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an Fa Zhengzong Ji 傳法正宗記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傳法正宗記卷第三宋藤州東山沙門釋契嵩編修
* 天竺第十二祖馬鳴大士傳
* 天竺第十三祖迦毘摩羅大士傳
* 天竺第十四祖龍樹大士傳
* 天竺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大士傳
* 天竺第十六祖羅睺羅多大士傳
* 天竺第十七祖僧伽難提大士傳
* 天竺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大士傳
* 天竺第十九祖鳩摩羅多大士傳
* 天竺第二十祖闍夜多大士傳
天竺第十二祖馬鳴大士傳
[0725c22] 馬 鳴大士者。波羅柰國人也。未詳其姓氏。亦 名功勝。蓋以其夙有功德殊勝而命之。然初 詣富那夜奢尊者。以問答有所合。乃慕其道。
遂從之出家受戒。夜奢因謂之曰。汝夙世以 有所愛被降梵天生於毘舍離國。然其國有 上中下三類人。其上之者身有光明。其衣食
自然。從念而得。中之者身無光明。衣食求之 乃得。下之者裸形如馬。汝憫此類。嘗以神力 分身為蠶。其人得以為服。由是功德汝得復
生今之中國。方汝捨彼國時。其馬人眾感戀 汝德。皆共悲鳴。汝亦以偈慰之曰。
我昔生梵天 為有小愛故
而墮毘離國 與汝同憂苦
我見汝無衣 心生保善護
示化於窠圍 當得諸濟度
[0726a08] 偈已汝即此生。以故得今馬鳴之號也。然汝 當轉法輪為第十二世祖。師尋以大法眼付 之。已而大士以其法遊化至花氏國。方大興
佛事。雖三乘學人皆能度之。一旦遽有一老 叟。陽為疾者。至其會前。坐而仆地。大士因 曰。此非常也。將有異相。其人遂即不見。俄而
從地涌出為一女子。其狀端美赩如金色。舉 手指大士。而說偈曰。
稽首長老尊 當受如來記
今於此地上 而度生死眾
[0726a18] 復瞥然不見。大士曰。此魔來欲與吾較。有頃 果風雨暴至。天地忽冥。復曰。魔之信至矣。吾 當除之。即以手揮空。遂現一千尺金龍。其威
神奪張。雖山丘為之震蕩。而魔事遂息。後七 日復有一小蟲。狀類蟭螟。潛其座下。大士執 之以示眾曰。此魔之所變。盜聽吾法。尋縱之
令其自為。終懼而不能動。尋慰之曰。吾非害 汝。汝但復其本形。魔乃現其正體。作禮而懺 悔。大士因問曰。汝之名誰。其眷屬幾何。魔
曰。我名迦毘摩羅。其屬三千。曰汝盡神力 能變幾何。魔曰。我化大海不為難事。曰汝化 性海得耶。魔茫然乃曰。此言非我所知。大士
即為說法曰。此性海者。山河大地皆依建立。 三昧六通由茲發現。魔聞法大起信心。遂與 其三千徒屬皆求出家。大士即為剃度。乃召
五百應真與之受戒。謂之曰。汝趣菩提。當即 成聖道。摩羅果得戒體發光明。而異香普薰。 大士因之乃大造論議。尋而命之曰。如來大
法眼藏今以付汝。傳之勿令斷絕。汝聽吾偈 曰。
隱顯即本法 明暗元不二
今付悟了法 非取亦非棄
[0726b11] 付法已。即入龍奮迅三昧。挺身空中。如日輪 相。尋趣大寂。是時也當此周顯聖王之世也。 四眾遂以其真體。閟之於龍龕。
天竺第十三祖迦毘摩羅大士傳
[0726b15] 迦毘摩羅者。花氏國人也。未詳其姓。初為外 道。有大幻術。因詣馬鳴大士。較法不勝。遂與 其徒皆求出家。既證聖道。馬鳴即以大法眼
付之。已而遊化至西天竺。會其國太子有曰 雲自在者。德於大士。乃欲請往其宮中供養。 大士辭之曰。佛制。沙門不得親於王臣勢家。
此不敢從命。太子曰。然則吾國其城之北有 一大山。山有石窟。清靜絕俗。亦可禪棲。雖龍 蛇異物所護。而尊者至德。其必順化。大士曰
諾。從之而往。方至其山。果有大蟒。長可一 里。瞋目相視。大士即直進不顧。至山之南方 坐於坦處。蟒復盤繞其身。亦不之顧。蟒須臾
遂去。大士視其所隨之眾。已皆逃散無一在 者。尋獨進將至其石窟。俄然有一老人。素服 而出。合掌致敬。大士問曰。汝何所居。曰我昔
嘗為比丘。甚好寂靜。煩於初學所問。因起瞋 心。以故命終墮為蟒身。止於此窟。今已千載。 適值尊者聖德。故來敬之。大士因問曰。是山
復有何人所居。其務道乎汝示我知之。老人 曰。此北去十里有巨樹焉。能蔭五百大龍。 其樹之王號龍樹者。常為龍眾說法。而我
亦預聽。大士又集其徒相將而前。及至巨 樹。龍樹果出迎之。忻然致禮而問之曰。深 山孤寂龍蛇所居。大德至尊何屈至此。大士
曰。吾非至尊來訪賢者。龍樹即默而計之 曰。此尊者其得決定性明道眼耶。是大聖人 繼真宗乎。大士曰。汝雖心念。吾已意知。但能
出家。何慮我之非聖。龍樹於是悔謝。大士 即與度之。未幾乃命之曰。今以如來大法眼 藏付囑汝傳之。汝聽吾偈曰。
非隱非顯法 說是真實際
悟此隱顯法 非愚亦非智
[0726c18] 大士付法已。遽超身太虛。逞其神變。乃趣寂 滅。以化火自焚。是時當此周 赧 王之世也。龍 樹遂 斂
其五色舍利。建寶塔以閟之。
[0726c21] 評曰。寶林傳燈二書。皆書天竺諸祖入滅之 時。以合華夏周秦之歲甲。然周自宣王已前 未始有年。又支竺相遠數萬餘里。其人化滅
或有更千餘歲者。其事渺茫隔越。吾恐以重 譯比校未易得其實。輒略其年數甲子。且從 而存其帝代耳。唯釋迦文佛菩提達磨至乎
中國六世之祖其入滅年甲。稍可以推校乃 備書也。
天竺第十四祖龍樹大士傳
[0727a01] 龍樹大士者。西天竺國人也。未詳其本姓。或 曰。出於梵志之族。其性大聰晤。才慧卓犖。殆 非凡器。少時已能誦四韋陀典。稍長善天文
地理。悉通百家藝術。所知若神明。始其國有 山號龍勝者。素為龍之所棲。而山有巨樹。 能蔭眾龍。及大士有所感悟。意欲出家。遂入
山修行。乃依其樹。然而三藏奧義亦自洞曉 已。能為其龍眾說法。以故得號龍樹。及摩 羅尊者來其山。相遇甚善。大士乃與龍眾禮
之為師。方剃度時。其國之君與帝釋梵王。皆 赴其勝會。受戒於大羅漢。即成聖道得六神 通。摩羅尋以大法眼付之。已而遊化至南天
竺國。先是其國之人好修福業。洎大士至說 正法要。乃遞相謂曰。唯此興福最為勝事。佛 性之說何可見耶。大士因語之曰。汝眾欲見
佛性。必除我慢。乃可至之。其人曰。佛性大 小。曰非小非大。非廣非狹。無福無報。不死不 生。其人眾以大士所說臻理。皆喜好願學其
法。大士即於座上化其身。如一月輪。時眾雖 聞說法。而無覩其形。適有長者之子曰迦那 提婆。在彼人之中視之。獨能契悟。遽謂其眾
曰。識此相乎。眾曰。非我等能辨。提婆曰。此 蓋大士示現以表佛性。欲我等詳之耳。夫無 相三昧形如滿月。佛性之義廓然虛明。語方
已。而輪相忽隱。大士復儼然處其本座。而說 偈曰。
身現圓月相 以表諸佛體
說法無其形 用辨非聲色
[0727a29] 於是其人皆大感悟。即求為師。而大士悉與 度之。會眾聖與其受戒。而提婆為之上首。會 有五千外道。先於其國興大幻術。王與國人
皆靡然從之。而佛道將塞。當此大士感慨。遂 易其威儀。白衣持幡。伺王每出。則趨其前行。 或隱或顯。如此凡七載。一旦王大異之。以善
辭命而致之問曰。汝果何人。而常吾前行。追 之不得。縱之不去。大士曰。我是智人。知一切 事。王復驚其語。即欲驗之曰。諸天今何所為。
曰天今方與阿修羅戰。王曰。天事豈易明耶。 曰且待將有應効。少頃俄有戈戟。雜人手足。 紛然自空而下。王見乃信。遂加歎服。命外道
輩歸禮大士。然外道皆求正其見。大士遂因 之造眾論議。若智度者。若中觀者。若十二門 者。不啻其千萬偈。悉皆方便開釋正法。以應
其機宜。其後乃命迦那提婆曰。如來以大法 眼付囑迦葉。乃至於我。我今付汝。聽吾偈 曰。
為明隱顯法 方說解脫理
於法心不證 無瞋亦無喜
[0727b20] 復謂提婆曰。汝善傳持勿使斷絕。當於未來 之世大興佛事。已而騰身太虛。入月輪三昧。 大逞神變。返其座即入寂定。及後七日天雨
舍利。而大士復從定起。以手指空謂其眾曰。 此舍利者。蓋昔拘那含佛之弟子號摩訶迦 尊者。嘗發三願之所致也。其一曰。願我為佛
之時。若有聖士化度於世者。遇天澍雨至於 其身即為舍利。其二曰。願天地所生之物。 皆堪為藥療眾生病。其三曰。願凡有智者。皆
得所知微妙。以通宿命。言已仍泊然大寂。其 時當此秦始皇帝之世也。提婆與其四眾遂 建塔以閟之。
[0727c03] 評曰。正宗貴乎簡妙。而龍樹大士以廣論發 之何哉。曰然簡妙常難其至之者。方其人機 器有上下。此非以方便導之。則淺信者安得
其進嚮。是故大士為論務發彼一機者也。涅 槃豈不云乎。汝慎勿為利根之人廣說法語。 鈍根之人略說法也。夫簡妙者。要在其心有
所到耳。不必以其言不言為之當否。是故證 之於簡妙也。彌說而彌至。不證於簡妙也。彌 說而彌遠。
天竺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大士傳
[0727c13] 迦那提婆者。南天竺國人也。姓毘舍羅。天性 才辯。幼習其國風。喜修福業。及趣龍樹大 士方至其門。龍樹試之。遣以滿鉢水先置其
前。大士即以一針投之。而進相見。忻然契會。 龍樹現月輪以表佛性。眾皆罔測。獨大士識 之。遂以諭其眾人。尋亦相與師龍樹出家。
而提婆果為其高足弟子。及龍樹大士垂入 泥洹。遂以大法眼傳之。其後大士以其所證 廣化乎他方。先是迦毘羅國有富人。曰梵摩
淨德。其國稱為長者。有二子。長曰羅睺羅琰。 次曰羅睺羅多。淨德好治園林種植嘉木。一 朝其園木無故忽然生耳如 [卄/困] 。大於車輪。其
美味可食。如此終年。唯資淨德與其子羅睺 羅多所噉。餘家人輒欲取食。其菌即隱。然淨 德疑之。謂其子曰。此木之耳。唯我與汝得食。
必非常事何人能為明之。羅睺羅多遂說偈。 欲以他告曰。
此木生奇耳 我食不枯槁
智者解此因 我迴向佛道
[0728a03] 適會大士入國至其家。而淨德父子喜得所 遇致禮。遂以其事問之。大士乃與辨之曰。昔 汝二十之時。甞命一比丘於舍供養。其比丘
雖小有戒行。而法眼未明。心不詣理。坐虛受 汝惠。然其能少修行不陷惡趣。故報為此木 耳以償於汝。初此比丘居汝舍時。汝諸家人
皆不喜之。唯汝與其次子。能以誠待。故今耳 [卄/困] 獨汝父子得饗。復問淨德曰。汝年幾何。答 曰。七十有九。大士因說偈曰。
入道不通理 復身還信施
汝年八十一 此木亦無耳
[0728a14] 淨德聞其說。心遽廓然。益勤歎伏。且曰。我媿 衰老。雖欲出家。豈堪事師。今此次子素樂入 道。願捨以備給侍。幸尊者容之。大士謂曰。昔
如來記此子云。後五百年中有大菩薩。號羅 睺羅多。因木之耳出家成道。遂問其子曰。汝 何名耶。曰我名羅睺羅多。大士曰。此誠合佛
所記。汝今出家必成大果。尋與剃度。會聖眾 與受具戒。遂專隨遊化。一日大士復至巴連 弗城。俄聞外道相計欲掩抑佛法。乃自持長
幡。往立其會所。外道遽問曰。汝何不前。答 曰。汝何不後。又曰。汝似賤人。答曰。汝似良 人。又曰。汝解何法。答曰。汝百不解。又曰。我
欲得佛。答曰。我灼然得。又曰。汝不合得。答 曰。元道我得。汝實不得。又曰。汝既不得。云 何言得。答曰。汝有我故所以不得。我無我故。
我當自得。於是外道嗣屈。自相謂曰。此必大 聖。宜皆歸之。遂問曰。汝名為誰。大士曰。我 名迦那提婆。外道輩以夙聞其名。於是服膺
悔過。其未即化者。後發百千難問。而大士恣 其無礙之辯。一皆折之。由是廣造論議。若百 論之類是也。然其勝事既集。終命羅睺羅多 付之法眼。其說偈曰。
本對傳法人 為說解脫理
於法實無證 無終亦無始
[0728b09] 已而入奮迅三昧。體放八光。而趣寂滅。其時 當此前漢孝文帝之世也。四眾營塔。而梵天 助飾。共供養之。
天竺第十六祖羅睺羅多大士傳
[0728b13] 羅睺羅多者。迦毘羅國人也。姓梵摩氏。既得 明其家木耳之緣。即從提婆大士出家。隨侍 往巴連弗城。尋受付正法。於彼城。其後大士
亦統徒。廣行教化。未幾至室羅筏城之南。臨 金水河。遽謂其徒曰。汝等知之乎。適五佛影 現於中流。吾勺其水。輒有異味。此河之源
凡五百里。當有至人居之。然如來昔已記曰。 後五百年中當有聖者。號僧伽難提。出於此 處。相繼以為十七世祖。遂將眾沂流而上。
既至果見難提禪定於石窟中。伺之凡三七 日。會其出定。大士乃問之曰。汝身定耶心定 乎。難提答曰。我身心俱定。又曰。心身俱定
何有出入。答曰。雖有出入不失定相。如金在 井金體常寂。又曰。若金在井若金出井。金無 動靜何物出入。答曰。言金動靜何物出入。許
金出入金非動靜。又曰。若金在井出者何物。 答曰。金若出井在者非金。金若在井出者非 物。又曰。此義不然。答曰。彼理非著。又曰。此
義當墮。答曰。彼義不成。又曰。彼義不成我義 成矣。答曰。我義雖成法非我故。又曰。我義已 成我無我故。答曰。我無我故復成何義。又曰。
我無我故故成汝義。難提乃曰。仁者師於何 聖得是無我。大士曰。我師迦那提婆大士證 是無我。曰稽首提婆師而出於仁者。仁者無
我故我欲師仁者。大士曰。我已無我故。汝須 見我我汝。若師我故。知我非我我。難提心即 廓然。遂稽首而說偈曰。
三界一明燈 迴光而照我
十方悉開朗 如日虛空住
[0728c13] 偈已再禮必求見度。大士曰。汝心自在非繫 我所。何須依託而求解脫。大士即以右手擎 其金鉢。舉至梵天。取天香飯命眾共食。而
其大眾忽生厭惡。皆不能饗。大士曰。讓 而不能食。非吾所悋。汝業自然。乃命難提 分座同食。眾復疑之。意其師弟子混而無品。
大士知之曰。汝不得食。皆由此故。今與吾分 座之者。乃過去婆羅王如來也。應物降迹。將 為第十七世祖師。汝輩亦莊嚴劫中嘗趣三
果。而未純無漏。適雖親我豈大見性。正宜專 意歸此仁者。然吾滅後。即為大眾上首。復出 一師號伽耶舍多。亦宜知之。眾曰。大師神力
不敢不信。彼云過去佛者尚或疑之。難提以 其眾心未伏於已。乃謂羅多曰。世尊在日。世 界平正無有堆阜江河溝洫。水皆甘美草木
滋茂國土豐盈。人無八苦而行十善。及乎雙 林示滅。今將欲千年。而世界丘墟樹木枯 悴。人寡至信正念輕微。不務妙悟但樂神力。
然我自不為。為亦何難。即展右手入地至于 金剛輪際取甘露水。以瑠璃器持至會中分 諸大眾。然飲者其心益寧。於是眾皆推伏作
禮悔過。大士後乃命之曰。吾今老矣。非久處 世。如來之大法眼用付於汝。聽吾偈曰。
於法實無證 不取亦不離
法非有無相 內外云何起
[0729a09] 難提聞命。敬奉勤至。復說偈而讚之曰。
善哉大聖者 心明逾日月
一光照世界 暗魔無不滅
[0729a12] 羅多大士即其座上入滅。是時也當此漢武 帝之世也。四眾建塔以閟全體。
天竺第十七祖僧伽難提大士傳
[0729a15] 僧伽難提者。室羅伐國人也。姓剎帝利。父曰 寶莊嚴。實其國之王也。大士生即能言。與其 母語。唯稱佛事。父母異之。詔其國師。問子所
以然。其國師異人也。能知往事。謂王曰。此子 乃昔娑羅王佛也。欲有所化度故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