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 Baozang Jing 雜寶藏經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雜寶藏經卷第一(有九緣)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
[0447a07] 十奢王緣
[0447a08] 王子以肉濟父母緣
[0447a09] 鸚鵡子供養盲父母緣
[0447a10] 棄老國緣
[0447a11] 佛於忉利天上為摩耶說法緣
[0447a12] 佛說往昔母迦旦遮羅緣
[0447a13] 慈童女緣
[0447a14] 蓮華夫人緣
[0447a15] 鹿女夫人緣
(一)十奢王緣
[0447a17] 昔人壽萬歲時,有一王,號曰十奢,王閻浮提。王大夫人,生育一子,名曰羅摩。第二夫人,有一子,名曰羅漫。羅摩太子,有大勇武,那羅延力,兼有扇羅,聞聲見形,皆能加害,無能當者。時第三夫人,生一子,名婆羅陀。第四夫人,生一子,字滅怨惡。第三夫人,王甚愛敬,而語之言:「我今於爾,所有財寶都無悋惜,若有所須,隨爾所願。」夫人對言:「我無所求,後有情願,當更啟白。」
[0447a25] 時王遇患,命在危惙,即立太子羅摩,代己為王,以帛結髮,頭著天冠,儀容軌則,如王者法。
[0447a28] 時小夫人,瞻視王病,小得瘳差,自恃如此,見於羅摩紹其父位,心生嫉妬,尋啟於王求索先願:「願以我子為王,廢於羅摩。」王聞是語,譬如人噎既不得咽,又不得吐。「正欲廢長,已立為王;正欲不廢,先許其願。」然十奢王,從少已來,未曾違信;又王者之法,法無二語,不負前言。思惟是已,即廢羅摩,奪其衣冠。
[0447b06] 時弟羅漫,語其兄言:「兄有勇力,兼有扇羅,何以不用,受斯耻辱?」兄答弟言:「違父之願,不名孝子。然今此母,雖不生我,我父敬待,亦如我母,弟婆羅陀,極為和順,實無異意。如我今者,雖有大力、扇羅,寧可於父母及弟,所不應作而欲加害。」弟聞其言,即便默然。
[0447b12] 時十奢王,即徙二子,遠置深山,經十二年,乃聽還國。羅摩兄弟,即奉父勅,心無結恨,拜辭父母,遠入深山。
[0447b15] 時婆羅陀,先在他國,尋召還國,以用為王。然婆羅陀,素與二兄,和睦恭順,深存敬讓。既還國已,父王已崩,方知己母妄興廢立,遠擯二兄,嫌所生母所為非理,不向拜跪,語己母言:「母之所為,何期勃逆,便為燒滅我之門戶。」向大母拜,恭敬孝順,倍勝於常。
[0447b21] 時婆羅陀,即將軍眾,至彼山際,留眾在後,身自獨往。當弟來時,羅漫語兄言:「先恒稱弟婆羅陀義讓恭順,今日將兵來,欲誅伐我之兄弟?」
[0447b24] 兄語婆羅陀言:「弟今何為將此軍眾?」弟白兄言:「恐涉道路,逢於賊難,故將兵眾,用自防衛,更無餘意。願兄還國,統理國政。」兄答弟言:「先受父命,遠徙來此。我今云何,輒得還返?若專輒者,不名仁子孝親之義。」如是慇懃,苦求不已,兄意礭然,執志彌固。
[0447c02] 弟知兄意終不可迴,尋即從兄,索得革屣,惆悵懊惱,齎還歸國,統攝國政。常置革屣於御坐上,日夕朝拜問訊之義,如兄無異。亦常遣人,到彼山中,數數請兄。然其二兄,以父先勅十二年還,年限未滿,至孝盡忠,不敢違命。其後漸漸年歲已滿,知弟慇懃屢遣信召,又知敬屣如己無異,感弟情至,遂便還國。
[0447c09] 既至國已,弟還讓位而與於兄。兄復讓言:「父先與弟,我不宜取。」弟復讓言:「兄為嫡長,負荷父業,正應是兄。」如是展轉,互相推讓,兄不獲已,遂還為王。兄弟敦穆,風化大行,道之所被,黎元蒙賴,忠孝所加,人思自勸奉事孝敬。婆羅陀母,雖造大惡,都無怨心。
[0447c15] 以此忠孝因緣故,風雨以時,五穀豐熟,人無疾疫,閻浮提內,一切人民,熾盛豐滿,十倍於常。
(二)王子以肉濟父母緣
[0447c19] 如是我聞:
[0447c19] 一時佛在舍衛國。爾時阿難,著衣持鉢,入城乞食。見一小兒,有盲父母,乞索得食,好者供養父母,麁者便自食之。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小兒者,甚為希有!乞得好食,用奉父母,擇麤惡者,而自食之。」
[0447c23] 佛言:「此未為難,我過去世中,供養父母,乃極為難。」
[0447c25] 阿難白佛言:「世尊!過去之世,供養父母,其事云何?」
[0447c26] 佛言:「乃往過去,有大國王,統領國土。王有六子,各領一國。時有一大臣名羅睺求,計謀興軍,殺彼大王及其五子。其第六小子,先有鬼神,來語之言:『汝父大王及諸五兄,悉為大臣羅睺求之所殺害,次欲到汝。』王子聞已,即還家中。婦見王子顏色憂悴,不與常同,而問夫言:『汝何以爾?』夫答婦言:『男子之事不得語汝。』婦言:『王子!我今與汝生死共同,有何急緩而不見語?』夫答婦言:『適有鬼神,來語我言:「汝父大王及與五兄,悉為他殺,次來到汝。」以是憂懼,莫知所適。』
[0448a08] 「夫婦作計,即共將兒,逃奔他國。持七日糧,計應達到;惶怖所致,錯從曲道,行經十日,猶不達到。糧食乏盡,困餓垂死。王子思惟:『三人併命,苦痛特劇,寧殺一人,存二人命。』即便拔劍,欲得殺婦。兒顧見父,合掌白言:『願父今者莫殺我母,寧殺我身,以代母命。』父用兒語,欲殺其子。子復白言:『莫斷我命,若斷我命,肉則臭爛,不得久停,或恐其母不得前達;不斷我命,須臾削割,日日稍食。』未到人村,餘在身肉,唯有三臠,子白父母:『此肉二臠,父母食之,餘有一臠,還用與我。』擲兒放地,父母前進。
[0448a20] 「時釋提桓因,宮殿震動,便即觀之,是何因緣?見此小兒作希有事,即化作餓狼,來從索肉。小兒思惟:『我食此肉,亦當命盡,不食亦死。』便捨此肉,而與餓狼。
[0448a24] 「釋提桓因,即化作人,語小兒言:『汝今割肉,與汝父母,生悔心不?』答言:『不悔。』天言:『汝今苦惱,誰當信汝不生悔心?』小兒於是即出實言:『我若不生悔心,身肉還生,平復如故;若有悔者,於是即死。』作此言已,身體平復,與本無異。
[0448a29] 「釋提桓因,即將其子并其父母,使得一處,見彼國王,心大悲喜,愍其至孝,嘆未曾有,即給軍眾,還復本國。釋提桓因,即漸擁護,作閻浮提王。爾時小兒,我身是也。爾時父母,今日父母是也。」
[0448b05] 佛言:「非但今日讚嘆慈孝,於無量劫常亦讚嘆。」
[0448b06]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過去世中,供養父母,其事云何?」
[0448b07] 佛言:「昔迦尸國王土界之中,有一大山,中有仙人名睒摩迦。父母年老,而眼俱盲,常取好菓鮮花美水,以養父母,安置閑靜無怖畏處。凡有所作,舉動行止,先白父母。白父母已,便取水去。
[0448b12] 「時梵摩達王,遊獵而行,見鹿飲水,挽弓射之,藥箭誤中睒摩迦身,被毒箭已,高聲唱言:『一箭殺三人,斯痛何酷!』
[0448b14] 「其王聞其聲,尋以弓箭,投之於地,便即往看,誰作此言?『我聞此山中有仙人,名睒摩迦,慈仁孝順,養盲父母,舉世稱嘆。汝今非睒摩迦也?』答言:『我即是也。』而白王言:『今我此身,不計苦痛,但憂父母年老目冥,從今飢困,無人供養耳。』王復問言:『汝盲父母,今在何許?』睒摩迦指示王言:『在彼草屋中。』王即至盲父母所。
[0448b22] 「睒摩迦父時語婦言:『我眼瞤動,將非我孝子睒摩迦有衰患不?』婦復語夫:『我乳亦惕惕而動,將非我子有不祥事不?』時盲父母,聞王行聲索索,心生恐怖。『非我子行,為是誰也?』王到其前,唱言作禮。盲父母言:『我眼無所見,為是誰禮?』答言:『我是迦尸國王。』時盲父母,命王言坐。『我子若在,當以好華菓奉上於王。我子朝往取水,遲晚久待不來。』
[0448c01] 「王便悲泣,而說偈言:
「『我為斯國王, 遊獵於此山,
但欲射禽獸, 不覺中害人。
我今捨王位, 來事盲父母,
與汝子無異, 慎莫生憂苦。』
[0448c07] 「盲父母,以偈答王曰:
「『我子慈孝順, 天上人中無,
王雖見憐愍, 何得如我子?
王當見憐愍, 願將示子處,
得在兒左右, 并命意分足。』
[0448c12] 「於是,王將盲父母往至睒摩迦邊。既至兒所,搥胸懊惱,號咷而言:『我子慈仁,孝順無比。天神地神,山神樹神,河神池神諸神』說偈而言:
「『釋梵天世王, 云何不佐助,
我之孝順子, 使見如此苦?
深感我孝子, 而速救濟命。』」
[0448c19] 「時釋提桓因,宮殿震動,以天耳聞盲父母悲惻語聲,即從天下,往到其所,而語睒摩迦言:『汝於王所,生惡心也?』答言:『實無惡心。』釋提桓因言:『誰當信汝無惡心也?』睒摩迦答言:『我於王所有惡心者,毒遍身中即爾命終;若我於王無惡心者,毒箭當出身瘡便愈。』即如其言,毒箭自出,平復如故。王大歡喜,踊躍無量,便出教令,普告國內:『當修慈仁孝事父母。』
[0448c27] 「睒摩迦從昔已來,慈仁孝順,供養父母。欲知爾時盲父者今淨飯王是。爾時盲母者,摩耶夫人是。睒摩迦者,今我身是。迦尸國王,舍利弗是。時釋提桓因,摩訶迦葉是。」
(三)鸚鵡子供養盲父母緣
[0449a04] 佛在王舍城,告諸比丘言:「有二邪行,如似拍毱,速墮地獄。云何為二?一者不供養父母。二者於父母所作諸不善。有二正行,如似拍毱,速生天上。云何為二?一者供養父母。二者於父母所作眾善行。」
[0449a08] 諸比丘言:「希有世尊!如來極能讚嘆父母。」
[0449a09] 佛言:「非但今日,於過去世,雪山之中,有一鸚鵡,父母都盲,常取好花菓,先奉父母。爾時有一田主,初種穀時,而作願言:『所種之穀,要與眾生而共噉食。』時鸚鵡子,以彼田主先有施心,即常於田,採取稻穀,以供父母。
[0449a14] 「是時田主按行苗行,見諸虫鳥揃穀穗處,瞋恚懊惱,便設羅網,捕得鸚鵡。鸚鵡子言:『田主先有好心,施物無悋,由是之故,故我敢來,採取稻穀。如何今者而見網捕?且田者如母,種子如父,實語如子,田主如王,擁護由己。』作是語已,田主歡喜,問鸚鵡言:『汝取此穀,竟復為誰?』鸚鵡答言:『有盲父母,願以奉之。』田主答言:『自今已後,常於此取,勿復疑難。』」佛言:「鸚鵡樂多菓種,田者亦然。爾時鸚鵡,我身是也。爾時田主,舍利弗是。爾時盲父,淨飯王是。爾時盲母,摩耶是也。」
(四)棄老國緣
[0449a27] 佛在舍衛國。爾時世尊,而作是言:「恭敬宿老,有大利益:未曾聞事而得聞解,名稱遠達,智者所敬。」
[0449a29] 諸比丘言:「如來世尊!而常讚嘆恭敬父母耆長宿老。」
[0449b01] 佛言:「不但今日,我於過去無量劫中,恒恭敬父母耆長宿老。」
[0449b03] 諸比丘白佛言:「過去恭敬,其事云何?」
[0449b03] 佛言:「過去久遠,有國名棄老,彼國土中,有老人者,皆遠驅棄。有一大臣,其父年老,依如國法,應在駈遣。大臣孝順,心所不忍,乃深掘地,作一密屋,置父著中,隨時孝養。
[0449b07] 「爾時天神,捉持二蛇,著王殿上,而作是言:『若別雄雌汝國得安;若不別者,汝身及國,七日之後,悉當覆滅。』王聞是已,心懷懊惱,即與群臣,參議斯事,各自陳謝,稱不能別。即募國界,『誰能別者,厚加爵賞。』
[0449b12] 「大臣歸家,往問其父。父答子言:『此事易別。以細軟物,停蛇著上。其躁擾者,當知是雄;住不動者,當知是雌。』即如其言,果別雄雌。
[0449b16] 「天神復問言:『誰於睡者,名之為覺?誰於覺者,名之為睡?』王與群臣,復不能辯,復募國界,無能解者。
[0449b18] 「大臣問父:『此是何言?』父言:『此名學人。於諸凡夫,名為覺者;於諸羅漢,名之為睡。』即如其言以答。
[0449b20] 「天神又復問言:『此大白象,有幾斤兩?』群臣共議,無能知者,亦募國內,復不能知。
[0449b22] 「大臣問父,父言:『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畫水齊船深淺幾許;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沒齊畫,則知斤兩。』即以此智以答。
[0449b25] 「天神又復問言:『以一掬水,多於大海,誰能知之?』群臣共議,又不能解,又遍募問,都無知者。
[0449b27] 「大臣問父:『此是何語?』父言:『此語易解。若有人能信心清淨,以一掬水,施於佛僧及以父母、困厄病人,以此功德,數千萬劫,受福無窮。海水極多,不過一劫。推此言之,一掬之水,百千萬倍,多於大海。』即以此言,用答天神。
[0449c03] 「天神復化作餓人,連骸拄骨,而來問言:『世頗有人飢窮瘦苦劇於我不?』群臣思量,復不能答。
[0449c06] 「臣復以狀,往問於父,父即答言:『世間有人,慳貪嫉妬,不信三寶,不能供養父母師長,將來之世,墮餓鬼中,百千萬歲,不聞水穀之名,身如太山,腹如大谷,咽如細針,髮如錐刀,纏身至脚,舉動之時,支節火然。如此之人,劇汝飢苦,百千萬倍。』即以斯言,用答天神。
[0449c12] 「天神又復化作一人,手脚杻械,項復著鎖,身中火出,舉體燋爛,而又問言:『世頗有人苦劇我不?』君臣率爾,無知答者。
[0449c15] 「大臣復問其父,父即答言:『世間有人,不孝父母,逆害師長,叛於夫主,誹謗三尊,將來之世,墮於地獄,刀山劍樹,火車爐炭,陷河沸屎,刀道火道。如是眾苦,無量無邊,不可計數。以此方之,劇汝困苦,百千萬倍。』即如其言,以答天神。
[0449c20] 「天神又化作一女人,端政瓌瑋,踰於世人,而又問言:『世間頗有端政之人如我者不?』君臣默然,無能答者。
[0449c23] 「臣復問父,父時答言:『世間有人,信敬三寶,孝順父母,好施、忍辱、精進、持戒,得生天上,端政殊特,過於汝身,百千萬倍,以此方之,如瞎獼猴。』又以此言,以答天神。
[0449c27] 「天神又以一真檀木方直正等,又復問言:『何者是頭?』君臣智力,無能答者。
[0449c29] 「臣又問父,父答言:『易知。擲著水中,根者必沈,尾者必舉。』即以其言,用答天神。
[0450a02] 「天神又以二白騲馬,形色無異,而復問言:『誰母誰子?』君臣亦復無能答者。
[0450a03] 「復問其父,父答言:『與草令食,若是母者,必推草與子。』
[0450a05] 「如是所問,悉皆答之。天神歡喜,大遺國王珍琦財寶,而語王言:『汝今國土,我當擁護,令諸外敵不能侵害。』
[0450a07] 「王聞是已,極大踊悅,而問臣言:『為是自知?有人教汝?賴汝才智,國土獲安,既得珍寶,又許擁護,是汝之力。』臣答王言:『非臣之智,願施無畏,乃敢具陳。』王言:『設汝今有萬死之罪,猶尚不問,況小罪過。』臣白王言:『國有制令,不聽養老。臣有老父,不忍遣棄,冒犯王法,藏著地中。臣來應答,盡是父智,非臣之力。唯願大王!一切國土,還聽養老。』
[0450a15] 「王即嘆美,心生喜悅,奉養臣父,尊以為師,濟我國家一切人命,如此利益,非我所知。即便宣令,普告天下:『不聽棄老,仰令孝養。其有不孝父母,不敬師長,當加大罪。』
[0450a19] 「爾時父者,我身是也。爾時臣者,舍利弗是。爾時王者,阿闍世是。爾時天神,阿難是也。」
(五)佛於忉利天上為母摩耶說法緣
[0450a23] 佛在舍衛國,告諸比丘言:「我今欲往忉利天上,夏坐安居,為母說法。汝諸比丘!誰樂去者,當隨我去。」作是語已,即往忉利天上,在一樹下,夏坐安居,為母摩耶及無量諸天說法,皆獲見諦,還閻浮提。
[0450a27] 諸比丘言:「希有世尊!能為其母,九十日中,住忉利天。」
[0450a29] 佛言:「非但今日,我過去時,亦曾為母,拔苦惱事。」
[0450b01] 時諸比丘,而白佛言:「過去所為,其事云何?」
[0450b02] 佛言:「往昔久遠,雪山之邊,有獼猴王,領五百獼猴。時一獵師,張網圍捕。獼猴王言:『汝等今日,慎勿恐怖,我當為汝破壞彼網。汝諸獼猴!悉隨我出。』即時破網,皆得解脫。有一老獼猴,擔兒脚跌,墮於深坑。獼猴王覓母,不知所在,見一深坑,往到邊看,見母在下,語諸獼猴:『各自勵力,共我出母。』時諸獼猴,互相捉尾乃至坑下,挽母得出,離於苦難。況我今日,拔母苦難。爾時拔免深坑之難,今復拔母三惡道難。」
[0450b12] 佛告諸比丘:「拔濟父母,有大功德。我由拔母,世世無難,自致成佛。以是義故,諸比丘等!各應孝順供養父母。」
(六)佛說往昔母迦旦遮羅緣
[0450b16] 佛時遊行,到居荷羅國,便於中路一樹下坐。有一老母,名迦旦遮羅,繫屬於人,井上汲水。佛語阿難:「往索水來。」阿難承佛勅,即往索水。
[0450b19] 爾時老母,聞佛索水,自擔盥往,既到佛所,放盥著地,直往抱佛。阿難欲遮,佛言:「莫遮。此老母者,五百生中,曾為我母,愛心未盡,是以抱我。若當遮者,沸血從面門出,而即命終。」既得抱佛,嗚其手足,在一面立。
[0450b24] 佛語阿難:「往喚其主。」其主來至,頭面禮佛,却住而立。佛語主言:「放此老母,使得出家。若出家者,當得羅漢。」主便即放。
[0450b27] 佛告阿難:「付波闍波提比丘尼,使度出家。」不久即得阿羅漢道,比丘尼中,善解契經,最為第一。
[0450b29] 諸比丘疑怪,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繫屬於他,復以何緣,得阿羅漢?」
[0450c02] 佛言:「迦葉佛時,出家學道,以是因故,得阿羅漢。當於爾時,為徒眾主,罵諸賢聖勝尼為婢,以此因緣,今屬於他。五百生中,恒為我母,慳貪嫉妬,遮我布施,以是因緣,常生貧賤。非但今日拔其貧賤。」
[0450c07] 諸比丘言:「不審於過去世拔濟貧賤,其事云何?」
[0450c08] 佛言:「過去世時,波羅捺國有一貧家,母子共活。兒恒傭作,以供養母,得少錢財,且支旦夕。爾時其子,即白母言:『我今欲與諸賈客等遠行商估。』其母然可,於是發去。兒發去後,賊來破家,劫掠錢財,并駈老母,異處出賣。兒既來還,推覓其母,即知處所,多齎錢財,勉贖其母,即於本國,而為生活,資財滿足,倍勝於前。爾時母者,今迦旦遮羅是。爾時兒者,我身是也。我當<