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ion of records concerning the Chinese Buddhist Canon (Chu San Zang Ji Ji) 出三藏記集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出三藏記集序卷第八釋僧祐撰
* 摩訶鉢羅若波羅蜜經抄序第一 道安法師
* 大品經序第二 長安叡法師
* 大品注經序第三 大梁皇帝
* 小品經序第四 長安叡法師
* 大小品對比要抄序第五 支道林作
* 正法華記第六 出經後記
* 正法華後記第七 未詳作者
* 法華宗要序第八 慧觀法師
* 法華經後序第九 長安叡法師
* 持心經後記第十 出經後記
* 思益經序第十一 長安叡法師
* 維摩詰經序第十二 僧肇法師
* 合維摩詰經序第十三 敏度法師
* 毘摩羅詰堤經義疏序第十四長安叡法師
* 自在王經後序第十五 長安叡法師
* 大涅槃經序第十六 涼州朗法師
* 大涅槃經記序第十七 未詳作者
* 六卷泥洹經記第十八 出經後記
* 二十卷泥洹經記第十九 出智猛傳
摩訶鉢羅若波羅蜜經抄序第一
道安法師
[0052b10]昔在漢陰十有五載。講放光經歲常再遍。及至京師漸四年矣。亦恒歲二。未敢墮息。然每至滯句首尾隱沒。釋卷深思。恨不見護公叉
羅等。會建元十八年正車師前部王。名彌第。來朝。其國師。字鳩摩羅跋提。獻胡大品一部四百二牒言二十千失盧。失盧三十二
字。胡人數經法也。即審數之。凡十七千二百六十首盧。殘二十七字都并五十五萬二千四百七十五字。
[0052b19]天竺沙門曇摩蜱執本。佛護為譯。對而撿之。慧進筆受。與放光光讚同者。無所更出也。其二經譯人所漏者。隨其失處稱而正焉。其義
異不知孰是者。輒併而兩存之。往往為訓其下。凡四卷。其一經五卷也。譯胡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語盡倒而使從秦。一失本也。
二者胡經尚質。秦人好文。傳可眾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經委悉至於嘆詠。丁寧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煩。而今裁斥。
三失本也。四者胡有義記正似亂辭。尋說向語文無以異。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將更傍及。反騰前辭已
乃後說而悉除此。五失本也。然般若經。三達之心覆面所演。聖必因時時俗有易。而刪雅古以適今時。一不易也。愚智天隔聖人叵階。
乃欲以千歲之上微言。傳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難出經去佛未久。尊大迦葉令五百六通迭察迭書。今離千年而以近意
量截。彼阿羅漢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豈將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涉茲五失經三不易。譯胡為秦。詎可不慎乎。
正當以不開異言。傳令知會通耳。何復嫌大匠之得失乎。是乃未所敢知也。前人出經。支讖世高。審得胡本難繫者也。叉羅支越。斵
鑿之巧者也。巧則巧矣。懼竅成而混沌終矣。若夫以詩為煩重。以尚為質朴。而刪令合今。則馬鄭所深恨者也。近出此撮欲使不雜
推經言旨。唯懼失實也。其有方言古辭。自為解其下也。於常首尾相違句不通者。則冥如合符。厭如復折。乃見前人之深謬。欣通外
域之嘉會也。於九十章蕩然無措疑處。毫芒之間泯然無微疹。已矣乎。
[0052c22]南摸一切佛過去未來現在佛如諸法明(天竺禮般
若辭也明智也外國禮有四種一罽耶二波羅南三婆南四南摸南摸屈體也此跪此四拜拜佛外道國主父母通拜耳禮父母云南摸薩迦薩迦供養也)。
[0052c25]摩訶(大也)鉢羅若(智也)波羅(度也)蜜(無極)經抄(天竺經無
前題前題皆云吉法吉法竟是也道安為此首目題也)。
大品經序第二
長安釋僧叡
[0052c28]摩訶般若波羅蜜者。出八地之由路。登十階之龍津也。夫淵府不足以盡其深美。故寄大以目之。水鏡未可以喻其澄朗。故假慧以稱
之。造盡不足以得其崖極。故借度以明之。然則功託有無。度名所以立。照本靜末。慧目以之生。曠兼無外。大稱由以起。斯三名
者。雖義涉有流而詣得非心。跡寄有用而功實非待。非心故以不住為宗。非待故以無照為本。本以無照則凝知於化始。宗以非心則
忘功於行地。故啟章玄門。以不住為始。妙歸三慧。以無得為終。假號照其真。應行顯其明。無生冲其用。功德旍其深。大明要終以驗始。
漚和即始以悟終。蕩蕩焉。真可謂大業者之通塗。畢佛乘者之要軌也。夫寶重故防深。功高故校廣。囑累之所以慇懃。功德之所以屢
增。良有以也。而經來茲土。乃以秦言譯之。典摸乖於殊制。名實喪於不謹。致使求之彌至而失之彌遠。頓轡重關而窮路轉廣。不遇淵
匠殆將墜矣。亡師安和上。鑿荒塗以開轍。摽玄指於性空。落乖蹤而直達。殆不以謬文為閡也。亹亹之功。思過其半。邁之遠矣。究
摩羅什法師。慧心夙悟超拔特詣。天魔于而不能迴。淵識難而不能屈。扇龍樹之遺風。振慧響於此世。秦王感其來儀。時運開其
凝滯。以弘始三年歲次星紀冬十二月二十日至長安。秦王扣其虛關。匠伯陶其淵致。虛關既闡乃正此文言。淵致既宣而出其釋論。
渭濱流祇洹之化。西明啟如來之心。逍遙集德義之僧。京城溢道詠之音。末法中興將始於此乎。予既知命遇此真化。敢竭微誠屬當
譯任。執筆之際三惟亡師五失及三不易之誨。則憂懼交懷。惕焉若厲。雖復履薄臨深。未足喻也。幸冀宗匠通鑒。文雖左右而旨不違
中。遂謹受案譯敢當此任。以弘始五年歲在癸卯四月二十三日。於京城之北逍遙園中出此經。法師手執胡本口宣秦言。兩釋異
音交辯文旨。秦王躬攬舊經。驗其得失。諮其通途。坦其宗致。與諸宿舊義業沙門釋慧恭僧[契-大+石]僧遷寶度慧精法欽道流僧叡道恢道[標*寸]
道恒道悰等五百餘人。詳其義旨。審其文中。然後書之。以其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盡。校正檢括。明年四月二十三日乃訖。文雖粗定。
以釋論撿之猶多不盡。是以隨出其論隨而正之。釋論既訖。爾乃文定。定之未已。已有寫而傳者。又有以意增損。私以般若波羅蜜為
題者。致使文言舛錯前後不同。良由後生虛己懷薄信我情篤故也。胡本唯序品阿鞞跋致品魔品有名。餘者直第其事數而已。法
師以名非佛制。唯存序品略其二目。其事數之名與舊不同者。皆是法師以義正之者也。如陰入持等名。與義乖故隨義改之。陰為眾。
入為處。持為性。解脫為背捨。除入為勝處。意止為念處。意斷為正勤。覺意為菩提。直行為聖道。諸如此比。改之甚眾。胡音失者。正之
以天竺。秦名謬者。定之以字義。不可變者。即而書之。是以異名斌然胡音殆半。斯實匠者之公謹。筆受之重慎也。幸冀遵實崇本之
賢。推而體之。不以文撲見咎煩異見慎也。
注解大品序第三
大梁皇帝
[0053b29]機事未形。六畫得其悔吝。玄象既運。九章測其盈虛。斯則鬼神不能隱其情狀。陰陽不能遁其變通。至如摩訶般若波羅蜜者。洞達無
底。虛豁無邊。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不可以數術求。不可以意識知。非三明所能照。非四辯所能論。此乃菩薩之正行。道場之直路。還源
之真法。出要之上首。本來不然。畢竟空寂。寄大不能顯其博。名慧不能庶其用。假度不能機其通。借岸不能窮其實。若談一相。事絕百
非。補處默然。等覺息行。始廼可謂無德而稱以無名相作名相說。導涉求之意。開新發之眼。故有般若之字彼岸之號。頃者。學徒罕
有尊重。或時聞聽不得經味。帝釋誠言信而有徵。此實賢眾之百慮。菩薩之魔事。故唱愈高和愈寡。知愈希道愈貴。致使正經沈匱於
世。寔由虛己情少懷疑者多。虛己少則是我之見深。懷疑多則橫構之慮繁。然則雖繁慮紛紜不出四種。一謂此經非是究竟。多引涅
槃以為碩訣。二謂此經未是會三。咸誦法華以為盛難。三謂此經三乘通教。所說般若即聲聞法。四謂此經是階級行。於漸教中第二
時說。舊義如斯。廼無是非。較略四意粗言所懷。涅槃是顯其果德。般若是明其因行。顯果則以常住佛性為本。明因則以無生中道為
宗。以世諦言說。是涅槃是般若。以第一義諦言說。豈可復得談其優劣。法華會三以歸一。則三遣而一存。一存未免乎相。故以萬善
為乘體。般若即三而不三。則三遣而一亡。然無法之可得。故以無生為乘體。無生絕於戲論。竟何三之可會。所謂百花異色共成一陰。
萬法殊相同入般若。言三乘通教多執二文。今復開五意以增所疑。一聲聞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二三乘學道宜聞般若。三
三乘同學般若俱成菩提。四二乘欲住欲證不離是忍。五羅漢辟支從般若生。於此五義不善分別。堅著三乘教同一門。遂令朱紫共
色珉玉等價。若明察此說深求經旨。連環既解弄丸自息。謂第二時是亦不然。人心不同皆如其面。根性差別復過於此。非可局以一
教。限以五時。般若無生非去來相。豈以數量拘。寧可以次第求。始於道樹終於雙林。初中後時常說智慧。復何可得名為漸教。釋論言。
須菩提聞法華經中說於佛所作少功德乃至戲笑漸漸必當作佛。又聞阿鞞跋致品中有退不退。又復聞聲聞人皆當作佛。是故今問
為畢定為不畢定。以此而言。去之彌遠。夫學出離非求語言應定觀道以正宗致三乘不分依何義說。相與無相有如水火二性相違。豈
得共貫。雖一切聖人以無為法。三乘入空其行各異。聲聞以壞緣觀觀生滅空。緣覺以因緣觀觀法性空。菩薩以無生觀觀畢竟空。此
則淄澠殊味涇渭分流。非可以口勝。非可以力爭。欲及弱喪去斯何適。值大寶而不取。遇深經而不求。亦何異窮子反走於宅中。獨姥
揜目於道上。此廼惑行之常性。迷途之恒心。但好龍而觀畫。愛象而翫跡。荊山可為流慟法水。所以大悲經譬兔馬論喻鹿犀。俱以
一象配成三獸。用度河以測境。因圍箭以驗智。格得空之淺深。量相心之厚薄。懸鏡在前。無待耳識。離婁既睇。豈勞相者。若無不思誼
之理。豈有不思誼之事。放瑞光於三千。集寄蓮於十方。變金色於大地。嚴華臺於虛空。表舌相之不虛。證般若之真實。所以龍樹
道安童壽慧遠。咸以大權應世。或以殆庶救時。莫不伏膺上法如說修行。況於細人可離斯哉。此經東漸二百五十有八歲。始於魏甘
露五年至自于闐。叔蘭開源彌天導江。鳩摩羅什澍以甘泉。三譯五校。可謂詳矣。龍樹菩薩著大智論。訓解斯經。義旨周備。此實如意
之寶藏。智慧之滄海。但其文遠曠。每怯近情。朕以聽覽餘日集名僧二十人。與天保寺法寵等。詳其去取。雲根寺慧令等。兼以筆功採
釋論以注經本。略其多解取其要釋。此外或捃關河舊義。或依先達故語。時復間出以相顯發。若章門未開義勢深重。則參懷同事廣
其所見。使質而不簡文而不繁。庶令學者有過半之思。講般若經者多說五時。一往聽受似有條理。重更研求多不相符。唯仁王般若
具書名部。世既以為疑經。今則置而不論。僧叡小品序云。斯經正文凡有四種。是佛異時適化之說。多有十萬偈。少者六百偈。略出
四種而不列名。釋論言。般若部黨有多有少。光讚放光道行。止舉三名復不滿四。此土別有一卷。謂為金剛般若。欲以配數。可得為五。
既不具得經名。復不悉時之前後。若以臆斷易致譏嫌。此非議要請俟多聞。今注大品自有五段。非彼所言五時般若。勸說以不住標
其始。命說以無教通其道。願說以無得顯其行。信說以甚深美其法。廣說以不盡要其終。中品所以累教。末章所以三屬。義備後
釋不復詳言。設迺時曠正教處無法名。猶且苦辛草澤經歷嶮遠。翹心逿聽澍意希夷。冀遲玄應想像空聲。輕生以重半偈。賣身以尊
一言。甘渫血而不疑。欣出髓而無悋。況復龍宮神珠寶臺金鍱。難得之貨難聞之法。遍布塔寺充刃目前。豈可不伏心受持虛懷鑽
仰。使佛種相續菩提不斷。知恩反復更無他道。方以雪山疋以香城。寧得同日語其優劣。率書所得。懼增來過。明達後進。幸依法行。
小品經序第四
釋僧叡作
[0054c13]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薩成佛之弘軌也。軌不弘則不足以冥群異指其歸。性不盡則物何以登道場成正覺。正覺之
所以成。群異之所以一。何莫由斯道也。是以異教慇懃。三撫以之頻發。功德疊校。九增以之屢至。如問相標玄而玄其玄。幻品忘寄
而忘其忘。道行坦其津。難問窮其原。隨喜忘趣以要終。照明不化以即玄。章雖三十貫之者道。言雖十萬倍之者行。行凝然後無
生。道足然後補處。及此而變一切智也。法華鏡本以凝照般若冥。末以解懸解懸理。趣菩薩道也。凝照鏡本告其終也。終而不泯則歸
途扶疎。有三實之跡。權應不夷則亂緒紛綸。有惑趣之異。是以法華般若相待以期終。方便實化冥一以俠盡。論其窮理盡性夷明萬
行則實不如照。取其大明真化解本無三則照不如實。是故歎深則般若之功重。美實則法華之用微。此經之尊三撫三囑。未足惑
也。有秦太子者。寓跡儲宮擬韻區外。翫味斯經夢想增至准悟大品。深知譯者之失。會聞究摩羅法師。神授其文真本猶存。以弘始十
年二月六日。請令出之。至四月三十日。校正都訖。考之舊譯。真若荒田之稼芸過其半。未詎多也。斯經正文凡有四種。是佛異時適化
廣略之說也。其多者云有十萬偈。少者六百偈。此之大品。乃是天竺之中品也。隨宜之言。復何必計其多少議其煩簡耶。胡文雅
質按本譯之。於麗巧不足樸正有餘矣。幸冀文悟之賢。略其華而幾其實也。
大小品對比要抄序第五
支道林作
[0055a14]夫般若波羅蜜者。眾妙之淵府。群智之玄宗。神王之所由。如來之照功。其為經也。至無空豁廓然無物者也。無物於物。故能齊於物。無
智於智。故能運於智。是故夷三脫於重玄。齊萬物於空同。明諸佛之始。盡群靈之本無。登十住之妙階。趣無生之徑路。何者耶賴其
至無。故能為用。夫無也者。豈能無哉。無不能自無。理亦不能為理。理不能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