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宋高僧傳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進高僧傳表端拱元年十月日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賜紫臣僧贊寧上表
[0709a07] 臣僧贊寧等言。自太平興國七年。伏奉勅旨。俾修高僧傳與新譯經同入藏者。臣等遐求事跡博採碑文。今已撰集成三十卷。謹詣闕庭進上。益琅函而更廣。延玉曆以彌長。臣等誠憂誠恐兢惕之至。臣等聞渾儀之外別有釋天。法海之中多生僧寶。釋天可則。阿難記事而載言。僧寶堪稱。慧皎為篇而作傳。猗歟我佛號大遍知。知教法之無依。委帝王之有力。當二千載之後。屬一萬年之初。伏惟應運統天叡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神龍在天愛日升上。土疆開闢四夷請吏。而貢琛時律均和。百穀登敖而棲畝。耕籍田而又勸。賜酺飲以咸歡。儒術特興玄風爰振。是以麒麟非中國之物。白雉非草莽之禽。今遊苑囿之間。且類牢籠之畜。近以從澶至濮黃河牽一帶之清。自古及今青史載千年之應。斯蓋陛下來從不動之地示為長壽之王。飜譯成經。製甚深之御序。迴文作頌。演無盡之法音。仍降鳳書令編僧史。屬此雍熙之運。伸其貞觀之風合選兼才。豈當末學。得不擒犀截角搴翠刪毛。精求出類之人。取法表年之史。所恨空門。寡學釋胄何知。或有可觀實錄。聊摹於陳壽。如苞深失戾經。宜罪於馬遷。副陛下遺賢必取之心。助陛下墜典咸修之美。今遇乾明聖節。謹令弟子賜紫顯忠同元受勅相國寺賜紫智輪進納。伏乞叡慈略賜御覽。恭惟聖主是文章之主。微臣非惇史之臣。儻示天機令知凡例。如得操北斗而斟酌。或示刀圭執南箕而簸揚方除糠糩。臣等冒黷天顏無任惶懼激切屏營之至。謹言。
批答
[0709b11] 勅通慧大師贊寧省所。令左街天壽寺賜紫僧顯忠進編修有宋高僧傳三十卷事。具悉一乘妙道六度玄門。代有奇人迭恢聖教。若無纂述何以顯揚。繄爾真流。棲心法苑。成茲編集。頗効辛勤。備觀該總之能。深切歎嘉之意。其所進高僧傳。已令僧錄司編入大藏。今賜絹三千匹。至可領也。故茲獎諭。想宜知悉冬寒。想比清休否。遣書指不多及。十八日勅。
宋高僧傳序
[0709b24] 臣聞。賢劫綿長世間宏廓。天與時而不盡。地受富以無疆。最靈之氣牣于中。大聖之師居于上。偉哉。釋迦方隱彌勒未來。其間出命世之人。此際多分身之聖。肆為僧相喜示沙門。言與行而可觀。槧兼觚。而爭錄。是以王巾僧史。孫綽道賢摹列傳以周流。象世家而布濩。蓋欲希顏之者慕藺之儔成飛錫之應真作曳山之上士。時則裴子野著眾僧傳。釋法濟撰高逸沙門傳。陸杲述沙門傳。釋寶唱立名僧傳。斯皆河圖作洪範之椎輪。土鼓為咸池之坏器。焉知來者靡曠其人。慧皎刊修用實行潛光之目。道宣緝綴續高而不名之風。令六百載行道之人弗墜于地者矣。爰自貞觀命章之後西明絕筆已還。此作蔑聞。斯文將缺。時有再至。肅殺過而繁華來。世無久虛。地天奏而聖明出。我應運統天叡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陽龍挺德斗電均威。踐大道也。犧黃輸執御之勞。多天才也。周孔行弟子之職。講信修睦崇德報功。一統無遺百王有愧。四海若窺於掌內。萬機皆發於宸衷。然而玄牝留神。釋天淡慮。長生授術。時開太一之壇。續法延期。僧度倍千之戒。浮圖揭漢。梵夾飜華。將佛國之同風。與玉京而合制。慨茲釋侶代有其人。思景行之莫聞。實紀錄之彌曠。臣等謬膺良選。俱乏史才。空門不出於董狐。弱手難探於禹穴。而乃循十科之舊例。輯萬行之新名。或案誄銘。或徵志記。或問輶軒之使者。或詢耆舊之先民。研磨將經論。略同讎校。與史書懸合。勒成三帙。上副九重列僧寶之瓌奇知佛家之富貴。昔者嘉祥筆削。盡美善於東南。澄照纂修。足英髦於關輔。蓋是拘於墟也。傳不習乎。豈若皇朝也。八極張羅。舉之則無物不至。四夷弭伏。求之則何事不供。臣等分面徵搜。各塗搆集。如見一家之好。且無諸國之殊。所以成十科者易同拾取。其正傳五百三十三人。附見一百三十人。矧復逐科盡處。象史論以攄辭。因事言時。為傳家之系斷。厥號有宋高僧傳焉。庶幾乎銅馬為式選千里之駿駒。竹編見書實六和之年表。觀之者務進。悟之者思齊。皆登三藐之山。悉入薩云之海。永資聖曆俱助皇明。齊愛日之炳光。應嵩山之呼壽云爾。時端拱元年乾明節。臣僧贊寧等謹上。
[0710a13] 譯經篇第一(變梵成華。通凡入聖。法輪斯轉。諸佛所師)
[0710a14] 義解篇第二(尋文見義。得意忘言。三慧克全。二依當轉)
[0710a15] 習禪篇第三(修至無念。善惡都亡。亡其所亡。常住安樂)
[0710a16] 明律篇第四(嚴而少恩。正而急護。嬰守三業。同彼金湯)
[0710a17] 護法篇第五(家有良吏。守藏何虞。法有名師。外禦其侮)
[0710a18] 感通篇第六(逆於常理。感而遂通。化于世間。觀之難測)
[0710a19] 遺身篇第七(難捨易捐。施中第一。以穢漏體。迴金剛身)
[0710a20] 讀誦篇第八(十種法師。此為高大。染枸櫞花。果時瓤赤)
[0710a21] 興福篇第九(為己為他。福生罪滅。有為之善。其利博哉)
[0710a22] 雜科聲德十(統攝諸科。同歸高尚。唱導之匠。光顯佛乘)
宋高僧傳卷第一
宋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 賜紫沙門贊寧等奉 勅撰
譯經篇第一之一 (正傳三人附見一人)
唐京兆大薦福寺義淨傳
[0710b08] 釋義淨。字文明。姓張氏。范陽人也。髫齓之時 辭親落髮。遍詢名匠廣探群籍。內外閑習 今古博通。年十有五便萌其志。欲遊西域。
仰法顯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風。加以勤無 棄時手不釋卷。弱冠登具。愈堅貞志。咸亨 二年年三十有七。方遂發足。初至番禺得
同志數十人。及將登舶餘皆退罷。淨奮勵 孤行備歷艱險。所至之境皆洞言音。凡遇 酋長俱加禮重。鷲峯雞足咸遂周遊。鹿苑
祇林並皆瞻矚。諸有聖迹畢得追尋。經二十 五年歷三十餘國。以天后證聖元年乙未仲 夏還至河洛。得梵本經律論近四百部。合
五十萬頌。金剛座真容一鋪。舍利三百粒。天 后親迎于上東門外。諸寺緇伍具幡蓋歌樂 前導。勅於佛授記寺安置焉。初與于闐三
藏實叉難陀飜華嚴經。久視之後乃自專譯。 起庚子歲至長安癸卯。於福先寺及雍京西 明寺。譯金光明最勝王。能斷金剛般若。彌勒
成佛。一字呪王。莊嚴王陀羅尼。長爪梵志等 經。根本一切有部毘柰耶。尼陀那目得迦。百 一羯磨攝等。掌中取因假設。六門教授等論。
及龍樹勸誡頌。凡二十部。北印度沙門阿儞 真那證梵文義。沙門波崙復禮慧表智積等 筆受證文。沙門法寶法藏德感勝莊神英仁
亮大儀慈訓等證義。成均太學助教許觀監 護。繕寫進呈。天后製聖教序令標經首。 暨和帝神龍元年乙巳。於東洛內道場。譯 孔雀王經。又於大福先寺出勝光天子香王
菩薩呪一切莊嚴王經四部。沙門盤度讀梵 文。沙門玄傘筆受。沙門大儀證文。沙門勝莊 利貞證義。兵部侍郎崔湜給事中廬粲潤文
正字。祕書監駙馬都尉楊慎交監護。帝深崇 釋典。特抽叡思製大唐龍興三藏聖教序。 又御洛陽西門宣示群官新飜之經。二年淨
隨駕歸雍京。置飜經院於大薦福寺居之。 三年詔入內。與同飜經沙門九旬坐夏。帝 以昔居房部幽厄無歸。祈念藥師遂蒙降 祉。荷茲往澤重闡鴻猷。因命法徒更重傳
譯於大佛光殿。二卷成文曰藥師瑠璃光佛 本願功德經。帝御法筵手自筆受。睿宗永 隆元年庚戌。於大薦福寺出浴像功德經 毘柰耶雜事二眾戒經唯識寶生所緣釋等二
十部。吐火羅沙門達磨末磨。中印度沙門拔 弩證梵義。罽賓沙門達磨難陀證梵文。居士 東印度首領伊舍羅證梵本。沙門慧積居士
中印度李釋迦度頗多語梵本。沙門文綱慧 沼利貞勝莊愛同思恒證義。玄傘智積筆受。 居士東印度瞿曇金剛迦濕彌羅國王子阿順
證譯。修文館大學士李嶠。兵部尚書韋嗣立 中書侍郎趙彥昭。吏部侍郎盧藏用兵部侍 郎張說中書舍人李 乂 二十餘人。次文潤色。
左僕射韋巨源右僕射蘇瓌監護。祕書大監嗣 虢王邕同監護。景雲二年辛亥。復於大薦福 寺譯稱讚如來功德神呪等經。太常卿薛崇
嗣監護。自天后久視迄睿宗景雲。都飜 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別撰大唐西域 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別說罪要行法 受用三法水要法護命放生軌儀凡五部九
卷。又出說一切有部跋窣堵。即諸律中犍度 跋渠之類。蓋梵音有楚夏耳。約七十八卷。 淨雖遍飜三藏。而偏攻律部。譯綴之暇。曲
授學徒。凡所行事皆尚急護。漉囊滌穢特 異常倫。學侶傳行遍于京洛。美哉。亦遺法 之盛事也。先天二年卒。春秋七十九。法臘五
十九。葬事官供。所出跋窣堵唯存真本未 暇覆疏。而逼泥曰。然其傳度經律與奘 師抗衡。比其著述淨多文。性傳密呪最 盡其妙。二三合聲爾時方曉矣。今塔在洛京
龍門北之高岡焉。
[0711a19] 系曰。譯之言易也。謂以所有易所無也。譬 諸枳橘焉。由易土而殖。橘化為枳。枳橘之 呼雖殊。而辛芳 榦 葉無異。又如西域尼拘
律陀樹。即東夏之楊柳。名雖不同樹體是 一。自漢至今皇宋。飜譯之人多矣。晉魏之 際。唯西竺人來止稱尼拘耳。此方參譯之
士。因西僧指楊柳。始體言意。其後東僧往 彼。識尼拘是東夏之柳。兩土方言一時洞了 焉。唯西唯東。二類之人未為盡善。東僧往
西學盡梵書。解盡佛意始可稱善。傳譯 者。宋齊已還不無去彼迴者。若入境觀風 必聞其政者。奘師法師為得其實。此二師 者兩全通達。其猶見璽文知是天子之書
可信也。周禮象胥氏。通夷狄之言。淨之才 智。可謂釋門之象胥也歟。
唐洛陽廣福寺金剛智傳
[0711b06] 釋跋日羅菩提。華言金剛智。南印度摩賴耶 國人也。華言光明。其國境近觀音宮殿補陀 落伽山。父婆羅門善五明論。為建支王師。
智生數歲日誦萬言。目覽心傳終身無忘。 年十六開悟佛理。不樂習尼揵子諸論。乃 削染出家。蓋宿植之力也。後隨師往中印 度那爛陀寺。學修多羅阿毘達磨等。洎登
戒法遍聽十八部律。又詣西印度學小乘 諸論及瑜伽三密陀羅尼門。十餘年全通三 藏。次復遊師子國登楞伽山。東行佛誓裸 人等二十餘國。聞脂那佛法崇盛。泛舶而
來。以多難故累歲方至。開元己未歲達于 廣府。勅迎就慈恩寺。尋徙薦福寺。所住之 剎必建大曼拏羅灌頂道場度於四眾。大智
大慧二禪師。不空三藏。皆行弟子之禮焉。 後隨駕洛陽。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 嶽瀆靈祠禱之無應。乃詔智結壇祈請。於
是用不空鉤依菩薩法。在所住處起壇。深 四肘。躬繪七俱胝菩薩像。立期以開光明 日定隨雨焉。帝使一行禪師謹密候之。 至第七日炎氣爞爞天無浮翳。午後方開
眉眼。即時西北風生。飛瓦拔樹崩雲泄雨。 遠近驚駭。而結壇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 場。質明京城士庶皆云。智獲一龍穿屋飛
去。求觀其處日千萬人。斯乃壇法之神驗 也。于時帝留心玄牝。未重空門。所司希旨 奏。外國蕃僧遣令歸國。行有日矣。侍者聞
智。智曰。吾是梵僧且非蕃胡。不干明勅吾 終不去。數日忽乘傳將之雁門奉辭。帝大 驚。下手詔留住。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
鍾其愛。久疾不救。移臥於咸宜外館。閉目 不語已經旬朔。有勅令智授之戒法。此乃 料其必終。故有是命。智詣彼擇取宮中七
歲二女子。以緋繒纏其面目臥於地。使牛 仙童寫勅一紙焚於他所。智以密語呪之。 二女冥然誦得不遺一字。智入三摩地以 不思議力令二女持勅詣琰摩王。食頃間
王令公主亡保母劉氏護送公主魂隨二 女至。於是公主起坐開目言語如常。帝聞 之不俟仗衛。馳騎往于外館。公主奏曰。冥 數難移。今王遣迴略覲聖顏而已。可半日
間然後長逝。自爾帝方加歸仰焉。武貴妃 寵異六宮。薦施寶玩。智勸貴妃急造金剛 壽命菩薩像。又勸河東郡王於毘盧遮那塔 中繪像。謂門人曰。此二人者壽非久矣。
經數月皆如其言。凡先覺多此類也。智理 無不通事無不驗。經論戒律祕呪餘書。隨 問剖陳如鐘虡受。有登其門者。智一覿 其面永不忘焉。至於語默興居凝然不改。
喜怒逆順無有異容。瞻禮者莫知津涯自 然率服矣。自開元七年始屆番禺。漸來神 甸。廣敷密藏。建曼拏羅依法製成。皆感靈
瑞。沙門一行欽尚斯教。數就諮詢。智一一指 授曾無遺隱。一行自立壇灌頂。遵受斯法。 既知利物請譯流通。十一年奉勅於資聖
寺飜出瑜伽念誦法二卷七俱胝陀羅尼二 卷。東印度婆羅門大首領直中書伊舍羅譯 語。嵩岳沙門溫古筆受。十八年於大薦福寺 又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羅尼觀自在瑜伽
法要各一卷。沙門智藏譯語。一行筆受刪綴 成文。復觀舊隨求本中有闕章句。加之滿 足。智所譯總持印契凡至皆驗。祕密流行為
其最也。兩京稟學濟度殊多。在家出家傳之 相繼。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於洛陽廣福寺 命門人曰。白月圓時吾當去矣。遂禮毘盧
遮那佛。旋繞七匝。退歸本院焚香發願。頂 戴梵夾。并新譯教法付囑訖。寂然而化。壽七 十一。臘五十一。其年十一月七日。葬於龍門
南伊川之右建塔旌表。傳教弟子不空奏舉。 勅 諡 國師之號。灌頂弟子中書侍郎杜鴻漸。 素所歸奉。述碑紀德焉。
[0712a19] 系曰。五部曼拏羅法。攝取鬼物必附麗童 男處女。去疾除祅也絕易。近世之人用是 圖身口之利。乃寡徵驗。率為時所慢。吁正
法醨薄一至於此。
唐京兆大興善寺不空傳 (慧朗)
[0712a24] 釋不空。梵名阿目佉跋折羅。華言不空金剛。 止行二字略也。本北天竺婆羅門族。幼失所 天。隨叔父觀光東國。年十五師事金剛智
三藏。初導以梵本悉曇章及聲明論。浹旬已 通徹矣。師大異之。與受菩薩戒。引入金剛 界大曼荼羅。驗以擲花。知後大興教法。洎
登具戒善解一切有部。諳異國書語。師之 飜經常令共譯。凡學聲明論。一紀之功六月 而畢。誦文殊普賢行願。一年之限再夕而終。
其敏利皆此類也。欲求學新瑜伽五部三密 法。涉于三載。師未教詔。空擬迴天竺。師夢 京城諸寺佛菩薩像皆東行。寐寤乃知空是
真法器。遂允所求。授與五部灌頂護摩阿 闍梨法及毘盧遮那經蘇悉地軌則等。盡傳 付之。厥後師往洛陽。隨侍之際遇其示滅。 即開元二十年矣。影堂既成。追 諡
已畢。曾奉 遺旨令往五天并師子國。遂議遐征。初至 南海郡。採訪使劉巨隣懇請灌頂。乃於法性 寺相次度人百千萬眾。空自對本尊祈請
旬日。感文殊現身。及將登舟。採訪使召 誡番禺界蕃客大首領伊習賓等曰。今三藏 往南天竺師子國。宜約束船主好將三藏 并弟子含光慧 辯
等三七人國信等達彼無 令疎失。二十九年十二月。附崑崙舶離南 海。至訶陵國界遇大黑風。眾商惶怖各作 本國法。禳之無驗。皆膜拜求哀。乞加救 護。慧 辯
等亦慟哭。空曰。吾今有法。汝等勿 憂。遂右手執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 佛母經夾。作法誦大隨求一遍。即時風偃 海澄。又遇大鯨出水。噴浪若山。甚於前
患。眾商甘心委命。空同前作法。令慧 辯 誦 娑竭龍王經。逡巡眾難俱息。既達師子國。王 遣使迎之。將入城步騎羽衛駢羅衢路。王
見空禮足。請住宮中七日供養。日以黃金 斛滿盛香水。王為空躬自洗浴。次太子后 妃輔佐。如王之禮焉。空始見普賢阿闍梨。
遂奉獻金寶錦繡之屬。請開十八會金剛頂 瑜伽法門毘盧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壇法。并 許含光慧 辯 等。同受五部灌頂。空自爾學
無常師。廣求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