上空中或見犬羊龍蛇軍器 等象。少時還息。人以事問崖曰。此無苦 也。驚睡三昧耳。吾欲捨身。可辦供具。時
孝愛寺導禪師。戒行清苦耆年大德。捨六 度錫杖并及紫被贈崖。入火揵為。僧淵遠 送班納。意願隨身。于時人物諠擾。施財
山積。初不知二德所送物也。至明日平旦。 忽告侍者法陀曰。汝往取導師錫杖紫被及 納袈裟來為吾著之。便往造焚身所。于時
道俗十餘萬眾擁輿而哭。崖曰。但守菩提心。 義無哭也。便登高座為眾說法。時舉目 視於薪 [卄/積] 。欣然獨笑。乃傾右脇而寢。都
無氣息。狀若木偶。起問曰。時將欲至。仍 下足白僧曰。佛法難值宜共護持。先所 積柴疊以為樓。高數丈許。上作乾麻小 室以油潤之。崖緩步至樓。遶旋三匝。禮拜
四門便登其上。馮欄下望令念般若。有 施主王撰懼曰。我若放火便燒聖人。將獲 重罪。崖陰知之。告撰上樓。臂摩頂曰。汝莫
憂造樓得罪。乃大福也。促令下火。皆畏 之置炬著地。崖以臂挾炬。先燒西北次 及西南。麻燥油濃赫然熾合。於盛火中放 火設禮。比第二拜。身面焦炘。重復一禮。
身踣炭上。及薪盡火滅。骨肉皆化。惟心尚 存。赤而且濕。肝腸脾胃猶自相連。更以四十 車柴燒之。腸胃雖卷。而心猶如本。兌法師
乃命收取葬于塔下。今在寶園寺中。初未 燒前。有問者曰。菩薩滅度願示瑞相。崖曰。 我身可盡心不壞也。眾謂心神無形不由 燒蕩。及後心存。方知先見留以一心之
不朽也。然崖自生及終。頻現異相。有數十 條。曾於一家將欲受戒。無何笑曰。將捨 寶物生疑慮耶。眾相推問。有楊氏婦欲
施銀釵。恐夫責及。因決捨之。有孝愛寺僧 佛與者。偏嗜飲噉流俗落度。隨崖輿後。私 發願曰。今值聖人誓斷酒肉。及返至寺
見黃色人曰。汝能斷肉大好。汝若食一眾 生肉。即食一切眾生肉。若又食者。即食一 切父母眷屬肉矣。必欲食者當如死屍中
蟲。蟲即肉也。又曰。有六時念善大好。若 不能具一時亦好。如是一念其心亦好。皆 能滅惡也。見其言詞真正音句和雅。將欲
致問。不久而滅。於是佛與翹心精進繞塔 念誦。又聞空中聲曰。汝勤持齋。願令眾生 得不食身。又令餓鬼身常飽滿。觀其感被
皆崖力也。初登柴樓。沙門僧育在大建昌寺 門。見有火光高四五丈廣三四丈。從地而 起。上衝樓邊。久久乃滅。又初焚日。州寺大
德沙門寶海問曰。等是一火。何故菩薩受燒 都無痛相。崖曰。眾生有相故痛耳。又曰。常 云代眾生受苦。為實得不。答曰。既作心
代受。何以不得。又曰。菩薩自燒。眾生罪熟 各自受苦。何由可代。答曰。猶如燒手一 念善根。即能滅惡。豈非代耶。時普法師又
問曰。二家共諍大義。終莫之決。一云。佛智 緣無相理。理是緣境。智是能緣。一云。除倒 息妄即是真諦。何者為定。崖曰。佛即無相。
無別異相。海法師曰。佛即無相。無相之相 本無異相。若如此者。菩薩即釋迦觀音。崖 曰。我是凡夫。誓入地獄。代苦眾生。願令成
佛耳海曰。前佛亦有此願。何故早已成佛。 答曰。前佛度一時眾生盡也。又問。藥王等 聖。何故成佛。今菩薩獨未成佛。而救眾生。
是則前佛殊墮。答曰。前段眾生已得藥王 意。今眾生未得我意。由我始化如將落之 花也。故其應對一時。皆此之類。乃謂侍者
智炎曰。我滅度後。好供養病人。並難可 測其本。多是諸佛聖人乘權應化。自非大 心平等。何能恭敬。此是實行也。坐中疑崖
非聖人者。乃的呼其人名曰。諸佛應世形 無定方。或作醜陋諸疾乃至畜生下類。檀越 慎之勿妄輕也。及將動火也皆覩異相。 或見圓蓋覆崖。有三道人處其蓋上。或見
五色光如人形像在四門者或見柴樓之 上如日出形並兩諸花。大者如兩斛兜 許。小者鍾乳片。五色交亂紛紛而下。接取 非一。棖觸皆消。又聞大鼓磤磤深遠。久
久方息。及崖滅後。郫縣人於郫江邊。見空 中有油絡輿。崖在其上。身服班納黃。偏袒 紫被捉錫杖。後有五六百僧。皆罩竹傘乘
空西沒。又潼州靈果寺僧慧策者。承崖滅 度。乃為設大齋。在故市中。於食前忽見黑 雲從東南來翳日廕會。仍兩龍毛五色分 明長者尺五短猶六寸。又雨諸花幡香煙滿
空繽紛。大眾通見。又初收心舍利至常住 寺中。皆見花叢含盛。光榮庭宇。又阿迦膩 吒寺僧慧勝者。抱病在床。不見焚身。心懷 悵恨。夢崖將一沙彌來。帊裹三
斛 許香并 檀屑。分為四聚以遶於勝。下火焚香。勝怖 曰。凡夫耳。未能燒身也。崖曰。無怖用熏 病耳。煨燼既盡即覺爽健。又請現瑞。答曰。
我在益州詭名崖耳。真名光明遍照寶藏菩 薩。勝從覺後。力倍於常。有時在於外村。為 崖設會。勝自唱導曰。潼州福重。道俗見瑞。
我等障厚都無所見。因即應聲。二百許人 悉見天花如雪紛紛滿天映日而下。至中 食竟。花形漸大如七寸盤。皆作金色。明淨 耀日。四眾競接都不可得。或緣樹登高。
望欲取之。皆飛上去。又成都民王僧貴者。 自崖焚後舉家斷肉。後因事故將欲解素。 私自評論。時屬二更。忽聞門外喚檀越聲。
比至開門見一道人。語曰。慎勿食肉。言 情酸切。行啼而去。從後走趁。似近而遠。忽 失所在。又焚後八月中。獽人牟難當者。於
就嶠山頂行獵。搦箭聲弩舉眼望鹿。忽見 崖騎一青麖。獵者驚曰。汝在益州已燒身 死。今那在此。崖曰。誰道許誑人耳。汝能燒
身。不射獵得罪也。汝當勤力作田矣。便爾 別去。又至冬間。崖兄子於溪中忽聞山谷 喧動。若數萬眾。舉望見崖從以兩僧。執錫
杖而行。因追及之。欲捉袈裟。崖曰。汝何 勞捉我。乃指前雞猪曰。此等音聲皆有詮 述。如汝等語。他人不解。餘國言音汝亦不
解。人畜有殊皆有佛性。但為惡業故受此 形。汝但力田莫養禽畜。言極周委。故其往 往現形豫知人意。率皆此也。具如沙門忘 名集。及費氏三寶錄。并益部集異記。
[0680b23] 釋普圓。不知何許人。聲議所述似居河海。 周武之初來遊三輔。容貌姿美其相偉大。言 顧弘緩。有丈夫之神采焉。多歷名山大川。
常以頭陀為志。樂行慈救利益為先。人 有投者輒便引度。示語行要令遵苦節。 誦華嚴一部。潛其聲相人無知者。弟子侍 讀。後因知之。然而常坐繩床。斂容在定。用
心彌到不覺經過晨夕。有時乞食暫往村 聚。多依林墓取靜思惟。夜有強鬼形極可 畏。四眼六牙。手持曲棒。身毛垂下。徑至其
前。圓怒目觀之。都無怖懾。不久便退。其 例非一。又有惡人從圓乞頭。將斬與之。 又不肯取。又復乞眼。即欲剜施。便從索手
遂以繩繫腕著樹。齊肘斬而與之。心悶委 地。村人明乃聞知。因斯卒于郊南樊川 也。諸村哀其苦行。爭欲收葬。眾議不決。乃 分其屍為數段。各修塔焉。
[0680c11] 釋普濟。雍州北山互人。初出家依止圓禪師。 儀軌行法。獨處林野不宿人世。跏坐修禪 至于沒齒。栖遲荒險不避豺虎。雖遊浪
物表。而手不釋卷。甞讀華嚴。依而結業。 自佛法淪廢。便投太白諸山。行不裹糧依 時噉草。咀嚼咽飲都不為患。願像教一興
捨身供養。修普賢行生賢首國。開皇之始 大闡法門。思願既滿。即事捐捨。引眾集於 炭谷之西崖。廣發弘誓自投而殞。遠方填
赴充於巖谷。為建白塔于高峯焉。近貞觀 初有山居沙門普濟者。立操標勇貞專自 固。恒遊名山習誦經典。大品法花偏所通 利。其所造集多誦兩經。仍隨文句時重解
釋。聲氣所及周于一里。故使數萬眾中無 不聞者。以武德十八年西入關壤。時經邑 落還居林靜。貞觀度僧。時以濟無貫。擢 預公籍。住京師光明寺。眾聚山結樂聞經
旨。濟弊斯諠擾。遂遺名逃隱。不測所之。 有說。今在終南幽巖獨坐。傍饒山果。須者 負還。重更追尋。便失來徑。余曾同聚目悅
斯人。衣則百結相連。鉢則纔充受用。汲灌瓦 瓶麻繩繫頸。坐則籍草脇無著地。驍悍果 敢睡蓋莫欺。節約儉退利賊潛迹。言論所指
知足為先。談授正義如行為最。所以一坐 說法施積如山。曾無顧涉。任委監護。乃重 惟曰。城邑所屬五欲為根。余力既微。無宜 自陷。遂逃遁矣。
[0681a09] 釋普安。姓郭氏。京兆涇陽人。小年依圓禪 師出家。苦節頭陀捐削世務。而性在和忍。 不憙怨酷。或代執勞役。受諸勤苦。情甘如
薺。恐其事盡。晚投藹法師。通明三藏常 業華嚴。讀誦禪思准為標擬。周氏滅法。 栖隱于終南山之楩梓谷西坡。深林自庇廓 居世表。潔操泉石連蹤由甫。又引靜淵法
師同止林野。披釋幽奧資承玄理。加以遵 修苦行亡身為物。或露形草莽施諸蚊虻。 流血被身初無懷憚。或委臥亂屍用施豺 虎。望存生捨以祈本志。而虎豹雖來。皆嗅
而不食。常懷介介。不副情願。孤踐狩蹤 冀逢食噉。于時天地既閉。像教斯蒙。國令 嚴重不許逃難。京邑名德三十餘僧。避地
終南。投骸未委。安乃總召詳集洲渚其心 幽密安處。自居顯露身行乞索。不懼嚴誅。 故得衣食俱豐修業無廢。亂世知士安其 在歟。時有重募捉獲一僧賞物十段。有人
應募來欲執安。即慰喻曰。觀卿貧煎當欲 相給。為設食已俱共入京。帝語此人曰。我 國法急。不許道人民間。爾復助急不許道
人山中。若爾遣他何處得活。宜放入山不 須檢校。又周臣柳白澤者。奉勅傍山搜 括逃僧。有黨告云。此楩梓谷內有普安道
人。因遣追取。即與俱至。澤語黨曰。我不得 見。宜即放還。於是釋然復歸所止。前後遭 難曾無私隱。皆見解勉。例如此也。時藹
法師避難。在義谷杜映世家。掘窰藏之。安 被放還因過禮覲。藹曰。安公明解佛法。頗 未寬多。而神志絕倫不避強禦。蓋難及也。
安曰。今蒙脫難。乃惟花嚴力耳。凡所祈 誠莫不斯賴。因請藹還山親自經理。四遠 承風投造非一。藹乃與安更開其所住。具 如別傳。隋文創曆佛教大興。廣募遺僧依
舊安置。時楩梓一谷三十餘僧。應詔出家。 並住官寺。惟安欣茲重復不為名馳。依 本山居守素林 壑 。時行村聚惠益生靈終 寢
煙霞不接浮俗。末有人於子午虎林兩 谷合 澗 之側。鑿龕結庵。延而住之。初止龕 日。上有大石正當其上。恐落掘出逐峻崩
下。安自念曰。願移餘處莫碎龕窟。石遂依 言迸避餘所。大眾共怪。安曰。華嚴力也。未 足異之。又龕東石壁 澗 左。有索頭陀者。
川鄉巨害縱橫非一。陰嫉安德恒思誅殄。 與伴三人持弓挾刃。攘臂挽弓將欲放 箭。箭不離弦手張不息。怒眼舌噤立住經 宿。聲相通振遠近雲會。鄉人稽首歸誠請
救。安曰。素了不知。豈非華嚴力也。若欲 除免但令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