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shan Record 北山錄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北山錄卷第二法籍興第三 (此篇明如來一代時教經律論興建之由也)
[0580a28] 道樹降魔穆清天下 (佛初成道於伽耶城菩提樹下金剛座上。以智慧力降魔之 後法界肅靜也) 。垂世立教四十九年
(以三十成道。四十九年說法度人。七十九歲入 滅也) 以經律論為三藏也 (經為修多羅藏。律為毘奈耶藏。論為摩得勒迦藏也) 。
以五戒十善四諦十二緣六度為五乘也 (五戒為人 乘。十善為天乘。四諦為聲聞乘。十二緣生為緣覺乘。六波羅蜜為菩薩乘) 統之以十二分
(一契經。二應頌。三記別。四重說。五自說。六緣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希有法。十二論義。亦 呼十二部教也) 開之為四宗 (經律論呪)
教始興乎一音。而大 協于群心。目之曰甘露。亦謂之毒鼓 (應其病者除其熱惱 故曰甘露。不應其病起煩惱故謂之毒鼓) 至聖既沒而微言殆絕 (至聖即如
來也) 大迦葉遽命應真之侶千人。撰定詮序俾 罔墜厥旨。王城始會造于石室 (撰音選。自佛滅度荼毘之
後。大迦葉命羅漢千人。往畢鉢羅窟結集法藏。請無憂王為檀護主也) 龜氏尸其位 (尸主也龜 氏迦葉也) 首唱優波離令誦律部
(優波離者是諸釋子剃髮師。諸釋子出家。遂 以瓔珞環釧奉之。波離得 已 內自思惟。此人性高體貴尚能捨去。況我貧賤守寶受苦。乃懸樹上。誰有須者任意。
因求出家。常弘律部) 波離避席將就座 (大迦葉初於畢鉢羅置三法座。一令集律藏。 一令集經藏。一令集論藏。故優波離起就座也) 禮僧足而昇。執象牙扇。
如先佛所說不愆于文字 (一依佛在而說。並不愆少一文一字也) 一千 漏盡迭察迭書。再覆其言然後乃定。滿八十 反號八十誦
(波離旋記而說。大眾旋書而集之也) 次命阿難 (阿難本以身居
有學不得預眾。被逐在堀外。乃以三界九地惑束為九類。起九無間道斷九解脫道證。然後獲得三明六通。以神境 通從戶鑰孔入。故得在會。迦葉乃令集經藏。迦旃延集論藏)
阿難曰諾。如波離。 過三月飲光虞逸亡。以願智力觀之無褊慢 矣 (飲光即迦葉也。虞慮也。逸亡散失也。恐經日久散失。遂常以智願觀之無於怠慢也) 凡百年
夷路既廣人用知訓 (自佛滅後。迦葉弘持法藏二十年付阿難。亦二十年又付與末
田地。二十年末田地又付商那和脩。二十年商那和脩又付與優波毱多。五人共一百年弘持法藏也) 百年 後毱多違世法驂 [牛*弋] 軸
(違世遷化也。服外謂之驂。 [牛*弋] 殘也。喻毱多滅後而法乘 摧毀也) 雖跋闍干紀擅興十過。而離波多等七 百無著人殄之。如金僕姑而穿魯縞矣
(佛滅後百年。 毘舍離國有跋闍子比丘。說十事為清淨。謂指抄食飲酒受畜金銀等十事皆佛制不許。長老離波多與一切去上座
三浮那及搜婆村長老等七百羅漢。作羯磨而殄其罪也。出四分律五十四卷。縞素帛也。金僕姑箭名。魯莊公以之 射南宮長萬也) 暨大長老摩訶提婆
(即大天也。本土火羅國商主之子。因父他往染 其母。父歸殺之。後殺其母及阿羅漢。懼罪而求出家。聰明博達三藏) 竊聖人之譽怙王 者之力
(自云。我得羅漢入。無憂王宮常為王者之師。怙恃也) 鄙爭為心離析 是謀。增損佛語黷亂聖典 (因僧十五日說戒而妄有稱說。黷亂聖言與僧不 和也)
群聖叱其庸違 僭 而不經 (上座聖眾責其違亂佛語遂成爭競。王不能 和也) 其徒蝟張剪為冠讎 (大天之徒如蝟毛而張熾。與聖眾共為寇讎也) 群聖
不克禦侮 (克能也。大天部強盛。聖眾部不能制止也) 遂破為二部 (大天為大 眾部。聖眾部為上座部) 二部派流有蕩不返。迨數百年浸 為二十部
(大眾內分出成九部。一說部。二說出世部。三雞胤部。四多聞部。五說假部。六制多山
部。七西山住部。八北山住部。并本部成九也。上座部分成十一部。一說一切有部。二雪山住部。三犢子部。四法
上部。五賢胄部。六正量部。七密林山部。八化地部。九法藏部。十飲光部。十一經量部。雪山部。則本部也成二十 部) 哀哉化醇為醨。大義於是乖矣
(醇濃醨薄也。佛滅度自百年之後 分為二十部。法味澆薄也) 析 金爭 [疊*毛] 分河於是飲矣 (譬如一金杖分為五
段段段皆金。如佛法分為五部也。迦葉佛父吉利枳王曾作十夢。皆表釋迦遺教弟子內一夢見一張白 [疊*毛] 二十人爭 此 [疊*毛] [疊*毛]
終不破。表此二十部大小乘爭後遂分河而飲水也) 故諸部云如是契經 我部不誦。而於自部皆至于解脫者也 (各以自部教是 佛語。他部則非也)
其大乘宗智論。謂文殊師利與諸徒 大會于鐵圍。召阿難誦之。非諸聲聞所預聞 也
(智論亦云。智度論說。大乘結集乃是文殊菩薩與阿難等在鐵圍山結集。時皆大乘聲聞小智不預其眾也) 聲聞聞之迷亂倒錯。斯或別乘之謂也 (謂二乘實聲聞 也)
或不迴心之人也 (謂定性聲聞定不迴心灰身滅智者一類。聞說大乘迷錯不信也) 餘經餘聖貶不由論。豈行之艱而亦不能知 者乎
(或有餘部經教及諸部聖人。貶論而不取者。蓋以論是慧學義理深玄學之實難。而知之亦不得易也) 彌勒造瑜伽凡一十七地
(一五識身相應地。二意地。三有尋有伺地。四無 尋唯伺地。五無尋無伺地。六三摩呬多地。七非三摩呬多地。八有心地。九無心地。十聞所成地。十一思所成地。十
二修所成地。十三聲聞地。十四緣覺地。十五菩薩地。十六有餘依地。十七無餘依地也) 備舉三乘 開張演布
(梵云瑜伽。此云相應。謂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皆名相應也。即十七地稱之為師) 後諸學者以文殊為法性。以慈氏為法相 (法性以真
理融觀為門。法相以識相行布為旨) 各封涯域互馳章句自伐其美 (後人所宗性相有殊。宗性者以融觀為美。宗相者以區別為善。各黨其宗者也) 致使西極東
華人到于今有南北兩宗之異也。故南宗焉 以空假中為三觀 (觀遍計煩惱空處能顯真理為真諦觀。觀依他假有為俗諦觀。觀真俗 混同為第一義諦觀也)
北宗焉遍計依他圓成為三性也 (遍計 依妄情而生。依他假眾緣而起。圓成即真理者也) 而華嚴以體性德相業用 範圍法界 (即能所證體用而論範圍籠羅也)
得其門統於南北。 其猶指乎諸掌矣 (學華嚴者盡達性相之原俱盡南北之旨) 印土傳法。 自大龜氏至師子比丘有二十四人。雅紹真 誥流演溥暢
(自佛滅後。大迦葉弘持法藏。以至師子比丘共二十四人。雅繼能仁之軌躅。妙弘祖 聖之玄風也) 暨師子遇害於罽賓。自是相承相付泯 矣
(師子比丘傳法至罽賓國。為罽賓王害之自後。法藏雖傳其道澆也) 然戒法防患獨 為大聖所制
(戒者。梵云毘奈耶。此云調伏藏。以防非止惡調伏有情三業。如來親制最為付囑) 以戒即七支之業業性甚深。獲業智力乃窮 其數
(七支。身三業殺盜婬。口四業惡口兩舌妄言綺語。共為七支也。獲智力者了業之數) 故開遮 持破關乎損益。而前佛後佛皆不寄口而言 之
(或法之中。有開則許其通容。有遮則絕其為作。持為堅守不犯。破為誤犯不持也。律藏是佛親制。不因寄 口而傳說也) 又峻設其防言不浮行。心資定慧以至 懸解
(如來明立禁戒。峻設遮防浮泛也。心習定慧以至懸解。懸解者若以繩繫物。而懸慧解了達若解之也) 故亦謂之波羅提木叉也
(波羅提木叉此云別解脫戒。謂七眾所持各別而 解脫。又持一戒得一解脫) 經通五人說 (智度論云。五人者一佛二弟子三神仙四天五變 化也) 以彰善 癉
惡導物起信刊定邪正。皆得謂 之繩墨義也 (彰明也。 癉 病也。病於惡而明於善導引起生也。有不信者引之令信。不定者刊削
之。邪曲者則正之。如世繩墨能正材之斜曲也) 窮括性相不令散失。貫 于人心皆得謂之結鬘義也 (經內性相無不窮括義聚前後聯貫。猶若西
國之人以線穿貫花鬘而為嚴飾也) 至言有准規矩合度。而民是則 之皆得。謂之法義也 (猶若王言出則天下准承。規者圓也。矩者方也。方圓皆合其
制度為人之准故名為法。法者則也) 其言如蘭其信乃恒。天下酌 之而不知其竭皆得。謂之常義也 (蘭香草也。恒常也。若湧泉 而不竭。故謂之常也)
論通弟子造。以能合離真俗舒蓄名 理。壼奧在彀風味淵派。法義之所由生故皆 得。謂之摩怛哩迦也 (論者循環研覈究暢真宗為義。本唯佛說散在眾經。後乃大小
聖弟子通亦造之。而能離合真俗區擘色心。定有無之指歸。盡名義之壷奧。其唯論藏乎。梵云摩怛哩迦。此云本 母。能生智慧如母生子也) 矯伏擒縱啟塞關徼
(矯詐也。伏順也。擒奪。縱放也。論 義之道。或詐現縱伏而後奪取其義也。啟開也。塞閉也。關門鑰也。徼小路也。論宗有開有閉有遮防塞其關要也)
發期爾的弛有餘勇 (發言之道。須有準當。若箭發機須期中的。弛放也。放其義題須 令勇氣有餘也。苦理門四宗中不顧論宗等也) 外道異黨莫余敢侮 (論乃摧邪
顯正。故外道之徒莫敢侮慢也) 故皆謂之優波提舍也 (梵云優波提舍此云 論義也) 。法謂所對 (屬於所照之境) 。慧則向觀 (謂能照之心)
。向則克滅 (謂能證智起則諸惑皆滅也) 。觀則克聖 (謂慧照理若燈之照物則能顯於聖道) 。故皆謂 之阿毘達磨也 (梵云阿毘達磨此云無對法)
。佛昔一時有言曰 彼此中間而入於定 (佛一日言彼此中間三件未指而入定也) 。諸大弟子 各以己解競宣聖意。或以生死為此。涅槃為 彼。道為中間
(生死謂分段變易二種生死為此也。涅槃謂四種涅槃所證之理為彼。道則能證之 智為中間也) 或為眼根為此。色境為彼。識是中間
(根為能照。境為所照。識在中間為能了別) 如是乃有五百言不相與志 不相奪 (雖各不同亦各言其志也) 暨大聖起定。舍利弗等騰
情稽疑。佛言。我說觸為此。集為彼。受為中間 (觸為對境。集為能染。心受於中間領納也) 爾曹雖非我意。然皆為滅 苦之因。並應受持不宜忘失也
(曹輩也。弟子所說雖非佛之本意。然 亦無爽道理也) 故佛日未亡。舍利弗造集異門足論 (二十卷一百八十九紙。玄奘譯) 目連造法蘊足論
(二十卷一百七十八紙。玄奘譯) 迦多演那造施設足論 (一萬八千頌。此未見行。上三論皆是如來在日諸弟子 造也) 玉毫既晦。提婆設磨造識身足論
(十六卷。佛滅後一百年 造。玄奘三藏譯) 世友造品類足論 (十八卷二百九十紙。佛滅後三百年造) 戒 身足論
(三卷四十九紙。世友造。已上謂六足也) 迦多演尼造發智論 (十六卷三百六十五紙。大義具足故。號此論為身。以六足為足也。佛滅後造) 凡七論奮揚
才藻控越風猷。傍求聖意式弼神化。其大窮 天地。其細考鄰虛 (七論並小乘之文。辭藻宏曠風規超弈。至於性相心色無不具論也。 鄰虛極微之塵也)
方諸儒門。三傳四詩各金玉其音也 (三傳。一左丘明傳。二公羊高傳。三穀梁赤傳。四詩。魯詩。魯人申培公漢武以浦輪徵之已八十餘以詩經為訓口
傳無傳也。二齊詩齊人袁固生所傳。三韓詩燕人韓嬰所學。四毛詩河間毛公字文操所傳於子夏也) 由是 四百年初。迦濕彌羅國五百六通依發智論 撰大毘婆沙
(佛滅後四百年初。有羅漢名迦旃延子。擊乾稚普告十方諸天及賢聖。不得入滅有
於佛所聞一曷一句皆會迦濕彌羅國。諸聖既至。遂集所聞。是者取。非者去。乃成大毘婆沙。此云廣解。禁
之不令出國。謂婆娑頭拔尊者潛入彼國誦之出國歸。罽賓傳之後方流於諸國也) 備釋三藏 (謂經律論) 以品有八。譯者謂之八蘊。亦日八藏是 也
(蘊藏皆聚義也即八揵度) 至五百年。龍樹學窮域內。自謂 一切智人。方立為大師。阿耨達龍引入于宮。 示以塵沙祕藏。愧所負罪九旬假誦於龍宮。
而特悔其所稱者也 (龍樹本南天竺國梵志也。誦四韋陀因入王宮。厭欲出家。經論
誦盡嫌佛所說經不多。後龍王請入宮經九十日。點經題不盡。深悔言失。通解造智度論十萬偈。天竺立廟敬奉 如佛) 其所誦習人間或得之。由是廣製諸論丕 守先教
(丕大也。謂大能弘守先聖之教也) 洎千年。世親初學小 乘。常欲不利於大乘。其兄無著愍之。假疾 召使至。具以微言誨。天親退而省其咎矍然。
將自援刀斷舌。無著聿來其前止之曰。罪自 汝心匪舌之咎。昔既以毀。今盍以讚 (盍何不也) 斷 之何補焉。遂乃制論千部。或宗或釋翊贊于 五乘也
(天親菩薩北天竺留婁沙富羅國人。兄弟三人俱在有部出家。兄無著先悟大乘。常往兜率請
彌勒說瑜伽。天親在有部日。先造小乘論五百部廣非大乘。後因無著化之既悟大乘。乃却造五百本大乘論廣贊 大乘。故號千部論主也) 秦正世
(秦始皇。姓嬴。名正。字祖龍。秦襄王之子。收六國築萬里長城。令方 士入海往蓬萊求仙藥也) 有十八沙門自西域至 (謂室利房等十八人也) 彼
暴嬴方有事于天下。不遑大道 (遑及也不及行於大道) 醜我 有德獄沙門於重垣。為力士神奮威擊垣 (始皇惟降 服禮謝。道人却反西國)
夫秦之於吾道也如石不濡於水 焉。膏肓之門不足以發藥其在此也 (秦方無道。以善化之故
不相投也。晉景公有疾求醫于秦。夢疾化為二竪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 曰疾不可為也。今秦暴惡不足以善化。若疾之膏肓也)
雖當時沙門不見申於 秦而鞠之亦頗得其由矣 (室利房等雖不蒙秦之見遇而又禁之。蓋以秦暴 而不納於善。亦為騰蘭之因也) 夫人心險易間于山川。爾後
所來實幸。失利房等先甞之。不求之不至也 (嘗試也。以失利房等先試來。秦雖不納。後來三藏幸此事而知之。故若無蔡愔使人求請即不至於此也) 漢 永平七年辛卯
(以年曆推之。合是甲子。今作辛卯誤) 顯宗夢金人 (顯宗。謂後漢第二主明帝。名莊。光武之子。陰皇后所生) 項佩日光。在殿庭而 飛。乃宵衣俟旦
(俟待也。夜夢金人。身有光明。遂坐以待明) 召群臣以 問。傅毅對曰。是佛神也 (時王遵傅毅等奏。周昭王二十四年。大史蘇由云。
西國佛生。一千年後聲教流此。今千載餘合是佛神來至也) 俾蔡愔秦景將命求 諸夢 (遂使蔡愔等一十八人往西國求之也) 及大月氏。與攝摩騰竺 法蘭遇焉
(至月氏國。見二三藏。一姓迦攝名摩騰。一姓竺名法蘭也) 彼二士宿 蘊遐遊濟俗之志獲秦蔡而合矣 (秦景等見二三藏於月氏求請。 以歸漢國) 十年甲午
(本作丁卯甲午誤) 漢使至自西域。二沙 門入于洛 (時後漢都洛陽) 獻釋迦圖像并諸經。於是肇 有寺于洛城
(三藏初至館于鴻臚寺。以白馬馱經而來。遂呼為白馬寺。若就梵語為僧伽藍。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