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宋高僧傳
Scroll 2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七宋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 賜紫沙門贊寧等奉 勅譯
興福篇第九之二 (正傳二十一人附見三人)
唐京師光宅寺僧竭傳
[0878b19] 釋僧竭者。不知何許人也。生在佛家化行 神甸。護珠言戒止水澄心。每嗟靳固之夫。 不自檀那之度。乃於建中中造曼殊堂。擬
摹五臺之聖相。議築臺至于水際。竭懼傷 生命俾立三日道場。呪其多足至無足。當 移竄相避。勿成某梵行之難。將知至誠所 感徵驗弗虛。掘土及泉了無蠢動焉。常
以複素為漉袋。遇汲有蟲投諸井坎。時 號護生井。恒盈不涸。又觀其飛蛾蠛蠓錯 認火明為可飛之路故犯之。乃鑄銅蟾 為息煙調。天下傳其制度。其曼殊院甞轉
經。每勅賜香。此寺本七寶臺寺內有天后 所造之臺。竭居于中焉。
唐成都福感寺定光傳
[0878c04] 釋定光者。不知何許人也。爰從入法厥性 弗拘。糲食斷中麁襦卒歲。方於庸蜀化導 有緣。事或多魔教鍾中 否 。俄遭武宗毀廢
例反儒宗。及乎佛日重暉僧倫咸序。光同 締構寺宇。因鑄大鐘計赤金萬餘斤。爾日鼓 籥灰飛投鑪火熾。有祥煙兩道。自浮圖相輪
最高處出。冉冉射上若虹蜺焉。萬人引望五 色騰凌。相感如然信鼓斯應。其塔是阿育王 藏舍利之所。大和初南蠻蒙傞顛剽掠入益
城。分蠻卒舍于寺內。廊廡皆烹炙熏灼。僧 皆奔迸。時塔頂出四道濃煙。分穗直上空 虛。至夜蠻蜑覩此奇異。乃禁止污穢。此塔
先在西北四十餘步。天寶末長史章仇兼瓊 赴在。至劍門見一人長一丈餘。持戟當 路。兼瓊驚問。對曰。某是大石寺護塔神。故
來奉迎。且有少事咨祈大夫也。緣大石寺 塔在西南未為極善。今請移東北四十二 步。伏望便掘石此下以鎮舍利。兼瓊曰。此
易耳。遂隱厥形。到府數日。乃令量其地處 先掘。果得巨石。其深無際。促石匠數十人 鏨鑿之。至夜輒填滿遣人潛伺之。見有
白彘數十。以喙推石末塞之。隨以舌舐其 堅如鐵銅矣。章仇止令勿鑿。遂移塔於 今所。即金華舊寺基也。光鐘亦移入新寺 焉。
唐吳郡嘉禾貞幹傳
[0879a01] 釋貞幹。俗姓武氏。雲中人也。神宇高邈以禪 默為務。曳錫踽步南訪靈跡。及至故障 有崑山寺者。林泉秀茂。則宋支曇諦甞考室
于此。味道崇化二十餘載。基蹠存焉。至元 嘉中創成大伽藍。屬武宗廢教。其寺屏除。 幹至止於茲。與范陽盧君襲同興弘覺法
師第二生名跡。寺成進士姚扶有詩。幹後遊 今秀州長水。見靈光寺邑民欲樹巨殿。時 盧令移邑字民。欣然相遇。幹悉先知。或云。
得他心宿命之明焉。遂請幹首唱。而惡偃 室之囂。寓殿基後。編苫為淺室而居。四方 檀信弗召自臻。又與僧令恭君道等累歲方 成今殿。其最高廣海內罕比。事畢
[挈-刀+力] 弊囊 振舊錫歸北。莫知其終。
唐蘇州支硎山道遵傳
[0879a16] 釋道遵。字宗達。姓張氏。吳興人也。夙負殊 操潔士稱之。榮曜不足關於心。聲塵未甞 觸其性。至年二十詣天竺義威律師受具
戒。事報恩寺興大師首宗毘尼傳教也。後 學天台一心三觀法門。欲廣寫法華經置 道場闢經院。一之日發其心。二之日規其 趾。作不逾序厥功成焉。居支硎之福地。大
曆元年州將韋元甫。兵部尚書劉晏。侍御史 王圓。開州刺史陸向。殿中侍御史陸迅。大理 評事張象。競誘真心共獲殊勝。乃相與飛
表奏聞。詔書特署為法華道場。自江以東總 一十七所。皆因遵之首置也。舉精行大德 二七人。常持此經以報主恩。鑄盧舍那及
毘盧遮那像及多寶塔。修淨土當生業造彌 陀佛。復寫天台教。益乎道場置常住莊二 區。平時講法華玄義天台止觀四分鈔文。臨
壇度人授心揚律。徒盈石室之籌。天寶中 於靈巖道場行法華三昧。忽覩大明上燭 于天。我身正念儼在光中。異日問荊溪然 師曰。智慧光明從心流出。非精志之所致
耶。又於本寺入法華道場覩此身在空中 坐。先證者知是滌垢之相。其年春秋七十一。 僧夏四十六。以興元元年七月二十九日。告
終于支硎山寺。僧益公翰公一夜同夢大殿 崩。果遵入滅。門人靈翰法盛道欣猶子靈源 追慕不已。樹塔旌德焉。
唐京兆大興善寺含光傳
[0879b14] 釋含光。不知何許人也。幼覺囂塵馳求簡 靜。開元中見不空三藏頗高時望。乃依附 焉。及不空劫迴西域光亦影隨。匪憚艱危
思尋聖迹。去時泛舶海中遇巨魚望舟有 吞噬之意兩遭黑風天吳異物之怪。既從恬 靜俄抵師子國。屬尊賢阿闍梨建大悲胎藏 壇。許光并慧 辯
同受五部灌頂法。天寶六 載迴京。不空譯經。乃當參議華梵。屬師卒 後。代宗重光如見不空。勅委往五臺山修 功德。時天台宗學湛然。解了禪觀深得智
者膏腴。甞與江淮僧四十餘人入清涼境 界。湛然與光相見。問西域傳法之事。光云。 有一國僧體解空宗。問及智者教法。梵僧
云。曾聞此教定邪正曉偏圓明止觀。功推 第一。再三囑光。或因緣重至。為翻唐為梵 附來。某願受持。屢屢掘手叮囑。詳其南印
土多行龍樹宗見。故有此願流布也。光不 知其終。
[0879c03] 系曰。未聞中華演述佛教倒傳西域。有諸 乎。通曰。昔梁武世吐谷渾夸呂可汗使來。求 佛像及經論十四條。帝與所撰涅槃般若金
光明等經疏一百三卷付之。原其使者必通 華言既達音字。到後以彼土言譯華成胡。 方令通會。彼亦有僧。必展轉傳譯從青海 西達葱嶺北諸國。不久均行五竺更無疑
矣。故車師有毛詩論語孝經。置學官弟子 以相教授。雖習讀之皆為胡語是也。又唐 西域。求易道經。詔僧道譯唐為梵。二教
爭菩提為道。紛拏不已。中輟。設能翻傳到 彼。見此方玄賾之典籍。豈不美歟。又夫西 域者佛法之根 [榦-木+禾] 也。東夏者傳來之枝葉也。
世所知者知枝葉不知根 [榦-木+禾] 。而不知 枝 葉 殖土亦根生 [榦-木+禾] 長矣。尼拘律陀樹是也。蓋東
人之敏利何以知耶。秦人好略。驗其言少而 解多也。西域之人淳朴。何以知乎。天竺好 繁。證其言重而後悟也。由是觀之。西域之
人利在乎念性。東人利在乎解性也。如無 相空教出乎龍樹。智者演之令西域之仰 慕。如中道教生乎彌勒。慈恩解之疑西域 之罕及。將知以前二宗殖於智者慈恩之土
中枝葉也。入土別生根 [榦-木+禾] 明矣。善栽接者 見而不識。聞而可愛也。又如合浦之珠北 土之人得之結步搖而飾冠珮。南海之人
見而不識。聞而可愛也。蠶婦之絲。巧匠之 家。得之繡衣裳而成黼黻。縿抽之嫗見而 不識。聞而可愛也。懿乎。智者慈恩。西域之 師焉得不宗仰乎。
唐剡沃洲山禪院寂然傳
[0880a04] 釋寂然。姓白氏。不知何許人也。名節素奇 踵四聖種。故號頭陀焉。大和二年振錫觀 方。訪天台勝境。到剡沃洲山者。在天姥岑
之陰對天台華頂赤城。北望四明。金庭石 鼓山介焉西北。北有支遁嶺。養馬坡放鶴 岑次焉。晉宋已來茲山洞開。初有羅漢白道
猷言。西域來戾止是山。次竺法潛支道林居 焉。高人勝士接踵而棲此中。至於戴逵王 羲之郗超孫綽許詢遊憩其間矣。見是中 景異。聞名士多居。如歸故鄉戀而不能捨
去。既行道化盛集禪徒。浙東廉使元相國 稹聞之。始為卜築。次陸中丞臨越知之。助 其完葺。三年欝成大院。五年而佛事興。然每
為往來禪侶談說心要。後終于山院。大和 七年時白樂天在河南保釐為記。劉賓客禹 錫書之。
唐天台山福田寺普岸傳 (全亮唯約)
[0880a21] 釋普岸。姓蔡氏漢東人也。沖弱之齡。逈然聰 敏。骨目奇秀。天生不嗜葷羶。長有出塵之 意。其父嚴毅訓授經籍漸通其義。秉翰伸
辭宛然華藻。因入僧舍暫執經卷。乃歎曰。 佛法玄微非造次可及。決志辭親。時懷海 禪師居百丈山。毳納之人駢肩累足。時號
大叢林焉。岸叩其關。海攝受之。日隨普請 施役。夜獨執燭誦經。曾不憚勞。遂諧剃 染。及陞戒品。便習禪那壁坐忘疲。觀心恒 務。瞻蔔附風而香遠。
[虥-儿+巾] 貓逢獸而吼高。學 者成圍。請於安陸壽山院坐道場矣。如是 環拱可四百餘眾。執器聽瞿沙之說。投籌 待毱多之度。大利群機得道者眾。大和年
中謂眾曰。吾山水之遊未厭。諸人勿相留 滯。天台赤城。道猷曾止息焉。華頂石梁。智者 昔降魔矣。將遊之也。自襄陽邐迤而來。
從沃洲天姥入天台之西門。得平川谷中 峯名大舍。號平田是也。觀其山四舍欝 翠。東西山石門。而有三井龍潭。東入石橋 聖寺。乃是綠身道猷尊者結茅居此。未幾
見虓虎乳子。瞪目而視岸。岸以杖按其頭 曰。貧道聞此山是神仙窟宅羅漢隱居。今欲 寄此安禪。檀越勿相驚撓。經宿領子而去。
以大和七年癸丑十月二十七日營構丈室。 携一童侍給薪水耳。八年春禪侶輻湊眾 力義成此院。號平田焉。開成中宛是大道 場。會昌三年七月告眾入滅。春秋七十四。
度弟子全亮。俗姓陳氏。悟師之道得鳳之 毛。一人唯約。在上元入滅。肉身不朽。岸遷 塔于是山。前此寺置五百羅漢殿。永嘉全億
長史畫半千形像。每一迎請必於石橋宿 夜焚香。具幢蓋螺鈸引導入于殿。香風送 至。幡幢之勢前靡而入門即止。其石梁聖寺
在石橋之裏。梵唄方作香靄始飄。先有金色 鳥飛翔後林樹。石畔見梵僧。或行或坐。或 招手之狀。或臥空之形。眴息之間千變萬化。
漢南國王錢氏頻年施供養。祥瑞極繁。今上 太平興國三年。於滋福殿宣問兩浙都僧正 贊寧石橋長廣量度。一皆實奏。帝歎嗟久 之。至八年因福田寺道者自詢誓斷腕然
鍊乞重造此寺。乃宣內殿頭高品衛紹欽張 承貴革故規制。若化出天宮焉。今岸師影 堂在寺之右。
唐京師奉慈寺惟則傳
[0880c07] 釋惟則者。拔俗志高栖神物表。凡施善務 舉則波隨。常言像是生善之強緣。不得不 多立。初之觀也如對嚴君。次則其心不亂。
中則觀門自成。末則如如焉。蕩蕩焉。三昧安 得不現前乎。是以我曹勸化迷俗。得不以 此是為先容歟。由是若雕若塑形像森然。
恒事進修。天邑之間偏加激勵。屬憲宗太 皇太后郭氏元和中為母齊國大長公主追 福造奉慈精舍搜擇名德。則乃預選入居。 未久之間聞四明鄮山有阿育王塔。東晉劉
薩訶求現。往專禮焉。乃匠意將七寶為末。 用膠範成摹寫。脫酷似。自甬東躬自負歸 奉慈寺供養。京邑人皆傾瞻歸信焉。
唐長安禪定寺明準傳
[0880c21] 釋明準者。不詳氏族生緣。本天台靈墟道場 出俗。遊方至京邑。觀古之神僧智苑。於苑 陽北山刊石寫經。灌鐵以俟慈氏下生。免
水火之虞。又東洛長壽寺寫華嚴。聖善寺寫 法華。嵩山嶽寺寫楞伽。悉刊貞珉皆圖不 朽。準遂於貞元戊寅歲春正月。見寺僧鏨
山攻石石悉頑惡。知匠氏不虔山靈祕吝。 時準疏告陰靈請 禆 善務。俄於定中見若 干幅貯無量石。冥冥之間如有宰割。皆中
刻字。時連率博陵崔公激勸幕府參佐。各 書一品。從序至勸發。凡二十八。圜廊挺立 不朞畢工。準之化人皆此類也。元和元年 八月中也。後不詳終所。
唐洪州寶曆寺幽玄傳
[0881a06] 釋幽玄。俗姓劉。幽州人也。夙懷出俗之願。 年及弱冠方遂前心。投并州賢禪師而了 玄契。元和二年振錫江左。至會稽大雲寺
見三學僧柅定食輪資緣都闕玄言發響應 檀越供贍。未幾移居湖心龜山妙喜古寺。九 年屬平昌孟簡鎮于越。枉駕問道。遂構成 大院。十二載復登南嶽栖止絕頂。十三年
豫章太守商祐篤重其道。命住東明寺。即東 晉安帝世之所造。僧數繁湊。寶曆中為奏改 為世福。兼置戒壇續勅改為度僧寺。其間
形像皆玄之化導。大和元年沈傅中丞又加 信向。玄於院南別造佛閣五層功就。謂弟 子曰。福事無盡生涯有期。物有闕然後人 庀具。吾終後可將屍漆布安閣下。言訖而
化。門人特旁立塔焉。
唐五臺山智頵傳
[0881a22] 釋智頵者。中山人也。自幼辭親來五臺山 善住閣院禮賢林為師。誦經合格得度。神 情爽拔氣調高峙。於世資財少欲知足。糲
食充腹麁衣禦寒。餘有寸帛未甞不濟諸 貧病也。遊方參翫預諸講席。傳法華維摩 二部窮源盡理。後挂錫高峯息心却掃。距 元和中眾辟為五臺山都檢校守僧長。頵與
時遷徙。固辭不允。遂登此職。後遇歲當饑 饉寺宇蕭條。有華嚴寺是大聖棲真之所。 巡遊者頗眾供施稀踈。院宇倫巡例稱不迨。
眾請為華嚴寺都供養主。時德不孤有法照 無著澄觀之出世也。當觀師製華嚴經疏。 海眾雲集。請頵為講主。日供千僧。十有餘 禩
食無告乏。皆云有無盡藏之米麪也。歲 久頗見豐盈。有隣院僧義圓。亦當代之碩德 也。謂頵久知常住私有謗言。非平等心是 貪饕者也。夜有神人報圓曰。僧長是千佛
之一數也。汝發輕言。若不悔過當墮惡道。 圓乃詰朝嗚足懺謝。有茲驗也。及鍾武宗 澄汰。頵遁乎山谷不捨文殊之化境。未逾 歲載宣宗即位勅五臺諸寺度僧五十人
宣供衣帔。山門再辟。頵為十寺僧長。兼山 門都修造供養主。大中七年與寰海遊臺。 四眾建無遮精妙供養。一月日乃謂大眾 曰。吾欲暫憩微骸息心斂迹佐助眾務吾
無能為也。付諸俊哲繼吾遺躅。乃淨室安 坐而滅。春秋七十七。夏臘五十八云。
[0881b20] 系曰。僧中職任也。如網之綱如屋之梁焉。 肇自姚秦立正魏世推都。北齊則十統分 員。唐世則僧錄命職。異乎常所聞者。五臺
山自貞元中智頵始封僧長矣。亦猶魚鹽 蜃蛤祈望守之也。
唐會稽呂后山文質傳
[0881b26] 釋文質。俗姓祝氏。尚丘之遠孫。衢州須江人 也。叔氏為僧號唯寬。學通多本經論。寬被 詔入長安止大興善寺。重詔入內道場。兼
請受菩薩戒。質隨寬入內。年十五誦法華 華嚴維摩等經。二十三受具。七日誦周戒本。 二夏便講四分律。二十七講通俱舍。四十年
中精曉諸大經論。後約束大悲禹跡二禪師 參問心要。既博達矣。歸諸暨法樂寺領徒。 時有虎來聽法。質摩其頂而去。後往永嘉
鍾會昌之搜簡乃隱樂成縣大芙蓉山。胎息 而已。大中重興。太守韋君累請不來。強置 于榻 [臼/丌] 出州開元寺居。檀施駢貤迴造大
佛殿并講堂房廊形像。并寫藏教無不備 焉。越州廉使沈貳卿命住呂后山院。本寧賁 禪師舊化之地也。質唯居草庵而止。咸通二
年十月十四日告眾言別。十五日端坐而化。 春秋八十四。僧臘六十二。窆于雲谷建塔。 越州刺史段式為行錄焉。
唐明州國寧寺宗亮傳
[0881c16] 釋宗亮。姓馮氏。奉化人也。家傍月山而居。 後稱月僧焉。亮開成中剃落納法。方事毘 尼循于四儀。且無遺行。而云我生不辰。屬
會昌之難便隱家山深巖洞穴。大中再造國 寧寺。徵選清高者隸名。亮預住持。建州太 守李頻為寺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