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Samkhya Karika (Jin Qi Shi Lun) 金七十論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七十論卷下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1257a21] 翻喜成就故者。翻九分喜及八種成就。翻此 十七。名為智害。是十一根壞。及十七智害。是 名二十八。云何喜九分。以偈釋曰。
依內有四喜 自性取時感
依外喜有五 離塵故合九
[1257a26] 依內有四喜自性取時感者。依內者。依覺慢 心生四種喜。一由自性喜。二由求取喜。三由 時節喜。四由感得喜。為現四喜作如是譬。譬
諸婆羅門捨俗出家。有人問言。汝何所解而 得出家。是人答言。我知自性是三世間真實 因。故我出家。是人唯知自性是因。不知常無
常有智無智有德無德是遍非遍。但知有及 因。故生歡喜。是人無解脫。是喜由自性生。次 問第二婆羅門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是人
答言。我已識自性是世間因。我已知取是解 脫因。雖有自性是實因。若無取者解脫不得 成。故我攝持取。取者。一切出家行道具。具有
四種。謂三杖澡灌袈裟吉祥等。吉祥有五。 一灰囊。二天目珠。三三縷纓身。四諸呪術章 句。五以一長草安頂髻上謂吉祥草。此五並
是學道之具。能去不淨。故曰吉祥。就前三 種合八具也。從此得解脫。我由此出家。是故 第二喜名取。因此喜故不得解脫。但知自性
因。不能知餘。復問第三婆羅門言。汝何所知 而得出家。其人答言。自性及四取。何所能作。 我知不受便得解脫故求出家。此第三人無
有解脫。何以故。不知二十五句義故。是第三 喜者名時節喜。次問第四婆羅門言。汝何所 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自性取時節何所能
作。若離感得我已知由感得故。故得解脫。 故我出家。是第四人亦無解脫。無有智故。是 第四喜者名感得喜。此四喜依內得成。依外
喜有五離塵故合九者。外喜有五種。遠離五 塵故。譬如一人見五婆羅門出家次第往問。 初問第一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
言。世間中有五塵。為得此塵諸事難作。或作 田或養獸或事王或商估。離此四事或便 作偷賊。是求塵事。決難可作。逼惱自他故。我
見此事故求出家。是第五人無有解脫。無真 實智故。又問第二人言。汝知何法而得出家。 其人答言。我知五塵求覓可得。如前方便作
田等。得諸塵已守護難作。何以故。五家具 諍故。由護此塵應逼自他。我見守護苦故離 塵出家。此第六人亦無解脫。無真實智故。次
問第三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 我已能令未得求令得。已得守護令不失。 此五塵由自受用故自然成失。若失時即生
大苦。由見此失塵過失故求出家。是人亦不 得解脫。無真實智故。次問第四人言。汝何所 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已能覓未得得已
能護。失已亦能更覓。若爾何以出家。五根無 厭足。展轉求勝故。我見此根過故求出家。 是第八人亦無解脫。無真實智故。次問第五
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已能 覓未得令得。得已守護令不失。用已更能覓。 若求最勝我亦能得。若爾何故出家。由塵四
事故應殺害他。若不害者是事不成。若作田 者則應斬草伐樹。若鬪戰時則應殺人。或劫 他財則損減他。或說其口妄語乃至一切世
間過失。並由塵起我知此失故求出家。是第 九人亦無解脫。由外厭故不修實智。故說前 四依內後五依外故合九喜。此九種喜。仙人
立九名。能清淨塵污故說九喜名為水。一潤 濕水。二深淺水。三流水。四湖水。五善入 水。六善渡水。七善出水。八光明水。九
勝清淨水。翻此九喜名九無能。謂非潤濕 乃至非勝清淨水。外曰。此三法與成相違。何 法名為成。以偈答曰。
思量聞讀誦 離苦三友得
因施成就八 前三成就鉤
[1258a04] 思量聞讀誦乃至因施成就八者。此八種能 六行得成。如一婆羅門出家學道作是思惟。 何事為勝何物真實何物最後究竟。何所作
為智慧得成顯。故作是思量已即得智慧。自 性異覺異慢異五唯異十一根異五大異真我 異。二十五真實義中起智慧。由此智慧起六
種觀。一觀五大過失。見失生厭。即離五大。 名思量位。二觀十一根過失。見失生厭。即離 十一根。此名持位。三用此智慧觀五唯過失。
見失生厭。即離五唯。名入如位。四觀慢過失 及八自在見失生厭。即離慢等。名為至位。五 觀覺過失。見失生厭。即得離覺名縮位。六觀
自性過失。見失生厭。即離自性。是位名獨 存。此婆羅門因是思量故得解脫。此成由思 量得故名思量成。思量成已說。次說聞成義。
如一婆羅門聞他讀誦聲。謂自性異覺異乃 至真我異。聞此讀誦聲。已覺知二十五義。即 入思量位離五大。入能位離十一根。入如位
離五唯。入至位離慢等。入縮位離於覺。入獨 存位離自性。是名解脫。聞成義已說。次說讀 誦義。有八智慧分得成。如一婆羅門往至師
家。一欲樂聽聞。二專心諦聽。三攝受。四憶持。 五知句義。六思量。七簡擇。八如實令入。是 名八智分。由此智分得二十五義。入六行得
解脫離苦三成者。一離內苦。如一婆羅門為 內苦所逼謂頭痛等。往詣醫所得治病已。由 此內苦起於欲知。為欲求知滅此苦因。往就
師家生八智分。得二十五義入六行觀故得 解脫。此成由內苦如身苦心苦亦如是。二離 外苦。如一婆羅門為外苦所逼。謂人獸翅乃
至木石等之所困苦而不能忍。生求欲知滅 苦之因。往詣師家修八智分。得二十五義入 六行觀故得解脫。此成由外苦得。三依天苦。
如一婆羅門為天苦所逼。謂寒熱雨等。其不 能忍。詣師求八智分。得二十五義入六行觀 故得解脫。七善友得者。不由八智分得。但從
善友得智慧。至智慧究竟則得解脫。八因施 成者。如一婆羅門人所憎惡。知他憎己是故 出家。既出家已師及同友。亦生憎惡不與智
慧。自知薄福往邊村住。自謂此處無婆羅門 可安居住。既往住已多得施食。其所餘者還 施親友。乃至女人牧人。於是村人並皆愛念。
安居欲竟。一切人眾並皆嚫施三杖澡灌諸 衣物等。近帝釋會。時語諸人言。誰能與我還 本大國看於此會。若欲去者人人齎物為我
將往。往彼到師家已。選擇勝物以供養師。餘 物次第分與同學。師友眾人並生愛念。師即 施其智慧。由此智至究竟智即得解脫。此由
施得成。此八成者。昔日仙人又立別名。一 自度成。二善度成。三全度成。四喜度成。 五重喜度成。六滿喜度成。七愛成。八遍
愛成。若翻此八成。則名八無能。謂非度無 能乃。至非遍愛無能。如是十一根墮無能。及 十七智害無能。為二十八無能。是疑無能喜
成轉為五十義已說。前三成就鉤者。譬如醉 象以鉤制伏不得隨意自在。是五疑二十八 無能。九喜所制伏。世間不得真實智。若離
實智則無八成故。說前三是成就鉤故。次捨 疑無能喜勤修八種成。外曰。諸有所熏習體 相故輪轉生死。前已說。體相有二種。一微細
體相。在初生。二父母生身及十一根。共相應 八有所熏習故輪轉生死。此中有疑。何者先 生。體相為先。諸有為先。以偈答曰。
離有無別相 離細相無有
相名及有名 故生有二種
[1258c11] 離有無別相者。若離諸有體相不成。譬如離 熱火不得成。離細相無有者。若離細相諸有 不成。譬如離火熱不得成。是兩法相依如火
與熱。此法俱起如牛兩角。相名及有名故生 有二種者。自性變異有二名。一生相名。二生 有名。初生生死即具二種。外曰。此生唯有二
種。更有別名。答曰。昔仙立別名者一自度 者。此人最利自思惟得波若成解脫。不由他 教故云自度成也。自思惟得不由他故自度。
即波若。波若能免此至彼。故稱為度至之 時。則名解脫。解脫即名成。因名為度果名為 成。此度成由自思得故云自度成也。後七度
成義無異也。但別名不同耳。二善度成者。由 自由他故得波若成解脫也。此人神根小劣 薄由他教。自義多而能得度脫。故稱善度成
也。三全度成者。一向由他教得。故稱為全。 神根復劣也。四喜度成者。此人為內苦所逼。 謂頭痛等。詣師求治。得暫脫內苦。此為一喜。
思惟此脫非是永脫。知獨存時乃是永脫。故 詣僧佉師學波若求成解脫得復歡喜。從此 兩喜為名。名喜度成也。五重喜度成者。此人
為內外兩苦所逼。詣師請治二苦。二苦既暫 息。即是兩喜。知此非永脫。故求師學度成。得 故歡喜受重喜名。六滿喜者。此人具為三苦
所逼。一內苦。頭痛等。二外苦。刀杖等。三天苦。 風雨寒熱等。詣師請治。治之既差。稱為遍喜。 知非永脫。就師修學故得度成。從此為名。名
遍喜度成也。七愛度成者。為師憐愛教彼度 成。從師受此名也。八遍愛成者。此人為一切 所憎。而得財布施。遂為一切所愛。一切並欲
使其得脫。故云遍愛度成也。是根壞無能有 十一。智害無能有十七。合二十八無能。就五 疑九喜八成合五十已說竟也。前三成就鉤
者。五疑二十八無能及九喜。是後八喜成就 家之鉤也。八種應得成解脫而由三故不得。 如醉象應自在由鉤故不得自在隨意。八成
亦如是。必由真實智故得八成。為三所鉤故 不得實智。必須捨前三勤修後八種。外曰。 下次問先牒前義。後問先後。諸有所熏習體
相故輪轉生死者。上來已說也。諸有即是八 有。謂四法四非法。四法者。一法二智三離欲 四自在。翻此四法即四非法也。八名為有。前
四法所熏習。能令得天道。後四非法所熏 習。能令得人獸二道也。所熏是體相。體相有 二種。自性覺慢五唯名微細體相。從五唯所
生與十一根相應起者名麁體相。是八種有 及所熏習二體相誰為先生。八有在先二體 在先耶。答二解釋明八有與體相無有先後。
必相應俱生。如火與熱不得相離。如牛兩角 必也俱起。八有與體相亦爾。有自性覺慢五 唯細體相時必有八。有中四種。若非四法即
有四。法非法決不得相離。是父母所生。麁 身亦如是。體相亦如是。與八有決不得相離 也。四有第三生名含識生。如偈所說。
天道有八分 獸道有五分
人道唯一生 略名含識生
[1259b09] 天道有八分者。一梵王生。二世主生。三天帝 生。四乾闥婆生。五阿修羅生。六夜叉生。七羅 剎生。八沙神生。獸道有五分者。一由足生。
二飛行生。三胸行生。四傍形生。五不行生。人 道唯一生者。人道唯一類故。說含識有三種。 謂天獸人三及相有為三。外曰。三世間中何 物得何處增多。以偈答曰。
向上喜樂多 根生多癡闇
中生多憂苦 梵初柱為後
[1259b18] 向上喜樂多者。梵生處等喜樂最為多。此亦 有憂闇。為喜樂伏逼故。梵等諸天多受歡 樂。根生多癡暗者。謂獸翅乃至柱等不行生。
此中暗癡為多。此亦有憂樂。為暗癡伏逼故。 獸等多暗癡。根生者三生。其最下故說根。 中生多憂苦者。人生中憂苦為多。亦有喜
暗癡。以憂多故。伏逼喜闇故。人中多憂苦。人 道名中者。三道居中故。最後生者。云何說 名柱。謂草木山石等。三世間由此荷持故說
名柱。如是相生有生及含識生已具說此三 生是自。性所作故。自性事已滿。謂生世間 及得解脫。外曰。三世間中人天及狩誰受苦
樂。為自性受。為覺慢五唯乃至十一根等受。 為是人我受。以偈答曰。
此中老死苦 唯智人能受
體相未離時 故略說是苦
[1259c05] 此中老死苦唯智人能受者。三世間中有苦。 是老所作。皮皺髮白脫落氣 [口*束] 扶杖親友所
輕。如是等苦並由老故。死苦者。有人得八自 在。或得五微塵。或得麁塵。是人臨死。為閻羅 所錄。此中受苦名為死苦。復有中間時三苦。
智人能受此三苦。自性及麁身。無智故不能 受。故說人苦非自性等苦。外曰。幾時人受此 苦。答曰。體相未離時。故略說是苦。大等相及
細身苦未相離。是麁身於世間中輪轉未相 離。如是時中人我受苦。若細麁相離時。人我 即解脫。若解脫時如是等苦畢竟不受。若未
離細麁相。則不得解脫苦。故略說細相麁相 名為苦。外曰。自性事唯此為更有耶。以偈 答曰。
自性事如此 覺等及五大
為脫三處人 為他如自事
[1259c21] 自性事如此覺等及五大者。此偈說何義。謂 七十偈義。其相已成滿。云何如此。自性兩種 事已顯現故。一者次第起生死。令我與三世
間塵相應。得次第起。初起覺從覺起慢從慢 起五唯。從五唯起十一根及五大。此二十三 事。身覺為初。以五大為後。二者為脫三處人
為他如自事者。為解脫天道中人我及人獸 道中人我。次第作八成。今見自性我中間。此 兩但為他不為自。譬如有人作朋友事不作
自事。如是自性但作他事無自為事。外曰。汝 說自性作人我事已則得離我。此自性無知。 唯人我有知。云何作意令他與塵相應。輪轉
三世間。後令得解脫。若有是意非謂無知。答 曰。已見無知如物有合有離。如偈說言。
為增長犢子 無知轉為乳
為解脫人我 無知性亦爾
[1260a08] 為增長犢子無知轉為乳者。如世間中無知 水草牛所噉食。應長養犢子。如作如此計於。 一年內能轉作乳。犢子既長。能噉草已。牛復
食水草。則不變為乳。為解脫人我無知性亦 爾者。如是無知自性為我作事令得解脫。或 合或離。離竟不更合。復次偈言。
為離不安定 如世間作事
為令我解脫 不了事亦爾
[1260a16] 為離不安定如世間作事者。如世間人心不 安定。往還彼此為離不安定故。為令我解脫 不了事亦爾者。自性由我故如有不安定。為
我應作事。一取聲等塵二取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