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 Jin Wenji 鐔津文集
Scroll 1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鐔津文集卷第十四藤州鐔津東山沙門契嵩撰
非韓上
非韓子三十篇 (并敘)
[0722a16] 敘曰。非韓子者公非也質於經以天下至當 為之。是非如俗用愛惡相攻。必至聖至賢乃 信吾說之不苟也。其書三十篇。僅三萬餘言。
第一
[0722a20] 韓子議論拘且淺。不及儒之至道可辯。予始 見其目曰。原道徐視。其所謂仁與義為定名。 道與德為虛位。考其意。正以仁義人事必有。
乃曰。仁與義為定名。道德本無緣仁處致爾。 迺曰。道與德為虛位。此說特韓子思之不精 也。夫緣仁義而致道德。苟非仁義自無道德
焉。得其虛位果有仁義。以由以足道德。豈為 虛耶。道德既為虛位。是道不可原也。何必曰 原道。舜典曰。敬敷五教。蓋仁義五常之謂
也。韓子果專仁義。目其書曰原教可也。是亦 韓子之不知考經也。其曰博愛之謂仁。行而 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於己無
待於外之謂德。夫道德仁義四者。迺聖人立 教之大端也。其先後次第有義有理。安可改 易。雖道德之小者。如道謂才藝。德謂行善。
亦道德處其先。彼曰仁義之道者。彼且散說。 取其語便道或次下耳。自古未始有四者連 出而道德處其後也。曲禮曰。道德仁義非禮
不成。說卦曰。和順道德而理於義。論語曰。志 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義。禮運曰。義者 藝之分仁之節也。協於藝講於仁。得之者強。
此明游於義者乃聖人用義之深旨耳。楊子 曰。道以導之。德以得之。仁以人之。義以宜 之。老子雖儒者不取其稱。儒亦曰。道而後
德。德而後仁。仁而後義。道先開通。釋曰開 通。即繫辭云。開物成務。又曰。通天下之志。 是也。由開通方得其理。故德次之。得理為善。
以恩愛惠物。而仁次之既仁且愛。必裁斷合 宜。而義又次之。道德仁義相因而有之。其本 末義理如此。聖人為經定其先後。蓋存其大
義耳。今韓子戾經。先仁義而後道德。臆說比 大開通得理。不乃顛倒僻紆無謂邪。然儒之 道德固有其小者大者焉。小者如曲禮別義。
一說道謂才藝德為行善在己。是也。大者如 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 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
性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說卦曰。昔 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立天之 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
曰仁與義。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是也。繫辭以其在陰陽而妙之 者為道。人則稟道以成性。仁者智者雖資道
而見仁智。遂滯執乎仁智之見。百姓雖日用 乎道。而茫知是道。故聖人之道顯明為昧少 耳 (昧或作衰) 然聖人之道。豈止乎仁義而已矣。說
卦以性命之理。即至神之理也。天地萬物莫 不與之。故聖人作易重卦。順從此理。乃立天 地人三才之道。天道資始。則有陰有陽。地道
成形。則有柔有剛。人道情性。則有仁有義。乃 資道而有之也。中庸以循率此性。乃謂之道。 修治此道。乃謂之教。教則仁義五常也。是豈
道止仁義。而仁義之先果無道乎。若說卦者。 若論語者。若曲禮之別義者。若老子楊子者。 其所謂道德。皆此之大道也。然是道德在禮
則中庸也誠明也。在書則洪範皇極也。在詩 則思無邪也。在春秋則列聖大中之道也。孔 子謂曾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
唯。又謂子貢曰。非也。予一以貫之。但曾子緣 弟子問之。而曾子以其弟子小子未足以盡 道。故以近道者諭之。乃對之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曾子蓋用中庸所謂忠恕去道 不遠之意也。後儒不通。便以忠恕遂為一貫。 誤矣。繫辭曰。天下之動貞夫一。又曰。一致
而百慮。禮運曰。禮必本於太一。中庸曰。其為 物不二。其生物也不測。以此較而例諸。烏得 以忠恕而輒為其一貫乎。顏淵喟歎曰。仰之
而彌高。鑽之而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 子循循然善誘人。顏子正謂聖人以此一貫 之道教人。循循然有其次緒。是為善進勸於
人也。此明聖人唯以誠明大道開通一理為 其教。元為眾善百行之本。中庸曰。中也者天 下之大本也。豈不然乎。于此輒三本略經正
以仁義二者曲為其道德。其於聖人之法。豈 不闕如。中庸曰。道之不行我知之矣。賢者 過而不肖者不及。茲謂賢智之人忽道而所
以為過也。愚不肖輩遠道而所以為不及也 韓子忘本。豈不為過乎。輕亡至道而原道。欲 道之辯明。是亦惑也。繫辭所謂仁智云者。
為昧道執滯其見致。迺聖人之道衰少不備 顯。若韓子局仁義而為其道德者。正繫辭所 患也。夫義乃情之善者矣。於道德為次。以情
則罕有。必正而不失。故論語曰。大德不踰閑。 小德出入可也。又曰。賜也過。商也不及。又 曰。色取人而行違居之不疑。表記子曰。仁有
三。與仁同功而異情。與仁同功。其仁未可知 也。與仁同過。然後其仁可知也。莊子曰。諸侯 之門而仁義存焉。其欲偏以仁義而為可乎。
然子貢子夏為仁義之賢者。猶有過與不及。 況其不如賜與商者。後世何可勝數。此烏得 不究大本與人教。其以道德而正其為善乎。
中庸曰。道其不行矣。夫是乃聖人憫傷其不 與至道至德而教人也。或曰。韓子先仁義而 次道德者。蓋專人事而欲別異乎。佛老虛無
之道德耳。曰昔聖人作易以正乎天道人事。 而虛無者最為其元。苟異虛無之道則十翼 六十四卦。乃非儒者之書。伏羲文王孔子治
易之九聖人。亦非儒者之師宗也。孔子非儒 宗師可乎。果爾則韓子未始讀易。易尤為儒 之大經。不知易而謂聖賢之儒。吾不信也。其
曰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 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罪也。然老子曰。失 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 而後禮。此誠不毀小仁義也
(或無小字) 蓋為道德與 仁義為治有隆殺。而其功有優劣耳。夫明此 不若以禮運較。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 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
獨子其子。又曰。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 作。故外通而不閉。是謂大同。是豈非大道與 德為治而優乎。又曰。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又曰。禹湯文武成王周 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 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其有過。刑仁
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如此者在執者去。眾 以為殃。是為小康。是豈非仁義為治於道德 為劣乎。如此何獨老子而小仁義耶。韓子何
其不自忽儒經而輒誚老子乎。又曰。老子所 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 也。此韓子之言。所以大不公也。夫老子之所
言者大道也。道果私乎。所謂大道者。豈獨 老子之道。蓋三皇五帝列聖之大道也。韓子 不知。徒見老氏道家。自為其流與儒不同。欲
抑而然也。夫析老氏為之道家者。其始起於 司馬氏之書。而班固重之。若老子者其實古 之儒人也。在周為主藏室之史。多知乎聖人 神法之事 (或本無聖人字)
故孔子於禮則曰。吾聞諸 老聃。是蓋老子嘗探三皇五帝之書而得其 大道之旨。乃自著書發明之。韓子不能揣本 齊末。徒欲排之而務取諸儒名。不亦易乎。禮
運曰。大道之行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 有志焉。鄭玄解曰。大道謂五帝時也。然他書 多謂大道為皇道。而鄭獨謂五帝之時也。其
意以謂。雖皇與帝其道相通故也。五帝本紀 而黃帝當其首。然黃帝與虙犧神農其實三 皇。而經史但為帝者。蓋皇帝與王古亦通稱
耳。故鄭謂五帝之時而皇在其間矣。但黃帝 乃三皇。處五帝之初而冠乎堯舜。雖本末小 異。而大道一也。繫辭曰。黃帝堯舜垂衣裳
而天下治。此其然也。孔安國謂三皇之書為 三墳。言大道也。五帝之書為五典。言常道也。 孔頴達正其義曰。皇優於帝。其道不但可常
行而已。又大於常。故為墳也。此謂對例耳。雖 少有優劣皆乃大道並可常行。亦引茲禮運 大道之行謂五帝時為之證。然五帝三皇之
書。莫至于易。以易與老子較。而其道豈異乎 哉。如繫辭曰。天下之動正夫一者也。而老子 曰。王侯得一以為天下正。此其大略也。苟考
其無思無為之理。陰陽變化之說。二書豈不 皆然。班固漢書曰。老氏流者蓋出史官。又曰。 合於堯之克讓。易之謙謙。此之謂也。吾少聞
於長者曰。老子蓋承於黃帝氏者也。及見莊 周廣成子曰得吾道者。上為皇下為王。益信 老氏誠得於三皇五帝者也。此明老子之道
德者。實儒三皇五帝道德仁義之根本者也。 章章然 (或止一章字也) 豈出於老氏一人之私說邪。必 以老子為非。則易與禮運可燔矣。文王孔子
則為槌提仁義者也。夫先儒之好辯者孰與 孟子。孟子之時。老子之書出。百有餘年矣。而 莊周復與孟氏並世。如其可排則孟已排之
矣。豈待後世之儒者辯之耶。司馬遷謂。老子 之道約而易操 (上或無之字) 事少而功多。儒者或不 然。譏其先黃老而後六經。是亦不知其意也。
太史公之書。孔子即為之世家。老子即為列 傳。此豈尊老氏之謂耶。蓋以老氏之道乃儒 之本也。所以先之者正欲尊其本耳。非苟先
其人也。子長之言微且遠矣。韓子不能深思 而遠詳之。輒居於先儒。乃曰。周道衰孔子沒。 火于秦黃老于漢。佛于晉宋齊梁魏隋之間。
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入于墨。不入 于墨則入于老。不入于老則入于佛。入于彼 則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
者污之。嗚呼何其言之不遜也如此。其曰出 入奴污。謂出于楊墨乎。出於佛老乎。佛老 豈致人惡賤之如是耶。夫佛法居家者果以
誠心入道。其所出遠則成乎殊勝之賢聖。其 所出近則乃身乃心。潔靜慈惠為上善人出 處閭里。則人敬之而不敢欺。是亦人間目擊
常所見也。安有出者奴之污之之辱耶。古者 有帝王而入預佛法者。自東漢抵唐不可悉 數。如唐太宗於崇福寺。發願稱皇帝菩薩戒
弟子者。玄宗務佛清淨事其熏修者。是亦佛 教而出。果奴乎污耶。韓子徒以梁武為尤。而 不知辱類其本朝祖宗。此豈有識慮耶。然梁
武之事。吾原教雖順俗稍評之而未始劇論。 如較其舍身。於俗則過於道則德。非爾人情 輒知。唯天地神明乃知之耳。故當梁武舍身
之際而地為之振。此特非常之事。而史臣不 書而後世益不識。知梁武帝幽勝之意也。其 發志固不同庸凡之所為。未可以奴視之也。
韓子既攘斥楊墨佛老如此矣。而其師說乃 曰。孔子以禮師老聃。其讀墨曰。孔子必用 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為孔墨。其
為絳州馬府君行狀曰。司徒公之薨也。刺臂 出血書佛經千餘言以祈報福。又曰。居喪有 過人行。其稱大顛序。高閑亦皆推述乎佛法
也。韓子何其是非不定前後相反之如是耶。 此不唯自惑。亦乃誤累後世學者矣。佛老果 是。而韓子非之。後學不辨。徒見韓子大儒而
其文工。乃相慕而非之。楊墨果非。而韓子 是之。學輩亦相效而是之。夫以是而為非者 則壞人善心。以非而為是者則導人學非。壞
善之風傳之後世。誤人之所以為心非小事 也。損刻陰德而冥增其過。不在乎身必在其 神與其子孫。後世亦可畏也。儒有附韓子者
曰。孔子但學禮於老聃氏耳。非學其道也。曰 不然。禮亦道也。樂記曰。大禮與天地同節。又 曰。中正無邪禮之質也。禮運曰。禮必本於
太一。夫中正太一禮之質本也。儀制上下禮 之文末也。苟聖人但學文末而不究乎質本。 何為聖人耶唯聖人固能文質本末備知而審
舉之也。學者徒知曾子問孔子學禮於老聃 之淺者耳。而不知史記老聃傳孔子問禮之 深明者也彼韓子雖學儒之言文。豈知禮之
所以然耶。其曰聞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 者六。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二。農 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
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柰之何民不 窮且盜也。夫所謂教者。豈與乎天地皆出而 必定其數耶。是亦聖人適時合宜而為之。以
資乎治體者也。然古今迭變時益差異。未必 一教而能周其萬世之宜也。昔舜當五帝之 末。其時漸薄其人漸偽。聖人宜之。乃設五
教制五刑。各命官尸之。而契為司徒。專布五 教。遂遺後世使率人為善。而天下有教自此 始也。及周公之世復當三王之際。其時益薄
其人益偽。而天下益難治。聖人宜之。遂廣其 教法而備之。天下謂儒者之教。自周公起焉。 其後孔子述而載之。詩書六經 (或云六藝) 而儒之教
益振周季。三代之政弊。善人恃術而費智。不 善人假法而作偽。天下靡靡役生傷性而不 知其自治。老子宜其時。更以三皇五帝道德
之說以救其弊。而天下遂有老子之教也。兩 漢之際。視周末則愈薄愈偽。賢與愚役於智 詐紛然相半。萬一雖習於老子之說。而不能
甚通乎性命奧妙。推神明往來救世積昧。指 其死生之所以然。天下遂有佛之教也。楊子 曰。夫道非天然應時而造。損益可知也。是豈
不然哉。夫自周秦漢魏。其薄且偽者日益滋 甚。皆儲積於後世之時。天其或資乃佛教。以 應其事。欲其相與而救世也。不然何天人與
其相感應久且盛之如是耶。韓子泥古不知 變。而不悟佛教適時合用。乃患佛老加於儒。 必欲如三代而無之。是亦其不思之甚也。夫
三皇之時無教。五帝之時無儒。及其有教有 儒也。而時世人事不復如古。假令當夏禹之 時。有人或曰。古之治也。有化而無教化則
民化淳。吾欲如三皇之世用化而不用教。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