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 Yuan Zhu Lin 法苑珠林
Scroll 5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二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 ◎眷屬篇第五十六
* 校量篇第五十七
眷屬篇 (此有四部)
* 述意部
* 哀戀部
* 改易部
* 離著部
述意部第一
[0673b10] 竊尋眷屬萍移新故輪轉。去留難卜聚會暫 時。良由善惡緣別昇沈殊趣。善如難陀棄榮 欲而從道。羅雲捨王位而斷結。如旃檀林旃
檀圍繞。隨應而度。調御之美於茲可見。惡如 調達破僧闍王害父。常懷毒意常結怨讐。既 同棘刺之林。亦類蚖蛇之種。善惡路分禍福 可覩也。
哀戀部第二
[0673b18] 如須摩提長者經云。佛在世時。舍衛城有大 長者子。名須摩提。是人命終。父母宗親及諸 知識。一時號哭哀悼躄踊。稱怨大喚悶絕于
地。或有喚父母兄弟者。或有呼夫主大家者。 如是種種號咷啼哭。又有把土而自坌者。又 有持刀斷其髮者。譬如有人毒箭入心苦惱
無量。或有以衣自覆而悲泣者。譬如大風鼓 扇林樹枝柯相棖。又如失水之魚宛轉在地。 又如斬截大樹崩倒狼藉。以如是楚毒而加
其身。爾時世尊知而故問阿難。彼諸大眾何 故哀號悲泣如是。阿難具以白佛。唯願世尊。 為度一切。可往至彼。諸佛世尊不以無請而
有不說。我今為彼諸人勸請於佛。世尊以大 慈悲願往至彼。
[0673c03] 爾時如來受阿難請。即往其家。是時彼諸人 等。遙見世尊。各各以手拭面前來迎佛。既至 佛所頭面禮足。悲哀鯁塞不能發言。正欲長
歎。以敬佛故不敢出息。噎氣而住。爾時佛告 長者父母等。汝等何故悲泣懊惱著此幻法。 是諸人等同時發言。而白佛言。世尊。是城中
唯有此。人聰明智慧端正殊妙。年既盛壯。於 諸人中為無有上。又復多饒財寶倉庫盈溢。 車馬衣服奴婢使人。如是悉備無所乏短。一
旦命終。是故我等。悲泣戀慕不能自勝。善哉 世尊。願為我等方便說法得離諸惱。從今已 後更不復受如是諸苦。
[0673c15] 爾時世尊告長者父母宗親知識及諸大眾。 汝等曾見有生不老病死不。諸人白佛言。未 曾見也。佛復告諸大眾。汝等欲離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者。莫復念是恩愛之縛。標心正見 歸命三寶。所以者何。於諸世間無過佛者。能 導盲冥愚癡之眾。佛所說法即是良藥。爾時 世尊即說偈言。
十方世界中 生者無不死
生死往來道 唯法能除滅
無有十方剎 命終能濟者
唯佛能除斷 是故歸命佛
若人作不善 好行十惡者
心常懷憍慢 不敬於三寶
不能淨持戒 懈怠不精進
如是諸人等 皆名之為死
無常計有常 不淨計有淨
實苦而言樂 無我計有我
眾生生死中 深著於倒見
千萬億劫中 不知生死本
若有人能解 真實大法者
能知此非常 最為大苦本
若人見垢濁 斷際三毒本
必能得成就 無上之大法
[0674a09] 爾時長者諸眷屬等聞佛所說。悲苦皆息並 獲道果。又法句喻經云。昔有婆羅門。少年出 家。學至六十不能得道。婆羅門法六十不得
道。然後歸家娶婦為居家。生得一男端正可 愛。至年七歲書學聰慧。才辯出口有逾人之 操。卒得重病一宿命終。梵志憐惜不能自勝。
伏其屍上氣絕復蘇。親族諫喻奪屍殯斂。埋 著城外。梵志自念。我今啼哭。計無所益。不如 往至閻羅王所先乞索兒命。於是梵志沐浴
齋戒。齎持華香發舍而去。所在問人。閻羅王 所治處為在何許。展轉前行。行數千里至深 山中。見諸得道梵志。復問如前。諸梵志問曰。
卿問閻羅王所治處欲求何等。答曰。我有一 子。辯慧過人。近日卒亡。悲窮懊惱不能自 解。欲至王所求乞兒命。還將歸家養以備老。
諸梵志等。愍其愚癡即告之曰閻羅王所治 之處。非是生人所可得到也。當示卿方。宜從 此西行四百餘里有大川。其中有城。此是諸
天神案行世間停宿之城。閻羅王常以四月 四日案行必過此城。卿持齋戒往必見之。梵 志歡喜奉教而去。到其川中見好城郭。宮殿
屋舍如忉利天。梵志詣門燒香翹脚。祝願求 見閻羅王。王勅守門人引見之。梵志啟言。晚 生一男欲以備老。養育七歲近日命終。唯願
大王。垂恩布施還我兒命。閻羅王言。所求大 善。卿兒今在東園中戲。自往將去。梵志即往。 見兒與諸小兒共戲。即前抱之。向之啼泣曰。
我晝夜念汝食寐不甘。汝寧不念父母辛苦 以不。小兒驚喚逆呵之曰。癡騃老翁不達道 理。寄住須臾名人為子。勿妄多言不如早去。
今我此間自有父母。邂逅之間唐自手抱。梵 志悵然涕泣而去。即自念言。我聞瞿曇沙門 知人魂神變化之道。當往問之。於是梵志即
還佛所。時佛在舍衛祇桓為大眾說法。梵志 見佛稽首作禮。具以本末向佛陳之。實是我 兒不肯見名。反謂語我為癡騃老翁。寄住須
臾認我為子。永無父子之情。何緣乃爾。佛告 梵志。汝實愚癡。人死神去便更受形。父母妻 子因緣合居。譬如寄客起則離散。愚迷縛著
計為己有。憂悲苦惱不識本根。沈溺生死未 央休息。唯有慧者不貪恩愛。覺苦捨習勤修 經戒。滅除識想生死得盡。梵志聞已豁然意 解。即於座上得羅漢道。
[0674b23] 又大法炬經云。佛言。一切眾生皆悉隨其形 類而置名字。如鳥雀等。而彼餓鬼眾生之中。 無有決定差別名字。勿謂天定天也。人定人
也。餓鬼定餓鬼也。如一事上有種種名。如一 人上有種種名。如一天乃至餓鬼畜生有種 種名。亦復如是。亦有多餓鬼全無名字。於一
彈指頃轉變身體作種種形。云何可得呼其 名也。彼中惡業因緣未盡故。於一念中種種 變身。
◎
◎改易部第三
[0674c04] 如法句喻經云。昔佛在舍衛國。為天人說法。 時城中有婆羅門長者。財富無數。為人慳貪 不好布施。食常閉門不喜人客。若有其食
時。輒勅門士堅閉門戶。勿令有人妄入門裏 乞丐求索。爾時長者歘思美食。便勅其妻令 作飯食教殺肥雞。薑椒和調煮之令熟。飯食
飣餖即時已辦。勅外閉門。夫妻二人坐一小 兒。著聚中央便共飲食。父母取雞肉著兒口 中。如是數數初不有廢。佛知此長者宿福應
度。化作沙門。伺其坐食現出坐前。便祝願 云。但言多少布施可得大福。長者舉頭見 化沙門。即罵之言。汝為道人而無羞恥。室家
坐食何為唐突。沙門答曰。卿自愚癡不知羞 恥。今我乞士何故慚羞。長者問曰。吾及室家 自共娛樂何故慚羞。沙門答曰。卿殺父妻母。
供養怨家不知慚恥。反謂乞士何不慚羞。於 是世尊。即說偈言。
所生枝不絕 但用食貪欲
養怨益丘塜 愚人當汲汲
雖獄有鉤鍱 慧人不謂牢
愚見妻子飾 深著愛其牢
慧說愛為獄 深固難得出
是故當斷棄 不親欲能安
[0674c27] 長者聞偈驚而問之。道人何故說此。答曰。案 上雞者是卿先世時父。以慳貪故常生雞中 為卿所食。此小兒者往作羅剎。卿作賈客大
人乘船入海。舟輒失流墮羅剎國中為羅剎 所食。如是五百世。壽盡來生為卿作子。以卿 餘罪未畢故來欲相害耳。今是妻者。是卿先
世時母。以恩愛深固今還與卿作婦。今卿愚 癡不識宿命。殺父養怨。以母為妻。五道生死 輪轉無際周旋五道。誰能知者。唯有道人見
此睹彼。愚者不知豈不慚恥於是長者懎 然。毛豎如畏悑狀。佛現威神令識宿命。長 者見佛即識宿命。尋則懺悔謝過便受五戒。
佛為說法得須陀洹道。又雜寶藏經云。佛時 游行到居阿羅國。便於中路一樹下坐。有一 老母名迦旦遮羅。繫屬於人井上汲水。佛語
阿難。往索水來。阿難承佛勅即往索水。爾時 老母聞佛索水。自擔罐往。既到佛所放罐著 地。直往抱佛。阿難欲遮。佛言莫遮。此老母者。
五百身中曾為我母。愛心未盡是以抱我。若 當遮者沸血從面門出而即命終。既得抱佛。 嗚其手足。在一面立。佛語阿難。往喚其主。其
主來至頭面禮佛却住一面。佛語主言。放此 老母使得出家。若出家者當得羅漢。主便即 放。迦葉佛時出家學道故得羅漢。爾時為
徒眾主罵諸聖尼為婢。今屬於他。五百身中 常為我母。遮我布施常生貧賤。
[0675a24] 又賢愚經云。舍衛國中有豪富長者。唯無子 息。每禱祀神祇求索一子。精誠欵篤婦便懷 妊。日月滿足生一男兒。其兒端正世所希有。
父母宗親共相合集。詣大江邊飲食自娛。臨 河不固失兒墮水。尋時搏撮竟不能得。父母 憐念絕氣復蘇。其兒功德竟復不死。至河水
中隨水沈浮。時有一魚吞此小兒。雖在魚腹 猶復不死。時有小村而在下流。有一富家亦 無子姓。種種求索困不能得。而彼富家常令
一奴捕魚販賣。其奴捕得吞小兒魚。割腹看 之得一小兒。面貌端正得已歡喜。我家由來 禱祠求索。精誠報應故天與我。即便摩抆乳
哺養之。時彼上村父母追索此是我兒於彼 河失。今汝得之。願以見還。時彼長者而答之 曰。我家由來禱祠求子。今神報應賜我一兒。
君之亡兒竟何所在。紛紜不了詣王求斷。於 是二家各引道理。王聞其說靡知所如。即為 二家共養此兒。至兒長大各為娶婦。安置家
業二處異居。此婦生子即屬此家。彼婦生兒 即屬彼家。時二長者各隨王教。其兒長大俱 為娶婦。供給所須無有乏短。其兒白二父母
請求出家。父母心愛不能距逆。即便聽許。即 往佛所求索入道。佛即聽之。讚言善來。頭 鬚自墮即成沙門。字曰重姓。佛為說法得盡
諸苦。即於座上成阿羅漢。阿難白佛。不審世 尊。此重姓比丘。本造何行種何善根。而今生 世墮水魚吞而故不死。佛告阿難。汝且聽之。
吾當為說。過去久遠有佛世尊號毘婆尸。集 諸大眾為說妙法。時有長者來至會中。聞受 三歸受不殺戒。復以一錢布施彼佛。由是之
故世世受福無有乏短。佛告阿難。爾時長者 今重姓比丘是也。由施一錢九十一劫常富 錢財。至於今世二家供給。受不殺戒故墮水
魚吞不死。受二自歸故今值我世得阿羅漢 道。又佛說長者子懊惱三處經云。爾時舍衛 城有大富長者。財寶無數家無親子。恐終後
沒官。夫婦禱祠歸命三寶。精勤不懈便得懷 軀。婦人黠者有五事應知。一知夫婿意。二知 夫婿念不念。三知所因懷軀四別知男女。五
別知善惡。是婦報長者。我已懷軀。長者歡喜。 月滿生男。加五乳母供養抱持。長大索得好 婦。其兒夫婦行園。園中有樹。名曰無憂。華色
鮮白絮弱緋色。婦語夫言。欲得此華。夫便上 樹為取此華。樹枝細劣即時摧折。兒便墮死。 父母聞之奔趣抱頭。摩挲占視永絕不蘇。父
母悲哀五內摧傷。眾客見之亦代哀痛。佛與 阿難。因入城見愍獨一子而墮樹死。佛告長 者。人生有死。物成有敗。對至命盡不可避藏。
捐去憂念勿復憂慼。佛語長者。此兒本從忉 利天上壽盡來生卿家。卿家壽盡便生龍中。 金翅鳥王即取噉之。三處父母一時共啼哭。 為是誰子。佛即說偈言。
天上諸天子 為是卿子乎
為在諸龍中 龍神之子耶
時佛自解言 非是諸天子
亦非為卿子 復非諸龍子
生死諸因緣 無常譬如幻
一切不久立 譬若如過客
[0675c24] 佛語長者。死不可離。去不可追。長者白佛。此 兒宿命罪福云何。佛言。此兒前世好喜布施。 尊敬於人。緣此福德生豪富家。喜獵傷害。令
身命短。罪福隨人如影隨形。長者踊躍逮得 法忍。
離著部第四
[0676a01] 如十住毘婆沙論云。於此家中父母兄弟妻 子眷屬車馬等物。增長貪求無有厭足家是 難滿如海吞流。家是無足如火焚薪。家是無
息覺觀相續。家是苦性如怨詐親。家是障礙 能妨聖道。家是鬪亂共相違諍。家是多瞋呵 責好醜。家是無常雖久失壞。家是眾苦馳求
守護。家是疑處猶如怨賊。家是顛倒貪著假 名。家是伎人種種妄飾。家是變異貪必離散。 家是假借無有實事。家如眠夢富貴則失。家
如朝露須臾變滅。家如蜜滴其味甚少。家如 棘叢欲刺傷人。家如鐵蟲覺觀常唼。如是等 患不可具述。是故在家菩薩當如是觀知其
家過。在家妻子眷屬奴婢財物等不能作救 作歸。非我善友。是故宜當急捨離之。又無 始已來一切眾生。於六道中互為父子。親疏 何定。故偈云。
無明蔽慧眼 數數生死中
往來多所作 更互為父子
貪著世間樂 不知有勝事
怨數為知識 知識數為怨
是故我方便 莫生憎愛心
若起憎愛心 不能通達法
[0676a23] 又大菩薩藏經云。舍利子。若有眾生味著男 女妻妾諸女色欲。當知即是味著礫石之雹。 即是味著利刀之刃。則是味著大熱鐵丸。即
是味著坐熱鐵床。即是味著熱鐵几隥。舍 利子。若有味著華鬘香塗。即是味著熱鐵華 鬘。亦是味著屎尿塗身。舍利子。若有攝受居
處舍宅。當知攝受大熱鐵甕。若有攝受奴婢 作使。當知攝受地獄惡卒。若有攝受象馬駝 驢牛羊雞豕當知攝受地獄之中黑駁猪狗。
又是攝百踰繕那禁衛之卒。取要言之。若有 攝受妻妾男女諸女色欲。當知即是攝受一切 眾苦憂愁悲惱之聚。舍利子。寧當依附千踰
繕那量大熱鐵床。極熱遍熱猛焰洞然。於彼 父母所給妻妾諸女色欲。乃至不以染愛之心 遠觀其相。何況親附抱持之者。何以故。舍利
子。當知婦人是眾苦本。是障礙本。是殺害本。 是繫縛本。是憂愁本。是怨對本。是生盲本。當 知婦人滅聖慧眼。當知婦人如熱鐵華散布
於地足蹈其上。當知婦人於諸邪性流布增 長。舍利子。何因緣故。名為婦人。所言婦者。 名加重擔。何以故。能使眾生受重擔故。能
使眾生持於重擔有所行故。能使眾生荷於 重擔遍周行故。能令眾生於此重擔心疲 苦故。能令眾生為於重擔所煎迫故。能令眾
生為於重擔所傷害故。舍利子。復以何緣名 之為婦。所言婦者。是諸眾生所輸委處。是貪 愛奴所流沒處。是順婦者所輸稅處。是婦媚
者所迷惑處。是婦勝者所歸投處。是屈婦者 所憑仗處。婦自在者所放逸處。為婦奴者所 疲苦處。隨婦轉者所欣仰處。舍利子。以如是
等諸因緣故。名是諸處以之為婦。
[0676b25] 又雜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種 子。何等為三。有隨生子。有勝生子。有下生 子。何等為隨生子。謂子父母不殺不盜不婬
不妄語不飲酒。子亦隨學不殺等。是名隨生 子。何等為勝生子。若父母不受不殺等。子能 受不殺等。是名勝生子。何下生子。若子父
母不受不殺等。子亦不能受不殺等。是名下 生子。又五無返復經云。聞如是。一時佛在舍 衛國。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時有一梵志。從
羅閱祇國來欲得學問。便到舍衛國見父子 二人耕田。毒蛇螫殺其子。其父猶耕如故不 看。其子亦不啼哭。梵志問曰。此是誰兒。耕者
答言。是我之子。曰是卿之子何不啼哭。耕 者答曰。人生有死。夫盛有衰。善者有報。惡者 有對。愁憂啼哭無益死者。卿今入城。我家某
處願過語之。吾子已死。持一人食來。梵志自 念。此是何人而無返復。兒死在地情不愁憂。 反更索食。此人不慈無復此比。梵志入城詣
耕者家。見死兒母即便語之。卿兒已死。其夫 寄信。持一人食來。梵志曰。何以不念子耶。兒 母即為梵志說譬喻言。兒來託生我亦不呼。
兒今自去非我能留。譬如行客因過主人。客 今自去何能得留。我之母子亦復如是。去來 進止非我之力。隨其本行不能救護。
[0676c20] 復語其姊。卿弟已死何不啼哭。姊復說譬喻 向梵志言。譬如巧師入山斫木。縛作大筏安 置水中。卒逢大風吹破筏散。隨水流去。前
後分張不相顧望。我弟亦爾。因緣和合共一 家生。隨命長短死生無常。合會有離我弟命 盡各自所隨不能救護。
[0676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