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lternative Translation of the Saṃyukta Āgama (Saṁyukatāgamasūtra) 別譯雜阿含經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三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初誦第三
(四三)
[0387c21] 如是我聞:
[0387c21]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阿修羅集諸四兵象馬車步,悉皆嚴備鬪戰之具,欲詣忉利天宮,與諸天共鬪。爾時,帝釋聞阿修羅莊嚴四兵,即告須毘羅天子:『我聞阿脩羅莊嚴四兵,汝亦莊嚴四兵,往與共鬪。』須毘羅白言:『此事最善。』作是語已,縱逸著樂,不憶此事。帝釋聞阿脩羅已來出城,復召須毘羅言:『阿脩羅今已出城,汝可莊嚴四兵往彼共鬪。』須毘羅白言:『憍尸迦!此是善事。』須毘羅仍爾著樂,不修戰備。阿脩羅莊嚴四兵,已至須彌山上,漸欲近來。帝釋復言:『我聞阿修羅漸來逼近,汝將四兵,可往擊之。』須毘羅即說偈言:
「『若有清閑無事處, 唯願與我如此處。』
[0388a06] 「帝釋即說偈答言:
「『若有如此閑樂處, 汝當將我共至彼。』
[0388a08] 「須毘羅復說偈言:
「『我今懈怠不欲起, 雖具聞知不莊嚴,
天女五欲光四塞, 唯願帝釋與此願。』
[0388a11] 「帝釋以偈答言:
「『若有如此懈墮處, 百千天女而圍遶,
五欲自恣受快樂, 汝若往彼與我俱。』
[0388a14] 「須毘羅復說偈言:
「『天王若無事役處, 與我無苦受斯樂。』
[0388a16] 「帝釋以偈答言:
「『汝須毘羅有如是, 我當與汝同是樂,
頗曾見聞無事業, 而得生活受樂者?
汝今若有如是處, 可疾速往可隨汝,
汝當畏事好閑處, 應當速疾向涅槃。』
[0388a21] 「聞是語已,須毘羅即集四兵,出與阿脩羅戰。時,諸天得勝,阿脩羅退壞,阿脩羅已種種莊嚴而來還宮。」
[0388a23]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處天王位得大自在,猶自精勤,讚嘆精進,況復汝等,信心出家,被服法衣,而當不勤精進,讚嘆精進?若能精進,讚嘆精進,如是為應出家之法。」
[0388a27]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四)
[0388a29] 如是我聞:
[0388a29]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往昔之時,遠於聚落阿練若處,多有諸仙在中而住。離仙處不遠,有天阿脩羅,而共戰鬪。爾時,毘摩質多羅阿脩羅王著五種容飾,首戴天冠,捉摩尼拂,上戴華蓋,帶於寶劍,眾寶革屣,到仙人住處。行不由門,從壁而入,亦復不與諸仙言語,共相問訊,還從壁出。爾時,有一仙人而作是語:『毘摩質多羅等無恭敬心,不與諸仙問訊共語,從壁而出。』復有一仙而作是言:『阿脩羅等若當恭敬問訊諸仙,應勝諸天,今必不如。』有一仙問言:『此為是誰?』有一仙言:『此是毘摩質多阿脩羅王。』仙人復言:『阿脩羅法知見微淺,無有法教,無尊敬心,猶如農夫,諸天必勝,阿脩羅負。』
[0388b14] 「爾時帝釋後到仙邊,即捨天王五種容飾,從門而入,慰勞諸仙,遍往觀察,語諸仙言:『盡各安隱,無諸惱耶?』問訊已訖,從門而出。復有一仙問言:『此為是誰?安慰問訊,周遍察行,然後乃出,甚有法教,容儀端正。』一仙答言:『此是帝釋。』有一仙言:『諸天極能敬順,為行調適,諸天必勝,阿脩羅負。』
[0388b20] 「毘摩質多羅聞諸仙讚嘆諸天,毀呰阿脩羅,甚大瞋恚。諸仙聞已,往詣阿脩羅所,語言:『我等聞爾,甚大瞋忿。』即說偈言:
「『我等故自來, 欲乞索所願,
施我等無畏, 莫復生瞋忿,
我等若有過, 願教責數我。』
[0388b27] 「毘摩質多以偈答言:
「『不施汝無畏, 汝等侵毀我,
卑遜求帝釋, 於我生毀呰,
汝等求無畏, 我當與汝畏。』
[0388c02] 「爾時,諸仙以偈答言:
「『如人自造作, 自獲於果報,
行善自獲善, 行惡惡自報。
譬如下種子, 隨種得果報,
汝今種苦子, 後必還自受。
我今乞無畏, 逆與我怖畏,
從今日已往, 使汝畏無盡。』
[0388c09] 「諸仙面與阿脩羅語已,即乘虛去。毘摩質多羅即於其夜,夢與帝釋交兵共戰,生大驚怕,第二亦爾。第三夢時,帝釋軍眾,果來求戰。時,毘摩質多即共交兵,阿脩羅敗,帝釋逐進,至阿脩羅宮。爾時,帝釋種種戰諍既得勝已,詣諸仙所。諸仙在東,帝釋在西,相對而坐。時,有東風仙人向帝釋即說偈言:
「『我身久出家, 腋下有臭氣,
風吹向汝去, 移避就南坐,
如此諸臭氣, 諸天所不喜。』
[0388c19] 「爾時,帝釋以偈答言:
「『集聚種種華, 以為首上鬘,
香氣若干種, 能不生厭離。
諸仙人出家, 氣如諸華鬘,
我今頂戴受, 不以為厭患。』」
[0388c24] 佛告諸比丘:「帝釋居天王位,長夜恭敬諸出家者,汝諸比丘,以信出家,亦應當作如是欽敬。」
[0388c26]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五)
[0388c27] 如是我聞:
[0388c27]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釋提桓因顏色殊妙,過於人天,於其中夜,來至佛所,稽首佛足,在一面坐。時,祇洹中,晃然大明,踰於晝日。爾時,釋提桓因即說偈言:
「除滅何事安隱眠? 滅除何物無憂愁?
滅何一法瞿曇讚? 唯願為我決眾疑。」
[0389a05]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滅除瞋恚安隱眠, 滅除瞋恚無憂愁,
去除瞋恚棘毒根, 汝今帝釋應當知,
如是瞋恚壞美善, 除滅上事聽所讚。」
[0389a09] 釋提桓因聞佛所說,遶佛三匝,歡喜奉行。
(四六)
[0389a10] 如是我聞:
[0389a10]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月八日,四天王遣使者案行天下,伺察世間,有慈孝父母,敬順尊長,奉事沙門、婆羅門,修於善法,及行惡者,是故宜應修行善法,滅除眾惡,撿情守戒。至十四日,四天王復遣太子案行天下。至十五日,四天王自案行伺察,亦復如是。時,四天王既伺察已,往帝釋善法堂上,啟白帝釋并語:『諸天世間人中,多有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婆羅門者,不奉事師及家尊長,乃至無有多持戒者。』爾時,帝釋及諸天眾聞斯語已,慘然不樂,諸天咸作是言:『損諸天眾,益阿脩羅。』若世間中,有人常能孝順父母,供養沙門、婆羅門,乃至多能持戒。四天王上啟帝釋,時諸天等極大歡喜,咸作是言:『世間人中,修行善事,極為賢善,作所應作,增益諸天,損阿脩羅。』帝釋歡喜,即說偈言:
「『月八十四日, 及以十五日,
并及神足月, 受持清淨戒,
是人得生天, 功德如我身。』」
[0389b01] 佛告諸比丘:「帝釋所說,不名善說。所以者何?若漏盡阿羅漢,所作已辦,應作是偈:
「『月八十四日, 及以十五日,
并及神足月, 受持清淨戒,
斯人獲勝利, 功德如我身。』
[0389b06] 「佛與羅漢應說斯偈,名稱實說,名為善說。」
[0389b06]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七)
[0389b08] 如是我聞:
[0389b08]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往昔之時,質多阿脩羅王病患委困。時,釋提桓因往詣其所,阿脩羅語帝釋言:『願汝使我病差、安隱,身得平健,肥鮮如前。』帝釋語言:『汝可教我阿脩羅幻化之法,我當使汝安隱、病差,歡樂如前。』阿脩羅言:『待我問諸阿脩羅等,若可爾者,我當教汝。』阿脩羅王即問諸阿脩羅。爾時,其中有一諂偽阿脩羅語毘摩質多羅言:『帝釋長夜行直善行,無諸諂偽,汝可語帝釋言:「汝學阿脩羅諂偽幻者,當入盧樓地獄。」帝釋若語汝言:「我不學彼阿脩羅者,汝但捨去,汝患必愈。」』阿脩羅王即用其語,說偈語帝釋言:
「『千眼帝釋舍脂夫, 若知幻法必當墮,
於彼盧留地獄中, 滿足一劫被燒煮。』
[0389b23] 「爾時,帝釋聞斯語已,即言:『止止,不須幻法。』尋即願言:『令汝病差、安隱無患。』」
[0389b24]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雖處天位,尚不諂曲,真實行事,況汝出家,剃除鬚髮,而當不離諸諂偽事,行質直乎?若行質直,應出家法。」
[0389b27]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八)
[0389b29] 如是我聞:
[0389b29]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帝釋來詣佛所,將欲還時,請受一戒。何謂一戒?「若我還宮,見諸怨憎,設來害我,我於彼所,終不加害。」毘摩質多羅既聞帝釋持如是戒,便捉利劍,於路而待。時,釋提桓因聞阿脩羅在於路側捉劍而待,遙語阿脩羅言:「止!止!汝今自縛。」毘摩質多語帝釋言:「汝於佛所,受一戒言:『若我還宮,見諸怨憎,設彼害我,我於彼所,終不加惡,豈可不受如是戒耶?』」帝釋答言:「我雖受戒,語汝住住,汝今自縛。如是之言,於戒無犯。」毘摩質多羅言:「憍尸迦放我!」帝釋語言:「汝作呪誓,更於我所,不為怨疾,我當放汝。」毘摩質多羅即說誓言:
「貪瞋妄語謗賢聖, 如是惡報使我得。」
[0389c14] 爾時,帝釋聞斯誓已,即語毘摩質多羅言:「我今放汝。」
[0389c15] 釋提桓因還至佛所,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毘摩質多羅聞我受戒,即捉利劍,在於路側,伺圖於我。時,我遙語阿脩羅言:『止!止!汝今自縛。』毘摩質多即語我言:『汝於佛所受於一戒,若我還宮,見有怨憎,設來害我,我於彼所,終不加惡,豈可不受如是戒耶?』我即答言:『我雖受戒,但語汝住,汝今自縛。如是之言,於戒無犯。』毘摩質多羅即語我言:『憍尸迦!放我!』我即語言:『汝可重誓,更於我所,莫生憎疾,我當放汝。』時,毘摩質多羅聞我語已,即說誓言:
「『貪瞋妄語謗賢聖, 如是惡報使我得。』
[0389c27] 「我聞其誓,即放令去。」帝釋復白佛言:「此阿脩羅作重誓已,從今已後,更不作於怨憎惡耶?」佛告帝釋:「阿脩羅設不作誓,猶不為惡,況作誓已?」
[0390a01] 爾時,帝釋聞佛所說,踊躍歡喜,即於坐沒,尋還天宮。
(四九)
[0390a03] 如是我聞:
[0390a03]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比丘:「昔於一時,帝釋與阿脩羅戰。當于爾時,諸天不如,阿脩羅勝。爾時,帝釋見已不如,尋即迴駕,欲還天宮。於其道中,見苦娑羅樹,時,樹上有金翅鳥巢。爾時,帝釋即勅御者摩得梨言:『此巢中有二鳥卵,脫能傷損,汝可迴車,避於此樹。』帝釋即向摩得梨而說偈言:
「『汝觀樹上巢, 巢中有二卵,
今車若往彼, 必衝而傷破。
我若以此身, 入阿脩羅陣,
喪失於身命, 終不傷鳥卵。』
[0390a15] 「說是偈已,尋即迴車。時,阿脩羅眾見帝釋迴,生大恐怖,各作是言:『帝釋向者,詐現退散。今復迴者,必破我軍。』阿修羅眾即時退,諸天逐退,迫到其城。」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居天王位,猶能長夜修於慈忍,汝等比丘,當如是學。」
[0390a20]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〇)
[0390a21] 如是我聞:
[0390a21]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90a23] 爾時,釋提桓因與拔利婆婁支阿脩羅夜詣佛所,威光熾盛,禮佛足已,在一面坐。時,彼帝釋、毘婁支光明普照祇洹,猶如晝日。時,拔利毘婁支在一面坐,而說偈言:
「夫人常精進, 所求必使得,
既求得義理, 安隱受快樂。」
[0390a29] 帝釋亦說偈言:
「夫人常精進, 所求必使得,
既求得事業, 修忍最為勝。」
[0390b03] 爾時,帝釋白佛言:「世尊!我等所說,何者利益?何者無利?」佛告帝釋:「善分別者,皆是善說。汝等今當聽我所說。」即說偈言:
「一切眾生皆為利, 各各隨心之所欲,
等同利欲適願樂, 夫人精勤求必得,
既得事業忍最勝, 是故應當修行忍。」
[0390b09] 帝釋、毘婁支聞佛所說,禮佛足已,即於彼處,而沒還宮。
(五一)
[0390b11] 如是我聞:
[0390b11]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王舍城中有一貧人,極為窮困,甚可憐愍,於佛法中,生清淨信,能淨持戒,少讀誦經,亦能小施。有此四事因緣果報,身壞命終,生忉利天勝妙善處。此新生天有三事勝:一色貌勝,二名稱勝,三壽命勝。諸天見已,皆共恭敬,往帝釋所,白帝釋言:「有新生天,有三事勝於餘諸天。」帝釋言:「我先曾見,彼新生天,本為人時,貧窮困苦,極為寒悴,直以信心,向於三寶,能淨持戒,少多修施,今得生此忉利天上。」
[0390b21] 爾時,帝釋即說偈言:
「若於三寶生淨信, 其心堅固不動轉,
持所受戒不毀犯, 當知此人不名貧。
名為智慧壽命人, 以敬無上三寶故,
得生天上受勝樂, 是故應當作斯學。」
[0390b26] 爾時,諸天聞此偈已,歡喜信受,作禮還宮。
(五二)
[0390b27]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爾時,王舍城有九十六種外道,各各祠祀。設有檀越,信心於外道遮勒者,言當先供養我師遮勒;若信外道婆羅婆寔者,亦言先當供養我師婆羅婆寔;若信外道乾陀者,咸言先與我師乾陀大嚫後與餘者;若信外道名三水者,言當供養我師三水;若信外道名老聲聞者,言先供養我師老聲聞;若信外道大聲聞者,亦言供養我師大聲聞;若信佛者,咸言應先供養我師如來及以眾僧。
[0390c07] 時釋提桓因作是念言:「今王舍城人生大邪見,佛僧在世,若生邪見,名為不善。」帝釋爾時尋自變身為老婆羅門,容貌端正,乘以白車,駕以白馬,諸摩納等圍遶左右,向於寺場,當中直過。時,王舍城人咸作是念:「今此老婆羅門先向何處,我等隨從。」爾時,帝釋知諸人等心之所念,迴車南旋,向靈鷲山。到諸乘駕所住之處,於中而止。下車前進,往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
[0390c16] 爾時,帝釋即說偈言:
「轉法輪聖王, 能度苦彼岸,
無怨憎恐怖, 我今稽首禮。
設人欲修福, 當於何處施?
又欲精求福, 應生淨信敬。
今日修布施, 來世得善報,
於何福田中, 少施獲大果?」
[0390c23] 爾時,世尊在耆闍崛山中,為天帝釋敷演祠中最為勝者,以偈答言:
「四果及四向, 禪定明行足,
功德力甚深, 猶如大海水。
此名為實勝, 調御之弟子,
於大黑闇中, 能燃智慧燈。
常為諸眾生, 說法而示道,
是名僧福田, 廣大無漄際。
若施斯福田, 是名為善與,
若祀斯福田, 是名為善祀。
焚物而祭天, 徒費而無補,
不名為善燒。 若於福田所,
少作諸功業, 後獲大富利,
乃名為善燒。 帝釋應當知,
是名良福田, 施僧次一人,
後必獲大果。 此事是時說,
世間解所說, 無量功德佛,
以百偈讚僧。 祠祀中最上,
無過僧福田, 若人種少善,
獲報無有量。 是以善丈夫,
應當施於僧, 能總持法者,
是則名為僧。 譬如大海中,
多有眾珍寶, 僧海亦如是,
多饒功德寶, 若能施僧寶,
是名善丈夫。 已獲歡喜信,
若能信心施, 當知如此人,
得三時歡喜, 以三時喜故,
能度三惡道, 除祛諸塵垢,
離煩惱毒箭。 淨心手自施,
自利亦利彼, 能設如此祠,
是人則名為, 世間明智者。
信心既清淨, 得至無為處,
世間之極樂, 智者得生彼。」
[0391a27] 帝釋聞是偈已,踊躍歡喜,於坐處沒,還於天宮。帝釋還宮未久之間,王舍城中長者婆羅門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及比丘僧,於明晨朝,受大祠歡喜請。」爾時,如來默然許之。時,王舍城婆羅門長者知佛默然受已請已,頂禮佛足,各還所止。時,諸人等既還家已,各各辦諸香美飲食,清淨香潔供設。辦已,晨朝敷座,具行淨水,遣使往詣靈鷲山中,白世尊言:「食時已到。」爾時,如來著衣持鉢,眾僧圍遶,世尊在前,往詣彼城,到大祠所。既至彼已,如來敷座,於僧前坐,彼城中人,敷好床座,與僧而坐。爾時,諸長者等察眾坐定,各行淨水,諸婆羅門長者手自斟酌種種香美飲食。時,諸人等各各勸益。
[0391b13] 爾時,世尊觀諸眾僧飯食已訖,即時收鉢,付於阿難。時,諸人等各自敷座,在佛前坐,專心敬仰,求欲聽法。爾時,如來讚其所施,而說偈言:
「婆羅門經書, 祠祀火為最。
外道典籍中, 婆比室為最。
於諸世人中, 王者最為首。
百川眾流中, 巨海名為最。
星辰諸宿中, 月光名為最。
於眾明之中, 日光最為最。
上下及四方, 世間及天人,
諸賢聖眾中, 佛最第一尊。」
[0391b25] 爾時,世尊為王舍城人種種說法,示教利喜,諸人踊躍,從坐而退。
[0391b26]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須毘羅仙人 滅瞋、月八日
病并持一戒 鳥巢及婆梨
貧人及大祠
(五三)
[0391c02] 如是我聞:
[0391c02] 一時,佛在俱薩羅國漸次遊行,至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聞佛來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往詣佛所,稽首問訊,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我昔聞爾出家求道,要成無上至真、等正覺。汝為實有如是語耶?將非他人謬傳者乎?為是譏嫌,致於毀呰,作此語也?」佛告波斯匿言:「如此語者,是真實語,非為毀呰,亦非增減,實是我語,實如法說,非非法說,一切外人亦無有能譏嫌我者。」
[0391c11] 波斯匿王復作是言:「我雖聞爾有如此語,猶未能信。何故不信?自昔諸人,有久出家,耆老宿舊,諸婆羅門:富蘭那迦葉、末伽梨俱賒梨子、刪闍耶毘羅邸子、阿闍多翅舍欽婆羅、迦據多迦栴延、尼乾陀闍提弗多羅,彼諸宿舊,尚自不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況汝年少而出家未久,而當得乎?」佛言:「大王!世有四事,小不可輕。何者為四?一者、王子雖小,最不可輕。二、龍子雖小,亦不可輕。三、火雖小,亦不可輕。四、比丘雖小,亦不可輕。」
[0391c21]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王者雖為小, 具習諸技藝,
生處既真正, 亦不雜鄙穢。
有大美名稱, 一切悉聞知,
如此雖言小, 其實不可輕。
欲護己命者, 不應輕於小。
剎利雖云小, 法應紹王位,
既紹王位已, 法當行謫罰,
是以應敬順, 不宜生輕慢。
於諸聚落中, 及以閑靜處,
若見小龍子, 形狀雖微細,
能大亦能小, 亦復能興雲,
降注於大雨。 若以小故輕,
必能縱毒螫, 欲護身命者,
不宜輕於彼。 為於己利故,
宜應自擁護。 亦如有小火,
若具於眾緣, 猛炎甚熾盛,
遇於大暴風, 能焚燒山野,
既焚林野已, 遇時還復生,
欲護己命者, 不應輕小火。
若於淨戒所, 惡口加罵辱,
其身及子孫, 一切皆毀謗,
於未來世中, 當同受惡報,
是故應自護, 莫以惡加彼。
剎利具技藝, 龍子及與火,
比丘持淨戒, 此四不可輕。
為護己命故, 謹慎應遠離。」
[0392a19] 爾時,波斯匿王聞此語已,其心戰慄,身毛為竪,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於今者,實有過罪,自知毀犯,譬如孾愚,狂癡無知,所作不善。唯願世尊憐愍我故,聽我懺悔。」佛告波斯匿王言:「我今愍汝,聽汝懺悔。」時,波斯匿王既蒙懺悔,心大歡喜,作禮而去。
(五四)
[0392a26] 如是我聞:
[0392a26]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稟性仁孝,母初崩背,哀號戀慕,不自堪勝。燒葬母已,便自沐浴,衣髮故濕,於日中時,往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佛告王曰:「王從何來?衣髮故濕。」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我之慈母情特尊敬,一旦崩背。我送母喪,遠至曠野,殯葬已訖,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