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宋高僧傳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宋高僧傳卷第七宋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 賜紫沙門贊寧等奉 勅撰
義解篇第二之四 (正傳二十三人附見四人)
唐五臺山華嚴寺志遠傳 (元堪)
[0745b08] 釋志遠。俗姓宋氏。家于汝南。其父早喪。孤 侍孀親。承顏之禮匪遑晨夕。母常念法華 經精通五卷。遠識度明敏孤標卓然。年二十
八辭親從師。歸依荷澤宗風晤解幽旨。經 營僧事聯綿六秋。凡諸取給未嘗混互。自爾 辭師尋禮復經八年。雖博贍兩宗情猶繫 滯。聞天台一枝該通妙理。定慧雙融解進
於行。十乘境觀起自一家。修性三德清涼盛 演因命同輩追遊五峯。棲遁林泉履歷前 躅。曉六凡四聖之理。了開示悟入之門。百
界千如包羅性相。即遮即照破立同時。依 正圓融凡聖平等。豁開心目物我雙亡。僅四 十年闡揚獨步。遠業精道邈志苦神和。臥不
解衣食非別請。時歲不稔樵炊屢乖。每掬 水漱流將期永日。體有瘡疥手不塗摩。 戒檢遵修警慎心口。常以四種三昧鍊磨 身心。至於緘札題尺。頗閑辭翰蟲篆之美。
每有緇素負才學者異其辯說。或傍搜僻 隱。欲為挫銳。伺之瑕玷。求其勝負。進雖 傲然踞席。退乃踧踖 赧 容。來高我山去隨
四悉。洎會昌四年。春秋七十七。僧臘四十 八。忽絕食數朝而說法罔憚。以二月十七 日誡門人曰。吾自生修進不欺心口。今
獲二種果報。臥安覺安而無痛惱。又曰。天 台宗疏務在宣傳。法華疏十卷本迹二門三 周記別開近顯遠玄文十卷五義判釋。止觀
十卷境觀雙修。不定頓漸八教麁妙。遮照平 等行解圓明。一多相即一藏文句瑩玉摐金。 將踐聖階降茲罕及。禮懺方等必假精 誠。志之永懷副吾之意也。于時龍象雲萃
櫛比座隅。咸讚希奇同稱佛號。慈誨之際 奄至遷靈。風慘雲愁山昏水咽。林巒色變徒 屬悽傷。闍維日諸子奔馳罔知所詣。雖學
者如林。達其法者唯元堪。即扶風馬氏之裔 也。氣度沖邃道風素高。蓋遠傾其解脫之瓶。 注以醍醐之器。可謂一燈之後復然一燈。
及武宗澄汰之際。稟師先旨哀慟累夕。以 其章疏文句祕之屋壁。及宣宗再闡釋門。 重葺舊居。取其教部置之影堂。六時經行
儼若前製。法華妙經積歲傳唱。摩訶止觀久 而敷揚。嗣繼之心已極師資之禮也。
唐越州應天山寺希圓傳
[0745c21] 釋希圓。姓張氏。姑蘇人也。宗親豪富。而獨捨 家從登戒法。便遊講肆。不滯一方。勤修 三學。良深歲稔尤至博通。時推俊邁因命
講訓。光啟中屬徐約軍亂。孫儒略地吳苑俶 擾。圓由通玄寺附商船避地于甬東。其估 客偕越人也。篤重於圓召居會稽寶林山 寺。形雖ㄠ麼性且強幹。與時寡合多事宴
默。或問之。則曰。吾逍遙乎無形之場。同師 子遊戲耳。景福中於山寺演暢經論。同聲 相應求法者至。乃著玄中鈔數卷。皆當義妙
辭也。恒勸人急修上生之業。且曰。非知之 難行之為難。汝曹勉旃。圓六時禮懺未嘗 少缺。居小房即瑯瑘山頂是山也。傳云。從
瑯瑘臺飛來此處。先是屠坊故皆鎮于其 下。山之家有井。井有鰻鯠焉。水有應 縮應大江之潮候。甚多靈怪。一云。此處禹 鎖浙江蛟蜃之屬。其名曰蛆。蛆有雙耳其
色蒼黃。或緣竹木必風雨至矣。今或出石 竅入僧居溝渠中。見人不驚。握則跳梁如 怒狀。唯徧入圓房。圓手執宛轉屑就。乃為
之受歸戒。令勿作風雹之妖。暨圓終而多 暴風雨也。圓之修習願見彌勒。一日講次 屹然坐終于法座。時眾聞異香裛孴天樂錚
鏦。或絕或連七日後已。此真上生之證歟。則 乾寧二年四月也。還山之日僧眾置祭于寺 門。無何有人茜袍象笏拜跪愴然。 惝 怳之間
杳無蹤迹。眾莫能測焉。荼毘收舍利七百 餘粒。被四明人齎往新羅國矣。
唐絳州龍興寺木塔院玄約傳
[0746a21] 釋玄約。姓張氏。正平人也。志韻剛潔幼萌出 塵之心。既諧夙志入州龍興伽藍。日誦千 言更無再受。落髮之後滿足律儀。檢察己
心循其戒範。精持止作未甞穿穴。自茲名 節頓高流輩窺仰。數稔之間律論俱贍。遍求 知識探賾玄文。戾止長安崇聖寺。以戒德
之選而預臨壇講。律并俱舍共四十餘遍。 淵靜其性研覈靡虧。著俱舍論金華鈔二 十卷。為時所貴。而二講登席可三百餘人。
皆北面受業焉。傳稟門生一百許輩。汾沁之 間奔走學者迨乎老矣。終本院小房。俗壽 七十六。法臘五十六。學法弟子道俗收焚
坑舍利數百粒。構甎浮圖于郡城之西焉。
梁滑州明福寺彥暉傳
[0746b06] 釋彥暉。姓孫氏。今東京陽武縣人也。佩觽之 歲聞父讀金剛般若。瞪目凝聽澹然歡喜。又 屬家內齋僧磬梵俱作。於簾幕之下合掌
欣然。登年十五隨師學法。往太原京兆洛 陽聽采忘勞。年滿於嵩山少室寺受大戒。 隷習毘尼頗通深趣。次尋經論皆討玄源。
且曰。為善不同同歸乎治。治則戒定慧也。 入聖機械此三治性之極致也。屆洛都先達 無不推伏。至乎四部悉仰柔明。臨鑑則戚
少欣多。執瓶則荷輕持重。三衣之外。百一 之資量足而供更無餘長。所行慈忍匪事 規求。不畜門徒惟勞自己。勤勤化導默默 進修。是故南燕之人號為佛子。初寄明福
寺講百法論也。四海英髦風趨波委。恒溢 百餘且多俊邁。精研論席鑽仰經宗。其間 碩學兼才故有。分為上下十惡。十惡者若八
伯之號焉。上十惡則洞閑性相高建法幢。 宗因喻三立破無滯。下十惡則學包內外 吟詠風騷擊論談經。聲清口捷讚揚梵唄。 表白導宣。蓋因題目之分。乃極才能之際。
云惡則倒背之言。乃是極善也。其門弟子為 若此也。暉因明百法二論各講百許遍。出 弟子一百五十餘人。著鈔曰滑臺。盛行于
世。以乾化元年秋八月三日。氣力薾然而奄 化矣。春秋七十二法臘五十二。滑人追慕其 德。二眾三百餘人奉神柩歸葬于陽武縣 側。營小塔焉。
梁東京相國寺歸嶼傳
[0746c05] 釋歸嶼。姓湄氏。壽春人也。父元旭知子敏 利授以詩書。誦覽記憶彌見過群。從諸子 而竊願出塵。父母允其頻請。乃禮本郡開
元寺道宗律師為力生焉。未及周星念通 法華仁王二經。登于弱冠而全戒足。矜持 三行靡曠四儀。習聽新章寺通講授。後 聞洛京三輔經論盛行。結侶求師。僅于十
載疏通性相精大小乘。名數一支因明一 學。俱舍唯識維摩上生。皆深藏若虛也。復 往南燕就暉公重覆所學。研朱益丹。猶 慨義章未為盡善。乃之今東京相國寺。遂
糅新鈔講訓克勤門生領悟。時朱梁後主與 嶼丱角同學庠序。狎密情濃隔面年深。即 位半載下詔訪之。嶼雖知故舊終歲不 言。事不可逃應召方入。帝見悲喜交集。宣
賚豐厚。時屬嘉慶節。曾下勅止絕天下薦 僧道恩命。其年獨賜嶼紫衣。仍號演法大 師。兩街威儀迎導至寺。兼勅東塔御容院 為長講院。時閩帥以聖節進金剛經一藏
絹三百匹。盡賜嶼焉。法侶榮之。然覩舊鈔 有所不安未極其理。遂搜抉精義於三 載著成二十卷。號曰會要草字寫畢進呈。 帝覽賞歎。勅令入藏。嶼苦辭乃止。如是十
五年中唱導無怠。學徒繼榮贍。公相繼傳 持。至後唐清泰三年十月十日謂門人洪 演曰。余氣力惙然無常將至。汝好住修進。
焚香合掌初夜長逝。春秋七十五。僧臘五十 五即以其月十八日。遷塔於京東郊寺莊東 岡焉。
後唐洛陽長水令諲傳
[0747a06] 釋令諲。姓楊氏。 陝 府閿鄉人也。幼而履操迴 求出俗。得本邑之師授淨名經。年既應法 乃納戒津。大小乘教兼而學之。於名數法
門染成淳粹。彌陀中觀斡及膏腴。聲光振 發莫之與京。因遊洛南長水。遇歸心檀信 構伽藍。就中講貫。一論一經。三十載中宣
化計各五十餘遍。日別誦維摩上生以為恒 課。執行持心而絕瑕類。遠近宗承若望梅 者得飲焉。以清泰二年乙未歲終于邑寺。
春秋七十一。法臘五十一。其年遷于山麓。 徇西域法火葬獲舍利。學人檀越共建塔 焉。
後唐定州開元寺貞辯傳
[0747a19] 釋貞辯。中山人也。少知出塵長誓修學。剋 苦之性人不堪其憂。一志聽尋暇則刺血 書經。又鍼血畫立觀自在像慈氏像等。甞
因行道困息。有二天女來相撓惱。辯誓之 曰。我心匪石吾以神呪被汝。彼眾不容 去。自此道勝魔亦無蹤。辯負笈抵太原 城聽習。時中山王氏與後唐李氏封境相
接。虞其覘間者。并州城內不容外僧。辯由 此驅出遂於野外古塚間宿。會武皇帝畋 遊。塚在圍場中。辯固不知方。將入城赴 講見旌旗騎卒。縮身還入穴中。武皇疑令
擒見問其故。遂驗塚中敷草座案硯疏鈔 羅布。遂命入府供養。時曹太后深加仰重。 辯訴於太后曰。止以學法為懷。久在王 宮不樂如梏械耳。武皇縱其自由乃成其
業。洎王處直平乃歸中山。講訓補故伽藍 無不諧願。有婦人陳氏。布髮掩地請辯 蹈之撰上生經鈔。為學者所貴。時號辯 鈔者是。後終于此寺焉。
後唐會稽郡大善寺虛受傳
[0747b10] 釋虛受。嘉禾禦兒人也。納戒後於上都習 學。內外博通傳講數本大經論不憚宣導。 咸通中累應奉聖節充左街鑑義。輩流孰
不弭伏。及廣明中京闕盜據。逃難邐迤抵 越大善寺。同好者命講涅槃維摩二經。即天 祐年中也。因憤謙雅等師釋崇福疏繁略不 中其猶以水濟水終無必濟焉。遂撰義評
鈔十四卷。同光中方畢軸。又因講俱舍論 疏。有賈曾侍郎序次僧圓暉序。皆著鈔解 之。其文富贍昔甞染指知焉。受於涅槃辯 而非略。仍多駁議小遠之疏。免為青蠅之
玷。餘則法華百法唯識各有別行義章。受性 且狷急與人不同。畜弟子無一可中。甞自 執爨饌齋食。柴生火滅復吹又熸。怒發汲
水沃之。終日不食而講焉。及晚年眼昏甚。 登師子座戴竹笠而講。貴目不閃爍爾。 或譏其慢眾。受亦不介意。屬武肅王錢氏
按部至越。遂出謁見。王素嚮風。乃加優禮。 言勞再三。暨乾化中於會稽開元寺度戒。 命之充監壇選練。吳會間行此職者自受
始也。王表于朝廷薦其紫衣。莊宗制賜行 人齎至營丘。時受講當上生經疏序。至若 洪鐘而虛受。受捨麈柄言曰。某得名無典
實。今後更為虛受。小子識之。及狀聞王。王 曰。此僧必無恩命分。何名虛受乎。至同光 乙酉歲。受終迨海艦齎誥牒來。稽其終日
正到青社。果符武肅之言。有文集數卷。述 義章三十餘卷行之于代。
後唐杭州龍興寺可周傳
[0747c10] 釋可周。俗姓傅。晉陵人也。出家于本部建元 寺。循良厥性切問于勤。友生勉之曰。非其 地樹之不生。今豫章經謂之江論謂之海。
胡不往請業乎。周感其開導挈囊達彼。 遇雲表法師盛集窮法華慈恩大疏。日就月 將斡運深趣。昭宗初自江西迴台越之間。 命其啟發。梁乾化二年受杭州龍興寺召開
演。黑白眾恒有半千。兩浙武肅王錢氏。命 於天寶堂夜為冥司講經。鬼神現形扈衛。 往往人覩焉。甞有祭銅官祠神巫氏。久請
不下。後附巫曰。吾隨從大神去西關天寶 堂聽法方迴。武肅王聞而鄭重。賚周中金 如意并鉢紫衣一副。加號精志通明焉。以 天成元年終于觀音院本房。初周乾寧四年
戾止台州松山寺。講疏闕鈔。遂依疏節成 五卷。曰評經鈔。音訓五帖解宣律師法華序 鈔一卷。行于浙之左右。弟子相繼不絕。
後唐東京相國寺貞誨傳
[0747c28] 釋貞誨。姓包氏。吳郡常熟人也。年始十三出 家於本州龍興寺。其性沈靜分陰是競。方踰 一稔誦徹法華經。如是恒業日周二部。年
十九於揚州擇名師受具足法。自爾西之 伊洛北抵晉郊。凡有講筵下風求益。覈其 經論窮其性相。輩流之間罕齊馳騖。至於 非朋弱友弃背如也。唐天祐元年。至今東京
相國寺。寓舍講導法華經十許遍。人未歸 重。則知奇貨之售亦有時焉。及梁氏都于 是京。人物委輸。貞明二年會宋州帥孔公。仰
誨風規知其道行。便陳師友之禮捨俸財 置長講法華經堂於西塔院。從此翕然盛集。 誨旁讀大藏教文。二時行道精進罔疲。凡
世伎術百家之言黜于議論之外。誡門徒曰。 異端之說 汩 亂真心。無記不熏何須習俗。 吾止願為師子吼不作野犴鳴也。但專
香燭塗掃以內院為息肩之地。至後唐清 泰二年二月十日召弟子五十餘人。自具香 湯澡浴令唱上生。禮佛罄。捨衣資為非 時僧得施半齋僧訖。至十一日望空合掌
云。勞其眾聖排空相迎。滿百徒侶爾日皆 聞天樂之音。頃刻而卒。俗壽七十三。僧夏五 十四臘。於寺講貫三十餘年。經講計三十七
座。覽藏經二遍。修彌勒內院業。以其年二 月十八日葬浚郊東寺莊之原。旛幢威儀。緇 白弟子約千餘人會送焉。
後唐洛京長壽寺可止傳
[0748a26] 釋可止。姓馬氏范陽大房山高丘人也。年甫 十二逈有出俗之心。依憫忠寺法貞律師。年 十五為息慈。辭師往真定習學經論。時大
華嚴寺有仁楚法師講因明論。止執卷服 膺三遍。精義入神眾推俊邁。有老宿維摩 和尚者。釋門之奇士也。問楚師曰。門人秀 拔孰者為先。曰有幽州沙彌者。溫故知新
厲精弗懈。於是求見。遂質問勝軍比量。隨 難應變辭不可屈。維摩曰。後生可畏。契經 所謂雖小不可欺也。遂率力請止開講恒 陽。緇素無不欽 羨
焉。迨十九歲抵五臺 山求戒。於受前方便感文 殊 靈光爥身已 而歸寧父母及師。於寺敷演。二十三往并 部。習法華經百法論。景福年中至河池。有
請講因明。後於長安大莊嚴寺化徒數載。 乾寧三年進詩昭宗。賜紫袈裟。應制內殿。 本道劉仁恭者。據有北門控扼蕃漢。聞止
之名移書召歸故鄉。其父與師相次物故。 母猶在堂。止持盂乞食以供甘旨。行誦青 龍疏三載。文徹忽有巨蟒見于房。矯首顧 視似有所告。時同院僧居曉博物釋子也。
且曰。蛇則目睛不瞬。今其動乎。得非龍也。 止焚香祝之曰。貧道念青龍疏營齋養母。 苟實龍神軫念。希值一檀越。居數日。燕師
家子曰制勝司徒。召申供養。時莊宗遣兵 出飛狐以圍之。歷乎年載百穀勇貴。止頓 釋憂懼。未幾燕陷。劉氏父子俘歸晉陽。止
避亂中山。節度使王處直素欽名譽。請於 開元寺安置。逐月供俸。止著頓漸教義鈔 一卷見行于代。天成三年戊子王師問罪定 州陷焉。招討使王晏休得瀛王馮道書令尋
止。既見以車馬送至洛京。河南尹秦王從 榮優禮待之。奏署大師號文智焉。於長壽 淨土院住持。應順元年甲午正月二十二日 忽微疾作。召弟子助吾往生念彌陀佛。奄
然而化。俗年七十五。僧臘五十六。閏正月二 日茶毘收遺骨。至清泰二年四月八日建 塔於龍門山廣化寺之東南隅。止風神峭拔
戒節孤高。百家子史經目無遺該博之外尤 所長者近體聲律詩也。有贈樊川長老詩。 流傳人口。在定州日中山與太原互相疑 貳諸侯兼并。王令方欲繼好息民。因命僧
齋於慶雲寺。會有獻白鵲者。王曰。燕人詩 客試為詠題。止即席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