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ṃyuktāgama 雜阿含經
Scroll 4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四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一七八)
[0317b22] 如是我聞:
[0317b22] 一時,佛住彌絺羅國菴羅園中。
[0317b23] 時,有婆四吒婆羅門尼,有六子相續命終,念子發狂,裸形被髮,隨路而走,至彌絺羅菴羅園中。
[0317b25] 爾時,世尊無量大眾圍繞說法,婆四吒婆羅門尼遙見世尊,見已,即得本心,慚愧羞恥,歛身蹲坐。
[0317b27] 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取汝鬱多羅僧與彼婆四吒婆羅門尼,令著聽法。」尊者阿難即受佛教,取衣令著。
[0317b29] 時,婆羅門尼得衣著已,至於佛前,稽首禮佛,退坐一面。
[0317c02] 爾時,世尊為其說法,示、教、照、喜已,如佛常法,說法次第,乃至信心清淨,受三自歸,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0317c04] 彼婆四吒優婆夷於後時,第七子忽復命終,彼優婆夷都不啼哭憂悲惱苦。時,婆四吒優婆夷夫說偈而告婆四吒優婆夷言:
「先諸子命終, 念子生憂苦,
晝夜不飲食, 乃至發狂亂。
今喪弟七子, 而不生憂苦?」
[0317c11] 婆四吒優婆夷即復說偈答其夫言:
「兒孫有千數, 因緣和合生,
長夜遷過去, 我與君亦然。
子孫及宗族, 其數無限量,
彼彼所生處, 更互相殘食。
若知生要者, 何足生憂苦?
我已知出離, 生死存亡相,
不復生憂苦, 入佛正教故。」
[0317c19] 時,婆四吒優婆夷夫說偈歎曰:
「未曾所聞法, 而今聞汝說,
何處聞說法, 不念子憂悲?」
[0317c22] 婆四吒優婆夷說偈答言:
「今日等正覺, 在彌絺羅國,
菴羅樹園中, 永離一切苦,
演說一切苦、 苦習、苦寂滅、
賢聖八正道, 安隱趣涅槃!
則是我大師, 深樂其正教。
我已知正法, 能開子憂苦。」
[0317c29] 其夫婆羅門復說偈言:
「我今亦當往, 彌絺菴羅園,
彼世尊亦當, 開我子憂苦。」
[0318a03] 優婆夷復說偈言:
「當觀等正覺, 柔軟金色身;
不調者能調, 廣度海流人。」
[0318a06] 爾時,婆羅門即嚴駕乘於馬車,詣彌絺羅菴羅園。遙見世尊,轉增信樂,詣大師前。
[0318a07] 彼時,大師即為說偈,開其法眼,苦、習、滅、道,正向涅槃。彼即見法,成無間等。既知法已,請求出家。
[0318a10] 時,婆羅門即得出家,獨靜思惟,乃至得阿羅漢。世尊記說:「於第三夜,逮得三明。」得三明已,佛即告之:「命遣御者乘車還家,告婆四吒優婆夷,令發隨喜,語言:『婆羅門往見世尊,得淨信心,奉事大師,即為說法,為開法眼,見苦聖諦、苦集、苦滅、賢聖八道,安趣涅槃,成無間等。既知法已,即求出家。世尊記說:「於第三夜,具足三明。」』」
[0318a17] 時,彼御者奉教疾還。時,婆四吒優婆夷遙見御者空車而還。即遙問言:「婆羅門為見佛不?佛為說法,開示法眼,見聖諦不?」
[0318a20] 御者白言:「婆羅門已見世尊,得淨信心,奉事大師,為開法眼,說四聖諦,成無間等。既知法已,即求出家,專精思惟。世尊記說:『於第三夜,具足三明。』」
[0318a24] 時,優婆夷心即隨喜,語御者言:「車馬屬汝,加復賜汝金錢一千,已汝傳信言:『婆羅門宿闍諦,已得三明。』令我歡喜故。」
[0318a26] 御者白言:「我今何用車馬金錢為?車馬金錢還優婆夷,我今當還婆羅門所,隨彼出家。」
[0318a28] 優婆夷言:「汝意如此,便可速還。不久亦當如彼所得,具足三明,隨後出家。」
[0318b01] 御者白言:「如是,優婆夷!如彼出家,我亦當然。」
[0318b02] 優婆夷言:「汝父出家,汝隨出家,我今不久亦當隨去。如空野大龍,乘虛而遊,其餘諸龍、龍子、龍女悉皆隨去,我亦如是,執持衣鉢,易養易滿。」御者白言:「優婆夷!若如是者,所願必果,不久當見優婆夷少欲知足,執持衣鉢,人所棄者,乞受而食,剃髮染衣,於陰、界、入斷除愛欲,離貪繫縛,盡諸有漏。」
[0318b09] 彼婆羅門及其御者、婆四吒優婆夷、優婆夷女孫陀槃梨,悉皆出家,究竟苦邊。
(一一七九)
[0318b12] 如是我聞:
[0318b12] 一時,佛住毘舍離國大林精舍。
[0318b13] 時,有毘梨耶婆羅豆婆遮婆羅門,晨朝買牛,未償其價,即日失牛,六日不見。
[0318b14] 時,婆羅門為覓牛故,至大林精舍,遙見世尊坐一樹下,儀容挺特,諸根清淨,其心寂默,成就止觀,其身金色,光明焰照。見已,即詣其前,而說偈言:
「云何無所求, 空寂在於此,
獨一處空閑, 而得心所樂?」
[0318b21] 爾時,世尊說偈答曰:
「若失若復得, 於我心不亂。
婆羅門當知, 莫謂彼如我,
心計於得失, 其心不自在。」
[0318b25] 時,婆羅門復說偈言:
「最勝梵志處, 如比丘所說;
我今當自說, 真實語諦聽。
沙門今定非, 晨朝失牛者,
六日求不得,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非, 種殖胡麻田,
慮其草荒沒,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非, 種稻田乏水,
畏葉枯便死,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 寡女有七人,
悉養孤遺子,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 七不愛念子,
放逸多負債,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 債主守其門,
求索長息財,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 七領重臥具,
憂勤擇諸蟲,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 赤眼黃髮婦,
晝夜聞惡聲, 是故安樂住。
沙門今定無, 空倉群鼠戲,
常憂其羸乏, 是故安樂住。」
[0318c17]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我今日定不, 晨朝失其牛,
六日求不得,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種殖胡麻田,
常恐其荒沒,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種稻田乏水,
畏葉便枯死,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寡女有七人,
悉養孤遺子,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七不愛念子,
放逸多負債,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債主守其門,
求索長息財,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七領重臥具,
憂勤擇諸蟲,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黃頭赤眼婦,
晝夜聞惡聲, 是故安樂住。
我今日定無, 空倉群鼠戲,
常憂其羸乏, 是故安樂住。
不捨念不念, 眾生安樂住,
斷欲離恩愛, 而得安樂住。」
[0319a09] 爾時,世尊為精進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如佛常法,次第說法,布施、持戒,乃至於正法中,心得無畏。即從座起,合掌白佛:「我今得於正法、律出家學道,成比丘分,修梵行不?」
[0319a13] 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修諸梵行,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0319a15] 爾時,精進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得阿羅漢,緣自覺知,得解脫樂,而說偈言:
「我今甚欣樂, 大仙法之上,
得離貪欲樂, 不生見於佛。」
(一一八〇)
[0319a20] 如是我聞:
[0319a20] 一時,佛住娑羅樹林婆羅門聚落。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婆羅門聚落乞食,有非時雲起。
[0319a22] 爾時,世尊作是念:「我今當往婆羅門聚落婆羅長者大會堂中。」作是念已,即往向彼大會堂所。
[0319a24] 時,婆羅門長者悉集堂上,遙見世尊,共相謂言:「彼剃頭沙門竟知何法?」
[0319a26] 爾時,世尊告彼婆羅聚落婆羅門長者言:「諸婆羅門有知法者,有不知者;剎利長者亦有知法者,有不知法者。」
[0319a29]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非朋欲勝朋, 王不伏難伏,
妻不求勝夫, 無子不恭父。
無會無智者, 無智不法言,
貪恚癡悉斷, 是則名智者。」
[0319b05] 時,彼婆羅門長者白佛言:「善士瞿曇!善士夫可入此堂,就座而坐。」世尊坐已。即白言:「瞿曇說法,我等樂聽。」
[0319b07] 爾時,世尊為彼大會婆羅門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復說偈言:
「愚智群聚會, 非說孰知明?
能說寂靜道, 因說智則辯。
說者顯正法, 建立大仙幢,
善說為仙幢, 法為羅漢幢。」
[0319b13] 爾時,世尊為婆羅聚落婆羅門長者建立正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一一八一)
[0319b15] 如是我聞:
[0319b15]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浮梨聚落,住天作婆羅門菴羅園中,尊者優波摩為侍者。
[0319b17] 爾時,世尊患背痛,告尊者優波摩:「汝舉衣鉢已,往至天作婆羅門舍。」
[0319b19] 時,天作婆羅門處於中堂,令梳頭者理剃鬚髮,見尊者優波摩於外門住,見已,即說偈言:
「何等剃鬚髮, 身著僧迦梨?
住於彼門外, 為欲何所求?」
[0319b24] 尊者優波摩說偈答言:
「羅漢世善逝, 所患背風疾,
頗有安樂水, 療牟尼疾不?」
[0319b27] 時,天作婆羅門以滿鉢酥、一瓶油、一瓶石蜜,使人擔持,并持暖水,隨尊者優波摩詣世尊所,以塗其體,暖水洗之,酥蜜作飲,世尊背疾即得安隱。
[0319c01] 時,天作婆羅門晨朝早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何言婆羅門? 施何得大果?
何等為時施? 云何淨福田?」
[0319c05]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若得宿命智, 見天定趣生,
得盡諸有漏, 牟尼起三明,
善知心解脫, 解脫一切貪;
說名婆羅門, 施彼得大果,
施彼為時施, 隨所欲福田。」
[0319c11] 時,天作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八二)
[0319c13] 如是我聞:
[0319c13]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於一夜時,住止娑羅林中。
[0319c14] 時,有一婆羅門,去娑羅林不遠,營作田業。晨朝起作,至娑羅林中,遙見世尊坐一樹下,儀容端正,諸根清淨,其心寂定,具足成就第一止觀,其身金色,光明徹照。見已,往詣其所,白言:「瞿曇!我近在此經營事業,故樂此林。瞿曇於此有何事業,樂此林中?」復說偈言:
「比丘於此林, 為何事業故,
獨一守空閑, 樂於此林中?」
[0319c23] 爾時,世尊說偈答曰:
「無事於此林, 林根久已斷,
於林離林脫, 禪思不樂斷。」
[0319c26] 時,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八三)
[0319c27] 如是我聞:
[0319c27]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夜宿一娑羅林中。
[0319c28] 時,有一婆羅門,近彼林側,與五百年少婆羅門共。彼婆羅門常稱歎欽想:「欲見世尊,何時遊於此林,我因得見遇,問所疑,頗有閑暇為我記說?」
[0320a02] 時,彼婆羅門年少弟子為採薪故,入於林中,遙見世尊坐一樹下,儀容端正,諸根寂靜,其心寂定,形若金山,光明徹照。見已,作是念:「我和上婆羅門常稱歎欽仰,欲見瞿曇,問其所疑,今此沙門瞿曇到此林中,我當疾往白和上令知。」即持薪束,疾還學堂。捨薪束已,詣和上所,白言:「和上當知,和上由來常所稱歎欽仰欲見沙門瞿曇,脫到此林,當問所疑,今日瞿曇已到此林,和上知時!」
[0320a12] 時,婆羅門即詣世尊所,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獨入此恐怖, 深邃叢林中,
堅住不傾動, 善修正勤法。
無歌舞音樂, 寂默住空閑;
我所未曾見, 獨樂深林者,
欲求於世間, 自在增上主?
為三十三天, 天上自在樂?
何故深林中, 苦行自枯槁?」
[0320a21]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若欲種種求, 諸界多種著;
彼一切皆是, 愚癡之根本,
如是一切求, 我久悉已吐,
不求不諂偽, 一切無所觸。
於一切諸法, 唯一清淨觀,
得無上菩提, 禪思修不樂。」
[0320a28] 婆羅門復說偈言:
「我今敬禮汝, 大寂牟尼尊,
禪思之妙王, 覺無邊大覺;
如來天人救, 巍巍若金山。
解脫於叢林, 於林永不著;
已拔深利刺, 清淨無餘跡。
論師之上首, 言說最勝辯;
人中雄師子, 震吼於深林。
顯現苦聖諦、 集、滅、八正道;
能盡眾苦聚, 乘出淨無垢。
自脫一切苦, 濟彼苦眾生;
安樂眾生故, 演說於正法。
已斷於恩愛, 遠離於欲網;
斷除於一切, 有愛之結縛。
如水生蓮花, 塵水不染著;
如日停虛空, 清淨無雲翳。
善哉我今日, 至拘薩羅林,
得見於大師, 兩足之勝尊,
大林大精進, 得第一廣度;
調御師之首, 敬禮無所畏。」
[0320b19] 時,婆羅門廣說斯偈,讚歎佛已,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八四)
[0320b21] 如是我聞:
[0320b21]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宿於孫陀利河側。
[0320b22] 爾時,世尊剃髮未久,於後夜時,結跏趺坐,正身思惟,繫念在前,以衣覆頭。
[0320b24] 時,孫陀利河側有婆羅門住止,夜起持祠,餘食不盡,時至河邊,欲求大德婆羅門以奉之。
[0320b26] 爾時,世尊聞河邊婆羅門聲。聞已,謦咳作聲,却衣現頭。
[0320b27] 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見佛已,作是念:「是剃頭沙門,非婆羅門。」欲持食還去。彼婆羅門復作是念:「非獨沙門是剃頭者,婆羅門中亦有剃頭,應往至彼,問其所生。」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詣世尊所,而問之言:「為何姓生?」
[0320c03]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汝莫問所生, 但當問所行。
刻木為鑽燧, 亦能生於火;
下賤種姓中, 生堅固牟尼。
智慧有慚愧, 精進善調伏,
究竟大明際, 清淨修梵行。
而今正是時, 應奉施餘食。」
[0320c11] 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復說偈言:
「我今吉良日, 求福修供養,
遇得見大士, 三時最勝尊,
若不見佛者, 當更施餘人。」
[0320c15] 爾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轉得信心,即持餘食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以說偈得故,如上因說偈而得食廣說。
[0320c17] 孫陀利河側婆羅門白佛言:「世尊!今此施食當置何所?」
[0320c18] 佛告婆羅門:「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有能食此食,令身安隱者。汝持此食去著無虫水中,及少生草地。」
[0320c21] 時,婆羅門即持此食著無虫水中,水即烟起涌沸,啾啾作聲,如燒鐵丸投之冷水,烟起涌沸,啾啾作聲。如是彼食著無虫水中,烟起涌沸,啾啾作聲。孫陀利河側婆羅門心欲恐怖,身毛皆竪,謂為災變,馳走上岸,集聚乾木,供養祠火,令息災恠。
[0320c27] 世尊見彼集聚乾木,供養祠火,望息災恠。見已。即說偈言:
「婆羅門祠火, 焚燒乾草木,
莫呼是淨道, 能却諸災患。
此則惡供養, 而謂為黠慧;
作如是因緣, 外道取修淨。
汝今棄薪火, 起內火熾然,
常修不放逸, 常富於供養。
處處興淨信, 廣施設大會,
心意為束薪, 瞋恚黑烟起,
妄語為塵味, 口舌為木杓,
胸懷燃火處, 欲火常熾然。
當善自調伏, 消滅士夫火,
正信為大河, 淨戒為度濟,
澄淨清流水, 智者之所歎!
人中淨天德, 當於中洗浴,
涉水不著身, 安樂度彼岸。
正法為深淵, 福德為下濟,
澄淨水充滿, 智者所讚嘆!
人中天淨德, 當於中洗浴,
涉水不著身, 安樂度彼岸。
真諦善調御, 攝護修梵行,
慈悲為苦行, 真實心清淨,
沐浴以正法, 智者所稱歎。」
[0321a22] 爾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
(一一八五)
[0321a24] 如是我聞:
[0321a24] 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住孫陀利河側叢林中。
[0321a25] 時,有孫陀利河側住止婆羅門來詣佛所,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問佛言:「瞿曇!至孫陀利河中洗浴不?」
[0321a28] 佛告婆羅門:「何用於孫陀利河中洗浴為?」
[0321a29] 婆羅門白佛:「瞿曇!孫陀利河是濟度之數,是吉祥之數,是清淨之數,若有於中洗浴者,悉能除人一切諸惡。」
[0321b02]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非孫陀利河, 亦非婆休多,
非伽耶、薩羅, 如是諸河等,
作諸惡不善, 能令其清淨。
恒河、婆休多、 孫陀利河等,
愚者常居中, 不能除眾惡。
其清淨之人, 何用洗浴為?
其清淨之人, 何用布薩為?
淨業以自淨, 是生於受持,
不殺亦不盜, 不婬不妄語,
信施除慳垢, 於斯而洗浴。
於一切眾生, 常起慈悲心,
井水以洗浴, 用伽耶等為?
內心自清淨, 不待洗於外。
下賤田舍兒, 身體多污垢,
以水洗塵穢, 不能淨其內。」
[0321b19] 爾時,孫陀利河側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一一八六)
[0321b21] 如是我聞:
[0321b21]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0321b22] 時,有縈髻羅豆婆遮婆羅門,本俗人時,為佛善知識,來詣佛所,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外身縈髻者, 是但名縈髻;
內心縈髻者, 是結縛眾生。
今請問瞿曇, 云何解縈髻?」
[0321b28]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受持於淨戒, 內心修正覺,
專精勤方便, 是則解縈髻。」
[0321c02] 時,縈髻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一一八七)
[0321c04] 如是我聞:
[0321c04]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0321c05] 時,有縈髻波羅豆婆遮婆羅門來詣佛所,而前問訊,相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身外縈髻者, 是但名縈髻;
內心縈髻者, 是結縛眾生。
我今問瞿曇, 如此縈髻者,
云何作方便? 於何斷縈髻?」
[0321c12]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眼耳及與鼻, 舌身意入處,
於彼名及色, 滅盡令無餘。
諸識永滅者, 於彼斷縈髻。」
[0321c16] 佛說此經已,縈髻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一一八八)
[0321c18] 如是我聞:
[0321c18] 一時,佛住欝毘羅聚落尼連禪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
[0321c19] 爾時,世尊獨靜思惟,作是念:「不恭敬者,則為大苦,無有次序。無他自在可畏懼者,則於大義有所退減;有所恭敬,有次序,有他自在者,得安樂住;有所恭敬,有次序,有他自在,大義滿足。頗有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中,能於我所具足戒勝、三昧勝、智慧勝、解脫勝、解脫知見勝,令我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
[0321c27] 復作是念:「無有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能於我所戒具足勝、三昧勝、智慧勝、解脫勝、解脫知見勝,令我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者。唯有正法令我自覺,成三藐三佛陀者,我當於彼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所以者何?過去如來、應、等正覺亦於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諸當來世如來、應、等正覺亦於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
[0322a07] 爾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知世尊心念已,如力士屈伸臂頃,從梵天沒,住於佛前,歎言:「善哉!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懈怠不恭敬者,甚為大苦……」廣說乃至「大義滿足,其實無有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於世尊所戒具足勝、三昧勝、智慧勝、解脫勝、解脫知見勝,令世尊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者。唯有正法,如來自悟成等正覺,則是如來所應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者。所以者何?過去諸如來、應、等正覺亦於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諸未來如來、應、等正覺亦當於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世尊亦當於彼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
[0322a20] 時,梵天王復說偈言:
「過去等正覺, 及未來諸佛,
現在佛世尊, 能除眾生憂。
一切恭敬法, 依正法而住;
如是恭敬者, 是則諸佛法。」
[0322a26] 時,梵天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一八九)
[0322a28] 如是我聞:
[0322a28] 一時,佛住欝毘羅聚落尼連禪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
[0322a29] 爾時,世尊獨靜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能淨眾生,度諸憂悲,滅除苦惱,得真如法,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