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 Jin Wenji 鐔津文集
Scroll 1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鐔津文集卷第十二藤州鐔津東山沙門契嵩撰
志記銘題
武林山志
[0709c13] 其山彌杭西北。其道南北旁湖而入。南出西 關轉赤山逾麥嶺燕脂。北出錢唐門。躋秦王 纜船石。過秦望蜻蜓二山。垂至駝峴嶺趾左
趨。入袁公松門抵行春橋。橋西通南之支路。 過行春橋垂二里。南北道會。稍有居民逆旅。 行人可休。益西趨二里。入二寺門偪合 澗 橋。 過合 澗
龍迹二橋。自丹崖紫微亭。緣石門 澗 趨冷泉亭。至于靈隱寺。流水清泚崖石環怪 如刻削乍覩爽然也。自合 澗 橋南趨更曲水 亭並新移 澗
距天竺寺門西顧山嶂重沓相 映。若無有窮。靈隱晉始寺之禪叢也。天竺隋 寺之講聚也。其山起歙出睦湊於杭西南跨 富春西北控餘杭。蜿蜒曼衍聯數百里。到武
林遂播豁如引左右臂。南垂於燕脂嶺。北垂 於駝峴嶺。其山峯之北起者曰高峯。冠飛塔 而擁靈隱岑然也。高峯之東者曰屏風嶺。又 東者曰西峯 (在郡之西)
又東者曰駝峴嶺 (俗謂駝宛乃語訛也) 其 高峯之西者曰烏峯又西者曰石笋。又西者 曰楊梅石門。又西者曰西源 (亦謂西庵) 支出于西源
之右者曰石人。其峯南起望之而藹然者曰 白猿。左出於白猿之前曰香爐。益前而垂 澗 者曰興正。右出于白猿之前而雲木森然者
曰月桂。白猿之東曰燕脂嶺。白猿之西者曰 師子。又西者曰五峯。又西曰白雲。又西者曰 印西。南印西向前走迤邐於武林之中者曰
無礙。又前者曰善住。並善住而特起者曰稽 留 (俗謂鷄籠乃語訛也) 其稽留之西者曰蓮華。有岩號玉 女。其蓮華之東者曰飛來峯。乃西域異僧惠
理所謂此吾國靈鷲小嶺之飛來者也。昔多 靈仙隱焉。乃呼白猿而驗之。南屏天竺而北 嶂靈隱。其巔有天然石梁西跨。其中有岩焉
洞焉。洞曰龍泓。曰香林。岩曰理公。龍泓前者 北瞰。後者東出。謂其潛徹異境絕浙江下過 武林。然南北根望而起者。孱顏大有百峯多
無名。其名之者唯二十有四。與城闉相去十 有二里。周亦如之。秦漢始號虎林。以其棲白 虎也。晉曰靈隱。用飛來故事也。唐曰武林。避
諱也。或曰青林巖仙居洞。亦武林之別號耳。 然其岪欝巧秀氣象清淑。而他山不及。若其 雄拔高極。殆與衡廬羅浮異矣。其山八九月
每夜霽月皎則天雨桂實。其壯如梧桐子。其 水南流者謂之南 澗 。北流者謂之北 澗 。自合 澗 橋至于白雲峯之趾。凡八逾橋。其七石也。
其一木也。北 澗 自龍迹橋至于西源峯之趾。 凡七逾橋。其四石也。其三土木也。南 澗 源白 雲峯之麓。東注會他支 澗 。逾第八橋之西復
東注。會奚家 澗 入新移 澗 。出閘口曲流北之 合 澗 橋。北 澗 源西源山之腹。東注過騰雲 塢口稍偪楓樹塢口湍于第五橋下浸飛來峯
趾匯于西塢。漾渟于洗耳。潭瀦于渦渚東嶼 (亦謂之暖泉也) 瀲灔于冷泉亭下。經呼猿石門 澗 。灒 激于伏龍泓。過龍迹橋下東注。與合 澗 又東
注越二里。過行春橋下。出靈隱浦入錢唐湖。 古所謂錢源泉出武林山。此其是也。南北之 澗 雖多。多無名。然皆會二 澗 。其並南 澗 而入
者曰南塢 (南人謂谷為塢谷音浴也) 並北 澗 而入者曰北塢。 而北益有支塢者六。曰靈隱。曰巢楊。曰白沙。
曰大同。曰騰雲。曰西源。是六塢者皆有佛氏 精舍。曰靈隱。曰碧泉。曰法安。曰資嚴。曰辯 利。曰無著。曰無量壽。曰定慧。曰永安。曰彌
陀。曰吉祥。曰西庵。其精舍凡十有三 (缺一名) 其 十者在支塢。其三者廢。其三者宅。正塢南亦 有支塢 (或無南字)
皆有精舍。曰天竺。曰興聖。曰崇 壽講聚也。曰慶寧。曰永清。曰金佛。曰德澄。 曰福光。曰天竺禪叢也。古觀音氏垂象與人
乞靈。曰永寧。其精舍凡十。其五在支塢其五 廢。其五宅。正塢諸塢皆有居民錯雜。其毀 處幾成村墅。然無坂。墾不牧牛犢羊豕。水陸
不甚污。其人不事弋釣虞獵。以藮荈自業。然 同其在古潔靜清勝之風。未嘗混也。其俗在 南塢者窮于白雲峯之巔。在北塢者至于西 源。則坡 坻
西趨西溪南通南蕩。其泉之南出 者曰月桂。曰伏犀。曰丹井。曰永清。曰偃松。 曰聰明。曰倚錫。凡泉之源七。其一月桂。在天
竺寺。其一伏犀。在西來峯之巔。流液不常。其 五皆在支塢。其泉之北出者曰冷泉。曰韜光。 曰白沙。曰石笋。曰白公。茶井。曰無著偃松。
曰永安北源。曰彌陀西源。曰騰雲上源西庵 也。凡泉之源九。其一冷泉。在 澗 壖。其八在支 塢南塢。其古人之遺迹。若吳葛縣 (正字避廟諱) 之
葛塢者。若晉葛洪之丹井者。若宋謝靈運之 翻經臺者。若隋真觀所標之佛骨塔者。若唐 道標杜多之草堂者。其北塢。若漢陸棣之九
師堂者。若晉葛洪之伏龍石門者。若晉許邁 之思真堂者。若晉惠理之燕寂岩者。若晉杜 師明之謝客亭者。若宋智一之飯猿臺者。若 呼猿 澗
者。若梁簡文所記之石像者。若梁朱 世卿之朱墅者。若唐白居易之烹茶井者。若 唐袁仁敬之袁君亭者。二塢總十有六事。徒
古今相傳。雖名存而其事頗亡。不可按而備 書。其山無怪禽魗獸。唯巢构之樹最為古木。 松筠藥物果蓏與他山類。唯美荈與靈山之 所生枇杷桂花發奇香異耳。
游南屏山記
[0710c20] 由山之麓而上百步許。則東趨抵于霽雲亭。 西趨則傴僂。過小石門抵于積翠亭。由霽雲 亭益東至于幽居洞。洞之東則深林茂草也。
由積翠亭益西則入于叢竹之間。陰陰森森 殆不可勝數。有石座環布中可函丈。由積翠 亭西曲折而上抵于發幽亭。視錢唐城郭若
見諸掌。差發幽亭而東至于白雲亭。由白雲 亭之東厥徑枝分。所往皆入乎茂林修竹。不 知其極矣。由發幽亭又曲折而上。援蘿蔓陵
層崖。履危磴至于山之巔。一顧四達廊如也。 吳江越岫儼然在乎眸子。其山控鳳凰城之 西偏南走湖上。高視靈鷲而俯揖胥山。大約
從麓至頂。岩石皆奇。殊形詭狀世所無有。如 人物禽獸飛走騰踴。往往至乎雲氣歘作交 相掩映。真若神鬼效靈。千變萬化眩人心目。
或聞是山者初棄於莽蒼。雖樵蘇竪子莫之 肯顧。培塿丘垤尚恐不得與之為比。一日為 好事者所知。闢而發之。杭人之來視莫不驚
怪。以為天墜地湧。皆恨所以得之太晚。游觀 者於是推高。是山雖瀕湖。千巖萬 壑 莫出其 右者。至於名聞京邑。而賢士大夫皆樂為是
游。故有來江東者。不到南屏山以謂不可。余 因思天下四方有道之士。晦昧于世與俗輩 浮沈。如南屏之始者抑亦多矣。彼有道者必
抱奇材異德卓卓絕類。使會知己者引而振 之。資其輔相聖人之道而刑儀人倫。不亦偉 乎。可觀與夫山石游物。又不可同日而語哉。
余嗜山水之甚者也。始見南屏山。且喜以謂。 一遊無以饜吾之心。不若栖其陰藪常游其 間。故今年樂來息肩于此。日必策杖獨往。至
其幽處也。思慮冲然。天下之志通。至其曠處 也思慮超然。天下之事見。至其極深且靜處 也 (或無極深且三字) 冲寞涔寂神與道合。乘浩氣沐清
風。陶然嗒然若在乎萬物之初。是故誌之。以 示其將來有慕我而為游者也。
解獨秀石名 (名或作志)
[0711a27] 某既名獨秀石。章表民以其名為未當。且以 詩評之。更曰。獨怪石表民能文。其取義必遠。 然吾獨秀之義亦未始與人語。因得論之。世
俗所謂怪石者。必以其詭異形狀類乎禽獸 人物者也。為之焉。如是則屏山之石盈巖溢 壑。無不如禽獸人物者也。何獨一石謂之怪
耶。夫獨秀石有拔數仞嶷然特立於山之東 南隅。端莊不與眾石同趨附。頗似正人端士 抱道自處。不以事勢為朋黨。大凡物稟秀氣
而生成者。其所樹立必嶄然超出其群。吾所 謂獨秀石者。意其鍾得秀氣能自植立。不與 其類相為附麗。要詩人歌以張之。蓋欲有所
警耳。苟以怪石名之。彼眾人者自能命之。何 待不腆而名之耶。無已吾請從於獨秀石。
無為軍崇壽禪院轉輪大藏記
[0711b13] 崇壽精舍轉輪藏成。乃因天竺月師遺書。故 為書之。按其書曰。崇壽院籍屬無為軍。為城 中之
[塽-(爻*爻)+((人/人)*(人/人))] 塏也。昔沙門義懷於此說法。聚徒懷 之。徒既眾且盛。而經教缺然。患其無所視覽。
而清河張拱感是遽相率其邑人出財鳩工。 謀寫先佛三藏之說。而懷師以他命。既去復 命。今沙門淨因往繼之。而張拱益與其院僧
曰。慈願等戮力必成其事。既而因師復使僧 處仁等慕匠氏為轉輪藏以置其經。然藏有 殿。環殿以眾屋。總若干楹。內置佛像法器。金
碧照耀皆儼然可觀。其用錢凡七百萬。夫轉 輪藏者非佛之制度。乃行乎梁之異人傳翕 大士者。實取乎轉法輪之義耳。其意欲人皆
預於法也。法也者生靈之大本。諸佛之妙道 者也。諸佛以是而大明。群生以是而大昧。聖 賢乃推己之明而正人之昧。故三藏之取諭
者諭於此也。五乘之所歸者歸於此也。然其 理幽微其義廣博。殆非眾人概然而輒得。故 益其藏而輪之。姑使乎扶輪而轉藏者。欲其 概眾普得 (或闕此四字)
漸染佛法而預其勝緣。則 於道其庶幾乎。是亦至人攝化群生之一端 耳。其意遠且大矣。今因師從而效之。其所存 不亦至乎。可書也。至和三年季夏十日記。
漳州崇福禪院千佛閣記
[0711c08] 太常崔禮部。發使自通走杭遺書某曰。崇福 閣成。慕仲靈志之。某初不敢為徐思崔公名 大夫也。嘗為我以輔教編布之京闕。於我有
高義。今益以他勝事囑我。是豈宜違之耶。遂 引其事而書之。崇福在漳南為大精舍。徒眾 常五百人。聚居申申然。尊大比丘顯微為長
老。微師統此方五年。其屋廬大小治之以完。 初其居之東有隙地。微師意其形勝可置之 佛閣。乃引其州人王文渥謀。始居無何。客有
來謂曰。今山中水大漲。盡浮其久積之材。出 乎江涘。是足成爾也。微師以其感會。遂大出 其寺錢百餘萬。王文渥益施二十五萬助之。
其州之僧者俗者不啻三十人。因各相助勸 其閭里之樂善者出財。合刻賢劫千佛與五 百應真之像。并彩繪五百應真者。始至和甲
午仲冬役土木工遒遒日不稍輟。明年方秋 而其閣成。巋然九間陵空跨虛。飛橋危亭騫 湧旁出。其所造之像繪事既竟。即迎而內之。
釋迦彌勒藥師則位乎其中。千如來則列于 前後左右也。閣之下亦以釋迦文殊普賢眾 聖之像而位乎其中。五百應真與十六大聲
聞則列其四向。嘉祐初而龍巖人曰楊飾者。 益於其閣之南為大阿羅漢。浴室廊廡環之。 備法事也。然其規模壯麗。閩人偉之。謂是閩
者乃吾閩樓觀之冠也。若賢劫千如來者。蓋 在此劫與吾釋迦文佛相先後而見乎人間世 也。與夫天地群靈萬有。而為博大勝緣者
也。然聖人垂像與於天下後世。固欲其人天 者觀像以性乎無像。其次欲其睹像以發其 善心。其次欲其瞻像以預其勝緣。性乎無像
近至也。發乎善心嚮道也。預乎勝緣漸上善 也。是三者雖於其功小差。及其當世後代成 德則一也。崔公書曰。微師高行人能與人為
勝事。人皆樂從之。蒙奇其作佛閣意適合乎 聖人垂像之謂。則崔氏之所稱驗矣。南方之 人宜知其心無謂微師徒事土木。而誇邁世
俗耳。彼方袍之後來者有所營為。亦宜視法 於微也。嘉祐四年己亥孟秋之晦日。靈隱之 永安山舍記。
泐潭雙閣銘 (并敘)
[0712a19] 大長老曉月。字公晦。領禪者於泐潭十有五 年矣。其道既傳。益欲治其精廬。其徒居晉。遂 以師之意勸其鄉人。裒金起閣於寺庭之左。
寺亦出財助之。復勸乎呂氏之良婦曰。胡氏 鄒氏施錢十萬起閣於庭之右。右者寘慈氏 之像。左者桓鳧氏之鐘。又礱密石為涌道 (與周禮湧道異義也)
於其閣之前者十餘丈。費緍錢凡五 十餘萬。嘉祐庚子之仲春畢。其繪事落成。居 晉乃因其師遺書。求蒙文而志之。然吾與公 晦雅素相德最厚善。而公晦為閣之心吾知
之矣。公晦之意在道不在閣。閣乃寓其意耳。 夫入道莫先乎見聞。今其閣之以像者。正人 之所見也。閣之以鐘者。發人之所聞也。欲其
即見而明妙。即聞而頓覺。乃不在語言不資 文字而挺然獨得。與吾教外所傳之宗合。公 晦之心固如此也。不爾吾公晦豈肯徒事其
土木也。泐潭山水清勝。乃昔大禪德道一馬 祖遺迹之地一公道在佛氏之教為大至。公 晦居是有所為。又能益推道於人。其於一公
始有所振也。而與夫施者為福為勝利。詎可 量乎。美哉公晦。又閑治世聖人之書其識精 通。於今之禪者尤為賢豪。故以其閣復為之。 銘曰。
[0712b13] 惟閣鏗鍾。惟閣儼像。像正爾見。鐘發爾聽。惟 視惟聽。乃正爾性。勿謂道遠。在爾一瞬。勿謂 聖遠。在爾斯振。惟閣惟樹。吾有所寓。惟鐘惟
像。迺爾神獎。咨爾學者。宜知爾師。慎爾視 聽。勿謂徒為。
清軒銘 (并敘)
[0712b19] 高識上人。闢其精舍之南廡。盡得夫山川美 景而濯濯可視。武功蘇子美始名之曰清軒。 其後賢士大夫多游賞而賦詠之。上人乃以
其意。因命潛子銘之。既不得讓。乃謂上人曰。 天地萬物莫不有清濁。其氣象皆能感人而 為正為亂。夫天地之清其感人也肅。聖賢之
清其感人也莊。時世之清其感人也修。山川 之清其感人也爽。天地與時世之清化工。吾 不得而擬議。若夫聖賢山川之清者。是可推
之以益於世也。適上人敞是軒也。會其山之 靜水之清。以待來者而賞之者。其心開神爽。 思慮不復淫滯。是亦益於人多矣。或有開爽 其心神而思返乎泰清至靜
(或云逍遙乎至靜) 則其為軒 之意愈得也。潛子因而銘之曰。
[0712c04] 天地萬象。有濁有清。惟清感人。人斯正也。惟 濁感人。人斯亂也。惟清惟正。乃懋爾德。惟濁 惟亂。乃滋爾慝。鑒哉君子。擇時所適。戒哉君
子。慎時所翫。爾軒惟明。爾景惟清。有山崇 崇。可以攄情。有水泚泚。可以濯纓。既潔乃 志。既清乃神。惟清惟潔。乃為至適。勿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