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Ganying Chuan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四明山大方廣無生居士胡幽貞刊纂
[0173b06] 此傳本花嚴疏主藏公門徒僧惠英。集為 上下兩卷。今予鄙其事外浮詞蕪於祥感。 乃筆削以為一卷。俾有見聞於茲祕乘。生
難遭想。各勉受持。
[0173b10] 西域無著菩薩弟天親。少習內氏。長通五部。 初業小乘。造小乘論五百部。無著愍其聰頴 未發大心。深媚小法非議大教。遂方便示疾。
使人呼而誘進之。為其廣說病之因業。天親 遂以兄之受持維摩法華涅槃華嚴等經。抗 聲轉誦。無著凝聽。且憙且悲。天親覽經數辰。
方獲信悟。深敬華嚴一乘。是諸佛境界。遂捨 小師大。深自悔咎。欲以利刀斷舌為謝前過。 無著誡之曰。向以汝口激揚權教。毀斥真乘。
今還以汝口。讚美真乘。自滅深累。何斷舌為。 天親於是入山。受持花嚴。後造十地論。有所 不通。來問無著。無著未通。昇知足天。請訣
慈氏。論纔絕筆。地大震動。論放光明。照數百 里。舉國慶異。廣如無著傳中說。
[0173b24] 魏朝并洲僧靈辨。童子出家。精心佛乘。專以 花嚴為業。時未有疏論。每思玄旨請益無所。 於是嚴飾道場。頂戴華嚴。晝夜行道六年。有
餘步步流血。哀請文殊加被。誓通奧典。克誠 無替。忽於一夜。感見童真。及明朗悟華嚴法 界七處九會。即入微定。咬若當時。猶歷目覩
耳聽心領。昔所未了。今無不通。遂於彼洲 西縣兄山中。造華嚴論一百卷。
[0173c03] 東晉沙門支法領。幼年出家。心行精志。悲嘆 能仁滅後正教淩替。乃往西天詢求聖典。行 至于闐。忽遇西來三藏一乘法主佛馱跋陀
羅。此云覺賢。釋迦種姓甘露飯王之裔孫也。 是大乘三果人。即當第三地菩薩。將華嚴梵 本三萬六千餘偈來。若於經中有所不通。即
昇兜率。請問彌勒世尊。法領哀請三藏慈降 震旦流通華嚴。依請而來京師安置。行坐不 與凡同。或於窓牖間。出入無礙。同住諸僧。悉
皆驚異。咸謂之魔。眾僧遂問三藏曰。法師得 過人法耶。三藏對曰。吾今已得。諸師乃集京 城僧眾。作法羯磨。而欲檳棄。而三藏遂攝衣
鉢昇空。現諸神變騰身。坐飛南往揚洲。如鳥 翔空。舉僧愕悔。不可復追。以義熙十四年 三月十四日。於建業謝司空寺。造護淨法堂。
翻譯華嚴。當譯經時。堂前忽然化出一池。每 日旦有二青衣。從池而出。於經堂中。洒掃研 墨給侍。際暮還宿池中。相傳釋云。此經久
在龍宮。龍王慶此翻譯故。乃躬自給侍耳。後 因改此寺為興嚴寺。同翻譯沙門惠業惠嚴 惠觀等。從三藏筆授。昊郡太守孟顗。右衛
將軍猪叔度等為檀越。至元熙二年六月十 日譯畢。後至大宗永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與梵本再校勘已。宋主請求那跋陀羅三藏
講此經。三藏恨以方音未通。不盡經旨。乃入 道場請念觀音。未盈七日。遂夢易漢首於梵 頭。因即洞解秦言。時號換頭三藏是也。佛馱
跋陀羅三藏。初至關中。問鳩摩羅什法師曰。 汝所譯經論云何。什曰。法華維摩等經。中 十二門等論。三藏曰。如君所譯。未出人度外。
何足廣置大名。時關中盛稱三藏。為大論師。 他日秦主姚興。請三藏於東宮持論。座下學 士三千餘人。釋有生肇融叡等。儒謝靈運費
長房等。皆莫敢舉問。什公乃抗聲問曰。君以 云何為正見。三藏曰。謂見一切法空。什曰。既 空何所見。對曰。見空可非無見。什曰。空可見
否。三藏曰。空不可見。什又問。君以云何破 色空。三藏曰。色無自體。聚眾微以成色。折色 至微。所以色空。什曰。君以折色至微令色空。
當云何復破極微空。三藏曰。眾人皆以方分。 分之明極微空。吾意不然。什曰。於意云何。三 藏曰。由一微故有眾微。由眾微故有一微。
微無自性。何折之有。什公聞此。茫然不知是 何言說。遂不復問。時眾皆莫達三藏一乘深 旨。又宗輔什公乃謂。三藏無答。於是休論。三
藏歸院已。生肇寶雲等。又詣問欲決前義 云。什公未曉所談。三藏曰。此義難了。吾言甚 易。什自懵耳。什後又自問亦如前。答終莫之
究。幽貞問。此什公論錄於一乘。有道形沙門。 欲同窺一乘之論。俱聞三藏之說故。附出此 中。
[0174a25] 北齊惠炬法師。幼而厭俗。長業華嚴。十五六 年。於道場中。六時禮旋。晝夜誦持。初無懈 歇。於寐夢中見一童子。自稱善財。告惠炬
言。師既能研精華嚴。欲究佛境。明日向南 來。與師聰明藥。令師得悟經旨。惠炬明朝具 陳諸僧。遂香湯洗浴。身服淨衣。手執香爐。歸
命三寶。願所尋求。必獲如夢。即與童子南行。 心口專志。恒念文殊。緣路數里。忽見一池。方 圓半里。雜花匝岸有菖蒲。意菖蒲是聰明
藥。爰命從童入水採之。忽獲一根大如車軸。 歸寺丸合。纔服棗許。使覺輕安神爽。日誦 萬言。因獲精解華嚴。造此經疏十餘卷。講經 五十遍。
[0174b09] 大唐永微年中。有居士 [樊-大+木] 玄智。華嚴藏公之 同學。弱冠參道。五經三藏內道被通。專以華
嚴為業。居方洲山中。初餌松葉。六十餘年誦 持不替。五十年前。感其所地涌甘泉。供足 不啻。林生美菓。樹樹繁實。遠近採取。無所罣
礙。忽雨深雪。行李不通。齋糧時竭。於是則有 山神。送藥狀似醍醐。味甘於乳。喫之一題。 七日不飢。益加心力。身輕目明。若夜禮誦。自
有燈現。晝日誦經。則眾鳥集聽。山神眷屬。現 身圍繞。異香時來。奇果每至。有時夜誦。口放 光明。照及四十餘里。光色如金。遠近驚異。或
有人往尋到山。唯見居士誦經口中光明。時 年九十有二。無疾而終。荼毘之時。牙齒變為 舍利。獲百餘粒。悉放光明。數日不歇。于時僧 俗收之。竪塔供養。
[0174b24] 永徽年中。禪定寺有兩僧。名道祥惠悟。咸隱 太白山中。祥即持誦涅槃。悟即持誦華嚴。服 餌松禾。六時禮懺。晝夜誦持。積有年歲。忽
於一時見一居士。鬢髮皓首。所衣潔素。儀容 恢美。前來設禮。庠序而言。弊居設齋。欲請一 僧。僧曰。此唯二僧。俱往可不。居士曰。弟子
貧家。本擬請一僧。僧問意欲交誰行云。請華 嚴法師。悟遂赴請。隨居士行。可百餘步。居士 於是。騰身於空中問悟曰。師何不昇空。悟對
曰。貧道無翅。昇空未得。居士問悟。師猶未 得神通耶。悟答曰。實未得。居士却從空下。安 致悟於居士衣襟中坐。又令冥目。于時只聞
耳邊颼颼風聲。可半食頃。還放履地。遂令開 目。不知到處。環視唯見大山。觀其屋宇。皆是 湧出。延悟入堂。禮佛纔畢。忽見五百異僧。執
錫持盂。翔空而至。悟敬異僧。寧敢居上。遂 從下行。居士來語曰。師受持華嚴。是佛境 界。何得於小聖下坐。遂却引悟。坐於五百聖
眾之上。齋後洗漱已。諸聖便騰空而去。居士 乃遣人擎一床寶物。將以 嚫 悟。令與呪願。悟 曰。貧道來不由地。居士携攝至此。自迴不得。
請垂送歸。誦經報德。居士曰。本所齋意在師 一人。雖有五百羅漢來食。皆臨時相請耳。師 且與呪願。當即發遣人。送歸本居。悟與呪願 已。
[這-言+(序-予+手)] 前有三五童子。各可六七歲。居士呼 之。又重標名於一童子遽來。居士語曰。汝可 祇事此法師。童子便請於悟曰。師暫開口。悟
即依開。童子觀之云。師甚多病。童子即將手。 向身上摩。遂取少藥。大如麻子。分為三丸。與 悟吞之。又請開口。童子忽飛入口中。悟當時
便騰虛。還本所居。住空中謂祥曰。向蒙神仙 居士請齋。遂獲神通。今欲暫之蓬萊金闕紫 微等宮。以持誦本業。言訖辭祥。攝三衣瓶鉢 及所受經。昇空而去。
[0174c29] 顯。慶年中。九隴山有一尼師。志精佛乘華嚴 祕藏。入山受持。二十餘載。禮誦無替。依教修 行。性定心寂。遂證惠眼。得因陀羅網境界。
十方世界微塵剎海九會道場。了了明見。如 鏡中像焉。
[0175a05] 總章元年。西域有三藏梵僧。來至京洛。高宗 師事。道俗歸敬。華嚴藏公。猶為童子。頂禮三 藏。請受菩薩戒。時眾白三藏言。此童子誦得
華嚴大經。兼解其義。三藏驚歎曰。華嚴一乘 是諸佛祕藏。難可遭遇。況通其義。若有人誦 得華嚴淨行一品。其人已得菩薩淨戒具足。
不復更受菩薩戒。西域傳記中說。有人轉華 嚴經。以洗手水。滴著一蟻子。其蟻命終。生忉 利天。而況有人能得受持。當知此童子。於後
必當廣大饒益。能施群生無生甘露。
[0175a15] 上元年中。洛州敬愛寺有僧。生緣在鄭州。歸 奉覲所親。行及鄭洲界。暮宿店家。次有僧來。 不知名號。亦投店宿。與前來僧。並房安置。其
後來僧謂主人曰。貧道遠來。疲頓餒乏。主人 有酒酤三升。有肉買一斤。具有資直。請速致 之。無至遲也。主人遽依請 辦 。僧盡噉之。其敬
愛律師。怒而訶之。身披法服。對俗士恣噉酒 肉。不知慚愧。其僧默而不答。至於初夜。索水 漱口。端身趺坐。緣發梵音。誦大方廣佛華嚴
經。初標品題。次誦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 提國寂滅道場。其僧口角兩邊。俱發光明。狀 若金色。聞者垂淚。見者發心。律師亦生羨慕。
竊自念言。彼酒肉僧。乃能誦斯大經。比至三 更。猶聞誦經聲聲不絕。四袟欲滿。口中光明。 轉更增熾。遍於 [這-言+(序-予+手)]
宇。透於孔隙。照明兩房。 律師初不知是光而云。彼客何不息燈。損主 人油。律師因起如廁方。窺見金色光明自僧 之口兩角而出。誦至五帙已上。其光漸收。却
入僧口。夜五更誦終六帙。僧乃却臥。須臾 天明。律師涕泣。而來五體投地。求哀懺過。輕 謗賢聖。願罪消滅。
[0175b07] 儀鳳年中。西域有二梵僧。至五臺山。齎蓮花 執香爐。肘膝行步。向山頂禮文殊大聖。遇一 尼師在巖石間松樹下繩床上。端然獨坐口
誦華嚴。時景方暮。尼謂梵僧曰。尼不合與大 僧同宿。大德且去。明日更來。僧曰。深山路 遙。無所投寄。願不見遣。尼曰。君不去某不可
住。當入深山。僧徘徊慚懼。莫知所之。尼曰。 但下前谷。彼有禪窟。僧依而住。往尋果見禪 窟。相去可五里餘。二僧一心合掌。手捧香爐。
面北遙禮。傾心聽經。聆聆於耳。初啟經題。稱 如是我聞。乃遙見其尼。身處繩床。面南而坐。 口中放光。赫如金色。皎在前峯。誦經兩帙已
上。其光盛於谷南可方圓十里。與晝無異。經 至四帙。其光稍稍却收。至六帙都畢。其光並 入尼口。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云。震旦國東北
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過去諸菩薩。恒於 中住。今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萬菩薩俱。其 山在岱洲南折洲東北。名五臺山。首楞嚴三
昧經云。文殊是過去平等世界龍種上尊王 佛。又央崛摩羅經云。文殊是東方歡喜世界 摩尼寶積佛。彼神尼之境界。必文殊之分 化。以示梵僧也。
[0175b29] 垂拱初年。有中天竺三藏法師日照。遠將梵 典來此傳譯。高宗詔太原寺安置。召集京城 大德僧。共譯大華嚴密嚴等十餘部經。僧道
成薄塵圓測意應等證義。複禮思玄等執筆。 惠智等譯語。時華嚴藏公在寺。因翻譯次問 三藏曰。西域頗有受持一乘獲感應否。三藏
曰。貧道比尋師。至於南天夜。宿一寺有大德 六十餘僧。皆誦華嚴為業。以文殊為上座。寺 僧有已者。以誦得華嚴經者。次補其處。每
以日暮來集。焚香禮懺。各誦一卷華嚴。以為 恒准。此寺本輪伽鳥捨寶造之。緣眾僧誦華 嚴經。其鳥遂感生天。其餘感應其多。不可備
述。垂拱三年四月中。華嚴藏公。於大慈恩寺。 講華嚴經。寺僧曇衍為講主散講。設無遮會。 後藏公往崇福寺。巡謁大德成薦。二律師。
時塵律師報藏公曰。今夏賢安坊中郭神亮 檀越。身死經七日。却蘇入寺禮拜。見薄塵自 云。傾忽暴已。近蒙更生。當時有使者三人。
來追至平等王所。問罪福已。當合受罪。令付 使者引送地獄。垂將欲入。忽見一僧云。我欲 救汝地獄之苦。教汝誦一行偈。神亮驚懼。請
僧救護。卑賜偈文。僧誦偈曰。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神亮 乃志心誦此偈數遍。神亮及合同受罪者數
千萬人。因此皆得離苦。不入地獄。斯皆檀越 所說。當知此偈能破地獄。誠叵思議。藏答塵 曰。此偈乃華嚴第四會中偈文。塵初不記是
華嚴。猶未全信藏公。乃索十行品撿看。果是 十行偈中最後偈也。塵公歎曰。纔聞一偈。千 萬人一時脫苦。況受持全部。講通深義耶。
[0176a01] 垂拱三年。惠英比丘。從藏公於慈恩寺座下。 聽講華嚴已。巡院經行。至翻譯院時。與慈恩 弘志法師楚國寺光法師偕行。藏公謂諸德
曰。西域有勒那三藏法師。唐云寶意。講華 嚴。聽眾數千。忽有二人。形貌端嚴。身光赫 奕。於大眾前禮三藏曰。弟子從忉利天帝釋
使來。請法師天上。講華嚴經。願垂即行。三藏 曰。貧道講猶未畢。未可相隨。畢即依請。使者 曰。幾時當畢。三藏曰。猶有兩帙。使者又云。
願畢在畢。當更親迎。三藏許已。忽即不見。 及講欲終纔收經了。使者又來。當時都講梵 音維那等。法師於高座上。一時遷化。隨使赴
於釋宮。講讚大乘深旨。當知華嚴祕藏。天上 人間無不宗重。
[0176a15] 天授元年。華嚴藏公。歸覲祖母到曾洲。牧宰 香花郊迎至二年。請講華嚴。說法之次議及 邪正。時有少道士。在側歸報弘道觀王。北
寺講師。誹謗道尊。觀主聞之其怒。明晨領 諸道士三十餘人。來至講所。面興慍色。口發 麁言。謂藏公曰。但自講經。何故論道門事。藏
公曰。貧道自講華嚴。無他論毀。觀主問曰。一 切諸法。悉皆平等耶。藏公對曰。諸法亦平等 亦不平等。觀主又問。何法平等。何法不平等。
答曰。一切法不出二種。一者真諦二者俗諦。 若約真諦。無此無彼。無自無他。非淨非穢。一 切皆離。故平等也。若約俗諦。有善有惡。有尊
有卑。有邪有正。豈得平等耶。道士詞窮無對。 猶嗔不解。於如來所。生毒害言。歸觀經一宿。 明朝洗面手。忽眉髮一時俱落。通身瘡疱方
生悔心。歸敬三寶。求哀藏公。誓願受持華嚴 經一百遍。轉誦向二年。猶有十遍未畢。忽感 眉髮重生身瘡皆愈。曾洲道俗。無不見聞。
[0176b04] 聖曆元年。則天太后。詔請于闐三藏實叉難 陀。與大德十餘人。於東都佛授記寺。翻譯華 嚴。僧復禮綴文。藏公筆授。沙門戰陀提婆等
譯語。僧法寶弘置波崙惠儼去塵等審覆證 義。太史太子中舍膺福衛事參軍于師逸等。 同共翻譯。則天與三藏大德等。於內遍空寺。
親御法筵。製序刊定。其夜則天。夢見天雨甘 露。比至五更。果有微雨。香水之雨。又於內 苑 [這-言+(序-予+手)]
沼中。生一莖百葉蓮華。綠枝紅葩香艶 超倫。蓮花有三種。一人間華有十葉。二天上 華有百葉。三淨土華有千葉。今內苑生百葉
者。明是天華也。則天嘉此。翻譯瑞應。詔出花 椂 使中官。送向佛授記寺翻譯之所。舉寺僧 眾。及懷洲大雲寺什法師。在悉同觀覩。敬歎
希奇。至聖曆二年十月八日。譯新經訖。詔請 藏公。於佛授記寺。講此新經。至華藏世界品。 講堂及寺院。地皆震動。舉眾驚異。都維那惠
表僧弘置等。連狀聞奏。勅批云。昨敷演微 言。弘揚祕顊。初譯之日。夢甘露以呈祥。開 講之晨。感地動而標異。斯乃如來降迹。用符
九會之文。豈朕庸虛敢堂六種之震。披覽來 狀。欣暢兼懷。
[0176b26] 聖曆年中。于闐三藏實叉難陀。於佛授記寺。 翻譯華嚴。向藏公曰。本國有沙彌。名彌伽薄。 持十戒。雖未受具。身意清淨。專誦華嚴。於一
日中。有二使者。至作禮。狀貌偉麗。身有光 明。彌伽怪異。問所從來。使者對曰。弟子自 降忉利。帝釋使來。請師誦華嚴經。願垂即
行。伽曰未審。天帝何緣。見命而誦經耶。使 者曰。帝與脩羅戰時。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