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Yuan Zhu Lin 法苑珠林
Scroll 1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苑珠林卷第十九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敬僧篇第八 (此有四部)
* 述意部
* 引證部
* 敬益部
* 違損部
述意部第一
[0422c28] 夫論僧寶者。謂禁戒守真威儀出俗。圖方外 以發心。棄世間而立法。官榮無以動其意。親 屬莫能累其想。弘道以報四恩。育德以資三
有。高越人天重逾金玉。稱為僧也。是知僧寶 利益不可稱紀。故經曰。縱有持戒破戒若長 若幼。皆須深敬不得輕慢。若違斯旨交獲重
罪。若待太公為卿相。則千載無太公。要得羅 什為師訓。則萬代無羅什。何得見一僧行過 上累佛宗。見一人戒虧便輕上法。止可以道
廢人。以人不弘道也。不可以人廢道。以道 是人師也。故釋迦佛等。是真佛寶。金口所說 理行教果。是真法寶。得果沙門。是真僧寶。致
令一瞻一禮萬累氷消。一讚一稱千災霧卷。 自惟薄福不逢正化。賴蒙遺迹幸承餘蔭。金 檀銅素漆紵丹青。圖像聖容名為佛寶。紙絹 竹帛書寫玄言。名為法寶。 剃
髮染衣執持應 器。名為僧寶。此之三種體相雖假。用表真容。 敬之永絕長流。篾之常招苦報。如木非親母。 禮則響逸千齡。凡非聖僧。敬則光逾萬代。是
知斯風已扇遐邇共遵。冥資含識神功罔測。 儻有所虧獲罪彌大。既許出家理宜革俗。如 宋朝無識初信邪惑駭動物情道俗驚怪。後
悟鍾釁還申禮敬。宋室則荊蠻齷齪江漢崎 嶇。詎得反比大國金輪聖御。且如禮云。介者 不拜。為失豈同。去俗之人身被忍鎧。握節
白衣理所不可。三寶既同義須齊敬。不得偏 遵佛法頓棄僧尼。故法不自弘弘之在人。人 能弘道故須齊敬也。
引證部第二
[0423a28] 如梵網經云。出家人法不合禮拜國王父母 六親。亦不敬事鬼神。又涅槃經云。出家人不 禮敬在家人。
[0423b02] 又四分律云。佛令諸比丘長幼相次禮拜。不 應禮拜一切白衣。
[0423b04] 又佛本行經云。輸頭檀王與諸眷屬百官。次 第禮佛已。佛言。王今可禮優波離比丘等諸 比丘。王聞佛教即從座起。頂禮五百比丘諸
出家者。次第而禮。
[0423b08] 又薩遮尼乾經云。若謗聲聞辟支佛法及大 乘法。毀呰留難者犯根本罪 (令僧依大小乘經不拜君親是奉佛教今
乃令禮反違佛教使拜跪俗人即不信佛語故犯根本罪也) 。
[0423b11] 又順正理論云。諸天神眾不敢希求受五戒 者禮。如國君主。亦不求比丘禮拜以懼損功 德及壽命故。
[0423b14] 又涅槃經云。佛告迦葉。若有建立護持正法。 如是之人應從啟請。當捨身命而供養之。如 我於是大乘經說。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 猶如事火 婆羅門等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 亦如諸天 奉事帝釋
[0423b21] 迦葉白佛言。若有長宿護持禁戒。從年少邊 諮受未聞。云何是人當禮敬不。若當禮敬。是 則不名為持戒也。若是年少護持禁戒。從諸
宿舊破戒人邊諮受未聞。復應禮不。若出家 人從在家人諮受未聞。復當禮不。然出家 人不應禮敬在家人也。然佛法中年少幻小。
應當恭敬耆舊長宿。以是長宿先受具戒成 就威儀。是故應當恭敬供養。
[0423b29] 又中阿含經云。云何知人勝所謂比丘知有 二種人。有信有不信。若信者勝。不信者為不 如也。謂信人復有二種。有數往見比丘。有
不數往見比丘。若數往見比丘者勝。不數往 見比丘者為不如也。謂數往見比丘人復有 二種。有禮敬比丘。有不禮敬比丘。若禮敬比
丘者勝。不禮敬比丘者為不如也。謂禮敬比 丘人復有二種。有問經。有不問經。若問經 者勝。不問經者為不如也。又舊雜譬喻經云。
昔有國王出游。每見沙門輒下車禮。道人言。 大王止不得下車。王言。我上不下。所以言上 不下者。今我為道人作禮。壽終已後當生天 上。是故言上不下也。
[0423c13] 又善見律云。輸頭檀那王禮佛已白佛言。我 今三度禮如來足。一佛初生時。阿夷相曰。若 在家者應作轉輪聖王。若出家學道必得成
佛。是時地為震動。我見神力。即為作禮。第二 我出游戲有耕田人。菩薩在閻浮樹下。日時 已晡。樹影停住不移覆菩薩身。我見神力。即
為作禮。第三今迎佛至國。佛升虛作十八 變。如伏外道。神力無異。即為作禮。
[0423c21] 又中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 時釋提桓因欲入園觀。時勅御者令嚴駕千 馬之車。嚴駕以竟。唯王知時。天帝釋即下
常勝殿。東向合掌禮佛。爾時御者見則心驚 毛豎馬鞭落地。帝釋見已即說偈言。
鬼汝何憂怖 馬鞭落於地
[0423c27] 御者說偈白帝釋言。
見王天帝釋 為舍脂之夫
所以生恐怖 馬鞭落地者
常見天帝釋 一切諸大地
人天大小王 及四護世主
三十三天眾 悉皆恭敬禮
何處更有尊 尊於帝釋者
而今正東向 合掌修敬禮
[0424a06] 爾時帝釋說偈答言。
我實於一切 世間大小王
及四護世王 三十三天眾
最為其尊主 故悉來恭敬
而復有世間 隨順等正覺
名號滿大師 故我稽首禮
[0424a12] 御者復白言。
是必世間勝 故使天王釋
恭敬而合掌 東向稽首禮
我今亦當禮 天王所禮者
[0424a16] 佛告諸比丘彼天帝釋為自在王。尚恭敬佛 法等。比丘出家學道。亦應如是恭敬於佛。 彼天帝釋舍脂之夫敬禮法僧。亦復讚歎禮
法僧者。汝等已能正信出家學道。亦當復 讚歎禮法僧者。
[0424a21] 爾時帝釋從常勝殿來下。周向諸方合掌恭 敬。時御者見天帝釋從殿來下住於中庭周 向諸方合掌恭敬。見已驚怖馬鞭復落地。而 說偈言。
何故憍尸迦 故重於非家
為我說其義 飢渴願欲聞
[0424a27] 時天帝釋說偈答曰。
我正恭敬彼 能出非家者
自在游諸方 不計其行止
城邑國土色 不能累其心
不畜資生具 一往無欲定
往則無所求 唯無為為樂
言則定善言 不言則寂定
諸天阿脩羅 各各共相違
人間自共諍 相違亦如是
唯有出家者 於諸諍無諍
於一切眾生 放捨於刀杖
於財離財色 不醉亦不荒
遠離一切惡 是故敬禮彼
[0424b11] 是時御者復說偈言。
天王之所敬 是必世間勝
故我從今日 當禮出家人
[0424b14] 又普達王經云。時有夫延國王。號名普達。典 領諸國四方貢獻。王身奉佛法未甞偏枉。常 有慈心愍傷愚民不知三尊。每當齋戒輒登
高觀燒香。還頭著地稽首為禮。國中臣民怪 王如此。自共議言。王處萬民之尊遠近敬伏。 發言人從。有何情欲毀辱威儀頭面著地。群
臣數數共議欲諫不敢。王勅臣下使嚴駕。當 行王即與吏民數千人始出宮。未遠忽見一 道人。王便下車却蓋住其群從。頭面著地為
道人作禮。尋從而還施設飲食。遂不成行。群 臣於是乃諫言。大王至尊。何宜於道路為此 乞丐道人頭面著地。天下尊貴唯有頭面。加
為國主不與他同。王便勅臣下令求死人頭 及牛馬猪羊頭。臣下即遍行求索。歷日乃得。 還白王言。前被教求死人頭及六畜頭。今悉
已得。王言。於市賣之。臣下即使人賣之。牛馬 猪羊頭等皆售。但人頭未售。王言。賤貴賣之。 趣使其售。如其不售便以丐人。如是歷日
賣既不售。丐人又不取者。頭皆膖脹臭處不 可近之。王便大怒語臣下言。卿曹前諫言。人 頭最貴。不可毀辱頭面著地禮道人。令使
賣六畜頭皆售。人頭何故丐人無取者。王即 勅臣下嚴駕。當出到城外曠野澤中。王有所 問群臣人民莫不振悚。王即告群臣言。卿寧
識吾先王時有小兒常執持蓋者不。臣下對 曰。實識有之。王言。今此小兒何所在。對曰。 亡已久遠乃歷十七年。王言。此兒為人善惡
何如。對言。臣等常覩其承事先王。齋戒恭肅 誠信自守。非法不言。王告諸臣。今若見此兒 在時所著衣服。寧識之不。諸臣對曰。雖自久
遠臣故識之。王顧使從。急還內藏取前亡兒 衣來。須臾衣至。曰此是不。對曰。實是其衣。 王曰。今儻見兒身為識之不。臣下皆默然良
久。臣自弊闇卒覩不別。王始欲說本。前見 道人來到王所。王大歡喜。起頭面著地為道 人作禮。臣下莫不歡喜。道人就座。王叉手具
白前緣。今故嚴出欲示本末。願為此國臣民 開導愚癡令知真法。道人即為臣下說王本 變。欲知王者。本是先王持蓋小兒。常隨先王
齋戒一日不犯。其後過世魂神還生為王作 子。今致尊貴皆由宿行。臣下大小莫不僉 然。曰吾等幸遇得覩道人。願遂哀愍。乞為弟
子。道人告言。我師號曰佛。身具足相好。獨步 三界教授不虛。佛今去此乃六千里。須臾語 頃。道人飛到舍衛國。具以啟佛。彼國人民甚
可愍傷。今皆誠心願欲見佛。唯垂大慈開示 真道。佛便許可。明日到夫延國。佛為王及臣 民等說法云。欲知普達王及道人本末不。阿
難言。願聞其事。佛言。乃昔摩訶文佛時。王為 大姓家子。其父供養三尊。父命子傳香。時有 一侍使。意中輕之不與其香。罪福響應故獲
其殃。雖暫為驅使奉法不妄。今得為王。道 人本是侍使。時不得香人。雖不得香其意無 恨。即立誓言。若我得道當度此人。福願果合
今來度王并及人民。王聞佛說其本末。意解 即得須陀洹。國中人民聞經。皆受五戒十善 以為常法。
[0425a13] 又阿育王經云。昔阿恕伽王。見一七歲沙彌 將至屏處而為作禮。語沙彌言。莫向人道我 禮汝。時沙彌前有一澡瓶。沙彌即入其中。從
澡瓶中復還來出而語言。王慎莫向人道沙 彌入澡瓶中復還來出。王即語沙彌言。我當 現向人說不復得隱。是以諸經皆云。沙彌雖
小亦不可輕。王子雖小亦不可輕。龍子雖小 亦不可輕。沙彌雖小能度人。王子雖小能殺 人。龍子雖小能興雲。由興雲故致雨雷電霹 靂。感其所小而不可輕也。
[0425a23] 又付法藏經云。昔佛涅槃一百年後有阿育 王。信敬三寶常作般遮于瑟大會。王至會日 香湯洗浴著新淨衣。上高樓上四方頂禮。遙
請眾僧。聖眾飛來凡二十萬。王之信心深遠 難量。見諸沙門若長若幼若凡若聖。皆迎問 訊恭敬禮拜。時有一臣。名曰夜奢。邪見熾
盛無信敬心。見王禮拜而作是言。王甚無智。 自屈貴德禮拜童幼。王聞是已便勅諸臣。各 遣推覓自死百獸。人仰一頭。唯使夜奢獨求
人首。得已各勅詣市賣之。餘頭悉售。夜奢人 頭見者惡賤。都無買者。數日欲臭。眾人見 已咸共罵辱。而語之言。汝今非是旃陀羅人
夜叉羅剎。云何乃捉死人頭賣。夜奢爾時被 罵辱已。來詣王所而白王言。臣賣人頭反被 罵辱。尚無欲見。況有買者。王復語言。若無買
者但當虛與。夜奢奉教重齎入市唱告眾人。 無錢買者今當虛與。市人聞已重加罵辱無 肯取者。夜奢慚愧。還至王所合掌白王。此頭
難售。虛與不取反被罵辱。況有買者。王問夜 奢。何物最貴。夜奢答王。人最為貴。王言。若 貴何故不售。夜奢答王。人生雖貴死則卑賤。
王問夜奢。吾頭若死同此賤不。夜奢惶懼怖 不敢對。王即語言。施汝無畏。汝當實答。夜 奢惶怖俛仰答王。王頭若死亦同此賤。王語
夜奢。吾頭若死同此賤者。汝何怪我禮敬眾 僧。卿若是吾真善知識。宜應勸我以危脆頭 易堅固頭如何今日止吾禮拜。夜奢爾時聞
王此語方自悔責。改邪從正歸敬三寶。以 是因緣眾生聞者。若見三寶應當至心恭敬 禮拜。
[0425b24] 又四分律云。賓頭盧羅漢。本是優填王臣。由 精勤苦行。王放出家得阿羅漢果。王後每出 城參禮。寺去城二十里。諸佞臣見賓頭不
起迎王。惡心諫王。王於後取佞臣諫危欲殺 之。賓頭盧見王後來入門。便下床七步迎之。 王怒曰。大德由來難動。今避席迎何耶。答
曰。王前有好心來故不起迎。今懷惡心來。若 不起迎恐當見殺。王歎曰。善哉。弟子愚戇 妄受佞言。不識凡聖。王請悔過雖免地獄。然
賓頭盧記王。由僧起迎故却後七日必失王 位。恰如依記。被他隣國興兵來捉。經十二年 鎖脚囚禁 (自外云云) 。
[0425c07] 述曰。以是義故特須敬慎。不得自高恐損來 報。比見俗人微受官位不生信心。妄起高慢 呵罵僧尼。種種毀辱。或立廳前身處高床遣
人拖牽非理耻撻。敗善增惡無過此等。雖犯 王法亦須以理。外法雖行內須省愧。道俗同 凡居住三界。未得入聖已來誰之無過。然出 家之人。雖內無實行。交現 剃
髮身被法服。 覩相生善見者生恭敬。破戒僧尼亦能昇座 種種說法利益群生。前人聞見修持六度。展 轉相化。因修善行。未來生處。近得人天。遠成
聖果。得此聖已復更展轉利益無窮。譬如一 燈然百千燈明終不盡。量此無盡之法。皆由 前破戒僧尼說法化功得斯大利。既有此益
各須自慎。縱欺得百千萬出家之人。未能現 獲一毫之益。唯加惡名流布四海。未來生處 歷劫受殃。故經曰。一念之惡能開五不善門。 如後述之。
[0425c24] 又雜寶藏經云。月氏國王。名旃檀罽尼吒。聞 罽賓國尊者阿羅漢。字祇夜多。有大名稱。思 欲相見。即與諸臣往造彼國。於其中路心竊
生念言。我今為王。王於天下一切人民靡不 敬伏。自非有德何能任我供養。作是念已遂 便前進。彼國有人告尊者言。月氏王與諸群
臣從遠來相見。唯願整其衣服共相待接。 尊者答言。我聞佛語。出家之人道尊俗表。 唯德是務。豈以服飾出迎接乎。遂便靜默端
坐不出。於是月氏王至其住處。見尊者祇夜 多。覩其威德倍生敬信。即前稽首却住一面。 時尊者欲睡。月氏國王不覺前進授唾器。時
尊者即語王言。貧道今者未堪為王作福田 也。胡為躬自枉屈神駕。時月氏王深生慚愧。 我向者竊生微念已知我心。自非神德何
能爾也。即便為王略說教法。王來時道好。 去如來時。王聞教已即便還國。至其中路群 臣怨言。我等遠從大王往至彼國。竟無所聞
然空還國。時王報言。向尊者為我說法。來 時道好。去如來時。卿等不解此耶。以我往 昔持戒布施修造功德以殖王種。今享斯位。
復修積善。當來之世必重受福。故誡我言。王 來時道好去如來時。群臣聞已稽首謝言。臣 等下愚竊生妄解。大王神德妙契玄旨。積德
所種故享斯位。群臣歡喜言已而退。
[0426a20] 又十誦律云。爾時世尊說本生因緣語諸比 丘。過去世時。近雪山下有三禽獸共住。一鵽 鳥。二獼猴。三象。是三禽獸初互相輕慢無恭
敬行。同作是念。我等何為不相恭敬。若前 生者應供養尊重教化我等。爾時鵽鳥獼猴 問象言。汝念過去何事。時是處有大蓽茇
樹。象言。我小時行此樹在我腹下過。象鵽 問獼猴言。汝憶何事。答言。我憶小時。坐地捉 此樹頭按令到地。象語獼猴。汝年大我。我
當敬汝為我說法。象獼猴問鵽鳥言。汝憶何 事。答言。彼有大蓽茇樹。我噉其子。於此大 便。乃生斯樹。長大如是。是我所憶。獼猴語
鵽。汝年大我。我當供養汝。汝當為我說法。爾 時象恭敬獼猴。從聽受法。為餘象說。獼猴 恭敬鵽鳥。從聽受法。為餘獼猴說法。鵽鳥 為餘鵽鳥說法
(依四分律鳥騎猴上猴乘象上處處遊行化說法) 此三禽 獸先喜殺盜婬妄語。後相誡止。即捨此過命 終皆生天上。爾時世人見獸廣行善法不侵
人穀。各自相誡云。畜生尚能恭敬。何況我 等。爾時世人皆相恭敬奉行五戒。命終之後 皆得生天。佛語比丘。爾時鵽者則我身是。獼
猴者舍利弗是。象者目連是。佛言。畜生無 知。尚相恭敬自利利他。何況汝等。以信出家 不相尊敬。爾時世尊即說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