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Yuan Zhu Lin 法苑珠林
Scroll 3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五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 法服篇第三十
* 然燈篇第三十一
法服篇 (此有六部)
* 述意部
* 功能部
* 會名部
* 濟難部
* 感
* 報部
* 違損部
述意部第一
[0556b03] 夫袈裟為福田之服。如敬佛塔。泥洹僧為儭 身之衣尊之如法。衣名銷瘦。取能銷瘦煩惱。 鎧名忍辱。取能降伏眾魔。亦喻蓮華。不為
污泥所染。亦名幢相不為邪眾所傾。亦名田 文之相。不為見者生惡。亦名救龍之服。不為 金鳥所食。亦名降邪之衣。不為外道所壞。亦
名不正之色。不為俗染所貪是以教有內外 之別。人有道俗之異。在家則依乎外教。服 先王之法服。順先王之法言。上有敬親事君
之禮。下有妻子官榮之變。此則恭孝之躅理 叶儒律。出家則依乎內教。服諸佛之法服。 行諸佛之法行。上捨君親愛敬之重。下割妻
子官榮之好。以禮誦之善自資父母。行道之 福以報國恩之重。既許不以毀形易服為過。 豈宜責以敬親事君之禮。是故。 剃 髮之辰。
天魔聞而遙悑。染衣之日。帝釋見而遠歡 戲女聊被無漏遂滿。醉人暫剪惡緣即捨。龍 子賴而息驚。象王見而止怯。故知三領法衣
蔽身儉用。三種壞色伏我愛情。既倣稻田。 自成應供之德。遠同先佛。寔遵和敬之道。出 塵反俗所貴如斯者乎。
功能部第二
[0556b25] 如華嚴經云。著袈裟者捨離三毒也。又大 悲經云。但使性是沙門。污沙門行自稱沙 門。形似沙門被著袈裟。於彌勒佛乃至樓
至佛所得入涅槃無有遺錯。又悲華經云。釋 迦牟尼佛。昔於過去寶藏佛所發菩提心。願 我成佛時。令我袈裟有五功德。一者我成佛
已。若有眾生入我法中出家著袈裟者。或犯 重禁。或犯邪見。若於三寶輕毀不信。集諸重 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於念中生
恭敬心尊重佛法僧。如是眾生乃至一人必 與授記。於三乘中得不退轉。二者我成佛已。 天龍鬼神人及非人。若能於此著袈裟者。恭
敬供養尊重讚歎。其人若得見此袈裟少分。 即得不退於三乘中。三者若有眾生為飢渴 所逼。若貧窮鬼神下賤諸人。乃至餓鬼畜生。
若得袈裟少分乃至四寸。其人即得飲食充 足。隨其所願疾得成就。四者若有眾生共相 違反。起賊想展轉鬪諍。若諸天龍八部人
及非人共鬪諍時。念此袈裟。尋生悲心。柔軟 之心。無怨賊心。寂滅之心。調伏善心。五者有 人若在兵甲鬪訟斷事之中。持此袈裟少分
至此輩中。為自護故。供養恭敬尊重袈裟。是 諸人等無能侵毀觸嬈輕弄。常得勝他過此 諸難。若我袈裟不能成就如是五事聖功德
者。則為欺誑十方世界現在諸佛。於未來世 不成菩提作佛。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持 戒信心清淨。知僧福田。為法衣故。施一菓直
為作衣價。心常愛樂而生隨喜。命終生林戲 天。自在游戲隨意所至。若生人中神德自在。 若有眾生心有淨信。為比丘僧染治袈裟法
服。命終生彩地天。與諸天女五欲自娛。飲食 甘露無有醉亂。從天命終得受人身。人所愛 敬。
會名部第三
[0557a01] 如大方等陀羅尼經云。佛言。若趣向道場。應 如比丘法修諸淨行。具於三衣楊枝澡水食 器坐具。行者如是應畜。至於道場如比丘法。
[0557a04] 佛告阿難。衣有三種。一出家衣者。作於三世 諸佛法式。二俗服者。令我弟子趣道場時當 著一服。常隨逐身寸尺不離。若離此衣即得
障道罪。第三衣者。具於俗服。將至道場。常 用坐起。其名如是。汝當受持。
[0557a09] 又薩婆多論問曰。佛常 剃 髮不。答曰不爾。 佛髮常如 剃 髮。後一七日復問曰。佛初得
道時著袈裟不。答曰無有。白衣得佛者。要有 三十二相。出家著法衣威儀具足。捨離煩惱。 而復一切種智入其身內。袈裟者。秦言染衣
也。結愛等亦名染也。著此服者在獸不畏。是 故獵師假服令獸遠見。
[0557a16] 又舍利弗問經云。摩訶僧祇部。勤學眾經宣 講真義。以處本居中應著黃衣。曇無屈多迦 部。通達理味開導利益。表發殊勝應著赤色
衣。薩婆多部。博通敏達以導法化。應著皂 衣。迦葉維部。精勤勇猛攝護眾生。應著木蘭 衣。彌沙塞部。禪思入微究暢幽密。應著青衣。
是故羅旬踰比丘分衛不能得食。後以五種 律衣更互著之。便大得食。何以故。是其前世 執性多嫉。見沙門來急閉戶云。大人不在。
見他布施歡喜攝念。發心願作沙門。是故今 身雖得出家窮弊如此。我法出家純服弊帛 及死人衣。因羅旬踰故受種種衣也。又三千
威儀云。有四事到他國不著袈裟無罪。一無 塔寺。二無比丘僧。三有盜賊。四國君不樂 道。
濟難部第四
[0557b03] 如僧祇律云。昔佛在世時。尊者達尼迦闇取 官材罪在不捨。時瓶沙王信敬三寶。見達 尼迦身著袈裟。雖取官材釋然不問。比丘
見已而白佛言。此達尼迦宿殖何業。為瓶 沙王原恕乃爾。佛告比丘。乃往過去。爾時有 一金翅鳥王。其身極大。兩翅相去六千餘里。
常入海中取龍食之。諸龍常法畏金翅鳥。常 求袈裟著宮門上。鳥見袈裟生恭敬心。便不 復前行食彼諸龍。鳥食龍時。以翅博海水
擗龍現而取食之。時有一龍為鳥所逐。即 取袈裟戴著頂上。尋岸而走。時金翅鳥化 作婆羅門。追逐龍後種種罵言。汝今何不放
此袈裟。龍畏死故急捉不捨。爾時海邊有一 仙人。龍時恐悑投趣仙人。鳥見仙人不敢復 前。仙人即出為鳥說法。教鳥向龍共相懺悔
已各去。佛告比丘。昔仙人者今我身是。金 翅鳥者瓶沙王是。爾時龍者達尼迦是。昔蒙 袈裟得免鳥食。今復蒙我袈裟因緣得脫王
難。出家修道獲阿羅漢。是故當知。袈裟威力 不可思議。
[0557b23] 又海龍王經云。爾時有龍王。而白世尊曰。於 此海中無數種龍。有四種金翅鳥。常食斯龍 及龍妻子。願佛擁護常得安隱。於是世尊脫
身皂衣。告海龍王。汝取是衣分與諸龍。皆令 周遍。有值一縷者。金翅鳥王不能犯觸。持禁 戒者所願必得。爾時諸龍各懷驚懼。各心念
言。是佛皂衣甚為小少。安得周遍大海諸龍。 時佛則知龍心所疑。告龍王言。假使三千大 千世界所有人民。各分如來皂衣終不減盡。
譬如虛空。隨其所欲則自然生。時龍即取佛 衣。而分作無鞅數百千萬段。各各分與。隨 其所乏。廣狹大小自然給與。其衣如故給不
知盡。當敬此衣。如敬世尊。如敬塔寺。佛言。 觀如來衣者即脫龍身。於是賢劫中皆得無 著當般泥洹。爾時四金翅鳥王各與千眷屬
俱白佛言。今日吾等自歸三寶。悔過前犯奉 持禁戒。從今日始常以無畏施一切龍。擁護 正法到于滅盡。不違佛教。佛告四金翅鳥王。
汝等先於金仁佛時。為四比丘。名曰欣樂大 欣樂上勝上友。是四比丘違犯戒法。貪於供 養不護身口意。作惡眾多。供養金仁佛亦不
可計。以是之故不墮地獄。墮此禽獸。前後殺 生不可稱計。佛現神足令識宿命。所作罪 福普悉念之。我等寧沒身命不敢犯惡。佛為
說經授其決言。彌勒佛時在第一會皆當得 度。
感報部第五
[0557c21] 如百緣經云。佛在世時。迦毘羅衛城中有一 長者。名曰瞿沙。其婦生女端正殊妙。有白 [疊*毛] 衣裹身而生。因為立字。名曰白淨。年漸
長大衣亦隨長。鮮白淨潔不煩浣染。眾人見 之競共求索。白父母言。我今不貪世俗榮華。 願樂出家。父母愛念不能違逆。尋將佛所求
索入道。佛告善來。比丘尼頭髮自落。身上白 衣化為袈裟。成比丘尼。精勤修習。得阿羅漢 果。阿難見已。請問因緣。佛告阿難。此賢劫中
有佛出世。號曰迦葉。將諸比丘游行聚落教 化眾生。時有女人見佛及僧心懷歡喜。持一 張 [疊*毛] 布施佛僧。發願而去。緣是功德天上人
中。常有淨衣裹身而生。乃至今者遭值於 我出家得道。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0558a06] 又百緣經云。佛在世時。波羅柰國有梵摩達 王。其婦生女身被袈裟。端正殊妙世所希有。 因為立字名伽尸孫陀利。年漸長大衣亦隨
大。稟性賢善慈仁孝順。將諸侍衛出城游 戲。漸次往到鹿野苑中。見佛相好心懷喜 悅。前禮佛足却坐一面。佛為說法。心開意解
得須陀洹果。復求出家。佛告善來。比丘尼 頭髮自落法服著身。成比丘尼。精勤修習得 阿羅漢果。諸天世人所見敬仰。時諸比丘見
是事已。請問因緣。佛告比丘。乃往過去無 量世時。有佛出世。號加那牟尼。將諸比丘游 行教化。時有王女值行見佛心懷喜悅。前禮
佛足。請佛及僧。三月受請四事供養已。復以 妙衣各施一領。緣是功德天上人中尊榮豪 貴。常有袈裟隨身而生。佛告比丘。欲知王女
者。今孫陀利比丘尼是。比丘聞已歡喜奉 行。
[0558a23] 又百緣經云。佛在世時。波斯匿王夫人。生 一男兒。端正殊妙世所希有。身被袈裟。生 已能語。問父王言。如來世尊今者在不。大德
迦葉舍利弗大目揵連。如是遍問悉為在不。 父王答曰。皆悉都在。唯願大王為我設供。 請佛及僧尋勅為請。佛入宮已。見其太子而
問之曰。汝自憶念迦葉佛時是三藏比丘不。 答言。實是。處此胞胎為安隱不。蒙佛遺恩 得存性命得過日耳。時王夫人見此太子佛
世尊共相問答。喜不自勝。而白佛言。今此太 子宿殖何福。生便能語。乃能與佛感有問 答。唯願世尊敷演解說。爾時世尊。即便為 王說偈言。
宿造諸善緣 百劫而不朽
善業因緣故 今獲如是報
[0558b09] 此賢劫中有佛出世。號曰迦葉。將諸比丘游 行教化到迦翅王國。時王太子。名曰善生。見 佛世尊深生信敬。歸白大王求索入道。王不
聽許言。我唯一子當繼王位養育民眾。終不 聽汝出家入道。時王太子聞已愁瘁。斷穀 不食已經六日。恐命不全。勅彼太子共作要
誓。汝今若能讀誦三藏經書通利。聽汝出 家。然後見我。時太子聞已。心懷喜悅尋即 出家。誦習三藏盡令通利。王大歡喜。即語比
丘。我今庫藏所有財物。隨汝取用終不悋惜 於是王子比丘聞已。取財設百味食請迦葉 佛及二萬比丘。供養既已。一一比丘各施
三衣六物。緣是功德不墮惡世。天上人中常 有袈裟裹身而生。乃至今者遭值於我。故有 袈裟出家得道。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違損部第六
[0558b25] 如賢愚經云。昔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此閻 浮提有大國王。名曰提毘。總領八萬四千小 國。時世無佛有辟支佛在山林中。福度眾
生禽獸亦附。時有師子。名曰堅誓。軀體金 色食菓噉草。不害群生。有一獵師。 剃 除鬚 髮。身著袈裟。內佩弓箭行見師子。而心念
言。可殺取皮以用上王。足得脫貧。值師子 睡。獵師便以毒箭射傷。師子驚覺即往欲害。 見著袈裟便自念言。著袈裟人不久在世必
得解脫。所以然者。此袈裟乃是三世聖人標 相。我若害之則起惡心。向三世諸賢聖人。念 已息害。毒箭入體。命在不久。即說偈言。
[0558c08] 耶囉囉 婆奢沙莎呵
[0558c09] 說此語時。天地大動無雲而雨。諸天觀見雨 華供養。死已剝皮持以奉王。求索賞募。王見 念言。經書有云。若有禽獸金色身者。必是菩
薩。我今云何與物賞之。若與賞者同彼無異。 王即問言。師子死時有何瑞應。獵師答言。口 說八字。雨華動地無雲而雨。王聞語已。悲喜
交集。即召諸臣。令解是義無能解者。時山林 中有一仙人。名曰奢摩。善解字義。王即請來 為王解說。耶囉囉者。謂 剃 頭著袈裟者。當
於生死疾得解脫。婆奢沙者。謂 剃 頭著染衣 者。皆是三世賢聖之相。近於涅槃。莎訶者。 謂 剃 頭著染衣者。當為一切諸天世人所見
敬仰。仙人解竟。王大歡喜。即召八萬四千 小王。悉集共作七寶高車載師子皮。燒香散 華盡心供養。打金作棺。盛師子皮以用起塔。
爾時人民因是善心。命終之後悉得生天。佛 告阿難。爾時師子由發善心向染衣人。十億 萬劫作轉輪王。給足眾生。廣殖福業。致得
成佛。時師子者今我身是。時王提毘。由因供 養師子皮故。十萬億劫天上人中尊貴第一。 修諸善本。今彌勒是。時仙人者。今舍利弗
是。時獵師者今提婆達多是。以是義故。若 有眾生有惡心向諸沙門著袈裟者。當知是 人則起惡心。向於三世諸佛賢聖。以起惡故
獲無量罪。若有眾生能發信心。敬於出家著 袈裟人獲無量福。
[0559a06] 又大集月藏經云。佛言。我昔為於一切眾生。 修諸苦行起大悲心。捨身頭目耳鼻舌等。各 如毘福羅山。及捨象馬國城妻子。經於三
千阿僧祇劫。悲愍一切苦惱眾生。及謗正 法毀呰賢聖。無慚無愧不善眾生。及於一切 淨佛國土所棄眾生。為如是等諸眾生故。發
願在於五濁惡世成無上道。為救三塗苦惱 眾生。安置善道及涅槃樂。若有眾生。於我法 中為我出家。 剃 除鬚髮被著袈裟。雖不受戒
及受毀犯。若有護持供養是人。得大果報。 何況供養具持戒者。若未來世。國王大臣及 斷事者。於我弟子及著袈裟罵辱打縛。或驅
使及奪財物資生之具。是人則壞三世諸佛 真實報身。則挑一切天人眼目。則隱一切諸 佛正法。令諸天人墮於地獄。時憍陳如及 梵天王。而白佛言。若有為佛 剃
除鬚髮。被 著袈裟不受禁戒。受已毀犯。若王大臣及斷 事者。罵辱打縛得幾許罪。佛告梵王。我今 為汝且略說之。若人出於萬億佛血得罪多
不。梵王答佛。若人但出一佛身血。其罪尚多 無量無邊。何況具出萬億佛血。終無有能 廣說彼人罪業果報。佛告梵王。若有惱亂罵 辱打縛為我 剃
髮被著袈裟不受禁戒受而犯 者。得罪多被出萬億佛血。何以故。是人為 我出家 剃 髮被著袈裟。雖不受戒或受毀犯。 是人猶能為諸天人示涅槃道。是人便已於
三寶中心得敬信。勝於一切九十五道。其人 必能速入涅槃。勝於一切在家俗人。是故 天人應當供養。若有國王見出家人作大罪
業。止得如法擯。出國土及在寺外。不得鞭 打及以罵辱。一切不應如其身罪。若故打罵。 是人便已退失解脫。及離一切人天善道。必
定歸趣阿鼻地獄。何況鞭打為佛出家具持 戒者。頌曰。
外潔內明 同資淨土 戒品無虧
法服庠序 既倣田文 亦救龍苦
威儀可觀 恩霑法雨
感應緣 (略引五驗)
* 西域志云有佛袈裟驗
* 魏明帝有火浣布 袈裟驗
* 宋沙門釋僧妙有袈裟驗
* 唐 沙門釋慧光有袈裟驗
* 唐沙門道宣感通 袈裟之驗
[0559b19] 西域志云。娑羅雙樹林邊別有一床。是釋 迦佛素像在上。右脇而臥。身長二丈二尺四 寸。以金色袈裟覆上。今猶現在數放神光。
又王舍城東北是耆闍崛山有佛袈裟石。佛 在世時。將就池浴脫衣於此。有鷲鳥銜袈 裟升飛。既而墜地化成此石。縱橫葉文今現
分明。其南有佛觀田命弟子難陀製造袈裟 處。並數有瑞光現。大唐使人王玄策等。前 後三迴。往彼見者非一。
[0559b28] 魏文帝時。不信南方有火浣布。帝云。火功尚 能鑠石銷金。何為不燒其布。文帝既崩至太 子明帝時。西國有獻火浣布袈裟。明帝初
依父語不信。以火試之久燒不壞。始知有徵 言不虛也。文帝前已著史籍上。有不信火浣 布之文者。並私改有之。
[0559c05] 宋沙門僧妙者。上黨人也。家姓馮氏。居于江 陵上明村。妙至大明年初。游乞零陵。因居郡 治龍華精舍。販貨蓄聚。米至數千斛。大明八
年卒龍華寺。災焚蕩盡。妙臨終以財物付弟 子法宗。令造講堂僧房。法宗立堂畢。頗陀 延曰。未時建房。至泰始三年正月。被疾甚篤。
時有道猛比丘。隨泉陵令高陽許靜慧在縣。 縣即郡治之邑也。猛往省宗疾。入寺數步見 一沙門著桃華布裙單黃小被。行且罵云。小
子法宗違處分。不立僧房。費散財物。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